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语文版语文七上23《伤仲永》word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关注,培养热爱人才的情感。
(2)理解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3)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1. 理解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关注。
2.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简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2)教师点评,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改进。
6.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做好预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课堂问答:教师应及时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23课《伤仲永》word教案
《伤仲永》王安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3、4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二、预习检测反馈(学生展示)教师指导方法1、了解作者。
2、读课文,查字典,疏通字词三、分小组讨论探究交流题然后展示口译课文(将自已有疑难的地方画下来,请教老师或同学)四、教师根据展示情况,点拨精讲。
(一)、理解课题:课题中“伤”的含义是为……感到惋惜表达作者哀伤、惋惜思想感情?(二)、跟老师读课文,弄清节奏与停顿:(试着划分节奏)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③逢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⑦卒之为众人。
(三)、积累虚词,精确翻译: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邑人奇之()⑤或以钱币乞之()⑥仲永之通悟()⑦传一乡秀才观之()⑧不能称前时之闻()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四)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1、伤仲永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邑人奇之4、稍稍宾客其父5、父利其然也6、父异焉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适时小结六、当堂检测1、课后思考题第二题。
2、翻译句子(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2、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把握主旨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谈感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探究交流预习学案检测反馈(教师点拨)三、分组探究交流,分组展示朗读课文,深入理解:(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伤仲永”、“之”、“于”等;(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 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青春主题的诗歌和散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问题;(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发现;(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讨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4. 课堂展示:(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并解释其中的含义;(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现场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3)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写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伤仲永》;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3. 深入阅读一篇关于青春主题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作者杜甫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1.1.3 掌握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1.3.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简介作者杜甫及其作品《伤仲永》。
2.1.2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2.1.3 解读课文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2.2 难点: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文学创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介绍作者杜甫及其作品《伤仲永》。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3.4 课堂小结3.4.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2 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文学创作。
4.3 分析其他杜甫的诗作,了解其写作风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5.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5.2 作业完成评价5.2.1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单元测试评价5.3.1 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
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
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①仲永/生五年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传/一乡秀才/观之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⑦余闻之也/久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作者作品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3)树立远大的志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文言文句式的掌握。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伤仲永》。
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感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成长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欣赏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文学风格。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技巧。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文学风格。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成长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2 教学手段课文文本:提供课文《伤仲永》的文本材料。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lackboard:利用黑板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提前准备课文文本和相关多媒体资源。
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相关问题和要求。
4.2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和背景。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讲解与分析:讲解课文内容、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总结与反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成长的意义。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2)运用朗读、默写、讨论、展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领悟课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课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作者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和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伤仲永》,提问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预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理解,讨论和分享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和表达技巧。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的文章。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1【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使同学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掌握)【课时布置】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惊讶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
(重点)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请同学问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查找资料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深入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引发对课文《伤仲永》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自主查找课文中生僻词语和典故的资料,整理并分享其含义。
3. 合作交流:(1)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仲永的故事。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个与仲永命运相似的角色,并描述其故事。
四、教学评价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生僻词语和典故的解释,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命运的思考。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达的准确性。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故事的情节构思、人物塑造和语言表达。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伤仲永》原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伤仲永》精品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理清文章大意。
2、朗读课文,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掌握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阐明方仲永转变的过程,阐明方仲永人才衰落的原因。
4、领会人的知识才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造情境,介绍新课程。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本文用“伤害”一词指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害”是指悲伤和遗憾,表达了作者的对口人钟涌的悲伤和遗憾。
2、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教师自由阅读、引导和阅读课文。
4.学习新单词:1/6十力更生(Lì)和宜人(Yì)焕业(Yè)民然(mǐn)。
Yan(y)ān)Yes(y)ǐyépull(P)ān)。
5.常见的假词:(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
(通“才”,指才能。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之涣。
本文通过对仲永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认识到社会不公对人才的摧残。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激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伤仲永”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伤仲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伤仲永”的含义。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强调关键词语的读音。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对仲永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仲永的才华、遭遇和社会对待他的态度等。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珍惜人才和对待社会不公。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仲永的真挚情感,理解友谊的可贵。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课文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点评和总结。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仲永的真挚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教育。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情况,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适时提问,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2. 作业检查:教师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感受文学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3. 对比分析法: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教师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课文《伤仲永》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的感悟的文章。
3. 预习下节课文,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作者运用讽刺手法的地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解析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分析作者运用讽刺手法的地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
(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才的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伤仲永》。
2. 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写一篇关于《伤仲永》的人物分析短文。
3. 搜集有关王安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仲永遭遇的描述,表达出的对封建社会不公和命运无常的感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主旨。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懂得珍惜眼前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领会作者通过对仲永遭遇的描述,表达出的对封建社会不公和命运无常的感慨。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主旨。
(2)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课文主旨。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设想自己处于仲永的位置,体会其命运的无常和封建社会的残酷。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懂得珍惜眼前人和事。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巩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珍惜眼前人和事”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在课后,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上册 23 伤仲永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6)伤仲永
⑴自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⑵然父利其然也
(指示代词,这样,这种情况)
泯然众人矣(词尾,……的样子)
3.古今异义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此今:常用做判断词
23.《伤仲永》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
2.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与方法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名人名言: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思考:
《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某某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王某某集》、《王文公集》等。
学生思考
1.题目的含义?
2.唐宋八大家包括: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伤仲永》word教案 (5)
23、《伤仲永》【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并掌握“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教法学法】自主预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自学体验——走进文本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学体验”1、走近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2、顺畅朗读课文1)明字音仲(zhòng)永世隶(lì)耕尝(cháng)啼(tí)焉(yān)邑(yì)人扳(pān)环谒(yè)泯(m ǐn)2)知节奏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积累文言词汇【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读pān。
)【古今异义】①、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慢慢地。
今义指稍微。
)②、复到舅家(复:再,又。
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③、泯然众人矣(众人:普通人。
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奇: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眷恋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培养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古文句式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课文,合作探讨问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翻译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讲解与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眷恋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 练习翻译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3.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伤仲永》的准确朗读和背诵情况。
3. 翻译与理解:评估学生对课文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翻译能力,以及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文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试读课文: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扳称耶
lì yè pān chèn yé
●研读课文:
熟读全文,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a.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㈠齐读一、二段;
⑴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⑵回答下列问题。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
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㈡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课文分析: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品读课文
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归纳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⑴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⑵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拓展练习: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语言表达训练: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要求:
⑴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⑵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⑶时间在2分钟左右。
板书设计:
叙述经历
天资聪慧
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