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①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②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牧人、牛犊、猎马、飞禽,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结合全是内容分析:首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
颔联描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尾联环顾四围,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⑵①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②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古诗,分析诗歌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结合诗人的经历或写作背景体会这些人、事、景、物所蕴含的诗人的感情,然后再抓住诗中的抒情句或主旨句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概括思想感情的一般模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
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
字数:都是36字;句数:上下阕各有4句话;押韵:一韵到底;主旨: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
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
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
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词,完成后面小题。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是这首词的________,“风骚”原指《诗经》中的《________》和《楚辞》中的《________》。
(2)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3)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词牌名;国风;离骚(2)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
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3)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1)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②“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2)《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上半阙,融情于景,通过描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两句诗句描写了________ 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下列选项中,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句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
B. 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C. 作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
D. 作者想和“姜尚”和“伊尹”一样过着悠闲洒脱的生活。
【答案】(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2)D【解析】【分析】(1)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D.有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故选D。
故答案为:⑴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2)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春尽(唐)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宋)郑獬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 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 【甲】诗首联写诗人因借春而连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 【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 【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怡人之景。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 【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 【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 【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答案】(1)A(2)B【解析】【分析】(1)A错在“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甲】诗流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乙】尾联“尘埃污”和“清泉漾白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行人对乌烟瘴气之官场的厌恶以及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BCD理解正确。
(2)ACD赏析正确。
B错在“反衬了诗人的悲凉情绪”。
这里应该是用景物烘托了诗人悲凉情绪。
故选B。
故答案为:⑴A;⑵B【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分析】(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
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故答案为:⑴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⑵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
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
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
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
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宋)朱淑真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南阳道中田禾大稔①喜而作歌(明)张元忭②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
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
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
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北宋)苏轼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
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
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
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初中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唐]崔涂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
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
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后亦多泛指四川。
③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
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④残雪:残余的积雪。
⑤孤烛:一支烛。
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⑥僮仆:未成年的仆人。
亲:亲近。
⑦岁华: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 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 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 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错误,应是:“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
(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两句诗句描写了________ 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下列选项中,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句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
B. 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C. 作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
D. 作者想和“姜尚”和“伊尹”一样过着悠闲洒脱的生活。
【答案】(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2)D【解析】【分析】(1)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D.有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故选D。
故答案为:⑴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2)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赏析“月黑雁飞高”。
(2)请描述“大雪满弓刀”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解析】【分析】(1)本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
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据此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⑵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阴阳”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B. 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耸立。
C. 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D. 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豪情。
【答案】(1)山北;山南(2)A【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文化常识。
“阳”为山南水北,“阴”为山北水南。
在本诗中。
山是泰山。
“阴阳”的意思分别是山北和山南。
(2)A项“远望泰山时”错误。
首联“泰山怎么样呢?齐鲁大地也容纳不尽它那青郁的山色。
”以自问自答的诗句极写泰山的高大。
故答案为:⑴山北;山南⑵A【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八百里”“斫”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八百里:酒食;斫:砍。
(2)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
“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
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入黄溪闻猿(唐)柳宗元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1)第一,二句,诗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1)视觉(所见);听觉(所闻)(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
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
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
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分析】(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
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
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②发:开花。
③舌涩: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④不道:不是说。
⑤衰病: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 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 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 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1)A(2)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分析】(1)A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A;⑵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古诗的能力。
古诗的写作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借物抒情、用典等。
答题时要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据此分析作答。
(2)诗歌的尾联“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将“月亮”比作“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独吟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和出发时间之早,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道题考査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⑵本道题考査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的分析能力。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珪”。
说自己已经走出了三十里,天上的残月依旧高悬,极力说明行路之早,表达了远行时的狐独寂寞之感。
4.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
《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
《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
《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分析】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
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运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写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故答案为: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
《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
《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
《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和比较阅读。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三首诗,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分析内容相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词曲,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喜?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