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教案带教学反思-(部编新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完整)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完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一、背景和目标本学期我负责教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通过对这个学期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二、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我采取了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鼓励他们思考和提问。
我尝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我力求使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其更具有实际意义。
我注重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
同时,我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方面,我积极利用教材、课件、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以及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
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效果。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评估上,我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外,我还引入了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作业等形式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些评估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研究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我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反思。
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活动来研究和理解历史知识。
同时,我也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
七、教学改进措施针对本学期的反思结果,我计划在下学期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研究兴趣的引导和激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八、总结通过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反思,我认识到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重要性,并明确了下学期的教学改进方向。
我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概况;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收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及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的资料,掌握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结合《辛丑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的影响,掌握分析具体史实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一)义和团运动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
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众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众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教师提问:材料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
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
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
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5课 北伐战争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5课北伐战争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
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很好。
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
了解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图片展示:展示广州市越秀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2.教师提问:中共三大召开为国共合作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提示:时空1924年,广州参会人员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内容三大政策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4.图片展示:展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5.教师提问:结合教材,提炼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
提示:①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②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③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④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_3.8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_3.8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革命事迹。
教材通过讲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以及他提出的“三义”思想,旨在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革命事迹可能对他们来说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经历,理解他提出“三义”的背景和意义,并认识到他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革命事迹,理解他提出的“三义”思想,认识他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革命事迹,以及“三义”思想的内涵。
2.教学难点: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以及他提出的“三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革命事迹。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义”思想,分析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3.案例分析:选取孙中山先生的重要革命事迹,分析他在其中的领导作用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资料: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革命事迹的相关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引发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革命事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❶教学分析➷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曲中国梦把我们带回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
当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后,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
总书记在参观《民族复兴》展览时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工业、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感受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教师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展示课件)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主要的发展阶段有: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3.教师出示:《张謇》《大生纱厂》提问:张謇原来的人生目标是金榜题名,后来为什么又转向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实业家张謇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以挽回中国的利益。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有哪些?(展示课件)学生回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各种实业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5.教师提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战后继续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却为什么陷入了萧条?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回顾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热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以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简单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大致经过。
提示:一是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制造九一八事变炮制的借口;二是军事进攻,日本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三是事变后日本快速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3.教师归纳: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4.教师强调: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从两方面讲述。
首先,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其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4课洋务运动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讲授法、列表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
地图册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查学诊断
复习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知识
二、示标导入
图片:鸦片战争时期清军装备和鸦片战争后清军装备对比?学生讨论
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三、导学施教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洋务运动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既注重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的传授,又体现了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地理知识。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存在不足:学生不善于表现自己,让学生上去指图时,大多数学生比较羞涩,在前面不敢面对学生,讲话声音太小,对自己不自信,怕说错回答错问题。
改进提高: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指图练习。
会识图读图分析图是地理学科必备的技能,我以后上课时要多加强这方面的教学,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会议内容、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等基本史实。
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内容和意义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过程与方法运用自学、质疑、分组讨论法,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一个伟大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走向了繁荣富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歌曲——《国际歌》片段)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去感受建党初期的峥嵘岁月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图片展示:展示马克思图片2.教师介绍: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犹太裔德国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3.材料展示:材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4.教师提问: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社会主义?提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5.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方式?提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是李大钊,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6.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提示:一是,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二是通过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提高工人文化水平,组织成立工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 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一起进入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学习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二次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宋教仁遇刺案教师提问:宋教仁遇刺案的背后真凶涉及到谁?学生回答:经查,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然是袁世凯的亲信,并直接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教师提问:袁世凯为什么要派人刺杀宋教仁?学生回答: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3.教师强调: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并展示图片《袁世凯祭天》目标导学三:护国战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护国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战役有哪些领导者?学生回答: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主要领导人有: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2.教师讲述:蔡锷、李烈钧等领导的护国战争,从云南北上讨袁,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
但因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节节败退。
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为什么会失败?(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③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
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❸板书设计➷❹教学反思➷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是新编教材中新增的一课,主要讲述的是袁世凯一系列倒行逆施的复辟行径,以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斗争。
八上历史教案及教学反思
八上历史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古代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3.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以及两者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学习活动包括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和课堂展示等形式。
4.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重要性。
(2)讲解:教师讲解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商品交流和文化交流等内容。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和评价。
5.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参与讨论不积极,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效果。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的启发式问题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高。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希望教师们能够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本课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诗歌朗读音频: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这是一位爱国文学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罪犯额尔金的,体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心声。
大家知道额尔金在中国做过什么吗?就是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带头洗劫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史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3.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4.教师归纳小结: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战争借口);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5.阅读图片:《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6.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第二次鸦片战争7.教师过渡: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虚弱落后的清政府面对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无条件地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面对列强的侵扰,中国屡次失败。
中国人民逐渐清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百日维新亦告失败。
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学情分析: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课文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对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3.核心素养:了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史背景,认识《新青年》在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知道胡适首倡“文学改良”运动以及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的意义。
了解鲁迅、李大钊的代表性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探讨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结合对课文的讲授,组织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了解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在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国家动荡日重的状况下,积极思想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从历史角度,具体地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作用,避免片面的脱离历史实际的空泛议论,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风尚。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一)公车上书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作“公车”。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5.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6.教师过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学会用口头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革命的伟大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底胜利【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山装造型的含义是什么?末代皇帝是谁?剪辫子的照片反映的情景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皇帝倒了景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句话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政府。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情况。
能够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过程与方法识读相关地图,提高通过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歌曲——《保卫黄河》)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
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了解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提示: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内容,提炼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观点。
提示:战争进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取得战争胜利的方式——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战争胜利。
2.教师总结:毛泽东《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上述两幅图片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吗?这一历史事件又是怎样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的?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去感受那些峥嵘岁月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方式?学生回答:主要有个人宣传、团体研究以及向工人宣传等方式。
教师强调:这其中的个人宣传主要是李大钊。
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新青年》上刊发,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2.教师提问: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开始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
马克思主义开始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目标导学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教师讲述: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不久,北京、长沙、武昌等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2.教师提问:结合前面所讲,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归纳回答后教师总结: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有关中共一大的相关信息。
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马林等内容:①通过了党的纲领;②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③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4.教师分析:我们就中共一大的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加深大家的印象。
目标导学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1.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做出了哪些努力?学生回答: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从1922—1923年春,领导了大小工人罢工100多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鸦片战争的结果;中英《南京条约》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炮子谣》(节选)清·陈澧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反映了鸦片输入中国后,造成民众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后果,进一步说明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鸦片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又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清朝统治者态度如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一)鸦片走私1.材料和图片展示: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从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开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机器大生产的基本实现为完成标志。
资料图:1851年世博会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绩2.问题思考: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图片试着比较这一时期的中外形势并思考,英国为什么会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3.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前中外形势的比较项目中国英国总体状况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迅速崛起具体表现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材料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外交闭关自守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中英贸易状况(正当贸易)贸易顺差(出超) 贸易逆差(入超)4.教师过渡:在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5.材料引入:材料一:(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材料二: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
6.教师归纳:鸦片危害——大量白银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摧残吸食者的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二)林则徐禁烟1.材料展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虎门销烟虎门广场烟枪雕塑3.教师小结: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4.问题探究: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
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鸦片战争2.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3.教师归纳:从英国和清政府两方面作答。
(1)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鸦片战争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政治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2)清政府腐朽落后。
鸦片战争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不力。
目标导学三:《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英国代表璞鼎查在英军旗舰“皋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2.学生归纳思考:根据《南京条约》及附件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南京条约》及附件项目内容危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双方协议这表明关税规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破坏司法主权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经济领域造成的危害;二是《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通过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蚕食中国的恶例,此后又出现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4.教师讲述: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美法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5.教师归纳: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教学补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三、课堂总结号称“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鸦片战争是新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课,也是后面课程学习的重要铺垫。
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本课中,我把学习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分组讨论学习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本课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诗歌朗读音频: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这是一位爱国文学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罪犯额尔金的,体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心声。
大家知道额尔金在中国做过什么吗?就是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带头洗劫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史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3.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4.教师归纳小结: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战争借口);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5.阅读图片:《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6.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第二次鸦片战争7.教师过渡: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虚弱落后的清政府面对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无条件地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二)《天津条约》签订1.图片展示: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场景2.学生思考归纳:根据《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提示:《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危害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进一步打开市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丧失了内河航运权3.教师讲述: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一)火烧圆明园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因此英、法两国故技重施,1860年再次出兵,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美丽的圆明园3.教师提问: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破坏了中华文明。
4.教师归纳:英法侵略者烧毁圆明园是野蛮行为,是对全人类的犯罪。
圆明园被烧毁使中国的文化遗产遭到严重损失,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同时,它也让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
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也激励着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明确《北京条约》是在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的基础之上,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2.教师过渡:面对英法等列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沙俄也趁火打劫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教师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是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阅读图片:《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3.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哪些领土?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提示: 时间条约 割占面积/平方千米 1858年《瑷珲条约》 60多万 1860年《北京条约》 约40万 1860年和1864年《北京条约》和 《勘分西北界约记》 44万多 1881年 《改订条约》和 5个勘界议定书7万多 4.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意三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