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高级菌物学第五章 菌物的生理、生态及次生代谢产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对环境的适应 在环境、寄主(基物)适宜情况下进行旺盛的营 养生长和无性凡殖;反之转入有性繁殖阶段或产生保
护性组织体或孢子(菌核、子座、厚垣孢子等)。
第五节 菌物的种群关系
如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圆形菌落那样,在自然界 也有菌落形成,“仙人环”(蘑菇圈)便是一例。在 草原上或森林里,某种蘑菇的菌丝体在土壤表层形成 圆形菌落,并不断向外生长(每年约长20~40 cm), 蘑菇就产生在这约一尺宽的菌丝体生长区,该区后面 的菌丝体却逐渐死去。这个大自然的菌落,直径从几 米至数百米,菌龄由几年到数百年。
3. 湿度及水分:大多喜高湿度,孢子萌发需95%以
上相湿甚至水滴,菌丝生长75%左右相湿较宜。 白粉菌无性孢子(其含水量可达70%)可在干旱 条件下萌发。 4. 光照:大多数菌物的营养体在光照、黑暗条件均 生长良好,但有些菌种在形成子实体或产孢时需 光照的刺激,否则子实体畸形或不产孢。 5. 酸碱度:大多喜在微酸性基质中生长,最适pH 值5.5~6.5。但一般在pH 3~9范围内都能生长。
二、获养方式
l 绝大多数菌物是异养生物。 l 菌物中, 类菌原生动物:异养(吞食)或自养(光合); 假菌(类藻菌物):自养(光合或吸收); 真菌(狭义):异养(吸收或渗透)。 l异养菌物的获养方式包括: 专性寄生——如霜霉菌、白粉菌、 锈菌; 兼性腐生(强寄生)——如外囊菌、外担菌、黑粉菌及许 多叶斑病菌; 兼性寄生(弱寄生)——如丝核菌、多种镰孢、许多立木 腐朽菌; 专性腐生——如盘菌目、大部分块菌,多数腹菌纲成员, 许多木材腐朽菌。
genum)的突变株。
2. 头孢霉素:又称先锋霉素,可能是由青霉素作为前
体物合成的,为一种既具青霉素优点又不引起过敏
反应的抗菌素。它是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等的次生代谢产物。
四、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对人体和动物的肝部急性中毒和慢性致 癌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其对大鼠的致癌率比已 知的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它是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 parasiticus) 产生的一种肝毒素,现已分离出B1等12种衍生物。
第六节 菌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菌物的碳、氮和脂类代谢略,只介绍几种主要 的次生代谢产物。
lβ —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在人的肠粘膜中 转变为维生素A。人类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皮肤异 常和夜盲症。 l能合成β -胡萝卜素的菌物很多,如好食脉孢菌、 菌核青霉以及毛霉目中的接合笄霉和三孢布拉霉。 后二种为高产菌种。目前工业生产β -胡萝卜素主要 采用三孢布拉霉(Blakeslea trispora)的“+”“-”菌 株 进行混合培养。
l同一环境(基质)中若出现多个菌种,则形成一定
的种群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等方面: 1.协同作用:如森林落叶层中相关菌种依次出现,自 然更替。菌种的组成及其出现顺序的因素是落地树 叶本身的化学结构。菌种的组成及其出现顺序是: 分解糖类菌种 → 分解半纤维素菌种 → 分解纤维 素菌种 → 分解甲壳质菌种 → 分解木素菌种。 2. 拮抗(颉颃)作用:表现为寄生——如白粉寄生 菌寄生于白粉菌;竞争养分或空间——如大隔孢 伏革菌防治松根白腐病菌,菌根菌抑制土传病菌; 产生抗生物质——如木霉抑制苗木猝倒病菌、白绢 病菌。
l菌丝通常由孢子萌发产生,靠顶端生长点的生长
而延伸或分枝。
l生长到一定情况下就转入繁殖阶段。在生长季节
寄主、环境条件适宜条件下进行无性繁殖;在贫 养和低(高)温条件下转入有性繁殖。
第三节 菌物孢子的释放与传播
一、菌物孢子的释放
1. 被动释放:孢子靠环境因素的压力被释放。如气
流 (或气漩)的动力作用、雨滴的溅散作用等,可
第四节 菌物对环境的要求与适应
一、对环境的要求
பைடு நூலகம்
1. 氧气:大多是好气性的,在液体深层培养时需要通 气。 2. 温度:分喜温菌、嗜热菌和耐冷菌三类。大多为前 者,生长最适温度一般18~25℃,耐低温而对高温 敏感;落叶松癌肿病菌最适温度15℃,范围2~25℃, 为耐冷菌;某些粪生菌可在50℃下生长,为嗜热菌。
葡萄单轴霉
葡萄霜霉病
克林顿钩丝壳
朴树白粉病
马格栅锈菌
毛白杨锈病
l异养菌物的少数种类可与自养生物(如某些植物根、藻类) 共生(实际为相互寄生),而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体。如菌 根、地衣。
三、对养分的吸收
1.吸收的动力:是靠菌丝或吸器的渗透作用实现的。
其细胞渗透压高于寄主细胞2~5倍甚至更高,曲 霉属等部分种能在渗透压高达100个大气压的基 物中生长。 2.酶的作用:分泌的细胞外酶多系水解酶类,可将 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溶于水后方被吸收利用。例如:
将孢子与子实体分开而释放。 2. 主动释放:孢子由内在的压力推动释放。许多菌物 的子实体均具某种特殊的孢子发射机构。例如:
l 低等菌水玉霉属在光照的感应下,利用液泡的爆发
机制,象水枪一样将孢子囊向光弹射到1~2 m的高 度; l腹菌纲的弹球菌属利用包被的外翻机制,可将孢子 向上射至6 m高的空中;
l 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 → 分解中胶层、破
坏细胞壁 → 细胞组织坏死 → 斑点;
l纤维素酶、木素酶 → 分解木质部纤维素、木素 → 褐色或白色腐朽。 l胞外酶种类的多少,决定着菌物所利用物质的多少。 腐生性较强的菌类,酶种类亦多,可利用物质多,寄 主范围也广;反之亦反。
第二节 菌物的生长发育
一、β —胡萝卜素
三孢布拉霉
二、赤霉素
赤霉素是一种重要的生长调节剂,可刺激植物 生长并促进种子萌发、开花结实和果实增大。1938
年首先从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的培养物
中分离并结晶出赤霉素,目前已知其中除含赤霉酸 外,还有9种其它相似组分。
三、青霉素和头孢霉素
1. 青霉素:对肺炎等G+ 细菌引起的人类疾病有较好 的疗效。1929年最初从点青霉培养物获得, 现代商 业产品主要来自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
五、甾体化合物转化
l甾体化合物又称类固醇化合物。其中肾上腺皮质激 素、性激素、强心苷等甾体激素对人和动物机体起 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目前已知可转化甾体的菌物分布在20目250属1000
l甾体化合物过去靠化学合成,现改由菌物转化获得。 余种中,较重要的有梨头霉属(Absidia)和小克银
汉霉属(Cunninghamella)等。
l担孢子可通过孢子基部水滴的膨胀和离层的形成 而强制释放。
l 子囊孢子大都归为爆发式释放。由于子囊内部可溶 性物质的增加,对雨水或邻近组织水分的吸收, 或粘性物质的膨胀而提高子囊的膨压,导致孢子
从顶孔或裂缝强烈弹出约0.5~2 cm。
二、菌物孢子的传播
l分主、被动传播。主动传播——菌物借其本身的运 动(带鞭毛者)或生长延伸能力(菌索、菌丝体) 而进行传播,传播距离十分有限。主要靠被动传播。 1.气流传播:释放到空气中的孢子,或者生在子实体 表面的粉状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 2.雨水传播:鞭毛菌类的游动孢子主要随水流传播; 腔孢纲的分生孢子常混入粘液中,故靠雨水的溅散、 淋洗作用传播。 3.动物传播:各种动物,包括人类的活动皆可能携带 菌物孢子而传播。
第五章 菌物的生理、生态 及次生代谢产物
第一节 菌物的营养及获养方式
一、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l 除水、氧外,还需碳、氮、钾、磷、镁、钙、硫、 铁等常量元素和铜、锰、锌等微 (痕)量元素,也 有的需钼、硼、钴、钠等。 l 对营养物质要求不严格者: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如 葡萄糖、蔗糖)和无机盐即可;较严格者:铵盐或 氨基化合物可利用,不能利用硝态氮;更严格者: 另需微生素或生长调节物质,如硫胺素(VB1)、 吡哆醇(VB6)、泛酸、核黄素(VB2)、生物素 和肌醇等。脂肪酸类、赤霉酸、吲哚乙酸、奈乙酸 和2,4-D能刺激某些菌物的孢子萌发或菌丝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