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高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在桥边》学案2系列《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积累文中的字词
3、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把握小说深层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
亨利希伯尔,小说家。
被誉为,1972年获。
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等,成名作《》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50—60年代的作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1971年发表的《》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2、结合校本教材了解故事背景
3、完成校本教材P43四、基础积累
4、请大家根据小说的情节运行流程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结合校本教材P43五、文本预习)
(1-3)发生: (4-5)发展:
(6-7)高潮:(8-9)结局:
5、问题思考
(1)他为什么坐在桥边?他的腿怎么啦?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最主要的情节内容
二、课堂检测
1、战后,他们给了我一个工作,让“我”能衣暖食饱,满足了“我”物质上的需求,可是他们忽略了什么?从而反映出德国战后重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2、小说主题:表层:。
深层:。
3、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伯尔的这篇《在桥边》是表现了爱情的巨大力量,有人则否认了这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课后作业布置
1、完成校本教材P44课后巩固作业。
2、完成校本教材练习册课时作业。
(4-5)。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0课 在桥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10课在桥边[新课入门须知][作者档案]《亚当,你到过哪里?》《……一声没吭》《无。
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德国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超写作技巧的作家,被称为“德国战后最伟大作20世纪50年代,伯尔成为世界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比以前广阔得多,深刻得多,主要描写“小人物”在战后西德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不幸遭遇,表现他们的苦恼和彷徨,揭露和鞭挞了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正常、不公正的现象,《在桥边》就属于这类作品。
以写德国战后创伤著称的伯尔,在此篇小说中无一字正面提到战争,但对战后德国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予以深刻地剖析和反思。
[常识积累]1.废墟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开始了在废墟上的生活,德国文学也是在这样的废墟上开始的。
他们既要与世界文学接轨,又要立足于传统。
这时成长了一代青年作家,他们提出德国文学要重新开始,从零开始。
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为“废墟文学”,也叫“战后文学”。
“废墟文学”主要反映战争生活的痛苦,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现实生活。
这一时期的文学重于内容,遭受战争痛苦的人勇敢地拿起笔,把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压抑诉诸笔端,用几乎是僵硬的语言把失落的一代人繁复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很特别。
如伯尔的《列车正点到达》,格拉斯的《铁皮鼓》等。
2.海因里希·伯尔名言(1)消磨时间是一种多么劳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只肉眼看不见的秒针无时不在地平线下转圈,你一再醉生梦死地消磨时间,到头来你还得明白,它仍在继续转圈,无情地继续转圈。
(2)个性和魅力是学不会,装不像的。
(3)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的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永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4)命运压不垮一个人,它会使人坚强起来。
3.从小爱读书的海因里希·伯尔房间里空空的,一本新书也没有。
他才知道是做了一个好梦。
他想:总有一天,我会有梦里那么多书的。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5单元 在桥边学案
*在桥边金银珠宝与欢愉有个阔佬,背着许多金银珠宝去远方寻找欢愉,可是走遍了千山万水也没有找到。
一天,他正愁云满面地坐在路边叹息,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夫唱着山歌走过来。
阔佬向农夫讨教欢愉的秘诀,农夫笑笑说:“哪里有什么秘诀,欢愉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只要你把背负的东西放下就可以。
”阔佬忽然顿悟:自己背着那么沉重的金银珠宝,腰都快被压弯了,并且住店怕偷,行路怕抢,成天内心不安,惊魂不定,怎么能欢愉得起来呢?于是,他放下行囊,把金银珠宝分发给过路的穷人。
如许,不仅背上的重负没有了,还看到一张张欢愉的笑脸,他终于成了一个欢愉的人。
【哲理启发】 人生中,我们背负的东西太多了。
很多时候,不是欢愉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和欢愉之间的距离;不是欢愉太难,而是我们活得还不够简单。
学会放弃,为自己减负,你会发现:其实,要欢愉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怜悯.( ) 蒙眬.( ) 陶醉.( ) 慷慨.( ) 鸿.运( ) 愉.快( ) 【答案】 mǐn lón ɡ zuì kǎi hón ɡ yú2.多音字分⎩⎨⎧( )分外( )分别调⎩⎨⎧( )调动( )调节 似⎩⎨⎧( )似乎( )似的 空⎩⎨⎧( )空洞( )空闲【答案】 fèn fēn diào tiáo sì shì kōnɡ kòn ɡ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抱qiàn ( )qiān ( )虚zhuàn ( )取⎩⎨⎧jié( )报jié( )妤jié( )毛 ⎩⎨⎧破suì( )憔cuì( )纳cuì( ) ⎩⎨⎧zōnɡ( )色zōnɡ( )影流水cón ɡcónɡ( )( )【答案】 歉 谦 赚 捷 婕 睫 碎 悴 粹棕 踪 淙淙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停止·停滞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 学案2
《在桥边》学案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重点: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教学难点: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文本探究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新桥”在文中有什么特殊含义?答:【解析】首句从几个细节“缝补了腿”“坐着的差使”等交代了“我”的情况,间接反映了故事的背景。
“新桥”除了指具体的桥之外,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答案: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说明战争的创伤并不因战争结束而立刻消散,而是长久地驻留在经历者的生活中。
“新桥”是德国战后重建的象征。
2.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对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战后重建的尖锐批评的句子是哪一句?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抓住“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个中心进行筛选作答即可。
答案: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
3.文中怎样具体体现了“我”对姑娘的“暗恋”?答:【解析】这是对文中具体信息掌握情况的考查,也是一个细节问题的考查形式,回答时要注意全面性和条理性。
答案:为了看“她”,享受着“她”走过的时间,停下来,放过了此时走过的人。
为了“她”,不惜放弃本职工作,冒丢饭碗的险,可见其爱之深切。
4.为什么“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换为“跳得异常激烈”可以吗?为什么?答:【解析】理解这个句子只要说明“主人公深爱过桥的姑娘”即可。
第二问是对语句表达方式的考查,要将两句放入文章大的语境里进行比较,哪一句更能生动形象地呈现主人公激动的心情,则一目了然。
注意说明理由。
答案:(1)因为“我”被姑娘深深吸引,“我”的心已被她捕获。
(2)没有必要换,这两句都表明了主人公激动兴奋的心情,但原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我”的那种激动、紧张、兴奋的状态展现出来,更加生动传神,更有表现力,所以没有换的必要。
语文人教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五单元在桥边Word含答案
《在桥边》导学案一、课标要求: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艺术特性。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导学目标:1.知识能力: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情节,用乱数、不数、漏数来概括情节内容。
2.过程和方法: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内在优美。
理解小说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的关爱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对人精神的关爱才是最大的关爱。
三、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我对姑娘的爱,为什么要把她漏数。
2.本文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对其中细节的赏析.四、学习过程:(一)、知识储备到诺贝尔奖得主伯尔家作客梁平提起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伯尔,爱好外国文学的人当不会陌生。
被称为德国战后最伟大作家的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1917~1985),他的作品生前就发行了近3000万本,被译为40多种文字。
他也是战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德国作家,他的小说、戏剧、散文有很多都被译成了中文,如短篇小说《野蛮时代的故事》(1947年)、《我的昂贵的腿》(1948年),中长篇小说《列车正点》(1949)、《一声不吭》(1953)、《女士及众生相》(1971)、《莱茵女流录》(1985)等。
1972年,伯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台湾又翻译出版了他的一些作品,如《莫克博士收集的沉默》、《九点半的弹子戏》等。
所以,在访问德国波恩时,当我报驻德特约记者建政说可以带我们去海因里希•伯尔家,去拜访他的遗孀和儿子雷勒•伯尔时,我心中竟有隐隐的激动和期待。
从我们在波恩的驻地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科隆市郊一片幽静的住宅区,这里看不到高楼大厦,一栋栋二层小楼在浓荫中探出一个个尖顶,就像都市里的村庄,给人很爽很舒服的感觉。
山西省阳高县高中语文《第五单元 在桥边》学案2(无答
《在桥边》
本文通过对“我”在桥边数过桥人的记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生动地描摹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暗恋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感情及对美好情感的执着追求。
在桥边⎩⎪⎨⎪⎧⎭
⎪⎬⎪⎫爱上姑娘——发生
① ——发展应付上司——高潮 ② ——结局情感美好用心良苦 ①主任检查 ②交上鸿运
1.文中的主人公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遇到了怎样的矛盾冲突?请具体分析。
2.关注有关主人公工作状态的几处细节。
请读读这些细节,然后回答: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他满意这个看起来还算轻松的工作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3.本文的情节是怎样生发和运行的?
4.文中数汽车的矿工对“我”的警告有何意义?这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话题:有人说,这篇小说的情节非常荒诞,怎么可能有数在桥上走过的人这样的工作?
还有人认为伯尔的这篇《在桥边》表现了爱情的巨大力量,有人则否定了这种观点。
你有怎样的观点?请选择上面的两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我选择第一个问题。
作者塑造数在桥边走过的人这一形象,是一种文学手法,作者故意虚构出这种荒诞的事情,如此荒诞的事情还有人煞有介事地做,并且拿来当作工作业绩,更可以增强讽刺和批判的力量。
正像《皇帝的新装》那样,作者将不可能有的事写得栩栩如生,更好地凸显了像皇帝那样的人的愚蠢,有力地批判了在高压的社会环境里,说真话是多么艰难和可贵。
我的观点:。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1《桥边的老人》学案二
《桥边的老人》学案二
编者:审核人:
[整体·感知]
本文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地艰难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文脉·梳理]
①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②非正义的战争
[文本·精析]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2.文章里的“我”有什么作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文章的主题要表现战争的罪恶,为何仅写“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
4.本文多次提到小动物,作者这么写的目的何在?
[话题·互动]
话题:有人认为“单纯从技巧的角度来说,这篇小小说完全该使用欧·亨利式(出人意料式)的结尾”,你认为呢?
学生甲:不该使用。
每位作家都应有自己的创作风格。
海明威注重的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结尾怎样关系不大,所以没有必要使用欧·亨利式的结尾。
我的观点:。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在桥边教案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进行文学鉴赏时,缺乏必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有些学生在鉴赏小说时,往往只关注情节和人物,而忽视了作品的结构和风格等元素。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各个方面。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这两个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外国小说欣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分析和欣赏外国小说的基本步骤。
4. 例题四:《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海明威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通过描写老人与大马林鱼之间的斗争,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斗争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挑战,同时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此外,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斗争也象征着人类内心的斗争,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践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欣赏外国小说”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在桥边教案2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2、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美。
能力和方法目标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情感目标思考并领悟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物质帮助之外,还应给予精神关怀这一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的第一篇小说是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到了战火纷飞中人类的一丝温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小说《在桥边》,看看这一回在桥边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良心”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
在早期作品中,伯尔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看到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
在后期作品中,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
1985年逝世。
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西德经济正处于复苏时期,表面上十分繁荣,但小职员、小商贩、手工业者、民间艺人和孤儿寡妇等一些“小人物”的命运依旧十分悲惨,他们终日苦闷彷徨,有的甚至挣扎在饥饿线上,苟延残喘。
伯尔作品中着力描写的就是这些小人物的遭遇,《在桥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小狗包弟》是巴金的著作《随想录》中的一部名篇。
描写了作者的一条可爱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命运,从侧面也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性的扭曲。
小狗的悲惨待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愧疚和忏悔之情。
称号时代背景关注对象思考伯尔巴金三、设计情节思路导图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1-3段(因腿受伤、新桥数人)发展:4-5段(姑娘过桥、停数目送)高潮:6-7段(突击检查、漏数姑娘)结局:8-9段(因祸得福、调数马车)四、采访小说中的“人物”德国电视台准备对二战战后经济复苏后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一次专访,桥边的计数员“我”因工作待遇不断提升进入到电视台视野,专访开始:1、记者:请问您这条腿是怎么受伤的?我:(神态)2、记者:您现在从事什么工作?您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吗?我:(神态)3、记者:对于主任统计员对您工作的调动,您满意吗?您对政府满意吗?我:(神态)4、记者:八卦一下,听说您暗恋上了一个姑娘,我们很好奇她的样子,您可以描述一下她吗?您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暗恋的感觉吗?我:(神态)5、记者:您既然这么爱这个姑娘,为什么不大胆地向她表白?不让她知道您爱她?我:(神态)五、主题探究《在桥边》的关键词:有人认为伯尔的《在桥边》表现了爱情的巨大力量,也有人对此持否定态度,你的观点又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5.2《在桥边》教学设计
《在桥边》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小说的情节,挖掘小说深层主旨,掌握摇摆式情节的作用和鉴赏小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对主旨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小说的深层主旨。
2.理解“心爱的姑娘”象征意义。
3.把握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对其中细节的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数鸟导入“有人在桥边数人”情节。
同学们,请你们数一下这里有多少只鸟?全班一片哗然。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单调无趣乏味吧?但是你们可知道有一个人整天需要在桥边数人,那他是不是也很无聊乏味无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数鸟这个人的世界,请大家翻开资料,我们一起学习《在桥边》。
它是德国著名作家伯尔写的。
二、把握情节: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下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我们先来了解下何为情节:1.知识链接:情节运行方式的基本模式。
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
2.分析情节结构。
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遵循着一个基本模式:发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分析《在桥边》的情节结构开端(1-3段)他们要“我”在桥边数人数发展(4-5段)“我”见到一位心爱的姑娘,没有把她计算在内。
高潮(6-7段)主任统计员来检查,夸奖“我”忠实、可靠结局(8-9段)“我”被调去数马车3.结合“我”的情绪变化画曲线图。
现在同学们请结合这四个部分的情节,画一条曲线图来反映主人公的情绪变化 给予学生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画图。
指定一学生来黑板上现场画。
4. 摇摆式情节的作用。
让学生明确摇摆式(一波三折)强调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进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
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三、把握主题:刚才我们把握了小说三要素之一情节,那现在我们要来把握主题。
我们先来回顾下挖掘主题的鉴赏方法:1.知识链接:挖掘小说主旨的鉴赏方法。
语文系列《外国小说欣赏》教案第五单元《在桥边》
《在桥边》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情节,用乱数、不数、漏数来概括情节内容。
2.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内在优美.3。
理解小说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如何理解我对姑娘的爱,为什么要把她漏数.2.如何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3.本文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对其中细节的赏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最大的魅力在于情感,散文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而小说最大的魅力则是情节。
其中短篇小说尤以短小的篇幅,紧张激烈的情节,深深吸引着读者。
今天我们来欣赏另一篇短篇小说《在桥边》,看看它的情节又会以何种方式吸引我们。
二、解题1题目《在桥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补齐其他内容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我”在桥边数人数三、研习课文,品味情节(一)乱数1、“我"为什么要数人数?“我”是怎么数的?明确:这是我的工作见课文第三段,可见“我”是乱数的2、“我”为什么要乱数呢?明确:这个工作对“我”,枯燥、无聊、单调、乏味,3、从哪些语言里我们能读到这种感觉?从“我”的叙述里你还读到了一种怎样的语气?明确:见课文第一段,充满反讽和揶揄的语气。
4、的确,“我”每天坐在那里数过桥的人数,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这样的工作枯燥、无聊、乏味。
乱数实际上表现出我对这份工作的?明确:不满。
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制作不准确,乱数意味着对乏味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周国平曾说: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会表现出厌倦。
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
(二)、不数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什么打破了“我”枯燥乏味的生活?明确:一个姑娘从桥边走过2、姑娘的到来带给我怎样的变化?明确:A:情绪发生变化“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导学案及答案
第2课《在桥边》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体会小说独特的视角,品味作者精巧的构思。
2.通过分析情节体会小说的“摇摆”,在“摇摆”中深入领悟小说内涵。
3.理解“姑娘”在文中的作用,理解对人的关爱更多是要精神上的关爱。
知人论世伯尔,德国小说家。
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
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
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
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
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国的歌德。
他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充当着战后德国文学领军人物的角色。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
成名作《正点到达》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50—60年代的作品《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又名《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诺贝尔文学奖曾对伯尔的创作做了这样的评价:“凭借他对时代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技巧描写德国人的生活,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
”“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技巧”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国界的价值和意义。
从这一篇小说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全德国,甚至全世界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从这一点上来说,伯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
作为德国“废墟文学”的一位代表作家,伯尔一方面描述战争灾难给人们留下的一片瓦砾,一方面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心灵创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桥边》
本文通过对“我”在桥边数过桥人的记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生动地描摹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暗恋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感情及对美好情感的执着追求。
在桥边⎩⎪⎨⎪⎧⎭
⎪⎬⎪⎫爱上姑娘——发生 ① ——发展应付上司——高潮 ② ——结局情感美好用心良苦 ①主任检查 ②交上鸿运
1.文中的主人公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遇到了怎样的矛盾冲突?请具体分析。
2.关注有关主人公工作状态的几处细节。
请读读这些细节,然后回答: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他满意这个看起来还算轻松的工作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3.本文的情节是怎样生发和运行的?
4.文中数汽车的矿工对“我”的警告有何意义?这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话题:有人说,这篇小说的情节非常荒诞,怎么可能有数在桥上走过的人这样的工作?
还有人认为伯尔的这篇《在桥边》表现了爱情的巨大力量,有人则否定了这种观点。
你有怎样的观点?请选择上面的两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我选择第一个问题。
作者塑造数在桥边走过的人这一形象,是一种文学手法,作者故意虚构出这种荒诞的事情,如此荒诞的事情还有人煞有介事地做,并且拿来当作工作业绩,更可以增强讽刺和批判的力量。
正像《皇帝的新装》那样,作者将不可能有的事写得栩栩如生,更好地凸显了像皇帝那样的人的愚蠢,有力地批判了在高压的社会环境里,说真话是多么艰难和可贵。
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