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

合集下载

古汉复习整理(荆贵生版)

古汉复习整理(荆贵生版)

绪论从广义上讲,在现代汉语之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是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

所以五四运动前为古代汉语,五四运动后为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书面语四个时期:远古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和近古时期。

具体来说,殷商为远古时期,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为上古时期,隋唐宋为中古时期,元明清为近古时期。

以上四个时期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系统:文言和古白话。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就属于仿古作品);古白话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言。

第一单元第一节语文工具书:专为读者考查字音、字义、词义、词句出处等而编纂的字典、词典、索引、历史年表、年鉴、百科全书等叫做语文工具书。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撰起,到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成书。

本书收录篆文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篆文9353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重文1163个)。

按部首排列,共五百四十个部首(540个部首)。

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分别为一篇,共十五篇。

每篇又分为上下,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

《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令编纂,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本书共收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47035字),按照部首排列,共二百一十四部首(214部首)。

按照地支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本书由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1993年出版修订版。

收字三千七百多个,另外酌收了两千多个双音词。

按照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经籍籑诂》清人阮元等编纂,嘉庆三年(公元1789年)出版,1982年成都古籍书店出版了影印本。

古汉养身精的功能主治

古汉养身精的功能主治

古汉养身精的功能主治1. 改善身体状况•古汉养身精是一种天然的中草药产品,具有改善身体状况的功能。

•古汉养身精通过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

•古汉养身精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人们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保持身体健康。

2. 提高免疫力•古汉养身精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帮助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经常食用古汉养身精可以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患病的风险。

•古汉养身精中的天然草药成分还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抵御自由基的伤害,保持身体健康。

3. 缓解疲劳•古汉养身精中的草药成分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可以缓解疲劳,提神醒脑。

•经常食用古汉养身精可以改善人们的睡眠质量,提高睡眠效果,缓解由疲劳引起的不适症状。

•古汉养身精还含有活血化瘀的成分,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疲劳。

4. 促进消化•古汉养身精中的草药成分具有健胃消食的功能,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

•经常食用古汉养身精可以缓解胃部不适,预防胃病的发生。

•古汉养身精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改善便秘问题。

5. 增强体力和耐力•古汉养身精中的草药成分具有补益肾气的作用,可以增强体力和耐力。

•经常食用古汉养身精可以改善人体的体能素质,提高身体的抗压能力。

•古汉养身精还可以提高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增加运动时的耐受力。

6. 预防疾病•古汉养身精中的草药成分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预防感冒、流感等常见疾病。

•长期食用古汉养身精可以调整人体的内分泌系统,降低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

•古汉养身精还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伤害,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结论古汉养身精作为一种天然的中草药产品,具有改善身体状况、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促进消化、增强体力和耐力以及预防疾病的功能主治。

经常食用古汉养身精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但是,任何草药产品都存在一定的适用人群,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草药专家的建议,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古汉养身精。

古汉简答(打印版)

古汉简答(打印版)

简答题(古汉常识)同源词同源词(又叫“同源字”)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相近或相通,出于同一语源的一组词。

同源词是语言发展的产物,是语义、语音分化的结果。

这些词的读音和字形往往也随之分化,由于语言的发展,都匀可能变得彼此很不相同,意义之间联系可能变得难以辨认,自得形体也随之变得彼此毫不相干。

确定同源词,有三个必要的条件:一、这些词的读音必须是相通的。

所谓相通,是指在韵母方面,或是叠韵(属于同一韵部),或是对转(即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韵尾有对应关系)。

在声母方面,或是双声(声母相通,如柔软。

)或是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二、这些词的意义相同。

相近或相关(即有一定的关联)。

三、有古代语言资料、训诂资料或字形为证,证明他们出自同一语源。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举例:买、卖——“买”是以钱换物,“卖”是以物换钱,“买”和“卖”是同一行为的两个方面,含义相反,但密切相关。

这两个词在古代是双声兼叠韵词,“买”读上声,“卖”读去声,声调的不同是为了区别词义。

这是一对同源词。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的本义:词本来的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探求词的本义,是分析词义内在联系的关键。

从造字方法看,象形最能反映本义。

本义与意符有密切关系,通过意符推求本义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探究本义除了可以分析字形外,还可以考究语音,最初的语音形式就是词义最早的外壳。

此外,还可以考核文献,主要是寻求古代文献用例和字书解说。

探求本义有助于透彻地理解词义探求本义,便于掌握词义利用本义分析词义。

但探求本义时,容易发生字体传讹的情况,所以探求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要有语言资料加以验证。

词的引申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引申义一般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如“月”本义是月亮。

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这种周期现象,把从朔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产生了表示时间的意义。

直接引申的意义与本义关系很近,产生的时间较早,比较容易辨认。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属教研室:中文系课程编号:01414102课程名称:古代汉语(Ancient Chinese)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下基础。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基本理念。

古代汉语课程使用的教材通常是北京大学王力先生或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王氏教材自1962年首版后,经过多次修订,现属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确立了古代汉语课程通论、文选、常用词三结合的编写原则,代表着古代汉语教材的最高成就。

郭氏教材具有内容精练,编排合理;知识准确,重点突出;通论和文选结合紧密等特点。

以上两种教材比较适合综合性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使用。

但根据我们的学生实际和我校培养目标,我们选用该教材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学生问题。

王氏、郭氏教材是从北京大学“一本”招生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的,我们是地方二本学院,学生入学程度远远低于北京大学学生。

北京大学是研究性大学,我们是应用型学院。

2、自学问题。

王氏、郭氏教材,有些注释过于简略,不适合于我们的学生自学。

3、篇幅问题。

王氏、郭氏教材篇幅过多,一学年时间学不完。

为此,我们在选择《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做教材的同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1、压缩传统的课程内容。

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讲究面面俱到,因而不可避免的有轻重不分、详略失当的弊端。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舍弃了许多与其它学科有共性的内容,重点突出讲解古代汉语中“异”的部分。

例如我们把《古代汉语》的通论“古代文化常识”放到“古代文化常识”课上讲,“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放到“文献学”课上讲。

古汉平水韵的名词解释

古汉平水韵的名词解释

古汉平水韵的名词解释古代华夏文化中的音乐和文学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中古汉平水韵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具有独一无二的风采。

它以平仄对仗的形式,将音乐和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韵律特点、演唱技巧以及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古汉平水韵进行较为全面的解释。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古汉平水韵的历史背景。

古汉平水韵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音乐形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形式,并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喜欢以平水韵来表现自己的才情和文化修养,使这一文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古汉平水韵的韵律特点。

古汉平水韵的韵律规律非常独特,它将平仄对仗的方式融入到音乐和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它通过平仄的区分,对诗句进行了有力的组织和调控,使整篇文学作品在音乐与诗意的结合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古汉平水韵的演唱技巧。

在古代,古汉平水韵是需要通过演唱来展现的。

演唱者需要在演唱过程中准确把握节奏和韵律的变化,以及平仄的运用,达到音乐与诗意相结合的效果。

同时,演唱者还需要注重发声技巧和情感表达,将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听众,使观众能够更好地领略古汉平水韵的魅力。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古汉平水韵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古汉平水韵作为一种具有特殊韵律的文体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文学中。

在古代诗歌中,它可以增加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作品更加抒情动人。

在古代戏剧中,古汉平水韵可以作为伴奏的形式,与演员的表演相结合,增强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在古代散文中,它可以为文字增添音乐的韵律感,使作品更富有声韵美。

总的来说,古汉平水韵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它将音乐和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古代文化传承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通过对古汉平水韵的名词解释,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它的历史背景、韵律特点、演唱技巧以及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古汉课文翻译

古汉课文翻译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吏,一般来说,在东汉以后,多指小官。

⏹在先秦和西汉时,“吏”和“官”的区别主要在于:⏹“吏”是指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官吏”,不管大官小官都叫“吏”。

⏹“官”主要是指处所,也就是官府。

⏹窃,自谦的表敬副词,常用的还有“忝、猥”等。

⏹臣受恩偏特,忝任师傅。

(《后汉书·杨赐传》)⏹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士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阶层。

⏹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百里奚:人称五羖(黑色公羊)大夫。

⏹产,指出生。

现代汉语只说物产于某地,不能说人产于某地,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孟子·滕文公上》“陈良,楚产也。

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引进地点的介词“于”有时不出现。

这是秦汉文献一个普遍的特点。

⏹1)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于”不出现】西戎。

⏹2)快意【“于”不出现】当前,适观而已矣。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移、易:改易,改变。

⏹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殷盛:同义连用。

殷实兴旺。

⏹乐用:乐为所用。

乐于效力。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亲服:亲附服从。

⏹举:攻克,占领。

《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治强:⏹治,太平、安定,治理得好。

⏹强:“强”之本字,强盛。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拔:攻取。

攻城拔寨。

三川:黄河、洛水、伊水。

⏹惠王攻巴蜀,目的是夺取那里的产粮地区,以解关中困难。

⏹包:囊括。

⏹从:“纵”之本字。

古汉正义的名词解释

古汉正义的名词解释

古汉正义的名词解释古汉正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一直以来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道德准则。

在古代中国,正义被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护公平和公正的根本原则。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汉正义的含义与实践,并进一步研究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古汉正义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包含着多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正义被视为推动社会和谐的力量。

在古代中国,正义被认为是一种超越个人私欲的道德观念,是对真理和公平的追求。

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下,君王和民众都应该以正义为准则,依法治国,坚持道德原则,以促进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其次,古汉正义还与法律制度密切相关。

在古代,正义被视为法治的核心价值观。

法律被认为是一种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手段,能够制约权力、维护法治,使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追求自己的权益。

正义的实现需要建立公正、公平、明确的法律制度,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正的待遇。

古汉正义同时也强调道德的力量。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德被认为是人类行为的指南。

正义的实践需要每个人都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例如,在孔子的思想中,正义被视为一种正确的道德选择,建立在仁爱、诚信和忠诚等美德之上。

只有通过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才能达到正义这一伟大目标。

古汉正义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首先,正义的实践需要建立公正透明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类人群的权益需要得到公平对待,而这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的支持。

只有确立公正公平的法律原则,才能既保护人们的权益,又维护社会秩序,从而实现正义的价值。

其次,古汉正义的实践需要每个人发扬仁爱和诚信的美德。

如同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应该对他人的利益和权益保持尊重和关注,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克己奉公,追求公平和公正。

只有人人自觉遵循道德的底线,才能真正实现正义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古汉正义在今天的演绎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与时俱进、保持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契合。

古汉下册(知识点,自己整理)

古汉下册(知识点,自己整理)

的细微差别。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 或比喻、影射的事物,以具体释抽象,一般释特殊的时候使用。大致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是指、是说。 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 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老冉冉其将至兮。冉冉,形貌。 犹: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 候,往往是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相当于现汉的“等于说”。 肉食者某之,又何间焉? 间,犹与也。 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解,也 就是所谓声训。 为政以德 政之为言正也。 读为、读曰(音义相关):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特点是既注了音,又释了义。 播事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读若、读如(中有语音关系):古人注解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 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古书的注解:
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 叫“正义”。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 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 传:最早见于对经书的注解。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学的诗、书、礼、易、春秋、 乐等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传即阐明经义。 笺: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对传文补充、更正 的一种注解。东汉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 的注解称为“笺”,《毛诗》郑笺。 《五经正义》:孔颖达对五本书做了正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左氏传》。 《三礼注》:汉代郑玄对三礼进行了注解,就是三礼注。《礼记》、《仪礼》、《周礼》 。(郑玄参与了四本,加之《诗经》)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本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 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 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 -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正义),《礼 记正义》(汉-郑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孔颖达正 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修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刑昺(bing)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赵岐注,宋孙 疏)。 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汉郑玄 (三礼注)、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注》等。 魏晋南北朝(玄学)至隋唐:魏代王弼《老子注》、晋代郭象《庄子注》;《史记》 三家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裴骃《史记集解》。 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章句体:东汉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集解体:魏何晏《论语集解》 晋杜预《春秋经注集解》(只是将《春秋经》和《左 氏传》集在一起) 音义体: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 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体的代表作。 校勘古书的专门术语: 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音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 行、夫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水 脱文:简称脱(有时称作敓或夺),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 的文字。 注解术语: 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

古汉单音词的名词解释

古汉单音词的名词解释

古汉单音词的名词解释古汉单音词是指古代汉语中只有一个音节的词语,这些词在古汉语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这些单音词多数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词汇,它们简短、精练,既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又揭示了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信息。

下面对几个代表性的古汉单音词进行名词解释。

1. 月 (yuè)“月”字指代着月亮,同时也是古代时间计算单位的名称。

在农历中,“月”用来表示一个月份。

古人以月亮的自然变化来计算时间,从而形成了中国农历的体系。

古代人们会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开始和结束,以及耕作、种植、收获的时机。

因此,“月”不仅仅是一个单音词,还代表着古代人们对时间、气候和物候变化的观察和认知。

2. 鸟(niǎo)“鸟”字指代着鸟类动物,是古代人们对鸟儿的普遍称呼。

在古代,鸟类在农田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它们通过觅食、迁徙等行为与农业紧密关联。

古代人们通过对鸟类的观察,可以预测天气变化、掌握灾害的信息,还可以通过鸟类的飞行路径确定安全和祥瑞的征兆。

因此,“鸟”不仅仅指代鸟类动物,还在古代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紧密相连。

3. 山(shān)“山”字指代着大地上的山脉。

在中国,山脉众多,自古以来就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意义。

在古代,山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人们崇拜山神,认为山脉中有灵气、有神灵驻留。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山为题材作诗、写书,山与诗歌、文学创作有着紧密的联系。

此外,山脉对于农业、水源的调节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山”不仅仅是地理概念,还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功能。

4. 天(tiān)“天”字指代天空,是古代人们对宇宙间的广袤空间的称呼。

在古代汉语中,“天”既有对自然天空的描述,也是古代宗教、哲学和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古代人们相信天象的变化能够预示人间的吉凶祸福,因此对天空的观察极为重要。

另外,“天”还代表了古代人们对宇宙奥秘和宇宙秩序的探索与思考。

古汉语法

古汉语法

民之所食;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④ 在所字之后再加上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所字结构放在前面作定语修 饰它:所食之粟(su);民所食之粟。 “所”还可以是所由、所以一类的意思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由)生。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 所谓: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所以(代词加介词):①②导致……的原因(因此×) 所从:此吾剑之所从坠。 所由:是乱之所由作也。 所与:其妻问其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所为: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臣被尚书召问。
副詞
⑴程度副詞 少:古汉,稍微、略微,相当于现汉的“稍”;现汉,形容词。 太后之色少解。 稍:古汉,时间副词,逐渐。 稍夺其权。 颇:①程度偏高,“很、甚”②稍、略(多作这个意思) ⑵范围副词 但:古汉,只;现汉,表转折的连词。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徒:①只 ②表情态,白白地,徒然 特:①只 ②同上② ③表情态,特地,特意 ③表程度,非常,异常 第(弟):只 独:①独自 ②只,仅仅 ③反问句中,难道,竟然: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仅:①只 ②在唐代诗文中,言其多,几乎、将近(jin 去声) ⑶时间副词 曾:①曾经 ②表情态,常与不、无联用,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居然、竟(主要 用法) 尝:曾经
若、然、尔 若:常用于定语 然、尔:常用作谓语,略等于现汉的“如此、这样或那样”。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焉:具有语气词性质的指示代词。“於是” “焉”一般放在不及物动词前。和“之”正相反。 诸:是代词“之”和“於”的合音。相当于“之於或之乎”。 ⑶疑问代词 ①指人:谁、孰 孰,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但不能出现在宾语位置。吾孰欺?(×) 凝固格式:孰与 孰若(哪里比得上)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②指事物:何、胡、曷、奚,相当于“什么”。 何: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为什么、怎么):夫子何哂由也? 胡、曷、奚:一般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 奚:用于宾语,表示事物或处所。 胡、曷:用于宾语,主要见于“胡为、曷为”,仍是表示为什么 ③指处所:安、恶、焉,相当于现汉的“哪里”,一般用于状语,表示反问。 还用作宾语:彼且(还)恶乎待哉? ⑷无定代词:或和莫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人、有的人、某人,只用作主语。 有时前面出现先行词,“或”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 宋人或得玉。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 汉以后,成为了否定副词,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相当于“勿(不要)”。 ⑸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却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用,必须放在其他词和 词组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和“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 分。 者: ①放在动词和形容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类似于“的”。庸者笑而应曰。 ②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 数词之后可译:样、种、类、方面。 来者犹可追。 ③பைடு நூலகம்指主语,引出谓语。 所: “所”字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它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整个结构 具有名词性。(所后面一般是及物动词) 四种用法: ① 所食:食的东西 ② 所……者格式:所爱者 ③ 可以在前面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作定语来修饰它,一般在定语之后要用“之”:

古汉名词解释

古汉名词解释

1.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古汉现汉语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古汉现汉语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古汉现汉语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篇一:哎呀呀,说起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复杂的话题呢!咱先来说说相同点吧。

比如说句子成分,不管是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有主语、谓语、宾语这些。

就像我吃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从古到今都这样,这难道不神奇吗?再说说不同点,那可真是太多啦!就拿词类活用来说吧,古汉语里经常有这种情况。

比如说“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本来是个形容词,在这儿就变成动词啦,多有意思!可在现代汉语里,哪能这么随便变呀?还有啊,古汉语里的宾语前置可常见啦。

像“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这在现代汉语里根本行不通,对吧?古汉语里的虚词用法也和现代汉语差别挺大。

比如说“之”这个字,在古汉语里用法可多了,有时是助词,有时是代词,有时还表示“去、到”的意思。

现代汉语里可没这么复杂!咱们平时读书、看古装剧的时候,是不是也能感觉到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比如说古人说话文绉绉的,现代人就直白多啦。

就像我们现在聊天,“我今天超开心!”这多直接。

要是古人,可能就得说“吾今之悦甚矣!” 你说是不是差别很大?我觉得吧,了解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的神秘大门。

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变迁,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学好语文,还能让我们更懂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呢!篇二:哇塞!今天我要来跟大家说一说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的那些事儿!先来说说相同点吧。

比如说句子成分,不管是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有主语、谓语、宾语这些成分,这就好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比如说“我吃饭”,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里,“我”都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

你说是不是很神奇?还有哦,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这些句子类型,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也都有呢!就像我们表达开心会大喊“哇,太棒啦!”,古人也会用类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

不过呢,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的不同点也不少!古汉语里的词类活用可多啦!比如说“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字,本来是个形容词,在这里却变成了动词,有“使……变绿”的意思。

古汉所说汉字起源

古汉所说汉字起源

古汉所说汉字起源古汉所说汉字起源,是一个广泛探讨的话题。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文字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生动、全面的探讨。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北方地区。

那个时期,人们开始在陶器、玉器和龟甲等物品上刻画文字,并使用这些文字进行交流和记录。

这些早期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们的形状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的事物,如太阳、月亮、星星、动物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演变成了更加简化、优化的文字形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汉字。

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摒弃了一些复杂的结构和冗长的笔画,保留了一些核心的字形和意义。

同时,汉字的发展还受到了音韵变化的影响,一些文字的音节也发生了变化。

汉字的发展演变,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在商朝时期,汉字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进行祭祀和预测吉凶。

到了周朝,汉字开始应用于政治、法律、历史等领域,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了农业、工艺、文学等方方面面。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不仅可以传递具体的字面意义,还可以通过构词法、词意联系等方式传达更加深层次的信息。

汉字的字义丰富多样,一个字可以包含多个意思,并且字与字之间组合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词汇。

这一特点使得汉字成为了一个极富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文字系统。

在现代社会中,汉字的指导意义仍然十分重要。

汉字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

通过学习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开阔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同时,汉字也是连接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桥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总之,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汉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为推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全球交流作出贡献。

从文化角度看现代汉语古汉

从文化角度看现代汉语古汉

从文化角度看现代汉语古汉摘要:1.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区别2.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音变化3.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意义变化4.古汉语的语法特点5.总结: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文化差异正文:一、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区别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在语法、语音和意义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在语法方面,古汉语中的名词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而现代汉语则没有这种用法。

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中不同的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可能读音十分相似,因此阅读古代诗词歌赋需要理解平仄和押韵等音韵学知识。

在意义方面,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存在意义完全不相同的词语,如“池”在现代汉语中指池塘,而在古汉语中还有护城河的意思。

二、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音变化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在语音上发生了很多重要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导致许多句子看上去不像完整的句子,只能通过上下文来推断。

另外,古代汉语没有像西方英语那样能够灵活改变单词性质的能力,因此会将动词名词化或动词形容词化等。

三、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意义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意义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一些古汉语词汇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扩展或缩小,如“池”在古汉语中除了指池塘外,还有护城河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只指池塘。

四、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包括:名词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省略句式使用较多,动词名词化或动词形容词化等。

这些特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或不存在。

五、总结: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文化差异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在语法、语音和意义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古汉语言术语

古汉语言术语

古汉语言术语- 风花雪月柳竹梅雁常用代词:东君、青帝:春天之神。

芰荷、芙蓉:荷花别名。

宿蕊:昨夜开的荷花。

斗攒:纷纷簇聚在一起。

形容荷花等簇聚形态。

莲菂:莲子。

青房、莲房:莲蓬。

玉池:荷塘的美称。

泪脸:比喻雨后荷花。

绿扇、绿云:比喻荷叶。

红脸绿腰:写荷花的红花绿茎。

荷花娇语:李白《渌水曲》:“荷花欲娇语,愁煞荡舟人。

”盘心珍珠:比喻露水沾满荷花心如珍珠。

见于晏殊《渔家傲·杨柳风前香百步》词句:“盘心碎点真珠露,疑是水仙开洞府。

状景趣。

红幢绿盖朝天路。

”和风、暄风:春风。

苹风:清风。

催花雨:春雨。

花信、花期:春花开时,有风应期而来,称为花信或花信风。

将男子春至初夏,自小寒至谷雨,五日一番风信。

王逵《蠡海集·气候类》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番花信风,始于梅花,终于楝花。

- 情思心绪摹状抒情词:方寸:心。

一寸:寸心。

乞与:给予、赐予。

直须:尽管。

直:直接,爽快。

直千斤:直,通“值”。

价值千金。

莫待:不要等到。

约略:大概、大约。

底事:何事,为何。

争奈:怎奈。

争得:怎得。

争如:恰如、正像。

争似:怎如、不如。

偏觉:最觉。

就中:其中。

无憀:无聊。

无据:犹言不定。

无端:无情无绪。

端的:到底、确实。

疑怪:怪道。

抵死:老是、总是。

或作终究、偏要。

元是。

古汉词的名词解释

古汉词的名词解释

古汉词的名词解释古汉词是指流传于古代汉族文化中的一类词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词汇包括了大量的动词、名词、形容词以及其他词类,不仅在古代文字中广泛出现,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依然被广泛使用。

这些词汇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汉族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和艺术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着重对古汉词中的名词进行解释和探索,带领读者走进这一切。

一、唐寅:流传千年的才子佳人唐寅是明代的一位才子佳人,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文人,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画家。

唐寅的名字被广泛地用于形容那些有才气、有故事、有情怀的人。

他以自由奔放、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而为人称道。

唐寅这一名词已经超越了个人,成为了一个集文学、艺术和人生哲学于一身的象征。

二、庐山:云雾缭绕的胜地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大川之一,位于江西省。

庐山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美丽的仙女峰、神秘的云海著称于世。

庐山的名字被广泛用于形容宜人的景色,使人陶醉其中。

同时,庐山也是文人墨客们的避暑圣地,历代文人纷纷来此寻觅灵感,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和描绘庐山景色的名画。

三、韶光:光阴流转的美好时光韶光一词源于《诗经》中的《韶》,形容光阴流转的美好时光。

这个词经常与年华、时光一起使用,形容岁月如歌、流光溢彩的情景。

韶光常常被艺术家们喜爱,用以描绘美好的回忆和留恋时光的情感。

四、月华:静谧舞动的月光月华是古汉词中非常常见的词汇之一,形容夜晚中洒下的月光。

它常常被用于描绘月下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浪漫的感觉。

月华也常常与朦胧、幽静一起使用,形成意境深远、令人陶醉的描述。

五、陌生: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陌生一词用以形容彼此之间完全不熟悉、素不相识的人。

它常常与陌上、陌路一起使用,形容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与完全陌生的人相遇、交流的情景。

陌生给人一种神秘、未知的感觉,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任何不熟悉的事物。

六、碧落:清澈透明的天空碧落一词在古汉词中常常被用来描绘广袤的天空。

碧落常常与明亮、晴朗一起使用,形容蔚蓝、纯净的天空。

古汉字解读

古汉字解读

古汉字解读
古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总称,最早起源于殷商早期,直至公元17世纪期间成为完善的汉字体系。

古汉字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其美丽的笔划和演变深受世人欣赏,其复杂的结构也受到世人仰慕。

古汉字的演变历程繁多,其开始即是一种图形文化,此后又经历了篆书时期,相比较而言,篆书比图形更容易被人阅读,文字的书写也更加优雅美观,所以古汉字的演变也经历了许多阶段,最终得以完善。

今天,古汉字使用不断减少,却又仍然有着无穷的魅力。

古汉字和现代汉字一样,都含有某些意义,由于古汉字没有经过改变,所以从古汉字可以看出很多当时的生活和历史信息。

古汉字在研究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体现了人类文化的演变,也促进了文字的发展。

古汉字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历史,研究古汉字的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文化的变迁。

现今,古汉字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同时也有许多教材出现,帮助人们更好的学习古汉字。

古汉字的解读仍然充满了挑战,不是只有学者才能解读,任何人只要投入认真学习,也可以解读古汉字。

通过学习古汉字,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古汉文字,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的历史,从而更加看重文化的传承。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古汉字,用心去解读它的美与意义,一起把古汉字的魅力传承下去!
- 1 -。

古汉知识点

古汉知识点

古汉知识点古书的注释两类注释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并非是解放后才有的,但解放后的较多)。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是今人注的源头,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

为什么要学习古人注?解释古籍中的词义内涵辨析古籍中的典章制度*《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

”古注:上杀,中杀,下杀古注是今注的源头所自一、古书注释的发展历史古代注释的沿革注释源于先秦;两汉时形成大的规模,达到体例完备、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注释范畴扩展;清朝是从注释的范围和方法讲达到高峰。

古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汉代注释对象:儒家经典为主学术史特点:古文经学(语言文字的训释、名物典章的考证)vs 今文经学(政治需要,阐释微言大义)成熟的、大规模的古书注释工作始于西汉的原因:内部:语言变化产生的解释的需要。

外部:统治者的提倡。

例子: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三礼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魏晋南北朝在玄学和讲经风气影响下,“义疏”产生。

这是一种既解经文,又释注文的新体式。

王弼、韩康伯的《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史记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等唐代系统整理旧有注释;疏不破注(注本宗汉一家之注,并引用材料对经文、注文进行实证性讲解阐述,就注推衍,内容上没有新的发展,有时注文不当,也曲为之说。

)孔颖达(官修)五经正义:《诗》《书》《礼》《易》《春秋》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史记三家注”宋代邢邴:《论语疏》、《尔雅疏》、《孝经疏》孙奭:《孟子疏》(此四经加唐代久经义疏——《十三经注疏》)宋代理学盛行,曾兴起疑古标新之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漢語教案(Ancient Chinese Language)主講: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福建師範大學协和學院王進安博士、副教授注:1、本講義僅供同學們複習時參考,請勿外傳。

2、為使本講義與教材更為接近,由簡體字直接轉換成繁體字,雖進行了校對,但難免還有一些錯漏,請注意辨別。

緒論教學目標和要求:介紹本課程的性質和內容,使學生明確本課程的目的要求和學習方法等。

內容要點:1.“古代漢語”是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基礎課之一,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古籍和進行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

2.本課程的內容包括文字、辭彙、語法、音韻、古書注解、古漢語修辭、詩律以及語文工具書的使用等。

3.古代漢語包括文言與白話兩個系統,本課程研究的物件是“文言”。

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有著繼承和發展的關係。

4.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能夠使我們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批評繼承古代文化遺產,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習者的語言修養,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現代漢語。

5.本課程的學習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相結合,要注意古今比較反復練習,要注意積累材料循序漸進,最後達到學習目的。

6.緒論部分的教學重點是明確學習古代漢語的目的和重點,指點學習方法。

一、什麼是古代漢語: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概念:古代。

按文學史的分類,古代可以分為上古、中古和近古等;在這門課裏,古代顯得很簡單,主要以五四為分界線,一分為古今。

而且與語言密不可分。

一般認為古代漢語有兩個系統: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言;二是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

大家都知道,五四運動是我國古今歷史的一個重要分界線。

因此其定義簡單地說,就是在“五四”以前,歷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

它包括書面語和口語。

我們這一門課所要學習的古代漢語中,實際上範圍更窄些。

從上文對古代漢語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知道,古代漢語包括書面語和口語。

而古代漢語的書面語包括兩個系統,一是文言,一是古白話。

我們主要學習的是古代漢語的書面語中的文言。

因為古代漢語的口語只在少數的方言中保留,而古白話較接近現代漢語的語言。

而文言的字音、字義以及語法結構等,都與現代漢語有較大的區別。

如:《項羽本紀》: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字只不過用來記記姓名而已)在結構上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區別。

又如:《項羽本紀》:良曰:“大王來何操?”(大王來時帶來了什麼?良指張良,大王指沛公,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沛公逃跑時張良所說的話)。

這裏要弄清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的區別:現代漢語廣義的解釋是現代漢民族使用的普通話和方言。

狹義指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

古代漢語也指漢民族使用的文言文。

兩者最重要的時間界線是五四運動。

此時間前為古代漢語的範疇,後為現代漢語的範疇。

二、為什麼要學習古代漢語?1、古代漢語的學科性質決定的。

“古代漢語”是中國文學系的基礎課之一,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中國古書的能力。

“古代漢語”是一門工具課,通過學習,使我們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以便閱讀古代文獻,批判地繼承我國古代文化遺產。

2、學好“古代漢語”可以厚實我們的知識結構。

可以提高我們的自身素質、風度氣質。

“古代漢語”離我們生活的年代畢竟太遙遠,讀懂它不容易,就更不用說讀好它了。

3、古代漢語是源,現代漢語是流,要通過學習古代漢語豐富現代漢語。

如成語在現代漢語中的運用:《齊晉鞍之戰》:“擐甲執兵,固即死也”即:靠近,走向。

成語“若即若離”中用的就是古義。

左在古代表示尊貴,故有成語“虛左以待”。

4、古代漢語作為記錄古人思想、生活等方面的載體。

例如:科技文獻等方面的內容。

三、怎樣學習古代漢語課程性質:還是專門介紹古代漢語的知識課或解釋的;是一門讀古文的工具課,文化常識放在選修課。

北大上兩年。

我們上一年。

古典文學:側重內容的分析,藝術形式、思想價值。

古代漢語:側重字、詞、句,文選是積累感性知識的材料,也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古人十年寒窗就是背讀古書。

整體來講,古代漢語要學習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通論、文選和常用詞。

方法:1、比較:語法不能生搬硬套,通過比較劃分古今不同:字、詞、句、形、音、義。

即古代漢語課的內容包括文字、辭彙、語法、音韻、古書注解、古漢語修辭、詩律以及語文工具書的使用等方面。

2、加強練習,積累、昇華。

熟能生巧。

3、古今比較、聯繫。

如:《大學章句》中的“大學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一句話中有三個地方值得我們進行古今比較:第一,大小學古今不同。

第二,“明”的用法也有區別。

第三,“親”的用法也較特殊,朱熹《章句》採用程頤的說法,說“親,當作新”,解釋為“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汙也。

”因此,《王力古漢語字典》說這種用法是通假。

因此,全句的意思是:大學做學問的目的道理,在於發揚固有的德性,革新百姓舊的思想和習氣,以求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第一單元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教學目標和要求:通過介紹相關的字典辭書,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內容要點:1.介紹一些常用的字典和辭書及其使用方法。

2.介紹古書注音,主要介紹反切。

3.本節內容的重點是介紹主要工具書的使用方法並結合習題讓學生進行查檢練習。

一、常用字典、辭書介紹:表格略二、常用字典、辭書分類:字典、辭書按其檢覽功能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檢字音和字義,如《新華字典》《漢語大字典》《康熙字典》等,《辭源》《辭海》也是。

(二)是查檢詞語和典故,如《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等;(三)是查檢虛詞和特殊詞語,如《助字辨略》《經傳釋詞》《詞詮》《古代漢語虛詞通釋》等。

三、漢語字典排列漢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種:1、即按音序排列(古代大多按平水韻106韻排列,平水韻是唐宋以後人們寫詩所用的詩韻,平聲15+15,上聲29,去聲30,入聲17韻,共106韻):《王力古代漢語字典》就用音序檢字。

2、按部首和筆劃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歸在一起,部首的先後以筆劃多少為序;同一部首內,筆劃少的列前,筆劃多的列後。

如《現代漢語詞典》就採用以上音序和部首兩種檢字法。

3、按號碼或編碼排列(四角號碼檢字法):漢字是方形的,都有四個角,角的形式共有十種,用0-9共10共號碼來代表,四角的順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四碼。

四角號碼檢字法口訣:橫一垂二三點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點下有橫變零頭。

缺角號碼用零補;例外規定“口門鬥”(口:6000;門:3700、3710;鬥:3400),下角號碼內部取(即週邊是以上三個字的一類字,例外改取內部下面的筆形作左右下角號碼,如:昌:6060;圄:6060;閃:3780;閩:3713;閹:3771;斜:8490;斟:4470;斡:4844)。

四、《康熙字典》釋字體例:注音——有三種:反切法,直音法,葉音法葉音法是一種應當否定的注音法。

釋義:主要是羅列舊說,排列古注,分別義項,引例為證。

五、怎樣查字典辭書:1、必須做好三個準備工作。

在使用一部字典或辭書的時候,必須先做到三件事:第一,先看序和出版年月,這樣可以對它的編纂經過、使用範圍和材料收集的起訖點有一個大致的認識。

如,四角號碼“大”字,舊版為4023,新版為4080。

第二,細讀凡例,凡例一般就是使用法,不瞭解凡例,就很難順利地使用。

如:《新引指由原義引申出來的意義;○转指由原義、華字典》注解中有○引、○转的用法,○故事、成語等轉化而成的意義。

第三,注意書後有沒有補遺、勘誤、附錄之類的東西。

如,《康熙字典》附錄裏有補遺。

2、熟悉各種檢字法:部首、音序、號碼法三種。

三種各有利弊。

要掌握漢語字典辭書編排的方式主要有以上這三種,即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筆劃排列、按編碼排列。

六、關於幾部字典的補充說明:1、《辭源》: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語詞為主,兼顧百科常識的大辭書。

它用的是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214個部首,釋字體例為:單字字頭下大量收列古今的複音詞或片語,先釋單字,再釋複音詞。

單字先注音,後釋義。

而釋義基本上是先說明詞義或用法,然後再引書證或綜述引文大意。

有的還引古注對書證進行解釋。

注音採用傳統的反切法。

全部採用清李光地的《音韻闡微》的反切,是一種改良的反切,在現代注音方式產生以前,這樣做是很有意義的,較適合北方官話的語音標準,具有規範化的意義。

1958年由商務印書館組織修訂。

與《辭海》作了分工。

它不再作為語詞和百科兼收的綜合性詞典,而是一部“以語文為主,百科為副”的幫助閱讀古籍的語文工具書,專收古漢語辭彙。

修訂本的注音採取中文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但仍保留了反切的注音,只是注音再用李光地的《音韻闡微》的反切,而是一般用《廣韻》的反切,《廣韻》未收的字或未收的音,再用《集韻》或其他韻書或字書的反切。

反切後面加注聲、韻、調地位。

如:社,shâ常者切,上,馬韻,禪。

修訂本仍按部首編排,只是部首由214部改為208部。

仍用繁體字。

書後附有《四角號碼索引》和《中文拼音索引》,可幫助查檢。

2、《辭海》:在體例和釋義上比《辭源》都有改進。

最顯著的是引書注明篇名,便於核對原書。

其次,釋義比《辭源》更具概括性,行文也通俗一些。

在條目的收列方面,理注意吸收現代科學的詞語,刪除了一些《辭源》收錄的較為偏僻的古代詞語。

百科性的內容比《辭源》的比率大。

1958年修訂時,決定改成一部綜合性辭書。

修訂後的《辭海》也是按部首排列的,使用簡體字作字頭,將原來214部調整為250部。

部首數是所有辭書中最多的。

字的歸部原則是“依據字形定部”:上下兩個偏旁都可作部首的字,取上不取下;左、右兩個偏旁都可作部首的字,取左不取右。

如:相取木;坐取土;疑取匕。

3、《說文解字》:許慎所說解的字義是他認定的本義。

他根據小篆的形體來分析字形結構,說解字義,大部分是可信的。

我們分析字形結構或探討詞的本義時,一般都應參考《說文解字》。

由於時代的限制和古文字材料的不足,尤其是許慎無法看到甲骨文和金文的資料,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這一點我們應注意。

具體情況我們將在通論五《漢字的構造》中詳述。

許慎在分析小篆的形體結構時,從中概括出540個偏旁作為部首,然後把所收集的9000多個字列入這540個部首中去,這是他的一大創造,對後世的檢字法有很深的影響。

4、《經籍籑詁》(“籑”同“撰”):它中編排上用的是韻母排列法,按平水韻106韻編次被釋的字;以一韻為一卷,全書106卷,每字之下,羅列以前各種古書注解對這個字的解釋。

關於《平水韻》的有關知識:唐朝以後出現了一系列官方刊定的以“審音”為主要任務的字典,即所謂“官韻”。

到了西元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科舉的事由禮部管理,所以後來經皇帝批准而由禮部頒行的官韻就叫《禮部韻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