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课堂实录——陈钟梁老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钟樑老师《风筝》实录2011-04-21 10:16:03| 分类:名师课堂|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课前谈话
陈老师问南汇二中的学生:“上课铃打了吗?”
学生:“没有。


陈老师:“那好,我们说说话。

我的名字是陈钟樑。

”他的目光转向左侧的大屏幕,上面有他的名字。

“我有时觉得姓陈好沉重。

为什么呢?”他也用目光询问学生,学生们仰着脸看老师,没有出声。

“革命初期,有一个犯错误的叫——陈独秀;
“后来有一个汉奸叫——陈公博;
“文革时有一个坏分子叫——陈伯达;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有一个人叫——陈希同;
“上海也有一个叫——陈良宇;
“台湾还有一个叫——陈水扁。


他说完了,在场所有的人都笑了;其中,有大笑,有小笑,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听起来韵律不一的笑。

陈老师等笑声停止,神情十分庄重地说:
“我的中文名字叫——陈钟樑,我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陈——钟——樑——”
所有的听课的人都被这样的类似小沈阳的声调,逗笑了。

笑声在教室里再次突破矜持的禁区,开始裸奔。

一位70多岁的老教师,在调笑声中舒展着一种浪漫、悠闲和洒脱。

二、课堂进程
“课文看过了吗?”陈老师问学生。

“看过了。

”学生异口同声。

“那就再仔细浏览一遍课文。

看看作者围绕着‘风筝’写了几件事?”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教师与一名男生“交头接耳”,隐约可见一问一答之情态。

学生小声说,教师微微点头。

耳边有“好,很好”这样的话语传来。

陈老师走到讲台右侧,面向学生,问:“清楚吧——几件事?那几件事?谁来说?”
一女生举手,老师示意起立回答。

“两件事:一是我毁坏了小兄弟的风筝,二是我向小兄弟道歉。


“很好。

还有吧?”
学生抬头,摇头,不语。

“怎么会有这样一个转变呢?”陈老师问她,她依然不语,陈老师示意她坐下,又接着说,“作者叙述一件事之前,都有一个交代——时间上的交代。

大家看:第一件事是用什么词交代的?”
“有一天。


“第二件呢?”
“有一回。


“还有一件事,就是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

为什么会转变态度呢?”
“因为看了一本外国的讲儿童的书。


“用哪一个词引出呢?”
“偶而。


“对,偶而。

作者写了三件事。

这样,写每一件事,作者都是用了一个词,分别是:‘有一天’、‘偶而’、‘有一回’,这是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和学习的。


“对于风筝,‘我’的态度怎样呢?——这个‘我’字上要加上——”
“引号。


“对。

——‘我’的态度怎样呢?作者用了哪一个词语表示?请找出来。


“嫌恶。


教师板书——嫌恶。

“‘嫌’的意思是——”
“嫌弃。


“‘恶’的意思是——”
“厌恶。


“好。

‘嫌弃’、‘厌恶’比‘讨厌’要重得多。

那小兄弟的态度呢?”
“惊呼、跳跃。


教师板书——惊呼、跳跃。

“我们读一下小兄弟的表现——从哪一句开始读?”
“远处的——”
“好,就从‘远处的’开始读。

预备读——”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学生读得很投入。

陈老师讲解1分钟(记忆已经模糊,略去)。

“发现我,小兄弟的表情、神态如何?与前面相反的词是什么?”
“惊慌、瑟缩。


“对,惊慌、瑟缩。

”教师板书——惊慌、瑟缩。

“大家体会一下,这两组词的含义。

‘瑟’是发抖,‘缩’是缩成一团。

体会那个样子。

”陈老师,又说:“小兄弟做风筝,作者用了一个成语是什么?”
“苦心孤诣。

”异口同声。

“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没有回答。

“苦心孤诣就是指煞费苦心,到达一般人不可能到达的境界。

谁来讲一讲‘苦心孤诣’的意思,讲完整,讲通顺。


一名男生站起来,将老师的话重复了一遍。

“好,非常好。

理解了苦心孤诣,再体会小兄弟当时的心情。

请同学们拿出一支笔,画出‘我’毁坏风筝时的动词。


师生共同参与画出四个动词:伸、折、掷、踏。

“同学们和我一起演示这个毁坏风筝的过程,注意四个动词。


师生一起“伸、这、掷、踏”。

教室里立即传出以脚踏地的轰然声。

师:“我”的态度怎样?用了那一个词语?
生:傲然。

师:“傲然”是什么意思?
生:傲慢。

师:说的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写一段话:小兄弟“绝望地站在站在小屋里”心理活动怎样?注意,我们写的时候,第一句话都一样。

开始——写吧。

学生埋头写作,教师于书桌间的过道里缓慢移动,目光指向学生的头、脸、纸和移动的沙沙作响的笔。

一名戴眼镜的学生头过低,教师去轻抚他的肩膀,学生坐正。

师:写好的同学情举手。

生1:(略)
生2:(略)
生3:(略)
(记忆已经模糊,不能想得准确,故略去。


师:第二件事用了一个“不幸”,为什么用“不幸”这个词语呢?
生:(略)
师:作者把这样一个错误(毁坏风筝)看成怎样的一幕?
生:对于精神的虐杀。

师:这个“虐”字,用的好。

有一种病叫——疟疾;北京的沙尘暴肆虐。

“虐”字的“倒山”和“雪”字不一样,“虐”字的“山”出头,“雪”字的山不出头,要记住。

好,下面,我们用手指在桌面上写写这个“虐”字。

学生在桌面上以手指书写“虐”字。

师:有一个字,连续用了四次,是那一个字?
生:堕。

师: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师:心怎么可以用堕字来形容呢?你发现了什么?对——用的时候,前面有什么?
生:比喻——心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

师:对,心成了铅块,就可以堕了。

要注意这样的用法。

齐读一下这个句子:而我的心——预备读——
生: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师:请同学们关注一下,作者改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生: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师:这“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有什么内涵呢?要琢磨琢磨。

生:中国人没有注意到儿童的问题。

师:对,要思考这个问题。

要在细节的地方下下功夫。

往往地,作者的真意就在细节的地方流露出来。

(因为记忆模糊,所以加粗的文字主要是我的想象,如有问题,文责自负)
师:同学们看看第三件事。

有两处语言描写:一处是“我可是毫不怪你呵”,一处是“有过这样的事吗”。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生:第一处是作者的想象,第二处是小兄弟的回答。

师:第一处“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是有言外之意的,比如“你也是为我好啊”。

第二句呢?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师:长大了的“小兄弟”也许已经成了又一个“我”那样的“毁坏风筝”的人吧。

或者是对于其他儿童进行着“精神的虐杀”。

记忆中,陈老师让学生读了开篇的两段,并且画出“惊异”、“悲哀”、“寂寞”、“憔悴”、“可怜”、“肃杀”等词语,指出了环境的凄凉和内心的苦楚。

之后,陈老师,再让学生回到结尾,将开头的凄凉和结尾的“寒微”和“冷气”放在一起,体会。

最后,陈老师说:这是我们第一次读《风筝》,将来高中,还可以读,大学也可以读,那个时候再读,可能自己的理解就会更深一些,更丰富一些的。

陈钟梁《风筝》授课实录
师: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从第三自然段看起,看看两兄弟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

生:文章中‘我’非常讨厌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

而小弟却非常喜欢风筝。

1
师:文中用的是“讨厌”吗?
生:是“嫌恶’。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有区别吗?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呢?
生:“嫌恶”比“讨厌”程度严重多了。

说明‘我’不是一般的讨厌风筝,而是极其讨厌。

师:但小弟弟可不是这样的,有两个词语很能看出,哪两个?
生:当看见风筝落下来时,小弟弟“惊呼”;当风筝的缠绕解开时,小弟弟“跳跃”。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三件事,我们先看第一件好不好?
生:第一件事是‘我’发现了小弟弟偷偷做风筝,就生气地把他的风筝撕毁了。

师:这里有一个成语,写了小兄弟花了多少功夫做这个风筝,是哪一个成语?(引导学生找出)对了,就是‘苦心孤诣’。

I(先生边说边板书。

由于黑板安得比较高,要踏上一个小木凳才能够得上。

先生一步一步地踏上小木凳,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下这4个字。

) ‘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
‘诣’,《桃花源记》有这个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连起来的话翻译这4个字?
(《桃花源记》学生大概还没有学过,但先生这种词语解读方法当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
一学生站起来:“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先生有点不满意:请重说一遍,完整地说。

生:‘苦心孤诣’的意思就是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教学内容一:语言的理解,关键词语的品味。

评:词语是文本的基本建构单位,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往往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意图。

多花一点时间推敲文本的关键词,往往能引导学生找到破解文意的钥匙。

在教学中,有的词语陈老师请学生发现,有的词语则是他自己故意提出问题来增加认知冲突。

总之,都是希望学生在词语上多一些流连,多一些收获。

由于老师的引导,使学生慢慢品出文章的味道,一步步走进文章。

比如,“讨厌”与“嫌恶”的分别,也许在许多老师那里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近义词辨析,学生学得没兴趣,教师教得乏味,但在结合文本的比较中,学生对用词的精确就有了感性的认识。

另外,“嫌恶”
又是下面情节展开的关键,在关键处重锤敲打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师:当‘我’发现小弟弟‘苦心孤诣’做出风筝时,‘我’怎么样了?
生: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师:这里是连续三个动作。

“折断、掷、踏扁”,恶狠狠的,然后,傲然出去了。

‘傲然’是什么意思?这个‘傲’你们会组词吗?
(生解词,做组词练习。

然后)
师:请大家拿出纸来,写一句话,把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情写出来。

(先生关注地走进学生中,片刻,有学生站起来……)
生1: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沮丧地低下头,泪还是不听话地流下来。

生2: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原先水灵灵的大眼睛变得暗淡无光,他使劲地想,绝不屈服,绝不流泪。

(教学内容二:语言的运用,组词,写话。

评:除推敲词语之外,陈老师非常重视语言的运用,重视读写结合。

陈老师请学生拿出纸来,写一句话,把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情写出来。

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体现了语文教学要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的思想。

陈老师用了一种看似普通、明白,却涵盖语文教学性质特征的教学实践,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语言的品味。


师:写得真好。

现在我们阅读第二件事。

这件事写“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这“偶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偶尔”,说明什么?这本书还是外国的,你有什么见解?
坐在前面的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原先他已经回答过问题的了)。

先生微微笑了笑:“还有吗?后面的,我能随便叫个同学吧?”
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起来回答:“说明当时中国扼杀童真童趣是很平常的,这很残酷。


师:为什么是“不幸”呢?懂得这个道理吗?鲁迅先生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沉重。

师:这里连续用了4个‘堕’字。

(先生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帮我写这个‘堕’字,不要看书。

我有点想不通,这里用了4个‘堕’,‘心’为什么用‘堕’来描述呢?
生:‘心’变成沉重的铅块,所以可以用‘堕’。

师:再请大家注意‘精神的虐杀’这5个字:‘虐杀’的‘虐’用手指在桌面上写一下,下面和雪花的“雪”刚好相反。

这个‘虐’在《向沙漠进军》里出现过,‘肆虐’。

请这位同学把第二段读一遍。

(教学内容三:写字教学)
(生读)
师:现在开始阅读第三件事。

第三件事看起来同样很简单,‘我’要向小兄弟道歉,但‘小兄弟’已经把这件事忘了。

为什么听了‘小兄弟’的话,‘我’的心又沉重了?
生:因为小兄弟已经对这事习惯了,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师:我最欣赏你的‘习惯了’,可能小兄弟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子女的,这使我们看到民族中一些人的不良习惯。

大家不妨看看文章的开头,文章写于1925年1月冬天。

我们看看开头的两段,可以轻声读,也可以默读。

请大家注意其中‘惊异’‘悲哀’这些渲染气氛的词语。

(教学内容四:文章读法,联系语境,首尾关联)
先听老师范读。

(先生自己很有感情地把这个句子读了一遍,自己边读边解释:)‘我现在在那里呢?’怎么不知‘我’在哪里呢?写出一种惆怅和焦虑。

“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师: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遍。

(师生一同深情朗读)
师: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明显的‘首尾呼应’,‘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值得品味。

我给大家示范一遍。

大家下课后好好体会一下。

下课。

(评: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对词语的推敲不应该是孤立的。

推敲词语的浅近意图是掌握词语的确切含义,深层目的是通过词语理解文本主旨、逼近作者的思绪。

鲁迅的《风筝》是有“呐喊”意味的散文,如何通过词语推敲理解全篇的深意,从实录看似乎感觉略有不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