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烈日和暴雨下》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烈日”和“暴雨”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
(2)学会珍惜生活,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烈日”和“暴雨”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 感受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原文、作者简介、象征意义分析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简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问题: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课文中“烈日”和“暴雨”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尊重。
(2)学生分享自己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经验和感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点。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作文。
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
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教学目的一、透过在烈日和暴雨下为生活而痛苦挣扎的形象,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二、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教学设想一、环境描写的学习重点放在“多角度”、“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上。
二、有条件的,组织观看电影《骆驼祥子》或录像片。
三、教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简要介绍作家及与选文有关的原着内容。
二、疏通文字,扫除理解障碍。
三、初读,理清行文脉络,划分层次。
教学步骤一、板书文题、作者。
二、介绍作家及与选文有关的原着情节。
如果课前已介绍过原着或改编的电影,后一部分工作可让学生畅谈,教者简要归结。
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中国现代着名作家。
生于1898年,满族人,住北京。
他“童年习饥饿,壮岁备酸辛”(老舍《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文艺生命》),深知“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同上),他一生爱憎分明,用严肃的态度勤勉创作,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2.介绍《骆驼祥子》中与选文相关的原着内容。
祥子原是农民,早年丧失父母,18岁时带着使不完的力气和希望来到北京谋生。
他是一个不甘受人摆布的强者,决心用自己的劳动去挣得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
然而他经过三年奋斗的血汗钱换来的第一辆车,才拉了半年就被匪兵夺去。
第二辆车的钱又被国民党的一个侦探敲榨一空,选文部分就是他两度失车后,满怀再挣一辆希望的情节的继续。
他为此忍受了诸多的苦难,我们今天要学的便是他受到的诸多苦难中的一个镜头。
以后的情节发展是:命运再次捉弄了祥子,他的第三辆车,因妻子虎妞的难产死去而被迫变卖。
从此,他孑然一身,万念俱灰,终于被旧社会的恶势力吞没,变成了一个消极混世。
屈从于命运摆布的没有职业的城市游民。
三、结合解题,粗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把握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从细节中概括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认识到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情节的把握。
(2)主人公祥子性格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如何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家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骆驼祥子》,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祥子的经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了解情节发展。
(2)完成课后练习,概括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遭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心理变化。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概括祥子的性格特点。
(2)讨论:祥子的命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艰辛,培养同情心。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祥子的性格特点及命运。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3. 推荐一本类似的社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祥子的艰辛命运,以及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人物性格特点。
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一个悲惨的故事,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苦难。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心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短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困难,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在烈日和暴雨下》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在烈日和暴雨下》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在烈日和暴雨下》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在烈日和暴雨下》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品质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话题之一。
而什么是生活品牌呢?我们或许可以简单理解为:你有个怎么样的生活方式,就能展示出你的“生活品牌”。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去感悟、建设我们的生活品牌呢?一、烈日和暴雨并存的境况在烈日和暴雨并存的境况下,我们常常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好了一阵就要坏一阵,烦死了,人生有什么意义呢?”但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每天都是晴天,又怎么能让我们感受到暴雨保护的温暖呢?烈阳下的艰辛劳动也会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健康、坚强。
这种境况往往促使我们展现出来的品牌就是——坚韧不拔、执着不懈。
二、如何培养自己的生活品牌1.做好时间规划生活品牌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
我们需要进行规划:孕育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每天设定短期和中期的小目标,做好时间安排和规划。
当我们打破惰性,默默奋斗时,每一次行动都是对自己的品牌的升华。
2.发掘自己的特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长,或对音乐、绘画、写作、讲演、运动等艺术形式特别感兴趣。
应该培养自己的特长,学习相关技巧。
这种自我成长可以让人更好地展现自我,进而构建自己独特的生活品牌。
3.努力学习生活品质的提升还需要大量的学习和积累。
不止是课堂学习,我们还可以通过读书、旅游、参与志愿活动等多种方式学习,拓宽视野和思路。
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够不断地完善生活品牌。
三、培养心态在烈日和暴雨下独自前行,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
我们需要学会:1.拥有自信心生活品牌要求我们对自己充满自信,不听人过多的评价和建议,坚定自己的信念,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2.积极乐观遇到困难和失落时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往往有挫折,但这也是我们生命历程中难得的收获。
3.享受当下生活需要适当地放松和娱乐,时刻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和感动。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内容,分析主人公祥子的心理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激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介绍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老舍及其代表作。
概述课文主要情节,引发学生对主人公祥子的关注。
2. 人物分析:分析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心理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祥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主人公祥子的同情和思考。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表达清晰、逻辑严密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提供《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在文本中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关于作者老舍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提供相关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社会环境。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让学生对老舍的写作风格有所了解。
提问学生对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024年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背景及作者鲁迅2. 把握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3. 分析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内容分析文章背景:本文选自鲁迅的《彷徨》,描写了一个悲惨的社会现实故事,反映了旧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文章主题:通过描述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社会的不公。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彷徨》,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
5. 课堂总结: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五、作业与评价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来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拓展与深化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教学深化: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探讨现代社会的进步与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教学反思与调整教师在课后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学生的读后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九、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鲁迅《彷徨》原著关于鲁迅的生平介绍资料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解读文章和评论相关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资料十、教学计划与安排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契诃夫的创作风格。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欣赏契诃夫的写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5. 实践环节:(2)选取优秀评论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
六、教学评价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以新社会的热爱。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二、老舍和作品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节选情节:祥子已经成了家,有了家庭负担,而且妻子怀了孕,他不得不更加卖力地拉车挣钱,维持两口人的生活,并且准备小生命的出世。
祥子的心理和生活的急剧变化,痛苦生活的无望、无聊,就是从此开始的。
三、读课文,思考:1、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明确:一(1—6):烈日下拉车。
二(7—16):暴雨下拉车。
2、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分析讲解课文1、读1—2节: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明确: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B、马路上C、便道D、狗E、骡子F、小贩们G、柏油路H、拉车的——侧面烘托。
——运用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写烈日下拉车艰苦危险。
2、读3—5节:作者是怎样着意刻画祥子的矛盾心情的?文中抓住哪一细节刻画祥子在烈日下为生活煎熬?明确:A、痛苦与矛盾,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承受着多少痛苦;文中以夸张的语言,贴切传神的写出人们在炎热天气的感受。
B、从“空中”“屋顶”“墙壁”“地上”“从上至下”着力写阳光暴烈;烈日的威力无处不在,祥子心理畏缩与烦躁。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以及该作品的背景信息。
2. 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
3.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4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彷徨》一书。
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贫苦农民在烈日和暴雨的煎熬下,仍然坚持劳作的悲惨命运。
2. 人物介绍:主要人物有祥林嫂、祥林、阿Q等。
祥林嫂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勤劳、善良、坚韧的农村妇女;祥林是祥林嫂的丈夫,是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阿Q是村里的无赖,常欺负祥林嫂。
3. 情节梳理:祥林嫂在烈日和暴雨下仍然坚持劳作,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忍受丈夫的虐待和村里人的欺负。
她在暴雨中病逝,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4. 主题思想:作品揭示了旧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作品情节的把握,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 写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阅读作品。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概括出《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作能力得到提升。
七、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文,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关爱劳动人民。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课文中的内在联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艰辛生活。
2.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培养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3.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写作手法。
2.深入理解祥子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祥子吗?他有什么样的故事?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经历了什么?三、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文章中祥子的性格特点。
四、探讨主题思想1.学生思考:文章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主题思想?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二、分析写作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等。
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三、深入理解祥子的内心世界1.学生思考: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内心世界有哪些变化?四、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强调重点。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祥子的性格特点和文章的写作手法,那么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二、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场景,如烈日下的工地,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和细节描写的手法,描绘出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生写作,教师点评。
三、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四、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强调重点。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面对困难的作文。
2.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炎热的夏日或者倾盆大雨中坚持做过某件事的经历?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我曾在烈日下帮忙晒谷,感觉皮肤都要被烤焦了。
苏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学习目标1.透过在烈日和暴雨下为生活而痛苦挣扎的形象,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3.学习领会课文中拟人、夸张、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1.透过在烈日和暴雨下为生活而痛苦挣扎的形象,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看到“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个题目,你是否想起曾经感受过的某次烈日或暴雨的景象,请作口头描述。
那么,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烈日和暴雨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在烈日和暴雨下》感受一番。
自由发言。
二感知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根据小说三要素,完成填空:在烈日与暴雨下哪些是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哪些是写祥子在暴雨下拉车?据此划分情节。
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三研读一1.组织学生找出对“烈日”的描写的句子和段落,并朗读体会。
提问:你最喜欢哪几句?哪些词用得传神?谈谈你的理由。
提示:从修辞手法、多种感觉器官、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等方面分析。
)2.把在烈日下祥子所受的煎熬和心理活动找出来,圈出用得传神的词语,在书上批注人物内心的感受。
细读课文,勾画词句,作好批注,交流评价。
四研读二1.假如要把“在暴雨下”拍成一部由三四个镜头组成的短剧,由你担任摄影师,你会怎样拍摄?请根据下列提示写一份拍摄计划。
镜头画面内容拍摄理由一二三四2.根据上述画面内容想像,如果你是祥子,联系当时的处境,说说你的心理感受。
再读课文,勾画词句,填写表格。
想像交流,体会人物的悲酸心理。
五作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请仿照示例作一点评。
例: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一个“砸”字,突出了雨点之大,写出了雨点的气势和威力。
1.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了过去。
2.因为中了暑,或是发了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同情心、责任感。
(3)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
(2)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3)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介绍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生僻词语、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烈日”、“暴雨”等自然现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讲解情节结构,阐述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安排来揭示主题。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巩固所学内容。
2.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文,体现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一篇描写大自然变化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人在烈日和暴雨中的经历,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坚韧。
2. 重点词汇和短语:烈日、暴雨、坚韧、苦难、人生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烈日和暴雨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4.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学生能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 学生能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对其进行鉴赏。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参考问题。
4. 小组讨论指南。
5. 修辞手法分析表。
六、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章中人物的苦难和坚韧。
2.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经历”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2.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拓展性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通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以及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在烈日与暴雨下》教案
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在烈日与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军人为国家和人民的牺牲精神2.理解烈日与暴雨给部队生活和作战带来的影响3.掌握以人物描写为主体的叙事文学的基本方法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教学重点1.掌握以人物描写为主体的叙事文学的基本方法2.理解烈日与暴雨给部队生活和作战带来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了解军人为国家和人民的牺牲精神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预习讲解:由学生先读一下本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和细节,以帮助学生对本文更好的理解。
(2)问题引导: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难点和精彩之处,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 阅读理解(1)师生互动:教师将本文一段一段地逐句翻译,让学生听懂文章的内容和意义,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来朗读,如果有语音表达上的问题,在讲解中给予纠正。
(2)课文理解:请学生分组研读文章各段,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章的大意和细节,让学生自我检查是否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和理解。
3. 语文分析(1)描写人物:请学生观察文章中对人物的描绘,阐述描写技巧、构思、叙述方法和修辞手法;(2)分析语言:提醒学生注意文章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尤其是修辞手法的使用,让学生分析词语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3)文学表达:帮助学生分析文学表达手段,如描写、情节、主题等,让学生能通过对文学方式的学习理解文章的美感和意义。
4. 拓展练习(1)仿写文章:请学生根据课文题材和内容,结合自身的体验,创作自己的文章,以更好地表达对于生活与人生的感悟。
(2)小组讨论:小组内学生讨论某个课文情节,结合文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探讨其中的道理和思想,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板书设计(1)标题:《在烈日与暴雨下》教案(2)重点内容:描写人物:描写技巧、构思、叙述方法和修辞手法;分析语言:注意文章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分析词语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文学表达:分析文学表达手段,如描写、情节、主题等。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艰辛,从而体会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3. 学习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烈日”和“暴雨”在文中所代表的深层含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
2. 分析祥子在文中的形象及其变化。
3. 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烈日”和“暴雨”的象征意义。
2.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象征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内容1. 鲁迅及其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背景介绍。
2. 小说情节的概述,重点分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场景。
3. 分析祥子的形象特点,探讨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4. 解读“烈日”和“暴雨”的象征含义,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5.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作者的社会关怀和对现实的批判。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鲁迅的生平介绍、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做好预习。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
2.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本氛围。
3. 教师引导分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场景,让学生体会祥子的艰辛。
4. 学生分享对祥子形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象征手法分析1. 教师讲解象征手法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象征元素。
2. 学生分析“烈日”和“暴雨”的象征意义,讨论其在文中的作用。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
九、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祥子在文中的心理变化,分析其性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烈日和暴雨下》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教学目标: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精妙传神的语言。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艰难拉车的情景,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理解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课文通过描写典型景物来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反映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精妙传神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1分钟)1、同学们,烈日的煎熬不好受。
这我们大家都有体会,可是,为了生活被迫在烈日下工作的体会,你们就没有了。
在暴雨下劳动的体会就更没有了。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看看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是怎样拼命劳动的,看看祥子的悲惨生活情景。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艰难拉车的情景,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理解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
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
(2分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祥子在怎样炎热和暴雨的天气中拉车?祥子为什么要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呢?难道不能歇一下再拉吗?进一步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10分钟)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
(30分钟)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
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憋biē闷吆yāo喝胆怯qiè扇shàn名词扇扇(shānshān,动词,后字轻声).储藏chǔcáng 搀chān合攥zuàn腥臊sāo利飕sōu惊惶失措cuò哆嗦duōsuō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1、憋闷:由于心里有疑团不能解除或其它原因而感到不舒畅。
文中指闷热给人带来窒息感。
2、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文中指叫卖。
3、胆怯:胆小;畏缩。
4、储藏:保藏;蕴藏。
5、搀合:搀杂混合。
6、攥:(口语)握。
7、腥臊:既有腥气味又有臊气味。
8、利飕:风刮得利索有力。
9、惊惶失措:因害怕、慌张而失去主意。
10、哆嗦: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颤动。
本文指生理上的原因(受了凉)。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
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
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
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课文把天气炎热的典型情景反映清楚了,把暴雨来临的典型情景反映清楚了,把祥子在炎热和暴雨的天气里拉车的情景反映清楚了,把祥子的艰苦生活反映清楚了,把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反映清楚了,把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反映清楚了。
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极力反映天气的炎热和暴雨的疯狂?大家发言,共同探究,共同品味。
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祥子在怎样炎热和暴雨的天气中拉车?祥子为什么要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呢?难道不能歇一下再拉吗??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祥子是在极端炎热和暴雨疯狂的天气中拉车的。
祥子之所以要在罕见的炎热天气和暴雨天气里拉车,很显然是生活所迫。
不是为了生活,有谁能忍受这样炎热天气的煎熬,忍受这样疯狂暴雨的打击呢?不是无法可想,又何必这样艰苦呢?如果生活有一点可以的话,怎么会不能歇一下呢?。
从《骆驼祥子》的整个情节看,祥子一生十分悲惨,他想有一辆自己的人力车。
可是这个愿望很难实现。
第一次苦干三年,买了一辆新车,可是却被宪兵抓去当壮丁了;第二次卖骆驼,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车,可是在一次搜捕中被抢去了;第三次虎妞给祥子买了车,可是虎妞难产死去,又不得不卖车办丧事。
课文就是他两度失车后,满怀希望再挣一辆车的情节的继续。
祥子买车为什么这么艰难呢?原因就是社会的黑暗,官匪兵绅的压榨,以致难以养活自己和妻子。
追问:本文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情景。
请大家驰骋想象,把祥子在冰天雪地拉车的情景说说怎么样?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略)五、结语,布置作业。
(1分钟)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2分钟)1、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借助景物描写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2、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精妙传神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
(2分钟)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课文借助景物描写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2)、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3)、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10分钟)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
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30分钟)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
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预设要点如下:1)、借助描写景物来反映人物的痛苦生活。
课文很大篇幅是反映天气的炎热和暴雨的疯狂。
课文不但直接描写天气炎热和暴雨的疯狂,而且借助祥子的感受来反映天气的炎热和暴雨的疯狂,揭示人物的生存环境,反映祥子生活的痛苦,反映旧社会的黑暗。
2)、抓住炎热和暴雨下事物的特殊性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
如柳叶打卷、马路发着白光、柏油路晒化、狗吐出红舌头、骡马鼻孔张大、小贩不敢吆喝、铜牌晒化、人力车夫不敢出门、见水就想喝、一跑就冒汗等炎热天气下人和事物的特殊性,被作者抓住,或比喻,或拟人,或描写,写得极为真切,使人如临其境。
再如暴雨来临,从风到星星点点到风雨交加再到风停雨猛,多角度、多侧面对暴风雨进行描绘,展示人物恶劣的生存环境。
追问:作者目的是反映天气还是反映祥子的痛苦生活呢?思想交锋,统一认识略。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
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
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1)、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追问:烧透了的砖窑是什么样的?你敢摸摸吗?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烧透了的砖窑当然是通红通红的,不敢靠近,更不敢触摸。
这个比喻多么形象地反映了天气的炎热啊!)2)、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追问:你愿“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吗?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我们肯定不愿意。
祥子愿意,说明祥子太渴了,渴不择饮,渴不可耐,说明天气太热了,说明祥子的生活太苦了。
一个“奔”字和一个“灌”字恰当地反映了祥子渴不可耐,喝得多、快、急,反映天气热得受不了。
)3)、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追问:“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可能吗?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是比喻和夸张,实际是不可能的,作者的目的是反映暴雨之大,反映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艰苦。
)4)、……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追问:炎热的天气还要抱着火烤吗?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一般地说,在暴雨中淋湿是不需烤火的,但祥子哆嗦像风雨中的树叶,这个比喻说明祥子受雨水浸泡的时间比较长,受雨水的打击很大,忍受的痛苦很大,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通过写景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是很令人欣赏的,让人啧啧称赞。
我们应该学习和运用。
我们同学们不会写景,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写景,不知道怎么写景。
本文作者写景的方法和写景产生的效果很值得我们揣摩玩味。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到写景的妙用,学到写景的妙法。
特别是作者抓住炎热和暴雨天气下事物的特殊性写景的方法很值得学习运用。
这次我们就以《在寒风和冰雪下》为题,把寒风冰雪下事物的特殊性和人物的特殊感受以及言行反映出来,至于在寒风冰雪下做什么事,对人物什么感情,同学们可以自己确定。
五、结语,布置作业。
(1分钟)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
3、课后自由阅读老舍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生于1898年,满族人,住北京。
他“童年习饥饿,壮岁备酸辛”(老舍《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文艺生命》),深知“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同上),他一生爱憎分明,用严肃的态度勤勉创作,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2.介绍《骆驼祥子》中与选文相关的原著内容。
祥子原是农民,早年丧失父母,18岁时带着使不完的力气和希望来到北京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