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国论》教学设计谈语文高效课堂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

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

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六国论》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诵读法、分析讨论法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3.思厥先祖父。

他们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5.与赢而不助五国。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4文言文阅读1:六国论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4文言文阅读1:六国论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六国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懂得六国真正灭亡的原因,掌握有关实词虚词的意思,以及多种特殊句式的表达与运用。

2.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分层递进论证的行文思路。

掌握本文中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3.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借史讽今的真正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难点】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1.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2.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教学方法】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

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

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课时安排】用2课时教读。

【预习】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检查预习效果】1.注音率(shuài)赂(lù)秦耶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与(yǔ)嬴洎(jì)牧以谗诛为(wéi)国者无使为(wéi)积威之所劫2.本文的论证结构《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六国论》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国论》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国论》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

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教法设计】引导——启发——点拨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

文言文《六国论》教案反思

文言文《六国论》教案反思

文言文《六国论》教案+反思教学设想以活动为主,提供能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教材分析对高一学生来说,本文难点不多、主题明确,学生便于把握,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但因为是一篇议论性文章,重在说理思辨,因而趣味性不强,较难出彩。

基本构想突出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培养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摸索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既重过程又重结论。

教授传统课文,既教授传统内容,又体现新课改精神。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字;2.文章大意把握与主旨归结;3.说理性文言文论证手法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准备课前教师准备阅读材料。

学生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课前早读阅读材料: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李选,史料《七国兴亡》,赞扬和批评《六国论》的文章各几段。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答疑法、讲解法、导引法、检测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学习法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话:“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苏老泉就是苏洵。

请生介绍作者。

战国时代,七国争雄争霸,秦由弱变强,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这一段历史纵横捭阖,单是对六国被秦灭掉的原因,就有多种说法。

同学们请看战国形势图。

(出示多媒体画面:“秦灭六国”)那么,苏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又是怎样论证的呢?二、感知课文。

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再注意一下不易理解的字词,可以划下来。

再指四名学生个别朗读一遍。

三、组成学习小组。

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向本组成员提出,由本组成员互相解答。

能够自己解决最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到全体同学面前,再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

检查合作学习的效果,出示多媒体画面,生当堂回答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老师评点。

1.解释下面加线的词:[prv]第一部分:(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7)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8)斯用兵之效也 (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0)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小结:以上为实词,特点是数量多。

《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六国论》一、课程背景:《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六国争霸的故事,展现了不同国家政治、军事和外交的策略和智慧。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六国论》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和代表意义。

3.分析剧中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含义。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5.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流程:1.知识点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六国论》的剧照和介绍剧情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学习《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10分钟)通过观看介绍视频和讨论,了解《六国论》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魏晋时期的政治、军事情况。

3.剧中人物分析(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剧中人物进行分析,包括人物形象、言行和代表意义。

小组讨论后,选择代表发表观点。

4.情节发展和主题分析(15分钟)学生回顾剧情,分析剧中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含义。

通过小组合作,整理出五个重要情节和主题,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5.辩论和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支持“智者能自救”,一组支持“外交斗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锻炼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6.总结和小结(10分钟)总结课程内容,让学生从中提炼出的重要观点和学到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观看介绍视频、展示图片和剧照,启发学生的兴趣。

2.小组合作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能力。

3.辩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引导和点评,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学习。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听取学生对剧中人物分析和情节主题的解读,评估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观察学生在辩论和讨论环节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六国论》。

本文是战国时期韩非子所著的一篇论文,主要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文章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语言犀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六国论》的主要内容,了解韩非子的思想观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六国论》的主要内容,了解韩非子的思想观点。

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论点论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阐述韩非子的思想观点。

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案例分析:举例子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韩非子《六国论》2. 论点:六国灭亡的原因3. 论据:地理位置、国家政策、君主素质、人民意愿4. 论证方法:对比、举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

2. 答案: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不利、国家政策失误、君主素质低下、人民意愿不坚定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六国灭亡的历史文献,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文章的结构:文章分为引言、和结论三个部分。

《六国论》教案1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案1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案1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以及作者韩非;
2.理解《六国论》的内容和主题;
3.能够分析《六国论》的观点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材:韩非子《六国论》;
2.教具:多媒体设备、PPT。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通过讲解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六国论》是什么内容吗?
2.梳理背景(10分钟)
3.阅读与解析(30分钟)
分组阅读《六国论》,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核心观点,并思考韩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4.分组讨论(15分钟)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六国论》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什么?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5.展示与分享(15分钟)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分享,学
生互相学习和分享自己的见解。

6.总结(10分钟)
对《六国论》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总结,强调学习文献的重要性,并鼓
励学生多读经典著作,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课堂作业
1.读懂《六国论》全文,并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2.写一篇关于《六国论》启示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六国论》的内容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了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过于紧凑,没有给
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和思考。

下节课需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吸收《六国论》的思想。

高效课堂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高效课堂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高效课堂让语文教学更精彩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

课堂结构是否优化,语文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决定的因素是能否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本文试从教材处理、过程设计、语言表达这三个方面来谈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教材导入提问节奏语言表达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以达到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在此,笔者从教学方法论及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多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研透文本,教材处理上花点心血。

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一个个“五脏俱全”的独立整体,包含着思想、知识和能力训练等诸多因素,钻研时要努力解读文本,把握其特点,抓住重点,突破其难点,必要时只攻其一点。

《荷塘月色》是篇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的重点是散文的情景交融。

而怎样理解洋溢在字里行间“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则是其难点。

教学此文时我打破常规,选择文章的第4、5、6节为突破口,先要求学生掌握这几段写什么,抓住景物什么特征来写的,用了哪些手法,而后针对第6节中“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设问:“在这样美的荷塘前,作者何以发出如此抑郁的慨叹?”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再挖掘文眼,理解感情基调,并联系时代背景,便水到渠成地解决了难点。

教学一篇课文,突破口选得好,可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既突出了重点,又解决了难点,更主要的是这种灵活多变的切入课文的方式,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能使之带着一种新鲜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有时根据某种需要,可以将教材进行“同类项”合并,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途径之一。

打破教材专题格局,采用新的组合形式,可以从新的角度求联系,作比较,或举一反三,或求同比异,以收拓宽加深之效。

如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放在一起对读,可设置诸如背景、题材相同,而观点、结构、体裁、景物描写各有不同等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辨别能力。

《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六国论》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熟悉李安国在《六国论》中提出的理论思想;
3、使学生理解李安国提出的政治实践思想;
4、掌握李安国的历史观及其政治理论,培养对政治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5、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能利用这些思想理论来分析现代社会的新形式。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李安国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思和分析;
2、《六国论》中倡导的政治实践思想;
3、李安国在《六国论》中提出的历史观念;
4、《六国论》中讲述的本国历史情景。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法
对学生提出一些概念性问题和思考问题,有时还可以使用课文摘录,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六国论》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目标疏通文言字词句,归纳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并以此指导写作。

德育目标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和个别句子的翻译是难点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并以此指导写作。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提问法3、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唐太宗曾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如何以史为镜,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统,且看苏洵的《六国论》。

二、跟读课文录音,注意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三、学生自读课文,读时要求对照注解,疏通文意,并圈画勾点出自己难以解决的疑难字词,老师巡视时提出共同解决。

四、老师通过多媒体显示本文重要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句子翻译,学生讨论加以解决。

五、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赏析结构。

六、结合课后的“赏析示例”,理清文章的脉络。

1、提问: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别从两个个方面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

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2、问:文章的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问:文章的第三段的内容与第一段的哪句话意思相吻合?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文章第四段是对上面论证的总结和深化。

理清文章的结构,多媒体显示结构图。

在议论文中我们还要学习论证方法,请同学们思考本文运用几种论证方法?明确: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

5、思考探究:从本文的题目可以看出文章是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按理文章写到第三段就论证完整了,第四段如仅作上文的收尾,完全可以简化,可是文章不但论证得比较具体,而且作进一步的引申。

《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苏洵及《六国论》的创作背景。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学习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4、领会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和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气势,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言字词、句式和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

最终,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那么,六国为何会相继灭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看看他对此有怎样的见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而雄健有力。

2、背景介绍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北宋中期,朝廷面临着严重的边患和财政危机。

苏洵写这篇文章,借评论六国灭亡的史实,批评北宋朝廷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求和政策,希望能引起统治者的警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文言知识讲解1、实词赂秦:贿赂秦国。

《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教案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教案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意义,并能够简要介绍《六国论》的内容和思想。

2.能够理解《六国论》中的主要观点,如“割席断交”、“无道自灭”等,并能够把握其对当代政治的启示。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六国论》的思想分析现实政治问题。

二、教学内容1.荀子及其思想背景的介绍。

2.《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六国论》的当代政治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举例介绍一个政治格局的崩溃导致国家衰落的情况,引起学生对于政治背景和现实问题的思考。

2.课堂讲解(25分钟)a.荀子及其思想背景的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荀子的生平背景和其思想,重点强调荀子作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在思想理论上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b.《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教师对《六国论》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解释,重点包括六国的兴衰原因、国家之道的重要性、治国之策等。

同时,教师侧重强调《六国论》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如“割席断交”、“无道自灭”等,并解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3.小组合作(30分钟)a.分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根据《六国论》中的观点,结合现实政治问题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现实政治问题,并应用《六国论》的思想对其进行分析,解释其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

b.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其进行发言和探讨。

4.总结(10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强调《六国论》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以及对当代政治的启示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

2.小组讨论成果:小组是否成功运用《六国论》的思想分析现实政治问题,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总结能力: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总结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把握到《六国论》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五、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其他荀子的著作,比如《荀子》、《劝学》等,深入了解荀子的思想。

六国论语文教学教案

六国论语文教学教案

六国论语文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六国论》的作者、背景及写作目的;
2.把握《六国论》的主题及基本观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
2.分析《六国论》的主题及基本观点;
3.鉴赏《六国论》中的形象描写及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古文名言警句,引起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并进行讨论,引出本课的主题。

2.课堂讲解(25分钟):
2)简单阐述《六国论》的主题及基本观点;
3)通过具体例子解读《六国论》中的形象描写及修辞手法。

3.小组活动(3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六国论》的内容;
2)小组内成员共同分析所负责的段落,展示并讨论他们对段落的理解、喜欢与不喜欢的原因,并理清其中的文学特点;
3)每个小组代表学生发表对该段落的观点,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4.课堂总结(10分钟):
1)对学生小组活动中的讨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探讨《六国论》的
主题及基本观点;
2)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如:为什么《六国论》成为古代著名的政论文章?《六国论》里你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你有没有类似的体会?
四、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选取《六国论》中的一段文字,写一篇300字以上的读后感,对文章的主题以及个人的观点进行分析,并选择一句或几句自己喜欢的话
进行赏析。

五、教学反思:。

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六国相争的背景和历史,理解六国相争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2.分析六国相争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3.掌握《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
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
1.六国相争的背景介绍和历史概述。

2.六国相争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3.《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六国相争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六国相争的背景和历史。

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对六国相争有什么了解?是否了解过《六国论》?
二、输入(25分钟)
1.介绍六国相争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六国相争的起因、过程和
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六国相争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2.分析《六国论》的创作背景和思想,让学生了解《六国论》是战国时期政治家孟子所写的一篇作品,以及作品中充满的思辨精神和民族主义思想。

三、讨论(3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六国相争的原因和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交流和互动。

2.引导学生分析《六国论》中的观点和思想,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解读,并与全班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四、整合(20分钟)
1.整合学生的讨论和解读结果,总结六国相争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六国相争和《六国论》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启示和影响。

五、拓展(15分钟)。

《六国论》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1.教材:《六国论》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苏洵撰写《六国论》这篇政论文的目的是借古讽今,警醒北宋统治者。

全篇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学生: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已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字词。

因此,本设计重点在于结合文体特征,带领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以读促写,引导学生理解论说文的观点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1.通过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能翻译出“赂、速、为”等重点字词,学习推断实词意思的方法。

2.通过自主打分,讨论评析,借助“鱼骨图”,梳理出作者严密的论证思路,学习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3.通过比较阅读苏轼、苏辙和李桢的《六国论》,合作探究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学生能够学有所思,学会审视历史。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逐步深入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逻辑严密的论证思路。

2.难点:比较阅读多篇《六国论》,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审视历史。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具:ppt、任务卡七、课前预习:1、查阅工具书,了解写作背景,疏通全文,圈画出难理解的地方和适当评注出对文本内容的认识。

2、根据提供的议论文评分标准,给文章打分。

八、教学过程(一)任务一:导入,引入新课学习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霸天下,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

战国七雄为什么最终演变为秦国的一枝独秀?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预设1:历史课上学到过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预设2:地理位置优越,处在其它六国西部,进可攻,退可守。

(ppt顺势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地图)…教师总结点评引入课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苏洵是怎样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任务二:初步感知文本活动一:检查预习1.学生自主朗读,同桌讨论预习时标记的生字词,不能解决的或认为是重要的字词,推选代表上黑板板书,要求简明扼要清楚,句子不能整抄。

精选最新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三篇

精选最新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三篇

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

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学生自译。

补充(板书):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通假字:厌、当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完成练习二——四题二、分析课文1、齐读课文2、思考练习一。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上学期曾学习过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杜牧就秦国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作者苏洵这位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又在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二、解题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

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

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1)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幻灯)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②秦灭六国时间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六国论》教学设计谈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课堂我教苏洵的《六国论》之前,是这样设计教学的:[三维目标]1、默读课文,诵读课文,研读课文,背读课文。

2、口头翻译课文,书面翻译课文(局部)。

3、整理、积累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4、把握文中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5、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

6、了解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领会作者关心国家的情怀。

7、把握贯注于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散而不乱、一脉贯穿、一气呵成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

2、整理积累文言知识。

3、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

难点:1、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散而不乱、一脉贯穿、一气呵成的特点。

3、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1、运用范读引导诵读,运用课件指导比较阅读,点拨结构引领背诵。

2、重视“诵读”的指导与检查,以“读”作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纲。

3、结合学案,运用分组讨论交流与研读相结合的导学法。

4、根据高考说明和高考评分细则,指导学生掌握翻译方法及规律。

5、配乐朗诵,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色。

6、结合学案让学生自检自测,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设想]1、计划三个课时完成教学。

2、运用课件让学生比较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轼的《六国论》、苏辙的《六国论》、李桢的《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从后三篇中任选一篇)。

3、仿照课文《六国论》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写一篇凭说某一段历史的议论文。

4、让学生结合学案自我检测。

5、准备音乐给学生朗诵配乐。

[教学内容设计](一)导语设计:(结合多媒体课件)在高一学习必修三时,我们学过贾谊的《过秦论》,贾谊通过回顾秦王朝的兴衰历史,总结了秦王朝迅速覆亡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规劝汉文帝实行宽松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巩固汉王朝的统治。

今天我们学习与《过秦论》相辉映的一篇史论---《六国论》。

作者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相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达到通六经百书、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

学成后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的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也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论,一种评论性的散文文体,主要分为政论和史论两种。

政论,一般用于作者发表对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一般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利用视频资料,让给学生了解战国末期、秦并六国的历史背景和北宋与辽、西夏的形势,进而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样,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也课堂教学模式不至于枯燥乏味。

(二)问题设计: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3、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理?4、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

这样做好不好?这些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大家自主选择。

(三)讨论交流设计:按着班级座次将班级分为八个语文小组,每组选择两个问题,一个必选题,一个自选题。

先研读课文10分钟,再组内讨论交流10分钟,其后15分钟每组派一名代表回报讨论交流成果。

(四)读译结合设计:先利用晨读时候,让学生边诵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做好准备。

其后,课堂上,抽查两组,每组两人配合,一人诵读课文,另一人口头翻译。

然后,让其他同学指出翻译时出现的问题。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翻译方法和翻译规律。

(课件展示:翻译的常见方法和翻译口诀,高考翻译细则要求)(五)比较阅读设计:印发学案,附另外三篇《六国论》,要求学生从三篇中任选一篇与课文比较阅读,课件展示比较阅读问题:1、指出他们对六国灭亡的原因有什么不同看法。

2、指出论证的角度和思路有何异同。

3、谈谈你更赞同谁的观点或主张。

(六)板书设计:六国论苏洵弊在赂秦力亏(韩、魏、楚)借古(意图)(论点)赂秦以赂者丧(齐、燕、赵)讽今(七)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设计:课件展示文言知识的板块文言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高考18个。

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固定句式。

先整理,再交流,归纳方法,总结规律。

(八)仿写训练设计:1、要求:仿照课文的论证结构写作,仿照课文的论证方法写作,仿照课文的语势和句式写作。

针对某个历史事件发表看法并进行论证,也可以就你的某个观点展开论述。

不少于600字。

当堂完成展示。

2、结构提纲示例:题目:爱拼才会赢中心论点:拼搏的人生才会闪耀光彩。

分论点一:拼搏创造奇迹。

分论点二:拼搏铸就成功。

分论点三:拼搏源于崇高的信念。

[教学过程及步骤设计]第一课时:第一步,导入新课;第二步,检查预习;第三步,诵读指导;第四步,研读课文;第五步,文言知识整理积累;第二课时:第六步,翻译课文;第七步,比较阅读;第八步,教学检测与反馈;第九步,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仿写训练(注:以上是教学设计部分,其中导学案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具体内容和细节,限于篇幅,故略去。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实施,针对高效课堂教学,我有以下总结和反思:第一,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这个目标制订,既要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本的提示,也要结合本班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另外还须让本班学生参与进来,最后利用课件课堂展示。

我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是遵循这些原则而进行的。

因为目标明确了,师生在教学过程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后面的教学设计才有科学性、有序性和可信度,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目标不明确,让学生觉得我们的教学设计是随意的、盲目的、无序的。

第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无论何种内容、何种方法,都要通过学生这个教学主体来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最终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和完善。

不适合不适应学生的学习,不能在学生那里收到效果的,无论如何怎样的设计都是无济于事的。

高效课堂更是要求尽可能地发挥教师的教学的能动性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这就不能不更高度地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地研究教学实施对象——学生。

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努力做到教书交心,教学教人。

我备课过程中不断与同学交流沟通,征求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正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案。

第三,力求做到教学方法科学实效、灵活多样。

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任何方法都是可调整的,而调整教学方法的原则是合乎教学规律,合乎教学内容的实际,合乎学生的实际,即它是科学的,但这样方法制定后,都带有预设性和理想色彩,能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所用,还得在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如果在教学工程中发现某种方法不适应或不是很恰当,教师可以灵活掌握,适时而动。

那么,这一点仅仅靠教师的应变机制还是不够的,所以在备课时,多准备几个应变方案,制订多样化的教学方案,确定灵活的教学方法。

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回旋余地就大了,选择的空间就灵活了,不至于到时候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第四,合理地利用学案,适当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导学案是集体备课的成果,这是很有实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好好的借助这一资源,让学生做到学练结合,学以致用。

当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予以取舍,区别对待,不可要求千篇一律。

除了导学案外,还有课前准备的、延伸拓展材料、音像资料(比如配乐朗读资料、背景视频资料和电影电视片段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以为教学服务,改变单一的、抽象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学形式具体化、直观化、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这教学资源的运用要有一个度,那就是讲究效果,讲究实用,要让它们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再者,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都是辅助性的,不可喧宾夺主,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五,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其中。

我备课时不断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了解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和方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们形成默契。

甚至让学生帮我完成一些资料的制作和方案的设计。

学生参与进来,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

第六,适时引导,适时评价,多给予鼓励,及时了解反馈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很难独立完成的任务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需要教师适当地予以引导。

当学生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教师的评价;当学生较好地完成某些学习任务,解决某些疑问时,需要教师的肯定和鼓励。

教师的评价、肯定与鼓励。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推动教学的更顺利地行进。

如果缺少评价、肯定和鼓励,或者不及时做出评价、肯定与鼓励,学生就会觉得教学有些沉闷、乏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作为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七,研究教改动及教学规律,不断汲取他人的教学成果,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实施高效课堂方案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要想不断改进、完善,最大程度的收到教学效果,单靠自己关门奋战是远远不够的。

做到精益求精、锦上添花,就必须汲取他人的成果,为我所用。

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学科学理论,总结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走出去,拿进来,形成一套科学的适合教师个人能力和气质的教学模式,并且不断完善与提高。

第八,培养学生时间意识,尽可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受到预期效果。

学习的效率体现出的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量。

要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高效,就必须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完成任何一项学习任务都要求计时,不断有所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