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线段的概念,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深化。

此外,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能够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

3.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生活情境的图片,如:一个孩子在玩三角形积木,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看到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3.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三角形的例子,让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三边的长度,并判断是否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梯形的特征,能正确识别梯形,并能解决一些与梯形相关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梯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梯形这一图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梯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能正确识别梯形,并能解决一些与梯形相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能正确识别梯形。

2.难点:让学生解决一些与梯形相关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梯形的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梯形的实物或图片,用于导入和展示。

2.准备一些梯形的卡片,用于学生操练和巩固。

3.准备一些与梯形相关的问题,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梯形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梯形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梯形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梯形有什么特征?它是如何定义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梯形卡片进行操练。

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梯形的问题,如“这个图形是梯形吗?为什么?”、“这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分别是多少?”等,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巩固对梯形的认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整单元)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整单元)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整单元)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和性质,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图形的基本知识,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和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对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和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和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和性质。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实例等。

2.准备练习题,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识别、计算等问题。

3.准备实物模型,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模型,让学生直观感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和特征,通过实例解释这些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优秀教案

邗江区学校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 _ 主备学校:总第课时课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教具学具课件、例题中的三角形实物,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教材中的三个三角形。

提问:说说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

小结:按角的特点,三角形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谈话:刚刚我们从角的角度来考察了三角形,我们还可以从边的角度来考察三角形。

自主探究,体验感悟一、认识等腰三角形1、谈话:我们要观察三角形的边,光用眼睛看还不行,还应该怎样做?2、学生各自测量。

要求:(1)量一量纸上3个三角形的边,并用笔记录下每条边的长度(2)用毫米作单位,测量要仔细。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提问:每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讨论)提问: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5、指出:数学上规定,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板书课题)在等腰三角形中,两条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外一条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

(课件出示各部分名称)6、谈话:刚刚我们认识了等腰三角形,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实验一:用长方形纸剪等腰三角开(见附件1)7、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征?8、总结: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两个底角也相等。

二、认识等边三角形。

1、出示三角形图形(等边三角形)谈话:快速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也叫作正三角形。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7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7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1.2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和特征,了解它们的特性。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难重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合作探究
1.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内角和是360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也分别平行且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
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巩固练习
同学们做练一练
课堂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以及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使难点得以有效突破。

在学生自学环节中,时间安排不是很充分,个别同学的成果展示中略显缺乏自信。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整理与练习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整理与练习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整理与练习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整理与练习教案教学设计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题:整理与练习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的理解,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知识,灵活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系统整理提问: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回顾与整理1.梳理知识。

小组讨论:(1)三角形的边和角各有哪些特征?(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3)本单元学习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上面的三个问题,将本单元学习的这些图形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特征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内角和等于180 。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两组对边相等。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

轴对称图形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二、查漏补缺训练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再独立画高。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方法,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各有多少条。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这道题是根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分类,再让学生说一说分类的方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按角的特点进行分类时,只要判断三个内角中最大的内角是什么角,这个三角形就是什么三角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体备课全部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体备课全部教案

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95页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又可以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直观认识,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角、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认识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地测量和画出三角形的高(高在三角形内),以及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2.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梯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地测量或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边上的高。

教学难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能正确地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课时安排:1.认识三角形 4课时2.三角形的分类、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3课时3.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4.整理与练习测试 3课时认识三角形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页例1和“试一试”,第76页例2、“试一试”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7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7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7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7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四边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探究能力,但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四边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难点: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四边形。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探究法”和“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师适时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和生活用品,如牙膏盒、三角板等。

2.准备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生活用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品的形状,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1)让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尝试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画平行四边形的步骤。

4.巩固(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判断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平行四边形,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3《三角形的内角和》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3《三角形的内角和》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3《三角形的内角和》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3《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用三角板测量角的大小。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内角和、解析几何等知识的前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线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对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用三角板测量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和用三角板测量角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等教具。

2.准备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3.准备教室内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并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初步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角度,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第七单元运算律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p.54、55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学习例题:1、出示例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事?你想到了什么?(买东西,单价×数量=总价)读一读信息:短袖衫32元,裤子45元,夹克衫65元。

这三个信息分别说明了什么?(单价)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这信息说明了什么?(买的数量)问:一共要付多少元?指出:这里有一个多余条件,是哪个?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列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2、交流:(1)(65+45)×5 (2)65×5+45×5=110×5 =325+225=550(元) =550(元)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加上“=”)比较:左右这两个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呢?(相同:三个数是一样的,都有乘法和加法;不同:前面的算式中出现了1个5,后面的算式中出现了2个5;一个是两步算式后面一个是三步算式……)用语言来表示它们的联系:两个数合起来乘5等于两个数分别乘5再合起来。

(只要学生能大概说出类似的意思就行。

)3、学生写类似的算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请你写出符合这样特点的等式。

交流:你写了几个?读一读。

问: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继续写吗?写得完吗?那有什么好办法表示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用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a+b)×c=a×c+b×c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4、比较:回忆以前学过哪些运算律,今天学的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以前只有加或乘,这个既有加又有乘)猜:学习运算律有什么用呢?(使计算简便)二、完成想想做做: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7《平行四边形》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7《平行四边形》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7《平行四边形》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平行四边形》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学会识别平行四边形,并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基础数学知识,对图形的认知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操作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图形的分类和识别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学会识别平行四边形,并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识别平行四边形。

2.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平行四边形。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和体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特征。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实际的图片,如教室的窗户、操场上的体操队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片中的图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向学生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练习》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练习》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练习》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进行区分。

2.能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3.能够根据给定条件,找出图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及如何找出它们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给定条件,找出图形的性质。

教具准备1.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2.消息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及特点。

3.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识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例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引入新知识。

第二步: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及特点在消消息板上粘贴好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并向学生进行解释,然后举例子让学生了解每个图形的特点。

平行四边形:四边形四条边都是平行的。

梯形:两条平行边的边叫做上底和下底,其余两条不平行的边分别叫做腰,且腰的两端点在一条直线上。

第三步:练习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练习,先从图形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让学生讲解如何判断,随后通过学生练习让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互相讨论,最后统一答案。

第四步:发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1.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的角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内外角的关系,可以通过在消消息板上画图形来进行讲解。

2.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对边性质、相邻角的性质通过图形进行讲解,以消消息板上的练习为例来让学生理解对边性质和相邻角的性质。

3.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垂线性质样板展示练习题、再进行相似样例展示,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垂线性质。

第五步: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课堂上的练习来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

第六步: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一次小结,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及特点是什么? 2.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的角的关系? 3.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对边性质、相邻角的性质和垂线性质分别是什么?教学反思1.通过观察图片识别图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015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苏教版

2015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苏教版

2015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苏教版)黔西县思源实验学校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备课人员:代相付代志军高华江备课时间:2015年5月23日课题认识三角形第1 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师生交流后说一说。

2.导入新课。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画三角形。

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

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1《认识三角形》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1《认识三角形》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1《认识三角形》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1《认识三角形》的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能够运用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认识和分类,对基本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中,对于三角形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操作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定义的理解和运用。

2.三角形性质的掌握和运用。

3.不同类型三角形的识别和分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操作实践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图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还能找出其他的三角形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实体教具,展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将它们分类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三角形的分类:根据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三角形卡片,让学生两两配对,找出相同类型的三角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识别,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能够区分它们。

此单元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对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和特征,他们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识别,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能够区分它们。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识别,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难点: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在联系,能够灵活运用它们的性质和特征。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识别,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三角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模型。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特点,并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和特征,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有两条平行边等。

四数下册第7单元集体备课教案(3页)

四数下册第7单元集体备课教案(3页)
主备课人
教 学 计 划
单元备课时数 教导处审阅
2Hale Waihona Puke 备课组长验收 年 月 日教研组长审阅
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二) 教材分析及计划
一、教学内容:轴对称;平移。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 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本 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 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 教 材 内 容 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 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 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 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 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 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四、教学重、难点:
重 难 点 及 教 法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五、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2.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3.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轴对称 第二课时:平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简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常见的、比较简单的,也是很基本的平面图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还是特殊的四边形。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四年级上册教科书里建立了垂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以这些知识经验为基础,本单元相对系统地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主要是这些图形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它们的底和高等内容。

随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形成,学生会增加许多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空间观念会得到明显的发展,还能为以后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作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能测量和画出梯形的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1.按要求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了解。

2.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3.画梯形的高。

教学措施1.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图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2.从已有经验里提练出新的数学概念。

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安排图形的拼、分等变换活动,关注图形的变化,加强对图形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10课时第1页共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一、教材简析: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本单元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例如,例1通过对某城市六年来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统计,以条形统计图为基础引出折线统计图,再引导学生观察这种统计图的特点,明确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如: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

再如“生活中的数学”栏目中,引入2003年北京市非典疫情的数据,使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同时,让学生感悟由于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

如练习十九中的第4题。

苏教版国标版小学四年级的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

苏教版国标版小学四年级的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 2015 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六单元运算律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八单元确定位置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课题:图形的平移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学生动手操作。

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

(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二、交流共享课件出示教材第 1 页例题 1 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 4 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 4 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西县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课题认识三角形第1 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师生交流后说一说。

2.导入新课。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1.画三角形。

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

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

(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画法。

(3)观察比较。

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

学生独立观察图。

师提问: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学生动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

2.组织交流。

提问: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指名学生结合投影图说一说。

明确:人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互相垂直;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2厘米。

3.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结合图进行介绍: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教师边示范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

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76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交流画法。

提问: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引导学生得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三角形有三条底,也就有三条高。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说说判断的理由。

3.课件出示: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底底强调:第一个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作业布置:教学反思: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第2 课时总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课件准备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一、谈话引入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回答预设: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

(单位:毫米)(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

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

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作业布置:教学反思: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第3 课时总第3 课时1.组织学生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教学目标和是180 ,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教学难点探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教具学具课件准备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一、谈话引入1.复习用量角器量角的知识。

我们已经学过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谁能说说用量角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学生口答。

2.认识三角尺上的三个角。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引导学生说出90 、60 、30 。

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 、45 、45 。

追问:你知道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90 +60 +30 =18090 +45 +45 =1803.导入新课。

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都是180 。

其他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也是180 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

(板书问题)二、交流共享1.量一量,算一算。

(1)从教材第113页剪下3个三角形,小组合作,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剪下三角形后,提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两个学生负责用量角器量每个角的度数,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记录和计算,并填写下表。

三角形名称3个内角的度数3个内角度数的和①②③(2)汇报交流。

由于学生的操作会有误差,因此有的学生计算出的内角的和可能不是180 ,但一定会接近180 。

(3)回顾交流。

提问: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计算出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是180 ,有些同学计算出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不是180 ,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在测量和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引导思考:看来用测量的方法还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 。

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2.拼一拼,看一看。

启发:我们用三角尺可以拼出许多度数不同的角来,那这样的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角是否也可以拼在一起呢?可以拼成什么角呢?(1)让学生想办法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

学生拼完后,教师展示学生的各种拼法。

(2)组织观察。

提问:观察这几种拼法,不管怎么拼,它们最终都拼成了一个什么角?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都拼成了一个平角。

追问:通过这个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汇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

3.动手操作、验证发现。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拼一拼发现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180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

(1)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将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3)量一量拼成了什么角。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计算,再汇报结果。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3的度数的?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用180 减去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出第三个未知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10题。

这道题也是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特点来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前两小题和“练一练”的思路相同,第3小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以用“90 减一个锐角”的方法来求另一个锐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