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学基础 第一章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享有盛名的三大化学工艺)。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4、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点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知识点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反应容器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仪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器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广口瓶、细口瓶等【知识点二】药品的取用规则(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四川大学近代化学基础第三版上册答案

四川大学近代化学基础第三版上册答案

四川大学近代化学基础第三版上册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醇在Cu或Ag的催化作用下都可以氧化B.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反应属于消去反应C.醇都可以在浓H2SO4作用下在170℃时发生消去反应D.一元饱和脂肪醇的化学式可以用通式CnH2n+2O表示解析:A项,羟基所连的碳原子上无氢原子的醇不能发生催化氧化;B项,醇分子间脱水生成醚,属于取代反应;C项,羟基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的醇才能发生消去反应.D项,饱和脂肪醇的碳原子化学键都达饱和,故D正确.答案:D2.下列物质既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相应的烯烃,又能被氧化生成相应醛的是()A.CH3OH B.CH3CH2CH2OH解析:CH3OH不能发生消去反应;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催化氧化生成酮而不是醛.答案:B3.(2011新华中学高二月考)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A.硝酸B.无水乙醇C.石灰水D.盐酸解析:铜片灼烧后生成了CuO,当插入到硝酸或盐酸中时,CuO 溶解,使原铜片的质量减小;插入到石灰水中时,CuO不与Ca(OH)2反应,即CuO不溶解,使原铜片的质量增加;当插入到无水乙醇中时,CuO被无水乙醇还原再转化成Cu单质,铜的质量不变.答案:C4.丙烯醇(CH2===CH—CH2OH)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①加成②氧化③燃烧④加聚⑤取代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④解析:丙烯醇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羟基官能团,故丙烯醇能发生加成、加聚、燃烧、氧化和取代反应.答案:C5.(2011永嘉县高二联考)由乙烯和乙醇组成的混合气体,经测定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32.00%B.20.00%C.26.67%D.14.22%解析:乙醇可写为C2H4H2O,混合物中“C2H4”质量分数为60%(1+16)=70%,“H2O”质量分数30%,则混合物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0%×1618=26.67%.答案:C。

高中化学-第一章测试题

高中化学-第一章测试题

第一章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 1.1803年提出原子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科学家是( )A.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 B.法国化学家——拉瓦锡C.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 D.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2.某同学在家中将白醋和食用碱面混在一起后,产生了大量的气泡,他想去探究此气体的性质,研究程序合理的是()A.预测(气体的性质)→观察(物质的外部特征)→实验和观察→解释和结论B.观察(物质的外部特征)→预测(气体的性质)→实验和观察→解释和结论C.观察(物质的外部特征)→实验和观察→预测(气体的性质)→解释和结论D.实验和观察→预测(气体的性质)→观察(物质的外部特征)→解释和结论3.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个①Na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②实验后剩余的Na块不能放回原试剂瓶③Na放置在空气中最终变为NaHCO3④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生成Na2O2⑤钠投入CuSO4溶液中能生成红色的铜⑥Na2O2是碱性氧化物⑦钠与H2O反应会熔化成光亮的小球,说明反应放热,Na的沸点低⑧钠保存在汽油中,是因为钠不与汽油反应,密度比汽油大⑨大小相同的Na分别盐酸、水、乙醇反应,反应速率:盐酸>水>乙醇⑩向饱和的NaOH溶液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温度,溶液浓度不变,Na+数目减少,有晶体析出⑪ag乙醇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其燃烧产物与过量的过氧化钠反应,固体增重大于ag⑫实验室可以用Na2O2与水反应制备氧气⑬等物质的量的Na、Na2O、Na2O2分别与足量且等量的水发生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Ⅰ=Ⅰ>ⅠA.4 B.5 C.6 D.74.下列溶液中n(Na+)与100 mL 0.1 mol·L-1的Na2SO4溶液中n(Na+)相同的是()A.100 mL 0.1 mol·L-1的NaCl溶液B.50 mL 0.2 mol·L-1的NaNO3溶液C.100 mL 0.1 mol·L-1的NaHSO4溶液D.200 mL 0.2 mol·L-1的HCl溶液与100 mL 0.2 mol·L-1的NaHCO3溶液混合5.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7.8gNa2O2中含有的阴离子数为0.2N AB.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N A个电子C.4.6gNa与1L 0.1mol/L的稀盐酸充分反应,Na失去电子数为0.1N AD.常温常压下,22.4LCO2中含有的CO2分子数小于N A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家庭使用漂白粉时为了增强漂白粉的漂白能力,可在漂白粉中加入少量的食用醋B.工业上以氯气和澄清石灰水为原料制造漂白粉C.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足量干燥的Cl2,最终溶液变成红色D.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足量Na2O2固体,最终溶液变成蓝色7.已知某溶液中c(Na+)=0.4mo/L,c(Mg2+)=0.5mol/L,c(Cl﹣)=0.8mol/L,如果溶液中还有SO42﹣,那么c(SO42﹣)应为()A.0.2mol/L B.0.6mol/L C.0.3mol/L D.1mol/L8.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 mol·L-1的溶液 220 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先称取氢氧化钠固体8.8 gB.氢氧化钠在烧杯中溶解后,要立即转移至容量瓶C.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用蒸馏水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D.定容后将溶液振荡摇匀,静置时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于是又加水至刻度线9.同温同压下,质量相同的CO2、H2、O2、CH4、SO2五种气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所占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H2>CH4>O2>CO2>SO2B.若条件改为同温同体积,则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H2>CH4>O2>CO2>SO2C.密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SO2>CO2>O2>CH4>H2D.所含的电子数由多到少是:CO2>SO2>CH4>O2>H210.钠沉入液氨中,快速溶剂化(如图所示),得到深蓝色溶液,并慢慢产生气泡,且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基础化学 第一章

基础化学 第一章
基础化学是医学、临床、预防、口腔等本科专业的重要课程,其研究对象是具有静止质量的实物。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全学技术等领域。化学发展史经历了萌芽阶段、近代化学时期和现代化学时期,逐渐形成了多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化学与医学密切相关,涉及生理、心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学好基础化学需要理解溶液、化学反应、物质结构等基本概念,并掌握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此外,了解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也是基础化学学习的重要部分。

近代化学基础(一)及答案

近代化学基础(一)及答案

近代化学基础模拟题(一)1.在用量子数表示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时,写出下列各组中所缺少的量子数。

(1) n=3,l=2,m=?,ms=-1/2 0,±1,±2(2) n=?,l=2,m=0,ms=-1/2 n≥2(3) n=2,l=?,m=-1,ms=-1/2 1(4) n=4,l=?,m=0,ms=? l=0,1,2,3 ms=,±1/2(5) n=3,l=1,m=?,ms=-1/2 0, ±12.判断下列各组物质的不同化合物之间力的类型。

(1)苯和四氯化碳色散力(2)甲醇和水色散力诱导力(3)氦和水色散力诱导力(4)溴化氢和氯化氢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1.在用量子数表示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时,写出下列各组中所缺少的量子数。

(1) n=3,l=2,m=?,m s=-1/2 (2) n=?,l=2,m=0,m s=-1/2(3) n=2,l=?,m=-1,m s=-1/2 (4) n=4,l=?,m=0,m s=? (5) n=3,l=1,m=?,m s=-1/22.判断下列各组物质的不同化合物之间力的类型。

(1)苯和四氯化碳 (2)甲醇和水(3)氦和水 (4)溴化氢和氯化氢3.对下列反应C2H5Cl(g) →C2H4(g) + HCl(g) 已知其活化能E a=246.9 kJ · mol-1,700 K时的速率常数k1= 5.9×10-5s-1,求800 K时的速率常数k2是多少?参考答案:解:ln(k2/ k1) =E a/ R (1/T1– 1/T2)ln[k2/(5.9×10-5)] = 246900/8.314×(1/700–1/800) = 5.30k2/ (5.9×10-5) = 200k2 = 1.2×10-2(s-1)4.已知0.010 mol·L-1 NaNO2溶液的[H+]=2.1×10-8。

新版鲁科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知识点梳理

新版鲁科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一节认识化学科学知识点1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化学东方:烧制陶器、冶金、酿酒及炼丹术西方:炼金术2.近代化学1661年,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1777年,拉瓦锡提出氧化学说。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为近代化学淡定基础。

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系统解决了在物质组成和原子量测定方面的混乱问题。

1811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3.现代化学人们对化学物质世界的认识,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不断认识,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建立量子化学等分支学科。

带动生物等其他学科的发展,1965年我国科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知识点2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表征物质、在不同层面上创造物质。

青蒿素提取过程:提取有效成分获得晶体确定组成测定结构合成修饰广泛应用知识点3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现在化学家已经能在微观层面操纵分子和原子了,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

分子齿轮,石墨烯修饰等。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知识点1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常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可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观察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

1.钠的物理银白色固体,质软,能用小刀切割,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常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化学性质①钠与空气中氧气反应4Na+O2=2Na2O2Na+O2点燃Na2O2②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嘶、红)③钠与氯气、硫等非金属反应Cl2 +2Na 点燃2NaCl(火焰呈黄色,白烟)2Na+S=Na2S(研磨或加热)④钠与盐溶液的反应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盐溶液发生反应。

3.钠的氧化物知识点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1.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形成液氯(黄绿色液体),可溶于水(1:2),在工业上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和杀菌消毒剂。

近代化学基础学习指导(鲁厚芳)(第三版) 鲁厚芳、高峻、何菁萍主编

近代化学基础学习指导(鲁厚芳)(第三版) 鲁厚芳、高峻、何菁萍主编

近代化学基础学习指导(鲁厚芳)(第三版) 鲁厚芳、高峻、何菁
萍主编
《近代化学基础学习指导(第三版)》是一本专门针对大学生学习近代化学的辅助性教材。

该书共分为七章,分别介绍了近代化学的概念、历史发展、实验方法、物质结构、物质性质、反应机理和应用领域等内容。

其中,第一章介绍了近代化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

第三章介绍了物质结构的概念,包括元素、原子、分子、混合物等结构形式。

第四章详细介绍了物质性质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第五章介绍了反应机理,包括反应物、反应速率、反应条件等内容。

第六章讨论了与近代化学相关的应用领域,如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应用、工业生产和医药保健等。

最后,第七章提供了一些化学小结的参考资料,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此外,书中还包括了详细的实验报告,以及一些重要的课堂练习题和讨论题,供读者练习和参考。

总之,《近代化学基础学习指导(第三版)》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材,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概念
和原理,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近代化学的实验和应用。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或大理石)
二氧化碳气 体等

1、定义: 2、特点: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外形和状态发生了 改变
1、定义:
2、伴随现象: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特征) 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我们再做两个实验:
纸剪成条
变化前 :纸 变化后: 纸
纸燃烧
变化前:纸 变化后:二氧化碳和水等
【实验1-2】取少量的胆矾(或称蓝矾)放入 研钵内,用杵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 生的变化
注意观察:
1.变化前胆矾的颜色、状 态是什么样的? 2.粉碎后的胆矾颜色、状 态又是什么样的? 3.变化前、后胆矾有什么 不同?变化后的粉末物质 还是原来的胆矾吗?为什 么?
杵 研钵
【实验1-3】将少量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 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直到 变成澄清的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 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4、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 变化的是( B )

A、从矿山上开采矿石,再将矿石粉碎 B、酒精挥发成酒精蒸气,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燃 烧 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又拉成钢丝 D、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试一试: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
(物理变化) 化 1纸张撕成碎片 (化学变化) 2纸张燃烧
10、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物理性质
11、酒精能燃烧 化学性质
1.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后者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D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酒精挥发 B.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木炭在空气中能燃烧 C.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 氢气难溶于水 D.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 液态氧是淡蓝色液体
3白炽灯发光 (物理变化)

近代化学基础习题答案

近代化学基础习题答案

近代化学基础习题答案近代化学基础习题答案近代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验成果。

这个时期的化学发展,为现代化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近代化学的过程中,习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近代化学基础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原子论?谁是原子论的创立者?答案:原子论是指认为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小粒子组成的理论。

原子论的创立者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2. 什么是元素周期表?谁是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答案: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3. 什么是分子式和结构式?答案:分子式是指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数量的方法。

结构式是指用化学式和化学键表示分子内原子之间的连接关系的方法。

4. 什么是化学键?有哪些类型的化学键?答案:化学键是指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连接。

常见的化学键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5. 什么是化学反应?有哪些类型的化学反应?答案: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置换反应和加成反应等。

6. 什么是酸碱指示剂?有哪些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答案:酸碱指示剂是一种可以通过颜色变化来指示溶液酸碱性质的物质。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溴甲酚和甲基橙等。

7. 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哪些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答案: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之间电子的转移过程。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有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

8. 什么是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答案: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

非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不能产生离子的物质。

9. 什么是化学平衡?有哪些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答案: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容器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

近代化学发展史

近代化学发展史

近代化学发展史引言近代化学发展史是指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化学科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化学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重要的发现,推动了化学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第一阶段: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的研究在近代化学发展史的第一阶段,科学家们开始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进行深入研究。

其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达尔文提出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该表通过对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系统观察和分类,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这为后来的元素研究和化学反应的解释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这一阶段,科学家们还对化合物的成分和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首次提出了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化学反应是以原子为单位进行的。

这一发现不仅为化学反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发展在近代化学发展史的第二阶段,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开始分别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各自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有机化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凯库勒的工作。

他首次提出了有机化合物由碳原子构成的理论,并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随后,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推动了有机化学的迅速发展。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凯库勒发现的苯环结构,这为有机化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与此同时,无机化学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瑞典化学家斯韦登堡发现了铁、镍和钴等重要的过渡金属元素,并提出了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化学理论。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为催化剂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物理化学的崛起近代化学发展史的第三阶段标志着物理化学学科的崛起。

在这一阶段,化学与物理学的交叉研究得到了广泛开展,许多重要的物理化学原理也被提出。

其中,热力学是物理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瑞士化学家雅克·威尔奇在19世纪中叶提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揭示了能量守恒和熵增原理。

最新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古代:火的发现;我国商代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冶铁炼钢;以及我国闻名世界的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利用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探索微观世界,并正在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有特殊功能的产品。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常见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态、味,硬、密度,熔、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热、导电性等。

3、“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叙述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关键字词。

1、炼丹、炼金术对化学实验的贡献:⑴发明化学实验器具;⑵发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⑶发明分离物质的方法2、科学探究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多,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含量少;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含量多,氧气含量少。

二、药品取用的原则:1.“三不”原则:不手触;不近闻;不品尝。

2.节约原则:有规定用量按规定量取用。

若没有规定量,取最少量: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基础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基础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3
近代化学时期 17世纪末 世纪末:Boyle R的科学元素 世纪末-19世纪末 世纪末 世纪末: 的科学元素 原子论、 说、Dalton J原子论、Lavoisier A L燃烧 原子论 燃烧 的氧化学说、 分子假说、 的氧化学说、Avogadro A分子假说、 分子假说 Mендедеев ДИ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特点:四大化学相继建成。 特点:四大化学相继建成。化学成为 一门独立的科学。 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基础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一、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
1
化学的历史
1.古代及中古时期 古代及中古时期 2.近代化学时期 近代化学时期 3.现代化学时期 现代化学时期
2
古代及中古时期 17世纪中叶前:炼金术、炼丹术、医 世纪中叶前:炼金术、炼丹术、 世纪中叶前 药学萌芽 炼金术: 炼金术:alkimiya alchemy chemistry 特点:实用性、经验性、零散性。 特点:实用性、经验性、零散性。
9
第三节 溶液的组成标度
一、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 物质的量 1.表示物质数量的基本单位,用nB表示。 表示物质数量的基本单位, 表示。 表示物质数量的基本单位 2.基本单位:摩尔 mol 基本单位: 基本单位 3.摩尔的定义: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 摩尔的定义: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 摩尔的定义 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elementary entity)数 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 数 与0.012kg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 (P4) 碳 的原子数目相等 ) 即:1mol= 0.012kg12C所包含的原子个数 所包含的原子个数 10 =6.022×1023 个基本单元(Avogadro constant) 个基本单元( × )

沪教版高中化学高一第一章

沪教版高中化学高一第一章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板书】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介绍】在古代,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惠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物质无限可分墨子: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若不存在被分割条件,就不能被分割!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叫“原子”,物质分割只能到原子为止。

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

【过渡】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还在继续,到了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道尔顿经过试验和研究,把古代思辨、猜测的得到的原子假说发展成更为科学的原子理论。

【阅读】阅读教材第三页第5段,了解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

用你们已掌握的化学知识去分析一下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是否合理?•*原子是可分的,只不过在化学反应条件下是不可再分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物理性质可能不同,而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元素化合时,元素的原子不一定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讲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我们现在知道原子并不是实心、不能再分的小球,而在当时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因为1897年英国科学汤姆生在实验中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

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什么“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这是人类认识原子世界的开端。

【讲述】汤姆孙经过几年思索和研究,在1903年提出了一种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他认为整个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而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就好象葡萄干面包一样,因此称之为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汤姆孙因发现电子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

【过渡】虽然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与我们现在知道的大不相同,但他毕竟指出了原子是可分的、有结构的,使人们对原子结构认识又进了一步。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有重要突破,是从发现X射线开始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2、化学的发展过程⑴古代——发现利用了火,发现矿石制造出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

我国古代对化学的贡献:陶瓷、青铜器、造纸、火药等。

(2)、近代——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①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的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探索微观世界;绿色化学。

纳米技术的运用使化学的研究进入微观阶段3、物质的变化:(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4、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5、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变化通常用“生成了、变成了”等词描述。

6、实验观察的内容: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知识总结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知识总结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知识总结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讲(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碎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到20世纪末,人类发觉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000万种。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XXX、呼吸 2、推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别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XXX、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别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XXX、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爽朗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不是:物理性质别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干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不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能够”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索,实验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索1、原理: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别燃烧也别支持燃烧,别能供给呼吸。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可能浮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浮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1.一个电子的运动有轨迹吗?
2. 假如用一个电子作衍射实验,它的图 形应该是什麽样?
参考文献:
1.量子力学史话 [苏]瑞德尼克著 ,科学出 版社, 1979;
2.化学的今天和明天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造性的科学
[美] 布里斯罗 著,科学出版社,2001
1. 2 单电子体系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Δ x→0 , 位置测得非常准确; Δ px→∞, 动量就没有确定值。
可见,测不准原理是由微观粒子本性决定的物理量间相互关 系原理,它反应了物质波的一种重要性质。
物质波是一种具有统计性的几率波,其统计 规律用几率和几率密度表示。
几率(概率) —— 在某一范围内电子出现的 机会。 几率(概率)密度 —— 电子在核外某空间 单位体积之内出现的几率大小。 电子衍射的图形,是大量电子运动的结果!
h h P mv
λ :物质波的波长或德布罗依波长 m:电子的质量 = 9.1×10 -31kg 电子在100V电压下的运动速度为5.9 x106m.s-1,用上 式计算出电子波的波长为120 pm,与X射线波长范围。
那么波动性假设是否成立呢?
1927年,德布罗依的波动性假设由戴维逊和 革末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由于X光通过晶体 能得到衍射图像。于是戴维逊和革末将电子束 通过晶体,结果在屏幕上观察到的不是一个黑 点,而是一系列明暗交替的同心圆环,和X射线
Ψ1,0,0
1s 轨道
1.2. 3 几率密度和电子云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电子在核外某空间单位微体积出现的几
率大小与波函数的平方成正比。
Ψ
含义:
2
若不考虑比例常数,便可直接用 |Ψ |2 代表电子的几率密度。
Ψ
2
几率 d
2
几率 Ψ d
式中:dτ — 单位体积元。 电子云:是电子在核外空间各处出现几率密度大小的形象化
描述。常用小黑点的疏密程度表示:
把占90~95%的几率分布用匡线匡起来,形成电子云的界 面图,故也可用电子云的界面图来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分布。
1.2.3
原子轨道及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z +
1.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分布图: Y (θ,φ) ——θ 、φ 作图而成。
例如: l s 至 n s 的角度部分函数为:
第 一 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1803 道尔顿(dalton):原子和原子量的概念
1869门捷列夫(Mendeleev): 元素周期表 1911卢瑟福:散射 原子核的存在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
1913 玻尔
氢光谱
1924-1928:德布罗意、薛定锷、海森堡、 狄拉克:量子力学 原子结构、分子结构
由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因此,不能象宏观物体那 样,可以同时准确地测出它在某瞬间的位置和动量。
1.1.3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规律
测不准原理:
对于微观粒子不能同时准确测出在某一瞬间运动的速率 (动量)和位置。并对微观粒子运动的位置和动量的测不准量 提出了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关系式: Δ x · px ≥ h Δ Δ px = m· vx Δ 海森堡关系式 Δ x —位置偏差 Δ px—动量偏差
18
34
(
n
2 2
n
2 1
)
h = 6.626×10-34 J.s 普朗克常数
3.289 10
15
1 1 ( 2 2) n1 n2
玻尔把巴尔末的发现,以及里德堡进一步归纳 总结的规律作了理论说明,成功地解释了氢原 子光谱现象,提出了能级的概念,对近代原子 结构的研究作出了贡献,获得1922诺贝尔奖。
n nr 0a z
2
18
E
z 2 ( ) J n
0
18
1 n
2
J
z ─ 核电荷数 ,对氢原子 z =1
可以看出: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时,其能量是不同的,
而且能量随n值增大而升高;n 值的变化是跃迁式的,一级一级 分开的,这一级一级分开的不同的能量状态称为能级。 n 值越大,能级越高,电子离核越远。 通常情况下,电子尽可能处于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轨道 上运动,这时原子所处的状态称为基态。 原子吸收能量,电子被激发到离核较远,能量较高的轨道 上运动时,原子所处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P( r,θ ,φ )
r
x r sin cos y r sin sin z r cos
变换
( x, y, z ) ( , , )
在数学上,又可使进行分离变量处理,把变成各自含一 个变量的 3 个独立函数的乘积:
Ψ ( x, y, z ) R(r ) H ( ) Φ( )
只有当三个量子数符合上述关系时,方程的解才有意义。 (至于三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取值在后面详细讨论)
1.2. 2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Ψ — 是量子化学中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表达式
原子轨道是一个借用名词,量子化学中,把三个量子数都
有确定值的波函数称为一个原子轨道。根据三个量子数取值得
制约关系。三个量子数确定一个波函数:如: n=1,l =0,m = 0
Y ( , )
1 4
z
s 的角度函数与角度无关,是以半径为 r 的球形。 p 轨道 的角度部分函数与方向有关,
如Y 2pz 为:
+
-
Y 2pz= ( 3/4π) 1/2 cos θ
这是一 xy 平面反对称图形。
归纳: 轨道名称 轨道形状 s 圆球形 p 双球形 d 梅花瓣形 f 八橄榄形
在分别解上述函数时,为了使解出的函数有合理的物理意
义,还必须引入一套参数 n、l、m 作为限制条件。这一套参数 在量子化学中称为量子数。其取值有一定的制约关系: 即: n = 1,2, 3,…,∞ l≤n-1 n 为自然整数 l = 0,1,2,…, ( n -1)
|m| ≤ l
m = 0,±1,±2, … , ±l
1.1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1. 1.1 氢原子光谱和原子轨道能级:
1. 氢原子光谱
连续光谱与线状光谱或原子光谱:
太阳光(复色光)通过棱镜得到按红、橙、黄、
绿、青、蓝、紫次序分布的彩色光谱。彩虹
带状光谱、连续光谱
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或不连续光谱
氢原子光谱是最简单的一种原子光谱。使低压氢气在 电场的激发下发光。使光线经狭缝,再通过棱镜分光 后可得含有几条谱线的线状光谱,即氢原子光谱。
狭缝
棱镜
屏幕 Hα

氢放电管
氢原子光谱实验示意图
Hβ Hγ Hδ
1885年瑞士化学家物、理学家巴尔末把当时发现的这几根
线的波长归纳成一个公式,后来里德堡将其改为频率为:
3.289 10 (
15
1 2
2

1 n
2
)
1 1 或 R( 2 2 ) 2 n
式中:n = 3, 4, 5, 6…… ,R = 3.289×1015 · 秒
1 光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干涉 光波叠加形成 ,光波叠加形式: 衍射 光通过窄缝或微孔产生明暗相间条纹或环纹。
粒子性:光电效应(光子吸收)
标志光的粒子性的 E 0 和P(动量)与标志光的波动性的频 率和波长之间遵循爱因斯坦关系式:
E h h P
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924年,法国年青的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地提 出了微观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并且预言 微观粒子运动的λ和它的动量也可通过普朗克常数联 系起来,即:德布罗依关系式
R(
1 n
2 1

1 n
2 2
)
式中:n1、n2都是正整数,且n2 > n1 , n1 = 1,2,3,……
n2 = n1+1 ,n1+2 ,n1+3,……
对氢原子, n1 = 2,n2 = 3, 4, 5, 6……可见光谱系;
问题:n1 = 1,谱线在什麽区?n13谱线在什麽区?
2. 玻尔理论---原子轨道
当 n 取不同值则得到不同的谱线
R—Ryderg (瑞典物理学家)常数
n3 → n2 : Hα n4 → n2 : Hβ n5 → n2 : Hγ
问题:为什麽在可见区只观察到四条谱线?在 紫外和红外区还有其它谱线吗?
随着氢光谱研究的深入,发现氢原子光谱在红外区和紫外
区还可以找到一系列谱线,其频率也符合类似的公式。 于是1890年里德堡将其归纳成一个统一的公式:
1.2.1. 薛定谔方程简介 薛定谔方程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方程,1927年奥
地利物理学家薛定锷将光的波动方程引申来描述原子中单个电
子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即:
2 2 2 8 2m 2 ( E V ) 0 2 2 2 x y z h
式中:x、y、z — 是电子的空间直角坐标 Ψ — 波函数(是三维空间坐标x、y、z 的函数) E — 系统的总能量 V ─ 系统的势能(核对电子的吸引能)
m、E、V 体现了微粒性,
Ψ 体现了波动性。
氢原子体系的 Ψ 和与之对应的 E 可以通过解释薛定谔方程 得到,解出的每一个合理的Ψ 和E ,就代表体系中电子运动的 一种状态。可见,在量子力学中是波函数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
(1) 普朗克量子论(1900):
普朗克量子论的基本思想:物质不能连续地吸收 或辐射能量,只能不连续地一份一份地吸收和辐射能 量,这就叫能量量子化。这一份一份不连续能量的最 小单位称为光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E0)与 辐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E0=hν (h-普朗克常数 6.626×10-34 J.s)
化学是中心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