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课程安排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博士专业课程

公共管理博士专业课程

公共管理博士专业课程公共管理博士专业课程是一门涉及公共组织运作和管理的研究领域,旨在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和广泛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担任高级管理职位,为公共事务做出贡献。

公共管理博士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包含两部分: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核心课程涵盖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在核心课程中,学生通常会学习公共组织行为学、公共管理理论、政策分析、财务管理等内容。

公共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公共组织的运作机制和组织行为模式,为他们在实践中解决组织管理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公共管理理论课程则旨在培养学生对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对公共组织的领导和管理的创新思维。

政策分析课程则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解决政策问题。

财务管理课程则是培养学生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和预算编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比如,学生可以选择公共领导力、政府绩效管理、公共服务管理等课程。

公共领导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公共领导力的理论和实践,并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公共部门领导者。

政府绩效管理课程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改进公共组织的绩效。

公共服务管理课程则让学生深入了解公共服务的管理和运作,为他们在公共部门提供卓越的服务做好准备。

公共管理博士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包括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等内容。

研究方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帮助他们在研究领域中能够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论文写作课程则帮助学生提升学术写作和表达能力,为他们顺利完成博士论文提供支持。

总之,公共管理博士专业课程是一门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公共组织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

120401行政管理学专业推荐院校及初试科目表

120401行政管理学专业推荐院校及初试科目表

120401行政管理学专业推荐院校及初试科目表序列难度级别学校名称科目1代码、名称科目2代码、名称1 1 清华大学303数学三848公共管理基础(政治学20%、管理学30%、经济学50%)2 1 中国人民大学620学科基础 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3 1 北京大学662行政学原理891综合(二)4 1 中山大学631公共管理学(A)829公共管理研究方法5 1 兰州大学638西方经济学(管理类) 853管理学6 1 吉林大学639行政管理学835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领导科学7 2 华中师范大学610公共管理学823管理思想史8 2 北京师范大学728公共管理学987经济学原理9 2 南京大学613政治学原理933行政管理学10 2 南开大学733行政管理学882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11 2 武汉大学644公共管理学863综合知识(含西方行政学理论、国家公务员制度、政策科学)12 2 燕山大学701公共行政学814微观经济学13 2 华北电力大学693公共行政学893行政管理综合14 2 山东大学620专业综合一811行政管理学15 2 华中科技大学614管理学859 西方经济学16 2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626管理学828政治学17 2 浙江大学303数学三866管理学综合18 2 浙江大学737政治学866管理学综合19 2 厦门大学706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812政策科学与经济学20 2 重庆大学612行政管理学一 803综合考试(含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21 2 郑州大学604公共管理学(一) 817政治学基础22 2 东北大学617管理学基础806政治学23 2 复旦大学718政治学原理834行政学24 2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25 3 哈尔滨工业大学303数学三848管理学原理26 3 哈尔滨工业大学303数学三849经济学原理27 3 哈尔滨工业大学303数学三850运筹学28 3 华东政法大学615公共管理学805行政学原理29 3 华东师范大学635管理学(B)894公共管理学30 3 南京师范大学620政治学概论815公共管理学31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12 行政管理基础812 公共政策分析32 3 北京科技大学621管理学原理841行政管理学33 3 上海交通大学625公共行政 847公共经济34 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781行政管理学881行政学综合35 3 辽宁大学612政治学814公共管理综合(公共行政学与公共政策)36 3 西南民族大学712管理心理学815管理学原理37 3 湖南师范大学709公共管理学819公共政策学38 3 北京体育大学604公共管理学804行政学及公共政策39 3 四川大学666管理学969公共管理综合40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08公共管理基础综合 826公共行政学41 3 河海大学303数学三881经济学原理42 3 河海大学617公共管理学882管理学基础43 3 中国矿业大学617政治学基本理论844行政管理学44 3 中国矿业大学623政治学理论879行政管理学45 3 东华大学629行政管理学835政治学原理46 3 湖南大学611管理学原理844教育学47 3 北京林业大学704公共管理基础 835行政管理学48 3 中央民族大学613政治学、管理学基础815行政管理学49 3 安徽大学617管理学821公共行政学50 3 大连海事大学611行政管理学816卷(含公共管理学概论、政治学原理、公共经济学)改革51 3 东南大学716政治学原理914管理学52 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27政治学原理863行政管理学53 3 山西大学620公共管理学821行政管理学54 3 长安大学608行政管理 811政治学55 3 天津大学303数学三803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59 3 华南师范大学619公共管理学828综合课(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60 3 西南交通大学637公共经济学871公共管理学61 3 西南政法大学603政治学原理804行政管理62 3 华东理工大学610行政管理学834公共政策分析63 3 电子科技大学616公共管理综合 806行政管理综合64 4 北京理工大学303数学三865行政管理65 4 华南理工大学636综合考试(含政治学、经济学) 885行政管理学66 4 华南理工大学644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及运动训练学885行政管理学67 4 华南理工大学642政治学和经济学概论818行政学原理68 4 西北政法大学706管理学原理(100分)、西方行政学说史(50分) 806政治学概论(100分)、组织行为学(50分)69 4 中国地质大学601高等数学 837行政管理学综合(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70 4 中国地质大学619管理学概论71 4 黑龙江大学733公共管理学833公共行政学72 4 武汉科技大学625公共行政学857政治学理论与实务73 4 中央财经大学802管理学74 4 东北财经大学617公共管理(一)812公共管理(二)75 4 同济大学303数学三818 管理学概论76 4 山东师范大学705公共管理学809行政管理学77 4 中南财经大学608公共管理基础综合 826公共行政学78 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702统计学901经济学79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38行政学与政治学857西方经济学二80 4 中南大学721公共管理学基础905公共管理综合考试81 4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82 4 上海财经大学303数学三803经济学83 4 大连理工大学617行政管理学864政治学原理84 4 大连理工大学622教育管理学864政治学原理120401行政管理学专业参考书目种类序列图书类别类书目考察次数类书目考察百分比1 政治学41 56.94%2 管理学40 55.56%3 公共管理学35 48.61%4 行政管理学33 45.83%5 公共行政学22 30.56%6 经济学19 26.39%7 公共政策18 25.00%8 数学12 16.67%9 行政学11 15.28%10 公共经济学7 9.72%11 运筹学 5 6.94%12 管理心理学 4 5.56%13 行政法 3 4.17%总计36种图书,以上罗列了考试频率最高的13种书从历年来看,考试变化第一年,题目都比较简单因为还没有定下来,这只是教育部的初步文件而已前五门课是都要学习的。

中山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研修班

中山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研修班
《道德经》领导智慧 《金刚经》人生智慧 《韩非子》统御智慧 《人物志》用人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史记•货殖列传》经营智慧
《孙子兵法》谋划智慧
中山大学管理哲学博研班课程体系
三门辅修 :
西 方 哲 学
《亚当· 斯密的道德哲学 与经济哲学》
《西方哲学史》
柏拉图的《理想国》 洛克的《政府论》
中山大学管理哲学博研班课程体系
张滇生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 任公司调峰调频发电公司 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宋木祥
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 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曾获 “广东省企业家”荣 誉称号。
梁卐仁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 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中国优秀企业家, 河海大学兼职教授、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翟美卿
全国妇联常委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广东省政协常委 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 广东省女企业家协会会长 广东省妇联副主席 香江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
刘军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 分会副秘书长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第六 届理事、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杨波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研 究生导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
悟常法师
光孝寺衣钵, 韶关南华寺受戒 广州光孝寺出家、 斯里兰卡可兰尼亚研究 院佛教哲学博士
选修课程 :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哲学》
• 《儒墨道法与现代企业经营》 • 《唐诗宋词鉴赏》 • 《庄子》选读 •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中西管理哲学比较
凯恩斯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
任课导师:
张其成 教授,北 于晓非 教授,著名 佛教文化研究专家 、印度宗教研究专 家。被誉为“亚洲

中山大学 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山大学 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2006.03.06)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微生物学及相关生物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至少熟悉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校教学工作能力;身心健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2.微生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3.微生物分子遗传学4.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5.微生物代谢工程与发酵新技术6.微生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防治7.杀虫微生物与基因工程8.资源微生物学9.微生物与生化药学10.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11.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三、学习年限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文件中大研院(2003)3号“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硕士学制三年。

四、课程设置五、考核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文件中大研院(2003)3号“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六、学位论文工作及发表论文要求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3 号“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本专业特别要求必须在SCI源刊物发表(含接受)1篇研究论文或在中文一级学报发表(含接受)2篇以上研究论文方可授予博士学位。

七、主要参考书目1刘志恒,现代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22徐建国,分子医学细菌学,科学出版社,20003陈代杰,微生物药物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4林永成,周世宁,海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贾盘兴,噬菌体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16Frederick M(颜子颖,王海林译)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1998,北京7Sambrook , J . : et al. (金冬雁等译):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1北京.8Glazer, A. et al. (陈守文喻子牛等译):微生物生物技术. 科学出版社,2002,北京.9赵利淦等: 反义RNA和DNA,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武昌.10Snyder L., Champness W., Molecular Genetics of Bacteria, 2nd Edition, ASM Press, 200211Prescott L.M., Harley J.P., Klein D.A.: Microbiology. 5th International Edition, McGraw Hill Press, 200212Lewin , B . : Genes (最新版).13Pennington S.R., Dunn M.J., Proteomics: From Protein Sequence to Function,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td, 200114Mount D.W., Bioinformatics: Sequence and Genome Analysis,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200115Aeolph , K . W . : Microbial Gene Techniques,Academic Press , INC , 1995.16Cann A.J., Principles of Molecular Virology, 2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199717Stephanopoulos G. N. et 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98. 18Demain A. L. et al. Manu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nd Ed). 重要期刊1.微生物学报2.微生物学通报3.生物工程学报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6.生物工程进展7.遗传学报8.遗传9.海洋与湖沼10.Nature及其子刊11.Science12.Cell13.PNAS14.Molecular Biology15.Journal of Bacteriology16.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17.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18.Molecular Microbiology19.Trends in Microbiology20.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1.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22.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23.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4.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5.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26.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7.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8.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9.Microbiology-Uk30.Archives of Microbiology31.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32.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33.Research in Microbiology34.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35.Current Microbiology36.Biotechnology Progress。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管理细则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管理细则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管理细则为进一步规范学术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促进本院研究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现结合我校学生管理有关规定及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细则适用于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全体研究生的学术活动次数认证管理。

第二条学术活动次数认证管理工作应以公平、公正、公开为指导原则。

第三条学术活动次数申报人所出席学术活动须与专业相关,本着“独立自主、诚实守信”的学术精神,不弄虚作假,积极配合学术活动次数认证管理工作。

第二章学术活动出勤与认证第四条本细则所规范的学术活动由以下项目构成:(1)学院发布的如政治学系列讲座、公共行政学术沙龙、博士论坛、劳动问题工作坊等活动;(2)由学院学工部、研究生会、校级组织举办的各类讲座、沙龙等活动;(3)经学院教务部确认的由政务学院访问学者所开设的正式课程(选修此课的不算入出席活动次数);(4)中山大学暑期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计划所列入的相关活动,如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前沿学术讲座与素质拓展课程、研究生公益学习项目等;(5)其他可以认证出席次数的学术活动的类别(最终学术活动认证权归政务学院研究生会实践部所有)。

第五条研究生出席学术活动认证流程:1.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沙龙时请携带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卡并于活动开始前填好时间、地点、主讲人、主持人和题目等信息。

2. 每次学术活动需由主持人或证明人在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卡相应栏签名。

3. 在活动结束后,参与人员需自行拍摄参与学术活动的认证照以作为出勤认证,与学术活动登记卡一并用作出席学术活动的凭证。

4. 参与各类学术活动的学术次数,均需由政务学院研究生会实践部认证后,在《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卡》给予盖章证明。

集体参加学术活动时可在活动结束后找实践部相关负责人直接盖章证明。

5.根据学术活动举办时长(2天及以上)酌情增加认证次数,同一次学术活动最多记作2次(最终学术活动认证权归政务学院研究生会实践部所有)。

中山大学课程表-推荐下载

中山大学课程表-推荐下载

32 选 修 33 选 修 34 选 修
35 选 修
36 选 修 37 选 修 38 选 修 39 选 修
周一晚上
8:00 开始 文 813
周四晚上 7:30 开始
文八楼 会议室
要求:预先阅读文献材料,上课时设讨论 环节,期末提交一份五千字左右的 paper。最后根据讨论表现及 paper 给出成 绩。
文八楼 注意:从第三周开始上。 会议室
注:名曰传习录研究,实则研读新编《王
会议室 阳明全集》第 5 册。
开课对象
硕士生、博士生
硕士生、博士生 硕士生
硕博连读生 博士生
硕博连读生 硕士生
硕博连读生 硕士生、博士生
硕士生、博士生
硕士生、博士生
硕士生、博士生 硕士生 博士生
硕博连读生 硕士生、博士生
硕博连读生 硕士生、博士生
哲学系 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研究生课程表(2012 年 9 月~2013 年 1 月)
注:2013 年春开《中级班》,课程有一年
28 选 修 29 选 修 30 选 修
31 选 修
硕士生、博士生 硕士生、博士生 硕士生、博士生
拉丁文初级班 外国哲学原著选读
基督论
硕士生、博士生
古典基督宗教哲学 研究
温德
周一晚上
第二周开始。
3
讲学厅
(VENDE) 7:00 开始
倪梁康
周一下午
3
教授
会议室 3:00 开始
序 课程类别
中哲专业必修 1 其他专业选修
中哲专业必修 2 其他专业选修
马哲专业必修 3
其他专业选修 马哲专业必修 4 其他专业选修 马哲专业必修 5 其他专业选修 美学专业必修 6 其他专业选修 美学专业必修 7 其他专业选修 宗教专业必修 8 其他专业选修 宗教专业必修 9 其他专业选修 伦理专业必修 10 其他专业选修 外哲专业必修 11 其他专业选修 科哲专业必修 12 其他专业选修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考试大纲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考试大纲

行政学教学大纲本课程着重介绍行政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的基本内容,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结构与内容包括:(1)行政和行政管理学,研究行政管理学的对象、内容和特点,其产生和发展,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基础与原则;(2)行政环境,研究行政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两者的相互作用,以及我国目前行政环境的特点;(3)行政职能,研究行政职能体系及西方国家与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演变;(4)行政组织,研究行政组织理论及其编制的管理;(5)人事行政,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人事管理和人事行政,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公务员的管理制度;(6)行政领导,研究行政领导的职位、职权和责任,行政领导制度、方法、方式与艺术,行政领导的素质及其结构优化;(7)行政立法,研究行政立法的体制、程序及效力;(8)行政文化,研究行政心理、道德与精神;(9)财务行政,研究政府预决算管理、预算会计和审计;(10)行政决策与行政目标、行政计划,研究决策、目标与计划的程序、方法、作用、管理及制度;(11)行政执行,研究行政执行的前提、手段、方式、权力保障与对权力的控制;(12)行政信息与行政咨询,研究信息与咨询的管理及电子政务的发展;(13)行政公共关系与行政协调,研究公关与协调的任务、作用及实务举要;(14)行政监督,研究我国现行行政监督制度和行政救济监督制度;(15)办公室管理与后勤管理,研究办公室管理的性质、任务、科学化和现代化,后勤管理的内容和体制改革;(16)行政效率,研究行政效率测定和提高的原则、标准、途径与方法;(17)行政改革,研究当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运动和我国行政改革的趋势、特点、经验和难点。

第一章行政和行政管理学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对象、内容和特点一、什么是行政二、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第二节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的兴起二、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三、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重建和发展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学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深厚基础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原则第二章行政生态与环境理论第一节行政环境及其对于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一、行政环境问题的提出二、行政环境的理论依据三、现代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联系的加强第二节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相互作用一、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平衡二、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内容三、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利用和改造第三节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主要特点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两大主题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章行政领导与战略管理第一节行政领导与战略管理概述一、领导的含义、特点及其与管理的关系二、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三、行政领导的含义、特点及其地位、作用四、战略管理的含义、特点及其地位、作用第二节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责任一、行政领导者的职位二、行政领导者的职权三、行政领导者的责任四、行政领导权威第三节行政领导制度一、民主集中制二、集体领导、个人分工负责与行政首长负责制三、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第四节行政领导的方法、方式与艺术一、行政领导方法的含义二、根本的行政领导方法三、行政领导方式四、行政领导艺术第五节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及其结构优化一、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二、行政领导者个人素质结构三、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及其优化第四章公共政策与行政决策第一节现代公共政策一、现代公共政策的内涵二、现代公共政策的主要研究范畴三、现代公共政策质量与现代政府公共行政能力四、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五、政策系统的运行六、公共政策体制第二节行政决策一、行政决策概述二、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三、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第三节行政目标一、行政目标及其作用二、行政目标管理第四节行政计划一、行政计划及其作用二、行政计划的制定第五章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开发、人事管理和人事行政一、人事管理中的人和事二、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管理三、人事管理和人事行政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演变和基本理论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三、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指导原则四、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机制第三节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一、国家公务员的内涵、义务与权利二、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三、国家公务员的管理机构与监督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五、公务员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第六章公共预算与公共财政管理第一节公共预算与公共财政管理概述一、公共预算的概念、职能和作用二、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第二节政府预决算管理一、政府预算概述二、政府预算组织形式三、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复式预算四、绩效预算改革五、政府决算第三节预算会计一、预算会计的概念和作用二、预算会计的分级三、我国预算会计体制的演变和发展第四节政府审计一、政府审计的概念和作用二、政府审计的一般原则和内容三、政府审计的权限和基本方法第七章公共信息管理与电子政务第一节公共信息概述一、公共信息的内涵及意义二、公共信息管理第二节行政咨询一、行政咨询概述二、行政咨询机构及其与决策层的沟通三、行政咨询与行政信息的关系第三节电子政务一、政府信息化及其发展二、政府信息化对公共信息管理及咨询的影响三、我国电子政务四、“一站式”网上行政许可服务系统第八章行政立法第一节行政立法概述一、行政立法的概念二、行政立法的必要性三、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第二节行政立法体制一、行政立法体制概述二、行政立法权限的划分第三节行政立法的程序及效力一、行政立法的程序二、行政立法的效力三、我国行政立法存在的问题第九章行政执行第一节行政执行概述一、行政执行的概念二、行政执行的任务和原则三、行政执行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行政执行的前提与手段及其方式一、行政执行的前提二、行政执行的手段及其方式第三节行政执行的权力保障及对权力的控制一、行政执行的权力性质二、行政执行的权力保障三、对行政执行权力的控制第十章行政公共关系与行政协调第一节行政公共关系一、行政公共关系的含义和特征二、行政公共关系在中国三、行政公共关系的任务四、行政公共关系实务举要第二节行政协调一、行政协调的概念和作用二、行政协调与行政管理过程三、行政协调的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四、行政协调技术举要第十一章行政效率第一节行政效率概述一、行政效率的含义与特点二、行政效率的要素三、行政效率研究的出发点及其意义第二节行政效率的测定一、行政效率测定的基础二、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三、行政效率测定的标准四、行政效率测定第三节行政效率的提高一、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二、我国行政效率的现状分析三、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四、全面认识应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行政效率的意义第十二章行政监督第一节行政监督概述一、行政监督的概念二、行政监督的意义和作用三、我国行政监督的历史概况第二节我国现行行政监督制度一、行政监督的内容及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行政内部的监督三、行政外部的监督第三节我国行政救济监督制度一、行政复议救济监督二、行政诉讼救济监督三、行政赔偿救济监督第十三章行政文化与行政现代化第一节行政文化概述一、行政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二、行政文化的构成与作用第二节行政心理一、行政心理及其制约因素二、行政心理对行政管理的作用第三节行政道德一、行政道德概述二、我国社会主义行政道德规范第四节行政精神一、行政精神概述二、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精神第五节行政现代化一、行政现代化的含义二、我国实现行政现代化的途径第十四章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第一节当代美国的行政改革一、当代美国行政改革的背景二、当代美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三、当代美国行政改革评述第二节当代英国的行政改革一、当代英国行政改革的背景二、当代英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三、当代英国行政改革评述第三节当代日本行政改革一、当代日本行政改革的背景二、当代日本行政改革的内容三、当代日本行政改革评述第四节当代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一、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背景二、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三、对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评述四、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途径。

《中山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中山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中山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2016年7月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我校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适用本工作细则。

硕士、博士学位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学科门类及专业学位种类、领域授予。

对于可授予不同门类学位的学科、专业,可根据原有专业基础以及研究生所学课程、研究课题,授予相应门类学位。

第三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各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或专业学位全国教学(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另行制定《中山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位工作实施细则》。

第四条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遵守我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学校实际制定的规章制度,遵守学术规范,在本校学习并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门技术水平者,经我校审查同意,均可按本细则规定向我校申请相应的学位。

申请人不得使用同一篇学位论文重复申请学位。

凡因考试作弊或违反学术规范受到处分的不授予学位。

第二章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五条学位评定委员会机构设置(一)学校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由学校主要负责人、各学科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的知名学者组成。

成员一般为25名,主席由校长担任,任期2~3年。

委员会成员由研究生院会同教务部、发展规划办公室提名,校长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

(二)根据学科门类成立若干学位分委员会,协助学位评定委员会工作。

学位分委员会一般由7~15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任期2~3年。

学位分委员会主席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任。

委员会成员由研究生院会同教务部、发展规划办公室提名,报校长批准。

(三)按培养单位成立学院(直属系、附属医院)教育与学位委员会及本科教育与学位专门委员会、研究生教育与学位专门委员会。

1. 学院(直属系、附属医院)教育与学位委员会由7~15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家组成,原则上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总数不低于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且至少有两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青年学术骨干、一名其他学院相关学科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组成成员必须包括院长(主任)、分管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副主任),院长(主任)担任委员会召集人。

2024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本(5篇)

2024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本(5篇)

2024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本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参加了xx学习,现已修完全部课程,就要毕业。

两年xx学习,使我获益良多。

学校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良好的校风,为我们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

在学校的严格要求和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刻苦学习,积极参加辅导,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及时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获取知识。

顺利通过了全部课程考试,完成毕业论文,修完学分。

经过xx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增强了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高了思想文化素质。

由于是行政管理学习,必须自学为主,由于每门课都与我的教学密切相关,都对我的教育教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我学的非常认真。

为了不影响工作,我统筹安排,以工作为主,学习为工作服务。

通常是系统学习课本,按章节做笔记,按时完成形成性作业,考试前再依照提纲复习,并能把各门课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地写一些教育笔记。

按照课程安排,完成实践环节的实验报告,完成了毕业论文。

毕业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去,争取做一名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称职的员工。

2024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本(2)自我鉴定范本-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尊敬的评委:您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本次评选,我是一名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在这份自我鉴定中,我将简要陈述我在学术能力、专业素养、实践经验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表现与成长。

一、学术能力在学术能力方面,我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

在大学期间,我注重学习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我在课程学习中积极参与讨论,勤思考、审视问题,并努力将理论联系到实际应用中。

我擅长分析问题,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难题,并能独立进行研究和论文撰写。

此外,我还参与了一些学术研究项目,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调研和有效分析。

二、专业素养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我具备了较强的专业素养。

全日制博士课程安排

全日制博士课程安排

全日制博士课程安排(全日制博士课程安排是一个系统性的规划,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时间、授课方式等多个方面。

由于字数限制,这里提供一份简化版的全日制博士课程安排介绍,以供参考)一、课程目标全日制博士课程旨在培养具有高度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学者,通过深入系统的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学科前沿,提高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涵盖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研究基础。

2. 高级课程:深入探讨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3. 研究方法课程:教授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规范和技巧。

4. 专题研讨课程:围绕学科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5. 独立研究项目: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完成研究报告或论文。

三、教学时间安排全日制博士课程通常为期3-5年,具体时间安排根据学校和专业而有所不同。

课程学习阶段通常为第一年或前两年,之后进入研究阶段。

四、授课方式1. 课堂授课:由专业教师授课,传授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术观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 课题研讨:学生主导的研讨课,就某一专题展开深入探讨,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导师指导:学生与导师定期会面,讨论学术进展和研究问题。

5.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学,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五、课程评估全日制博士课程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考试成绩:根据课程要求进行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研究报告或论文:学生完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展示独立研究能力和学术成果。

3. 学术活动参与度: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情况,如学术会议、研讨会等。

4. 导师评价:导师对学生的学术表现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5. 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和学术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是否达到毕业要求。

通过以上全日制博士的课程安排,学生将能够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提升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日制博士课程安排

全日制博士课程安排

全日制博士课程安排全日制博士课程安排是为了帮助博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领域进行深造和专业发展的一项教育计划。

博士研究生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阶段,而课程安排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学术指导和深入研究的机会。

全日制博士课程通常是基于学生的研究领域和兴趣来制定的,其中包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核心课程是指所有博士研究生都必须修读的一些基础课程,这些课程通常是为了帮助学生打下学术研究的基础,提供必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

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需求来选择的课程。

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来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且扩大自己的研究广度。

选修课程通常有较高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除了课程学习,全日制博士课程安排还包括研究生导师指导和研究项目的进行。

研究生导师是博士研究生的重要指导者和支持者,拥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研究背景。

研究生导师会和学生一起制定研究计划,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研究项目是博士研究生在博士课程期间进行的具体研究工作。

研究项目通常是基于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来选择的,通过深入研究并撰写博士论文来展示学术研究的成果。

研究项目是博士研究生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独立研究和学术思考来提高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全日制博士课程安排中,除了正式的课程学习和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还可以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

学术活动包括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和学术论坛等,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了与其他学者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的机会。

学术交流也是博士研究生扩大学术视野和拓展人际关系网的重要途径。

总之,全日制博士课程安排是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学术发展和专业成长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的教育计划。

通过课程学习、研究项目、研究生导师指导和学术交流等途径,博士研究生可以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并为未来的学术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全日制博士课程安排是博士研究生学术发展的关键部分,对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成就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课程安排 第一学期(五门) 政治、基础统计、公共行政学经典著作研读、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 第二学期(四门) 英语、高级统计、定性研究方法、方向课1 第三学期(两门) 方向课2、中期考核(以中期考核的共同书目和专业方向书目为基础,期末进行) 第四学期 博士论文开题与写作 第五学期 博士论文写作 第六学期 博士论文写作与答辩

研究方向课程(每个方向两门) 公共管理与领导(王乐夫): 1、 公共领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 公共部门领导与战略管理 地方政府与区域公共管理(陈瑞莲): 1、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 2、 地方政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理论与行政伦理(任剑涛): 1、 西方公共理论与行政伦理专题研究 2、 中国转型时期的行政伦理建构 地方治理(郭正林): 1、 公共治理体制与过程

2、 比较地方政府与政策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马骏): 1、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理论 2、 中国公共预算:历史与改革 城市管理与市政学(夏书章): 1、 现代城市管理与科学发展观 2、 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管理与知识发展 公共管理与制度分析(郭小聪) 1、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2、 制度分析方法研究 政府组织与管理(蔡立辉): 1、 行政组织理论 2、 公共组织管理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倪星): 1、公共组织管理与绩效评估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

行政管理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必读书目 (一)基础理论经典原著 1、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 2、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7、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8、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 10、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1、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2、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3、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80版。 14、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5、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6、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三联书店2006年版。 17、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8、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沙夫里茨、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24、沙夫里茨、奥特:《组织理论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二)基础理论前沿论著 1、怀特、亚当斯:《公共行政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麦克斯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法墨儿:《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7、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8、奥斯本:《摒弃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巴泽尔:《突破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12、V·登哈特、R·登哈特:《新公共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简·莱恩:《公共部门——概念,模式和方法》,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4、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5、诺曼·弗林:《公共部门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6、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18、霍恩:《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9、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三联书店2004年版。 20、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21、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马骏、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三)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1、艾伦·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版。 3、迈耶、布鲁德尼:《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韦尔奇、科默:《公共管理中的量化方法:技术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米勒、萨尔金德:《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应国瑞:《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唐胜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0、袁卫、庞皓、曾五一:《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行政管理博士生各研究方向必读书目 研究方向(一):公共管理与宪政 1、 费斯勒、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纳特、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 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 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 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 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0、M·J·C·维尔:《宪政与分权》,三联书店,1997年版。 11、斯蒂芬·L·埃尔金等:《新宪政论》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3、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上海三联1999版。 14、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9、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0、徐湘林、格勒、赵建民:《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研究方向(二):地方政府与区域公共管理 1、[美] V·奥斯特罗姆:《美国联邦主义》(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2、[美] 丹尼尔·J·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3、[美] V·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美] R·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中译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美] 詹姆士·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中译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美] 约瑟夫·S·奈、约翰·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7、[德] 贝亚特·科勒-科赫等:《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8、[美] 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