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克塞尔的货币中性学说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货币供应量中性研究

货币供应量中性研究

货币供应量的中性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国内、国外,并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介绍了有关货币是否中性的基本观点,以及在该观点的支持下,各界学者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期间的有关经济指标所作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数据来源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这不但是因为样本数据本身的不同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的不同,还在于各个期间的其他因素如货币政策、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货币中性;理论研究;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01

一、国外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综述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来,货币政策作为金融宏观调控工具已走上历史舞台。但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西方经济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凯恩斯学派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主张“相机抉择”;货币学派不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主张“单一规则”;理性预期学派完全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提出“政策无效性命题”。

(1)货币中性论

在古典经济学看来,货币只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实际经济并不产生影响。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与古典学派一样,传统货币数量论也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可以通过剑桥方程和费雪方程清楚

地说明这一问题:

m=kpy (剑桥方程)(1.1)

mv=py (费雪方程)(1.2)

这两个方程表达了同一实质关系:即国民收入水平(y)与价格水平(p)货币供应量(m)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k(货币需求总量和国民收入的比例)或v(货币流通速度)不变,y也不变,则m 的变化将完全体现在p的变化上,所以货币是中性的。帕廷金通过引入“实际余额效应”建立了一种修正的货币中性理论。他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会产生“实际余额效应”,改变对物品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对物价水平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压力,进而从反方向再次产生“实际余额效应”,影响总需求水平。最终达到与货币量同比例变动,因而不会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在有关货币中性理论中,最激进的是理性预期学派,代表人物是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他们认为经济分析中短期和长期的区别并无意义,关键是预期到和没有预期到。理性人会充分利用一切信息,对政府行为提前作出反应,从而使得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凯恩斯注意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到机制理论评述

凯恩斯注意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到机制理论评述

凯恩斯注意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到机制理论评述

内容提要

货币政策传导理论是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货币政策机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着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更直接决定着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经历了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演进,其间伴随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化的体制变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复杂性的经济科学。本文主要介绍了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两大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并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开始讨论了两大学派在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上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对西方这两大学派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研究,可以为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问题提供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具有借鉴意义的分析思路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

Abstract

The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West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plays a decisive role, not only for the monetary policy-making more scientific, more directly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core is to study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role of channels, proces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Keynesian and monetarist school of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neutral and non neutral from currencies begin to discuss the two schools in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theor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act. Through the Western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an we discuss monetary policy issues in China a relatively complet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 reference analytical thinking and research methods.

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
对货币中性的严格证明基于没有“货币幻觉”这种关键假设。帕廷金(1965年)指出,在借贷经济中,在预算 约束下谋求效用最大化没有货币幻觉的个人的需求函数,取决于相对价格、利率和初始财富的真实价值,后者包 括实物资本、证券持有量与货币余额。
里昂惕夫(1936年),莫迪利安尼(1944年)所说的“齐性假定”,意味着需求函数在在等比例的货币价格 变化时是无变化的,而且,那种需求函数的不变性被视为没有货币幻觉的条件,并因此是货币中性的条件:因为 在一个人既无债务又无债权的情况下,这种变化也会影响其初始货币余额的真正价值,因此它不能模拟货币单位 的变化,并由于实际余额的影响,一般都会使得他改变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数量。豪伊待和帕廷金(1980年)所说 的需求函数有以下性பைடு நூலகம்:它对货币价格和初始金融资产(包括货币)数量有零次齐次性。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通过从理论上解释现实经济中的产出波动来证实其上述货币中性论的 观点。其中,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通过建立一个货币经济周期模型来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他 们认为,货币供给的冲击即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是引起经济波动的根源,而货币供给的冲击之所以会引起经济波 动,原因在于经济当事人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从而不能准确地判断价格变化的实际情况,由此导致产量和就业 量的波动。总之,按照货币经济周期模型,货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而波动的传导机制是信息障碍,即 经济当事人不能随时获得有关市场的充分信息。然而,事实上,在西方国家,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指数通常是定期 公布的,公众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可以很迅速地得到每月、甚至每周的有关信息,因此,上述解 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货币中性的名词解释

货币中性的名词解释

货币中性的名词解释

在经济学中,货币中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对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简而言之,货币中性意味着在长期内,增加货币供应量不会改变经济的真实规模和特征。

1. 货币中性的核心理论

货币中性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中性是长期的、持久的现象。这一观点的基础是经济中存在着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可以消除货币供应量的暂时波动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

2. 中性货币理论的解释

中性货币理论认为,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上涨,但实际经济活动的总量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这是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只会导致货币的价值下降,从而使价格水平上涨。然而,企业和个人在决策时通常会考虑到货币价值的变动,因而不会因价格的上涨而改变其实际行为。

3. 货币中性的影响

货币中性对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虽然总产出和总就业水平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货币中性并不意味着所有个体或部门都不受影响。例如,当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价格上涨时,持有现金的个人和企业会受到负面影响,因为他们的购买力下降了。

4. 货币中性在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货币中性的理论在经济政策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会对经济总量产生持久性影响,一些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在应对经济衰退时积极采取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他们认为增加货币供应可以通过促进消费和投资来提高总需求,并使经济早日复苏。

然而,其他经济学家认为,由于货币中性的存在,货币政策在长期内并不能改

变经济的基本性质。他们主张应该采取结构性改革和区域发展政策来解决经济问题,而不是过度依赖货币政策。

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理论

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理论
n+1
∑ Pi X i XD = 0
i =1
四、传统货币数量说
(1)近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中性思想 MV=PT M=kPY
结论:货币是中性的。
庇古:货币只是在覆盖实体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 。 一式三论:货币数量论、中性论、两分法
五、两分法(陈P30)
1、货币中性论将统一的经济体分为货币面与实物面两 个相对独立的侧面。
经提出过一个标准的定义: “如果在由名义货币供给变动所引起的最
初均衡破坏之后,新的均衡是在所有的实际 变量的数值和货币供给变动之前相同时而达 到,货币就是中性的。当模型不能满足这些 条件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对于哈里斯定义,可做如下解释: 1、若货币供给变动(增加或减少),并不改变实 际经济变量,如投资、消费、产出和收入等,只引 起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货币就是中性的; 2、若货币供给变动(增加或减少),改变了实际 经济变量如投资、消费、产出和收入(无论增加或减 少)等,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对比决定利率 ,利率与资本的 边际效率的对比决定投资,投资决定就业和收入。
2、结论:货币非中性论 3、只有经济达到充分就业,货币才是中性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一)
四、现代凯恩斯主义对货币理论的修正和发 展
1、新剑桥学派观点(教材P200) 2、新古典综合派分析(希克斯LM-IS曲线)

第三章 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理论

第三章 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理论

轮毂—轮子—火—普罗米修斯—马克思—蒸气机 (牛顿与瓦特)—硬件与斯密的软件。
3.2 货币中性与两分法的形成
一、萨伊的货币中性论
萨伊定律: 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生产会自 行开辟销路。(过剩供给为零)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转瞬即逝。
(徐P37陈P24)
n
∑ Pi X i XS = 0
i =1
二、李嘉图的货币中性论
2、货币数量论给出了绝对价格水平的决定,但没有给 出相对价格的决定;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给出了相对价 格水平的决定,但没有给出绝对价格的决定。这样,经济 学被分为:
货币理论,货币需求函数问题 价格理论,商品需求函数问题 3、两个价格体系(产品市场、货币市场两个利率)
(教20、24)
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 4、两分法的要害在于否定货币经济的存在,否定货币 对实物经济的实质性影响。
经提出过一个标准的定义: “如果在由名义货币供给变动所引起的最
初均衡破坏之后,新的均衡是在所有的实际 变量的数值和货币供给变动之前相同时而达 到,货币就是中性的。当模型不能满足这些 条件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对于哈里斯定义,可做如下解释: 1、若货币供给变动(增加或减少),并不改变实 际经济变量,如投资、消费、产出和收入等,只引 起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货币就是中性的; 2、若货币供给变动(增加或减少),改变了实际 经济变量如投资、消费、产出和收入(无论增加或减 少)等,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威克塞尔的货币中性学说主要内容

威克塞尔的货币中性学说主要内容

威克塞尔的货币中性学说主要内容

8.威克塞尔的货币中性学说主要内容,如何评价这个理论,现在学习这些

理论有什么意义?

主要内容:

(1)威克塞尔认为,货币对经济有主动的和实质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指出,作为传统货币数量论

的重要假设前提条件--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现实经济

生活中,货币流通速度不可能是不变的,货币的流通速度决定于货币的闲置时间,而货币的闲置时间又决定于现金余额的持有量,在纯现金经济中,从社会

的角度来看,此现金余额持有量也就是,或者说等同于一国的货币总量,显然,在没有信用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可以是一个不变的量。而在信用经济中,

它却是一个多变的量,货币数量的变化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

一样的。

(2)威克塞尔认为,既然货币流通速度并非固定不变,货币就不只对绝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对经济也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威克塞尔通过对货币储藏由原

始的窖藏货币形式向现代储蓄形式的转化过程的分析来论证上述观点。

(3)威克塞尔通过信用制度对货币流通影响的分析,否定了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前提,揭示了货币非中性的可能性。进一步通过对货币职能的分析,

指出了只有抛开货币的储藏职能,仅就交易媒介而言,货币才是中性的。而在

信用制度使储蓄职能以现代形式出现以后,货币在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同时还

具有媒介资本的积累与借贷,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的作用,揭示了货币非中

性的现实性。

(4)货币对物价水平进而对经济的影响过程是间接的,货币首先影响的是相对价格体系,然后才是一般价格水平。而货币作用于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一般

维克塞尔的经济学说

维克塞尔的经济学说

⑵当两种利率不一致时,货币就不是中性的,而是 对物价水平、收入增减、消费增减和企业生产活 动方向的变化等产生重大影响。
⑶由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的偏离导致的经济波 动过程是一个“累积过程”。 ⑷调节经济的方法:当物价不变动时,银行利 率也不变动;当物价上涨时,银行利率也提 高;当物价水平下降时,银行利率也下降。
3、评析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⑴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存在着高度的真理,但也 有种种缺陷。 ⑵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有二:a.假定货币流通速 度是一个不变的量;b.强调硬币和纸币的交 换作用,却低估了信用票据的巨大效能。 ⑶在现代信用经济和银行制度中,货币流通速 度是一个巨大弹性的量。
⑷货币数量论充其量只适用于非信用经济,传 统的货币理论假定现代经济体系是“易货贸 易”经济,而不是货币经济。
2、存在两种利率:自然利率和货币利 率。
⑴货币利率:银行借贷活动中用货币支付的利息率。 ⑵自然利率:假定借贷活动都不使用货币,而以实 物资本来进行时,由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所决 定的利息率。 ⑶自然利率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变动是渐进的、 连续的,如生产率的变化、资本量的变化、土地 供给量的变化,都会影响自然利率的变化。而货 币利率由大金融机构的支配,其变动是突发式的。
⑸价值及其分配理论同货币理论是分离的。 货币只影响物价水平,货币理论的中心 问题,或唯一的问题是货币的交换价值和购 买力问题。货币不对现实经济发生实质性的 影响,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货币的作用是中 性的,仿佛掩盖在真实的商品交换活动上的 一层面纱。

第16章 新古典学派:货币经济学

第16章 新古典学派:货币经济学

• 从总体上来说,维克塞尔、费雪和霍特里对经济 学作出了两方面的贡献。 • 第一,他们探索了一个曾经被忽略、但重要性不 断在增长、因此需要重点强调的领域。 • 第二,他们帮助将货币分析整合到总体经济理论 中去。 • 但是有很重要的一点也应该注意,他们可能夸大 了货币的作用。
• 正如我们所表明的那样,新古典学派的货币经济 学家显著地不同于同一学派的非货币主义者,因 为货币主义理论家进行总量分析,如总需求、货 币总供给、总储蓄和总投资。 • 跟着在新古典传统内部发生了分裂。非货币主义 的分支主要关注单个人或单个企业的实际牺牲、 收人、消费、储蓄和投资。货币主义分支关注整 个经济的这几类总量,强调实际因素的同时也强 调货币因素。 • 将货币主义和非货币主义经济学综合到一起的任 务留给了后来的经济学家。维克塞尔被认为是这 些后来的经济学家的重要先驱者。
维克赛尔的利率理论来回答价格会总体上升或下降
1.自然利率(正常利率) ⑴自然利率是由实物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利率; ⑵自然利率是由投资与储蓄所决定的利率; ⑶自然利率是相当于资本之预期收益率的利率; ⑷自然利率是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稳定不变的 利率。 2.银行利率 银行利率是在借贷活动中实际形成的、并以此计算借款人应付利息 的利率。 银行利率<自然利率。价格上升 银行利率>自然利率。价格下降
第16章 新古典学派:货币经济学
丁长发 博士 副教授 cfding@xmu.edu.cn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作者:彭双邹剑

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29期

【摘要】关于货币中性、非中性就主要是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本文以现代西方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判断方法为理论依据,选取1991年到2011年最新宏观数据,对我国货币供给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我国货币非中性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供给货币中性经济增长

一、理论综述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个不相同,所谓货币中性就是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在长期和短期是否产生作用。对货币有效性的研究几乎同经济学的发展史是同步的,古典主义在完全竞争与充分就业的假设下,认为货币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并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体经济变量;然而瑞典学派奠基者威克塞尔及凯恩斯学派主张货币非中性理论,前者提出了“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的概念,认为只有在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相一致的时候,货币才会是中性的,当两者背离时,就会导致消费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相对变动,从而导致产出变动,并由此影响经济,后者凯恩斯学派的基本观点实在有效需求不足以及货币价格工资调整粘性的基础上,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会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因素,而在长期内则会影响价格,凯恩斯学派把利率作为研究重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引起利率的变动,从而会引起投资的变化,使得宏观经济发生变化;新古典综合学派在结合真实余额效应和凯恩斯效应下得出货币非中性结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只有在长期是中性的,这其实与凯恩斯学派的帕廷金的观点是相似的;而理性预期主义以理性预期与市场出清为前提得出货币政策无效和货币中立的结论。

威克塞尔及其经济学理论

威克塞尔及其经济学理论

威克塞尔及其经济学理论

一、维克塞尔的货币经济理论

历史背景与分析方法

维克塞尔(Johan G.K.Wicksell,1850-1926)是西方近代经济学史上一个颇有建树的瑞典经济学家,他的理论是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走向垄断之后出现的市场机制失调、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其特点是:(1)把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对价格理论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市场的范围来加以考虑。(2)在此基础上,第一次系统采用经济总量分析法,跨入了宏观经济领域,在总量供给和总量需求的范畴内进行分析,把生产划分为消费品生产和投资品生产,把国民收入划分为储蓄和消费,迈出了从微观分析向宏观分析过渡的关键一步。(3)以整个经济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分析线索,把储蓄与投资、生产结构与一般物价水平联系起来。维克塞尔的研究分析方法,给现代经济学和现代金融学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二、维克塞尔对现代金融理论的贡献

货币经济一体论

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萨伊定律在整整一个世纪里被奉为神明。

在萨伊定律下,整个经济就分为实物与货币两方面,即把实物与货币截然分开了。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否定了货币对经济的作用,从而否定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但现实经济生活中危机却接连不断,失业不断增加,面对现实第一个从理论上向萨伊定律提出挑战的人便是维克塞尔。

维克塞尔指出,货币不是面纱,它对经济起着十分主动的作用。并且,正是货币对经济的主动作用才使得经济随时发生变动,失去均衡。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货币与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密不可分,货币对于经济有主动的和实质性的影响。

从货币是否中性看货币政策的战略与战术

从货币是否中性看货币政策的战略与战术
雪的交易方程式还是马歇尔、庇古的现金余额方程式,其
期错误所引起 的, 高于或低于预期价格的实际价格使人们
认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就是相对价格的变化 , 因此需要
调整其产量。如果人们具有理性的预期 , 他们就会利用有
关货币当局政策规则的知识来形成对未来价格 的预期。由 于价格被假定为迅速地出清市场 , 并不存在预期错误 , 所以 货币供给中的可预期部分对就业、产量或其他实际变量均 无影响,只有未预见到或意外的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变化能
济活动的润滑剂或面纱 。长期菲力普斯 曲线是一条起 自自
够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 但其作用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与 波动。因此,政府货币当局的经济政策,无论从长期还是 短期来看都是无效的, 其结果都是将引起通货膨胀。 此外,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进一步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和政 府信誉方面论证 了凯恩斯 主义的相机抉择政策是无效的。

响投资从而影响 需求, 导致总产量 就业量变化; 其
结论都是货币数量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化 , 而不
会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任何影响 , 因而货币是 中性的。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虽充分肯定了货
币对经济的实质性影响 , 认为货币至关重要 , 物价、就业、 产出等等的变化都源于货币的变化,但是他们认为那只是 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 , 从长期来看,货币仍然是中性 , 是经

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三经济周期理论但是银行体系由于受法律的限制或营业习惯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扩张信用信用膨胀到一定程度将中止储蓄将不能随收入的增加相应增加所以到一定时期又会出现信用紧缩再加上消费品因供给减少而价格上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表现为货币资本供给的短缺
第二节
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朱登、刘爱玲
哈耶克的经济思想


一、哈耶克经济思想的背景来源以及哈 耶克个人简介 二、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 三、哈耶克的主要经济理论
一、哈耶克经济思想的背景来源以及 哈耶克个人简介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伦敦学派
二、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特点 1、极端经济自由主义 2、浓厚的伦理学色彩 (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形成和影响 1、30年代以前是哈耶克早期理论形成时期。 2、30年代到50年代是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形成 时期。 3、60年代以后是哈耶克新自由主义论进一步 完善时期。
(三)经济周期理论


哈耶克根据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认为资本主义 条件下实行的是“迂回生产方法” —— 先用一部 分资源生产资本品(生产资料),再用资本品生 产消费品,形成若干顺次相继的生产阶段。 他进而认为,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下,如果货 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就会出现银行体系的信用 膨胀。这种信用膨胀是破坏经济体系的均衡,引 起经济扩张并导致必不可避免的危机和萧条的根 本动因:资本家借助银行体系扩大的货币供应量 进行的投资,会导致资源较多地用于生产资本品, 从而引起消费品的生产和供给相对减少,物质生 产领域两大部门之间的组合比例的失调。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

因此,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真正原因往往不 是由银行主动作出的货币利率的变动,而 是处于主动地位的自然利率经常地、连续 地变动而处于被动地位的货币利率未能适 时地和适当地作出相应的调整,致使货币 利率时而高于自然利率,时而低于自然利 率,从而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收缩和扩张。
这说明商业循环是由引起自然利率变动的 实物因素的变动导致的。
——美国的《福布斯》杂志
一、经济发展的特征与本质
经济发展的本质就在于对现存的劳动和土地所提 供的服务加以不同于以前的使用和生产要素的新 组合,这种新组合就叫做创新 熊彼特所谓的“创新”的含义
引进新产品 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新市场 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 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二、非常信用理论
四、中性货币政策
哈耶克认为,通过自愿储蓄以扩大生产可 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而通过增加货币 数量来人为地刺激投资,则必然会造成经 济动荡,引发经济危机。
因此,他反对实行弹性通货制度,而主张 维持货币数量不变,依靠自愿储蓄来发展 经济。
哈耶克的中性货币政策就是维持货币数量 不变的政策。他认为,为保持货币中性, 就必须使货币数量保持不变。
一、“中性货币”的内涵
根据魏克赛尔的理论,所谓“中性货币” 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只充当交换媒介而不对 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货币。 哈耶克接受了魏克赛尔关于中性货币的概 念以及对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是否一致的 分析,但他反对魏克赛尔把一般物价水平 稳定不变作为货币中性的条件。 他认为,只要货币数量保持不变,从而使 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货币便是中性的。

经济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十五章

经济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威克塞尔以后至20世 纪30年代奥地利学派的新发展
第一节 米塞斯的经济思想 第二节 哈耶克的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 第三节 熊彼特的经济创新理论和周期 理论 思考题
1
第一节 米塞斯的经济思想
• 路德维希·埃德勒·冯·米塞斯(1881-1973)
出生于奥匈帝国伦贝格。1906年获维也纳大学 博士学位;1913-1934,任维也纳大学教授,同时 他也担任了奥地利商会。1934-1940年迁居瑞士的 日内瓦,担任国际研究学院教授。1940年迁居美国 1942年赴墨西哥国立大学任教授。1945-1969年任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被誉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院长”。
二,由于缺乏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缺乏在市场中自发 形成的、反映消费者主观偏好和资源的客观制约的商品和生 产资料的价格,社会主义经济在动态条件下不可能做到合理的 经济计算,从而不可能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因此,社会主义 经济不可能是一种合理的经济。
三,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将导致企业的官僚化倾向,导致 经济活动的低效率。
•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贡献:实现了理论分析、数学分析和历 史分析的综合应用。
11
二、创新与经济周期
•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表述于《经济周期: 资本主义过程之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
• 经济周期通常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些经济 数据依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变化。

货币中性非中性_理论述评

货币中性非中性_理论述评
5. 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的货币机械观 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 (John Stuart M ill, 1712— 1780)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划时代的第一代经济学 教科书《政治经济学原理 》的作者 。在《政治经济学原 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 》一书中 ,约翰 ·穆 勒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机械观。他说 :“总之 ,在社会经 济中 ,货币从本质上来说是最无意义的 ;它的意义之 在于它具有节省时间和劳动的特性 。它是一种使人 办事迅速和方便的机械 ,没有它 ,要办的事仍可办到 , 只是较为缓慢 ,较为不便。它像其他许多机械一样 , 只是在发生故障时 ,才会发生它自己的显着而独特的 影响 。”[9 ]这就是穆勒的货币机械观 。货币机械观对 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是漠视的 。 (二 )货币非中性论的先驱人物及观点 在经济学说史中 ,货币非中性论与货币中性论 一样源远流长 。货币非中性论的先驱人物主要有约 翰 ·罗 、马克思 、威克塞尔等 。 1. 约翰 ·罗 约翰 ·罗 (John Law, 1671—1729)是 18世纪英 国经济学家和财政金融家 ,信用创造论的创始人 。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巨著《经济分析史 》中将 约翰 ·罗称为“管理通货思想的鼻祖 ”[ 10 ] 。 约翰 ·罗的货币非中性论集中体现在其《论货 币和贸易 ———兼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 》一书中 。
二 、货币性质认识的历史演进
关于货币的性质是中性还是非中性 ,英国著名 的货币理论家劳伦斯 ·哈里斯 (Laurence Harris)曾 经提出过一个标准的定义 :“如果在由名义货币供给 变动所引起的最初均衡破坏之后 ,新的均衡是在所 有的实际变量的数值和货币供给变动之前相同时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克塞尔的货币中性学说主要内容

8.威克塞尔的货币中性学说主要内容,如何评价这个理论,现在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意义?

主要内容:

(1)威克塞尔认为,货币对经济有主动的和实质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指出,作为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重要假设前提条件--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流通速度不可能是不变的,货币的流通速度决定于货币的闲置时间,而货币的闲置时间又决定于现金余额的持有量,在纯现金经济中,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此现金余额持有量也就是,或者说等同于一国的货币总量,显然,在没有信用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可以是一个不变的量。而在信用经济中,它却是一个多变的量,货币数量的变化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一样的。

(2)威克塞尔认为,既然货币流通速度并非固定不变,货币就不只对绝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对经济也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威克塞尔通过对货币储藏由原始的窖藏货币形式向现代储蓄形式的转化过程的分析来论证上述观点。

(3)威克塞尔通过信用制度对货币流通影响的分析,否定了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前提,揭示了货币非中性的可能性。进一步通过对货币职能的分析,指出了只有抛开货币的储藏职能,仅就交易媒介而言,货币才是中性的。而在信用制度使储蓄职能以现代形式出现以后,货币在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同时还具有媒介资本的积累与借贷,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的作用,揭示了货币非中性的现实性。

(4)货币对物价水平进而对经济的影响过程是间接的,货币首先影响的是相对价格体系,然后才是一般价格水平。而货币作用于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一般物价水平产生影响,则是通过利率中介来实现的。货币通过利率对物价水平发

生作用是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来首先影响相对价格体系,继而才影响物价水平的。

(5)在威克塞尔的理论中,自然利率是一种标准利率,当货币利率与它一致时,货币就不影响经济,货币便是中立的。这时,生产规模既不会扩大,也不会缩小,经济结构不会改变,价格不会发生变动。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往往背离。

(6)总之,威克塞尔建立的货币中性观并不是指货币就是中性的。在他看来,货币既可能是中性的,也可能是非中性的,但要保持经济均衡,就必须使货币保持中立性,而要保持货币中性,就要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经济体系对资本的需求恰好等于资本的供给(投资等于储蓄);一般物价水平稳定不变。

由于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会经常发生背离,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均衡,因此,要想消除经济周期波动,必须由政府干预经济。

评价:(1)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威克塞尔及其货币经济理论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最先明确地向"萨伊定律"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提出挑战,通过建立累积过程理论否定了"萨伊定律"的有效性,并通过分析现代信用制度对货币量的影响,否定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重要假设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累积过程理论"把货币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束了长期统治西方经济学的"两分法"局面,奠定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提出了市场机制的非完美性和国家干预的必要。他提出的上述理论对哈耶克、凯恩斯等的理论形成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熊彼特曾把威克塞尔称为"瑞典的马歇尔"。

(2)但是,威克赛尔企图将货币理论联系利息和资本理论、并由此联系全部价格理论的"自然利率"理论,却是十分矛盾的。如前所述,"自然利率"是威克赛尔理论的基础。借助于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一致,威克赛尔将货币的均衡与实际资本

的收益率联系在一起。但是,他把自然利率解释为一种物理的或技术的边际生产率,这在货币经济的条件下是自相矛盾和无法确定的。

(3)更为重要的是,威克赛尔将"自然利率"解释为一种纯技术意义的迂回生产中的边际生产率,完全抹杀了利息来源于剩余价值这一根本事实,其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实质,是一目了然的。

(4)尽管威克赛尔是第一个提出严密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的人,但他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的供求关系的论述却是值得商榷的。根据威克赛尔的意思,既然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则"货币的需求量绝不会超出它的供给量,同时也绝不会低于它的供给量。无论怎样少的货币量,只要它以充分的速度流通于社会,就能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任何数量的和任何高价的交易。相反,若是货币流通速度很慢,则每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就可以达到很大的数量。"即是说,货币的供给恒等于货币的需求。这样以来,只需对货币流通速度进行研究,而对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的分析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显然,这是过分绝对化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

意义:可以使我们对整个货币金融学说的发展以及这些不同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了解,不仅是掌握这些学说的简单内容,更多的是从这种掌握中找到一种看待、研究、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一种方法,提高对货币金融理论的分析能力,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打下方法论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