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_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_请注意核对)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_请注意核对)

环境工程化学复习第二章一、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1、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2、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的影响;(1)、海陆风;(2)、城郊风;(3)、山谷风、二、自由基也称游离基,是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大气中常见的自由基如:HO·,HO2·,RO,RO2·,RC (O)O2三、与大气污染有直接关系的重要的光化学过程1、氧分子和氮分子的光解2、臭氧的光解3、NO2的光解4、亚硝酸和硝酸的光解5、二氧化硫对光的吸收6、甲醛的光解7、卤代烃的光解四、降水的化学组成无机物:土壤衍生物离子Al3+,Ca2+,Mg2+,Fe3+,Mn2+和硅酸盐等;海洋盐类离子Na+,Cl-,Br-,SO42-,HCO3-及少量K+,Mg2+,Ca2+,I-和PO43+;气体转化物SO42-,NO3-,NH4+,Cl-和H+;人为排放源As,Cd,Cr,Co,Cu,Pb,Mn,Mo,Ni,V,Zn,Ag,Sn和Hg等化合物。

五、酸雨的化学组成酸雨现象是大气化学过程和大气物理过程的综合效应。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

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其形成过程为SO2+[O] →SO3SO3+H2O→H2SO4SO2+H2O→H2SO3H2SO3+[O] →H2SO4NO+[O] →NO22NO2+H2O→HNO3+HNO2式中:[O]——各种氧化剂六、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2、大气中的NH3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4、天气形势的影响七、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1、无机颗粒物(1)硫酸及硫酸盐颗粒物(2)硝酸及硝酸盐颗粒物2、有机颗粒物P126第四章农药的类型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1)农药以颗粒剂形式施入土壤2)农药以种子处理剂进入土壤3)农药喷施被作物截获和散落到土壤4、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扩散行为。

环境化学复习重点

环境化学复习重点

环境化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造成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两大类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八大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骨痛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环境污染:指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1)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介质存在)(2)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环境行为)(3)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环境效应)(4)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控制)研究特点:以微观研究宏观;研究对象复杂;物质水平低。

核心: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trans- fer)和效应(transformation)。

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化学污染物的分类:元素、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和烃类、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有机卤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优先污染物:在化学污染物中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中国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共有14类,68种优先控制的污染物。

其中优先控制的有毒有机化合物有12类,58种,占总数的85.29%引起世人关注的化学污染物:(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三致化学污染物(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符合上述定义的POPs物质有数千种之多。

–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提出首批控制12种: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T、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芬、七氯、多氯联苯(PCBs)、二恶英和苯并呋喃(PCDD/F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二恶英、六氯苯、多氯联苯、DDT等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称为环境效应环境效应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生物效应环境污染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大气的组成大体上分为干洁空气、水蒸气、颗粒物(包括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大气污染过程:大气光化学、自由基反应、活性粒子反应大气的组成:N2(78.08%)、O2(20.95%)、Ar(0.943%)和CO2 (0.0314%)。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1.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

2.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称为二次颗粒物。

3.垂直递减率:大气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Γ=-dT/dz。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用Γ d 表示。

4.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5.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包括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6.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7.碱度: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合作用的全部物质。

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8.质体流动:物质的质体流动是由水或是土壤微粒或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常用来指各种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土壤质体所进行的一种传播方式。

9.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10.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11.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以(cmol/kg 土)表示。

1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的反映。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潜性酸度分为代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

13.标化分配系数:即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14.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环境化学复习资料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分布、转化和对环境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到大量的知识和概念,因此在复习环境化学时,我们需要有一份全面而系统的复习资料。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环境化学复习的重点内容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环境化学基础知识1. 环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性质、分布、转化和对环境的影响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大气、水体、土壤以及生物体等。

2. 环境化学的重要概念:包括环境污染、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风险等。

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

3. 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环境化学研究的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和数学模型等。

熟悉这些方法的应用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环境化学的实验和研究。

二、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和特性1. 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它们的来源、传输和转化过程对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2. 水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等。

了解不同污染物的特性和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水环境治理和保护。

3. 土壤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农药等。

了解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迁移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土壤环境修复和保护。

三、环境化学的应用1. 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化学在环境监测与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可以获得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化学在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来源和转化途径,制定合理的治理策略,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3.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环境化学在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毒性和暴露的评估,可以判断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环境化学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化学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化学期末复习重点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二章1对流层:对流层是气的底层,其厚度在10~12km。

质量却占气总质量的3/4。

每升100m温度降低℃平流层:由对流层顶到50km左右高度称为平流层。

温随高度而升。

存在臭氧层中间层(过渡层):处于平流层顶至85 km左右的区域,温度随度升高而下降。

热层(电离层):中间层顶800km左右的区域。

温随高度而升。

逸散层:800km以上的高空2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大的并对人或环境产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

3气稳定度:指气层的稳定程度,即气中某高度处的气块在垂直向上的相对稳定程度。

4影响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①风和大气湍流②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5气中污染物的转化:是污染物在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无毒化合物,从而去除了污染或者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污染。

6光化学反应过程:分、原子、自由基或离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7常见自由基:OH:主要源于臭氧光解O3+hv=O·+O2 O·+H2O=2·OH HNO2+hv=·OH+NO H2O2+hv=2·OHCH4+·O=CH3·+·OHO2:主要源于醛的光HCHO+hv =H·+HCO·H+O2+M=HO2· +M HCO·+O2=HO2 ·+CO CH3ONO+hv=CH3O·+NO CH3O·+O2=HO2 ·+HCOH H2O2+hv=2·OH ·OH+H2O2=HO2·+H2O ·OH+CO=CO2+·H ·H+O2=HO2 ·R. RO. RO2等:气中存在量最多的烷基自由基是甲基,主要来源于乙醛和丙酮的光解。

环境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环境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环境化学--重点总结逆温可分为近地面的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地形逆温)、自由大气逆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H2S去除:HO·+H2S→H2O+·SH本底值(0.2~20)*10-9,停留时间1~4d。

CO2去除:1.土壤吸收:CO+1/2O2→CO2,CO+3H2→CH4+H2O。

2.与HO·自由基反应:CO+HO·→CO2+H·,H·+O2+M→HO2·+M,CO+HO2→CO2+HO·。

CH4去除:CH4+HO·→CH3·+H2O。

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由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现象以及污染物本身的特性。

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常见自由基:HO·、HO2·、RO·、RO2·、RC(O)O2·。

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控制: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的排放、控制臭氧的浓度、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1.引发反应:NO2+hv→NO+O·、O·+O2+M→O3+M、NO+O3→NO2+O2。

2.自由基传递反应:RH+HO·→(O2)RO2+H2O、RCHO+HO·→(O2)RC(O)O2+H2O RCHO、RCHO+hv →(2O2)RO2·+HO2·+CO、HO2·+NO→NO2+HO·、RO2+NO→(O2)NO2+R’CHO+HO2·、RC(O)O2·+NO→(O2)NO2+RO2+CO2、3.终止反应:HO·+NO2→HNO3、RC(O)O2·+NO2→RC(O)O2NO2、RC(O)O2NO2→RC(O)O2·+NO2。

环境化学重点总结

环境化学重点总结

环境化学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是环境的构成活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处理的对象是:环境问题;任务是:环境质量控制和改善。

3.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4.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分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名词解释)5.环境污染物的类别:(1)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等;(2)按污染物形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和固态污染物;(3)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

(选择或填空)6.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较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名词解释)7.当今世界范围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致”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8.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9.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声、光污染、电脑磁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

(选择题)10.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酸雨、光化学污染都是环境化学效应)11.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12.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即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

13.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1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三种。

物理--化学迁移是最主要的迁移方式,它可通过溶解--沉淀、氧化还原、水解、配位和螯合、吸附--解吸等理化作用实现无机污染物的迁移。

环境化学笔记高考知识点

环境化学笔记高考知识点

环境化学笔记高考知识点高考对环境化学的考查涉及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为大家总结环境化学的相关知识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大气污染与控制1. 大气成分及其来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组成。

其中,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是大气污染的关键物质,其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燃煤排放等。

2. 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酸雨主要是由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与水蒸气反应形成,会对土壤、水域和植被造成严重的损害。

3.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治理:通过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可以评估和控制大气污染程度。

常用的治理方法包括降低污染物排放、烟气脱硝、烟气脱硫等。

二、水质污染与治理1. 主要水质指标:pH值、溶解氧、浊度、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等是评估水质的重要指标,不同指标反映了不同的水质状态。

2. 水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水中常见的污染物有有机物、重金属、农药、微生物等。

这些污染物可来自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城市污水等。

3. 水质治理技术:常用的水质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如过滤、沉淀)、化学方法(如氧化、还原、沉淀)和生物方法(如生物降解、植物净化)等。

三、土壤污染与修复1. 土壤污染物种类与来源:土壤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农药等。

它们的来源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使用、废水灌溉等。

2. 土壤污染评估与监测: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可以评估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3. 土壤修复技术:常用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如挖掘、覆盖)、化学修复(如吸附、沉淀)和生物修复(如菌类修复、植物修复)等。

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分类: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韧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系统对扰动的恢复能力,韧性则指系统对扰动的抵抗能力。

3. 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通过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

环境化学重点总结

环境化学重点总结

铝离子很不稳定,他们要聚合成更大的离子团,可多达数十个铝离子相互聚合成离子团。 在 pH<5.5 是,铝离子开始形成 Al(OH)3 沉淀,而失去缓冲能力。 一般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顺序是:腐殖质>黏土>砂土 61、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额富集规律:根>茎叶>颖壳>粒实 62、在土壤中,镉主要以 CdCO3 , Cd(PO4)2 和 Cd(OH)2 的形态存在,其中以 CdCO3 为主,尤其 在碱性土壤中。 63、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1、植物根系的作用 2、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 壁结合 3、酶系统的作用 4、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 64、土壤中农药的迁移:1、扩散 2、质体流动 65、在缺氧(如土壤灌溉后)和温度较高时,DDT 的降解速率较快。南方土壤中,DDT 降解 最快,而在北方土壤中的 DDT 可保持 10 年以上。 66、含丙体六六六 99%以上的六六六称为林丹。β -666 毒性最大 67、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主要是吸附催化水解。 68、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厚度为 7.5~10nm 的流动变动复杂 体。 69、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根据机制可分为以下五类: 1、 膜孔虑过: 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 可借助膜两侧静水压及渗透压经膜孔滤过。 2、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 障的生物膜 3、被动易化扩散 4、主动转运 5、胞呑和胞饮 70、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运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前三者统称为转运, 而排泄与生物转化又称为消除 71、吸收的途径主要是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 72、一般,相对分子质量低于 300,处于液态或溶解态,呈非极性的脂溶性污染物质,最容 易被皮肤吸收,如酚、尼古丁、马钱子碱等 73、排泄是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排泄器官有肾、肝胆、肠、肺、外 分泌腺等。以肾和肝胆为主。 74、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骼。有些污染物的蓄积部位与毒性作用 的部位不相一致。如 DDT 在脂肪中蓄积,而毒性作用的部位是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铅集 中于骨骼,而毒性作用部位在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等。 75、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 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76、酶催化的特点在于:第一,催化专一性高 ;第二,酶催化效率高;第三,酶催化需要 温和的外界条件 77、辅酶的作用:传递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只有双成分酶的整体才具有酶的催化活 性。 已经发现的辅酶有 30 余种 78、生物氧化:指有机质在机体细胞内的氧化,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79、微生物降解蛋白质的基本途径:1、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 2、氨基酸脱氨脱羧成脂肪酸 在有氧氧化下可被彻底降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氨(或铵离子) ,而在无氧氧化下通常是酸 性发酵,生成简单有机酸、醇和二氧化碳等,降解不彻底 80、产甲烷菌产生甲烷的主要途径:

环境化学复习整理笔记

环境化学复习整理笔记

环境化学一章、绪论一、世界八大公害有哪些?由什么因素引起?1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事件SO2与粉尘2美国多诺拉工业区烟雾事件SO2及其氧化物形成的硫酸烟雾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煤5日本水俣病事件Hg(汞)6日本骨痛病事件Cd(镉)7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石油冶炼8日本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二、环境效应及其分类、判断归属。

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谓之环境效应。

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与人为环境效应。

按照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生物效应。

污染物可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与放射性元素蜕变等物理过程实现转化; 可通过光化学氧化、氧化还原与配位络合、水解等化学作用实现转化;也可通过生物吸收、代谢等生物作用实现转化。

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与消失的过程。

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与生物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可以通过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实现污染物的转化。

三、环境化学就是干什么的,研究对象就是什么。

环境化学就是研究水、大气、土壤与生物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来源、反应、迁移、效应与归宿,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影响的科学。

简单地说,环境化学就是以化学原理为基础,研究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的科学。

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大气组成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电离层)F、逸散层(逃逸层)对流层:1)摩擦层、边界层、低层大气(1-2km)、污染物集中2)自由大气层(海拔高度大于1-2km以上的对流层):雨、雪等自然现象3)对流层顶层(对流层顶部):水分子会迅速形成冰,从而阻止其进入平流层,避免了大气氢的损失。

环境化学-专业课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专业课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专业课复习资料FpgFpg一、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指の是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使环境因素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の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2、环境污染物: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の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の变化物质。

3、环境效应:自然生产或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の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の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4.、大气污染の汇:排放の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沉降,湿沉降,地表吸收及化学反应等去除の途径或过程。

称大气污染の汇。

5、酸沉降:指大气中の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湿沉降)或酸性物质在气流の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干沉降)の过程。

6、自由基反应:凡是在反应中有自由基产生或者是由自由基诱发の反应均称之为~~~~~。

7、水体:在水体污染化学中,水体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贮水の总称。

8、天然水の决定电位:若某个单体系の含量比其他体系高の多,则此时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のPE ,称之为~~~。

9、分配系数(Kp ):当有机物在固~液俩相中の分配达到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固相沉积物和水中の含量之比。

Kp=Cs/Cw10、敏化光解(又称间接光解或敏化反应):既是一种化合物直接吸收光能并将过剩の能量转移给另一种化合物,导致后者发生分解反应の过程。

11、生长代谢:许多有机污染物可以像天然有机化合物那样作为微生物の基质,既可以为微生物の生长提供c 源,也可以提供能源,从而使其自身得以降解。

12、共代谢:有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唯一の碳源与能源,不能单独被分解,必须有另外の化合物存在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

13、水体自净:指受污染の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の作用,使污染物の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污染前の状态。

14、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污染(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下の土壤环境本身の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の组成及其基线含量(最初含量)。

【】环境化学复习要点

【】环境化学复习要点

环境化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化学与环境污染问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放射性元素、环境激素环境化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核心自然界中各圈层和化学物质循环备注: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化学与环境问题的关系,目前重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都有哪些;环境污染和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可以怎么分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放射性元素、环境激素环境化学定义、特点、研究对象、任务、研究内容、研究核心自然界中各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物质的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转化光化学反应基础•)重要自由基的来源和消除途径(HO•、HO2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光化学烟雾、硫酸型烟雾、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损耗备注:大气层的主要成分和基本结构,大气中一些基本的污染物质:硫氧化合物SO2、氮氧化合物NO/NO2、含卤素化合物(来源、分布特征、消除方式)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物理作用):逆温,辐射逆温大气污染物的转化(化学作用):自由基化学和光化学基础(光引发,随后的自由基热反应),重要的自由基的来源和消除途径(HO自由基和HO2自由基),它们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反应(大气中的一些污染物NOx与自由基之间的反应)。

洛杉矶型烟雾(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形成条件、关键反应、产物===重点)、伦敦型烟雾(其中涉及到的SO2的转化)、酸雨(形成机制,涉及到的反应)、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如何引起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引起臭氧层损耗的自由基反应),氟氯烃类化合物是通过什么样的自由基反应,破坏臭氧层的。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和性质Henry定律、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碳酸平衡)、总碱度无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基本原理水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过程分配系数 (标准化分配系数)、挥发速率备注: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尤其是CO2溶于水的各种形态之间的碳酸平衡(封闭体系、开放体系)。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环境化学是一门涉及环境与化学相互作用的学科,其应用广泛,被广泛运用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领域。

而环境化学的学习则涉及较多的知识点和理论,需要通过不断的复习来掌握。

以下是本人总结的环境化学复习资料,供同学们参考。

一、环境化学基础环境化学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与环境质量标准、环境样品处理与化学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需要了解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污染物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危害,例如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等。

同时,也需要掌握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例如常用的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

二、环境污染物的化学特性环境污染物的化学特性是环境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不同的污染物,其化学特性也各不相同。

例如,大气中的硫化物和氮化物在大气中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进而导致酸雨的形成。

而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则具有不同的氧化态,在不同的氧化态下其危害性也不同。

因此,复习环境化学时需要掌握不同污染物的化学特性,以便更好地分析其危害性和去除方法。

三、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环境污染的治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而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既包括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也包括先进的生物技术、膜技术等科技手段。

复习环境化学时需要掌握各种治理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其适用场景和实际应用进行掌握。

四、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一种新型的化学范式,强调在化学科学研究、生产和使用中,以最小的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为前提。

复习绿色化学需要掌握其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及其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

同时,还需要了解绿色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推动绿色环保事业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环境化学虽然知识点较多,但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复习环境化学时,需要掌握其基础内容,了解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学习治理技术,同时也要关注绿色化学及其应用,以推动绿色环保事业的发展。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

环境化学重点第一篇:环境化学重点简答1光化学烟雾(洛杉矶):①定义(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②性质(氧化型烟雾,蓝色,由汽车排气引起。

)③污染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臭氧,PAN,醛类),④形成条件(a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存在。

b大气温度较高,24℃以上。

c有较强的阳光照射d湿度低e臭氧浓度高。

),⑤日变化曲线(白天生成,傍晚消失,污染高峰在中午或稍后)⑥燃料(汽油,煤气,石),⑦易发季节(夏,秋),⑧毒性(对眼和呼吸道有强刺激作用,臭氧等氧化剂具有强氧化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硫酸型烟雾(伦敦烟雾):①定义(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由二氧化硫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②性质(还原型烟雾,黄色,由燃煤引起。

)③污染物(颗粒物,二氧化硫,硫酸雾等)④形成条件(白天夜间连续出现。

气温低4℃以下,湿度较高,日光较弱,臭氧浓度低。

)。

⑤易发季节(冬季。

)⑥毒性(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严重时导致死亡。

)2离子交换吸附与专属吸附区别和特点:区别:①非专属吸附(发生吸附的表面静电荷为负;金属离子作用为反离子;吸附时所发生的反应为阳离子交换;吸附时体系PH>零电位点;吸附发生在扩散层;对表面电荷无影响。

)②专属吸附(发生吸附的表面静电荷为正,0,负;金属离子作用为配位离子;吸附时所发生的反应为配体交换;吸附时体系PH为任意值;吸附发生在内层;对表面电荷的影响为负电荷减少,正电荷增加)。

特点:①离子交换吸附:定义(由于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因此把这种吸附称~),属于物理化学吸附,是可逆反应,而且能够迅速的达到可逆平衡。

该反应不受温度影响,在酸碱条件下均可进行,其交换吸附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浓度,及吸附剂性质等有关。

环境化学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重点复习资料1、痛痛病是由Cd 镉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2、水俣病是由Hg 汞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3、米糠油事件是由多氯联苯引起的。

4、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侵蚀、水资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绿色屏障锐减、垃圾大量积存、物种濒危、人口激增、温室效应、海洋污染。

5、世界环境日6月5日。

6、2014世界环境日主题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7、2014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向污染宣战。

8、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为Ca2+、Na+、Mg2+、K+、Cl-、SO42- 、HCO3- 、NO3-。

9、河水中阴、阳离子的含量顺序Ca2+<Na+<Mg2+,HC03- <S042- <Cl-。

10、腐殖质中:不溶于NaOH的部分称胡敏酸,可溶于NaOH但不溶于酸的部分称为腐植酸,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部分称为富里酸。

11、沉积物中的腐殖质可根据其在碱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将其划分为三类腐植酸、胡敏酸、富里酸。

12、一般情况下,当水体DO<5mg/L,各类浮游生物不能生存;DO<4.0 mg/L时,鱼类会死亡;DO<2mg/L,水体发臭。

13、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组成物质)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

总碱度=[HCO3-]+2[CO32-]+[OH-]-[H+] 酚酞碱度=[CO32-]+[OH-]-[H2CO3*]-[H+]苛性碱度=[OH-]-[HCO3-]-2[H2CO3*]-[H+]14、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过水解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

(组成物质)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

总酸度=[H+] +[HCO3-]+2[H2CO3*]-[OH-] CO2酸度=[H+]+[H2CO3*]-[CO32-]-[OH-] 无机酸度=[H+]-[HCO3-]-2[CO32-]-[OH-]15、在碳酸水体中加入碳酸盐,该水体:总酸度不变,总碱度增大,无机酸度减少,酚酞碱度增大,CO2酸度减少,苛性碱度不变。

环境化学复习要点

环境化学复习要点

环境化学复习要点绪论1.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有害化学物质即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有害于人类,这样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3.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环境污染。

4.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题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5.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6.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分为土壤盐碱化地下水硬度增高光化学烟雾地下水污染酸雨造成土壤酸化、建筑物受腐蚀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包括噪声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大气能见度降低7. 各圈层的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第二章1. 三大环境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化酸沉降臭氧损耗2. 温度层结-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3. 对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降温率0.6k/100m;垂直方向对流,上冷下热,有利于污染扩散;逆温(上热下冷)易发生污染事件;平流层特点:同温层:对流层的下层,大约25km以下,气温保持不变或稍有上升; 大约2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均递增率为 1.4K/km,到平流层顶,温度接近0℃4. 源-大气组分产生的途径和过程汇-指大气组分从大气中去除的途径和过程源强-进入大气的组分输入速率(Fi)汇强-从大气输出组分的速率为(Ri)某种组分在进入大气后到被清除之前在大气中停留的平均时间-称为平均停留时间或停留时间(存在时间、寿命)-τ τ=大气中的总贮量Mi / Fi 或者Ri停留时间意义:某组分的停留时间越长,表明该组分在离开大气或转化成其它物质以前,在环境中存留的时间也越长;某组分的停留时间越长,表明该组分在大气中的储量相对于输入(出)来说是很大的,即使人类活动大大改变了该组分的的输入(出)速度,对其总量的影响也不明显;若组分停留时间越短,其输入(出)速率的改变就对总贮量很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有害化学物质即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有害于人类,这样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3.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环境污染。

4.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题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5.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6.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分为土壤盐碱化地下水硬度增高光化学烟雾地下水污染酸雨造成土壤酸化、建筑物受腐蚀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包括噪声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大气能见度降低7. 各圈层的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第二章1. 三大环境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化酸沉降臭氧损耗2. 温度层结-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3. 对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降温率0.6k/100m;垂直方向对流,上冷下热,有利于污染扩散;逆温(上热下冷)易发生污染事件;平流层特点:同温层:对流层的下层,大约25km以下,气温保持不变或稍有上升; 大约2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均递增率为 1.4K/km,到平流层顶,温度接近0℃6.环境本底值:指自然环境在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各种环境要素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基线含量,又叫环境背景值. 4. 源-大气组分产生的途径和过程汇-指大气组分从大气中去除的途径和过程源强-进入大气的组分输入速率(Fi)汇强-从大气输出组分的速率为(Ri)某种组分在进入大气后到被清除之前在大气中停留的平均时间-称为平均停留时间或停留时间(存在时间、寿命)-ττ=大气中的总贮量Mi / Fi 或者Ri停留时间意义:某组分的停留时间越长,表明该组分在离开大气或转化成其它物质以前,在环境中存留的时间也越长;某组分的停留时间越长,表明该组分在大气中的储量相对于输入(出)来说是很大的,即使人类活动大大改变了该组分的的输入(出)速度,对其总量的影响也不明显;若组分停留时间越短,其输入(出)速率的改变就对总贮量很敏感。

5.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这可由垂直递减率(Г=dT/dz)的变化情况来判断。

当Г=0时,称为等温气层;当Г< 0时,称为逆温气层。

例如:在山区,山峰上方,日光照射,上面的空气热,下面冷,就形成逆温层。

逆温现象经常发生在较低气层中,这种气层稳定性特强,对于大气中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辐射逆温产生的条件:晴朗的夜空无风或风速小原因:地面白天升温,近地面温度升高;夜间地面冷却降温,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9. 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分子吸收的光,才能引起分子的化学反应光子的能量>化学键能时,才能引起光离解反应;并不是大于该分子化学键能的光子都能引起该分子发生光化学反应。

分子基态与激发态能量是不连续的,受激分子从基态激到激发态所需的能量要与光子的能量相匹配。

分子对某特定波长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谱,才能发生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在初级反应中,一个反应分子吸收一个光子而被活化吸收1mol光子的能量称为-“爱因斯坦” E = N0 hν= N0 hc/λ=1.196×105 /λ(kJ/mol)7. 海陆风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有如下几种作用:①循环作用,如果污染源处在局地环流之下,污染物就可能循环积累达到较高浓度。

直接排入上层反向气流的污染物,有一部分也会随环流重新带回地面,提高了下层上风向的浓度。

②往返作用,在海陆风转换期间,原来随陆风输向海洋的污染物有会被发展起来的海风带回陆地。

海风发展侵入陆地时,下层海风的温度低,陆地上层气流的温度高,在冷暖空气的交界面上,形成一层倾斜的逆温顶盖,阻碍了烟气向上扩散,造成城市空气污染。

城郊风:在城市中,工厂企业和居民要燃烧大量的燃料,燃烧过程中会有大量热能排放到大气中,于是便造成了市区的温度比郊区高,这个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上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四周郊区的冷空气向城市流动,于是形成城郊环流。

在这种环流作用下,城市本身排放的烟尘等污染物聚积在城市上空,形成烟幕,导致市区大气污染加剧。

8. 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化学物质吸收光量子形成激发态物种 A+hv→ A*A*-物种A的激发态/活化分子hv-光量子次级过程:激发态A*发生反应A* → A+hv 辐射跃迁荧光或磷光A*+M → A+M 碰撞失活这两种过程均为光物理过程。

A* → B1+B2+B3… 光离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物种A*+C → D1+D2… 与C反应生成新物种光化学过程,对于环境化学中的光化学过程更为重要。

10. 光子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 E = N0hν= N0hc/λ=1.196×105/λ(kJ/mol)11. HO2主要来自醛的光解 H2CO+hv → H+HCO(λ<360nm)H+O2+M → HO2+M HCO+O2→ HO2+CO亚硝酸酯和H2O2的光解也可生成HO2 CH3ONO +hv → CH3O+NOCH3O+O2→ HO2+H2CO3 H2O2+hv → 2HOHO+H2O2→ HO2+H2OR-烷基,量最大的是甲基,它主要来自乙醛和丙酮的光解CH3CHO+hv → CH3+HCO CH3COCH3+hv → CH3+CH3CO O和HO与烃类的反应也可生成烷基自由基 RH+O → R+HO RH+HO → R+H2ORO-烷氧基,以甲氧基为主(CH3O),主要来自甲基亚硝酸酯和甲基硝酸酯的光解CH3ONO+hv → CH3O+NO CH3ONO2+hv →CH3O+NO2RO2-大气中的过氧烷基都是由烷基与空气中的O2结合而成 R+O2→ RO212. 清洁大气,O3的光离解是HO的重要来源O3+hv → O+O2(λ<230nm,发生在平流层)O+H2O → 2HO污染大气,HNO2的光离解是HO的重要来源HNO2+hv → HO+NO(200~400nm) H2O2+hv → 2HONO+HO2→ NO2+HO H2O+hv → HO+H(λ<238nm)13. 波长<420nm的光可发生NO2光解NO2+hv → NO+O O+O2+M → O3+M大气中唯一已知O3的人为来源14.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形成过程:CH3CO(乙酰基)+O2→CH3C(O)OO(过氧乙酰基)CH3C(O)OO+NO2→CH3C(O)OONO2(PAN)15. 乙酰基的来源:C2H6+HO·→C2H5·+H2O C2H5·+O2→C2H5O2C2H5O2+NO→C2H5O+NO2 C2H5O+O2→CH3CHO+HO2CH3CHO+hv → CH3CO+HO216. 烷烃与HO·和O ·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烷基自由基RH+HO· → R·+H2O RH+O· → R·+HO21.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有引起光化学反应的紫外线烃类特别是烯烃的存在光化学烟雾发生的自然条件:大气相对湿度较低夏、秋季(气温24~32℃)晴天洛杉矶容易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原因:洛杉矶机车拥有量大(>800万辆),每天消耗2万吨以上的汽油,排出污染物占90%-充足的一次污染物生成光化学烟雾;洛杉矶盆地,容易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一年有300天以上处于逆温,污染物不易扩散;夏季阳光非常强烈;17.臭氧分子的光离解:O3吸收紫外光后发生光离解O3+hν→O2+O (210nm<λ<290nm)消耗大部分紫外光,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了紫外光的伤害。

“Ozone Shield”18. (1)波长<420nm的光可发生NO2光解 NO2+hv → NO+OO+O2+M → O3+M 大气中唯一已知O3的人为来源NO2吸收光谱特征:290~410nm,连续吸收光谱;(2)亚硝酸(HNO2)的光离解:200~400nm的光有吸收HNO2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初级反应:HNO2+hv →HO+NO HNO2+hv → H+NO2次级反应:HO+NO → HNO2 HO+HNO2 → H2O+NO2 HO+NO2 → HNO3(3)硝酸的光离解:120~335nm的光有吸收HNO3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初级反应:HNO3+hv→HO+NO2次级反应:HO+CO → CO2+H H+O2+M → HO2+M 2HO2 → H2O2+O2(4)甲醛的光离解: 对240~360nm的光有吸收甲醛的光离解:初级过程:H2CO+hv → H+HCO H2CO+hv → H2+CO次级过程: H+HCO → H2+CO 2H+M → H2+M 2HCO → 2CO+H2对流层中,有O2存在: H+O2 → HO2 HCO+O2 → HO2+CO20.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22.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引发反应:NO2+ hv → NO + O (λ<430nm)O + O2+ M → O3 + M NO + O3→ NO2 + O2自由基传递反应:RH+HO → RO2+H2O RCHO+OH→ RC(O)O2+H2ORCHO+hv → RO2+HO2+CO HO2+NO → NO2+OHRO2 +NO → NO2+RCHO+HO2 RC(O)O2+NO → NO2+RO2+CO2链终止反应:HO +NO2→ HNO3RC(O)O2+NO2→ RC(O)O2NO2 RC(O)O2NO2→ RC(O)O2+ NO223.硫酸烟雾型污染:主要由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所造成的大气污染;从化学上看属于还原性混合物-还原烟雾一次污染物是SO2和煤烟、二次污染物是硫酸雾和硫酸盐。

硫酸烟雾型污染形成条件:气象条件:气温较低-冬季湿度较高日光较弱24.二氧化硫的气相氧化:(1)SO2的直接光氧化:低层大气中的SO2形成激发态SO2分子,而不直接离解两种跃迁形式:SO2+hν→ 1SO2(单重态) (290~340nm)SO2+hν→ 3SO2(三重态) (340~400nm)单重态能量高,不稳定,跃迁到三重态或基态SO2+M→3SO2+M (三重态)1SO2+M→SO2+M (基态)SO2直接氧化成SO3的机制:3SO2+O2→SO4→SO3+O SO4+SO2→2SO3(2)SO2被自由基氧化:与HO自由基的反应(3)被氧原子氧化SO2的液相氧化25. 酸性降水定义:指通过雨、雪、雾和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27.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1)污染物-SO2和NOX:降水酸度时空分布与大气中SO2和SO42-浓度时空分布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