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增长及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分析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分析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分析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政策内容、政策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策背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源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

新常态下,面临着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财政平衡以及资源配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如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环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同样,在新常态下,农村问题也日益突显。

农村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力不足、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政策内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内容涵盖多个方面:1.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政策推进“以人为本、高质量、依法有序”的城镇化,主要包括“两城一区”、新城镇化、特色小镇和城市群建设等方面,目的在于使城镇化质量高、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差距缩小。

2.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政策有利于保护耕地、改善农村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机会,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政策重点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产业振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3.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强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农民进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对农业产品的消费力、促进城市和乡村人员之间的交流等措施,以促进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

三、政策实施效果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体现在多个方面:1. 优化人口结构。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使得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口结构逐渐优化,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我国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本次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报告将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人口普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政府、社会和学术界提供参考。

二、人口总量与增长1. 人口总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4.11亿人,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亿人增加了7100多万人,增长率为5.38%。

其中,男性人口为7.23亿人,女性人口为6.88亿人。

2. 人口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3%,较上一个十年(2000-2010年)的0.57%有所下降。

这表明我国人口增长进入新常态。

三、人口结构1. 年龄结构(1)0-14岁人口:我国0-14岁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54%。

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

(2)15-59岁人口:我国15-59岁人口为8.96亿人,占总人口的63.35%。

与2010年相比,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

(3)60岁及以上人口: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

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

2. 性别结构我国男性人口为7.23亿人,女性人口为6.88亿人,性别比为104.61。

与2010年相比,性别比有所下降。

3. 城乡结构我国城镇人口为9.01亿人,占总人口的63.89%。

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四、人口分布1. 地区分布(1)东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为4.44亿人,占总人口的31.82%。

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

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1978年以前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上海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

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人口迁移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

人口迁移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

人口迁移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迁移现象日益普遍。

人口迁移给经济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影响进行分析。

一、人口迁移对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导致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减少了农业劳动力,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同时,城市的人口增加,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经济结构向产业化和城市化方向调整。

二、人口迁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人口迁移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农村人口的流失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促使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城市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等也因人口迁移得到更多的劳动力支持,带动了整个经济的结构升级。

三、人口流动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人口迁移还对地区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来说,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因为人口增加,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增长极。

同时,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了农村经济的衰退,增加了城乡经济差距,加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人口迁移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人口迁移使得城市人口增加,对消费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较强,更倾向于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

这引导了商品和服务供给的结构调整,提高了消费品质和档次,促进了经济的升级。

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市场萎缩,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面临着较大挑战。

五、人口流动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人口迁移也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随着人口流入城市,城市的社会保障负担不断增加。

城市面临着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艰难问题。

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满足迁徙人口的需求。

综上所述,人口迁移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推动了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消费结构的变化,并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1-0049-04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首次突破了50%。

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19 683个建制镇,其中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超过1 000万人口的城市有13个。

我国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主攻点。

但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建设速度缓慢,按户籍人口计算目前我国城镇化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

因此研究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探寻其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1. 制度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制度性障碍,它压制了社会对城镇人口的供给和需求,迫使进城的农民只能在城镇“体外循环”,处处受到冷遇和歧视,大大降低了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

同时,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为农民量身定制的失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也才刚刚起步,仍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却“老无所养、老无所靠”,这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从农村转向城镇的积极性。

另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公共服务供给政策、财政转移政策等方面的差别也给农民在城市中的正常生活带来各种不便。

2. 土地因素。

土地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城镇用地迅猛增长,城镇外延扩张造成稀缺土地过量消耗,如1990~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2.5万平方公里。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转移与分布空间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转移与分布空间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转移与分布空间张学浪;潘泽瀚【摘要】Based on the tracking prediction of “the 5th and 6th census” data, and the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urbanization rate , potential coefficient and three-force model ,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umulative transfer popul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will reach about 0.3-0.35 billion in 2030, and the scale , potential and power of the r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in the future are still relatively large .Be-cause of this, we suggest that the country may choose three kind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r the transfer population:the traditional geographical region “groups”, the national “main functional areas”, and the urbanized “scale structure”.Meanwhile , around the distribution modes of “dispersion”, “fo-cus”,“optimization”, government should implement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recommendations , in or-der to crack the related space distribution problems of the r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基于“五普”与“六普”数据的追踪预测,从城镇化率、潜力系数、“三力模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2030年农村累积转移人口数将达3~3.5亿左右,农村未来转移人口的规模、潜力及动力仍然比较大。

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流动并逐渐形成城市化的过程。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9年的60.6%。

这其中涉及了人口的城镇化、农村的城市化、乡村的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城镇化的定义。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动到城市地区,人口在城市中聚集,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了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城镇化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是经济原因。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和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其次是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

城市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吸引了农村居民为了子女的教育和医疗保障而移居城市。

此外,城市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也是城镇化的原因之一。

农村居民向往城市的繁华、现代化和多样化,希望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和娱乐活动。

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效益的提升。

城市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规模效益和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

城市化也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

城市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镇化还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然而,城镇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蔓延和拥堵、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

面对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划应该科学合理,通过合理布局和绿色建设,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其次是加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农村应该发展多样化的经济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吸引农村居民留在农村发展。

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的制约因素及其克服

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的制约因素及其克服

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的制约因素及其克服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人口素质。

然而,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及其克服方法。

一、经济因素1.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受到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影响。

由于农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劳动力占比较高,缺乏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导致农民没有动力选择城镇化生活。

此外,农民转移至城镇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会影响城镇化进程。

克服方法: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发展多元化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的互补发展。

2.土地制度不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具有控制权,农民无法有效流转土地,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动力。

克服方法:政府应加强土地制度,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城镇话机会。

二、社会因素1.社会保障不完善克服方法: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增强农民的城镇化信心。

2.教育水平低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城市化生活,也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约因素。

克服方法: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学生对城市化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城市化教育。

三、文化因素1.传统观念影响农村人口长期积累的传统观念与文化习俗,使得他们对城镇生活方式产生抵触,难以融入城市社会,从而限制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

克服方法:政府应积极宣传城市生活的优势,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引导农民树立积极的城镇化意识,逐步改变传统观念,发展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人口数据分析报告及预测(3篇)

人口数据分析报告及预测(3篇)

第1篇一、引言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地分析人口数据,准确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我国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二、我国人口现状分析1. 人口总量截至2020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4.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8.1%。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2.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1%,比2018年提高0.6个百分点。

预计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

(2)性别结构:我国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男性人口为7.23亿,女性人口为6.88亿,性别比为104.6。

这一现象对婚姻、生育、教育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3)城乡结构:我国城乡人口差距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48亿,占总人口的59.6%;农村常住人口为5.62亿,占总人口的40.4%。

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导致城市人口压力增大,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3. 人口素质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77年,比2018年提高0.16年。

然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素质差距仍然较大。

三、我国人口发展趋势预测1. 人口总量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数据,我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约为14.8亿。

此后,人口总量将逐渐下降,预计2050年左右降至14亿以下。

2.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呈现“老龄化、少子化”趋势。

预计2030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

全国人口城镇化大数据分析

全国人口城镇化大数据分析

全国人口城镇化大数据分析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城镇化的进程迅速加快。

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流动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全国人口城镇化的大数据分析,探讨了当前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人口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体现之一。

全国人口城镇化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口流动情况、城市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经济指标变化,为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提供决策支持。

二、现状分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呈上升趋势。

2019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较2000年末的35.88%有明显提高。

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包括城市建设、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及经济发展等。

在全国范围内,人口城镇化程度的差异较大。

一线和部分发达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率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主要受到地理、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三、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因素。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

其次,政府的政策也对人口城镇化有着重要影响。

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促进城市化的政策措施,为人口城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此外,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也是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向城市地区流动。

四、发展趋势分析根据目前的趋势和预测,全国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随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机会在城市地区的集中,农村居民将继续向城市地区流动。

同时,随着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吸引力将会增强。

这将进一步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然而,人口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而且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和老年人问题也需要特别关注和解决。

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产区之一,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转型的影响,东北地区农村城镇化进展较为缓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1.人口流失严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资源丰富度下降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失,农村人口留存率低,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

2.基础设施薄弱:相对城市地区,东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3.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产品收入占比较高,与现代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4.金融服务不足: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居民融资难、投资渠道少,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1.城市化指标单一:以城市人口比例作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指标,忽略了农村土地使用、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

2.服务设施不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3.产业转型困难:东北地区的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困难,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4.金融服务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薄弱,金融服务不足,农村居民融资难、投资渠道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1.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2.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加大对农村地区产业转型的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

3.完善金融服务: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帮助农村居民解决资金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4.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城镇化的多头管理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的政府部门从各自的 职责范围和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城镇化的过程进行 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城镇 化的进程涉及许多领域,但在统一市场的框架内, 具有区域整体性的特征,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管 理模式不符合城镇化这一特征的要求,不利于统一 的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在实施中难 以形成合力,影响城镇化进程健康高效地发展。
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一方面要求人口 Nhomakorabea中居住,从而带来 城市化效应,另一方面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一部 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排挤出来。这部分从农业中游离出 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必然要在农业以外的行业去寻求新的 就业机会。
(四)科学规划
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园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规划应包 含道路、通讯、水利、供电、供气、防灾、减灾、产业凰区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 文化等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这些方面的规划标准一定要有前瞻性,既要满足近期建设 的要求,又要预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和浪费,并使各专项规划相 衔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使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能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 济互动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组织精干的规划编制项目组, 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本区域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做到合理布局。发展规划应突出重点,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纲领”,引导、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 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 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 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 失地农民增多和一些地方后续社会保障跟不上,已成为影 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 制度仍未建立,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 化”速度。若按此模式继续推进城镇化,失地农民的数量 还会大量增加,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 步减少。农村人口的减少慢于农村耕地的减少,不仅危及 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势必进一步加剧解决“三农”问题 的难度。

我国城镇化发展前景及其对政府和农民的影响

我国城镇化发展前景及其对政府和农民的影响

我国城镇化发展前景及其对政府和农民的影响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60年前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

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

而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

60年来,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中心的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20世纪19年代末以来,由于各地加快了推进城镇化的力度,加上在宏观政策上大大减少了城镇化的阻力(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城镇化的速度空前加快,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2000年中国城镇化率是36.2%,城镇人口约4.6亿人;至2010年,城镇化率已增加11.3个百分点至47.5%,城镇人口约6.3亿人。

根据规划,中国在“十二五”末城镇化率将达到51.5%,较去年增加4个百分点。

城镇化过程给国家带来了GDP的增长,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一系列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镇为主的问题。

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

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

在城镇化过程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这是必然趋势。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前言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旨在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城镇扩张问题2.1 城市用地不足随着人口流入城市,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但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滞后,导致城市用地不足。

这使得城市发展受限,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建议】加强土地管理,优化土地使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避免浪费和不合理用地。

2.2 城市拥堵问题城市中大量的人口集中导致交通拥堵成为了普遍问题,影响了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

【建议】加强交通规划,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加强对私人汽车的管理,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人车辆数量。

3:社会问题3.1 城乡差距扩大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城市资源和服务集中在城市,而农村人口则面临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建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政策,使农村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3.2 城市贫困化问题城市中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体,城市贫困化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社会稳定性受到威胁。

【建议】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贫困人口得到及时帮助。

4:环境问题4.1 城市污染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产业发展快速,城市污染问题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垃圾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

【建议】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保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同时加强环境监管,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4.2 自然资源浪费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自然资源的浪费现象。

大量的土地、水资源等被滥用,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建议】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节约型、环保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农村人口的综合影响分析

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农村人口的综合影响分析
济师}06年第 5 20 期
经济状况而 考虑 , 常家 庭社 会地位 和 经济 收 通 入越 高的父母 往往 不愿 意多 生育孩 子 , 而影 从 响到生育率水平下降 。城 镇生活 中面临较 为激 烈 的竞争 , 人们将更注重 人 口的素质 , 这将刺激 人们在对子女数量与质 量关系 的认 识上做 出偏 向质 量的选择。此外 , 城镇 非农产业活动 中, 性 别偏好的 自然基 础被 削弱 , 淡化 了人们 养儿 传 宗接代意识 , 扭转 为 了生 男孩 而 多生超 生的 行 为。总之 , 镇化进 程 的加快 有利 于变 换生 育 城 的社会经 济文化 大环 境 , 而使 得养育 孩子 成 从 。 叶现 锐 马智 利 本也相应增 加, 加之 节育知识 容易得到传 播 、 节 育方法也可以得到较好较快 的推广 、 节育 的精神成 本和 市场成本 大为 摘 要: 积极 稳 妥 地 推 进 城 镇 化 进 程 已成 为我 国在 本 世 纪初 二 十 降低 , 父母对男孩的偏好 的下降 、 妇女受 教育状 况和经 济地位 的改善 , 年 里 可持 续 发 展 的 一 项 重 要 任 务 。 农 村 人 口无 疑 是 这 一 进 程 中 最 主 要 的受 影 响 群 体 , 合 分 析 城 镇 化 对 农 村 人 口的 各 种 现 实及 潜 在 影 响 对 综 各种因素的综 合作用 会使 人们更加 容易接 受节育 的新 观念和新 态度 , 最终促使农村人 口生育水平得以下 降。 各级政府制定本地 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规划具 有深远 的现 实意义和指 导 三、 城镇化进程对农村人口居住环境的影 响 作 用。 在制定合理的城乡规 划引导 下发展城 镇化 , 提倡采 取适度规 模 聚 关键 词 : 镇 化 农 村 人 口 影 响 城 居方式将有望解决我国 当前 面临 的几个 问题。( ) 1 因盲 目开 山造 田和 中图 分 类 号 :2 l F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滥砍滥伐导致 的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 ( ) 2 过度 放牧引起 的草原退化 、 文章 编 号 :0 4—4 1 (0 60 0 8—0 10 9 4 20 )5— 5 2 沙尘暴 日益频繁。( ) 3 大范围 的农 药 、 肥污染 及土地 肥 力退化 。( ) 化 4 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现 象严重 。( ) 生动植 物生存 空间 的 日渐 缩 5野 逐步提高我 国城镇化 水 平 , 加快农村 人 口向城镇转 移 的步伐是促 小、 物种 多样化 的减 少。因此 , 对整个 区域而 言, 合理 布局的城 镇体 系 进国民经济 良性循环和实现城乡一体化 发展的重大举 措。城镇化 的实 能缓解人类对大 自然 的干预 、 减少过度 放牧 、 过度开 垦的危 险性 , 而 从 质从量上看是指社 会经 济活动 中农业 活动 比重逐渐 下降 , 农业 活动 非 在很 大程度 上缓解农村 生态环境 恶化 的压 力, 降低农 村 自然 资源 的负 比重逐渐上升 , 农村人口的 比重逐渐降低 , 城镇 人 口的 比重稳步上 升的 载率 。同时我们必须警惕 城镇 化进程 带来环 境方 面的负外部 性影 响 : 过程 ; 从质上看则是指农村 和城市人 口共 同创造 , 同分享 社会共 有的 共 () 1 城镇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步伐的长期滞后 弓 发的垃圾 围城 、 l 排污处 理 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农 村人 口无疑是城 镇化进程 中受影响最 大的一 能力的不足 , 交通堵塞等问题 。( ) 2 传统文化特 征的古建筑 和历 史街 区 个社会群体。因此 , 合分析 城镇化进 程可能 给农 村人 口带 来的 各方 综 大批 消失 , 不可 再生的旅游资源受到严 重破 坏。( ) 3 城市建 设盲 目模 仿 面 影 响 , 有 十 分重 要 的理 论 意 义 和现 实 意 义 。 具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 区的风格 , 城市 自身风貌 丧失殆 尽 , 千城 一面 。( ) 4 城 镇 化 进 程对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转 移 的 影 响 生态资源 , 城区土地资 源浪 费严重 。 区圈地 蔚然 成风 , 郊 拟建 的开 发区 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 , 随着一 国经济 的发展 和人 均 国民收 伴 开而不 发。因此 , 各级政 府在 制定本地 区 的发 展规划 时必须 行克 服政 人水平的提高, 自然地 出现 劳动力 从第 一产业 向第二 , 三产业 转 将 第 长官意 志盲 目决策 , 真贯 彻政 府决 策必须 遵 循的 专家 咨询 、 认 民众 参 移, 然而在我国 , 伴随着经 济的高速 发展 , 并没有 出现与之 相对应 的劳 与, 公示这三个原则, 到科学决 策 , 做 从根本上 保证我 国城镇 化进 程的 动力转移现象。究其原因是我 国长期 以来实行的城 乡隔离的户 口迁移

中国农村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农村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农村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发展分析报告导言近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浪潮。

由于农村人口迁移的不断加速,中国的城市开始快速发展壮大。

本文将分析中国农村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原因农村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

首先,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许多农民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收入,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农村居民为了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医疗条件以及生活便利,也会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

再次,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农村地区面临着贫困、落后等问题。

为了摆脱贫困和改变命运,很多农民选择去城市打拼。

最后,农村人口迁移还受到政策的引导和推动。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城镇化发展,通过政策措施吸引农民前往城市定居,助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人口迁移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农村人口迁移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村人口的流入使得城市劳动力资源更加充足,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大量的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

其次,农村人口迁移为城市居民增加了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农民的到来使得城市变得更加多样化,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

再次,农村人口迁移对农村地区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民工通过城市工作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技能,一部分人选择回到农村创办企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城乡经济差距。

最后,农村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资源环境带来了压力。

同时也存在着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住房问题等一系列的难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三、农村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农村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发展既面临着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挑战之一是农村地区人才流失问题。

城镇化发展进展情况

城镇化发展进展情况

城镇化发展进展情况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最终在城市定居的过程。

在中国,城镇化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推动经济增长。

多年来,我国在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挑战。

一、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城镇人口比例已经达到60.6%。

这个数字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意味着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城市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如优质教育、医疗设施和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社交交流机会。

二、城镇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城镇化发展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城市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投资。

城镇化过程中,建设工程、房地产等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增加了巨大的价值。

此外,城镇化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这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也提振了消费和经济增长。

三、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尽管城镇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面对和解决。

首先,城镇化进程存在着城市扩张速度过快的问题。

一些城市在人口激增的同时,却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上。

这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其次,城镇化也带来了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和农业生产力下降的问题。

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丧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粮食供应安全。

最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城市的发展进步不平衡,有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较为顺利,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则存在巨大的发展差距。

这造成了不公平和不平衡的社会问题。

四、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措施为了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

政府加大了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力度,修建了大量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系统,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分析引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规模和方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人口流动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城市化进程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会促进城市与农村的融合,重构人口与资源的配置格局,具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的潜力。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但近年取得了显著进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60.6%,城镇人口数已超过8亿。

城市化进程中,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城市拓展的控制、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推出了重大改革措施,如推进城镇化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城市管理智慧化等。

第二部分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流动的规模和方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如今,中国人口流动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点。

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农民工是中国人口流动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中国的农民工总人数已经超过2亿人。

他们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建筑、制造业、服务业等工作。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仍将持续发展,这将会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2.城市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居民的流动也不容小觑。

城市间的流动大多是从经济相对强的地区向落后地区的迁移,如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向西部地区的流动。

城市间的人口流动除了改善人口的资源条件,还促进了资源和产业的转移和优化,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不过,城市间人口流动也会导致城市化的一些问题,如城市拥堵、社会保障等问题。

3.回乡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们开始有回到乡村的意愿。

人们回到乡村的主要原因是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机会,乡村发展的机遇和优势也吸引了他们的回归。

回乡人口的流动增加了城乡人口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乡村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在城镇定居的过程,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水平,也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对经济稳定增长的推动作用,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刺激内需消费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入城镇劳动就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这使得他们的消费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带动了内需的增长。

以购买力来衡量,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往往比农民强,他们更有能力购买各类商品和享受各种服务。

因此,城镇化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内需动力。

二、优化资源配置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流动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农村地区通常面临着劳动力过剩和资源浪费的问题,而城市则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资源供给不足的挑战。

通过城镇化,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填补了城市劳动力缺口,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促进产业升级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参与到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中。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农村地区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产业维持生计,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城镇化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产业升级,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促进创新创业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的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越,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城市的集聚效应和创业生态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创新创业不仅为城市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这些创新创业成果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稳定增长。

五、提升城市竞争力城镇化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通过城镇化,城市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提高城市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使得城市经济更加稳定增长,也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辐射作用。

六、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规划和建设得到了加强和改善,使得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引言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1. 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据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8亿人,城镇化率达到了60%以上。

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

1.1 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增长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提升。

这些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1.2 城市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城市化为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得到了巨大改善,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重要进展。

农村地区的农民也通过务工等方式提高了收入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1.3 城市化推动了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城市化使得人口流动成为可能。

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

同时,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2. 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尽管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顺利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需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科学研究和规划实施,合理安排城市的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避免城市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

2.2 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使得农村地区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经济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增长及结构分析
作者:吴承逊杨子麒邹也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8期
【摘要】城镇化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不断地提高。

农村人口问题影响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本文将利用相关数学建模的方法探讨农村人口增长模型及人口结构,并对未来的农村人口进行预测分析。

【关键词】人口模型;城镇化;农村人口
一、前言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自改革开放起,农村城镇化由概念慢慢变成了现实,今日城镇化进程日益加深,城镇人口不断攀升。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农村人口占据中国人口组成中很大的份额。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事实上,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而社会发展与进步完全是为了人,也是依赖于人之本身的。

因此,不难发现: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这是由于人口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人口的规模适度、人口素质优良与人口结构合理的状态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需要利用数学建模的知识来模拟出一个人口增长模型,当我们建立相关的人口模型预言人口的变化情况时,是能够很好的预测出城镇化的程度。

二、模型建立
(一)样本选择
三堂街镇是湖南省一个典型小镇,其人口数量及结构在我国中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桃江县统计局人口资料,在前期准备中得到了两组相隔十年的数据,分别是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时间间隔较大,因此我们首先应当考虑模型的选取。

这里我们不便直接采用Logistic人口增长模型,因为1、Logistic人口增长模型适用于有着长期数据追踪的案例。

而中国小型城镇、农村往往由于人口流动性大、迁移频繁等问题无法精确的记录人口数目。

再者,本例所有数据稀缺。

无法精确拟合出Logistic人口增长模型所需系数。

2、Logistic人口增长模型是以人口整体作为参照的模型,无法拟合出年龄段人口。

为此,
我们决定采取以年龄段作为组别,建立一个描述人口增长规律的数学模型。

我们建立此模型的出发点则是在假定每一个年龄组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是确定的这一基础下进行。

(二)模型假设
首先设为时间下第个年龄组的人口数目。

为初始人口数目,且为已知量。

我们目的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如下人口数量向量的变化状态。

在时刻+10第一个年龄组的人口是由在时刻到时刻+10这段时间内出生,并且能够活到时刻+10的人所构成,其中人口数可由下式给出
上式中的表示相应的年龄组中的人在这一时期中所能生育的孩子的个数的比率。

对于第二至第二十个年龄组,假设在+10时刻,第个年龄组的人数与时刻的第个年龄组的人数成正比。

即对于,有
其中为存活率,它表示在时刻第i个年龄组中的人到时刻 +10时仍然活着的比例。

为了预测未来人口的数量,我们假定出生率和存活率均为常数。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模型中所用的出生率和存活率均是以十年为一单位。

而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无法通过现有数据(事实上现有人口数据所计算出的生育率与死亡率均是以一年为以单位)计算出所需要的出生率和存活率。

(三)模型验证与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结合2000年全国人口调查与三堂街镇人口数据我们可以推测出十年后,亦即2010年三堂街镇人口数据为
我们可以看到预测值与实际值在初始的时候相差很大,通过本组组员对模型和数据的讨论,我们发现:1、过高的估计了生育率以及重复计算了同一组别的生育人数;2、忽略了实际上每个组的人数变化,而只是静止的考虑了每一年的生育率与出生率;3、模型本身比较粗糙,未考虑到政策、个人因素、生育意向、医疗水平等方面问题;4、数据样本偏少,提高拟合度方法有限;5、未考虑到农村劳动力人口迁移问题。

三、小结
随着中国生产力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城镇人口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但是由于诸方面原因,中国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

人口不单单是劳动力,更是影响中国后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对农村人口增长的讨论更是重中之重。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农村人口问题是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的。

随着国家开放二胎,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生的力量会注
入到国家的血脉当中。

这着实能够减缓中国人口老龄化,也为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带来良好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晓平.基于Logistic模型的青海省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预测[J].青海大学学报,2010.28(2):73-77.
[2]WILLIAM F.LUCAS.生命科学模型[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1996.12:24-36.
[3]宋杰,祝长华.Lislie人口增长模型在韶关市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中的应[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26(4):64-68.
[4]邵晓锋,张克新.黄冈市人口增长模型的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13).
[5]李秋红,何先平,余运君,王亮.数学模型在人口增长中的应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作者简介
吴承逊(1988年9月—),男,苗族,湖南凤凰人,湖南城市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数学,统计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