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马哲原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马哲第三章

马哲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这个观点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巨大贡献,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的。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它的意义就好比是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重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的含义及其主要组成部分(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第一:地理环境第二:人口因素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恩格斯曾经这样表述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

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
(1)煤社油会穷大存人王在绝哪决无会定开社知交会道意易北识所方,折捡社本煤会的渣意懊识老恼反婆映,子社会存在 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
(2)去社种会兰意花识,具像有相阔对人的老独太立爷性一样
———鲁迅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 建主为首的社会,蒸 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 本家为首的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产 力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的 发
青铜器
奴隶社会
展 变
铁器封建社会化Fra bibliotek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选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择
正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确 观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1)含义: 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 生活的物质方面。
(2)构成: 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真舒服!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
真难受!
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 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 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如 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 进步的最高标准” 。

马克思-3-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3-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A、阶级根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列宁论国家的起源
“国家这种强制人的 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 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 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 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 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 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 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 的。”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落后社会意识
先进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
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 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艺术
宗教
通过塑造生动、 宗教观念是对自然和社
具体的感性形象 会的虚幻和颠倒的反映。
来反映社会生活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往
并表现作者审美 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
评价的一种意识 为他们麻痹、压迫被统治
形态。
阶级的一种精神工具。
“宗教是若难者的呻 吟”,“宗教是被压 迫生灵的叹息,是无 情世界的感情”。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马克思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
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哲学
艺术
政治法 律思想
道德
宗教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质的方面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程度深浅
量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三章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 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 资料问题。
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 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 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 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 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 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不同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 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从而体现了社会形 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的历史选择性
必然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 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 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 的决定意义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 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 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 的统一。
2.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唯物史观对“历史之谜”的破解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 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 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 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 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 系归结于由生产力决定并反作用于生 产力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 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由此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规律。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马克思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
的相互关系,包括: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 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 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 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 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原始社会 不知“私有”为何 物
生产资料私有 出现私有观念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 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 式和规律。
生产力 生产的物质基础 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 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 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 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手推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主体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内容 社会心理 层次 社会意识形式
与上层建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筑的关系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包括政治法 律、思想、道德、 艺术、宗教、哲 学等。具有鲜明 的阶级性。
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不为 特定经济基础服务,不具有 阶级性。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
首先 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引起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是一种历史上的必然发展过程。

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下发生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和技术力量,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地位、权力关系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也不同。

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存在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剥削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再次,马克思主义论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任何主观意志的干扰。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推动的,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或任何外在力量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将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

总结起来,马哲第三章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中,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同,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

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人们的生产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

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划分阶级的标准只能是经济标准,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所决定的。

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社会的政治结构就其内容来说就是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人们政治生活、政治交往的产物。

政治结构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给予经济结构巨大的反作用。

政治结构的要素:社会的政治结构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构成。

政治结构的特征:不同阶级或不同集团、阶层的经济利益是通过政治结构来体现的。

政党则是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 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人口因素的作用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 前提。
➢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变革。
➢人口生产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制 约。
矿物资源
青岛盐场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同影响。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同影响。
地理环境决定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 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 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 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 然原因造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节选) ——恩格斯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 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 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 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 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 ,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 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 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 性和能力。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其发展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决定
决定
生产
生产 经济

关系 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 建筑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 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 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 其发展规律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上层建筑 不适合
经济基础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不适合 基础
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 其发展规律
促进 作用
阻碍 作用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的规律
(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 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 革的要求。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 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 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包 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 教、哲学、科学等。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和 其发展规律
(2)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 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 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

马哲: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主要缺陷是:A、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B、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2、人口因素: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案例1:“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气候的影响作用。

他认为,居住在寒带地区的北方人体格健壮魁伟,但不大活泼,较为迟笨,对快乐的感受性很低;居住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体格纤细脆弱,但对快乐的感受性较为敏感。

北方人精力充沛,自信心强,象青年人一样勇敢,刻苦耐劳,热爱自由;而南方人则心神萎靡,缺乏自信心,老头子一样懦弱,懒惰,不动脑筋,可以忍受奴役。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土壤同居民的性格之间,尤其是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

”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而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则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

同时,民族居住的地域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

小国宜于共和政体,大小适中的国家宜于由君主治理,而大帝国则宜于由专制君主统治。

相关知识点: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案例讨论:(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的理论是怎样的?(2)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哪些错误?案例点评:(1)自然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条件。

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

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状况,因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但是,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因为: 自然环境的变化一般是缓慢的、不显著的,而社会制度的变化发展相对来说则是较快的、明显的,而缓慢变化的事物一般不能成为快速变化的事物的原因;而且自然环境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按照内外因关系的原理,也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相反,自然环境的作用之好坏、大小,要受社会内部的各种主要因素,如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性质,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等的制约。

马原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历史正确的打开方式●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思考事物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因而他们的哲学思想不是关于“现实”的思想,而不过是●唯物史观中三对关系: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生产力vs生产关系、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

动态层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最大的推动力;静态层面: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素质(身体的和文化的)、构成、分布密度、增长速度及其变化规律等。

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①社会意识可以超前(预见)或落后于社会存在。

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都有三种水平的基本意识:超前意识、同步意识、落后意识。

②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群体意识是指各 种社会群体的意识。
社会思潮
• 伴随当代经济社会的转型深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 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相 比,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是各种社会思潮发展最 为活跃的时期。进入当代社会转型期,除马克思主 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纷纷登场 。不同的社会思潮代表着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不同利 益和价值取向,相互之间交锋激烈,竞相争夺话语 权、主导权和合法性,并试图影响现实。因此,它 们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形成挑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遭遇冲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重点) 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是 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 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 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掌握,常考,常以选择题出现。
——恩格斯
1835年4月18日,沙尘暴吹袭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斯特拉福德
2010年5月14日 青海格尔木 遭受沙尘暴袭击
人类文明历程
敬畏自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征服自然
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原始文明
1650年代到1950年代
公元前8000年到1650年代
高能耗 低产出
高污染
20万年前到公元前8000年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 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 阻碍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

〇其次,直观与浅薄性。如果回头去
看历史,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往往是:战争、灾难、 政权易位……,更易被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帝王及 其亲属、王公大臣及其奴才、英雄、叛徒、强盗、 妓女……;而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与劳作则往往被 人们忽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人们一窝 蜂地追逐那些影视明星、歌星、球星、名模、电视主 持人、大富豪、气功大师……,各种媒体争着炒来炒 去“几大天王”、“排行榜”等等一点剩饭。不厌其 烦地报导某“歌星”出“专辑”、为某小姐录“写 真”……,
3.1.
(二)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 面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
1 社会存在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基础 2)地理环境和人口素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物质前提
3.1.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 基础
(1)三种错误的历史观
ⅰ 把社会本质神化的神化历史观。
ⅱ 将社会本质精神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包括 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唯意志论和客观唯 心主义的历史宿命论两种基本形式。 ⅲ 把社会本质自然化的自然主义历史 观。
5.1.2
(2)唯心史观指导下的历史理论 的缺陷及其根源
第一 它们共同的缺陷是:
其一:思想决定论。仅仅着眼于人们 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其背后的 物质动因,把社会历史看作是思想、意志决 定的历史。 其二:英雄决定论。只看到个别英雄 人物的历史作用,看不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作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个人决定的历史
目的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 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马克思主义-3章 第1节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3章 第1节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 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 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 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 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 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96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 定力量96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 动首要前提。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 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 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 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 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 106
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 定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关 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108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性质. 2、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反作用。109
1、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 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 位。
2、当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 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 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
是极为复杂的。×109
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 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 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2、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 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 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广义的生产关系:103
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 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 系体系。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从社会意识主体角度划分: 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整体意识
从社会意识的高低层次划分: 低级的社会心理、高级的理论意识
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 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非意识形态。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社会存在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是指社会形态依次 更替的过程是不以主体的选择、意愿和意志为转 移的,具有因果必然性和规律性。它根源于社会 基本矛盾,因此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主体选择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选择余地。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其 中内在着主体的选择性。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和源泉
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 2、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3、阐释了社会历史主体人的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 质方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 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如下图示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心史观
1、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 在, 把精神力量视作社会历史变迁的决定力量和 终极原因,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 宿命论:
——把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精神力量当作决定历史发
2、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基本 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 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体。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二,它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制约着
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它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宗教的积极作用:
对社会发展的进步影响。宗教也曾是农民运动的旗帜, 在中外历史上,都曾有被压迫的群众利用宗教形式和 某些教义、口号,组织群众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对社 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对文化艺术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历史上,宗教思想和 宗教活动对于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 都有广泛、深远的影响。敦煌莫高窟的492个洞窟是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陆续开凿的,集建筑、绘画、 雕塑为一体,展现出我国古代艺术的灿烂辉煌。德国 著名古典作曲家巴赫创作的以天主教仪式为音乐体裁 的《b小调弥撒曲》仍是当今管风琴音乐中的精品。
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其 中最本质、最根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 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第一,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环 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一是生态 资源,如阳光、气温、水分等;二是生物资源, 如森林、草原、鸟兽鱼虫等动植物;三是矿物资 源,如煤、铁、石油等各种矿藏。
唯意志论认为社会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 决定的。
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和社会变化是由某种神秘力 量决定的。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一是至多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 没有进一步考究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专制制
君主制二元ຫໍສະໝຸດ 主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政体
共和制
半总统制
议会制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 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
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国体
决定 服务于
政体
内容
形式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质基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形式 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 形式(称之为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
会存在)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 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
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
阻碍 作用
生产力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
盾运动
注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情况的复杂性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 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 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 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 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 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 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 的知识力量。”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
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 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 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 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 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 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
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
史过程是个“扬弃”的过程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 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 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种种复杂情 况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 的多样性。
思想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 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①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
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按血缘关系 组成的氏族 或部落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④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
国家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 以血缘关系来划分 国家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 赋税来维系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 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 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 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 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 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 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 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 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上层建筑含义: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 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 和设施。 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
和提 精供 神理 指论 导依 据
上层建筑
提 供 保 证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 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矛盾运动的规
律,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 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特性: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
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含义: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
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重点把握两点: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 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
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
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
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基本要素)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 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 结构
实体性 要素
渗透性 要素
劳动 对象
劳动 资料
劳动者
经济 管理
科学 技术
教育
现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示意图
劳动资料
第二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
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 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 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社会 原始工具
奴隶社会
青铜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原始工具
青铜器
国体和政体
国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 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 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决定国家 阶级性质的方面。 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