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合集下载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的兴起与发展





三、与“甲寅派”的斗争(1925年)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高一涵的《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胡适《老章又反了》 郁达夫《咒<甲寅>十四号<评新文学运动>》 成仿吾《读章氏<评新文学运动>》 鲁迅《十四年的“读经”》
四、对“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的 批判 1、对“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 的批判 2、对“黑幕小说”的批判 周作人《论黑幕》

(三)新月社 新月社1923年由徐志摩、闻 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 以《诗镌》作为活动阵地,1925 年开始形成新月诗派,后出版 《新月》月刊、《诗刊》季刊等。 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 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 响较深。倡导新格律诗,闻一多 提出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 筑美”三美主张。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一、对“国粹”派林纾的斗争 (1917年—1919年) 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知腊 丁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自有 其不宜废者。吾识其理,乃不能 道其所以然” 。

胡适写给《新青年》的公开信: “林先生为古文大家,而其论 ‘古文之不当废’,‘乃不能道 其所以然’,则古文之当废也, 不亦既明且显耶?”

(四)语丝社 语丝社因创办《语丝》周刊 而得名,1924年11月17日成立 于北京。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 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等。发表 杂感、时评、小品,重社会批评 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 体被称为“语丝体”,文风幽默 泼辣,对后来散文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五)湖畔诗社(参见课本P78) 湖畔诗社1922年春成立于杭 州,因出版四人合集《湖畔》而 得名。成员有冯雪峰、潘漠华、 应修人、汪静之等。1922年5月 出版汪静之《惠的风》,1923年 出版诗合集《春的歌集》。所作 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 友情、爱情的纯真,诗中真纯的 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 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六 二十年代文学论争
1、与国故 论古文白话之消长》 、《致蔡鹤 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 孟、铲伦常”。提出“文言不当废,白话不当 用”。林纾还发表模仿古人的文言小说《荆生》、 《妖梦》诅咒文学革命领袖。 蔡元培在《答林琴南书》中给予驳斥,并重申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支持文学革命与新思潮的传播。《新青年》全文 转载《荆生》并逐句批驳。
赫胥黎
3、周作人《人的文学》以西方资产阶级人 道主义为基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当时 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 理论。
志贺直哉
武者小路实笃
4、易卜生主义
1918年,《新青年》第 4卷第6号出了一期《易卜 生专号》,发表《娜拉》、 《国民公敌》等三篇剧作, 都是以反传统、反专制、 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 为宗旨,与“五四”精神 相吻合。在“五四”运动 高潮中,译介易卜生作品 和宣扬易卜生主义更蔚然 成风。
《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 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 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 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 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 会文学。 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纲领,涉及了文学的 创作方法、平民化、社会功能等同样是本 质性的问题 。
五 外国文艺思潮的启发与影响
1、胡适受意象派影响: 胡适根据“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 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 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
2、严复《天演论》翻译自赫胥黎《进化论 与伦理学》,将生物进化论发展为社会历 史进化论。胡适、陈独秀的文学史观也是 来自于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
(4)各种文学题材创作出现 小说:鲁迅《狂人日记》(《新青年4卷5 号)、《孔乙己》、《药》,叶圣陶《这 也是一个人》,冰心《斯人独憔悴》,王 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 散文:周作人的美文 诗歌: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汪静之《蕙的风》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教案
(一)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月成立于北京。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年 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 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世英、 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王 统照12人 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统照 人。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 ……文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 现在已经过去了。 文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般问题 般问题’’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 般问题’’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的创作为“人生派” 为人生”的文学。 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主要刊物是改 革后的《 小说月报》 和新创办的《 文学旬刊》 革后的 《 小说月报 》 和新创办的 《 文学旬刊 》 ( 后改为 文学周报》 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文学周报》)、《诗》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因《小 年 一二八”事变后因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教案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指斥一味摹仿六朝骈文的文选派文人和一味摹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和“桐城 谬种” 谬种” 。 “双簧信”:钱玄同 (王敬轩) 双簧信” 王敬轩) 双簧信 刘半农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涵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要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总的清算,就必须同时去 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适宜宣传新思想、新道德的新文 学、白话文。于是,他们在极力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发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同时成了文 学革命的倡导者,文学革命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人的文学”的观念地提出,标志着文学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平民文学》中,周 作人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了 “人的文学”的主张。这两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现代作家已 经从“非人的”古代文学中走出来,进入到“重新发现人”、建设人、弘扬人的个性的新时代。 1920年1月4日,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 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指出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 艺,博爱的精神”为“土壤根基”,发展了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想。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奠基。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散文、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关于新诗 的理论文章有胡适的《谈新诗》,俞平伯的《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 周无的《诗的将来》;关于小说,有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 发达》,刘半农的《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关于散文,有周作人的《美文》;关于戏剧, 有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等。这些文章注重借鉴外国文学的创作经验,结合新文学理论 和创作的实际经验,对各种文体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
❖在批判旧文学方面,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指斥文选派文人和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指出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的必然。胡适则认为文言是 死掉了的语言文字。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属于“非人的文学”。 另外,他们还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及旧戏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写 了《论黑幕》,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专门批判黑幕小说同封建复辟思想同气相求 的本质,蝴蝶鸳鸯派小说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为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扫清障碍。 钱玄同 和刘半农为了能使文学革命思想能够在社会上迅速产生广泛影响,还在1918年春的《新青年》 上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了反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的种种观点和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由刘半农复信逐一批驳,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学现代化背景(一)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1、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1917年前的近20年(满清覆灭、民国初建)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魏源等洋务派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2、文化机制变革影响文学(由社会的变革而推动),为文学变更提供条件。

梁启超:“第一期,器物不足……第二期,制度不足……第三期文化不足。

”①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②现代出版业平民化③自由撰稿人队伍的出现(二)文学观念变革1、梁启超“诗界革命”:三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说明此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其保留诗歌旧形式的革命终不彻底。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只看重小说的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文界革命”:成就最大“新文体”(政论文章):借鉴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具有很强鼓动力,宣扬其思想言论。

有意用于破桐城古文义法。

2、黄遵宪——于诗界革命走得更远,白话文运动的先导者“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口”——主张用俗话作诗“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主张用新思想和新材料3、王国维他没有梁任公提倡革命的煽动力,却具有真正的文学新品质。

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进入文学的精神世界,较之同时代人由进化论进入文学,更迫近文学本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学从“文以载道”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4、周氏兄弟《摩罗诗力说》、《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蕴含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重铸民族灵魂”的思想。

(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附:五四新文学之“新”:
新思想,新观念,新主题,新内容,新人物
新语言,新形式,新传播,新队伍,新成绩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文学社团的活跃
五四时期文学社团活跃的原因: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等
二、文学研究会
2.与学衡派的论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对立
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
胡先骕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学衡
派学贯中西,深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思想倾向稳健保守。他们的观点受到新文学阵营的反击,以鲁迅的驳斥最为尖锐。他发表了《估〈学衡〉》,对学衡派进行了嘲讽和批判。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
发起人:
郑振铎、沈雁冰、瞿世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
缘起:
我们发起这个会,有三种意思,要请大家注意:
一,是联络感情。
二,是增进知识。
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
(《文学研究会宣言》)
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简章》)
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从学于杜威,
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出版《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文学史》等。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历史渊源与外来影响自从鸦片战争打碎了清王朝老大帝国的沉沉昏梦之后,软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势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直在苦苦寻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首先有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继之有戊戌变法,效法西方搞君主立宪;然后有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

但是,这些努力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1917年1月,由北大教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留美学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文章针对中国旧文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良文学的八项主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予以呼应。

接着,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来到《新青年》编辑部工作。

于是,一场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命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至此,中国文学的演变与发展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①“三界”革命的影响从1899年开始,梁启超陆续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等一系列口号,他所强调的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文学对国民精神的改造等主张对“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②“言文一致”的变革“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实学不兴,是为无民。

”在1897年以后,裘廷梁、陈荣衮等维新人士从“启民”的角度相继提出了白话和文言统一的主张。

③“域外文学”的启迪以林纾为代表的外国文学翻译使中国作家明白了传统小说与外国小说之间在文体表达上的巨大差异,促使他们学习并思考西方文学的表现方式。

④社会结构的转型⑤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民族工业、尤其是印刷业的发展,为报刊的大量印刷、发行提供了现实的物质保障,报刊是现代文学传播的主要媒介。

晚清文学不仅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且在思想内容以至文学形式方面都为五四新文学的萌生做了必要的准备。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为什么在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⑴政治方面: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二、社团流派与文艺论争 (一)文学社团流派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 文学研究会 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 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 革命的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 茅盾等12人,会员有200余人。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 生而艺术。
Hale Waihona Puke 创作方法上倾向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 实主义。 是文学史上的人生派。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诗》等 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 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 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论争,形成了现代文 学中两种文学观念的互补。 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 对打破其对文坛的垄断起了重要作用,扩 大了新文学的读者阵地和影响。 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 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端。 主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周作人、傅斯年等 陈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 聋发聩的宣言书。向青年提出“自主 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 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 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伪 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 望。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 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 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 的文学。
3、新月社 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 新月社 胡适等发起聚会,1924年底发展为 新月社俱乐部,成员较复杂,文人、 银行家、政客、交际花都有。1933 年消亡。 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 梁实秋等。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 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 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 的发展与繁荣。 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 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 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知识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思潮

知识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思潮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涉及内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1917年文学革命前,总计2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或现代文学)发生的准备阶段。

•意义: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2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1、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这样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由官办出版业转移到了民营出版业,由此现代出版业具有了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的特征,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繁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这样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就发生了转换。

4)大量读者群的培养。

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了民众参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接受与反馈中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

文学接受队伍扩大。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的变革1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20年代文学思潮

2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2、参与者北京大学、蔡元培、《新青年》、陈独秀胡适、周氏兄弟等3、提倡抨击旧文化(传统文化)输入新文明(西方文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

封建思想文化,打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对传统思想文化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在批判封建旧文化的同时,新文化运动广泛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特别是西方人权,平等,自由,“人道主义”“,科学民主”的思想。

4、历史评价中国的文艺复兴、价值重估、中国现代化助推器全盘西化、传统断裂、激进主义等二、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1916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至北京。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立下首倡之功,成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之急先锋”。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打出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4、钱玄同、刘半农(双簧戏)刘半农:提出打破对旧文体的迷信,破旧韵造新韵,运用新式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钱玄同:猛烈抨击旧文学,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成为五四时期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5、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6、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1919年1月创办了《新潮》月刊,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同时也翻译介绍西方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

第一章_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_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双簧信”

为了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1918年3月,《 新青年》上演了一场“双簧信”,在《新青 年》上同时发表了《王敬轩君来信》和《复 王敬轩书》两篇争论文章。“王敬轩”其实 是《新青年》编辑钱玄同的化名,他把当时 社会上各种反对咒骂新文学的言论加以汇集 ,树立了复古派“王敬轩”这样一个对立面 。然后由另一个编辑刘半农发表“复信”, 逐条加以驳斥,在驳斥中阐明新文学倡导者 的主张。


创造社以1925年为
界 分为前 后期 , 前
期 以建设 新文学 为 己 任,在 美学立 场 上 推崇直 觉 、灵 感 和 天才 , 主张“ 文
学是自我的表现”。

在创作上,较多地接受
了欧洲浪漫主义及现代主
义文学流派的影响

以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文
学立场区别于文学研究会
三、湖畔诗社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过程。 2、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反 对者之间的论争。
5、解释:
新青年
学衡派
湖畔诗社
新月社
文学研究会 南国社
创造社
语丝社
(一)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 倡导思想自由。(破) (二)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立)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 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对封建 主义文学的攻击。

陈独秀(1880——1942)

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
弟”,十七岁参加县考中秀才,
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新学问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 文学研究会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 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 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 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 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之始,两个发起人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陈激进,胡平和 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其是非 甚明,必不容匡正为是。(陈独秀) 胡承认文学革命还可讨论……,态度太和平了, 若按他这个态度做去,文学革命至少还需经过 十年的讨论与尝试。(胡适)


三、新文学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1)胡适的《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以“国语的文 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 文学革命的宗旨。
两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 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 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 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胡适《建 设的文学革命论》)

(2)周作人发表《人的文 学》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
“肉”与“灵”的统一中 去表现“人”,,主张 “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 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 究的文学”;进而在《平 民文学》提出“为人生的 文学”口号。
【周作人】 (1885~1967)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 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 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 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 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 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 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 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 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 ( 周作人《人的文学》)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 活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 分前后两期,“五卅” 后,冯乃超、彭康、朱 镜我、李一氓、阳翰笙 等进步作家加入创造社,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变 化,郭沫若等又提出了 “革命文学”的口号。
语丝社
因《语丝》周 刊得名,以鲁 迅,周作人为 中坚,成员有 林语堂、孙伏 园等。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 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 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 已经过去了, 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文学 是一种工作, 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 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过程
随 长 后 迁 至 北 京 年 。 编 辑 部 》 青 《新 ,
聘 陈 独 秀 为 为 北 北 大 大 文 科 校 学 长 , 学 京 命 任
被 一 九 一 六 年 底 , 蔡 元 培
胡适和文学革命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著名 的《文学改良刍议》立下首倡之功,成 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之急先锋”。胡 适提出“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 从八事”入手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 年》发表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立下 首倡之功,成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之 急先锋”。胡适提出“吾以为今日而言 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 易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成为 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新青年》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明确提出了“民主”(德 先生)和“科学”(赛先生)的口号,并比之为舟车之两轮,若 无此两轮则社会无以前进。

第一章 五四思潮

第一章 五四思潮

第一章
2、意义: 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历史上包括近代产生过的文学 变革或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 等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各种传 统文学思想作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 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 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使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 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成为社会主流。
第一章
2、文学社团的产生

据统计,1921年到1923年,全国出现大小文学社团 40余个,出版文艺刊物50多种,到1925年,文学社 团和相应刊物激增到100多个。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新月社 (4)其他社团:语丝社、未名社;南国社、弥洒
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关图片
林纾与章士钊
新文化运动相关图片
辜鸿铭与刘师培
新文化运动相关图片
学衡派:梅光迪
胡先骕 吴宓
第一章
[本章参考书]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 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刘军宁:《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8 陈平原:《触摸历史 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9 《新青年》、《新潮》、《胡适全集》、《陈独秀全 集》、《鲁迅全集》 《陈独秀传》、《胡适传记》、《鲁迅传》等
第一章
三、新文学观念 1、胡适:“白话文学”论与”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八不主义” (《文学改良刍议》 ) → →“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 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 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 话。”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 →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我们所提倡的 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 国语的文学,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绪论1、“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他的文学观念都服从于“新民”的目的,而王国维则说文学“超然于厉害之外”,“强调文学自己之价值”。

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2、裘廷梁1987年旗帜鲜明地在《苏报》上倡言《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他详细细论述了白话有“省力”、“免枉读”、“便幼学”、“炼心力”、“便贫民”等八项益处。

3、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三个阶段:1、1917年~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1、1928年~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年~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1、背景:文学发生期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2、两个概念(1)新文化运动(2)文学革命:①理论倡导②创作实绩理论倡导: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文学创作:小说诗歌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新青年》后移址北京,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学现代化与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一、理论上: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们就是从西方文艺思潮中汲取理论源泉提倡文学革命的,例如:1、1916年,胡适在美国就注意欧美诗坛的意象主义运动,认同其形式上追求具体性,运用口语等主张,正是在“意象派”的启发下,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章八事”。

2、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也是号召学习欧美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运动,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人的文学” •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 《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鲁迅:冷峻犀利 • 郭沫若:雄奇豪放 • 郁达夫:袒露自怜 • 冰心:明丽晶莹 • 朱自清:精美秀雅 • 周作人:冲淡自然 • 闻一多:浓烈沉郁 • 庐隐:激切质直 • 徐志摩:潇洒空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3、个性化的追求 •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考题
一、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二、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三、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 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四、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 的文学 观念与理论?
• 两个关键人物: 陈独秀 、胡适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民主与科学的提倡 ➢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为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坚决反对旧道德、旧思想,试图建立新道德、新思 想,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推进中国社会由近代向 现代的转型。 ➢ 他们以启蒙主义思想和启蒙主义思想家为楷模,义 无反顾地反叛封建文化,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 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 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胡适
“今日我国之急需,……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 历史之眼光;三曰进化之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介绍西方文学 ➢ 胡适:“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
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 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 鲁迅:“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 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运 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中国现当代文学
2、文学革命发生的直接动因。
1915年,《新青 年》创刊,标志着新 文化运动开始。而新 文化运动首先是思想 革命,为适应思想革 命需要,文学革命应 运而生。因此文学革 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现代精神与文化态度的确立
• 三大主题: – 民主与科学的提倡 –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之精神 – 介绍西方文学
➢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思 想 ➢以政治维新为中心的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思想文化 ➢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
2、语言基础
语言革新的三种形式: ☺与洋务派文化思想相联系的音标文字运动;
☺与维新派、革命派启蒙主义文化思想相联系 的 “新文体”和“诗界革命” ; ☺与 “五四”新文化运动相联系的白话文运动。
➢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思想态度,始终针对中国 近现代之交的文化变迁,它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 中国文化的现实性要求;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 性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 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 叫做‘评判的态度’。…… 尼采说现今时代是一个‘重 新估定一切 值’(Transvaluation of all Values)的时代。‘重新估 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 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五四时期是西方文学进入中国文学的高潮期,从 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史诗,一直到19世纪末的 精神分析主义思潮,众多对文化思想有影响的作 家被译介到中国;
• 尤以近代戏剧家易卜生、思想家卢梭、哲学家尼 采和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的影响最著。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3、文学革命的发展过程
第一章: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确立
教学要点: 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主要的新文学社团 3、周作人、胡适的文学理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五四”文学革 命
1、思想文化基础
四个历史阶段的三种文化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
四个历史阶段: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
三种文化思想:
一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为“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为“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为“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为“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为“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之先锋精神
➢ “重新估价一切之价值”是五四一代学人为了打破 旧文化、再造新文化之目的,而建立的文化精神, 这一精神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他们提 供了新的文化视野。
1、以《新青年》为中心而形成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
2、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发难之作。 它在理论上为文学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3、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 态度坚决地反对旧文学,倡导新文学,标志着文学 革命正式开始。
中国现当代文学
4、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倡人的文学,反对非人的 文学,深刻影响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 5、林(纾)与蔡(元培)之争。 6、与“学衡派”、“甲寅派”的论争。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二)、文学革命的成就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
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 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 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历史上包括近代产生过的文 学变革或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 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开创中国文学现 代化的新时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
《青年杂志》创刊 号封面上的肖像 是美国“钢铁大 王”卡内基。90 年代以来,关于 卡内基的各种书 籍,成为国人汲 取成功经验的畅 销书。
中国现当代文学
陈独秀
• 在《青年杂志》创刊号发表《敬告 青年》,根据“进化论” 原理, 引进西方近代民主与科学思想,以 期培养“新鲜活泼之青年” 。他 提出了关于现代青年的六条标准。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直接动因
通常把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看作是一个历史 的界碑,以标示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1、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1)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2)白话文运动 (3)域外小说的输入 以上三方面为后起的文学革命做了准备。
1、在文学观念上: 2、在内容上: 3、在语言载体上: 4、在形式上: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文学革命的缺失: 对传统否定过多,对外国文学缺乏批判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新文学社团
• 1、文学研究会 • 2、创造社 • 3、新月社 • 4、语丝社 • 5、湖畔诗社 • 6、弥洒社 • 7、未名社 • 8、浅草-沉钟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