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研的数字崇拜症与学术认同感的背离

合集下载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学术不端是当前学术界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

它包括了学术造假、抄袭、剽窃以及其他违反学术规范与伦理的行为。

学术不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诚信性和学术界的公平竞争环境,也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要解决学术不端问题,就需要探究其根源成因及提出相应对策。

一、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分析1. 学术评价体系不健全学术界普遍存在着“以文章数量、期刊影响因子、项目资助情况等指标来评价学术成就”的现象。

这种评价机制使得学者们为了追求名誉与地位,而滋生了学术不端行为。

为了达到“发表上去、引用增加、评价提高”的目的,一些学者们不惜采取学术不端行为,以获取所谓的“利益”。

2. 学术竞争压力大随着高校教职人员评职评聘等制度的日益完善,学术竞争愈加激烈。

学者只依靠学术成果才能获得稳定的职位和收入,这就导致了一些学者为了利益而不惜采取学术不端的手段。

3. 学术道德约束不足在一些学术机构和高校,缺乏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格惩处和约束,这进一步鼓励了一些人的学术不端行为。

4. 文化背景与教育体系一些地区、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影响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学术不端行为更容易被视为一种“聪明”或“得利”的手段,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与蔓延。

二、解决学术不端的对策分析1.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从源头上改变学术界的评价体系,将学术成果的质量与学者的学术水平紧密联系起来,减少对数量和刊物影响因子等指标的过分追求。

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来鼓励学者们开展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提高学者们的学术品质。

2.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学术机构和高校应该加强对学者们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者们的学术品德,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价值观。

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者们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对科学研究与学术界的危害,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与社会伦理。

3.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学术界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领域中,有意违背学术伦理规范、伪造数据、抄袭他人作品、不当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等不诚实行为,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学术不端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愈发普遍,其成因非常复杂,解决对策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可以从个体、机构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个体层面,学术不端的成因与个体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密不可分。

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追求科研经费、论文发表数量、学术声望等利益,故意作假、抄袭、篡改数据或成果,破坏了学术诚信。

个体的学术道德观念和自我意识不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警惕和自我约束,也是导致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

机构层面,一些科研机构在管理和评价制度上存在缺陷,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给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些学术期刊为了牟取利润,放松了对稿件的审核标准,导致大量低质量、甚至虚假论文被发表。

一些学术组织和学术评价体系偏向于量化指标,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真实性考量不足。

这些机构问题使得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界泛滥。

社会层面,学术不端行为受到了社会环境和体制机制的影响。

社会对科研成果的过分功利化,对学者的过分追求成果和名利,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

社会对科研经费的过分看重,导致科研人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获得项目资助和职称评聘等利益,不惜采用不端手段,以求快速获得成果。

社会对学术不端的处罚不力,曝光率低,缺乏有效的威慑力,也是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

针对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需要采取多方面的解决对策。

个体应当提高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观念,坚守学术诚信,注重独立自主的科研精神。

需要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惩处,使其意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后果,提高学术不端的道德底线。

科研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对科研成果的审核标准,严格落实学术不端的查处程序,确保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及时惩处。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1. 引言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教学和评价等过程中违背学术道德和规范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学术界及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本文将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

2.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界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受损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数据伪造、抄袭等行为,这些行为破坏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使得学术界对研究成果的信任度下降。

2.2 学术声誉受损学术不端行为会损害个人和机构的学术声誉,使得他们在学术界失去信任和尊重。

这对于个人的学术生涯和机构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2.3 学术竞争环境恶化学术不端行为会扭曲学术竞争的环境,使得那些诚实守信、按规范进行学术研究的人难以获得应有的机会和利益,导致学术界的整体水平下降。

3. 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有多种诱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诱因:3.1 发表压力学术界普遍存在着发表论文的压力,一些人为了满足这种压力,可能会采取不端手段来获得研究成果,从而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3.2 学术评价体系的缺陷学术评价体系可能存在缺陷,过于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使得一些人为了追求发表数量而不择手段。

3.3 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一些学术机构在监督和制约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存在不足,使得不端行为得以滋生和蔓延。

4. 学术不端行为的对抗措施为了对抗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对策:4.1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明白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

4.2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改进学术评价体系,注重对研究质量的评价,减少对数量的过分追求,为诚实守信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机会和激励。

4.3 建立监督和制约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同时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监督,提高透明度和公正性。

5. 结论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界和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对抗这一问题。

为什么一些科学研究结果会被人们所质疑?

为什么一些科学研究结果会被人们所质疑?

为什么一些科学研究结果会被人们所质疑?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科学研究的依赖不断加强。

科学研究在提高人类生产力、改善生活质量、保护地球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面对一些科学研究结果,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质疑。

那么,为什么一些科学研究结果会被人们所质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问题科学研究里最为基础和经典的要素就是实验,而实验的可重复性是其可靠性和准确性的保证。

但是实际情况中,存在许多科学研究结果无法被其他科学家或研究者所复制的情况,这时就会被质疑其真实性和实用性。

例如,曾有一项研究声称通过对草莓进行精密处理,将其悬浮于一斤盐水中,快速摆动一分钟后,再将草莓沥干,就能将其呈现出人类眼睛无法看到的鲜艳红色,而这个结果一度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但是,该研究结果无法被多数科学家复制,进而被视为不可靠和不科学。

二、科学研究的利益和意识形态影响科学研究既然是一项相当庞大和昂贵的活动,就势必涉及到许多利益问题,比如研究经费、科研成果的评价、专利等等。

在这些利益问题的影响下,许多科学研究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被存在一定偏颇。

而在某些特定领域,特别是涉及到政治、宗教、人类情感等方面,科学研究结果的背后也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意识形态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一项科学研究中的各种语言、数据、图表都可能被解读为对某一政治立场、社会价值或文化信仰的背离,进而导致其被质疑或反对。

三、科学研究的误区和措施科学研究在解决问题和创新的同时,也容易陷入各种误区。

科学研究者如果疏忽了一些重要的变量或者忽略了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就很容易得出不准确或不可靠的研究结论。

同时,缺乏对研究数据的有效管理、共享和审核,也会给科研工作带来诸多问题。

为了提高科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比如在研究过程中勇于挑战自己的假设、保持数据的透明度和一致性、加强对数据所得结论的互相审核和多样性测试,这些都可以有效提高科学研究结果的可靠度和公正性。

国内高校学术不端原因与治理研究综述

国内高校学术不端原因与治理研究综述

国内高校学术不端原因与治理研究综述作者:冯杰李斌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12期摘要:学术不端行为在国内越演越烈,作为学术研究阵地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却变得泛滥。

为了追求利益,放弃了求真、务实、创新的科研精神。

文章通过对国内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对策研究进行综述,已达到更好地了解国内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状况。

关键词:学术不端;国内高校;研究者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12-0134-03一、引言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本承载着传承人类科学与文明的使命,但是频繁出现的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势必影响将来服务社会的学生对教师师德、学术水平和学校的培养质量作出新的评价,影响到学生对政府和学校倡导的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认同的模糊,会对他们的价值取向产生负面影响。

对此,科协和教育部都出台了相关文件。

中国科协技术协会在2007年1月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对学术不端行为做了明确的界定。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等行为。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2009年3月19日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通知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七种学术不端行为:一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是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是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是伪造注释;五是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是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是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上,主要是研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学术研究者自身的原因,制度原因,社会因素等;除此之外,则集中研究对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上,针对该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一)学术研究者自身的原因学术研究自身道德素质的缺失,利益的缺失,科研能力的缺乏等原因使得学术研究者“被迫”造假。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学术不端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严肃性,给学术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学术不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解决学术不端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有效的对策。

本文将对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解决学术不端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学术不端的产生和发展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学术竞争激烈是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当前学术界,各个学科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学术成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学术研究人员偏离了学术道德底线,采取了不正当手段获取研究成果,甚至有的人直接抄袭他人的成果。

学术评价体系不健全也是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学术成果的数量往往被过分夸大,对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要求并不够严格。

这使得一些学术研究者过分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导致了学术不端的产生和发展。

学术道德意识淡薄是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学术研究者中,出现了学术道德意识淡薄的现象,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以偷盗、抄袭、伪造等不正当手段获得成果,严重侵犯了他人的智慧成果。

学术不端问题也与学术研究者的个人品质有关。

一些学术研究者自身就缺乏诚信和责任感,从而导致了学术不端的产生。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部分人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放弃了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这也为学术不端蔓延提供了条件。

解决学术不端的对策针对学术不端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遏制其蔓延,保障学术界的公正和严肃。

解决学术不端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有效的对策。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应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高学术研究者的道德修养。

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导等方式,提升学术研究者的道德水准和职业操守,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感,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提高学术成果的质量化和真实性。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原因和解决方案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原因和解决方案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原因和解决方案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违背诚信原则、伦理规范和学术规范的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学术研究的可信度,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采取措施解决。

本文将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原因和解决方案。

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影响:1. 学术信任危机: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界的信任基础,使人们对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

2. 学术声誉受损: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个人和机构的学术声誉,使其在学术界和社会中失去威信。

3. 学术进步受阻:学术不端行为扭曲了学术研究的真相和结果,阻碍了学术进步和创新。

4. 资金浪费:学术不端行为导致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浪费,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更有价值的研究和项目。

原因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一些主要原因包括:1. 竞争压力:学术界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一些人为了获取研究经费、职位晋升和声誉,可能会采取不端手段来获取优势。

2. 缺乏道德意识:一些研究者缺乏对学术伦理的理解和尊重,对于不当行为缺乏足够的道德约束力。

3. 出版压力:学术出版对于研究者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一些人为了追求发表数量和影响力,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

4. 缺乏监管和惩罚机制:学术界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惩罚机制不够健全和有效,使得一些人对于违规行为不抱有足够的顾虑。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学术不端行为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强教育与宣传:加强对于学术伦理和诚信原则的教育与宣传,提高研究者和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2. 加强监管与惩罚:建立健全的学术不端行为监管机制,加强对于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违规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3. 建立诚信机制:鼓励建立诚信奖励机制,对于积极有为、遵守学术规范的研究者给予相应的荣誉和支持。

4. 加强合作与审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同行评议和审查制度的改进,提高学术研究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对学术GDP崇拜说再见 - 中外法学 - 北大法宝

对学术GDP崇拜说再见 - 中外法学 - 北大法宝

新年伊始, 彻底告别学术 G DP崇拜, 关注真实的中国问题, 实现真正的学术创新, 中国法 学的美好未 2 0 1 3年元旦
学术评价” 的专栏, 对2 0 1 0 至2 0 1 1 年两年间包括民法学、 刑法学、 法理学、 法史学、 宪法学、 行
政法学、 刑诉法学、 民诉法学、 商法学、 经济法学与国际法学在内的主要二级法学学科的学术研 究状况、 学术推进与贡献 以及学科发展 中的问题 与不足 等进行主观叙说与同行评价 。根据我 们 的规划 , 《 中外法学》 将每 隔两年进行一次这样的主观叙说 与同行评价, 以此作为现有的以数 量与数据等客观标准为依据的各种学术评价体 系的一种补充。 每个学科评价报告评价的对象限于过去两年各该学科领域正式发表 的期刊论 文, 包括但 不限于法学核心期刊论文, 也不限于法学专业期刊论文, 但不包括以书代刊的连续 出版物或论 文集刊载的论文。学科评价报告体例、 格 式不设统一要求, 主要 内容为对学科论文发表状况的 简要描述、 过去两年学术论 文的主要学术推进 与学术贡献、 学术论文反映的学科研究不足 与反 思等。操作上, 每个学科评价 报告均 由本刊编 辑部相关学科责任编辑领 衔, 成立学科评价 小 组, 撰写学科评价报告, 报告完成后邀请学科 同行进行审议 , 最后编辑部集体会审定稿。因此, 所有学科评价报告的文责 由本刊编辑部集体承担。 推出“ 法学论文、 学科发展与学术评价” 这 一专栏 , 只是 我们履行期刊学术责任、 推进学术 评价体 系建设的一个初 步尝试 , 瑕疵、 不足、 主观偏颇在所难免, 诚望学界 同仁批评指正。
对学术 G D P崇拜说再见
随着2 0 1 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即G D P超越 日 本跃居世界第二并且据信即将超越美国坐
上世界头把交椅 , 我国学术界包括法学界 的学术 GD P豪情空前焕 发, 学术 GD P崇拜“ 蔚然成 风” 。虽然没有权威数据可资 比较 , 我 国学术 G DP总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 当属无可争议 , 未 来学术 GD P先于经济 G DP跃居世界第一应该不是梦 ! 不可否认, 学术 GDP标志着学术研 究的产量与规模 , 凝聚着学者 的智慧与心血 , 是评价 一 个 国家、 部 门、 地 区、 单位乃至学者个人整体学术实力的重要指标 。但是, 单纯追求数量、 产量 与规模 , 忽视质量、 贡献与创新的学术 G DP崇拜, 则必然催生学术泡沫, 滋 生学术腐败, 毒化学 术风气, 于严肃的学术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君不见 , 在学术 GD P崇拜的当下, 学术成果特别 是发表在核心期刊论 文的数量俨然已经成为我们评价学者学术影响、 实力与成就的唯一指标。 受职称晋升、 业绩考核、 毕业求职、 项 目申请、 奖项 申报、 头衔竞逐等功名利禄的驱使 , 部分学者 一味追求学术论文数量的多多益善, 有的为 了能够立足学术江湖或者巩固江湖地位 , 不惜以其 昏昏使人昭昭, 东拼西凑 , 粗制滥造 , 甚至剽窃抄袭, 突破 学术伦理底线。 《 中外法学》 作为北京大学主办的法学核心期刊, 始终坚持“ 恪守学术” 的办刊理念与“ 注重 法理” 的用稿标准, 提倡法理研究的部 门法化、 部 门法研 究的体 系化、 中国问题的法理化以及 全 球 问题的中国化。在 当今学术语境下 , 编辑部全体 同仁包括北京大学法学院全体 同事, 深感 有 责任利用《 中外法学》 这一展示北大学术风格、 品味与追求的学术平 台, 为破 除学术 GD P崇拜、 端正学术研 究风气、 严肃学术规范纪律、 引领学术发展方向、 完善学术评价标准作 出自己的贡 献 。因此 , 经过半年 多的集体酝酿 , 我们决定在 2 0 1 3年连续推出名为“ 法学论 文、 学科发展与

《2024年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引导研究》范文

《2024年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引导研究》范文

《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引导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偶像崇拜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愈发普遍。

偶像不仅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更是大学生们追求的榜样和目标。

然而,偶像崇拜并非简单的个人喜好,它涉及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价值观形成以及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有效的引导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分析1. 偶像崇拜的内涵与特点大学生偶像崇拜是指大学生群体对特定人物或团体的崇拜和追捧。

这些偶像包括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学术名人等。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表现为:多元化、狂热化、理想化等。

2. 偶像崇拜的成因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心理需求因素、同伴影响等。

在社会文化方面,媒体传播、网络社交等为偶像的塑造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心理需求方面,偶像的魅力能够满足大学生们的情感需求、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同伴影响方面,同龄人的追星行为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1. 积极影响适当的偶像崇拜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正能量,促进其自我成长和进步。

例如,偶像的优秀品质和成功经验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

2. 消极影响然而,过度或不恰当的偶像崇拜也可能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追星可能导致大学生沉迷其中,忽视学业和生活;过度消费可能导致经济压力和家庭矛盾;盲目模仿可能导致行为失范等。

四、引导策略研究1. 家庭教育引导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偶像崇拜行为,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偶像,理性追星。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沟通、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等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学校教育引导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现象。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举办讲座、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偶像的背后故事和成功经验,引导学生理性追星,将偶像的力量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近年来,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在各级高校中呈现出不容忽视的趋势,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的公正和正义,也削弱了大学教育的实效性和价值。

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维护学术道德和教育的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因分析1.1 压力与竞争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竞争压力。

他们在追求高分、论文发表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自我期待。

为了获得好成绩和竞争力,有些学生选择了不择手段,包括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

1.2 教育与引导不足在学生的学术成长过程中,对学术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不足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之一。

一些大学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很少注重学术道德的教育,导致学生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没有深刻的认识。

1.3 激励机制不合理当前的教育激励机制普遍存在问题,导致学生更容易选择学术不端行为。

一些学校奖励机制过分强调个人成果,比如说只重视发表论文数量,而忽略了学术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样一来,大学生就有了追逐数量的动力,而牺牲了学术的诚信和道德。

二、防范对策2.1 推进学术道德教育大学应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学术道德课程,邀请学术导师进行学术道德讲座和指导,组织学术论坛等形式来促进学生对学术道德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通过学院和导师的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学会规范引用、阅读文献和开展独立研究,提高学生的学术见解和创新能力。

2.2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应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果,还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学术道德表现和综合素质。

教育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学术诚信和创新能力,避免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和分值,而鼓励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真知灼见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2.3 引导学术研究重视质量学校应该加强学术导师的指导作用,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学术质量而不仅仅关注成果。

学术导师要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和学术成就感,鼓励他们在研究中注重严谨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降低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科研诚信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科研诚信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科研诚信答案1大学建立荣誉制度的初衷旨在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2在科学家之间和科学与社会之间,信誉与相互信任尤为重要。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3很多大学制定了荣誉法则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学术和科研诚信。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2已完成1以下哪些行为不符合学术诚实三原则:A、在论文中对一些概念的解释直接使用网络百科的内容而不注明出处。

B、在实验中遇到偏离正常值的数据依然认真加以记录和报告,并认真分析其原因。

C、在论文中使用他人的观点时按照相关规范加以引注。

D、在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中,根据研究和写作的实际贡献署名。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2当你仰赖了别人的工作,应引注和致谢。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3小保方晴子在研究过程中存在“捏造”和“篡改”图片行为,有违学术诚实。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下哪种做法是诚实的行为:A、上课时,讲解老师要求自己讲解的内容时参考同学的阅读笔记。

B、考试时,将考试课程的课堂笔记等按规定不可以带入考场的东西带进考场,以备不时之需。

C、考试时,遇到不会的题目时,宁可空着,也不抄袭。

D、在完成老师要求的读书报告时,直接搜集别人写的几遍相关报告,重新组合后当作业交给老师。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2以下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A、诚实学习就是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论文和考试等学习任务。

B、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时,主要由会做的同学完成,不会做的同学可以不做或尽量少做。

C、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时,某位同学不能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时,可以请小组的其他同学帮忙完成。

D、完成老师作业时,两个擅长不同学科的同学可以相互帮助,帮对方完成作业。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3诚实学习的目的是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真才实学。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4已完成1在写论文的过程过程中,以下哪一种做法是错误的:A、查阅并参考相关文献B、与老师和同学讨论研究计划、论文写作框架等。

当代大学科研文化的异化

当代大学科研文化的异化

当代大学科研文化的异化作者:林新宏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4年第11期文/林新宏所谓大学科研文化,是指根植于师生员工心灵深处,并影响他们思想言行的关于科研的认识、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规章制度和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执着坚韧的钻研精神、严谨自律的人格风范、慎独坚持的治学品格、怀疑探究的批判精神、兼容并包的民主意识、从容淡定的理性品质、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敏感锐利的思维品质、客观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科研人员自觉遵守并身体力行的一切符合道德规范与科学规律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这种积极向上的大学科研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广大教职员工的科研实践,是当代大学科研文化的主流。

然而,身处复杂社会环境的现代大学,在各种不合理的制度体制作用下,多元的思想观念交集和碰撞,使大学科研文化偏离正常的轨道,衍生出种种异化现象。

一、科研动机的异化兴趣、好奇、释疑、解惑,从来是人类学习、钻研和探究的动力。

牛顿因看到苹果落地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起巨大的探究动力,发现了万有引力;陈景润身居斗室,演算哥德巴赫猜想并取得成功,完全是兴趣和好奇使然。

然而,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兴趣、爱好和好奇心激发研究动力的成分和作用已然大大减弱,代之而来的是争取课题、发表论文、取得成果以晋升职称、提高职级,大学科研动机具有浓厚而明显的功利色彩。

二、科研目标的异化人类科研的目标来自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研究出了高产杂交水稻。

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等一大批科技精英扎根戈壁滩,转战大西北,为的是研究出“两弹一星”,加强和巩固国防。

当今大学科研目标受上级指令性课题左右,课题指定什么目标就是什么目标;什么课题能够“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就选什么课题,确定什么目标。

三、科研思维的异化科研思维是个体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思考的过程。

《2024年大学生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范文

《2024年大学生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范文

《大学生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快速通道以及文化的多元性发展,大学生对于偶像崇拜这一现象越发明显。

而与此同时,大学生正处在个人自我意识与社会关系定位的关键阶段,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大学生偶像崇拜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之间的联系及其干预机制,意在探究心理特征、情感选择以及教育影响的多维关系。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解析当代大学生通常会有其独特的偶像选择和崇拜模式。

这背后反映着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偶像及价值体系的认知、个体价值观和社交关系的取向。

1. 偶像崇拜的形式和特征:本研究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往往是以多种形式的综合呈现,如明星追捧、学术明星敬仰以及道德典范追随等。

这些形式与大学生所追求的特质、文化及情感需求紧密相关。

2. 偶像崇拜的心理动机: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偶像崇拜过程中寻求的是一种情感寄托和自我认同的满足。

他们通过模仿偶像的行为、认同其价值观念等方式,来实现自身归属感的建立。

三、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概念解读1.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某一行为活动中获得成功的预期感受。

它是决定个人心理倾向的重要力量,也与个人的心理适应性有着紧密的关系。

2. 归属感:即个体所具有的认为他/她与其他个体或组织建立稳定关系的主观感知,反映了个体与外界建立的一种依恋感和关联感。

对于大学生来说,归属感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偶像崇拜与自我效能感、归属感的关系1. 偶像崇拜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偶像崇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模仿和学习的对象,通过模仿偶像的成功经验或积极品质,他们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

此外,对偶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提升了他们的自信水平,从而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2. 偶像崇拜与归属感的关系:大学生通过参与追星活动或与同样追星的同学交往来获得群体认同,这种认同又进而转化为个体的归属感。

另外,偶像是个人社交话题和交往活动的关键要素之一,能通过这种方式与群体产生更多共鸣,并进而加深他们的归属感。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学术不端行为对于教育和学术界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本文将讨论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性影响、导致这种行为的诱因以及应对这种行为的对抗措施。

破坏性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对教育和学术界造成了以下破坏性影响:1. 信任破裂: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界内外的信任关系。

学术界的信誉和声誉受到损害,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怀疑。

2. 知识误导: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错误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被误导性地传播和应用。

这可能对学术界和相关领域的知识进展造成负面影响。

3. 个人和职业损失: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个人来说,涉及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其个人和职业声誉受损,可能会被解雇或受到法律追究。

诱因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竞争压力:学术界存在激烈的竞争,如争夺研究经费、职位晋升等。

这种竞争压力可能导致一些人选择采取不端手段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2. 发表压力:学术界对于发表研究成果有较高的要求,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为了追求数量而牺牲了质量。

不端行为如数据伪造、抄袭等可能被用来满足发表要求。

3. 缺乏监督和制度漏洞:学术界监督机制不完善、制度漏洞等因素也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机会。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度约束可能导致不端行为的发生和持续存在。

对抗措施为了对抗学术不端行为,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抗措施:1. 建立严格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应建立明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厉谴责,并明确惩罚措施。

2. 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教育:为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教育,加强他们对学术道德和诚信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研究伦理意识。

3. 强化监督和检查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加强对学术研究过程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术不端行为。

4. 鼓励合作与团队合作:鼓励学术界内外的合作与团队合作,减轻个人竞争压力,降低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概率。

5. 提倡科研透明和数据共享:鼓励科研成果的透明度和数据的共享,加强对研究结果的验证和重复性研究,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机会。

学术崇拜案例

学术崇拜案例

学术崇拜案例学术崇拜是指对学术权威或知名学者的过分崇拜和盲目追随。

这种现象在学术界中并不罕见,甚至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中更为突出。

学术崇拜案例不仅存在于国内,也在国际学术界中有所体现。

下面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学术崇拜的现象及其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术团体或学术圈子中存在着对某位学者的过分崇拜,这种崇拜往往导致对其学术观点的盲目接受和传播。

比如,某位知名学者在某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理论观点被广泛传播并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然而,一些人对其观点的盲目崇拜导致他们不愿意对其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甚至出现了对其他学者观点的排斥和抵制。

这种情况下,学术崇拜不仅影响了学术界的健康发展,也限制了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其次,学术崇拜还可能导致对学者个人的过分追捧和炒作。

一些知名学者因其学术成就而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他们的言行举止甚至个人生活都成为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对象。

这种现象不仅会对学者个人造成困扰,也可能影响到其学术研究的正常开展。

学者个人的形象和学术观点被过分放大和解读,甚至被赋予了超乎其本身的意义,这对于学术界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最后,学术崇拜还可能导致学术界的权威化和封闭化。

一些知名学者因其学术成就而成为了学术界的权威代表,其观点和观点往往成为了学术界的主流。

这种情况下,其他学者的观点往往被边缘化,学术界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受到了挑战。

这种权威化和封闭化的现象不仅限制了学术界的发展,也可能导致学术研究的僵化和停滞。

综上所述,学术崇拜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学术界的健康发展,也可能对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中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开拓学术视野,避免盲目追随和崇拜某一学者或某一学术观点。

只有如此,学术界才能保持活力,不断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学术不端是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中违反学术道德准则、规范和规则的行为。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包括制度环境、科研竞争压力、个体动机等方面。

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对策可以从加强监管、建立科研诚信体系、加强道德教育等方面入手。

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与制度环境有关。

科研评价体系过于关注数量化指标,如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引用次数等,忽视了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这使得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追求学术成果和荣誉,不惜采取不当手段,包括造假、抄袭、弄虚作假等。

科研经费分配不公也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一些科研人员面临着资金紧张的压力,为了争取更多的经费和项目支持,可能会采取不当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科研成果。

学术不端的产生与科研竞争压力有关。

当前,科研竞争激烈,科研人员面临着职称评审、升职加薪等各种考核压力,这会导致一些人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获得竞争优势。

学术界的评价体系也可能会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一定的容忍和纵容。

一些学术机构和期刊可能会对高产高引的研究者放宽要求,忽视他们的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的产生也与个体动机有关。

自私自利的动机使得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自己的发展和利益,违背学术道德准则。

个体动机可能包括个人名利的追求、职务晋升的需要、经济利益的诱惑等。

这些动机使得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为了解决学术不端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监管是关键。

学术机构应该建立严格的学术道德规范和管理制度,明确学术不端的定义和标准,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监督和审查,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

应加强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增加审稿人和编委的责任感,严格审查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杜绝抄袭和造假行为。

建立科研诚信体系也是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重要举措。

应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既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化指标,又要考虑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科研人员应该加强自律意识,注重研究的学术实质和创造性,尊重学术共同规范和道德准则。

盲目崇拜让学术蒙羞

盲目崇拜让学术蒙羞

盲目崇拜让学术蒙羞摘要:现在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在评价论文或其他科研成果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凡是提交有外国人参加的“国际会议”和有外国人肯定、称赞的论文,水平就一定高;凡是引用了外国人的著作和语录的论文,水平就一定高。

现在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在评价论文或其他科研成果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凡是提交有外国人参加的“国际会议”和有外国人肯定、称赞的论文,水平就一定高;凡是引用了外国人的著作和语录的论文,水平就一定高。

先来看看“国际会议”。

当今时代,“国际会议”颇多,有在中国内地与国外某一地区或学校召开的会议,也有在周边某国或境外某地召开的会议,只要是会议上有外国人,都能称之为“国际会议”。

如此“国际会议”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真正的国际水准,可能很多组织会议者心里都是明白的。

但是,我们的制度很明确,这样的“国际会议”可以得到经费的资助,参加这样会议的成果能够得到承认。

一项学术研究,一项创新成果,能够得到有多个国家人士参加国际会议的认可,当然是件好事情。

中国要走向世界,中国要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当然要关注世界,当然要重视各种各样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国际会议。

有可能要多参加或组织这样的会议。

但是,如果只是打着“国际会议”的名称,却没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质,这样的评价还有意义么?更何况,现在外国也有一些机构和人员,想着法子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士发邀请,以“国际会议”的名义捞取钱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必要以此作为考核和奖励的唯一标准么?再来看看外国人的评价。

我们说中国走向世界,就是要向世界上一切先进、优秀的文化学习,听取外国友人的意见,学习他们的长处。

特别是在一些国外经过几百年努力发展起来的学科领域,我们更是要虚心地向他们请教。

这些都是不错的。

现在的问题,凡是我们的研究成果,都要引用外国人的著作或语录,这就走到事物的另一面了。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对我国科技非理性崇拜的反思的开题报告

对我国科技非理性崇拜的反思的开题报告

对我国科技非理性崇拜的反思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力量之一,科技创新也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我们也发现了科技非理性崇拜现象的存在。

所谓科技非理性崇拜,指的是人们对高科技产品或科技公司“盲目崇拜”的现象,过度地相信科技有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甚至将科技与神秘、奇迹联系起来,从而获得虚假的心理安慰或追求短期的物质利益。

科技非理性崇拜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判断力和理性思考能力,而且影响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和风险。

针对我国科技非理性崇拜的现象,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和反思,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推动科技的合理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我国科技非理性崇拜的现象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探寻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具体目的如下:1. 系统分析我国科技非理性崇拜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和文化因素。

2. 探讨科技非理性崇拜现象对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剖析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3. 提出科技非理性崇拜的治理与引导策略,促进科技的合理应用和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学术文献、政策文件、调查资料和案例分析等,分层次、分角度、分层面地揭示我国科技非理性崇拜的真实面貌和影响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策略和建议。

四、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部分:科技非理性崇拜的概念和特征1.科技非理性崇拜的定义及基本特征2. 科技非理性崇拜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3.科技非理性崇拜现象的心理、文化和社会基础第二部分:科技非理性崇拜的影响与风险1.科技非理性崇拜对经济的影响2. 科技非理性崇拜对社会的影响3. 科技非理性崇拜对个人的影响第三部分:科技非理性崇拜的治理与引导1. 政府对科技非理性崇拜的治理与引导2. 科技界对科技非理性崇拜的治理与引导3. 公众对自身科技非理性崇拜的认识和引导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1. 科技非理性崇拜现象的原因和成因2. 科技非理性崇拜现象的解决途径和方法3. 未来科技发展的合理路径和方向五、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科技非理性崇拜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从心理学、社会文化、法律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和引导策略。

2020-2021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绿色食品生产是当今世界一项新兴产业。

这项被称为“从土地到餐桌”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的产业,近年已在国内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

全国经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总数超过了1000种。

当前,我国进入了农产品供应相对过剩的阶段,市场价格下挫,农民增收缓慢。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从填饱肚子过度到重视营养和健康,那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备受青睐。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进口食品的安全性,药残等检测指标限制非常严格,检验手段已从单纯检测产品到验收生产基地。

那种单纯追求数量型增长、不顾产品质量的老路子已走不通。

目前,经严格认证的绿色食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还很低,这一产业的发展潜力相当巨大。

有关人士指出,在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变化,扶持农民搞好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使之成为一项有益社会、造福于民的大产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二: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日前联合举行了创建“无农药残毒放心菜”活动,5个生产基地和7个销售专柜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单位。

为了保证试点单位蔬菜的质量,有关方面从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进行了严格把关。

在生产基地方面,从5月下旬开始,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和北京市农药检定所联合对基地生产的蔬菜进行全面的农药残毒检测,并对生产中的蔬菜病虫害防治、农药的管理和使用等情况进行了检查。

销售时,除了生产经营单位自检后再上市销售外,北京市农药检定所对专柜的蔬菜进行了数次抽查。

检查结果表明:选定的生产基地和销售专柜的农药残毒合格率均在95%左右,高于市场平均合格率20多个百分点,有的生产基地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副食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科研的数字崇拜症与学术认同感的背离作者:黄俊伟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第01期一、科研数字崇拜症与学术认同感的不对称目前中国高校的科研生态环境存在两种不对称的现象,让人非常担忧:一为得益于行政教育主导的计划学术体制的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已从少数精英的创造性活动开始成为国内各种类型高校从业人员竞相追逐的一种具有明显功利性色彩内涵的目标。

一个人人写论文、撰专著,个个争课题、读学位、拼学术奖项的群众性科研热潮已蔚然成风,促使“科研数字”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学术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为当下喧哗甚至有些躁动的全民学术运动,使神圣高雅、追求卓越的学术研究既不是钱钟书先生谓“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的地方,也不是人类普适意义上“为了获得真理,或是取得最可靠的证据基础上建立的结论”(胡克语)。

经过行政学术体制多年来的不断进化,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在相当数量的人群眼里已经异化成赚取名利、金钱或谋取“仕进”和“待遇”的工具。

尽管它的光环依然靓丽,但由于其本质属性生成了太多的功利性成分,导致人们对学术研究的行为诉求与内在尊重呈完全的背离状态。

一方面,为应付、完成上级制定的科研量化指标,一些人实际沦为“学术民工”,年复一年,疲于奔命地盘算如何运作、经营才能挣到“学术工分”的事项,患上了诸如课题焦虑、论文焦虑、著书焦虑、评奖焦虑等恐怕只有中国高校才会出现的学术焦虑综合症,尽管患此症的人并不一定对学术研究有真正的兴趣。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尤其看重的官方学术评审机制,其实是一种以行政资源为主导的自我封闭结构。

这种评审体系,其运作逻辑和评委构成本身就是行政权力向学术权力的自然惯性延伸,直接受到行政权力的制约,也潜意识地存在官大学问大、仕而优则学的价值取向。

因此,它的客观公正性完全取决于评委们的道德自律,若失控,则极易偏离学理精神的轨道,出现职位寻租、权力寻租的现象,成为潜规则大行其道、官学互动、钱学互动、各取所需的“学术商品”交易场所。

有学者认为,一年一度的大学学术评奖、评职称,便是大学大规模腐蚀、阉割知识的个性灵魂,“集中释放大学体制性毒素的时候”[1]。

因为,在这种学术评价标准与机制面前,大凡真正做学问,有自己独立见解的白丁学者,特别是一些年轻学者参与其中,若不按潜规则运作并积极“疏通评委”,或若不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和思想挂靠、依附在某位学术权贵的后面,无疑会显得无能又无奈,而且经常是失败者。

相反,一些不太做学问但具“社会活动家”人格品质或为双肩挑的人,则往往如鱼得水,成为这种评价机制的最大受益者。

在这里,学者们敬畏的不再是学术,学术已没有尊严。

二、行政学术、计划学术的最大社会成本是导致学术道德体系的解体所谓行政学术、计划学术,恐怕是一个纯中国特色的科研与管理模式。

依我的理解,它是把学术研究视为一个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产品,主要借助计划经济搞指标的手段,确定一个科研发展的数字增长率,然后再利用行政权力把这个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教学、科研机构或个体。

这种用增长率的数字指标来指挥并提升科研水平的做法,有点类似经济工作中的GDP指标。

不过,于经济领域分析, GDP数字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问题也纷纷反映出来。

不少学者指出,GDP反映的仅是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不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对这一指标的过分崇拜,会引发诸如社会分配不公、民生权益得不到保障、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成本),导致人们饱尝有增长无发展甚至增长与发展负相关的恶果,造成GDP数字高企与人们生活水平严重背离的状况。

为此,国家高层已经意识到单纯追求CDP数字增加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开始强调科学发展观。

同理,大学对科研数字的崇拜,与经济领域的GDP崇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样的。

这种科研GDP主义导向,会消解、稀释学者对学术研究品质所隐含的终极价值追求,进而淡化学术研究的神圣性、崇高性,大量出现所谓学术泡沫、学术垃圾的现象,其中最可怕的是导致学术道德体系的解体。

它主要表现在:其一,功利性的学术研究取向已一定程度地成为当下高校学者从事科研工作的“价值观”。

罗素曾主张大学的学术研究不能以功利主义为主导,应当与“眼前的用途无关”[2]。

这个观点现在看来,有些偏激,但至少说明一点,作为思想的结晶,精神的产物,无论你从事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前提都应对学术研究本身有发自内心的浓厚兴趣和强烈追求,如此才可能衍生敬畏学术、对学术负责、对学术成果负责这一大学学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若是基于功利心态,首先算计学术研究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则必定与真学术无缘。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们的制度设计导向背离了学术成果的生成规律和它的精神品质,将其简单等同于产品制造,并过多地渗入了商品化意识,终使金钱主导学术,追求学术利润的最大化成为大学内部相当数量学者的一种共识。

在这里,“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3]。

对一般教师来说,参与学术完全是为了满足个人职称晋升或功名利益之类的好处;而对学校各级领导而言,科研GDP数字增长率则成了学校的“形象工程”以及办学政绩的主要指标。

违背学术发展规律,急功近利的行政学术大环境,导致学术圈内普遍弥漫着崇尚物质好处、浮躁、浮夸、庸俗的“学风”,人们放弃了为学而学、追求卓越、甘于寂寞等治学所应当恪守的道德底线。

其二,行政学术评价机制把中国学者对待学问的“传统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近代科学技术体系之所以起源西方,主要得益于西方学者的思维过程有重认识、重分析、重方法、重理性、重精确的文化传统。

而这种传统正是中国文化缺乏的。

林语堂先生曾对中西方学者的治学态度进行过比较分析,指出西方学者对科学研究有近似“病态”的执着,这种“常包含愚拙而顽强的苦役的钻研…… 才能包含一部分真实的科学功绩”[4](P52);而“中国人之心灵何以不适于科学方法之发育”,是因为“中国学者免去了这种劳目劳手的愚拙苦役……缺乏科学眼光而具大量之幽默与普通感性……”[4](P56),故只能在科学的“幽默与庸见”里徘徊。

1912年,胡适先生也对中日两国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所起作用作了类似比较,认为日本在内政、外交、军事、教育、文学、科学等方面,均全面实现了“留学生已归而致其国于强盛之域”的目标,然中国留学生则根本没有达至“为己国造新文明”的初衷,除当时政府教育方针有问题外,留学生本人学习目标定位,仍秉承“苟且速成……但欲得一纸文凭,以为啖饭之工具。

故当其未来之初,已作亟归之计”[5](P20)的传统功利心态,他们关心的是“何科为最易,何校易于毕业,教师中何人为最宽”,如此投机心态,使得学成归来的最终结果是“……仅为学问之初级,其于高深之学问,都未窥堂奥,无论未能升堂入室矣”[5](P22)。

这里稍费笔墨引用两位学贯中西的大家对中国学者做学问的态度评价,想表明:中国学者读书做学问向来是与功名利益紧密相连的。

因为这种传统,所谓避难就易、投机取巧、只求速效的潜意识,也就普遍存在。

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时,就以改变这种积习为办学要旨,强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希望学生摒弃读书“做官发财思想”。

通过符合大学题中之义的制度设计,前辈教育家们的努力,应当说在矫正读书做官发财的思想方面,效果非常明显。

当时中国的大学已初步形成了视学问为自己安身立命唯一支撑、追求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的文化氛围,因此建成了像主导新文化运动的北大、抗战时期人才辈出的西南联大等一批与国外主流大学只有量差没有质差的优秀大学,可惜这种精神品质没有得到传承。

相反,由于行政权力与商品意识已过分介入了学术生态圈,在凡事都与“学术成果”数量及学术级别挂勾的政策导向下,学术精神正在萎缩,传统积习在放大,且有“发扬光大”的趋势。

事实上,基于趋利的人类本性,眼下大学内部对学术有兴趣无兴趣者,都在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被学术”的机会,以换来好处。

当然,在这场全民“被学术”的运动中,脱颖而出者,如前所述,多是那些不太作学问,但极富“智慧”且具“社会活动家”人格品质或为双肩挑的人,而潜心求学不会跑关系的真学者则往往成为“被学术”的失败者。

其三,学术公信力大幅降低,学术资源浪费严重。

与西方大学研究经费多来自民间和企业不同,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经费大多从国家和地方政府所制订的各种科研计划里取得。

随着国力的提升,科研经费也在逐步增加。

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研发经费已占国家GDP比例的1.42%,与G8成员国相比,已高于意大利和俄罗斯,处于中等稍偏低的水平。

其中,中国高校研发费用占国家GDP的比例的0.13%[6](P41)。

与G8成员国高校所占比例相比,这一数字不算高,但依中国GDP数字总量的巨大和人民币在国内使用的实际价值,这笔科研经费并不少。

遗憾的是,由于我们仍未建成与国际主流大学接轨的大学制度,依附自由与独立而生的思想创新,不仅无法得到鼓励,反而受到体制的重重阻碍。

因此,巨大的科研投入,除了中国特色的与行政学术相配套的科研数字大幅增加外,似乎并没有带来多少实质性的科研绩效。

以我们经常引以为豪的国际科研论文发表数世界排名来看:1996年,我国国际论文总数为2.7万篇,排名世界第11位[7],2006年我国的国际科研论文总数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

其中,高校占这个份额的比例达83.7%[6](P43)。

不过,从反映论文水平的引用次数排名来分析,我国这一指标排位的变化却未与论文数一样快速攀升,存有明显的滞涨现象,十年来长期徘徊在世界第13位。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2004年7月发表了该所搜集全球36种语言的8 000多种科技刊物,主要对31个国家和地区1997~2001年科技论文引用次数的统计分析报告,指出在全世界科技论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家目前有4 000人,其中只有13位中国人。

而在这13人中,大陆仅2人(香港11人)[8]。

另据专家根据SCI数据库统计1997~2006年十年间全球论文引用率作者情况,按22个学科分类,各学科排在前250人的高被引作者,全世界共有6 097人,中国仅为19人,其中香港又占了15席[6](P43)。

这个结果至少得让我们反省一个问题:多年来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天天都在强调并辅以奖励筹码越来越厚重的各式学科建设政策,尽管达到了让大学教师们都对此躬身俯首的效果,席不暇暖地整日忙于申报、评选、填写如课题、成果、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硕士点、博士点以及质量工程之类的表格标书(有些学校实际上把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质量工程”项目也纳入到学科建设的“高度”),但质量究竟如何,到底有多少真金白银,恐怕只有天知道!学术泡沫越吹越大,学术圈内隔三岔五整出点丑闻,学术公信力降低,学术尊严大打折扣是不争的事实。

2006年6月,新华社每日电讯转发美国《科学》(Science)刊登的一篇题为《学术腐败丑闻动摇中国科学》的文章说:在这场科学跃进的风潮中,前所未有地大量出现科研人员被指责造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