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判别分过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实验报告
聚类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数据2013年,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了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就业的持续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农业用地量的不断衰减,工业不断的转型升级,使得劳动力就业压力的缓解需要更多的依靠服务业的发展。
(一)指标选择根据指标选择的可行性、针对性、科学性等原则,分别从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效益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选择14个指标来衡量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二)指标数据本次实验采用的数据是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2年的数据,原数据均来自《2013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13年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不能直接获得的指标数据是通过对相关原始数据的换算求得。
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表2(续)二、实验步骤本次实验是在SPSS中分别利用系统聚类法和K均值法进行聚类分析,具体步骤如下:(一)系统聚类法⒈在SPSS窗口中选择Analyze—Classify—Hierachical Cluster,调出系统聚类分析主界面,将变量X1-X14移入Variables框中。
在Cluster栏中选择Cases单选按钮,即对样品进行聚类(若选择Variables,则对变量进行聚类)。
在Display栏中选择Statistics和Plots复选框,这样在结果输出窗口中可以同时得到聚类结果统计量和统计图。
⒉点击Statistics按钮,设置在结果输出窗口中给出的聚类分析统计量。
这里选择系统默认值,点击Continue按钮,返回主界面。
⒊点击Plots按钮,设置结果输出窗口中给出的聚类分析统计图。
聚类分析判别分析
数学实验报告:聚类分析、判别分析
姓名班级学号日期:月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k-均值聚类,分层聚类,两步聚类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 掌握判别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人口的文化程度状况,现利用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聚类分析。
分析选用了三个指标:(1)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DXBZ);(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CZBZ);(3)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WMBZ)、分别用来反映较高、中等、较低文化程度人口的状况,原始数据如下表: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文化程度人口比例(%)
2. 数据.Xls中sheet1中是28名一级,25名健将级标枪运动员测验的6项影响标枪的项目的测试成绩。
(1)据此求出判别运动员等级的判别函数,给出判错率。
(2)对sheet2中的的14名未知等级的运动员运用判别函数进行分类。
(3)用逐步判别法重新完成(1),(2),并比较判错率。
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
第一节聚类分析统计思想一、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1.什么是聚类分析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当有一个分类指标时,分类比较容易。
但是当有多个指标,要进行分类就不是很容易了。
比如,要想把中国的县分成若干类,可以按照自然条件来分:考虑降水、土地、日照、湿度等各方面;也可以考虑收入、教育水准、医疗条件、基础设施等指标;对于多指标分类,由于不同的指标项对重要程度或依赖关系是相互不同的,所以也不能用平均的方法,因为这样会忽视相对重要程度的问题。
所以需要进行多元分类,即聚类分析。
最早的聚类分析是由考古学家在对考古分类中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应用于昆虫的分类中,此后又广泛地应用在天气、生物等方面。
对于一个数据,人们既可以对变量(指标)进行分类(相当于对数据中的列分类),也可以对观测值(事件,样品)来分类(相当于对数据中的行分类)。
2.R型聚类和Q型聚类对变量的聚类称为R型聚类,而对观测值聚类称为Q型聚类。
这两种聚类在数学上是对称的,没有什么不同。
聚类分析就是要找出具有相近程度的点或类聚为一类;如何衡量这个“相近程度”?就是要根据“距离”来确定。
这里的距离含义很广,凡是满足4个条件(后面讲)的都是距离,如欧氏距离、马氏距离…,相似系数也可看作为距离。
二、如何度量距离的远近:统计距离和相似系数1.统计距离距离有点间距离好和类间距离2.常用距离统计距离有多种,常用的是明氏距离。
3.相似系数当对个指标变量进行聚类时,用相似系数来衡量变量间的关联程度,一般地称为变量和间的相似系数。
常用的相似系数有夹角余弦、相关系数等。
夹角余弦:相关系数:对于分类变量的研究对象的相似性测度,一般称为关联测度。
第二节如何进行聚类分析一、系统聚类1.系统聚类的基本步骤2.最短距离法3.最长距离法4.重心法和类平均法5.离差平方和法二、SPSS中的聚类分析1、事先要确定分多少类:K均值聚类法;2、事先不用确定分多少类:分层聚类;分层聚类由两种方法:分解法和凝聚法。
统计学中的多元数据分析方法
统计学中的多元数据分析方法统计学中的多元数据分析方法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数据的复杂性和内在规律。
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工程、医学等领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地理解数据,并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多元数据分析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PCA)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降维技术,旨在将原始数据转换为较少的维度,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信息。
在主成分分析中,我们通过找到与原始数据中方差最大的方向来实现降维。
这些方向被称为主成分,它们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方差。
主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重要特征,并简化数据的复杂性。
二、因子分析(FA)因子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旨在揭示观测数据背后潜在的构造和维度。
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将一组相关的观测变量归纳为更少的无关潜在因子。
这些潜在因子可以反映出数据背后的结构和关系。
因子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种简化数据的方式。
三、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聚类分析是一种将相似观测对象归为一组的统计方法。
在聚类分析中,我们根据观测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进行分类。
具有高相似性的观测对象将被分配到同一聚类中。
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数据中的群组和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结构和特征。
四、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判别分析是一种分类方法,旨在通过已知类别的样本数据来预测新样本的分类。
判别分析通过在特征空间中找到不同类别之间的最佳分隔准则来实现分类。
判别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分类变量,并评估不同变量对分类的影响。
五、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回归分析是一种用于建立变量间关系模型的方法。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建立预测变量和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该关系进行预测。
回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行预测和决策。
综上所述,统计学中的多元数据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来处理复杂的多变量数据。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垂直冰柱图
树状图是将实 际的距离按比 例调整到0-25 例调整到 的范围内, 的范围内,用 逐级连线的方 式连线距离相 近的样品和新 类,直至成为 一大类. 一大类.
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也是一种常用比较常用的分 类分析方法, 类分析方法,它先根据已知类别的事物 的性质(自变量) 建立函数式( 的性质(自变量),建立函数式(自变量的 线性组合,即判别函数) 线性组合,即判别函数),然后对未知类 别的新事物进行判断以将之归入已知的 类别中. 类别中.
1,快速聚类 快速聚类也称为逐步聚类, 快速聚类也称为逐步聚类,它先 对数据进行初始分类, 对数据进行初始分类,然后系统采用标 准迭代算法进行运算,逐步调整, 准迭代算法进行运算,逐步调整,把所 有的个案归并在不同的类中, 有的个案归并在不同的类中,得到最终 分类.它适用于大容量样本的情形. 分类.它适用于大容量样本的情形.
利用快速聚类分析对20家上市公司进行分类. 20家上市公司进行分类 例1:利用快速聚类分析对20家上市公司进行分类.
SPSS实现 SPSS实现 (1)打开文件 打开文件: (1)打开文件:上市 公司.sav .sav. 公司.sav. (2)点击 分析/ 点击" (2)点击"分析/分 /K类/K-均值聚 类". (3)选择变量 选择变量, (3)选择变量, 个案标记依据, 个案标记依据, 分类类别数. 分类类别数. (如图对话框中 2表示把所有个 案分为两类) 案分为两类)
聚类分析主要解决的问题: 聚类分析主要解决的问题:所研究的对 象事前不知道应该分为几类, 象事前不知道应该分为几类,更不知道分类 情况, 情况,需要建立一种分类方法来确定合理的 分类数目,并按相似程度, 分类数目,并按相似程度,相近程度对所有 对象进行具体分类. 对象进行具体分类. 基本思路:在样本之间定义距离, 基本思路:在样本之间定义距离,在指 标之间定义相关系数,按距离的远近, 标之间定义相关系数,按距离的远近,相似 系数的大小对样本或指标进行归类. 系数的大小对样本或指标进行归类. SPSS实现 实现: 分析/分类"命令. SPSS实现:"分析/分类"命令. 常用的有快速( K-均值)聚类分析, 常用的有快速( K-均值)聚类分析,系统聚 类分析. 类分析.
数据分类分析方法
数据分类分析方法
数据分类分析方法是统计学中的一种方法,用于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和分组。
常用的数据分类分析方法包括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决策树等。
1.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将数据按照相似性进行分组的方法。
根据数据之间的相似性度量,将数据分为若干个簇(cluster)。
常用的聚类算法有k-means 算法和层次聚类算法。
2. 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是一种用于区分或分类不同数据的方法。
通过寻找最佳的判别函数,将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用的判别分析方法有线性判别分析(LDA) 和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3. 决策树:决策树是一种以树形结构表示分类规则的方法。
通过根据不同特征对数据进行划分,最终将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用的决策树算法有ID3、C
4.5和CART。
这些方法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使用,根据数据的特征和问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分类分析。
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是数据分析领域中常用的两种分析方法。
它们都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类和归纳,从而帮助分析师或决策者提取有用信息并作出相应决策。
一、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是一种有监督学习的方法,常用于分类问题。
它通过寻找最佳的分类边界,将不同类别的样本数据分开。
判别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些关系进行预测和决策。
判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已知分类的数据样本,建立一个判别函数,用来判断未知样本属于哪个分类。
常见的判别分析方法包括线性判别分析(LDA)和二次判别分析(QDA)。
线性判别分析假设各类别样本的协方差矩阵相同,而二次判别分析则放宽了这个假设。
判别分析的应用广泛,比如在医学领域可以通过患者的各种特征数据(如生理指标、疾病症状等)来预测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在金融领域可以用来判断客户是否会违约等。
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方法,常用于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归纳。
相对于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不需要预先知道样本的分类,而是根据数据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聚类。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个体归为一类,不同类别之间的个体则具有明显的差异。
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潜在结构,识别相似的群组,并进一步进行深入分析。
常见的聚类分析方法包括层次聚类分析(HCA)和k-means聚类分析等。
层次聚类分析基于样本间的相似性,通过逐步合并或分割样本来构建聚类树。
而k-means聚类分析则是通过设定k个初始聚类中心,迭代更新样本的分类,直至达到最优状态。
聚类分析在市场细分、社交网络分析、图像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将客户按照他们的消费喜好进行分组,以便为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
总结: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是两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判别分析适用于已知分类的问题,通过建立判别函数对未知样本进行分类;聚类分析适用于未知分类的问题,通过数据的相似性进行样本聚类。
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
⎪⎩∞
如果G P 和Gq 是近邻 否则
聚类方法比较
综合特性最好的聚类方法为类平均法或Ward 最小方差法,而最差的则为最短距离法。 Ward最小方差法倾向于寻找观察数相同的类。 类平均法偏向寻找等方差的类。 拉长的或无规则的类使用最短距离法比其他 方法好。 非参数问题的聚类方法为密度估计法。
5
类的统计量
3
修改后的程序
data newiris;/*测试新数据*/
input sepallen sepalwid petallen petalwid @@;
cards;
56 30 41 13
51 35 14 23
67 25 18 15
run;
proc discrim data=iris pool=test outstat=plotiris testdata=newiris testout=plotp;
样品聚类法2:动态(快速)聚类法
K-means cluster ①选择若干个观察作为“凝聚点”或称类的中心点,作
proc candisc <选项列表>; class 变量; by 变量表; freq 变量; var 变量表; weight 变量; run;
candisc选项
out=数据集名——生成一个包含原始数据和 典型变量得分的SAS数据集。 ncan=——指定将被计算的典型变量的个数。
实例分析
Fisher鸢尾花(Iris)数据 修改后的程序chap8_01B
∑ ( ) k exp i =1
−
0.5Di2
( x, Gi
)
广义平方距离
Di2 (x)
=
d
2 i
(
x)
聚类分析(Cluster_Analysis)简介
c) Nearest neighbor 最近邻法(最短距离法) 方法简述:首先合并最近或最相似的两项 特点:样品有链接聚合的趋势,这是其缺点,不适 合一般数据的分类处理,除去特殊数据外,不提 倡用这种方法。 d) Furthest neighbor 最远邻法(最长距离法) 方法简述:用两类之间最远点的距离代表两类之间 的距离,也称之为完全连接法
例、下表给出了1982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农民家 庭收支情况,有六个指标,是利用调查资料进行聚类分 析,为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详见文件1982“农民生活消费聚类.sav”) 1. 数据预处理(标准化) 1) 为什么要做数据变换 →指标变量的量纲不同或数量级相差很大,为了使这 些数据能放到一起加以比较,常需做变换。 2) 在SPSS中如何选择标准化方法: →Analyze →Classify →Hierachical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然后从对话框中进行如下选择
试用不同方法对变量进行聚类,并分析结 果的含义
•通过比较,可知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分类 结果较好,将28各样本分为三类: 1.第一类包含6个元素:2、15、10、11、6、7 2.第二类包含10个元素:8、17、28、12、13、18、14、 20、21、22 3.第三类包含9个元素:3、16、23、24、4、27、5、25、 26 另有三个元素1、9、19为孤立点。 •从分类结果可以看出:1、9、19表示北京、上海、广 东三地农民属高消费生活水平;天津等第一类的农民生 活水平较高;安徽等第二类的农民生活水平为中等;陕 西等地的农民生活水平较低。
SPSS中其他选项(通过实例演示)
例、下表给出了1982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农民 家庭收支情况,有六个指标,是利用调查资料进行聚 类分析,为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详见文件1982“农民生活消费聚类.sav”)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3)
聚类分析是根据样本之间的亲疏关系 (相似程度或差异程度)进行分类的,其 基本思想是:把相似度高的样本划归为同 一类,把差异程度大的样本划分到不同的 类。聚类分析的方法有:系统聚类法,K均值法,图论聚类法,模糊聚类法,等等 。本节主要介绍系统聚类法。
第3节
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是定量化的研究分 类问题的统计学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研究事 物分类的数学方法,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聚类分析,事先并不知道样本有多少类, 也不知道每一个样本来自哪一类,而是根据样 本的自身属性确定亲疏关系,并按这种亲疏关 系程度对样本进行分类。 而判别分析,则是在事先已知样本分类的 前提下,对给定的新样本进行归类。它是根据 已知对象的观测指标和所属类别,判断未知对 象所属类别的方法。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51.274 68.831 77.301 76.948 99.265 118.505 141.473 137.761 117.612 122.781
1.041 0.836 0.623 1.022 0.654 0.661 0.737 0.598 1.245 0.731
64.609 62.804 60.102 68.001 60.702 63.304 54.206 55.901 54.503 49.102
968.33 957.14 824.37 1 255.42 1 251.03 1 246.47 814.21 1 124.05 805.67 1 313.11
181.38 194.04 188.09 211.55 220.91 242.16 193.46 228.44 175.23 236.29
表4.3.1 8种系统聚类方法的距离参数值(下页)
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
该例可以借用层次聚类Q型聚类的实例,分析某班级中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化 学成绩和外语快速聚类分析的概念 Ø 快速聚类分析的计算过程及公式 Ø快速聚类分析应用实例
10.3.1 快速聚类分析的概念
快速聚类分析是由用户指定类别数的大样本资料的逐步聚类分析。它先对数据进 行初始分类,然后逐步调整,得到最终分类。快速聚类分析的实质是K-Mean聚类。
10.3.2 快速聚类分析的计算过程及公式
快速聚类分析的计算过程如下:
1.指定聚类的类数
在SPSS中确定 个类的初始类中心点。SPSS会根据样本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 个 由代表性的样本数据作为初始类中心。初始类中心也可以由用户自行指定,需要指定 组样本数据作为初始类中心点。
2. 确定中心点
接着,SPSS重新确定 个类的中心点。SPSS计算每个变量的变量值均值, 并以均值点作的类中心点;最后重复上面的两步计算过程,直到达到指定的 迭代次数或终止迭代的判断要求为止。
10.3.3 快速聚类分析应用实例
本实例调查了全国10个学校的校风、校纪、领导角色和教师态度4个指标, 希望使用快速聚类分析将这10个学校按照其各自的特点分成4种类型。
10.4 判别分析
Ø 判别分析的概念 Ø 判别分析应用实例
10.4.1 判别分析的概念
判别分析先根据已知类别的事物的性质建立函数式,然后对未知类别的新事物进 行判断以将之归入已知的类别中。 在判别分析中有如下假定:
预测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预测变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 观测变量的平均值和方差不相关。 预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类中是一样的。
10.1.1 聚类分析的意义
聚类分析是一种探索性的分析,在分类的过程中,人们不必事先给出一个 分类的标准,聚类分析能够从样本数据出发,自动进行分类分析,所得到的聚 类数未必一致。因此,这里所说的聚类分析是一种探索性的分析方法。
几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几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重要性和价值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几种主流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因子分析(FA)、聚类分析(CA)以及判别分析(DA)等,并阐述这些方法在生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将对每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基本原理、实施步骤以及优缺点等方面。
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普及,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方法论框架,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将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详细阐述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场景。
这些案例可能涉及市场营销、医学诊断、社会调查、金融分析等多个领域,旨在展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强大威力。
我们将对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分析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本文还将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实践中的更广泛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指南,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介绍多元统计分析是一种在多个变量间寻找规律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提取多个变量的信息,揭示出这些变量间的内在结构和相互关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其特点。
多元回归分析:这种方法主要研究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旨在构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并预测因变量的未来趋势。
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以及这些影响是否显著。
主成分分析(PCA):PCA是一种降维技术,它通过正交变换将原始变量转换为线性无关的新变量,即主成分。
这些主成分按照其方差大小排序,前几个主成分通常可以代表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
PCA在数据压缩、特征提取和可视化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通过提取公共因子来简化数据集,这些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原始变量间的相关性。
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一、概述:判别问题又称识别问题,或者归类问题。
判别分析是由Pearson于1921年提出,1936年由Fisher首先提出根据不同类别所提取的特征变量来定量的建立待判样品归属于哪一个已知类别的数学模型。
根据对训练样本的观测值建立判别函数,借助判别函数式判断未知类别的个体。
所谓训练样本由已知明确类别的个体组成,并且都完整准确地测量个体的有关的判别变量。
训练样本的要求:类别明确,测量指标完整准确。
一般样本含量不宜过小,但不能为追求样本含量而牺牲类别的准确,如果类别不可靠、测量值不准确,即使样本含量再大,任何统计方法语法弥补这一缺陷。
判别分析的类别很多,常用的有:适用于定性指标或计数资料的有最大似然法、训练迭代法;适用于定量指标或计量资料的有:Fisher二类判别、Bayers多类判别以及逐步判别。
半定量指标界于二者之间,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以上方法。
类别(有的称之为总体,但应与population的区别)的含义——具有相同属性或者特征指标的个体(有的人称之为样品)的集合。
如何来表征相同属性、相同的特征指标呢?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距离小,不同总体的样本之间距离大。
距离是一个原则性的定义,只要满足对称性、非负性和三角不等式的函数就可以称为距绝对距离马氏距离:(Manhattan distance)设有两个个体(点)X与Y(假定为一维数据,即在数轴上)是来自均数为μ,协方差阵为∑的总体(类别)A的两个个体(点),则个体X与Y的马氏距离为(,)X与总体(类别)A的距离D X Y=(,)为D X A=明考斯基距离(Minkowski distance):明科夫斯基距离欧几里德距离(欧氏距离)二、Fisher两类判别一、训练样本的测量值A类训练样本编号 1x 2xm x1 11A x 12A x 1A m x 221A x22A x2A m xA n1A An x 2A An xA An m x 均数1A x2A xAm xB 类训练样本编号 1x 2x m x1 11B x 12B x 1B m x 221B x22B x2B m xB n1B Bn x 2B Bn x B Bn m x 均数1B x2B xBm x二、建立判别函数(Discriminant Analysis Function)为:1122m m Y C X C X C X =+++其中:1C 、2C 和m C 为判别系数(Discriminant Coefficient ) 可解如下方程组得判别系数。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西安科技大学
数学建模
Mathematical Modeling
1. 系统聚类法核心思想
设有 n 个样品,每个样品测得 m 项指标。系统 聚类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定义样品间的距离(或 相似系数)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初始将 n 个样品 看成 n 类(每一类包含一个样品) ,这时类间的距离 与样品间的距离是等价的;然后将距离最近的两类 合并成为新类,并计算新类与其它类的类间距离, 再按最小距离准则并类。这样每次缩小一类,直到 所有的样品都并成一类为止。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张守刚
西安科技大学
数学建模
Mathematical Modeling
• 总体来说,聚类分析就是把没有分类信息 的资料按照相似程度进行归类; • 两类:系统聚类法和非系统聚类法,系统 聚类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 聚类分析的核心是确定“度量==分类的准 则”;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张守刚
西安科技大学
数学建模
Mathematical Modeling
• 逐步判别法:与逐步回归法思想类似,都 是逐步引入变量,每引入一个“最重要” 的变量进入判别式,同时也考虑较早引入 判别式的某些变量,若其判别能力不显著 了,就剔除,知道判别式中没有不重要的 变量需要剔除,且没有重要的变量需要引 入为止。这个筛选过称的本质就是假设检 验。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张守刚
西安科技大学
数学建模
Mathematical Modeling
案例1
• 中国统计年鉴,2005,主要城市日照时数。 变量有: City—城市名称; 月份—Jan、Feb、……、Dec。 注:聚类可分为变量聚类和观测量聚类, 本案例采用变量聚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类分析判别分过————————————————————————————————作者:————————————————————————————————日期:第九章 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分类问题.若事先已经建立类别,则使用判别分析,若事先没有建立类别,则使用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主要是研究在事先没有分类的情况下,如何将样本归类的方法.聚类分析的内容包含十分广泛,有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分裂法、最优分割法、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聚类预报等多种方法.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
它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行为。
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
聚类源于很多领域,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生物学和经济学。
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很多聚类技术都得到了发展,这些技术方法被用作描述数据,衡量不同数据源间的相似性,以及把数据源分类到不同的簇中。
聚类与分类的不同在于,聚类所要求划分的类是未知的。
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者簇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
从统计学的观点看,聚类分析是通过数据建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
§9.1 聚类分析基本知识介绍在MA TLAB 软件包中,主要使用的是系统聚类法.系统聚类法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将一定数量的样品(或指标)各自看成一类,然后根据样品(或指标)的亲疏程度,将亲疏程度最高的两类合并,然后重复进行,直到所有的样品都合成一类.衡量亲疏程度的指标有两类:距离、相似系数.一、常用距离1)欧氏距离假设有两个n 维样本),,,(112111n x x x x 和),,,(222212n x x x x ,则它们的欧氏距离为nj j jx xx x d 122121)(),(2)标准化欧氏距离假设有两个n 维样本),,,(112111n x x x x 和),,,(222212n x x x x ,则它们的标准化欧氏距离为T x x D x x x x sd )()(),(2112121其中:D 表示n 个样本的方差矩阵,),,,(22221n diagonal D ,2j 表示第j 列的方差.3)马氏距离假设共有n 个指标,第i 个指标共测得m 个数据(要求n m ):im i i i x x x x21, 11211122121212(,,,)n n n m m nn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L L L M M M M L于是,我们得到n m 阶的数据矩阵),,,(21n x x x X ,每一行是一个样本数据.n m 阶数据矩阵X 的n n 阶协方差矩阵记做)(X Cov .两个n 维样本),,,(112111n x x x x 和),,,(222212n x x x x 的马氏距离如下:T x x X Cov x x x x mahal )())()((),(2112121马氏距离考虑了各个指标量纲的标准化,是对其它几种距离的改进.马氏距离不仅排除了量纲的影响,而且合理考虑了指标的相关性.4)布洛克距离两个n 维样本),,,(112111n x x x x 和),,,(222212n x x x x 的布洛克距离如下:nj j j x x x x b 12121||),(5)闵可夫斯基距离两个n 维样本),,,(112111n x x x x 和),,,(222212n x x x x 的闵可夫斯基距离如下:pn j p j j x x x x m 112121||),(注:1 p 时是布洛克距离;2 p 时是欧氏距离. 6)余弦距离TT T x x x x x x x x d 221121211),( 这是受相似性几何原理启发而产生的一种标准,在识别图像和文字时,常用夹角余弦为标准.7)相似距离TTT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d ))(())(())((1),(22221111221121二、MATLAB 中常用的计算距离的函数假设我们有n m 阶数据矩阵),,,(21n x x x x ,每一行是一个样本数据. 在MATLAB 中计算样本点之间距离的内部函数为y=pdist(x) 计算样本点之间的欧氏距离y=pdist(x,'seuclid') 计算样本点之间的标准化欧氏距离 y=pdist(x,'mahal') 计算样本点之间的马氏距离 y=pdist(x,'cityblock') 计算样本点之间的布洛克距离 y=pdist(x,'minkowski') 计算样本点之间的闵可夫斯基距离y=pdist(x,'minkowski',p) 计算样本点之间的参数为p 的闵可夫斯基距离y=pdist(x,'cosine') 计算样本点之间的余弦距离y=pdist(x,'correlation') 计算样本点之间的相似距离另外,内部函数yy=squareform(y)表示将样本点之间的距离用矩阵的形式输出.三、常用的聚类方法常用的聚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平方和递增法等等.四、创建系统聚类树假设已经得到样本点之间的距离y,可以用linkage函数创建系统聚类树,格式为z=linkage(y).其中:z为一个包含聚类树信息的(m-1) 3的矩阵.例如:z=2.000 5.000 0.23.0004.000 1.28则z的第一行表示第2、第5样本点连接为一个类,它们距离为0.2;则z的第二行表示第3、第4样本点连接为一个类,它们距离为1.28.在MA TLAB中创建系统聚类树的函数为z=linkage(y) 表示用最短距离法创建系统聚类树z=linkage(y,'complete') 表示用最长距离法创建系统聚类树z=linkage(y,'average') 表示用平均距离法创建系统聚类树z=linkage(y,'centroid') 表示用重心距离法创建系统聚类树z=linkage(y,'ward') 表示用平方和递增法创建系统聚类树§9.2 聚类分析示例例1 在MA TLAB中写一个名为opt_linkage_1的M文件:x=[3 1.7;1 1;2 3; 2 2.5; 1.2 1; 1.1 1.5; 3 1];y=pdist(x,'mahal');yy=squareform(y)%Reformat a distance matrix between upper triangular and square form z=linkage(y,'centroid')h=dendrogram(z) %Plot dendrogram graphs 画树状图存盘后按F5键执行,得到结果如下:yy =0 2.3879 2.1983 1.6946 2.1684 2.2284 0.88952.3879 0 2.6097 2.0616 0.2378 0.6255 2.37782.1983 2.6097 0 0.6353 2.5522 2.0153 2.98901.69462.0616 0.6353 0 1.9750 1.5106 2.41722.1684 0.2378 2.5522 1.9750 0 0.6666 2.14002.2284 0.6255 2.0153 1.5106 0.6666 0 2.45170.8895 2.3778 2.9890 2.4172 2.1400 2.4517 0z =2.0000 5.0000 0.23786.0000 8.0000 0.63533.00004.0000 0.63531.0000 7.0000 0.88959.0000 10.0000 2.106311.0000 12.0000 2.0117按重心距离法得到的系统聚类树为其中:h=dendrogram(z)表示输出聚类树形图的冰状图.一、根据系统聚类树创建聚类假设已经求出系统聚类树z,我们根据z来创建聚类,使用cluster函数.例2 在MA TLAB中写一个名为opt_cluster_1的M文件:x=[3 1.7;1 1;2 3; 2 2.5; 1.2 1; 1.1 1.5; 3 1];y=pdist(x,'mahal');yy=squareform(y)z=linkage(y,'centroid')h=dendrogram(z)t=cluster(z,3)其中:“t=cluster(z,3)”表示分成3个聚类,需要分成几个由人工选择.存盘后按F5键执行,得到结果如下:t =3122113即第1、第7样本点为第3类,第2、第5、第6样本点为第1类,第3、第4样本点为第2类.二、根据原始数据创建分类在MA TLAB软件包中,内部函数clusterdata对原始数据创建分类,格式有两种:1)clusterdata(x,a),其中0<a<1,表示在系统聚类树中距离小于a的样本点归结为一类;2)clusterdata(x,b),其中b>1是整数,表示将原始数据x分为b类.例3 在MA TLAB中写一个名为opt_clusterdata_1的M文件:x=[3 1.7;1 1;2 3; 2 2.5; 1.2 1; 1.1 1.5; 3 1];t= clusterdata(x,0.5)z= clusterdata(x,3)存盘后按F5键执行,得到结果如下:t =4322314z =2311332其中:t的结果表示距离小于0.5的样本点归结为一类,这样,共有四类,第1类:样本点6;第2类:样本点3、4;第3类:样本点2、5;第4类:样本点1、7.而z的结果表示首先约定将原始数据x分为3类,然后计算,结果如下:第1类:样本点3、4;第2类:样本点1、7;第3类:样本点2、5、6.利用内部函数clusterdata对原始数据创建分类,其缺点是不能更改距离的计算法.比较好的方法是分步聚类法.三、分步聚类法假设有样本数据矩阵x,第一步对于不同的距离,利用pdist函数计算样本点之间的距离:y1=pdist(x)y2=pdist(x,'seuclid')y3=pdist(x,'mahal')y4=pdist(x,'cityblock')第二步计算系统聚类树以及相关信息:z1=linkage(y1)z2=linkage(y2)z3=linkage(y3)z4=linkage(y4)第三步利用cophenet函数计算聚类树信息与原始数据的距离之间的相关性,这个值越大越好:%cophenet Copheneti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同表象相关系数,同型相关系数,共性分类相关系数CPCCt1=cophenet(z1,y1)t2=cophenet(z2,y2)t3=cophenet(z3,y3)t4=cophenet(z4,y4)注:z在前,y在后,顺序不能颠倒.第四步选择具有最大的cophenet值的距离进行分类.利用函数clusterdata(x,a)对数据x进行分类,其中0<a<1,表示在系统聚类树中距离小于a的样本点归结为一类.例4 在MA TLAB中写一个名为opt_cluster_2的M文件:x=[3 1.7;1 1;2 3; 2 2.5; 1.2 1; 1.1 1.5; 3 1];y1=pdist(x);y2=pdist(x,'seuclid');y3=pdist(x,'mahal');y4=pdist(x,'cityblock');z1=linkage(y1);z2=linkage(y2);z3=linkage(y3);z4=linkage(y4);t1=cophenet(z1,y1)t2=cophenet(z2,y2)t3=cophenet(z3,y3)t4=cophenet(z4,y4)存盘后按F5键执行,得到结果如下:t1 =0.9291t2 =0.9238t3 =0.9191t4 =0.9242结果中t1=0.9291最大,可见此例利用欧式距离最合适.于是,在MA TLAB中另写一个名为opt_cluster_3的M文件:x=[3 1.7;1 1;2 3; 2 2.5; 1.2 1; 1.1 1.5; 3 1];y1=pdist(x);z1=linkage(y1)存盘后按F5键执行,得到结果如下:z1 =2.0000 5.0000 0.20003.00004.0000 0.50006.0000 8.0000 0.50991.0000 7.0000 0.70009.0000 11.0000 1.280610.0000 12.0000 1.3454矩阵z1的第1行表示样本点2、5为一类,在系统聚类树上的距离为0.2,其它类推.考察矩阵z1的第3列,系统聚类树上的6个距离,可以选择0.5作为聚类分界值.在MATLAB中另写一个名为opt_cluster_4的M文件:x=[3 1.7;1 1;2 3; 2 2.5; 1.2 1; 1.1 1.5; 3 1];y1=pdist(x);z1=linkage(y1)b1=cluster(z1,0.5)存盘后按F5键执行,得到结果如下:b1 =4322314结果表示将原始数据x分为4类,第1类:样本点6;第2类:样本点3、4;第3类:样本点2、5;第4类:样本点1、7.主要应用商业聚类分析被用来发现不同的客户群,并且通过购买模式刻画不同的客户群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