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周练十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犹中学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周练(十六)
命题人:黄燕华2013-5-11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总分:36分考试时间:30分钟
★请将答案填入下面的方框内:
1—6□□□□□□7—9□□□10—12□□□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胳.膊/胳.肢窝地壳./金蝉脱壳.瓦砾./繁星闪烁.
B.模.范/模.样儿下载./风雪载.途引擎./风驰电掣.
C.刹.车/刹.那间铜臭./遗臭.万年粗犷./旷.日持久
D.震颤./颤.巍巍蔓.延/顺蔓.摸瓜默契./提纲挈.领
1、C(Aɡē/ɡā,qiào,lì/shuî;B mï/mú,zài,qínɡ/chè;C shā/chà,xiù/chîu ,
ɡuǎng/kuànɡ;D chàn,màn/wàn,qì/qi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
..的一项是
A.精粹/萃取钓鱼竿/高粱杆仗义执言/明火执仗
B.观摩/临摹暴发户/爆冷门艰苦备尝/如愿以偿
C.气概/愤慨绊脚石/搅拌机明察暗访/暗中查访
D.刻画/筹划明信片/无名火唇枪舌剑/明枪暗箭
2、A(高粱杆—高粱秆)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组是
①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美国访问时说,中美双方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维护和发
展好合作伙伴关系,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典范。
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对城市的“克隆”,它了对农村文化、价值观念和
生活方式的尊重,对自然生存的尊重。
③对于诗歌以外的别的文体,“泡”这道“工序”并不是的,因为它们可以通
过详尽的文字把内容讲清楚。
A.树立包涵必须B.树立包含必需
C.竖立包涵必须D.竖立包含必需
3、B(树立:建立,多指抽象的好的事物。
竖立:使物体与地面垂直而立,多指具体事物。
包含:里面含有。
包涵:请人原谅,客套话。
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
一般用作定语或谓语。
必须:一定要,务必。
一般后面跟动词或形容词。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
..的一项是
A.登上《星光大道》舞台的农民选手朱之文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
....,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歌唱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B.对联这种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样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
....的特色赢得了广大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青睐。
C.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的行为,但个别开发商仍然
我行我素,这是令行禁止
....的。
D.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张春江因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对其被调查的原
因,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
4、B(尺幅千里: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
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很多。
A师出无名: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泛指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此处是使用对象不当。
C 令行禁止:指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此句误以为是“禁止”的意思。
D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此处是与语境不合。
)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
....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大国情结》一文中(英国《金融时报》12月30日文章)提到,在一些西方人士看来,无论是咄咄逼人的商品还是日渐崛起的综合国力,或是在国际政治和外交舞台上的影响力,中国都堪称大国。
B.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小学生开展“手拉手”、班级之间“结对子”等活动,让他们和城市少年儿童增进了解、建立友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C.“一两饭、一份青菜就是我从初中到高中每餐的食谱。
”华南理工大学新生蓝慧玲回忆说,“生活上,我赶不上别人;学习上,我从来都是强者。
”
D.被人们称为新交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予以赔偿。
”
5、C(A项中,小括号应放在第一个书名号的后面;B项中,第二、三、四个顿号应改为逗
号;D项中,第一处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马超到曹军寨前搦战,许褚单搦马超来日决战。
次日,两军出营布阵。
许褚与马超斗了两百多回合,不分胜负。
许褚性起,卸甲赤体提刀,来与马超厮杀,直到两人弃刀断枪,在马上乱打。
后来两军混杀,曹军大乱,许褚臂中两箭。
(《三国演义》)B.为迎接元妃省亲,贾家耗巨资修建起一座大院宅,贾母赐名为“大观园”。
元妃命众人题联赋诗,后来元春怕宅子闲若,便特许宝玉和众姐妹住进去,宝玉、黛玉、宝钗分别住进怡红院、蘅芜苑和潇湘馆。
他们在大观园中,终日赋诗玩赏,宝玉与众姐妹情感愈加深厚。
与黛玉更是情趣相投。
(《红楼梦》)
C.新年前一天,觉慧和觉民到花园散步时遇到了觉新。
觉新正在为梅前几天有意避开他而伤心,向觉慧诉说自己对梅的思念、对瑞珏的愧疚,并痛苦地自责。
觉慧责备觉新当初的不反抗导致如今的下场,是罪有应得。
觉新则认为现实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感觉和太哥在思想上离得越来越远了。
(《家》)
D.堂吉诃德出游中把羊的叫唤当成是马嘶、角声和鼓响,把羊群看成是两支军队。
他紧握长枪冲上去乱刺,杀伤了不少羊,他自己被牧羊人的乱石打倒。
还磕掉了三四个牙齿。
桑丘在一旁直揪自己的胡子,咒骂自己倒霉地跟了一个疯子。
牧羊人走后,他才把堂吉诃德挟起来,并说主人自招烦恼。
(《堂吉诃德》)
6、B(元春将院宅赐名为“大观园”,宝玉、黛玉、宝钗分别住进怡红院、潇湘馆和蘅芜苑)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关于“鲜”,《辞源》的主要解释是:生鱼,新鲜,野兽,洁、善,古民族名,少。
《汉语大词典》的主要解释是:泛指鱼类,活鱼;以鲜鱼做的鱼脍;新宰杀的鸟兽肉;新鲜食物;新鲜;味美。
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一种滋味。
中国古人对味的归纳是甜、酸、苦、辣、咸。
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
当然,“鲜”更不是当今人们所附会理解的那种将新鲜的鱼和羊放一起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
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鲜”始终没有进入味的类型之中,充其量也只是对美味或风味的一种泛指,一种只可意会的表述。
对“鲜”的理解上的变化,出现在近代。
特别是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
当时人们认为味精在烹调中只是起到一定的增味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
的风味,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就索性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功过并存。
对鲜味的确定性追求,既带来了烹饪的发展和人们饮食口味的改善,也使原本众多的美味有被“鲜味化”、同质化的危险。
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它所带来的千菜一味共性化倾向,恰恰是烹饪和品味的大忌,审美的大敌。
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
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千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
尽管在当今的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
7、下列各项中,属于
..“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鲜”和“五味”相比,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和只可意会的味型。
B.在一些人看来,“鲜”就是将新鲜的鱼和羊一同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
C.从“鲜”的定义看,“鲜”最初主要泛指鱼类和新鲜,从未被作为一种味道。
D.在中国人的味觉感受中,“鲜”被用来泛指或描述食物所具有的美味或风味。
8、下列表述中,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甜、酸、苦、辣、咸“五味”是中国古人对滋味进行的归纳,而“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
B.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从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的上世纪初起,“鲜”就成为了当代人的美食追求。
C.味精具有增味作用,后来人们就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D.味精在烹调中可起到增味的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使食物原来的味道“鲜味化”,从而成为美味。
9、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
..的一项是
A.传统五味中不包括“鲜”,反映了农耕时代的中国古人与当代人在美食上的不同追求:崇尚自然,讲究本味。
B.原本只是泛指美味、只可意会的“鲜”成为了一种具体的味型,说明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
C.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改善了人们的口味,随着其用途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将使众口不再难调。
D.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超越和由此而获得的进步,都必然同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7、C(其余各项答非所问。
)
8、C(A项“‘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B项
对“鲜”的认识自古就有,“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属于曲解文意;D项“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从而成为美味”属于臆断。
)
9、D(A项五味与美食追求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且“在美食上的不同追求”错;B项“科学
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主观臆断;C项“使众口不再难调”推断绝对化。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一12题。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
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
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
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
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意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纤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
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
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
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
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juā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揉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相国既没.没:同“殁”,死亡
B.余数过.从杭君过:拜访
C.顾.不能意情此园顾:顾念
D.间.至富贵之家间:偶尔,有时
1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A.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 B.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 D.楼阁之.高迥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之.二虫又何知
12、下列说法中,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半野园是前相国陈说岩先生的别墅。
相国去世十多年后,园子已废弃而挪做他用。
里面的花草树木,栏杆楼阁,赏心悦目,境界和当年相国活着时一样。
B.杭君来到京城,住在半野园,我因为多次造访他,对园子也比较了解。
杭君的同乡陈君也寄住在这里。
不久杭君要到粤西做官,对这个园子留恋不舍,就让善于作画之人把它画出来。
C. 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
作者希望陈君能够像陈相国那样,
努力建功立业,而不要一味贪恋富贵生活。
D.“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揉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应辩证地看: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但“得志”的“志”
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
10、D(顾:但是)
11、C(两个“其”均为语气副词,表揣测。
A前一“于”为介词,和;后一“于”为介词,
从。
B前一“为”为介词,替,给;后一“为”为句尾语气词,无实意。
D前一“之”为助词,放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之”为指示代词,这。
)
12、B(是陈君要到粤西做官。
)
【参考翻译】
半野园,是前相国陈说岩先生的别墅。
相国去世.距今已有十多年了。
园子已废弃而挪做他用。
可是里面荟萃的花草树木,足以令人赏心悦目;凭靠于回环曲折的栏杆上.足以躲避热天时的大雨,沐浴那阵阵清风;高高的楼阁,足以令人饱吸西山的爽气,这种境界和当年相国活着时是一样的啊。
庚戌年的春天,我的友人杭大宗来到京城。
住在园子里,我多数造访杭君。
对园子也了解个大概、这时,杭君的同乡陈君也寄住在这里。
不久陈君要到粤西做官.对这个园子留恋不舍,就让善于作画之人把它画出来,同时通过杭君让我来写下这篇文章。
天下的山水风景多聚集在东南,京城车马喧嚣,他乡之客往往感到烦闷,找不到故土的
感觉。
陈君家在杭州,西湖美景甲天下。
舍弃家乡胜景来到京城,应当对这个园子是不屑一顾的。
(比他家乡西湖的景致差远了),但陈君却对此园徘徊流连不忍离去,那么可知陈君做官,必定有和其他平庸官吏不一样的地方。
虽然这样,士人当初多能安心在贫苦环境中生活,就是穷得用破瓮来当窗户,用草绳来检门轴也会感到满足得很;若碰到偶然机会来到富贵之家,看见华关的楼阁栏槛花木,就会心中喜悦倍生羡慕之意。
要是有一天得志的话,就会想着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达到剥削人民不顾民生的地步,这同攻击劫掠民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既然这样,那么陈君羡慕相国的家业而不仰慕相国一心为国品质的心思,就可以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