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校教师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1.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1.以“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要彻底解决高等教育的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统筹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和标准,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自主优化和理性发展。
首先,在设计理念上要明确分类体系和标准的指引性、多元化和适应性。
其次,在具体问题上要格外关注两种分类。
一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分类。
二是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分类。
2.以“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转变
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
重点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进行分类评估。
第二,吸纳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以体现多方利益诉求。
第三,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方式提高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与素质。
3.以“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必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制度设计与实施,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首先,只有使“学术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大学与市场的关系。
其次,必须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2.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有那些?
1.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增加“功能”释放的机会2.构建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夯实市场基础
政府要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实质性整合,形成统一协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为毕业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3.健全就业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权益得以平等合法实现4.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实施岗位管理,促进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人岗匹配”
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人事制度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能力为基础、职业发展为目的,实行绩效管理和岗位管理,变单位人为社会人,有效引导毕业生科学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5.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救急思维”,着力高等教育规划,宏观把握人才的供需关系科学的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6.深化高校课程及教学的内涵和理念,提升毕业生“就业力”
7.引入“经济手段”,构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多元化激励机制。
8.加大工资福利政策向西部、基层的倾斜力度,降低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成本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一)神学与传统大学为教会服务功能
中世纪经院哲学是主流思想,其核心是神学。
影响深远的是巴黎大学。
大学培养专业人员,保存、传递人类文化的功能都被隐没,剩下只是为教会服务的功能。
以经院哲学人员与神职为主的大学人员结构、以神学和人文课程为主的大学课程结构无法形成大学的文化功能和政治经济功能,更无法释放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政治经济功能,也不能引领社会精神的发展。
(二)启蒙思想与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
18世纪主要是德国大学恢复了学术和科学的地位,开始引领民族精神。
大学不仅具有了培养人才的使命,也具有了发展科学的使命。
19世纪,学术自由、注重科学研究、注重现代科学和哲学等成为现代大学特征。
(三)经济学思潮与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放大
20世纪经济学成为显学,各国家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卷入国家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将经济学原理用于教育决策,我们仍然能看到经济学思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浪潮、新资本主义、新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彼此混战,相互咬合,形成了一个无形而强有力的巨网,遮蔽或彰显着今日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一)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
当课改的内在动力不足时,一方区域也好,一所学校也罢,为了迎合或讨好上级,势必会选择做那些表面文章,做形式大于内容的事情,其结果也必然使课改出现“夹生饭”。
教育应该以此为戒,让形式主义远离课改,远离学校,远离教育。
(二)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本身没有错,问题是盲目跟风,只关注经验本身,而忽略了经验背后的核心精神,只关注别人,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的研究,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盲目拿来主义的结果是,原本好的经验却学得四不像或者水土不服。
(三)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
今天的课改需要强力推进,更需要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刹住课改的跃进之风,才会走得更远,更从容。
(四)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
创新成就了课改,而盲目创新却正在扼杀着课改。
课改需要创新,但拒绝伪创新,更不能陷入创新的泥沼,在创新中迷失方向。
而真正具有创新基因和创新能力的学校凤毛麟角。
其实,教育哪有多少新花样,改革原本就是重拾常识的过程。
当你执着于创新的时候,请回过头来看一看教育的原点和学习的本质。
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
1.试论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新思路?
(一)重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二是要强化对象研究;三是要加强方法研究。
(二)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首先,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网上传播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
内容,真正能够使互联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大学生交流与互动的纽带。
其次,要重视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协作,联合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宜的服务。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应把着重点放在自我教育上,着眼于充分调动他们自我管控、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在交流与相互帮助中提高心理的自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
目前,高校应该在课堂内外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促使大学生强化网络道德自律,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最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还应该把基本网络道德要求具体化、规范化,将之与学校原本的德育考评挂钩,形成一套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2.浅谈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德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涵盖着校园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是大学生德育的隐性方式,具有触动灵魂、陶冶情操、震撼思想、提升精神、激励催化的巨大作用,正因为如此,校园文化建设日渐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2.高校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导向和核心内容。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有机统一于“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
高校校园文化相对于高校开设的显性课程常被喻为隐性课程,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是为实现育人目标服务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着对“人”的教育出发,着眼于人的本质的实现,引导人的本质复归,而不是对“人才”培养出发的。
2.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同质性。
3.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功能互补性。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亚文化形态,与其他文化形态和社会现象相互联系,发挥着自身的功能和影响。
3.新时期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什么为新内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同时,还创新性地提出了 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对我国的价值观做出了规范。
2、强调理想信念教育。
信念是理想实现的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共产党的这种坚定信念普及和推广,成为全体大学生的一种精神品质。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理想和信念,这种压力只能够成为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而不可能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所以,高校要开展信念教育,尤其是要将信念教育与大学生当前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相联系,从实现个人理想上升为实现社会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要靠灌输、教育,更要靠实践、体验,要以培养人做“有理想的人”为前提。
4.如何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补充
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直接纳入教学计划,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适当补充社会教育知识。
(二)知识传授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固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但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则更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直接唤起生态伦理良知,并能使其责任感和价值观发生质的飞跃。
(三)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渗透
一是将生态伦理知识与现有德育课程相结合,使原有道德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对应起来,以相互渗透的方式进行。
二是开设生态伦理学方面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注意从学生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恰当选择、合理组织生态伦理学方面已形成共识的内容。
三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和情感,根据学校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合理规划校园布局,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精心布置教育场所,使他们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环境的感悟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