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舆论表达与媒体表达功能转型

合集下载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拥有庞大网民群体的国家,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快速化的特点。

网络舆论场日益活跃,各类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成为公众发声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议题日益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讨论,也有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诉求。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谣言等在网络空间中泛滥网络舆论的情绪化、极端化倾向明显,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网络舆论的监管难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也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背景介绍: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于各类事件、政策、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更是影响政府决策、社会舆论乃至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

网络舆情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网络舆情是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窗口。

网络舆情对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了解民众需求,优化政策制定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反馈也能够推动政策的执行和改进。

奇观化生存——当代中国媒体现状与境遇研究

奇观化生存——当代中国媒体现状与境遇研究

奇观化生存——当代中国媒体现状与境遇研究当代中国的媒体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深刻的变革。

在信息爆炸和新媒体的兴起下,媒体行业面临着新的生存境遇和竞争压力。

这些变化对媒体生态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媒体在政府控制下发挥着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被削弱。

这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新媒体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新媒体的兴起给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空间。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参与话题讨论的重要渠道。

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大大提升,公众意见也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

这为新媒体平台赋予了巨大的社会责任和影响力。

然而,新媒体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首先,信息爆炸使得虚假信息的传播更加频繁和迅速,导致公众容易混淆真假,产生误导和焦虑。

第二,新媒体平台普及和使用的便捷性,使得一些不负责任和追求点击量的媒体开始制造和渲染各种奇观事件,以吸引公众的关注和点击。

这种奇观化生存模式使得媒体逐渐失去理性和专业性,以炒作为手段忽视了新闻价值和社会责任。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承载着公众的期望和社会责任。

在奇观化生存的困境下,中国媒体面临着重建专业和公信力的需求。

首先,媒体机构应该加强自律和监管,坚守新闻的底线和道德准则。

媒体人应该牢记自己的职责,正确引导公众,传递真实和客观的信息。

其次,公众也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参与和监督作用,通过网络传播正能量和提供真实信息,共同维护媒体生态的健康发展。

此外,政府在媒体管理和监管方面也需要思考和改革。

虽然政府在媒体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应该避免对媒体内容和舆论的过度干预,保护媒体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政府应该倾听公众的声音和意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公众需求和舆论动态。

总之,当代中国媒体正面临着奇观化生存的境遇。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媒体行业的转型之路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媒体行业的转型之路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媒体行业的转型之路在当今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媒体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

传统媒体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而新媒体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创新的传播方式迅速崛起。

本文将探讨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媒体行业的转型之路,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传统媒体的衰落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形式。

然而,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逐渐失去了优势。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其次,互联网广告的兴起使得广告主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从而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

二、新媒体的崛起新媒体以网络为基础,包括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形式。

新媒体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成为了广大群众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加方便、快捷和多样化,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广告投放。

三、转型的原因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是由多重因素推动的。

首先,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了更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使得传统媒体不得不面对转型的压力。

其次,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媒体使用习惯发生了变化,更多的用户倾向于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

另外,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受到严重冲击,转型成为迫在眉睫的选择。

四、转型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首先,传统媒体需要迅速适应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形式,抓住用户需求的变化,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内容。

其次,传统媒体需要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和研发,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与新媒体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五、影响与展望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不仅对媒体行业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和大众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推动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改变。

然而,转型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信息真实性和信任度的问题等。

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治理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之一。

网络舆情的飞速传播和影响力不容忽视,给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的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以及路径选择。

一、行动逻辑1. 网络舆情治理的紧迫性网络舆情作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具有快速、广泛和低成本的特点,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过传统媒体。

一旦网络舆情失控,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甚至矛盾激化。

因此,网络舆情治理具有迫切性。

2. 维护社会稳定与网络舆情治理的必要性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无法控制,一旦舆情恶化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因此,网络舆情治理可以帮助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舆情治理随着技术的进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监测、预警和干预网络舆情。

通过技术手段,政府可以更加高效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效力。

二、现实困境1. 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网络舆情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但目前我国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专业的团队和设备进行分析和处理,但当前社会资源有限,导致网络舆情治理的效果有限。

2. 信息真实度难以保证网络舆情的特点是信息多样且来源广泛,其中可能存在大量的谣言、虚假信息甚至恶意攻击。

如何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成为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困难之一。

一旦误判或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更大的舆情风暴。

3. 反思与监督机制不完善网络舆情治理需要建立有效的反思与监督机制,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

政府在舆情处理中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容易导致舆情被质疑。

此外,由于网络舆情治理涉及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职责,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舆情治理的乱象。

三、路径选择1.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政府应当起到主导作用,但也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近年来主流媒体转型成功的案例

近年来主流媒体转型成功的案例

近年来主流媒体转型成功的案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主流媒体开始进行转型,通过创新和改革,成功地实现了自我更新和发展。

本文将按照不同的类别,介绍几个主流媒体转型成功的案例。

一、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主流媒体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数字化时代,主流媒体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其中,以新华社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通过数字化转型,成功地实现了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新华社推出了“新华社客户端”和“新华社新媒体矩阵”,通过这些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二、社交化转型社交化转型是主流媒体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在社交化时代,主流媒体需要通过社交化手段,实现内容的互动和分享,以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忠诚度。

其中,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通过社交化转型,成功地实现了内容的互动和分享。

人民日报推出了“人民日报客户端”和“人民日报微博”,通过这些社交化平台,实现了内容的互动和分享,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品牌化转型品牌化转型是主流媒体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在品牌化时代,主流媒体需要通过品牌化手段,实现内容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以提高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

其中,以央视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通过品牌化转型,成功地实现了内容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央视推出了“央视新闻客户端”和“央视新闻微博”,通过这些品牌化平台,实现了内容的差异化和个性化,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数字化、社交化和品牌化转型是主流媒体转型的三个重要方向。

通过创新和改革,主流媒体成功地实现了自我更新和发展,赢得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青睐和支持。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主流媒体将继续不断创新和改革,为读者和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和服务。

浅析国内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

浅析国内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

浅析国内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社交媒体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现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对于形成网络舆论和影响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国内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进行浅析,详细介绍社交媒体的发展背景、主要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国内社交媒体的发展背景。

中国的社交媒体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政策法规的支持等。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中国的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社交媒体用户也随之增长。

根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72亿人,网民普及率达到55.8%。

而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更是高达7.42亿,占网民总数的96.3%,这为社交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用户基础。

国内社交媒体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多元化、内容丰富和互动性强等方面。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带来了用户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

不论是微博、微信、抖音还是快手、小红书等,都成为了中国网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平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了用户的体验。

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可以及时地与朋友、家人以及各种社交圈子进行互动,让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社交媒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凸显出来。

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网民可以及时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新闻事件、时事热点、流行趋势等。

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也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社交媒体也对社会舆论和舆论导向产生了影响。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交流互动,这也带动了一些热点话题的发酵和讨论。

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带动一些不良信息的蔓延,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社交媒体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营销推广的新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闻舆论工作的时代进路等10则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闻舆论工作的时代进路等10则

声屏世界2023/6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闻舆论工作的时代进路一、问题导向: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学科体系。

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是推动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

新闻舆论工作要履行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任务,需要构建自主理论,坚持中国特色,扎根本土实践,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自主学科体系,推动科学理论武装和武装理论科学的辩证统一。

二、胸怀天下: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国际传播能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胸怀天下,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国际传播能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的战略方向之一。

三、与时俱进: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新闻舆论工作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来进行统筹规划、整体布局、系统迭代、一体推进,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技术与价值、整体与部分、现实与虚拟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推动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实现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据蔡斐张波于《中国编辑》2023年第4期)加强数据引领,推进主流媒体组织创新主流媒体需统筹协调旗下新媒体矩阵的融媒体产业集群,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整合采编力量,形成新闻生产一体化的融合生态,提升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提供新契机。

一是培养系统化、长期化数据思维。

数字政务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常态化保持社会各方的沟通和协调,建立高效的协同机制,推进数字政务的发展和应用,提升政务服务的品质和效率。

二是完善数字化、智能化流程再造。

浅谈我国网络舆论的表达形态

浅谈我国网络舆论的表达形态

道, 网络 舆 论 由此 产 生 , 民 也 就 成 为 了 网 络 舆 论 生 成 的 主 体 , 网
网络 舆 论 引起 了越 来 越 多 的 人 的 关 注 。本 文试 从 宏 观 和 微 观 两
个 角 度 考 察 我 国 网络 舆 论 表达 的 形 态 演 进 ,深 入 分 析 网络 舆 论
达 形 式 均 体 现 了 W e20时 代 网络 技 术 服 务 突 出 用 户 主 体 地 位 b. 的特 性 , 予 了 网民 相 当大 的 自 由表 达 权 利 。 e20时 代 比 较 具 赋 W b. 有 代 表性 的 网络 舆 论 表达 的 形 式 有 博 客 和 掘 客 等 ,个 人 博 客 的
离 散 的 网 民 群 体 萌 芽 阶 段 、走 向 群 体 但 仍 被 动 的 网 民群 体 形 成
阶 段 、走 向 主 动 的 网民 群 体 发 展 阶 段 和 成 为 传 授 主 体 的 网 民 群
体 膨 胀 阶段 。与 此 相 对 应 的 , 国 网民 的 网络 舆 论 表 达 形 态 也 随 中
之 发 生 变 化 , 现 出 从 分 散 到 聚 合 、 被 动 到 主动 、 非 理 性 到 表 从 从 成 熟理 性规 范发 展 的 趋 势 。互 联 网 应 用 技 术 的提 升 , 变 了 中 国 改
网 民 单 向 接 受 海 量 信 息 的 习 惯 ,而 是 逐 渐 习 惯 于 将 自 己 喜 欢 的
的 平 台 。所 以 . 以把 网 络 舆 论 界 定 为 : 络 舆 论 是 社 会 公 众 通 可 网
过 互 联 网公 开 表达 的具 有 一 定 影 响 力 、 续 性 和 倾 向性 的意 见 。 持 网 络舆 论 的基 本 表达 形 态 主 要 有 以下 几 种 : 络聊 天如 QQ、 网 MS 等 , 子邮件 、 子评论版 、 络论坛 以及 一系列 新媒体 , N 电 电 网 包 括博 客 、 客 、 客 、 播 维 沃客 、 络 互 动 杂 志 、 人 门 户 、 网 个 掘客 等 。

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升级

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升级

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升级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在经历着一场转型与升级的浪潮。

各大传统媒体也逐渐开始重视新媒体平台,积极布局并转型升级自己的媒体业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传统媒体转型与升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用户体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新一代设备的普及,智能终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媒体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技术手段,通过技术升级提高用户体验。

比如,一些报纸、杂志App通过图文、视频、漫画等多种形式的报道,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同时也更加符合现代人信息获取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在积极尝试利用VR、AR、直播等新技术手段,完善自己的内容体验,提升用户的互动体验。

二、进行机构、模式创新传统媒体要想转型升级,必须进行机构和模式创新。

各大传统媒体已经看到这点,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改革之路。

例如,对于新闻机构,向融合型转型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道路。

传统媒体要抛弃简单、机械的传媒布局,形成一个“多业态、全媒体”的企业模式,打破机构上的界限,实现协同运作。

电视、报纸、网络等平台上在新闻内容和资源方面实现输送,不仅能够优化传媒产业生态环境,还能为传媒公司的构建多变性收入来源提供可能。

三、布局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之快,再加上移动观众和移动应用的增长,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传媒领域新的增长点。

传统媒体要能够适应这种趋势,就需要紧跟移动互联网的步伐。

一部分新闻客户端因其便捷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的推荐功能,已经取代了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应该深入了解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并且实现定制话语,推荐内容个性化。

四、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传统媒体必须关注他们的用户需求,这就需要媒体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分析用户行为,掌握用户的喜好以及阅读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依据用户需求来优化媒体的内容和服务。

用户需求、用户在移动端的行为与交互,对媒体优化以及产品的开发过程成为了重要依据,通过数据分析把握市场趋势,为媒体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国有媒体改革与转型发展

我国国有媒体改革与转型发展

我国国有媒体改革与转型发展近年来,我国国有媒体改革与转型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改革与转型是当前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国有媒体战略性转型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我国国有媒体改革的背景、变革的主要内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我国国有媒体改革的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传媒行业的变革与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在这股浪潮中逐渐走向成熟。

我国国有媒体则扮演着传递政策、传递声音的重要角色,在我们的国家事务以及国际影响力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其改革的深入和转型的成功,是推动我国媒体行业变革的重要方面。

与此同时,纵观十年来的媒体发展,我国国有媒体的版权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已成为媒体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但国有媒体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种改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破解这种困局,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国有媒体改革成为媒体界关注的焦点。

二、国有媒体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我国,国有媒体改革的核心是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模式的转变;二是内容的创新。

管理模式上,以往国有媒体以部门管理模式为主,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相对较少,信息资源造成相对的浪费。

现如今,由于互联网技术和合理的管理结构,大部分国有媒体采取集团管理结构,实现不同媒体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了运营效率。

集团管理除了能够加强资源的共享,也可以使得媒体个体内向外界拓展,服务的对象更加广泛。

在内容创新方面,多元化的内容制作,成为国有媒体在转型中的重要方针。

如今,国有媒体中的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比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新闻节目以及文化娱乐节目的多样化,国际版的发展等,使得国有媒体面向公众的角色得到了强化,也使得国有媒体在行业发展上有更多的突破机会。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国有媒体转型发展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要使国有媒体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实现媒体创新的同时,还要保持着政治方向性的稳定。

媒体行业转型策略

媒体行业转型策略

媒体行业转型策略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行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冲击,迫使媒体行业进行转型。

本文将探讨媒体行业转型的策略,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加强数字化转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大趋势。

媒体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

首先,建立全面的数字化平台,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内容。

其次,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深挖用户需求,提升内容的精准度和个性化。

最后,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实现信息传递的快速和广泛。

二、拓展多元化业务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形式已经不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媒体企业需要拓展多元化的业务。

一方面,可以尝试进军电子书、数字音乐以及在线教育等领域,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与相关产业进行合作,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与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投资或兼并其他有潜力的新媒体企业,加强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原创内容和品牌建设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媒体企业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来吸引读者。

应该加强对新闻报道和专题节目等领域的深度挖掘,提升自身的报道能力和专业水平。

此外,媒体企业也应该注重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影响力。

通过投资培养优秀的编辑团队,提供严谨、公正的报道,树立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四、加强社交媒体与用户互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媒体企业需要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可以通过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账号,与读者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媒体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加以改进和优化。

此外,媒体企业还可以通过与读者合作,进行内容的共创,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忠诚度。

五、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媒体行业应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新闻的自动化编辑和推送;增强现实技术可以用于用户体验的提升和广告创意的创新;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信息的安全和版权保护等。

当前中国舆论场的宏观观察

当前中国舆论场的宏观观察

2011年第2期■社会舆论一头连着“世道”,一头连着“人心”,它是特定社会语境下公众群体意识的产物。

当下中国同时遭遇社会转型、全球化、媒介化三重巨变。

社会舆论及时、敏锐地反应了这场深刻的大变局。

当下中国舆论场“乱云飞渡”,变幻莫测。

如何把握当前中国舆论场域的风云变幻?中国舆论场存在什么样的结构?这些结构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当前中国舆论场构成及演化特征的角度进行观察。

一、四大舆论场1、民间舆论场民间舆论处在公共舆论的边缘地带,多停留在街谈巷议层面,处于分散、初始状态,常为主流舆论所忽视、歧视。

这些民间批评主要是以民谣、顺口溜、段子等形式出现的。

民间舆论话题虽然较多,但主要议题则相对稳定。

其中,官场腐败、社会不正之风属于民间舆论批评的常见主题。

比如,《乡镇长“自白”》反映了基层官员的“自白”:“当上乡镇长,把胃献给党;一天喝三顿,每顿八九两。

”还有《运动曲》对官场“潜规则”的揭示:“生命在于运动,提拔在于活动;不跑不送,听天由命;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

”民谣用“五朵金花”来描述官场的五大职能部门:“组织部门光荣花,人事部门锦上花,宣传部门喇叭花,财政部门金银花,纪检部门苦菜花。

”此外,民谣《关系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的关系学:“办事都要凭关系,有了关系靠关系,没有关系找关系,难找关系买关系,找到关系没关系。

”民间舆论场是一种非自觉、非自主、边缘化的舆论场域。

它连接底层社会,直观反映“草根”的呼吸,质朴表达底层社会的情绪。

民间舆论场不具有翻江倒海的舆论能量,与其他舆论场比较,其影响力很小。

但是,民间舆论话题维系周期较长,影响时效也相对较长。

民间舆论处于自为状态,各自为政,零星分布。

民谣、段子、顺口溜是成型的民间舆论。

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民间舆论“浮标”进行考察,有助于把握当下中国社会的民间情绪和底层社会心态。

是研究当下中国舆论不可或缺的基础样本。

2、传统媒体舆论场在大众媒体时代,社会舆论多呈现为媒体舆论。

传统媒体转型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传统媒体转型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传统媒体转型的现状与前景分析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体形态也在不断演进。

传统媒体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如何转型也成为了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媒体转型的现状与前景。

一、传统媒体的转型现状1. 数字化转型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中,印刷出版阶段是其发展的重要时期。

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必须转型升级,进入数字化时代。

传统报纸与电视媒体都在由纸质向数字化的趋势转变,掀起了一场“数字化媒体和传统媒体同生共存的革命”。

2. 视频化需求视频化不仅是网络媒体的标志,也成为传统媒体的必修课。

当今的传统媒体不仅有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同时也注重向公众传达事件发生的实况及现场感,因此视频成为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新媒体的崛起新媒体的崛起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不得不拓展自身的渠道,并在新媒体上开设账号对外发布固定内容。

不少传统媒体适应变化,开始深度尝试新媒体,如搭建微信公众平台、开设自媒体,将重点内容和新闻事件发布到各大社交平台。

二、传统媒体转型的前景1. 要素整合传统媒体的主要责任是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的,而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提供了另一种增加信息来源的途径。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是信息简单重复电子化。

如果能够在整合各种信息和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话题,那么传统媒体仍然有很大的机会发挥威力,打破僵局。

2. 多元化市场现代传媒面对多种信息形态与张力,品类多元与受众细分已成为潮流,各大传统媒体也需要跟进。

发挥各自优势,实施多元化的市场策略,以适应用户的各种阅读和问询需求,才能使传统媒体得到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

3. 创新产业链传统媒体行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涉及印刷、制作、投影、播放等一系列相关环节。

虽然传统媒体发展困境重重,但仍有产业链顶端的发展空间。

如中华纪录片制作,不断创新艺术风格,制作质量与表达效果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结语:总之,传统媒体的转型离不开市场需求和商业环境等限制因素,但传统媒体并不意味着丧失了市场,也不意味着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香港回归日后的舆论自由与媒体发展

香港回归日后的舆论自由与媒体发展

香港回归日后的舆论自由与媒体发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

香港回归后,舆论自由和媒体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日后的舆论自由和媒体发展情况。

一、舆论自由的保障作为特别行政区,香港在宪法上享有独特的地位。

根据《中英联合声明》,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法治、民主和基本人权的维护。

这为香港的舆论自由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和保障舆论自由的发展。

香港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并规定不得亵渎公众人物、泄露国家机密等。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设立了独立的廉政公署,以打击贪污和滋扰记者等行为,保护舆论自由的持续发展。

二、媒体发展的繁荣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拥有发达的传媒产业。

回归后,香港的媒体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

香港的媒体多元化,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

主流媒体在报道上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断通过报道和评论反映社会民意。

各大报纸、电视台和网站都在竞争中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信息服务。

此外,香港的媒体环境开放,不仅有大型的传统媒体机构,还有一些小型的社区媒体和非营利媒体。

这些媒体给予了不同社会群体发表观点和意见的平台,促进了香港社会的多元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与困境虽然香港回归后舆论自由和媒体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香港的传媒产业受到了商业利益的影响。

某些媒体机构可能因某种利益关系而报道偏颇,甚至失去独立性和公正性。

这种商业化倾向给舆论自由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香港回归后,随着国家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于香港的言论自由也提出了一定的限制。

特别是近年来,香港发生了一系列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这些事件对香港的媒体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也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媒格局,传媒机构需要更好地适应新的媒体环境。

四、展望与建议为了进一步保障香港的舆论自由和媒体发展,有必要采取措施来解决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当代中国媒体与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影响

当代中国媒体与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影响

当代中国媒体与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影响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与全球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媒体与舆论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媒体形态逐渐演变为多元化、网络化和移动化的媒介形式。

这种变化不仅对媒体行业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社会舆论的形成与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媒体与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媒体形态的多元化与网络化在过去,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靠传统的媒体形态,如报纸、电视和广播等。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设备的智能化,传媒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如今,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移动设备可以自由、便捷地获取新闻、观点和数据信息。

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形态的崛起,进一步拓展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和方式,使媒体的形态变得更加多元化、网络化和个性化。

二、公民参与与信息传播的活跃性增强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和网络化,使得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公民的参与度显著提高。

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个体可以轻松地发布信息、表达观点。

出于个人或群体的需求,现代中国的媒体环境呈现出信息传递的活跃态势。

不少公民通过网络媒体表达自己的声音,参与社会话题的讨论和意见的交流。

这种活跃性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提高了舆论的多样性和广度。

三、虚假信息与信息污染的泛滥然而,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媒体环境也带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虚假信息的泛滥。

随着互联网媒体对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少数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个人散播虚假信息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这些虚假信息往往会给公众带来误导,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同时,信息污染也成为舆论环境的一大隐患,政治、商业利益和个人目的等背后的不实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对公众舆论的形成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媒体监督与舆论引导的转变当代中国媒体与舆论环境变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媒体监督和舆论引导的转变。

传统上,媒体被视为舆论的守护者和监督者,起到监督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的角色。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商业利益、政治压力以及观众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媒体的监督职责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的趋势。

由《中国舆论场》看新闻评论节目的媒介融合转型升级

由《中国舆论场》看新闻评论节目的媒介融合转型升级

由《中国舆论场》看新闻评论节目的媒介融合转型升级【摘要】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传统媒体加速转型升级。

《中国舆论场》节目作为新闻评论节目的代表,通过独特的特点和媒介融合策略吸引了大量观众。

节目中充分运用社交媒体和数字化技术,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和传播效果。

媒介融合为新闻评论节目带来了新机遇,让节目更加多元化和具有吸引力。

《中国舆论场》的成功标志着媒介融合转型的成功,也为其他新闻评论节目树立了榜样。

媒介融合不仅提升了传统媒体的竞争力,也丰富了观众的选择和体验,为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转型升级,社交媒体,数字化技术,新机遇,成功转型。

1. 引言1.1 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传统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长期以来都面临着信息更新速度慢、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信息和交互性的需求。

而媒介融合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得以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自身优势的转化和增强。

媒介融合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和形式。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

而通过媒介融合,传统媒体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开辟新的传播渠道,实现内容的多渠道传播,不仅提高了传播效率,也拓展了受众群体。

媒介融合促进了传统媒体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传统媒体受限于版面和时长的限制,往往难以及时更新内容和引入多样化的信息形式。

而通过媒介融合,传统媒体可以整合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打破传统媒体形式的束缚,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是深远而积极的,它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了传统媒体向数字化、全媒体转型的进程。

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

舆论主体及当下国内舆论的焦点诉求

舆论主体及当下国内舆论的焦点诉求

S pec i a l Th e m e 本期专题■舆论主体及当下国内舆论的焦点诉求□李双龙郑博斐[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4)05—0031-3【内容提要】本文从‚主体‛的概念出发,指出舆论主体是舆论活动的承担者,其处于社会联系和环境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具体而言,舆论主体即是由能动的个体组成的,在社会中进行舆论表达和公共讨论的社会公众。

基于此,本文讨论了公众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社会性以及历史性等特征,并进一步从社会转型与新媒体技术变革的具体历史情境入手,探讨了公众开展公共讨论的过程和特点。

最后,本文结合‚全国民众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认知与态度舆情调查‛的结果,分析了当下国内舆论的焦点诉求,同时从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关系角度,对保障公众舆论表达的自主性和政府积极回应舆论焦点诉求等问题进行了简要总结与讨论。

【关键词】舆论;主体;公众;公共讨论;社会转型;新媒体技术变革一、舆论主体———公众‚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一个社会的、历史性的存在物。

‛①何为舆论主体?从主体的定义出发,舆论主体即是舆论活动的承担者,其处于社会联系和环境中,是不断发展变动的。

具体而言,舆论主体即是由能动的个体组成的,在社会中进行舆论表达和公共讨论的社会公众。

作为舆论主体,公众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公众是舆论活动的承担者,组成公众的个体是能动的,具有独立的人格。

公众是舆论活动的承担者和实践者,同时,在舆论实践中,公众被塑造出来。

第二,公众是能动的,其并不仅仅是大众传播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对信息进行自主‚解码‛,产生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第三,公众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舆论表达者,即具有‚自主性‛:‚他们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享有法律保障的权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受任何威胁;他们形成和表达意见的生态环境中有信息的充分流动和观点的多元;他们有同等机会利用传媒等交流手段表达他们的意见,并自由地形成组织,通过组织更有效、有力地表达他们的意见;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有法律及道德上的正当性来阐述并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认可并且实行对其他人,尤其是少数‘非主流’的人持有和表达意见的权利必须尊重和维护这个基本原则。

由《中国舆论场》看新闻评论节目的媒介融合转型升级

由《中国舆论场》看新闻评论节目的媒介融合转型升级

由《中国舆论场》看新闻评论节目的媒介融合转型升级
《中国舆论场》在节目形式上展示了媒介融合的新形态。

该节目既有传统媒体的新闻
评论节目的特点,例如主持人和嘉宾的讨论,观点的呈现等,同时也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
优势,如直播、微博互动等。

通过直播的方式,观众可以实时观看节目,与节目主持人和
嘉宾进行互动交流。

该节目还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设立了专门的官方账号,通过发布
节目预告、花絮等内容,吸引观众关注。

这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使得观众获得了
更加全面、多样的观看体验。

《中国舆论场》在制作手法上展示了媒介融合的创新之处。

该节目在选题、制作和报
道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媒介手段,如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呈现了更加丰富多样的
内容。

在报道某一事件时,不仅通过文字报道该事件的基本情况,还通过图片展示现场照片,通过音频播放采访录音,通过视频呈现相关的图像资料,使得观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
事件的全貌。

这种多媒体制作手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节目的可视化程度,也增加了观众
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中国舆论场》在内容呈现上展示了媒介融合的创新思维。

该节目不仅关注国内外重
大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热点事件,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节目以观点鲜明、论述深入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客观、多元的信息。

该节目还在内容呈现上注重故事
性和娱乐性,通过人物访谈、现场调查等手段,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这种内容呈现的
创新思维,使得观众在收获信息的也得到了一种娱乐和思考的乐趣。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传媒与舆论引导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传媒与舆论引导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传媒与舆论引导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崛起,并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而要将这一思想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文化传媒与舆论引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传媒与舆论引导,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传媒中的传播文化传媒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传播方式多种多样。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中,文化传媒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新闻媒体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重要渠道。

通过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媒体将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各类信息中,传递给广大民众。

例如,新闻联播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体,每天向全国观众传递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和价值观念。

其次,文艺作品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有力工具。

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表达,将社会主义理想和现代生活相结合,深入人心。

例如,电影《红海行动》以其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成功地传播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

另外,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思想观念的传播更加方便和迅速。

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动态,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文化传媒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舆论引导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引导公众舆论,对社会推动产生积极影响。

文化传媒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传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起到了关键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媒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普及这些价值观念,引导公众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其次,文化传媒在舆论引导中起到了监督和批评的作用。

媒体的监督功能可以监督国家机关和公共事务的运行,促进社会的公正和透明。

通过媒体报道,社会问题得到曝光,引起公众关注,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试论当代中国的舆论表达主体

试论当代中国的舆论表达主体

几 个 阶段 :一是 舆论 事 件在初 级 群体 中萌发 ;二是
意见领 袖 ( 领导 权) 的 出现 ;三 是群体 间传播 ;四 是 公共事 件 的个 人 观 点 ;五 是 对他 人 行 为 的预 期 ;
六 是观点 和行 为 的调 整 ;七 是舆 论 的消 散[ 。舆 论 2 ]
宏 观 的层 面考察 当下 中国 的舆 论表 达 主体 问题 。
公 共舆 论通 常是 在 一定 的时空语 境 下所 表达 出
来 的舆论 声 音 ,确切 地说 ,它 是特定 时 空语 境下 占
主 导地位 的舆论 取 向 。有 学者认 为 ,舆论 是 指在 特
定 刺激
口头反应 。指 的是在 特定 的 社会 语境 中 ,作 为 个 体
对 于一般 性 或者公 共 性 的问题 作 出明确 的态度 和 反
的应 受者 ,他对 其 外部 环境 会 作 出反 应 ,对 其周 遭
环境施 加影 响 。其 中 ,舆论 表 达即是 对社会 环境施
应 ,即是 原 子意义 上 的舆 论概 念 。在 群 体 中的舆 论
可 能是理 性 的 、经得 起逻 辑分 析 的 ,也 有可 能是 感 性 的 ,有 偏见 、情 绪 化 的。也 有 学者 认 为 ,公共 舆
舆论表达主体的表达行为受到社会情境角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一收穑日期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作者简介张涛甫一男安徽六安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万方数据第卷第期张涛甫试论当代中国的舆论表达主体边界的语境
第 1 卷第 3 O 期
21 0 0年 5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从 另 外角 度提 出了一个 重要 的 问题 :网 民作 为一 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下中国舆论表达与媒体表达功能转型*张涛甫内容摘要! 本文将中国舆论表达与媒体表达功能转型放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意在考察社会转型语境下的舆论表达与媒体表达功能转型的关系,进而寻求改善当下中国舆论表达以及媒体表达功能的可能性空间。

关键词! 社会转型;舆论表达;媒体表达;功能转型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在西方学界,∀社会转型#属于∀社会变迁#的范畴。

有学者这样定义: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现象中有计划的或者无计划的、性质上或者数量上的改变过程。

∃引发社会变迁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技术、意识形态、竞争、冲突、政治、经济、全球化、结构性压力等因素。

考察社会变迁,可从有特征(i de nti ty)、水平(level)、持续时间(durat i on)、程度(m agnitude)以及变迁速度(rate)等几个核心变量。

%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常态。

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其他一切都在变。

当然,社会变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代谢过程。

不同时间与空间下的社会变迁的表现以及内在机理往往是不同的。

社会转型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学界对它有不同的界定。

&笔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从原先的一种社会结构向另外一种社会结构转变。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原先∀总体性社会#向市场化社会转型的过程。

1949年后大陆建立起的是一个∀总体性社会#。

∋这是一种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

换言之,∀总体性社会#是一种社会高度一体化,整个社会生活几乎完全依靠国家机器驱动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体制,有利于解决1949年前后中国所面对的以政治解体和社会解组并存为特征的总体性危机,适应了早期的以扩大规模为基本内容的外延型工业化的需求。

然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也由此而生。

到∀文革#结束的时候,这种体制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尽头。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即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首先表现在对一个极端社会形态的拒绝和否弃。

∀总体性社会#强调对社会的全方位控制,严重地窒息了社会的有机功能,造成社会功能的极度萎缩和扭曲,把社会拖进了死胡同。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转型,首先要做的是告别这种畸形的∀总体性社会#。

孙立平借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罗纳(塔斯(A kos R ona-T as)最早提出的改革的∀侵蚀#与∀转型#两个阶段划分的观点解释中国的当代社会转型,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改革的∀侵蚀#阶段最主要的目标是瓦解旧体制。

新体制的建立是局部而零碎的。

而∀转型#阶段的目标则是全面建立新体制。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改革,可称之为改革∀侵蚀#阶段。

这个时期,改革者需要花费巨大成本拆卸强固的旧体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旧体制。

因为原先的∀总体性社会#是多位一体的,多种体制形态被凝固成一个整体结构。

拆除∀总体性社会#体制架构,在不引发巨大社会动荡的前提下,如何下手?这的确成为改革者面临的棘手难题。

中国改革的策略是采取渐进的方式,没有以激进的方式整体性地颠覆原先的体制。

所以用∀侵蚀#这样的概念来描述中国转型前期的改革过程是比较恰当的。

中国社会转型的∀侵蚀#阶段和∀转型#阶段实际上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彼此之间存在犬牙交错的情况。

在改革初期,对旧体制的∀侵蚀#性特征更为显著一些。

中国采取的∀边缘突破#的方式,渐进蚕食的方式逐步地侵蚀原先的体制结构。

这种转型模式保证了改革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

中国特色的改革路径在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预料不到的问题。

突出的问题是社会阶*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媒体多样化语境下的新闻执政研究#(项目编号:09BXW001)阶段性成果。

层的迅速分化,进而引发社会整合的失序。

中国在1994年的基尼系数达到0 445,当时就超过了美国。

秦晖认为:中国如今的两极分化已经超过了西方国家通常的基尼系数值。

在最具可比性的前计划国家即转型国家中,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不仅超过了波兰(∀休克#最严重的为1992年的0 25)、捷克(1994年为0 25,另一说为0 26;1996年为0 26,另一说为0 27)等国家,而且超过了如今常常被成为是失败典型的,以寡头暴发和大众贫困化而名声不好的俄罗斯:俄罗斯1994年为0 409,1995年降为0 381。

可见,中国的社会分化程度严重。

∗而且这种分化趋势还呈加剧走势,出现一个∀断裂社会#。

+孙立平认为,∀断裂社会#的涵义包括:第一,在社会等级与分层结构上是指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而且在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

第二,在地区之间,断裂社会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断裂。

城乡之间的断裂既有社会结构的含义,也有区域之间的含义。

第三,社会的断裂会表现在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

∀结构性压力#,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这种结构性压力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大系统结构的问题,结构性失衡成为当下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

影响当代中国舆论表达的核心要素舆论是社会存在物,是社会主体的社会意识、社会情绪的即兴表达。

在舆论(社会关系中,舆论是受动的存在物,是社会刺激的产物,是一定社会语境下的社会群体意见、情绪表达。

舆论表达是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下呈现的。

中国社会转型是在∀总体性社会#崩溃的边缘上起步的,告别∀总体性社会#需要一个较长的∀侵蚀#时期。

与摧枯拉朽的激进改革不同的是,∀侵蚀#式社会转型是碎步式推进的。

采取这种社会转型策略这一方面是出于改革的安全性考虑。

∀总体性社会#被推到悬崖的边缘,采取过激的∀急转弯#改革,可能会引发∀崩盘#的危险;另一方面,采取这种社会转型策略是改革设计者在对未来缺乏明晰预期情况下采取的务实之举。

改革充满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改革初期,稍有不慎,即会出现大的社会振荡。

改革者采取∀边缘突破#的策略。

目的是在不改变既有秩序的宏观格局的基础上,对既有结构进行渐进式∀侵蚀#。

在保持总体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微观、局部性的侵蚀、扩张。

在此基础上,渐渐形成中国独特的社会转型路径。

中国特殊的社会转型路径,赋予了中国舆论表达的独特表征以及运行机制。

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决定了舆论表达的复杂性。

影响当代中国舆论表达的因素甚多,其中关键变量有三个:利益诉求、社会意识、社会情绪。

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表达、意识分化、情绪表达构成了当代中国舆论表达的三大核心要素。

1 利益表达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赋予了不同利益阶层成长、发育的空间。

不同利益阶层获得利益的机会和能力往往是不同的,甚至差异很大。

在改革初期,改革基本上能够让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改革中受益。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弱势群体不断地被甩了出来,慢慢沉淀成为巨大规模的弱势利益群体,造成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分化越来越突出。

随着两极分化的加剧,中国正形成一支庞大的贫困阶层,社会的结构性断裂正渐渐形成。

这两大社会群体无论是在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上,还是在利用社会机会的能力上都存在极大的差别。

强势群体可能会有扭曲、变形体制的力量,改变政策的路径和效度。

而弱势利益群体不仅缺少表达利益和影响决策的渠道、方式,同时也缺少手段去阻止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侵害行为。

−强势群体在获得政治、经济和知识资源上拥有更多的利益表达的机会。

强势群体拥有很强的利益表达能力。

这个群体拥有得天独厚的体制内资源,现存的制度、政策可能更倾向于让越来越强势群体获得更多的利益,拥有更多的利益表达机会。

制度对于强势群体而言,具有更多的激励功能。

其次,强势群体有更强的制度利用能力。

强势群体善于利用社会转型期制度设计上的漏洞,把政策引向更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方向。

另外,强势群体更容易接近大众媒体。

媒体对强势群体更有依赖性。

姑且不论媒体对权力精英的依赖,对经济和文化精英的依赖也是一样。

权力和资本对媒体的直接或者间接干预,造成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明显薄弱。

弱势群体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

中国改革在实现社会财富总体增长的同时,利益分配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加之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和地区发展不均衡,利益分化的趋势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批弱势群体。

这些处在社会底层或边缘地位的弱势群体,在渐渐开放的社会语境下,其利益诉求乃至不满也在寻找出口表达出来。

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相对弱小,其表达空间也不大。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旦经济增长放缓,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能会加大。

这个时期,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边缘感、被剥夺感会更加显著地表现出来。

在理性和情绪的双重驱动之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诉求会更加迫切。

如果这些诉求得不到起码的表达,可能会积压成为非理性的、极端的社会情绪,对现有的社会秩序构成威胁。

2 社会意识分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当代社会转型渐渐松动了板结的意识形态格局,为社会意识的发育生长提供了空间。

社会意识的生长是∀改革#与∀开放#的结构。

改革为社会意识解放提供了内生动力;∀开放#为思想解放提供外部资源。

改革激活了中国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意识的发育提供了宽松的空间。

在这过程中,个人以及族群的诉求与意识得到了尊重,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个人价值诉求发生了分化,社会意识碎片化的趋向明显。

再者,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外社会思潮以及商业文化渐渐进入中国,对中国既有的价值观念构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些都促成了国内社会思潮和意识观念的分化。

社会意识影响社会心理,影响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与评价,继而影响社会舆论。

从某种程度上看,舆论是社会意识的感性表达。

社会意识是经过沉淀、过滤后趋于理性的社会观念。

舆论往往表现为显化的社会意识,舆论是鲜活的社会意识表现。

社会意识分化往往表现为社会舆论的活跃、多变。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社会意识的分化,而社会意识的分化为社会舆论表达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3 情绪表达在社会出现较大结构性变革的时期,容易产生∀结构性的怨恨和紧张感#。

结构性怨恨可分为两类:一是∀原生怨恨#。

这些原生怨恨或者起源于某些特定社会群体在社会变迁和转型过程中的相对地位变动和相伴随的利益损害;或者起源于特定社会群体在社会变迁和转型过程中的非法利益僭取;或者是由于制度缺失或制度失效而引发多种新型的怨恨,如环境恶化、社会失信等。

二是∀次生性怨恨#。

权力机关及其执行部门或其成员在处理和消减原生怨恨中所表现出来的失当、不力或无能,使得公众和受害者对怨恨处理的前景持黯淡预期,最终导致权力机关失去公信力和合法性,由此产生出次级怨恨来。

结构性怨恨是由社会结构变迁引发的怨限、剥夺感或压迫感。

根据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模式可以解释,结构性怨恨和紧张感,是产生社会运动的土壤。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是一场空前的社会结构变革。

处在这一社会结构背景下的人们,易产生价值失落和情绪波动。

在社会转型时期,每个人都会有一种价值和利益预期,而社会则有一种价值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