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抓热点 寻突破 主题四 (专题提升)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与社会的变迁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回顾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回顾

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1)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

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

(2)1945年8月,为了“和平民主”,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3)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

(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同仇敌忾,抗御外侮(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2)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3)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4)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3)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

(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4)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6)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三罢斗争”。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主题四 中外重要社会转型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主题四 中外重要社会转型

主题四中外重要社会转型主题阐释社会转型就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结构变动,认为“社会转型的主题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该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二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变”。

中外社会转型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痛苦转型、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17—18世纪欧美国家的社会转型、两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20世纪人类现代化的新趋势等内容。

中外社会转型时期所链接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表现、特点及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主题梳理社会转型期是历年来高考关注的集中点。

主要包括:(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2)14—18世纪的东西方社会转型。

通过历年来的经验,东西方的社会转型历来受重视。

(3)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

(4)14—18世纪的西欧。

注意要形成对比观念,同时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14—18世纪中国落后的不是实力,而是活力。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转型。

(6)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国家干预经济。

(7)中国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命题视角视角一某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变化典题演练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

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

2018年高考历史学术热点及高考预测

2018年高考历史学术热点及高考预测

2018年高考历史学术热点及高考预测热点一:中国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话语体系的创新热点介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智慧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2017年,史学界就此探讨的重点体现在:(一)从历史学的社会性质出发论述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

(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的珍贵遗产,继承和发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

(三)汲取国外,域外史学的有益经验,加强思想创新、理念创新、表达形式创新、传播路径创新。

(四)重建中国历史的叙述结构以及历史书写的新视角。

(五)从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构建中国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结构。

热点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区域经济社会热点介绍:“一带一路”倡议问世之后,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界对于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所带动的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2017年,学界更多地将事业集中于经济社会层面:(一)梳理古代丝绸之路的变革、衍生对地方区域贸易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例如:连通黄渤海沿岸地区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或称“东海丝绸之路”,由黄渤海沿岸地区通过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形成。

在区域空间上与南海丝绸之路互为补充,丰富与完善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地理空间,为相关区域奠定基础。

(二)探讨古代区域经贸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如广东、福建、浙东、岭南、江南等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贯通下,与西方世界展开了深入的经贸往来。

(三)研究典型商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流动,诸如丝绸、瓷器、南京布等中国商品远销海外,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研究经典案例如“东印度公司”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历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热点三: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对汉史研究推动热点介绍:以江西南昌紫金城为代表的西汉海昏侯国都和以海昏侯为代表的墓葬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从历史到现实——全方位诠释6大热点主题+热点主题4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从历史到现实——全方位诠释6大热点主题+热点主题4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 关键词 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对苏联建设模式进 行改革,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中国改 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 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抛弃了新经济政策,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和农业 集体化运动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由政府全面规划经济的 发展,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但是,也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
1.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776 年,亚当· 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 主义经济理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最早制定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第二次 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坚定地举起了贸易自由主义的大旗。 (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2)内容: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由市场调节社会生产,反对国家对经济 的任何干预。 (3)影响: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但是也加重 了经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的 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以苏联为代表的“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三种模式都各有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范围已从一个国家, 一个区域,发展到全球。“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世 界各地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空前增强,任何一 个国家如果想得到发展,就不能忽视这种全球化潮流,而这种潮流在经济领域体 现得最为明显。
一、人类生产模式的发展演变 关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键 人类生产模式先后经历了农耕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 词 代”和信息时代
1.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 (1)集体耕作: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 最早的人类农业生产采用集体耕作的模式。 人们使用石器、木器、骨器集体耕作,分享劳动的果实。我国这一生产模式的代 表是井田制。 (2)个体农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以家庭 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诞生。这一生产模式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3)手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生产出现,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社 会生活。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回顾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回顾

人文精神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1)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关注人生真谛(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识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尊重文明多样性1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

(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2雅典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利弊(1)利①雅典: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

②中国: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

(2)弊①雅典: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

②中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3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4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1)文明拓展方式①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

②罗马: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形式①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2018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专项4 必考热点1 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创新

2018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专项4  必考热点1 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创新

专项四回扣四大必考热点,锁定高考权威押题高考是国家权威性的选拔考试,既有明确的考查要求考试大纲,又有潜在的命题规律和习惯。

随着高考临近,认真研究高考,把脉高考命题趋向,大猜想锁定四大必考热点,回扣教材,预测押题,以不变应万变,使应考更有针对性。

考试是一门科学,增分就是硬道理。

考场如赛场,越接近成功,就越要保持冲刺的状态。

无论你基础是好还是差,实力是强还是弱,你都必须坚持不懈,全力跑到终点,去拥抱成功!必考热点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创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回扣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回扣2古代希腊罗马民主和法制的发展演变回扣3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演进回扣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欧洲到中国的发展演变必考热点二中西方经济文明的拓展轨迹——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回扣5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回扣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回扣7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必考热点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从异彩纷呈到碰撞交融回扣8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回扣9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回扣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回扣11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和文学艺术必考热点四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近代中国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回扣12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回扣13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全球化趋势回扣1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必考热点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创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以“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演变为主线,纵横古今中外重要政治制度是本必考热点的主体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

这充分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而实现民主与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

高考命题多是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角度,综合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演变、权力的制衡及差异比较,反映高考命题中蕴含的公平、公正的主流价值观思想。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项4 热点4 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含解析 精品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项4 热点4 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含解析 精品

必考热点四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近代中国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人们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代中国面临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两大历史任务,现代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交相辉映。

高考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斗争的考查,侧重于列强侵华带来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救亡图存的探索;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全球化趋势,多侧重于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考查;对战后政治格局演变的考查,侧重于美苏冷战和世界多极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138页)1.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基本上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但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时代赋予它新的任务——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领导阶级:农民阶级。

领导组织:拜上帝会。

指导思想:将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

革命纲领:空想性、革命性集于一体的《天朝田亩制度》。

群众基础:农民阶级。

革命策略:孤军奋战。

(2)资产阶级——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确立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在中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领导组织:同盟会。

指导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群众基础: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策略:不断暴动,孤军奋战。

革命前途:资产阶级共和国。

(3)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聚焦二:2018年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 含解析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聚焦二:2018年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 含解析

聚焦二:2018年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一、英国脱欧欧洲一体化进程1.条件和背景(1)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2)近代冲突和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特别是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3)美苏争霸,威胁到欧洲各国的安全与发展.(4)二战后各国经济高速发展,促进经济上的联合.2.过程(1)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2)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3)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4)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5)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扩大一体化的范围,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加强司法和内政事务的合作.(6)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的内容由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各国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7)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8)到2004年5月,欧盟成员共有25个国家.3.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4.欧共体(欧盟)的运行机制: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5.关税同盟的建成:1968年建立,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税率.到1980年,欧共体成为超过美、日的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6.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其原则是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共同体优先,建立共同的农业基金.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欧共体实施更多共同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7.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欧共体内人员、商品、资本、劳务自由流通,1993年正式开始运作.8.评价: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西德为首的欧洲核心国家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整理自:2011年10月人民网材料二英国加入欧盟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申根区、欧元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疑欧派”的观点是: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GDP的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近年来随着欧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23日举行的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全民公民公投中,最终决定退出欧盟.——整理自《环球时报》材料三欧委会主席容克坦承,欧盟当前“不够欧洲”、“不够统一”.总体看,德国在各领域“领头羊”地位进一步巩固;法意等大国既合作又制衡;英国威胁“退欧”谋求利益最大化;南北欧洲、新老欧洲裂痕加深,利益折冲与博弈加剧.尤其是在希债、难民和恐袭等危机面前,成员国之间、机构和成员国之间利益纷争,立场分化,矛盾加剧,民众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上升,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严重挑战;本轮希腊债务危机跌宕起伏,希腊一度面临“退欧”风险,虽最终就改革换救助达成协议,但危机暴露了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谈判中,德、芬、荷等国立场强硬,法、意、西等国较为缓和,凸显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困与进”:欧盟一体化何去何从》(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一直存在“脱欧”倾向并最终“脱欧”的主要因素.(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欧盟一体化有哪些阻力.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欧共体市场对英国吸引力增大;美苏出现缓和,英美特殊关系开始松动.(2)根据材料二“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近年来随着欧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3)根据材料三“希债、难民和恐袭等危机面前,成员国之间、机构和成员国之间利益纷争”“危机暴露了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凸显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一体化的阻力:成员国因发展水平和在欧盟中的地位不同等因素矛盾重重;英国退出欧盟;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答案:(1)原因: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欧共体市场对英国吸引力增大;美苏出现缓和,英美特殊关系开始松动;英联邦日趋松散,英国国际地位下降.(2)因素:历史传统“均势外交”和对欧洲大陆的“光荣孤立”政策;政治文化方面,英国“议会至上”的传统制度,反对欧盟向超国家方向发展;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地理环境;战后英国的“三环”外交战略和英美特殊关系;英、法、德对欧盟主导权之争;美欧在西方世界的主导权之争;欧债危机、难民问题所导致的现实利益矛盾等.(3)阻力:成员国因发展水平和在欧盟中的地位不同等因素矛盾重重;英国退出欧盟;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欧债危机,难民问题的冲击.二、高考制度改革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2)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4)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5)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6)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2.近代教育的发展(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2)维新变法时期: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说明建立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一教育近代化的重大课题已引起清廷朝野的广泛重视.京师大学堂统辖各省学堂,是全国最高学府和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师法日本.(3)民初采取紧急措施,稳定全国教育秩序;颁布民国教育宗旨,培养共和国新国民;归国留学生成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核心力量.3.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新中国建立初期: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人民的教育.(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4)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2.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解析:依据材料“1977年12月10日前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A项错误;十年“文化大革命”导致人才极为短缺,一次高考的举行,并不能完全保障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安排知识青年就业的信息,而是恢复高考,故C项错误;恢复高考有利于促进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答案:D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1)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3)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3)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该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4)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5)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6)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未取得预期效果.后转向政治领域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1)19世纪中期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材料二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历程.(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是什么?有学者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与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回答.答案:(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农业扩展到国有企业.(2)特征: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肯定权力下放(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重视经济规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四、大国关系及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1.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二战后期,与美英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出卖中国的外蒙古.(2)新中国成立后,10月2日,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在政治上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上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造一百多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经历了30年的紧张对峙后重新走向缓和与睦邻友好,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才改善.2.中美关系(1)19世纪中期,美国在侵华过程中主要是追随欧洲列强,充当配角,从中牟利.(2)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侵华势力扩大.(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美国成为和日本争夺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4)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美国先是扶植蒋介石集团作为侵华工具,并取得在华利益的优势,在二战胜利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46年,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最终形成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5)1949~1971年中美关系的对抗.美国继续支持蒋介石集团而拒绝承认新中国政权;对中国采取“军事上包围、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冷战”政策,并对中国继续采取在台湾“扶蒋反共”政策.(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7)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美关系的反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舞台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加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以中国为其主要对手.两极格局结束后,为建立美国的单极格局,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战略.3.中日关系(1)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2)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于次年签订《辛丑条约》.(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4)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5)1949~1972年,中日冷战对峙.(6)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4.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就20世纪70年代来看,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双方()A.合作发展经济B.合作遏制欧洲C.合作对抗苏联D.合作牵制日本解析:中美关系的改善,更多的是从政治利益出发,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的改善与欧洲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苏攻美守,美国需要借助中国来遏制苏联的扩张;中苏关系紧张,中国也需要拉拢美国,因此两国关系的改善可以合作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两国关系的改善与日本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1.儒家思想及其地位变迁;2.古代史上的中西科技文化交流;3.近代新思想的演变和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西学成分;4.中国历代思想解放运动;5.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6.世界近代思想文化成就及其形成原因(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5.《晋书》记载:“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材料表明的观点是()A.否定佛教传播B.肯定道教影响C.主张正视儒学D.主张三教合流解析:由材料信息“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知,《晋书》修撰者认为西晋以来崇尚玄学,废弃儒学的正统地位,致使国破运丧,其目的在于提醒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儒学,故C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所述不符合《晋书》修撰者以史为鉴和复兴儒学的主张.答案:C六、反腐倡廉从严治党1.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概况①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②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③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④强化于明清: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2)评价①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②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2.近代西方的权力制衡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在西方各国的具体模式不尽相同,但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国家职能部门分别拥有其特定的权力,并在相互牵制中达到权力的平衡.3.巴黎公社的廉政措施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4.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目标.6.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这表明古代统治者()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B.希望恢复商周时期的法制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D.追求廉政忠君的政治理想解析:材料中獬豸“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体现了统治者对官员的监督,不是统治者清廉惠民,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周时期的法制,故B项错误;材料“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反映的是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而不是统治者企盼统治长治久安,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獬豸对奸邪官员有很大的威慑作用,所以清代的“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就是为了监督官员,以达到廉政忠君的目的,故D项正确.答案:D七、美国总统大选1.全面认识美国政体(1)美国政体三原则及影响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中央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2)影响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可以有效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制度,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使美国能够保持统一和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政治前提.地方自治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些都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2.多角度评价1787年宪法(1)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主题演练从历史到现实——全方位诠释6大热点主题 4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主题演练从历史到现实——全方位诠释6大热点主题 4

主题演练四体制创新——生产模式发展演变,经济模式各具特色(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16·东北三校模拟)19世纪末欧洲人在印度被恭敬地称为“大人”,在中东被称为“先生”,在非洲被称为“老爷”,在拉丁美洲则被称为“恩主”。

这表明( )A.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B.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C.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D.亚非拉地区的人民深受欧洲迫害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末,欧洲人无论在印度、中东、非洲,还是在拉丁美洲,其称谓都比当地人高贵,这表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故选C项。

A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欧洲殖民扩张,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D项。

答案: C2.1963年,陈云提出著名的“鸟笼经济论”,即“市场经济是鸟,计划经济是笼子,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

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 )A.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B.主张市场和计划不应有主次之分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解析:“鸟笼经济论”强调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市场的作用,故A项正确;“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实际上寓意计划为主,故B项错误;C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八字方针”与体制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7·湖北省六校高三联考)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概况。

以下对此表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AB.中收入国家经济干预八十年代最强C.高收入国家已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D.产业的适时升级换代是世界级课题解析:低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不断提高,并不能说明低收入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不断下降说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高收入国家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中收入国家也在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低收入国家则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由此说明产业的适时升级换代是世界级课题,故D项正确。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总结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总结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总结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是多年来高考历史学科的特色。

以2009年北京卷历史试题为例,客观题使用的材料有历史地图、文物图片、实地资料照片、史籍摘录、历史陈述资料等,主观题更是充分发挥了史料研究与考察的特长。

在新课改使用多版本教材(北京市有人教版和岳麓版两套教材)的情况下,材料题的份量应该是只增不减。

因此,掌握材料题的解答方法对答好历史题至关重要。

材料型试题的答题步骤:步骤一,审问题。

一般材料型的问答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三种提示语:第一种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种提示是“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

第三种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步骤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过程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步骤三,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

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

步骤四,关注每段(种)材料。

试卷所给每段(种)材料都是有用的。

步骤五,作答过程: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抄材料(照抄材料是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提炼;要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和学科术语;看分答题;多角度思考作答。

以上主要针对文字型材料题,近年图表型材料题也日渐增多。

图表型试题——主要是通过图片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发展进程,并要求考生根据图片或表格,揭示、判断、归纳、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名称、产生原因、目的、性质、特点、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内容。

对这类型的题,平时要重视教材上图表材料的分析以及信息的再挖掘。

在作答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是起伏发展、曲折前进的还是总体向前的,同时利用好所给的文字说明并联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立足教材来分析、作答。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导读: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近现代不同阶段的中外关系1、晚清时期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860年);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开端,林则徐等开明地主开始“开眼看世界”。

第二阶段(从1861年到甲午战争之前):“和局”,清政府办洋务以自强。

第三段(从1894年至1912年);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华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在成立以后颁布的《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敢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于1915年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条部分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1924年,孙中山北上时明确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的中国的势力。

1927年初,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

3、新中国时期阶段特征概况1949年至20世纪50 年代末“一边倒”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斗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等,为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0世纪60年代“一大片,反两霸”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继续推行****政策。

为捍卫国家主权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即“一大片”的方针,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在世界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大三角”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到恢复,1972年中美关系的缓和和中日建交,此后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打破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高考命题热点区域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高考命题热点区域
高考调研 ·二轮重点讲练 ·历史
第三单元 高考命题热点区域
第 1页
高考调研 ·二轮重点讲练 ·历史
重要社会·转型期
第 2页
高考调研 ·二轮重点讲练 ·历史
一、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转型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由于铁犁牛耕出现,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 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 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 业兴盛,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
第 8页
高考调研 ·二轮重点讲练 ·历史
2. (2017· 江苏省连云港市模拟 )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 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 张( ) 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第 9页
高考调研 ·二轮重点讲练 ·历史
答案 解析
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
国家也 ”表明孟子主张知识分子担任官职, 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 政治抱负,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与材料中孟子的主张不符,排 除; C、 D页
高考调研 ·二轮重点讲练 ·历史
二、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转型的前夜 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渐腐败。 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新的 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 对外交往: 实行“海禁”政策, 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后于 世界潮流。
…对点练

1. (2017· 南京市模拟 )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 “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 (吏部 )有员缺, 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 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这说明当时( 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 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

最新 2018历史高考中国近现史热点、重点透析 精品

最新 2018历史高考中国近现史热点、重点透析 精品

18历史高考中国近现史热点、重点透析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近五年高考试题反映出以下特点:(1)所占分值比重较大;(2)部分知识复现率高,多变换角度出现,如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3)高考命题对中国近现代史没有严格的分值比例限制,无论是题型或分值都是捆在一起的,但重点在近代史部分;(4)从命题内容的侧重点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了近代化主题,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努力,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历史。

二是中外关系史,五年中出了三道这样的材料题;(5)现代史部分侧重了对中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考查。

从以上命题特点可以得出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要重视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二是列强侵华史和近代科技文化史。

1.单元热点、重点透析(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册一~二章)主要集中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重点是太平天国的典型政策、典型事件的评价,淡化了对其历史过程的要求:重视对战争影响的考查,淡化对战争过程的考查。

热点、重点:①多层次多角度把握鸦片战争的影响.其基本视角应把鸦片战争放在当时世界大潮中,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去理解,重心是对新思潮的把握。

②用全面和历史的观点评价林则徐,特别是结合有关材料评价,侧重于他对历史的贡献。

③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与西方基督教的关系,要做认真分析。

其中要注意在近代化过程中,农民阶级探索的途径、方法、特点。

④太平天国运动新时代新特点及由盛而衰的败因,从准备材料题的角度,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评判。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上册三-五章)本单元较多地考查了地主阶级的活动,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主观性试题比较重视对中国新经济成分和各派救国道路的探索;重视了对历史事件原因和影响的考查,淡化其过程。

热点、重点:①从世界主潮流的角度、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待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化中的位置和与其他国家近代化的比较,如洋务运动与西欧17-18世纪封建国家改革的比较。

2018高考历史热点

2018高考历史热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 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 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 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 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 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 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国家意志 时代精神 公民素养
+ 时空意识 +
时代特征 整体思维 + 证据意识 + 论从史出 + 历史理解 + 继承与发展 + 史学方法 + 提取关键信息
题巧解高考选择
1.优先关注阿拉伯 2.穿衣戴帽是重点 3.表述绝对不正确 4.省略号后有答案 5.全集子集优选全 6.现象看啥就选啥 7.本质看见不能选 8.互补答案有一对 9.陌生选项非答案 10.主观难题先选A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 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 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 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 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 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2 精品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2 精品

【专题二】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精神文明【考情分析】本专题近三年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考查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

考查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如:义和团运动等。

2.考查抗日战争,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百团大战等中国近代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考查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考查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考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领导地位的形成。

4.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如: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解放战争等,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如: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时间、初步发展的史实、“短暂的春天”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和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影响。

2.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考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如:林则徐、魏源、《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考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交汇】一、对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规律性认识1.从原因来看,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列强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品】2018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2——新全球化

【精品】2018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2——新全球化

【时事来由】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了“脱欧”公投。

英国“脱欧”是全球化过程中反全球化力量的体现,是当今世界经济危机和移民危机加深背景下发达国家中出现并日益蔓延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表现。

同时也反映出,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全球缺乏强有力的全球治理结构来应对全球性难题。

何亚非在《推进全球化,引领全球化》(载《学习时报》,2017年1月12日)一文中提到:英国脱欧、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现象”、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法国等欧洲国家右翼政党力量上升、许多国家民粹主义思潮泛滥,这些被许多专家称之为“去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现象,其实是全球化进入新时期的表象。

【复习视角】一、曾经的主角——英美顺应全球化1.英美都有过推崇全球化的时代,并曾先后崛起。

陈华文《英美崛起之秘及其本质反思一一读〈上帝与黄金:英国、美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有感》(载《中国高新区》,2015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英美两国崛起有四大原因:第一,英美两国充分把握住了工业革命的机遇。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自瓦特发明蒸汽机后,英国人把蒸汽机应用于各行业,迅速开始了工业化的历程。

美国的崛起始于南北内战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美国抢抓科技革命机遇,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飞速发展,其突出的标志是电力代替蒸汽成为重要的能源。

在电力的带动下,石油、电气、铁路、钢铁等现代重工业在美国蓬勃发展。

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第二,英美两国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

英国自17世纪开始,一直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从来没有固定的敌对国家和同盟者,暂时的结盟是为了保卫国家利益和维护欧洲均势。

英国人清楚:承担过多的义务和永久的结盟,会使英国丧失外交灵活性。

这也是今天英国不融入欧盟的主因。

美国在外交中奉行的是孤立主义政策,没有永久的同盟者,即便结盟,也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

这和英国的外交政策近乎相同。

第三,英美两国政治制度的长期稳定。

第四,英美两国独特的地理空间为其崛起创造了条件。

2018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2018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2018高考历史热点专题一民族主义【热点概述】民族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高考的热点,大家年年猜题押题,狼终于来了,2017年全国卷I卷以非选择题的形式直接呈现,并且占历史部分的四分之一的比例。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既要保护主权又要让渡主权融入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两难选择,民族主义成为高考的长效热点是必然的。

【热点链接】2017年,欧盟有两件大事相伴而来,却背道而驰。

一是除英国之外的欧盟27国领导人在罗马举行特别峰会,隆重纪念标志欧洲一体化起步的《罗马条约》签署60周年;二是英国全民公决“脱欧”。

罗马特别峰会的关键词是“团结”,而英国“脱欧”的关键词是“分手”。

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出现了分水岭。

美国正式开启了“特朗普时代”。

“特朗普主义”的核心是以“美国优先”的全球利益再分配。

因此,无论是就业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能源政策以及外交政策无不与所谓的纠偏“全球化轨道”为出发点,重构全球秩序与格局。

未来无论特朗普的施政纲领还有多少不确定性,但特朗普是带着对“全球化”的“怨恨”和“愤怒”,以反建制、反主流的角色上台的,这不仅预示着全球层面由此引发一场经济结构的再造。

同时,也意味着全球将面临不得不面对以强硬的民族保护主义和资源要素流动壁垒为特征的逆全球化的冲击。

【命题视角】1.分析中国古代华夷观念的发展变化的原因、实质及其产生的影响。

2.综合近代史上不同阶段、不同阶级民族意识观点的形成及其演变。

3.分析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形成演变的过程及其影响,以及民族主义与殖民侵略的关系。

4.分析二战后民族主义与美苏意识形态斗争的关系及其实质。

5.分析经济民族主义与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及其影响。

【高考链接】(2017年•新课标全国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 “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四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与社会的变迁
热点专项练
1.(2015·山东潍坊模拟)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材料二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

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

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

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材料三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康乾之后,清代的中国江河日下,一日千里,逝者入斯。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上述观点。

解析第(1)问,据信息“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说明。

第(2)问,据材料二有效信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雇佣制度”“商业革命”归纳。

第(3)问,从材料三“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江河日下,一日千里”,提取观点,加以论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1)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
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因素: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佣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手工业发展,也减轻了对工匠的人身束缚。

(任答两点即可)
(3)观点:清朝前期盛世局面的背后已面临危机。

论证:封建经济虽然发展,但自然经济占主导,封闭落后;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腐朽;程朱理学僵化。

2.(2015·浙江金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臵丞相,不旋锺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二谭嗣同十分推崇王夫之,认为其著作是“兴民权之微旨”。

章炳麟改名绛(顾炎武初名绛),号太炎,明白显示他是顾炎武学说的继承者。

梁启超将《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孙中山等则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和《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1)用一句话概括汉、唐、宋相权演变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罢丞相”之举措对君臣关系、决策机制、政治转型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的主要政治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