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G五四文学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抉择-文档资料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抉择-文档资料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抉择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启蒙运动,它打破传统封建思想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禁锢,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进步,促使中国文学发展做出新的艰难抉择,开辟了一代文学发展的新风。

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一当我们站在今天这个历史的中程站上时,纵览从历史深处汹涌而来,同时奔流而去的文化思潮的洪流时,我们特别看重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那段宝贵的历史阶段。

这是中国文学发展一个新的开端,它经历了从相对封闭的古典文化到与世界文明相融合的现代化的艰难转变,完成了从文人骚客的书斋吟咏到社会广泛传播的大众化的巨大变革。

毫无疑问,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最革命、最激烈的文学嬗变,也是一场最彻底、最真实的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关心民众和社会实质问题,那些学术大师和优秀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和独特的胆识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并留下了中华文化思潮发展史中一个新的文艺争鸣和文明延续。

五四文学革命有个酝酿、发展过程,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最初树立起的两面旗帜,而首举这两面旗的则是《新青年》。

它提倡以表现人生为中心的“人的文学”,把“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因而它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大批文学作家用写实的手法描述下层人的血泪人生,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写实主义成为那个时期的主潮流。

当时的《新青年》猛烈抨击一切不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学作品,批判一切脱离现实的文学创作,引发了场新的文学革命,创造了中国文坛一时新的繁荣局面。

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及文学作品,鲁迅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也成为当时启蒙思想家们所交口称赞的典范,成为一类人的代名词。

二一切文学作品都源于现实生活,一切文学作品的人物都源于现实社会。

在勃兴的现代西方文化和衰败的中国现实社会这一反差极大的历史背景的映照下,鲁迅较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深刻地认清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本质特征,更清醒、更理智、更彻底地进行了内部的自我反省,进而对封建文化的弊端作了深刻而又强烈的揭露与批判。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五四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文学形式、主题内容、思想观念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对中国文学史和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

一、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场抗议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对封建文化和外来压迫的反抗。

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新文学迅速兴起,以文学革命为旗帜,呼吁“革新文学、拜倒传统”,并通过创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新时代的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郭沫若、陈独秀等,他们倡导了白话文的使用,与此同时,新的文学派别也纷纷兴起,如新诗派、小说派、戏剧派等。

这些派别都试图通过各自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二、五四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五四新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带来了重大变革,体现了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与超越。

首先,五四新文学推崇用白话文进行创作,打破了古文的束缚,使作品更贴近人民群众。

其次,五四新文学关注社会现实,以真实、鲜活的生活为创作素材,呈现出犀利的社会批判和对不公平现象的揭示。

此外,五四新文学还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如新诗派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小说派注重个人心理的描写,戏剧派对传统戏剧进行了改革等。

这些特点使五四新文学成为了独具风格的文学流派。

三、五四新文学的历史影响五四新文学对中国文学史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五四新文学推动了白话文学的发展,使得白话文成为主流文学形式,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和白话小说奠定了基础。

其次,五四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反传统的态度,为中国文艺界注入了一股新的创作潮流,激发了众多文学家的创作热情。

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它倡导了现代主义的思潮,追求自由、民主、科学的精神,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民主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五四新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中国文学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青年对封建传统和外来压迫的反抗,标志着文学形式、主题内容、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革。

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运动与文学研究会

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运动与文学研究会

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运动与文学研究会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白话文开始正式登上舞台,成为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

白话文的发展不仅开创了中国文学的崭新历程,同时也为现代语法规范奠定了坚实基础。

(浩其)【历史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

1817年,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地球上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给予各国的革命运动以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照耀着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十月革命大大鼓舞了许多知识分子,使一些在黑暗中摸索道路、长期苦闷彷徨的人振奋起来;使一些正在进行着反封建斗争的人们信心百倍,斗争得更为坚定和更为勇敢。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也从俄国革命的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便是新世纪的曙光(《热风·圣武》)。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由上海迁至北京的《新青年》编辑部也于1918年间扩大,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人或先或后参加了编辑工作。

以《新青年》为核心,实际上形成了包括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新文化统一战线,团结了许多知识分子共同向封建文化作斗争。

文学革命这时也有新的发展,《新青年》自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起完全改用白话文,白话诗作增多,并出现了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的彻底反封建并且充满民族觉醒要求的新文学作品。

1919年5月4月,以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收回山东主权的正义要求为直接导火线,在北京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爱国示威运动。

6月3日以后,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工商界也罢市。

爱国浪潮迅速波及全国,形成全国范围的革命风暴。

从此,中国无产阶级走上了政治舞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揭开了。

经过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声势进一步扩大,以各种实际行动参加或支持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新的社团、报刊风起云涌。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937.7-1949.7年以全民族抗战文学为开 端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 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它高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 道德的旗帜,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 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 治),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
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 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孔教、礼法、贞节、旧
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1912 年 5 月开始启用国立北京大 学。
自1916年蔡元培掌北大以后,风气大为改变。
梁漱溟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中评价蔡元培: “今天的新中国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其造端,而新民主义革命 则肇启于五四运动。但若没有当时的北京大学,就不会有五四运 动的出现,而若非蔡先生长校,亦即不可能有当时的北京大学。”
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Hale Waihona Puke 《新青年》是个综合性的学术刊物,每号约100页, 6号为1卷。
期号 时间 性质 地点
1卷1号~3卷6号 4卷1号~6卷6号 7卷1号~7卷6号 8卷1号~9卷6号
1915、9、15~ 1917、8、1 1918、1、5~ 1919 1919、12、1~ 1920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在 上海创刊。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从二卷一号起正 式改名《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 起。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 命的兴起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  命的兴起

四、文学革命之后的二十年代文学 胡适:白话新诗-《尝试集》
、 诗 歌 的 发 展
1
郭沫若:自由诗体-《女神》 汪静之等:浪漫派诗歌-《湖畔》 冰心等:小诗-《春水》《繁星》 徐志摩等:新格律诗 李金发等:象征主义诗歌-《微雨》
Hale Waihona Puke 胡适:白话新诗 特点:诗行较 鸽子 短,大体整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即事感兴、即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景生情;言之 看他们三三两两, 有物,平实淡 回环来往, 远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徐志摩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李金发等:象征主义诗歌 ——《有感》
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 开你户牖使其羞怯,征尘蒙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其可爱之眼了。 半死的月下,载饮载歌 此是生命之羞怯与愤怒么? 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动推向高潮。
3、思想主张
1)陈独秀与《新
青年》:明确提 出科学与民主、 反对旧道德,提 倡新道德。
2)胡适与《文学 改良刍议》:反 对文言,提倡白 话;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3)周作人与《人 的文学》:明确了 新文学的核心内 容 — 人的文学,
即平民的文学。
4、文学实绩 鲁讯《狂人日记》、《药》等
小说
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诗 歌
郭沫若《凤凰涅槃》、《匪徒颂》
相隔一层纸 ——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与现代性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与现代性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与现代性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新与现代性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页。

在这个时期,中国作家们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接受了现代洋务教育,这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文学主题的改变、文学形式的创新以及文学思想的转变等方面探讨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创新与现代性的特点。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首先表现在文学主题的变革上。

传统的中国文学主题主要围绕着家庭、国家和传统价值观展开,而五四时期的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和自我。

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揭示,描写了一些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遭遇和心情。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精神病人对残酷现实的痛苦抗争,展现出了他对社会不公的痛恨和对进步的追求。

其次,五四时期的文学创新也体现在文学形式的改变上。

五四时期的作家们开始运用现代洋务教育所讲授的修辞技巧和文体,将自己的作品写成了小说、诗歌和散文等不同的文体形式。

他们以小说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以诗歌表现情感和思想,将抒发自我情感和对社会的批判相结合;以散文形式写作,展示个体对社会的思考和理解。

这些文学形式的创新为五四时期的文学带来了新鲜感和活力。

此外,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还体现在文学思想的变革上。

五四时期的作家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主张以科学和民主为指导,提倡人人平等和自由思想。

这种思想的转变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示了对封建社会和专制主义的批判。

他们通过描写社会不公、贫困和压迫,以及探索人类命运和自我解放等主题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同时,五四时期的作家们运用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形象来揭示社会问题,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思考冲动。

总的来说,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与现代性体现在文学主题的改变、文学形式的创新以及文学思想的转变等方面。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积极面对挑战,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论五四文学革命的崛起和开展

论五四文学革命的崛起和开展

论五四文学革命的崛起和开展一、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民族危机感导致了清末以来的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对现代化的渴望,成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焦点。

这一追求,到了1915年通过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变得更加激进,并迅速扩展到文学领域,导致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全面开始。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这是一份综合性的文化批判刊物,也是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挑战、进击主要阵地。

在新文化运动中,其杰出的代表人物首先数陈独秀。

陈独秀,字仲甫,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弟”,“官宦人家”,十七岁参加县考中秀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

1902年入留日学生团体“青年会”,1903年回上海与间士钊等人办《国民日报》。

辛亥革命前再度回国在芜湖编办《安徽白话报》,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任任安徽教育斤长,。

1913年因讨袁失败逃亡日本。

1915年重返上海,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

在《新青年》中,陈独秀对青年进行思想启蒙,提出了“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

这六点希望体现了鲜明的“民主”“科学”精神。

而这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用来对抗封建主义的理论武器。

陈独秀还于1919年1月提出要“拥护德谟克拉西和赛恩斯两位先生”。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作为一份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其主旨在于抨击传统文化,输入西方文明,因而全面批判和清理传统文化、鼓吹西方近代以降的文化观念是《新青年》的重要内容。

陈独秀等不断地刊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重新估定的文章,不断地将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大规模的输入,其激烈的文化实践不仅吸引着文化保守者的关注,也吸引着文化激进者的加入,并在倡导和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了“思想自由”的现代思想原则,更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核心。

五四文学的发展趋势

五四文学的发展趋势

五四文学的发展趋势
五四文学是指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1年)产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它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反对传统文化:五四文学强调反对传统文化和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主张倡导新的思想和观念。

这一趋势表现为文学作品中对旧思想观念的批判和拒绝,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

2. 倡导科学思维:五四文学提倡科学思维和现代科学知识,强调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

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问题,关注现实生活和人类命运。

3. 崇尚个人情感:五四文学追求个人情感的真实和直接表达,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他们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和琐碎,强调感受、情感和体验的重要性。

4. 呼唤民主与自由:五四文学强调民主与自由的价值,呼吁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他们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对社会问题和政治现实的关注。

5.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五四文学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追求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中常常关注社会现实、民生问题和人类命运,具有鲜
明的社会批判意义。

总之,五四文学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倡导科学思维和民主自由,注重个人情感和现实生活的表达,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这些发展趋势为后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1、 以《新青年》为阵地; 新青年》为阵地; 1915年 9月 《 青年杂志 》 在 年 月 青年杂志》 上海创刊; 上海创刊; 陈独秀主编; 陈独秀主编; 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第二卷起改名为 《 新青年 》 。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文化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文化启蒙与国民性批判中西比较的文化视野文化交流中西的碰撞二文学革命的主要理论主张一宗旨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关于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1917-1949) 、
三分法: 分三个十年。 ① 三分法:1917-1949 分三个十年。 ② 四分法:1919-1927,1927-1937,1937-1942,1942-1949。 四分法: , , , 。 二分法: ③ 二分法:1917-1927,1927到1976。 , 到 。
B、“文学的自觉” 文学的自觉”
人的觉醒,人的启蒙(改造国民性) 文学的自由主 ▲ 人的觉醒,人的启蒙(改造国民性)→文学的自由主 个性、自我的意识) 文学的主体性 体(个性、自我的意识)→文学的主体性
二、文学革命的主要理论主张
(一)宗旨: 宗旨: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二)具体理论主张的提出: 具体理论主张的提出:
1、早期理论建设: 早期理论建设:
①胡适: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1月 《新 青年》 青年》(2卷5号) 卷 号 八事” “八事”
③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钱玄同致《新青年》 钱玄同致《新青年》的信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领域革命与成果述略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领域革命与成果述略

五 四时期 的新文化运动, 对近现代中国 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断代、 —个苍 白的时期。
文学 产 生 了重 要 的影 响 。 因为 这场 运 动本 身 二 、 四时 期 中 国文 学领 域 的变 革 五 以新 文 化 运动 为代 表 的 五 四时 期 , 整 对
就是一场 文化领域 的革命 。从 11 95年到
u ' oa tg n B ln a
案 博 览
中 , 会 的 巨变 带 来 了文 化 的巨 变 , 文化 的 中国 文学 , 历史 上 既 没有 留下 能够 为 后 社 新 在 运 动 的兴起 既 是社 会 历 史变 化 的产 物 , 时 人传颂 的佳作 , 同 也没有涌现 出对整个 中国文 它 的存 在 又加 速 了社 会 进步 的脚 步 。 学 产生 重要 影 响的文 学人 物 , 以说 , 中 可 这是
受封建文化的影响还处于陈 旧迂腐的状态 。 精神状态被湮没在男权文化话语之下 , 她们 匠四时期作为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 特 别是 在 辛亥 革 命 以后 , 全 国范 围 内兴 起 对于社会的作用被简化为传宗接代 和料理 在 石 史转折 , 在整个社会 的演进中有着重 了一股“ 尊孔复古” 的浪潮 , 儒教道义思想开 家事 , 五四的先觉者们 为了将这部分潜在 的 电 。五 四 时期 以 11 年 五 四运 动 为 始 在这 一 时期 的文 化潮 流 中 占据 主 要 地位 。 巨大力量动员起来 ,提出了妇女解放问题 , 位 99
12 90年 ,新 文 化运 动 的影 响 在 全社 会 凸显 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思想的变革最终
出来 , 可以说 ,五四” “ 运动是这场新文化运 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对 中
动催 生 的结 果 。 11 , 95年 陈独 秀 创 办 的 《 新 国文学产生的影响 , 极其深远。 这一时期, 无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文学界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五四新文学追求新思想、新艺术和新文化,通过革命性的手法和内容,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背景与发展五四运动源于1919年5月4日的爱国学生运动,此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列强的压迫和国内各种不公平现象。

运动的发起者们对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感到不满,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

五四新文学在发展初期时,受到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尤其是法国象征主义和俄罗斯象征主义对于中国文学的启示。

五四文学家们纷纷借鉴了外国作家的创作方法和思想内核,将其融入到中国的文学创作中。

二、五四新文学的特点1.政治性和思想性五四新文学注重表达个体的内心感受和社会意识,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关切。

这一特点使得五四文学既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又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

例如,《狂人日记》描绘了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2.艺术性和创新性五四文学家们对于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尤为明显。

他们在诗歌、小说和戏剧创作上,试图通过新的手法来打破传统观念的羁绊。

例如,《草地》这篇诗歌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和韵律限制,体现了对于诗歌形式的创新和革新。

3.个体主义和主观性五四文学强调个体的表达和个人主观情感的体现,追求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由个性的展示。

这与传统文学注重社会道德和伦理约束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例如,《呐喊》运用大量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敏锐的观察和个人经历展现了对社会的愤怒和对个人命运的痛苦的表达。

三、历史影响五四新文学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革。

1.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五四新文学为后来的世界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

五四文学家们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培养了新一代文学创作的力量,为中国文学迈向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5.南国社

1922 年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田汉


《南国》半月刊
后来活动集中在戏 剧电影方面。
6.语社

1924 年 11 月因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 《语丝》周刊创刊于北京而得名。 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 孙伏园等。 侧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为新文学灌 注了现实关注意识, “语丝文体”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 、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可从文学 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三方面评述)
3 、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 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 、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 反对者之间的论争。
5、解释:


新青年 学衡派 湖畔诗社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社 南国社 语丝社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 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均等12人。 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 为代用会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


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物, 具有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 国,1915年由康奈尔大 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院,随杜威研究哲学,深 受其影响。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
次用了“文学革命”一词

信曰:“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
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

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主要 成员有应修人、汪静之、冯 雪峰、潘漠华。

“五四”小说相关资料(含小说及小说史研究)

“五四”小说相关资料(含小说及小说史研究)

“五四”时期小说文献综述在浩浩汤汤的辛亥革命之下,中国爱国人士掀起了一场影响至今的五四运动。

反反复复的思想斗争,是“立国”还是“立人”,困扰着他们。

在晚晴“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洪流中,五四时期的文学正不断缩短与世界文学的差距。

本文就走进五四十年。

其中,我认为这个时期的关键词是民主进步,自我觉醒。

对于五四时期的划分,学者们意见不一。

钱穆的《国史大纲》,从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现代思想文化运动进行讨论,在《国史大纲》中,钱穆对五四时期的时间划分,主要是以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事件和变化为依据。

具体来说,钱穆认为五四时期的划分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发生之前,而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五四运动时期基本结束。

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辛亥革命(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新政治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西方列强的战争导致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的变化,也在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四运动(1919年):青年学生发起的抗议活动,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民主义运动(1924年):孙中山领导的政治运动,推动中国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改革。

国共合作(1924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北伐战争(1926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发动的反对北洋政府的革命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年):标志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基本稳定和国家政权的重建。

可以看出,钱穆的时间划分主要以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事件和变化为依据,这也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和历史特点。

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五四时期的时间划分依据,与钱穆有所不同。

他认为五四时期从1915年开始,直到1927年北伐时期结束。

在费孝通的看法中,五四时期中最早的主要事件是中国《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这是促进中国文化变革和意识形态革命的里程碑事件。

而五四运动是在这个基础上爆发,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吴宓(1894-1978) 字雨僧。陕西泾阳人。 1916年毕业于清华学 校,次年赴美留学, 1921年获哈佛大学文 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东南大学教授,与梅 光迪等创办《学衡》 杂志。
梅光迪(1890-1945)字迪 生,安徽宣城人。1911年 赴美留学,先在西北大学, 后到哈佛大学专攻文学。 1920年回国任南开大学英 文系主任。1921年任东南 大学洋文系主任。创办《学 衡》杂志。1924年去美国 讲学。1927年回国后任中 央大学(即原来的东南大学) 代理文学院院长。后又去美 国哈佛大学工作。1936年 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 兼外国文学系主任。1939 年文理学院分开,任文学院 院长。1945年在贵阳去世。
2、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 (1)胡适: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 刊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谓之刍议, 犹云未定草也”,可见其谦恭。)
胡适(1891——1962) 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物, 具有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国, 1915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 杜威研究哲学,深受其影 响。
六 二十年代文学论争
1、与国故派人物的斗争(1919)
林琴南写了《 论古文白话之消长》 、《致蔡鹤 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 孟、铲伦常”。提出“文言不当废,白话不当 用”。林纾还发表模仿古人的文言小说《荆生》、 《妖梦》诅咒文学革命领袖。 蔡元培在《答林琴南书》中给予驳斥,并重申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支持文学革命与新思潮的传播。《新青年》全文 转载《荆生》并逐句批驳。
五 外国文艺思潮的启发与影响
1、胡适受意象派影响: 胡适根据“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 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 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

青年节文学研讨

青年节文学研讨

青年节文学研讨青年节是中国每年的5月4日,这一天是中国青年的节日,也是青年们展示自己才华的重要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许多文学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学研讨活动,共同探讨文学的意义和影响力。

本文将就青年节文学研讨的重要性、研讨的方式以及一些参与者的见解进行探讨。

青年节文学研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文学研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作者的用意,同时也可以促进我们自己的思考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这对于青年一代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拥有思想的力量,可以通过文学的方式影响他人,塑造社会。

在青年节文学研讨中,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可以进行讨论和探索。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一组青年会选择一本文学作品,然后分析和解读其中的元素,如情节、人物塑造、主题等。

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协作意识的培养,同时也可以提高个体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另一种方式是主题演讲。

在主题演讲中,一位专家或学者会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并就该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演讲者会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同时也会鼓励听众进行互动和提问。

这种方式可以拓宽青年的视野,增加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除了不同的研讨方式,参与青年节文学研讨的人们也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有些人认为文学研讨是一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可以通过与他人的讨论来拓宽自己的思路,增加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他们相信通过研讨,他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另一些人则认为文学研讨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他们相信通过与他人的研讨,可以传递和分享文学的魅力,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

他们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通过文学研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文学的价值。

总之,青年节文学研讨是一个重要的活动,它为青年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表达思想的平台。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其一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了人的观念和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组成了文学启蒙的思想主题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开始取代旧文学中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成为新文学中主要的人物形象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外来影响
意。(《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复王敬轩书》)
在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方面,胡适在1918年4月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要以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把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其意义超出了文学范畴。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了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 符号等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周作人的意见比较引人注目。从1918年底到1919年初,他连续发表 两篇重要文章:《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将“白话文学”推进到了“人的文学”。在 《人的文学》中,周作人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去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要从“灵 肉一致”的统一中去表现“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创作流派的形成
为了迅速扩大新文学的影响,新文学发展到20年代初期,掀起了一个文学社团的建设高潮。一 些志趣相投、文艺观点相近的作家,自觉地走到了一起,组建起了文学社团。文学社团的纷纷 建立,标示着新文学运动已从初期少数先驱者侧重破坏旧文学,转向大批文学生力军致力建设 新文学。新文学社团组建后,往往会创办一种或数种文艺报刊作为标帜与阵地,使得文学发表 的园地空前增多。这是新文学获得重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据统计,从1921年到1923年,全 国出现的大小文学社团有40余个,出版文艺刊物50多种。而到1925年,文学社团和相应刊物急 增到100多个。在众多的新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也最大, 最有代表性。其次,新月社和语丝社也很有影响。它们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四大文学社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文学发展研究2011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兰州国际经济专修学院学习中心姓名:张雪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而后几乎与现代文学同步发展,50年代开始成为显学,进入新时期以来走向成熟,近年来十分活跃。

近几年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中之一就对是五四文学的研究。

五四是现代文学的起点,2012年时逢五四运动83周年,现代文学界形成了纪念五四的热潮。

《文学评论》等刊物纷纷开辟专栏,发表了一批有分量的论文。

但随着民族文化传统的升温,也出现了一种否定五四新文化的倾向。

1.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概述1.1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现代”作为一个时间概念,按传统分法,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以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或称以1917年的文学革命兴起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包括在此间的文学运动、思潮、论争、流派和所有作家的文学创作,又被称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首先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穷则思变的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大门从此被打开→军事革命,实业革命(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失败,1906中日甲午战争致远舰长邓世昌战死北洋水师总督丁汝昌自杀)→政治革命(戊戌政变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辛亥革命大权被迫移交袁世凯)→文化革命(深感国民素质的低劣,教育救国;深感国民思想意识上的麻木,落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文学首先是为救亡图存服务的。

其次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古典文学已近尾声。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情感,心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固有的古典文学模式已再也不能满足人们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

第三就是外国文学、文化的巨大影响。

可以说,没有外国文学文化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是无法想象的。

严复是中国最早派向英国的海军留学生,但他没有成为海军将领,却成了中国最早的思想界的翻译家,曾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成《天演论》,还翻译过西洋文学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以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为主要思想。

包括了“五四”时期的文学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五四运动对后世影响的重大深远,通常称该十年为五四时期的文学,也称作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以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为主要思想。

由于这一时期左翼文学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是十分重要的文学团体,通常也叫“左联”时期的文学或左翼时期的文学,也被称为左翼革命文学和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思想。

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也被称作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现代文学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作家,其中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对新文学的繁荣昌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并以他们为骨干组成了一支宏大的作家队伍,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文学运动的不断发展,顺利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当代文学的新阶段,这支队伍及其作品,是现代文学的最宝贵的成就和财富。

1.2.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五四文学主要指的是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由于五四运动对后世影响的重大深远,通常称该十年为五四时期的文学。

自从鸦片战争打碎了清王朝老大帝国的沉沉昏梦之后,软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势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直在苦苦寻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首先有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继之有戊戌变法,效法西方搞君主立宪;然后有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

但是,这些努力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1917年1月,由北大教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留美学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文章针对中国旧文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良文学的八项主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予以呼应。

接着,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来到《新青年》编辑部工作。

于是,一场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命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至此,中国文学的演变与发展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新青年》杂志创办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批判封建思想,它把矛头首先对准了孔孟之道,因为孔孟之道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被作为正统观念。

为了反封建,《新青年》杂志高举“科学”与“民主”的两面大旗。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

在文学革命里,语言上的革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这就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当时有一些人看到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过程中,民族语言的统一曾经起到很大作用,因此也出来提倡国语。

国语也就是白话文,要用白话文来代替文言文。

文言文这种文字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应用着,越来越脱离口语。

结果造成一种什么现象呢?人们讲话和书写要用两套语言。

讲话是一套,写文章又要有一套。

而且由于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妨碍了文化的普及。

另外,它本身也有不精密的地方。

这种缺点对于表达现代的思想是不利的。

因此,为了社会的进步,语言上必须有一个革命。

这一点,早在“五四”之前已经有人发出文字改革的呼声了。

而且白话的一些报刊在"五四"以前已经有了。

不过,那个时候仅仅把白话作为一种普及文化的工具,或者认为可以用它来写一些应用文。

但是搞创作还得用文言文,文言文被称为“美文”。

1917年1月,胡适在陈独秀的鼓励之下,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提出了“八事”。

八件事情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反对文言文。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这篇文章超过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文章的重点只是反对文言文,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从总体上对封建文学作了批判,并且提出了我们所要建设的新文学的目标。

自从胡适、陈独秀的文章发表以后,文学革命运动就开展起来了。

从这些内容里,我们大概可以看到两点,一点是要批判旧文学里的封建思想,比如“文以载道”,它所载的道就是孔孟之道,这是要批判的;另一点从形式上反对那种复古的倾向,反对形式主义。

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4卷1期改由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鲁迅等轮流主编,陈独秀又办起了《每周评论》杂志。

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新文学阵线内积极开展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

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以此为文学革命的宗旨,把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其意义超出了文学领域。

周作人发表的《人的文学》主张个性解放,这一点在当时是有反封建意义的。

因为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是扼杀人的个性,不容许人们有自己独立的意志,独立的人格。

像“君要臣死,不可不死,父要子亡,不可不亡”这些东西,是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的。

个性解放正是针对这种封建的专制主义和封建的伦理道德,这是当时思想解放的一种表现。

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灵”与“肉”的统一中去表现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与研究的文学。

《平民文学》中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平民文学”,就是说不要去描写封建阶级的那些英雄豪杰、才子佳人。

而应该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写实主义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现实主义,为什么当时要提倡现实主义呢?就是要反对封建文学里的千篇一律的形式主义的东西。

主张要真实地来描写人生,要表现世间的痛苦,反映社会问题。

所以,“问题小说”、“问题剧”这些东西受到了提倡。

总而言之,从文学革命的内容来看,它是反封建的,这和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一致的,这是在文化战线上推翻封建统治所作的一种斗争。

李大钊发表的《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这样的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

他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论文。

例如《青春》、《今》、《青年与老人》等等。

李大钊在这些文章里,也是猛烈地抨击孔孟之道。

他告别反对守旧的思想而主张变革;反对倒退而主张进步。

他在文章中提出要追求青春中国之再生。

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要导致文学革命。

当时,新文化革命运动的先驱者们看到封建思想都是用文言文写的。

文言文这种形式和封建性内容两者结合在一起。

在过去的封建文学里,包含着许多封建思想。

为了批判这些封建思想,文学上也要有一场革命。

这样,一方面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一方面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这两点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内容。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借鉴外国文学创作经验,结合新文学的初步实践,对各种文体的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918年5月,产生了现代文学上第一篇作品,这就是鲁迅的《狂人日记》,体现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光有理论不行,得有拿得出叫得响的东西。

接着,《新青年》、《新潮》、《时事新报》等刊物上又陆续出现一批新文学作品。

如《狂人日记》、《孔已己》、《药》、《凤凰涅般木》、《匪徒颂》这些作品以普通人的形象、反对封建专制、争取个性解放等新的主题,鲜明地区别于旧文学。

1918年5月的《新青年》第4卷第5号正式完全改用了白话。

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白话文报刊风起云涌,达400种之多。

1920年,在白话文取代僵化了的文言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

2.对五四文学的评价五四是现代文学的起点。

1999年时逢五四运动80周年,现代文学界形成了纪念五四的热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