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与小组动力共16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三章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模式

第三章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模式

一、 社会目标模式
理论假设:社会是由个人和团体构成的,个 人和团体出了问题,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系统 的问题, 同时,个人和团体的问题也会影响 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它关注的重点是社会 秩序、社会良知和社会价值,终极目标是实 现社会整合。 理论基础: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系统功 能论,社会变迁理论
工作目标
小组成为改变组员的不良行为的主要载体和手段, 而行为改变是通过特定的小组工作经验来达到治疗 目的。
工作目标
1.以治疗个人为小组目标,帮助个人通过小 组达到心理、社会和文化的适应。 2.目标连续统:一端是一般的、笼统的、长 期的目标(人本主义和关系取向的小组); 一端是具体的、明确的、短期的目标(行为 和认知取向的小组)。
总体目标:建立小组成员的社会归属感实现 社会整合。 具体目标的三个层次: 1.强调培养组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 潜能,创造社会变革; 2.发展成员的社会能力,提高个人能力,增 强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会能力; 3.培育社区领袖,促进和推动社区变迁。
小组与组员
1.小组:通过一系列小组目标的现实,培养 成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变 迁。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模式
理论:
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 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从较高层次上来 描述和解释某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是 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社会工作理论:
为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
2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一、镜中自我理论 代表人物:(美)库力 内容: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个体通过感 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 起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印象和自我评 价。
15
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1 、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 为就可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心理分析理论1、人格结构理论①本我(Id):代表“本能的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②自我(Ego) :代表“现实的我”,按现实原则行事。

③超我(Superego) :代表“理想的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弗洛伊德:自我为一个侍奉三位主人的仆人:本我、超我、外界现实。

社会工作治疗对象:常常“本我”非常强大,而“自我”、“超我”非常薄弱。

2、儿童心理性发展时期:①口唇期1岁时,快感主要来自于口唇部位的活动需要:合适、过度、不足过度和不足会“胶着”下来,到某一时期都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如“不足”长大后可能会有贪吃等习惯,而“过度”则会有喜欢骂人、挖苦人、喜欢吐痰等行为。

②肛门期2~3岁,快感集中于肛门,顺利则有独立能力,容易合作。

过度、不足也会“固结”下来,形成“肛门性格”:过分整洁(洁癖)、吝啬、固执等。

③男性生殖器崇拜期3~5岁,产生“俄狄蒲斯”情结(恋母或恋父情结)。

这种情结对成年后的心理和人格产生重要影响,有时会影响亲子关系。

④潜伏期5~6岁到青春期。

⑤生殖器期青春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3、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小组工作应注重培养组员完整的人格,帮助组员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发挥“超我”的作用);小组工作尤其小组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有时可从组员的早年生活经验入手,以了解组员问题的真相。

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理论对早期的小组治疗了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许多小组治疗仍会用到心理分析的方法。

二、系统理论:将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元素组成的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小组总是希望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1、影响小组的系统:家庭、学校、工作单位2、小组作为一个自我保持的系统,必须履行四个主要功能性任务:①整合②适应③方式保持④目标实现3、小组既有外部系统,也有内部系统。

外部系统指小组对由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造成的身心问题的处理方式。

内部系统包括小组活动的形式、小组成员的互动,以及小组成员与社会工作者的互动、小组规范的形成以及变化等。

刘梦《小组工作》(第2版)辅导书-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圣才出品】

刘梦《小组工作》(第2版)辅导书-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圣才出品】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1.小组工作重要的相关理论的启示。

答: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小组工作借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比较深厚,其主要包括系统理论、需要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镜中自我理论和交流分析理论等。

(1)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对小组工作的指导作用主要有:①小组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源于小组中的组员间的互动;②小组力量会对小组成员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③在遇到冲突时,小组会努力争取维持自己的整体性;④小组既要与外部环境建立关系,又要关注内部的功能性;⑤为了达成平衡,维持生存,小组不断处在一个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之中;⑥小组具有一个发展性的生命周期。

(2)需要理论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有以下几点:①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

人的行为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的行为都是围绕着个人的需要而产生。

用需要的观点去看待人的发展和人的问题,就能够保证小组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小组沿着不断增进成员的改变和成长的方向前进。

②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的目标。

“社会功能”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赋权”来人的社会角色的适当扮演以及个人对社会小组的参与,并将其作为个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加以界定,强调只有这样一些基本需要被满足,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③帮助小组工作员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

小组工作就是借助小组中的人际互动来改善实现目标的,因此,掌握这些人际交往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悉心洞察小组中的互动情况,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生产效率,更好地达到助人自助。

(3)小组动力学理论小组动力学对小组工作的启示主要有:①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小组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个物理学所讲的场。

当组员进入小组时,就进入了一个由自身和不同的力量和变量组成的心理场中。

个人的行为会受到这些力量和变量组成的心理场的影响。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2——交流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波恩
1910年/出生于加拿大,父亲和他都是医生。
1919年/父亲因肺结核去世。
1943年/担任美国军队的神经科医师,开始用团体式的心理治疗法。
1947年/在旧金山和Erikson一起从事精神分析的研究。
1955年/向旧金山心理分析协会申请会员资格,但被拒绝。于是他向传统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假定挑战,舍弃过去所受的训练。
交叉型也叫交错型交流,指当一个人发出信息后,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应。当对话被打断或交错时,沟通会停止(通常是暂时的),继之而来的是新的或不一样的沟通。
隐含型也叫“暧昧型”交流,它通常包括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传达的是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信息,及另一个隐藏的、心理层次的信息。这种方式常常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
交流理论分析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不好-你好”型。这是抑郁者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这种态度通常源于幼年,幼时弱小、无助的感觉固着下来,没有随着长大成熟而改变。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的时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经结束。这种态度的儿童的成人意识便停止发育。长大成人后,持这种态度的人常会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最终可能在一种极端退缩的状态下了结一生。
4、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觉察,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新的生活。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3——场域理论
代表人物:考夫卡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格式塔心理学之大成的著作,但是极其难读,史界对此贬褒不一。1941年11月22日,考夫卡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

第4、5讲 小组工作理论和模式

第4、5讲  小组工作理论和模式

一、社会目标模式
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多在弱势群体中运用 被社区发展机构所用:“扶贫”中村民自助 组织的发育; 农村:妇女手工艺制作小组、妇女成人教育 小组-面对市场压力; 单亲母亲自强小组、离婚妇女适应小组、下 岗工人自强小组;

一、社会目标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案例介绍(香港理工大,古学斌)
小组的形成、发展要经历沟通、控制、与爱 三个阶段。通过沟通,每一个个体都要抉择 是否要留在该小组,然后就过渡到责任和权 利分配,确定谁是小组的领导和核心,最后 会出现情绪整合和情感加深现象。在小组瓦 解时,三者都会向相反方向变化,先是情绪 依恋被破坏,随后支配关系松弛或瘫痪,最 后众人纷纷脱离小组。
四、小组动力学
勒温1939年在《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先
使用小组动力学概念。 B=f(P.E) 个人的行为由个人的内在(P)与个人所存在 的社会情景(E)所决定。 小组动力是指小组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 维持小组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 每个小组都有静态的一面和动态的一面。
四、小组动力学
内容: 小组的形成、互动、领导、沟通、规范、 氛围、内聚力、冲突等。 小组是一个动力整体,应该把小组的每个 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研究。
四、小组动力学
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 民主型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 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凝聚力
五、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一)基本内容
用学习理论的观点:
根据学习理论,要激发小组成员,奖励应该
存在。
你必须找出小组成员期望什么,然后将期望
与对于完成画画行为的奖励相联系。
你也应该对其他成员的成就提出表扬。当那
些落后的成员发觉完成了任务的成员得到表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与小组动力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与小组动力

输出结果: 1.成员满意度 2.问题解决 3.新生活技巧的形成 小组凝聚力提高
过程因素: 1.小组程序 2.沟通模式 3.凝聚力 4.工作与参与
返回
杨极东的小组动力基本 模型 .
输入 输入 输入 人际整合 领导 沟通 解决问题 成员成长 小组发展 凝聚力 问题解决了
成员特质 工作任务 环境条件
回馈
返回
徐西森的小组动力因素及其流程模式
.
成员特性 人格特质、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小 组的预期、个人能力、专长、生理、 性别、经验教育等 成员的改变 人际关系、问题处理、自我了解、知识 技能获得、情绪调节、价值态度的改变、 心理防卫的疏解
运作过程 沟通:方式、内容、障碍 领导:领导的人格特质、能力
小组情境 工作方面:物理环境、小组性质 人际方面:成员的熟悉程度、凝聚力等
返回
多变项的小组动力因素 模型
.
成员特性
输 入 因 素 ︵ 小 组 结 构 ︶
成员的改变 小组运作过程因素 小组的进展 沟通:方式、内容、障碍 领导:领导者的人格特质、 评估与反思 能力、领导的角色 功能、方式、技巧 机构的发展
输 出 因 素 ︵ 小 组 结 果 ︶
小组特性
领导者
机构
返回
• “我好-你不好”型。 我好-你不好” 我好 • 这是怀疑和独断的态度。长期被父母虐待、侮辱的孩子 通常会转向这种态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开始反抗。 持这种态度的人往往因为孤傲、仇视等原因而十分孤立。 • “我好-你也好”型。 我好-你也好” •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 • 波恩认为前面三种态度常常依赖于情感,容易引发心理不适。 这种态度则依赖于思考、信仰以及行动的保证。如果一个人 总是被置于能够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及他人的价值的环境中, 就容易形成“我好-你也好”的态度。由于现实生活的重重 限制,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形成这种健康的态度。但是,一个 充分解放了个人的成人意识的人,接受这种“我好-你也好” 态度的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带来新的生活方式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2.小组动力学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方式
(2)民主型领导方式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
形式 在小组工作中,只有注重营造小组的民主气 氛,才能够为小组带来积极的动力,并使小 组产生功效。 (3)以小组活动为中介,不断增强小组的凝 聚力 小组工作中所建立的小组,是典型的人为小 组,其凝聚力必须以小组的活动为中介。
(四)镜中自我理论

镜中自我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 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
1.镜中自我理论的内容
(1)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 和发展着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 (2)镜中自我 “镜中自我”是指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 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 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首属小组(初属小组、第一群体) 它是指那些亲密的、能面对面交往的,并且有直接 互动和合作的小组。

2.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是一个通过互动 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2)小组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 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 和评价,并进而促使他们建立起更正确的自我 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三)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 拉(Albert Bandura)
(1)观察学习与模仿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 学习。 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 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 相仿。 模仿通常被划分为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二)相互作用分析的人格理论
波恩认为,在我们的人格结构中,并存着父母意识、成人意识和儿童意识。波恩把它叫做3种自我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是由父母或父母型人物的行为内化而来的,是一大堆装在脑子里的个人早年获得的印象深刻的外部经验,包括“必须”和“应该”。父母自我状态是“教导”的、“权威”的。当一个人表现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他人、责骂、训斥及其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有什么启示?
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有什么启示?
3.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有什么启示?
4.小组的主要动力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小组的动力过程?
课后小结:
小组工作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课次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学习了解小组动力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小组工作的意义,明确小组工作动力的含义及其对小组工作的影响,掌握小组运作过程中动力的来源、种类,以更好地带领小组。
第二节小组动力涵义
一、小组动力的定义
(一)什么是小组的动力
小组动力是描述小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参与小组生命发展的各种复杂力量及其交互作用和交互方式,这个过程包括小组的形成、启动、发展、成熟、落幕、结束、跟进等所有过程。
(二)小组的主要动力来源
综合所有的观点,我们认为,影响小组动力的因素应该包括静态和动态的两方面的内容。
二、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行为刺激:组员的行为可以由学习的三种方法之一加以解释。经典的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与刺激物密切相关。例如,在工作者或者其它组员发言时,都有个组员都转过来跟其他人讲话时,工作者都会进行批评该组员。经历了几次之后,一旦该组员转身还没有开始与他人讲话,工作者都会不由自主地批评该组员。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练习一


小组潜在成员的问题有哪些? 成因为何? 惯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怎样的? 小组计划怎样有效解决问题?改变处理问题的方式? 如果社工不能清楚的界定问题,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

**问题解决模式是否可以有效的协助社工进行计划设计、分 析背景和组员的筛选?
问题解决模式的列表
案主的问题 情境 解决问题的方式 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1、准备阶段 1、准备
一般通才模式
1- A接案 B预估 C计划 2-
2、开始阶段
3、转折阶段 4、工作阶段 5、结束阶段
2、寒暄 介绍本节活动目标、流程等 3、开始本节服务 4、 5、分享 / 回顾 / 预告 / 作业
3- D实施 45- E评估 F结案 G跟进
讨论
仅问题解决模式和任务中心模式的运用:
促使成员彼此建立关系,并 以个人能力与需求为基础, 获致成长的经验 旨在达成个人、小组、 社区发展的目标
目的在于达成个人行为的改变;团体 民主化的形成;及社区的发展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何洁云)



知识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向社会工作者提供观察案主的问题、归纳现象的知识基础。 并说明这些现象的原因,预测将来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及介入 的结果。 知识构成了评估的基础,并且帮助解释事实和介入过程两者 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借用不同学科知识的一门专业。 知识发展有两个来源:社会科学和社会小组工作实践。
问题解决模式的步骤
与案主一起讨论他/她所面临的问题。 与案主一起罗列出所有的问题。 与案主一起将案主的问题进行优先排序。 与案主一起讨论其在某情境之下处理问题的方式。 与案主一起寻找新的问题解决方式。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及小组动力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及小组动力
此项需求分有两种,一为成熟需求,二为威望
需求。前者指尊重自己,例如:相信自己有能 力、有自信、独立及胜任感。后者则指需要受 人尊重,例如:有声望、有地位、受人注意及 受人赏识。整体而言是指获取或维护个人自尊 心的一切需求。
➢ 知识和理解需求(need to know)
此需求又称为认知需求,旨在探讨、分析了解 事情的真相(也就是当遇到不理解的人、事、 物,有希望理解的需求),例如:充满好奇心、 了解和求知的冲动
系。
小组动力学
1.小组动力学的内容
勒温(1890—1947),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 拓朴心理学的创始 人,实验社会心理 学的先驱,格式塔 心理学的后期代表 人,传播学的奠基 人之一。
团体动力学是如何产生的?
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 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 。
被动包容型 被动支配型 被动情感型
第四,关于“相容”。
舒茨认为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三种人际相容: 互换的相容、发动的相容、交互的相容
第五,关于小组的形成与瓦解。
小组的形成、发展要经历沟通、控制与爱三个 阶段。
需要理论
3.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 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 ➢ 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的目标。 ➢ 帮助小组工作员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
➢ 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
此需求又称情意需求,指的是追求对称、系统 美感的经验,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求,使人更 富情趣、生动,例如:希望居住在环境幽雅的 住宅,幽雅舒适的生活。
➢ 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 此需求意指完成个人目标、发挥潜能,充分成 长,最后趋向统整的个体。例如:具接纳自己、 面对问题、自动自发的思考、富创造力、幽默 感、民主价值等特质的人。

小组动力学

小组动力学

• 分析模型
• 艾丽思与费希的小组动力模型 输入因素
输出结果
过程因素
• 输入因素: 个人因素与小组结构 • 过程因素: 沟通模式、凝聚力、小组规范、领导与参与 • 输出结果: 目标达成、成员改变、凝聚力等
• 徐西森的五变项小组的发展
• 成员特性:人格特质、价值观、生活态 度、个人能力、经验、教育等 • 小组情境:物理情境、小组性质、成员 的熟悉程度、凝聚力等 • 运作过程:沟通与领导 • 成员的改变:人际、能力、自我认知、 价值态度、功能等 • 小组发展:凝聚力、冲突解决、目标达 成等
凝聚力冲突解决目标达成等?多变项的小组动力模型成员特性成员的改变输入小组特性小组的进展输出小组运作过程领导者评估与反思机构机构的发展小组动力学的启示?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域工作的一种形式?民主型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凝聚力
小组动力
小组动力学理论
• 勒温及其场域理论 • 基本假设:人类行为是个人与其环境的函数, 是由个人内在的心理状态与其所在的社会情 境所决定的 • 场域包括行为发生的物理环境,也包括个体 的心理事件 物理环境:时间、空间、行动对象等 心理事件:人格、信仰、价值、态度、思考等
小组动力分析
• 小组动力:某个小组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 及维持小组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 • 李郁文:小组动力是体现在小组中或小组间 的各种行为现象,如小组的形成、发展、运 作、互动、吸引、排斥等 • 综合的观点:小组动力是描述小组在实现目 标的过程中,参与小组生命发展的各种复杂 力量及其交互作用与交互方式,这个过程包 括小组的形成、启动、发展、成熟、落幕、 结束、跟进等所有过程。
• 三个概念: • 生活空间:场域的基本结构,指个体体验 到的主观环境,即心理场。 • 此时此地:个体的心理事件必然被现有的 生活空间的特质所决定,场域理论只承认 过去的经验对当下行为产生间接影响,而 直接导致行为的当下的情境 • 紧张体系:尚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创造了 一种未解决的紧张体系,紧张体系引导人 们的行为目标。

小组工作动力理论

小组工作动力理论

小组工作动力理论(2010-12-05 11:08:27)分类:社工专业理论标签:杂谈一、小组动力理论(一)群体动力学理论1、基本观点(1)小组内聚力包括:小组的吸引力(小组的目标、计划、活动方式、组织特色等);小组组员的动机。

(2)小组压力(3)小组目标与组员个体动机(4)小组结构(5)次小组(6)小组冲突2、对小组工作的贡献(1)启发小组工作者注重对不同小组经验的运用,协助组员参与冲突的解决与决策的制定,以此推进小组组员的成长与改变;(2)提升小组凝聚力成为小组工作者的核心任务。

(凝聚力高,组员之间互动,并愿意接受别人的影响;凝聚力低,容易产生分歧、冲突,严重时导致小组解散。

)(二)社会学习理论基本观点(1)交互决定论行为、个体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种因素放在其他因素之上,它注意到各种外部事物与内部事务的相互联系。

(2)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记忆)、动机再现及动机(强化)等心理过程。

1、对小组工作的贡献(1)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每个组员都会表现出某种适应和非适应性的行为,同时,每个组员既是行为观察者,也是被观察学习者。

这样,每位组员都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从众多的思想和行为中寻找榜样,进行观察学习,增强个人的社会适应性,促进个体成长;(2)行为的强化可以通过替代强化来实现。

因此,小组组员可以为了得到表扬(其他组员因为某种积极行为受到表扬)而去从事一些积极行为,为避免惩罚(其他组员因为某种消极行为遭受惩罚)而不会采取消极行为,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

(三)相互作用分析理论1、基本内容(1)机构分析-分析个体的人格组成柏恩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家长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

(2)交往分析-分析个人与他人交往的方式(3)游戏分析-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游戏心理游戏是通过扮演“惩罚者”、“受害者”和“拯救者”等心里角色而进行的一种勾心斗角,它对人际交往有着破坏作用。

小组工作概论

小组工作概论

名称、主题、规模、结构、形式等 小组带领者的个人特质:能力要求 小组成员的特质:社会背景、人格等 ②动态要素: 小组的领导方式与形态 小组的沟通与冲突 小组发展的阶段特点与任务 小组的评估 也可以表述为小组过程中,小组的运作、成员的沟通、互动与反应、成员的改变、 小组的发展与成熟等 (5)分析模型 ①艾丽思与费希的小组动力模型
输入因素
输出结果
过程因素
输入因素:个人因素与小组结构 过程因素:沟通模式、凝聚力、小组规范,领导与参与 输出结果:目标达成、成员改变、凝聚力等 ②徐西森的五变项模型:
成员特性:人格特质、价值观、生活态度个人能力、经验、教育等 小组情境:物理情境、小组性质、成员的熟悉程度、凝聚力等 运作过程:沟通与领导 成员的改变:人际、能力、自我认知、价值态度、功能等 小组发展:凝聚力、冲突解决、目标达成等 2、小组动力学的启示 场域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行动均被行动发生的场域所影响,它既包括物理环境,
特征:情绪的、冲动的、自发的、顺应的。 ②成人状态:成人自我时,以一种经过思考,较理性的方式应对眼前。 特征:理性的、逻辑的。 ③父母状态:父母自我时,是以曾经经验到的父母的方式应对眼前。 特征:教导的、权威的。 每个人三种状态的比例不同。 例如: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发现一个醉汉睡在墙角,现有三种反应:
体影响,尤其是个人首属小组中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目前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和 个人的非适应性行为的来龙去脉,可以帮助成员获得更深入的自我觉察。 (五)交流分析理论(TA Transaction Analysis) (代表人物:波恩) 1、交流分析理论的内容 (1)三个基本假设:
交流分析理论是一种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三个基本 假设为: (1)三个基本假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