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基本不等式教案

基本不等式教案

基本不等式教案

教案:基本不等式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3. 能够解决基本不等式的求解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

能够解决基本不等式的求解问题。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

与学生进行一段对话,了解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程度,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概念解释:

通过例子及图示,简单明了地向学生解释什么是不等式,以及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如“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

3. 基本不等式的求解方法:

介绍几个基本不等式的求解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如将不等式转化为方程、利用数轴图解法等。

4. 练习与巩固:

通过对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进行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求

解方法,并在解题过程中注意注意解题步骤和思路。

5. 拓展应用:

给学生一些有挑战性的不等式问题,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

求解方法,并在解答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6. 归纳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基本不等式的求解方法,并强调

解题时的注意事项。

7. 课堂作业:

布置一些不等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作业。

五、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练习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问题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

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

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b.掌握不等式的加减乘除性质;

c.能够解决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和计算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性质;

b.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c.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a.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b.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c.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不等式的加减和乘除性质;

2.不等式的证明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2.复杂不等式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通过解决例题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性质;

2.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介绍不等式的性质和解决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解决不等式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a.导入问题:小明计划购买一款手机,他想知道自己有多少钱可以花

在手机上。请问该怎样计算?

b.引导学生讨论,并给予提示,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2.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a.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发现不等式的性质。

b.给出以下几个例题:

(1)若a>b,b>0,则a+b>b;

(2)若a > b,b > 0,则ab > b;

(3)若a>b,b>0,则a/b>1

c.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找出规律。

d.分组展示结果,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e.教师总结不等式的加减和乘除性质。

3.不等式证明

a.讲解不等式证明的一般方法,包括逆否命题法、反证法等。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1. 引言

在数学学科中,不等式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它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理论证中起着重要作用。基本不等式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一些数学基本概念的运用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本文将围绕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展开,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一概念。

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 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

- 能够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 发展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3. 教学内容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不等式的意义和定义

- 不等式的性质和基本运算

- 不等式的解集和图像表示

-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教学步骤

4.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概念,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定义。

4.2 不等式的性质和基本运算

在引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时,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性质和规则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4.3 不等式的解集和图像表示

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图像表示,通过绘制不等式的图像加深学生对不等式解集的认识。

4.4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将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学方法和手段

5.1 启发式教学法

在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5.2 案例分析法

在不等式的解集和图像表示环节,引入一些实例和案例,通过

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不等式解集和图像的认知和理解。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多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多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多篇)

第1篇: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

一、教学设计理念:

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打造新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确定

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①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②要创设几何和代数两个方面的背景,从数形结合的高度让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证明基本不等式;④用基本不等式来证明一些简单不等式.

第二层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适当运用公式的变形,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第三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②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去感受数学的运用性,体会数学的奥妙,数学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天平测量的问题,另一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试验,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理解基本不等式,让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第二个环节:探究交流,发现规律.我在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带

着不同的数据去比较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并通过小组折纸试验,通过这样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第三个环节:启发引导、形成结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基本不等式进行严格的证明,包括了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而学生对作差比较法是比较熟悉的,综合法和分析法的过程要加强引导,并组织学生去探究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并规范证明过程,为今后学习证明方法打下基础.

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2.2 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基本不等式》在数学第一册第二章第2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形式以及推导和证明过程。本章一直在研究不等式的相关问题,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是之后基本不等式应用的必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

1.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形式以及推导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问题。

2.经历基本不等式的推导与证明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3.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数学学科素养

1.数学抽象:基本不等式的形式以及推导过程;

2.逻辑推理: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3.数学运算: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4.数据分析: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5.数学建模:利用函数的思想和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重点:基本不等式的形成以及推导过程和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难点:基本不等式的推导以及证明过程.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

五、教学过程

(一)引言

师:前面我们类比等式的性质研究了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和应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具体的不等式—基本不等式。

(插入中小学智慧平台)

师:我门知道,乘法公式在代数式的运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否也存在一些不等式,在解军决不等问题时,有着与乘法公式类似的重要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其实在不等式里,数学家们也总结了一大堆常用的公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也最常出现的一个不等式,叫作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教案

基本不等式教案

基本不等式教案

教案标题:基本不等式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基本不等式的概念;

2. 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性质及解题方法;

3. 提升对不等式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白板、标志笔、多媒体设备;

2. 学生:教科书、练习册、笔、纸。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利用一些简单的实例向学生介绍不等式的概念,并引发对不等式的思考,例如:3 > 2、4 ≠ 5。

步骤二:教学(30分钟)

1. 解释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概念。

2. 介绍不等式的运算规则,如相加、相减、相乘等,以及这些运算对不等式的影响。

3. 演示并分析如何解决一步骤的基本不等式方程,引导学生理解解不等式方程的思路和方法。

4. 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练习解决不等式方程的能力。

步骤三:巩固(15分钟)

1. 设计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检测他们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逐个检查答案,并解释如何得出正确答案。

步骤四:拓展(10分钟)

1. 提出一些扩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基本不等式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不等式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讨论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步骤五:总结(5分钟)

总结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解题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更多的不等式问题。

教学扩展:

1. 鼓励学生品尝到不同类型不等式的实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等,扩展他们对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提供更多的练习和挑战题,提高学生解决不等式问题的技巧和速度。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学会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

1.基本不等式的定义

基本不等式是指:对于实数a和b,有in几何意义表示为: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内,以对角线为直径的圆与对角线所夹的面积为,因而是正方形面积的最小值;

当且仅当a=b时,基本不等式取等号。

2.基本不等式的性质

基本不等式具有如下性质:

(1) 非负性:对于实数a和b,有,即基本不等式的值域为[0,1]。

(2) 等号成立条件:当且仅当a=b时,即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

(3) 传递性:若a≤b,c≤d,那么ac≤bd。

(4) 对称性:对于任意实数x,y,有,即基本不等式关于原点对称。

3.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有多种,以下是其中两种常用的方法:

(1) 利用导数证明基本不等式

对于函数f(x)=in几何意义是: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的面积是,因而是随r的增大而增大;而围成圆的四条直线段均匀分布在半径r 上,每条线段的长度为2r,因而当且仅当这四条线段等长时,即当且仅当x=2π时,围成圆的四条直线段的总长度最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 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 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1) 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2)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教学。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优秀3篇)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优秀3篇)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优秀3篇)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①

10,8,6,4,2,…;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2.灵活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形.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勇敢尝试、探索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学习,渗透不等式所具有的内在同解变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美的兴趣与激情,从而陶治学生的数学情操,数学教案-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二)。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法、尝试指导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从具体下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具体的练习,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二)难点

正确应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变形.

(三)疑点

弄不清“不等号方向不变”与“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疑点.(四)解决办法

讲清“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好本节内容的关键.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的一组比较大小问题,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在与等式性质的对比中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3.通过教师的板书及学生的互动练习,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基本不等式应用教案

基本不等式应用教案

基本不等式应用教案

教案标题:基本不等式应用教案

教案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够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和课本。

2. 各种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3.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教学活动:

1. 导入(5分钟)

- 引入基本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回顾等式和不等式的区别。

- 提问学生对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

- 解释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大于号、小于号、大于等于号、小于等于号的含义。

- 介绍如何解决基本不等式,包括加减法、乘除法等运算法则。

- 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推理来解决不等式。

3. 练习和应用(20分钟)

-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 引导学生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如长度、面积、体积等相关的计算

和比较。

- 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拓展(10分钟)

- 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基本不等式进行推理和证明。

- 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5. 总结(5分钟)

- 总结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 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基本不等式进行推理和计算。

教学评估:

1. 在练习和应用环节中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2. 在拓展环节中观察学生的推理和证明能力,评估其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3. 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和拓展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复合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的概念和应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引入不等式基本概念(适用于初中数学)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够解决简单的不等式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复习

1.复习正数、负数、绝对值等概念,为引入不等式基本概念做铺垫。

步骤二:引入不等式概念

1.引导学生思考「6大于4」和「6小于4」这两个陈述之间的关系;

2.提示学生不等式符号的意义,大于号和小于号的表示方法;

3.介绍不等式的定义:一个数与另一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用不等号表示,这种关系叫做不等式;

4.通过几个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步骤三:符号表示法

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符号表示法:大于号、「大于等于」号、小于号和「小于等于」号;

2.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不等式的符号表示法。

步骤四: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同时乘(除)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乘以(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翻转。

2.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步骤五:解决不等式问题

1.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简单的不等式问题:如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法、不等式的图形表示等;

2.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不等式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步骤六:总结归纳

1.通过回顾,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2.向学生提供一份复习材料,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概念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概念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含义。

2. 能够根据不等式的形式进行识别、推导和求解。

3. 掌握基本不等式中常见的数学符号和操作。

二、教学内容:

1. 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不等式中的常见符号和操作。

3. 不等式的推导和求解方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 引入概念:“大于”、“小于”和“不等于”的区别和联系。

2. 提问学生:“7大于5”、“5小于7”、“3不等于4”中哪

个是不等式,为什么?

3. 解释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不等式是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不同的符号来表示。

第二步:展示基本不等式的常见符号和操作

1. 展示基本不等式的符号: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

2. 解释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3. 将符号和数字混合使用,让学生进行判断和比较。

第三步:不等式的推导和求解方法

1. 引入不等式的推导和求解方法,强调与方程式的不同之处。

2. 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通过加减乘除等操作来推导和求解不等式。

第四步:巩固和拓展

1. 给出更多的不等式例子,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答。

2. 定期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基本不等式概念的掌握程度。

3. 练习不等式的推导和求解,包括一元和多元不等式。

四、教学评估:

1. 通过课堂参与和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不等式推导和求解题目。

3. 定期进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

五、教学延伸: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性

质和解题方法,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问题:现有两个数x和y,x=1,y=2,如何判断x和y的大小

关系?

2.学生回答:可以通过比较x和y的大小来判断大小关系。

3.引出基本不等式的概念:除了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我们还可以通过

不等关系来比较数的大小关系。例如:x<y,x>y等。

4.与学生一起探讨,了解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程度。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温习等式: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等式,即两个数或表

达式之间通过等号连接。

2.引出不等式:除了等号,我们还可以通过不等号(<,>,≤,≥)

来表示数或表达式间的大小关系。

3.将xDy的形式写成不等式的形式并对其进行讲解。

4.声明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即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或y)。

三、基本不等式的性质(15分钟)

1.大于的性质:如果a>b,那么对于任意实数c,c*a>c*b。

2.小于的性质:如果a<b,那么对于任意正实数c,c*a<c*b;对于任

意负实数c,c*a>c*b。

3.引导学生理解基本不等式与等式的差异,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性质。

四、解基本不等式(20分钟)

1.实例引导:给出一个基本不等式,如3x-4<7,引导学生解决不等式。

2.学生合作完成,通过移项,化简不等式。

3.带入合适的值,验证解的正确性,并讨论不等式的解集。

4.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基本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将不等式化简成标准形式,再通过移项的方式求解。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章:不等式的概念

1.1 不等式的定义

介绍不等式的概念,举例说明。

解释不等式中的“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符号的含义。

1.2 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介绍不等式的标准形式和斜线形式。

演示如何书写不等式,并强调箭头和斜线的区别。

1.3 不等式的解集

解释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演示如何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包括用数轴表示解集的方法。

第二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1 不等式的传递性质

介绍不等式的传递性质,即如果a < b且b < c,则a < c。

通过示例解释传递性质的应用。

2.2 不等式的同向加减性质

介绍不等式的同向加减性质,即如果a < b,则a + c < b + c(c为正数)和a c > b c(c为负数)。

通过示例解释同向加减性质的应用。

2.3 不等式的反向乘除性质

介绍不等式的反向乘除性质,即如果a < b,且c为正数,则ac < bc和a/c > b/c (c不为零)。

通过示例解释反向乘除性质的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的解法

3.1 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介绍解简单不等式的方法,如直接解不等式、同向加减、反向乘除等。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解简单不等式。

3.2 复合不等式的解法

介绍解复合不等式的方法,如先解不等式组、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质等。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解复合不等式。

3.3 不等式的应用

介绍不等式的应用,如解决实际问题、求解最值等。

通过示例演示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四章:不等式的性质练习

4.1 简单不等式的性质练习

基本不等式数学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数学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数学教学设计

引言:

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它在解决实际问题

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讨论如何设计一堂有效的基本不等式数

学教学课程,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解题方法。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练习,我们将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

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3. 学会使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一份详细的教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

步骤等。

2. 教师准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教学视频和练习册等。

3. 确保教室内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入基本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

感受到不等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概念讲解: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注重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典型的不等式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应

用能力。

4. 理论总结:对基本不等式的定义、性质和解题方法进行总结

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5. 教师演示: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加

深学生对证明方法的理解。

6. 学生练习: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基本不等式的

练习题。教师关注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和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和帮助。

7.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些复杂的不

等式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引入

1.创设情境:通过一道问题引入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应用。

举例:小明身上有一百元,他想买一双运动鞋,价格在70-90元之间,小明想要尽可能地省钱买到心仪的鞋子。你认为小明至少要花多少钱才能

买到合适的鞋子呢?

2.学生思考:让学生自由思考并讨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900的

平方根是多少,以及小明至少要花多少钱。

3.引出不等式:根据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出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即

a²≥b²。

4.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将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定义、性质

和应用。

教学设计二:知识讲授

1.基本概念: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定义、性

质以及运用。

2.性质讲解:依次讲解基本不等式的反身性、传递性和加法性质,并

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3.运用设计:设计一道问题给学生解答,让他们应用基本不等式的性

质来解决问题。

问题:若a>b,b>c,c>d,d>e,e>f,求证:a²>f²。

4.板书总结:总结基本不等式的定义、性质和应用,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学设计三:巩固练习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若a>b,b>c,c>0,求证:a+c>b。

问题2:若a>b,b>0,求证:a>0。

问题3:若a>0,b>0,c>0,求证:bc>0。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道题目进行展示,并说明解题过程和思路。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点评和评价,纠正错误理解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1基本不等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通过本节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程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

决一些简单的求最值问题;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

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

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剖析归纳证明→几

何解释→应用(最值的求法、实际问题的解决)

的过程呈现。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

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

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

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基本不等式性质,体会学

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

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

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

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

不等式

2b

a a

b +

≤的证明过程及应用。

难点:1、基本不等式成立时的三个限制条件(简称一正、二定、三相等);

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观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以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体过程安排如下: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

学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

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

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基

于此,设置如下情境:

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问]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本背景意图在于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ab b a 22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基本不等式。

二、抽象归纳: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 ,有ab b a 222≥+,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问] 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特别地,当a>0,b>0时,在不等式ab b a 222≥+中,以a 、b 分别代替a 、b ,得到什么?

设计依据: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此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来源,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而且感受了其中的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答案: ),(02

>+≤

b a b a ab 。 【归纳总结】

如果a,b 都是正数,那么2b a ab +≤

,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

我们称此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 其中

2b a +称为a,b 的算术平均数,ab 称为a,b 的几何平均数。

三、理解升华:

1、文字语言叙述:

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联想数列的知识理解基本不等式

已知a,b 是正数,A 是a,b 的等差中项,G 是a,b 的正的等比中项,A 与G 有无确定的大小关系?

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正的等比中项。

3、符号语言叙述:

若0,0>>b a ,则有2b a ab +≤,当且仅当a=b 时,2

b a ab +=。 [问] 怎样理解“当且仅当”?(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师生总结)

“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的含义是:

当a=b 时,取等号,即2b a ab b a +=

⇒=; 仅当a=b 时,取等号,即b a b a ab =⇒+=

2

。 4、探究基本不等式证明方法:

[问] 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

(意图在于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基本不等式到理性证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前面是从几何图形中的面积关系获得不等式的,下面用代数的思想,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这个不等式。)

方法一:作差比较或由0)(2≥-b a 展开证明。 方法二:分析法(完成课本填空)

设计依据:课本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工具,所以,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赖以学会学习的文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 要证ab b a ≥+2

① 只要证≥+b a ②

要证②,只要证-+b a 0≥ 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