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镇化进程

合集下载

城镇化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

城镇化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

城镇化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摘要阐述了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城镇化对安徽省县城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县域经济;影响;对策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303-021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1.1城镇个数明显增加,城镇化水平全面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1995~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 148.73亿元,经济规模跨上了新台阶。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重大转变。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安徽省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

首先,表现在城市和城镇个数的增加,截至2006年末,安徽省共有城市22座,其中地级市17个,县级市5个。

其次,表现在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通过图1可以看到,2006年在安徽省6 593万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比重达37.1%,比1995年提高18.01个百分点。

安徽城镇人口的增长已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

1.2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城镇化速度超过大、中城市,对全省城镇化贡献率越来越大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以城市人口增长为主,二是农村城镇化为主导(即以镇人口增长为主),三是前两条途径共同起主导作用的模式。

从地区城镇化增幅来看,池州、阜阳、滁州位居三甲,超过或接近13%;合肥、亳州、巢湖、宣城的增幅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建市较早或老工业城市的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淮南等市增幅不大。

综合来看,近10多年里,除省会合肥外,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快,原城镇化基础不错的大、中城市发展步伐则相对较慢。

1.3城镇基础设施有所完善与1978年相比,到2006年底,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4.44%,提高了21个百分点;供气普及率达79.9%,提高了77个百分点;城镇道路总长达7 824km,增长近12倍;城市绿化面积达到了69 459hm2;公园达到151个,占地总面积8 264hm2。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7 一
《 钔 陵譬院譬{ i l )维龙 ( 2 0 0 4 ) [ 4 1 - 认为 , 商 贸流通 产 业与
城 镇 化存在着 十 分密切 的关 系 。 城 镇 化进 程 对流 通产 业 发展 提 出新 的要 求 ,成 为流 通 产业 发 展 的动 力 , 为 流 通产 业发展 提供 良好 的市场 环境 和 发展 空 间。 既然 城 镇 化进 程 与 流 通 产业 发展 之间 存 在 一定 的联 系 , 那么 , 到 底是 单 一 方 向的 影 响 关 系还 是 双 向
更 为流 通 产 业 的发 展 提 供 了更 广 阔 的市 场 空 间 和 发
学者 们对 流通 的理 论认 识 不同 , 导致 学术界 对于
流 通 的定 义 并 未形 成 一 致性 , 总体 而 言 , 人们 对流 通
产 业 的界 定 大 致 可 以分 为 广 义上 的 流通 产业 和 狭 义
城 镇化 的一 个基 本 内容 , 而城 镇 化进程 又 是商品 流通
形式 的传 统 乡村 社 会 向 以工 业和 服 务 业 为 主 要 经济
形式 的现 代城市 社 会逐 渐 转 变的历 史 过程 。 这个 过程

不断发 展和 改革 的推 动 力量 ; 汤宇卿 ( 2 0 0 0 ) 1 3 ] 认为, 流
上 的流 通产 业。 狭 义的流通 产 业 , 是 指 为实现商 品流
展 条件 : 而 流 通 产业 作 为 国 民经 济 的基 础 产业 , 牵 系 着 宏 观经 济 的整体 运行 , 其 发展 演 变 过程 是伴 随著 我
国城镇 的产生 与发 展进 程 而进 行 的 , 且其 发展 态 势又
质上, 两 者意 思相 同 , 只是 英译 中的差 异 而 已。 关于城 镇 化 的概 念 , 国 内外 均 具 有 较 多 不 同的 表达 , 归 结而 言, 城 镇 化 即城 市 化 、 都市化, 是 指 农 村人 口转化 为城 镇 人 口的过程 。具 体而 言 , 是指 由 以农业 为 主要 经济

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l l
l 3

安徽 省 城 市 化 发 展 状 况 分 析
时 间 (9 l 2 0 年 ) 1 9— 0 4
1 进 入 城 市 化 加 快 发 展 阶段 。 革 开放 尤 其 是上 世 纪 、 改
图 2 安 徽 省 城 市 化 水 平 与 工 业 化 率 比较
同 时 , 农 业 人 口 比重 大 大 低 于 城 市 化 水 平 ( 图 3 , 非 见 )
De. 0 6 c 2 0

经济 学管理 学研 究 -
安徽 省城 市化进程 的实证分析
柳 晓 明
(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财 经 系 ,安 徽 淮 北 2 50 ) 淮 3 0 0
摘要 : 首先 阐迷 了城 市化发展及 对城 市化 进程的影响 因素的研 究情 况, 对安徽省 的城 市化发展进程 进行 了分析 ,
表 明在城 市化进 程 中出现了为城 市化而城 市化 的现象 , 使 城 镇 聚集 了大量的农业 人 口 这种 差距还有 加大 的趋 势 ,
表 明一 些 地 方 的城 市 化 进 展 没 有 建 立 在 经 济 发 展 的 基 础 之
度 和全 省总 人 口增 长 速 度 。城 镇 化 是 我 省 现代 化 进程 中 面
化 开 始 于新 中 国成 立 以后 , 市化 过 程 经 历 了开 始 、 动 与 城 波
停滞 以后 , 在改 革开 放 的推动下进 入 了快 速发展 的 阶段 。
随 着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和 人 民生 活水 平 的提 高 , 国 的 城 市 我 化 水平 不 断 上 升 , 前 已进 入城 市 化 加 快 发展 阶 段 , 目 到 2 0 年 , 国城 市 化 水 平 为 3 . ,0 4年 达 到 4 . 。 02 我 91 20 18

合肥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合肥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合肥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的主要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合肥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变化。

合肥的城市化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中心的发展。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合肥的商业中心不断扩大,商业区的规模逐渐壮大,各类商业设施的数量也在增加,满足了人们对购物、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2.住宅区的扩建。

合肥的城市化发展也体现在住宅区的扩建上。

新的居民区不断建设,老旧住宅小区得到改造和提升。

同时,城市的居住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

4.城市功能的提升。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合肥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合肥成为了安徽省的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

同时,合肥还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5.生态环境的改善。

合肥的城市化发展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努力,合肥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虽然合肥的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城市规划和建设还存在不合理和不协调的现象,城市交通问题依然突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需要提高等。

这些问题需要合肥政府和全体市民共同努力解决。

合肥城市化发展的成功和特点,不仅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也离不开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通过合肥的城市化发展,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相信在未来,合肥的城市化进程还将继续迈进,为合肥市民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安徽人口报告

安徽人口报告

安徽人口报告安徽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徽省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对安徽省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一、人口总体情况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六千万,位居全国前列。

这主要归功于安徽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

据统计,安徽省的彩色土壤面积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因此农业产值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安徽省的人口结构主要以农民为主,占到总人口的大部分。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市的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其人口规模已经突破千万大关,并且还在不断扩张。

二、人口分布与城镇化进程安徽省的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均衡,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较小。

这与安徽省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安徽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带,东面与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相邻,西南部则与湖北接壤。

因此,安徽省既受益于周边的经济发展,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城市化进程不仅带来了人口的流动和集聚,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徽省各地政府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要关注城市建设和人口规模的合理平衡,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老龄化与人口结构调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安徽省的人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这对养老要求和医疗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养老院、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保障。

此外,由于二孩政策的实施,预计未来安徽省的人口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政府需要加强对新生儿和儿童的教育和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为安徽省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安徽省的人口报告显示了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老龄化现象逐渐明显的趋势。

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面对这些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并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为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有序的人口基础。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含图)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含图)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含图)目录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草案)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3)第一节发展方针战略 (3)第二节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预测 (8)第三章城镇空间布局 (10)第一节城镇空间结构 (10)第二节合肥经济圈 (11)第三节芜马经济圈 (12)第四节沿淮城市群 (12)第五节沿江城市带 (13)第六节淮合芜宣城市带 (14)第四章次区域发展指引 (15)第一节皖北片区发展指引 (15)第二节皖中片区发展指引 (16)第三节沿江片区发展指引 (17)第四节皖西片区发展指引 (19)第五节皖南片区发展指引 (20)第五章城镇规模与功能 (22)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 (22)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 (24)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 (25)第四节合肥 (27)第五节芜湖 (28)第六节安庆 (29)第七节蚌埠 (30)第八节阜阳 (31)第九节马鞍山 (32)第十节铜陵 (33)第十一节宣城 (33)第十二节六安 (34)第十三节池州 (35)第十四节滁州 (36)第十五节淮南 (37)第十六节淮北 (38)第十七节宿州 (39)第十八节亳州 (39)第十九节黄山 (40)第六章乡村地区发展 (42)第二十节总体思路 (42)第二十一节镇 (44)第二十二节乡村 (46)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 (48)I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第一节原则、战略与目标 (48)第二节交通布局框架 (48)第三节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48)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 (50)第一节土地资源节约利用 (50)第二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51) 第三节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 (51)第四节旅游与人文资源发展利用 (51) 第五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2)第六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 (52)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 (53) 第一节区域供水设施 (53)第二节区域能源基础设施 (53)第三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 (53)第四节区域污水与环境卫生设施 (53)第五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 (54)第六节区域公共设施 (54)第十章空间管制与区域协调 (55)第一节管制分区 (55)第二节管理分类 (55)第三节区域协调 (55)第一章近期行动计划 (57)第二章实施规划机制与措施 (59)第一节完善规划编制与实施 (59)第二节改革城乡管理体制 (60)第三节政策建议 (61)第三章附则 (62)附录 (63)II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于2010年底已实施到期。

“十二五”时期安徽城镇化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安徽城镇化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年份
均 水平 ( 6 % )低45 百 分点 。与东 部 地 区相 比 ,安徽 省 的城 镇 4. 6 . 个 化进 程严 重 滞 后 ,人 口的 城镇 化 推进 速度 明显 慢 于东 部地 区 。 以江
苏为 例 ,17年 安徽 省城 镇化 率 只 比江苏低 1 个 百 分点 ,20 年 与 98 . 1 09
益增 强 ,最 为 明显 的例 子 是 以大城 市为 中心 的城镇 密集 区的形 成和
发展 。

安徽城镇 化发 展特点
( ) 镇 体系 逐渐 完善 三 城 全省 城 镇体 系 逐 步完 善 ,城镇 规 模序 列 由 以小城 镇 为 主的结 构
逐 步 演变 为大 、中 、小城 市 、小 城镇 兼 有 的较 为完 善 的结构 ;城 镇
中 国 城 市 经 济 CHIA N URBAN E CoN oMY 探 索研 究
“ 二五 ” 时期 安徽城镇化 发展 思路 十 和政 策 建议
一 张谋贵 秦 柳
改 革 开放 以来 ,安 徽 省 城 镇 化 发 展 较 快 ,特别 是在 2 0 年 以 00 后 ,城镇 化进 程更 是 较之 以往 呈 现 出显 著加 快 的态 势 。然 而 ,与全 国及 发 达 地 区 相 比 ,安 徽 的城 镇 化 水 平 显 得 滞 后 。 “ 十二 五 ”时 期 ,是安 徽加 快发 展 的关 键时 期 ,经 济 和社会 大 力发 展 ,生 活水 平 大幅提 高 ,城镇 化必 须大 力快 速推 进 。
大大 增强 了城 镇 吸纳 就业 的能 力 ,促 进 了 乡村劳 动力 不 断 向城镇 转 移 。2 0 年 ,安徽 城 镇 就业 人 员从 2 0 年 的7 05 08 05 3 .万人 增加 到9 1 0. 9 万人 ,占全省 就业人 员 总量 的 比重从 1 . %上升 到2 %。 98 6 3

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

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

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作者:王娟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24期摘要:建国以来,安徽城镇化进程一波三折,以1978年改革开放和2000年新世纪为分界点,历经了三个具有显著特征的发展阶段。

总结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揭示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促进安徽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历史阶段特点安徽一、城乡户籍分割的波动发展阶段(1952—1978年)改革开放前,安徽受户口迁移、粮油供应、劳动用工等制度限制,城乡人口流动受阻,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曲折反复的特点。

(一)1952—1957年起步发展阶段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成立,辖有7个专员公署、5个省辖市、67个县和3个县级市。

1953年,安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国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较快,“一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4%。

随着城市经济的和工业化的迅速恢复,安徽城镇化开始起步,城镇化率由1953年的8.7%提高到1957年的9.0%,非农业人口由1952年的179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356万人。

(二)1958—1965年大跃进及调整阶段1958—1965年,安徽城镇化出现了快速上升、下降的过程。

其中,1958—1960年呈现大跃进状态,城镇化率从1957年的9.0%快速提高到1960年的16.1%;1961—1965年,转入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线的调整期,城市人口连续5年出现负增长,1965年城镇化率下降到11.6%。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建立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此后20年,农村居民被排除在城市之外,这是改革开放前,安徽城镇化与工业化没有互动的根本原因。

(三)1966—1978年停滞发展阶段文革10年,安徽城镇化陷入停滞,城镇化率从1965年的11.6%小幅提高到1978年的12.4%。

这一时期,我国推行重工业道路,城市吸纳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工业化无法形成对城镇化的拉动,城市待业青年快速增加。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安徽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华东腹地,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本文将从经济、产业、人口、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介绍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逐年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2024年,安徽省的GDP达到3.97万亿元,位列全国第8位。

安徽省的经济结构日益优化,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逐年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安徽省的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农业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畜牧业和渔业发展也比较突出。

此外,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中国煤炭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安徽省还发展了一批先进制造业,如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等。

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安徽省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增长趋势平稳。

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的常住人口已超过7000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安徽省的人口结构特点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城市人口比重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安徽省的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安徽省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安徽省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安徽省的基础教育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

近年来,安徽省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等重要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安徽省的医疗卫生事业也不断进步。

近年来,安徽省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安徽省有一批三甲医院和综合性医疗机构,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外,安徽省还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和农村合作医疗等重要项目,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卫生状况。

城市化加速时期安徽省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化加速时期安徽省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8 城镇化率 为4 . % 0 5 ,与全 国平均 水平 的差 距 ,由2 0 年的8 4 00 . 个 期 出现 加速发展趋 势 ;安徽 省城市化进程 以1 7 年为界 大体可
百 分 点 , , N 2 o 年 的5 2 百 分 点 。 缩 J o8 , .个 笔 者 归 纳 安徽 省城 市化 进程 的 特 点 如 下 :


安 徽省城市化历史进程及所处 阶段 的判别
城 市 化 率 为 l . 2 , 到 2 0 年 , 安 徽 省 城 市 化 率 为 4 . % 26% 08 05 :
( )安徽省城市 化发 展历程 一
1 7 — 0 8 其间城 市化率年 均增 长0 9 个 百分 点 。其 问根据 98 20 年 .3
9 8 19 年 纵 观 安 徽 省 城 市 化 发 展 历 程 , 安 徽 省 城 市 化 进 程 发 展 迅 城 市 化 速 度 又 可 以 区 分 为 两 个 不 同 的 阶 段 : 1 7 — 9 5 为 城 98 26% 95 速 。表现在 两个 方面:一 是城 镇数量 的增加 。1 4 年安徽省 只 市化平 稳发展期 ,1 7 年 安徽省城市化 率为1 . 2 ,19 年为 99 90% .8 962 0年 有 合 肥 、 芜 湖 、安 庆 、淮 南和 蚌 埠 5 城 市 : 2 0 年 ,安 徽 省共 1 . 9 ,年 均 增 长 0 3个 百 分 点 ; 19 — 0 8 为 城 镇 化 的 加 速 个 08 08 0 5 ,比1 9 年提高2 . 1 96 14 个百分 有城市2 座 ,其 中地 级市l 个 ,县级市5 ,市辖 区4 个 二是 增长期 ,2 0 年城市化率 为4 . % 2 7 个 4 .5 城镇人 口的增长 ,城镇化 率不断提高 。14 年城 镇人 口为2 6 99 6 万 点 ,年 均 增 长 16 个 百分 点 。 综 上 所 述 , 安 徽 省 城 市 化 进 程 滞 后 于 全 国城 市 化 进 程 , 近 人,城镇化率为8 6 % 0 8 . 9 ;2 0 年,安徽省市镇人 口为2 8 万人 , 4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县城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应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县城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应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县城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应对储金龙【摘要】As a big agriculture and population province, Anhui is one of the two experimental provinces of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e lies in on-site urbanization.the paper makes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role of counties in Anhu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its position and function on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country,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Anhui Subregion, the major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Counties are the core and key link on the work of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inAnhui.(2)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ies in Anhui is one of the great tasks to carry out the great deci⁃sion of promoting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by the State Council.(3)Counties are the important supporting poi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agglomeration in Anhui. Finally, it presen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for counties development in Anhui from development modes and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choice and so on.%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安徽省成为国家首批两个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省之一,建设的核心在于就地就近城镇化。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摘要:新型城镇化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发展绿色城镇与人性化城镇,使城镇化发展可持续、高效集约和各地区相互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得到安徽省2009至2018年以及2018年16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测度;发展不平衡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

1978年至201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7.92%迅速提高到59.58%,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增加了6.6余亿人,全国城市数量从193 个增加至672个。

但以往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片面追求增加城镇人口数量,造成了生态失衡、土地资源浪费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1]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老龄化加快的情形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工业化模式制约了城镇化发展,因此急需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向和主要驱动力。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践行科学发展观理念,从片面注重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到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转变。

[2]安徽省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省份,在2015年被正式确立为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以来,省政府响应国家政策,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驱动,城镇化水平快速稳步提升。

理论指导上,《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年)》认为目前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从外延扩张发展为内涵的提升,坚持速度与质量并行、质量为主的发展方式。

具体实践上,安徽省将以人为本作为城镇化核心,改革机制体制,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城镇的综合承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

[3]本文进一步从质量角度认识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安徽省各市新型城镇化得分,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文献综述首先关于评价指标方面,以往用单指标,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来评价城镇化水平,数据易于比较,但对新型城镇化内涵反映较少,因此我国学者基本采用多指标评价法,可以更加准确、全面的反映新型城镇化水平。

—安徽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安徽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安徽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安徽省是中国东部省份之一,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偏东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安徽省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情况。

首先,安徽省的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3.5万亿元,增速超过了7%。

这与国家经济增长水平基本相当,显示了安徽省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其次,安徽省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大了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了安徽省经济的转型升级。

再次,安徽省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安徽省的城市化率在不断提升,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逐年增加。

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城市消费的增长,促进了商业、服务业和住房市场的繁荣。

展望未来,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前景仍然较为乐观。

一方面,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为安徽省提供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安徽省在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外,安徽省还有许多潜力待发掘,如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增长。

然而,安徽省的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可能影响劳动力供应和市场需求。

其次,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阻力。

为应对这些挑战,安徽省可以继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绿色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综上所述,安徽省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未来,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只有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才能实现安徽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安徽省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安徽省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安徽省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探讨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指出城镇化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

分析了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指出金融支持是城镇化进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

接着,讨论了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金融创新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然后,综合分析了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整体关系,提出了加强金融支持促进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总结了安徽省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整体来看,本研究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政策指导。

【关键词】安徽省、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金融发展、互动关系、经济发展、对策建议、未来研究方向、重要性、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而安徽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之一,其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安徽省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实现城镇化、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强金融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城镇化率逐步提升,各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安徽省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金融领域也在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推动金融业态创新,助力经济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安徽省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深入理解安徽经济发展规律,提升政府决策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对安徽省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安徽省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揭示它们共同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速安徽省城市化进程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速安徽省城市化进程

城 镇化 是 人类 社 会发 展 的必 然趋 势 , 我 国的城 镇 化在 改革开 放后 发 展迅 速 , 城 镇化 水 平 的高低 是
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 的重要标准。安徽省城镇
化水 平 由 2 0 0 2年 的 3 0 . 7 % 提高 到 2 0 1 1年 的 4 4 . 8 %, 年 均增长 1 . 4个 百分点 ( 见表 1 ) , 2 0 1 1 年 全 国城镇化 水平 为 5 1 . 3 %, 年均增长 1 . 2个 百 分 点 。


安徽 城 镇化 发 展 现状
城镇 化是伴 随工业 化和现 代化进 程 的一 种规律
资料来源 : 中国统计年鉴 2 0 1 2年版、 安徽统计年鉴 2 0 1 2年版
性现象 , 是一个 国家 内部人 口、 资源 等要素 以城市 为 主导进 行配置 的过 程 , 同 时伴 随着 社 会 生产 和 生 活 方式 的转变 , 是城市实 现 向更 高层 次发展 、 生产 函数 向更 高层 次变革 的过 程 。城镇化 进程具 体表现 为农 村人 口向城市 聚集 , 第一 产 业 向第 二 、 三 产业 转 移 ,
合,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等。近些年来 , 尽管安徽城镇 化进程迅速 , 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城镇化 的健康
表 1 城镇化率和生产总值
十八 大报告 明确 提 出 : 坚持 走 中 国特色 新 型工
业化、 信息化、 展 观为指 导 , 以新 型工业 化为动 力, 追求 结构 合理 、 集 约高 效 、 环 境友 好 和城 乡一 体 的城镇 发 展 过 程 ¨ j 。传 统 城 镇 化 积 累 的问 题 和 矛 盾 日益突 出 , 为寻找 新 的城镇 化推 动力 , 调 整经 济结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课件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课件

10.0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00%
6.00%
4.00%
2.00%
0.00%
合肥 芜湖 一类:双升
安庆 黄山 六安 宣城 二类:人口增经济降
淮北
阜阳 马鞍山 铜陵 三类:人口降经济增
池州
蚌埠
淮南
宿州 亳州 四类:双降
人口比重 2000 人口比重 2009 经济比重 2000 经济比重 2009
27
巢湖
滁州
合肥、芜湖发展最突出
长三角家电制 造基地: 西门子、伊莱 克斯、方太、 帅康、奥克斯、 春兰
问题:
(1)化工产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2)缺乏创新与品牌推动的所导致
顺德 中山、
的产业再转移
珠三角家电制造基地: 美的、格力、康佳、创 维、格林柯尔、TCL
20
结论四:工业化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
2009(2008)制造业就业对城镇单位就业的贡献率比较
主要成效 1)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2011年的44.8%,年均提高1.55个 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7.5个百分点缩小到6.5个百 分点
6.5 7.5
4
2) 城镇体系不断优化
省域城市群体系初步显现,基本形成了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皖北城 市群“一圈一带一群”竞相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格局。沿江城市发展势头强 劲,皖北、皖西城市发展普遍提速,皖南旅游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县城和 小城镇也呈现出快速扩张势头。
青岛
胶州半岛家电制造业基 地:海尔、海信、奥柯 玛
案例:联合利华,空间分布:合肥
休闲娱乐产业逐步集聚
案例:方特,空间分布:芜湖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安徽省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

城镇化发展目标20__年,全省城镇化率51%,城镇人口3200万人;20__年,城镇化率58%,城镇人口接近3900万人;2030年,城镇化率70%-73%,城镇人口5100-5300万人。

城乡空间布局全省近期发展形成“一圈一带一群”城镇空间结构,其中“一圈”为合肥都市圈,“一带”为沿江(皖江)城市带,“一群”为皖北城市群。

在此基础上,远期:加快发展芜马都市圈和淮蚌合芜宣发展(轴)带,形成“两圈两带一群”的城镇空间结构。

城镇规模与功能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500万以上城市1个,300-500万的城市1个,200-300万的城市4个,100-200万城市8个,50-100万的城市3个,20-50万的城市5个;规划20-50万的县城40个,10-20万的县城7个,5-10万的县城6个,以及700个左右镇。

区域性特大城市为合肥和芜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蚌埠、阜阳、安庆、黄山;地区性中心城市为马鞍山、铜陵、宣城、六安、池州、滁州、淮南、淮北、宿州、亳州。

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调整,合理发挥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建设安全、低碳和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三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形成以国家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国家高等级航道网为主骨架,以城际铁路、公路、水运和支线航空交通为补充的交通通道,重点建设安徽中心城市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系统,全省形成沿江、东部、北部、西部四个交通走廊。

片区发展指引皖北片区加快皖北城市群建设,着力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示范区,规划至2030年片区总人口达到257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67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65%左右。

皖中片区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环巢湖区域性特大城市,进一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进户籍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意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进户籍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意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进户籍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07.13•【字号】皖政[2001]54号•【施行日期】2001.07.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户籍、身份证管理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进户籍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意见的通知(皖政〔2001〕5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政府同意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改进户籍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6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迫切要求,对于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全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按照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周密部署,协同配合,精心组织实施,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办好。

安徽省人民政府二00一年七月十三日关于进一步改进户籍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省公安厅二00一年六月二十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和安徽省“十五”计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进一步推动我省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现就改进户籍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一、全面推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一)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是: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以及县以下小城镇。

(二)凡在上述改革实施范围内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可根据本人意愿登记城镇常住户口。

已在小城镇登记为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件的,统一登记城镇常住户口。

凡在乡镇工作的人员,根据本人自愿,其直系亲属可登记城镇常住户口。

(三)对经批准在小城镇落户的人员,不再办理粮油供应关系手续;根据本人意愿,可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安徽省城镇化的进程与措施摘要:城镇是一国或地区富足与文明的象征,是人们从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城镇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文就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步伐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发展问题措施近日,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在优化城镇体系方面,方案提出大力发展城市群,推进合肥经济圈统筹发展,促进沿江城市带城市组群发展,支持皖北城市群加快发展,支持皖南山区及皖西大别山区城镇适度集聚;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到2015年,全省形成6个城镇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8个城镇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着力发展县城,推动20个以上具有较强实力的县城加快发展成为县级中等城市;积极培育200个特色镇;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城镇化进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认清其间的关系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

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

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

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

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二、安徽省城镇化的现状综合来看,我省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但整体水平较低;城镇布局体系逐步优化,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建成区面积快速增加,但整体竞争力较弱;城镇综合承载力逐年增强,但城镇发展质量不高。

我省城镇化率从2008年的40.5%提高到2012年的46.5%,年均增长1.2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全省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2年的8.39个百分点缩小到2012年的6.1个百分点。

但是,安徽省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值,城镇化率位居中部六省第五位,2012年的城镇化率分别相当于全国、湖南、湖北、江苏和浙江的88.4%、87.7%、86.9%、78.8%和73.6%。

2012年,全省城镇人口数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4个、50万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5个、20万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有15个、10万至20万人口的小城市35个、10万人以上的特色镇48个。

全省城镇化区域发展失衡,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发展优势明显,皖江地区城镇化实力强劲,皖北地区城镇经济社会实力较弱,皖西地区城镇化规模较小。

另外,我省城市的区域首位度不高,皖北、皖南缺少有集聚力、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三、安徽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1.城镇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从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不平衡我省一些地方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使得城镇规模小,布局散乱。

城镇规划、设置与建设盲目跟随,盲目效仿,没有做到一切从当地实情出发,导致城镇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规模不大、城市首位度低、劳动力素质低。

此外,我省城镇化地域反差较大,沿江城市群的马芜铜地区及合肥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但安庆、滁州、六安等后撤区并市的地区城镇化水平靠后。

2.各级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职能体系不够完善、经济中心职能较弱全省在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把耕地围起来、楼房建起来、农民进城来就是城镇化”的片面认识,没有做到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改造、自然村合并,而且很多县城及其以下的城镇总体外观仍是“一条街、一个集市、几幢机关办公楼”,部分中小城市也仅是“低层次”的政府驻地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忽视了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忽略了与第二、三产业的配置。

因此,从建筑表像看起来是“城镇化”了,但实质没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无论是城镇管理者还是居民,都没有在意识上实现从“县”到“市”、从“乡”到“镇”的根本性转变。

城镇职能体系不完善甚至得不到任何体现,经济中心职能较弱。

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即使是相对处于全省城镇体系核心地位,其城市行政中心职能也要大于经济中心职能,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力不强,马鞍山等这样的工矿城市经济职能单一,不具备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条件,其它诸如阜阳、宿州、巢湖、宣城、池州等城市工业职能更显薄弱。

3.城市之间的联动效应不突出,难以形成经济聚集效应从全省总体来看,虽然合巢芜、马芜铜一线已经形成城镇集群式发展,蚌埠、淮南、淮北、宿州初步形成城镇群,但其它多数地级城市与周边的县城经济联系疏远,没有建立分工协作关系。

城市之间、县城之间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联动效应较弱,迫切需要从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高度,通过产业特色、布局形态、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塑造,构建集群发展、使得小城镇的经济聚集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4.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待加强城镇尤其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大都以当地政府投资为主,而目前的财税政策严重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

比如我省的铜陵市,工业在经济中比重接近60%,财政收入上缴也接近60%,可用财力有限。

安徽县及县以下地方财政则更加困难,多数仅够维持正常运转,难以挤出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

如此一来,本身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造成投入不足的同时,产生了乡镇政府沉重负债的问题。

此外,一些地方挪用国家和省、市规定收缴的小城镇建设资金,一些本该返还用于建设小城镇的资金如土地出让金、市场管理费等不能全额返还,小城镇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政出多门,既存在“政府主体越位”的情况,又存在“政府主体缺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城镇的正常管理和维护。

四、针对安徽省城镇化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1、构建新型城镇规模等级体系,优化城市功能与结构。

按照城镇化阶段性规律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构建首位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宝塔式新型城镇体系。

按1(首位)—3(中心)—12(次中心)—62(县城)—400(建制镇)等级构建我省城镇规模等级体系。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做好城镇化的塔基。

全力支持合肥特大型区域首位城市建设,推进芜湖、蚌埠等皖南、皖北中心城市建设。

立足产业(链)规划,开展城镇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城镇功能和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扎实做好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和产业结构调整。

2、科学规划省域空间,形成以城市圈、带、群为核心的大区域空间格局。

目前,在有关城镇体系规划中,全省被划分为皖中、沿江、皖南、皖北、皖西五个区域,不仅区域划分标准不明确,而且也不符合城市圈、城市群的发展规律。

建议将全省按照经济基础和区位划分为皖中、皖南、皖北三个区域,以合肥城市圈带动皖中、皖西,连结沿江,形成以合肥为中心城市的皖中区;皖江城市带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带动沿江、辐射皖南,形成以芜湖为中心城市的皖南区;以皖北城市群带动皖北,呼应中原经济区,形成以蚌埠为中心城市的皖北区,逐步形成以城市圈、带、群为增长极的大区域空间格局。

3、坚持四化同步,推进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按照十八大精神要求,坚持走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我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具体来讲,就是在集群承接中加快工业化进程,在科技引领中加快信息化进程,在产城融合中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乡统筹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开创全省城镇发展、产业发展、生态安全新格局。

4、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以经济区推动行政区发展。

为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在现有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探索跨市域或市域内行政区划调整。

继续推进经济区划调整,以经济区划推动行政区调整,消除行政边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

未来五年,我省经济区域调整的重点是构建新型经济区划,如在合肥经济圈基础上推进合(肥)淮(南)六(安)同城化,推进芜(湖)马(鞍山)同城化,推进铜(陵)池(州)同城化,积累经验后向全省推广。

5、着力推进城市体制、机制和文化创新。

体制、机制是深层次的因素,是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做好基础设施、住房、城市应急系统和城市社会管理等工作;推进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建设,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和城市精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系列配套措施,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务工农民市民化;加大文教、卫生、公共福利等社会事业投入,推进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社保的城乡一体化;做好农民进城落户的社会保障、住房等制度安排,妥善解决农民工流动中的社会问题,对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6、城镇化由城镇建设为主向城镇建设与美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转变。

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应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紧紧抓住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契机,着力美好乡村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做出的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重大部署,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做好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乐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结束语:“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省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全面推进美好安徽建设的关键时期。

城镇化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

城镇化仍将持续快速发展。

安徽省工业化正处于中期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向城镇集聚的空间广阔,将有力地促进城镇规模与经济规模同步扩张。

国家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方针,有利于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完善城镇功能。

安徽省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有利于吸引更多优质要素,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推进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在全省已形成共识。

综观全局,“十二五”时期必须牢牢把握安徽时代特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体现转型发展新要求,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加速安徽崛起、建设美好安徽注入强劲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