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复习(20200919183547)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

2 优先污染物: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

3 细菌总数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于370C经24h 培养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4 等时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按照相同的时间间隔所采集的等体积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5 等比例混合水样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所采的水样量按时间和流量成比例变化的混合水样,即在不同时间依照流量大小按比例所采的水样量。

6 水的颜色有表色和真色,真色指去除悬浮物之后水体的颜色,水的色度一般指真色。

规定1L水中含1mg铂和0.5mg 钴所具有的颜色称为一个色度。

7 浊度是反映水中不溶性物质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规定1L水中含有1mg一定粒度的硅藻土所产生的浊度称为一个浊度单位。

8 酸度指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碱度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9 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以氧的质量浓度,mg/L,表示。

用重铬酸钾法测定。

10 BOD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用五日培养法测定。

11 污泥沉降比:将混匀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入1000mL量筒中至满刻度,静置30min,则沉降污泥与所取污泥混合液的体积之比为污泥沉降比。

12 污泥容积指数是指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经30min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

13 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4 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产生新的污染物。

15 降尘:将较粗的,靠重力即可较快的沉降到地面上的颗粒物,其粒径一般大于100um,粒径小于100um的颗粒物统称为总悬浮颗粒物。

16 总氧化剂是指除氧之外表现有氧化性的物质,一般指能氧化碘化钾析出碘的物质。

环境监测复习

环境监测复习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环境监测的分类P2(一)按监测目的:监视性(常规)、研究性、特定目的(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二)按监测介质对象:水质、空气、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生态、噪声、放射性等(三)按专业部门:气象、卫生、资源等环境优先污染物:P7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叫优先监测。

特点:难降解、有残留、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毒性较大、影响范围大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P9(一)分级:国家标准(6)、地方标准(3)(二)分类: 1 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2 污染物控制(排放)标准3 环境基础标准: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号、指南、程序规范等的统一规定;4 环境方法标准: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为对象5 环境标准物质(样品)标准:标定仪器、验证方法、进行质量控制6 环保仪器、设备标准1.设置采样断面2.设置采样垂线3. 设置采样点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臵P37臵原则P37 2。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P38点位的确定P39水样的保存 P48(一)必要性境条件的变化、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和化学作用的影响而引起某些物理参数和化学组分的变化,为避免和减少在存放过程中的变化和损失,要尽快测定和采取保护措施。

(二)目的:成分保持不变(不受污染、不变质或因吸附而损失)(三)原则:减缓生物的作用,减缓化合物的水解和氧化还原作用,减少组分的挥发和吸附损失,但不能完全制止水样的物理化学变化。

(四)具体方法(措施)1冷藏或冷冻: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度2择适当材料的容器:稳定性好3制溶液的pH值:防止金属离子水解沉淀,避免金属被器壁吸附4 加入化学试剂(1)生物抑制剂: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和细菌的分解作用(2)氧化剂或还原剂:抑制组分的氧化还原作(五)注意事项1 保存剂的纯度高,无干扰,以空白实验校正2 保存期限:与组分的稳定性、浓度与水样的污染程度等因素有关水样的预处理P51一、预处理的必要性:1 含有悬浮物;2 成分复杂,干扰测定; 3 待测组分含量低;4 待测组分存在的形态各异。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对最小值, Q

x2 — x1 xn—1 — x1

14.90 —14.65 15.01 — 14.65

0.69>Q0.01
故最小值 14.65 为离群值应予剔除。
检验最大值, Q

xn — xn—1 xn — x2

15.02 —15.01 15.02 —14.90

0.083<Q0.05
故最大值 15.02 为正常值。
3、平均数
平均数代表一组变量的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样本观测中大多数测量值靠近
①算术均数:简称均数,最常用的平均数,其定义为: x xi n
②几何均数:当变量呈等比关系,常需用几何均数,其定义为: xg

x1x2

xn
1 n

lg
1

lg xi n
③中位数:将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若为偶数取中间两数的平均 值。
S 1 12.0 —12.42 12.3 —12.42 12.1—12.42 12.2 —12.42 13.4 —12.42 0.658 4 —1
Tn

13.4 —12.4 0.658
1.520<T0.05
Tn≤ T0.05,则可疑均值为正常值,保留。
★3、有效数字的记录、计算和修约
数据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
进一。
计算规则: 小数的加减运算:结果与小数点位最少者相同。 小数的乘除运算:结果位数与原数字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相同。 乘方、开方运算,结果有效位数与原数同。 对数运算时,取决于小数部位的位数。 使用计算器时,只将最终结果修约到所需位数。 对差方和、方差和标准偏差,在运算中不修约,只将最终结果修约到所需位数。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的双重含义:①质量现状②质量变化趋势4.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研究性监测5.环境监测原则:1)实用性原则:监测结果有用2)经济性原则:从减少布点而又能满足质量要求,充分发挥站、点功能,协作或网络化,资源共享而尽量减少投入3)质量优先原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减少投入4)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1)污染物毒性大,或潜在毒性大,或污染趋势向重的污染物(2)有监测手段(3)有评价标准的污染物。

6.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①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②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③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美国最早开展优先监测: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

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7.制取去离子水(无CO2水):①煮沸法:将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煮沸至少10分钟(水多时),或使水量蒸发10%以上(水少时),加盖冷放即得。

②曝气法:用惰性气体或纯氮通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至饱和即得。

8.化学试剂的级别:级别名称代号标志颜色用途一级品优级纯GR绿色精密的分析工作,在环境分析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二级品分析纯AR红色配制定量分析中普通试液。

如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三级品化学纯CP蓝色配制半定量、定性分析小试液和清洁液等和清洁液等9.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可比性、完整性10.数字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规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将水样中一种或数种组分吸附于表面,再用适宜溶剂加热或吹气等方法将欲测组分解吸,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3、离子交换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

4、酸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包括无机酸、有机酸、强酸弱碱盐等。

5、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包括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

6、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7、污泥沉降比(污泥沉降体积):沉降污泥与所取混合液之体积比。

8、污泥浓度:1升曝气池污泥混合液所含干污泥的重量。

9、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污泥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以mL计)。

10、硫酸盐化速率:含硫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过程11、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

12、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13、原生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分没有改变。

14、次生矿物质:是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分和晶体结构均发生改变。

15、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的。

16、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的物质的敏感性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

17、生物检测法:利用受到污染的生物,在生态、生理和生化指标、污染物在体内的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症状或反应来反映和度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方法。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第一章环境监测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发展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手机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督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环境检测分类(一)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测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检测3.研究性监测(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监测技术(一)化学、物理技术(二)生物技术优先控制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质、毒性较大。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地表水分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子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三类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城镇规划中确定定居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具名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农村地区三类:特定地区1第二章水样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存法 2.加入化学剂保存法2水样的预处理:一、水样的消解(一)湿式消解法 (二)干灰化法 (三)微波消解法二、富集与分离 意义:水样的消解:为了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性,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化合物。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双重含义:质量现状和质量变化趋势。

2.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3.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4.环境标准: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5.环境空气: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6.等速采样法:测定烟气、烟尘浓度必须采用等速采样法,即烟气进入采样嘴的速度应与采样点烟气流速相等,否则,过大、过小均会造成测定误差。

7.危险废物:是指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所列的废物或者根据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8.生物监测:利用生物的组分、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称为生物监测9.等效连续声级:用噪声能量按时间平均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影响;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的大小。

填空:1.环境监测的原则: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质量优先原则、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

2.各国环境优先污染物的种数:(1)美国: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2)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3)中国: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3.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可比性、完整性。

4.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述:⑵数字修约规则:常采用“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规则。

例如:14.3426→14.3;14.2631→14.3;14.2501→14.3;14.2500→14.2。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第一章1、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分)(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2、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特性)根据一个确定的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1)难以降解、(2)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残留水平、(3)出现频率较高、(4)具有生物累积性、(5)“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6)毒性较大、(7)现代已有检出方法3、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分为:(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4)环境方法标准、(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国家级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第二章(50%以上)1、水体污染监测(1)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之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变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污染物积累,水质不断恶化)(2)水体污染类型:化学、(酸碱、有机物、无机物)、物理、生物(3)设置采样断面: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质情况而设置。

这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质影响而设置。

控制断面数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口下游雾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

在流经特殊地区(如饮用水源地、风景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读数→计算。

优点准确度和精确度高、测定快速、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原理的异同之处。

影响方法测定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
577nm
②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原理:空气中S02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甲胺作用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在
量吸光度。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
测能力得以提升
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提高。

小型便携式、简易快捷式的监测技术发展使得环境监测能快速适应各种条件。

五、计算题。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

3、环境标准:是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则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

4、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mg/l表示,它是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

5、生化需氧量(BOD):是指由于水中的好氧微生物的繁殖或呼吸作用,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6、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出的污染物扩散到某个地区的室外空间,污染物质的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引起某个地区居民中大多数人的不适感,并使健康和福利受到恶劣影响。

7、标准状态:指温度为273k(0℃),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

8、硫酸盐化速率:是指大气中含硫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的速度。

9、固体废弃物:是指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物质。

10. 生态监测:是一种系统收集地球自然资源信息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技术,它能够相对便宜的收集到大范围内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这些数据牵涉到人、动物、植物及地球本身。

11、噪声: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就叫噪声。

12、A计权声级:能够较好地反映人耳对噪声的强度与频率的主观感觉。

二、填空和选择1、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检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定。

2、从信息技术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3、环境监测的对象一般为水、大气、土壤、生物、生态等。

环境监测复习

环境监测复习
1
环境监测
在一条垂线上, 当水深不足 0.5m 时,在二分之一水深处设采样点; 水深 0.5-5m 时,只在水面下 0.5m 设一个采样点; 水深 5-10m 时, 在水面下 0.5m 和河底以上 0.5m 各设一个采样点; 水深>10m 时, 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 0.5m、河底以上 0.5m 及二分之一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 点 6. 瞬时水样:在某一时间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 混合水样: 等时混合水样:在某一时间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按等时间间隔所采集的等 体积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等比例混合水样:在不同时间依照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的混合水样 7.采样容器的选择: 有机物用玻璃瓶,无机物用聚乙烯塑料瓶 7. 地表水流量测量方法:流速面积法、浮标法。 污水水流量测量方法:流量计法、容积法、溢流堰法。 8.(1)对测定酚的水样,加入硫酸铜,即可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 (2)在水样中加入 NaHO,HNO3 为防止金属沉淀 9.测定可虑态组组份含量,所采水样应用 0.45um 微孔滤膜过滤,除去藻类和细 菌 10.水样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为:消解、蒸 馏、萃取。 11.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分离的步骤: (1)交换柱的制备(2)交换(3)洗脱 12.测量深层水温用:颠倒温度计测量 13.色度: 水的颜色分为真色和表色。 真色是指去除悬浮物后水的颜色。没有去除悬浮物的 水的颜色为表色 水的色度一般指真色 14.测定透明度常用的方法:铅字法、塞氏盘法 15.水中的固体物可分为:总残渣、可虑残渣和不可虑残渣 16.测定水中金属的方法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 法,对于汞还有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17.定量分析方法:常用的有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 标准加入法只能消除基体效应的影响,不能消除背景吸收的影响 18.水中溶解氧的浓度低于 3-4mg/l 时,鱼类呼吸困难,继续减少一般会死亡, 一般水中至少 4mg/l 以上。 19.含氮化合物有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凯氏氮。 凯氏氮为有机氮 20.化学需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 1L 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 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mg/l)表示 在强酸性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硫酸银)存在条件下,氧化 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 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 为终点。 21.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五日内在分解水

环境监测复习

环境监测复习

1优先污染物是指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毒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化学品。

2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称为综合水样,在某些情况下更具有实际意义3采样效率采样方法或采样器的采样效率是指在规定的采样条件(采样流量、污染物浓度范围、采样时间等)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数4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5灵敏度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含量的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的变化程度,它可以用仪器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与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之比来描述。

6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为:(1)评价环境质量2)追寻污染源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制定环境法律、标准、规划等服务。

7环境监测的要求(1)代表性(2)完整性(3)可比性4)准确性(5)精密性8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9清洁\轻污染\严重污染水样的保存时间污水:越短越好;清洁水样:72h;轻污染水样:48h;严重污染水样:12h10水样消解的目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化合物。

11总汞常用测定法常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消解双硫腙分光光度法12直接采样法适用于大气中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所用监测方法十分灵敏的情况,此时直接采取少量气体就可以满足分析测定要求。

直接采样法测得的结果反映大气污染物在采样瞬时或者短时间内的平均浓度13常用于描述精密度的术语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14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组成是由若干个水污染固定监测站(可设在河流两岸、湖泊和水库的出入口、工厂废水排出口、污水处理厂排水口等处)、数据通信系统和一个监测中心三部分组成。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必考)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必考)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现场调查、监测方案、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后六个必须有质量保证。

3.环境检测是环境监测过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离不开环境检测。

4.环境监测可分为监测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应急、纠纷仲裁、考核验证、咨询服务)、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5.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6.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7.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如低浓度条件下,大气中SO2和硫酸气溶胶之间,氯和氯化氢之间)、相乘作用(锌和镉能和氰产生协同作用,使氰的毒性加强)、拮抗作用(如硒可抑制甲基汞的毒性)8.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的特点。

9.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这类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特点: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高残留;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制订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

(名词解释或简答题)10.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11.中国的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1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问答题)注意:地方标准应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未规定的项目: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1.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研究性监测2.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3.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4.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行业保护标准。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般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采样。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放单位的排放口取样。

6.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7.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8.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它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9.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10.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11.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12.水污染监测目的:(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资源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监测过程:发现问题→按标准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处理样品)→按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监测方案制订:基础资料收集(水文、气候、地质、地貌、气象、地形、污染源排放情况、城市人口分布等历年资料)、采样点设置、采样时间与频率、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

3.监视型监测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源(水质监测的对象水环境现状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机体受到混合污染物中某一组分的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用使危害加深。

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用等于单独作用的总和。

相乘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单独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

5.中国环境标准体系特点三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行业排放标准优先执行。

6.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控制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7.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二类: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质。

8.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新标准)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二类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