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三次大练习(组题人张海波) 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第三次大练习(组题人:张海波)

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练习(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24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shī)溘.死(kè)踯躅.(chú)自缢.(yì)

B.赍.钱(jī) 咎.言(jiǜ)伶俜.(pīng)攘.诟(ráng)

C.葳蕤.(ruí)夙.愿(sù)芰.荷(jì)契.阔(qiè)

D.遗.施(wèi)靡.费(mǐ)谣诼.(zuó)掇.取(duō)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C.小惠未徧,民弗从也D.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 下列句中“谢”字作“感谢”讲的一项是

A.谢.家来贵门B.多谢.后世人C.齐人杀彭生,以谢.于鲁D.哙拜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吾欲之.南海

B.既替余以.蕙纕兮长太息以.掩涕兮

C.供养卒.大恩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关于下列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此句用“比”的手法,以斑鸠贪吃桑葚会昏睡来告诫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B.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此句是说许多淫荡的女人魅惑君王,表达了作者对楚王荒淫无道的愤慨及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C.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汉代诗歌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此诗开头也有这个意思.用这两句诗开头以引起下边的故事,民歌中常用这种写法。)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此句用典,引《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6.下列文学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是三大类。“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为宗庙祭祀乐歌,“颂”为宫廷乐歌。

B.《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涉江采芙蓉》即为其中之一。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7—10题。(16分,每小题4分)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像、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

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涵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学科,向来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在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以美启真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哲诗”庄子与“诗哲”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7.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8.作者认为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兼哲人,下列不属于作者这么说的原因的一项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具有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9.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产生了以形见理的《老子》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10.对文章论述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6分,每小题4分)

焚驴志

【金】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