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1—获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第一篇:再别康桥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给大家阐释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单元话题是“徜徉诗歌的海洋”,《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这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集中体现了新格律诗“三美”主张。
学习本文,能够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它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为我们展示了梦幻一般纯、静、美的意境;它又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余音袅袅。
这首诗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情感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会给学生带来无上的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诗人徐志摩曾说:康桥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那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可以说,康桥的灵性,滋润出徐志摩这样一位充满灵性的诗人。
二、学情分析本文所针对的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诗歌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意境,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唤起学生比较真实感受。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结合本首诗的思想内容,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的语言,挖掘意象的内涵,感受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四、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1.教材分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简介和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感情3.感知《再别康桥》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能力目标:1.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3.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德育目标:1.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2.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4.教材处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说教学过程的设计1、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2021年再别康桥说课稿三篇
2021年再别康桥说课稿三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品味诗的意象美,体悟诗人的真情;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3、反复朗读,品味现代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配乐朗读法——反复朗读,深入体会。
三、说学法: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已经成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四、教学程序:这首诗歌我准备用一课时的时间处理完,内容不多,但是重点得突出。
具体分为四个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上课之前,我会给大家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词是徐志摩的诗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曲是专门为这首诗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缓,意境朦胧,这首诗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说是他的“标签”之作。
通过歌唱更添上几分诗歌的"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4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4篇)《再别康桥》篇1以下是关于诗歌《再别康桥》说课稿,仅供参考!《再别康桥》说课稿一、说教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再别康桥》说课稿篇2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四、深入理解1、感受音韵美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2、体会情感美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3.分析意象美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五、拓展延伸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六、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七、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金柳新娘《再别康桥》说课稿篇3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四、深入理解1、感受音韵美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2、体会情感美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3.分析意象美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五、拓展延伸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六、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七、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金柳新娘《再别康桥》说课稿篇4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再别康桥说课稿1一、说教材《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国新诗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对八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抽象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四、说方法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拔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首先,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
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谁,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再顺势导入: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歌的演唱者己经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桥情结。
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引发其阅读期待。
接下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谈一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5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再别康桥说课稿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聘双语特岗教师面试说课稿《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现在我从以八个方面来完成我这次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再别康桥》安排在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典型的体现了新月派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原则和徐志摩一生所追求的“爱、美、自由”的理想。
抒发了作者眷恋、伤感和惆怅之情,情感细腻、语言优美、画面丰富。
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生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
所以要训练学生诵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感情2、感知《再别康桥》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过程和方法目标:1. 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2.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我采用的教法有:1诵读法。
2提问点拨法3情景再现法。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人教版)一、说教材:1、单元地位、作用《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习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12下一页《再别康桥》说课稿(人教版)(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
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六)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重点)(七)余音绕梁收束全文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
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
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
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
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021年再别康桥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2021年再别康桥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单元地位、作用《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习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诵读法《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021年再别康桥说课稿9篇
2021年再别康桥说课稿9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单元地位、作用《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习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诵读法《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合集15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稿(合集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说课稿1一、说教材:1、单元地位、作用《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习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诵读法《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通用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1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说教法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说学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1.导入新课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6.迁移应用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堂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对__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诗两首其一),选自《徐志摩全集》。
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对现代新诗进行学习,关于如何来鉴赏诗歌,单元导语也给了我们清晰的建议,即“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示意图表示)我就是在这样宏观的框架下来建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同时,我们每一课着重讲框架中的一至两个知识点((《沁园春长沙》意象、知人论世;《雨巷》意象、音乐美;《再别康桥》、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从而更系统地完成本单元的整理教学目标--“把握新诗的艺术特征、掌握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尝试写写现代诗”。
二、【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重点字词(7个);②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爱、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了解;③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④学会分析每节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梦、夏虫、云彩”和诗人想借之表达的情感;⑤理解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并学会分析本诗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有感情的分层次诵读,让学生感受体验诗的意境和形象;②采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剑桥大学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诗人的康河情结;③围绕本诗,进行拓展阅读,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桥》、《偶然》、《你是人间四月天》,引导学生课下从书刊(互联)搜集有关材料;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使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习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②使学生了解“诗意的栖居”不仅仅是一句高雅的口号,更是值得我们为之付诸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点:①重点字词的积累;②把握“三美”的诗歌理论;③对本诗“意象-情感”进行分析;教学难点:①对“三美”诗歌理论的理解。
2021年关于再别康桥说课稿三篇
2021年关于再别康桥说课稿三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教学理念】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3、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1、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⑴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研究性)⑶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4、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⑴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再别康桥说课稿篇2一、教学理念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1、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021年再别康桥说课稿4篇【多篇汇编】
2021年再别康桥说课稿4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习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
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
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任务: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2、简介作者:配以热播剧《人间四月天》的剧照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
(2分钟)部分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对其中的主要演员黄磊、周迅也比较熟悉。
这些唯美的图片更是能唤起学生对徐志摩的好奇心。
【多篇汇编】2021年再别康桥说课稿4篇
2021年再别康桥说课稿4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单元地位、作用《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习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诵读法《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021年有关再别康桥说课稿三篇
2021年有关再别康桥说课稿三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一、教学理念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1、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研究性)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4.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
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
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法分析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学情学法分析
分析:农村初中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联想鉴赏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鉴赏法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
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
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
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近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
这一环节我先让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
并用幻灯片展示。
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
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
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
[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
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带动学
生有感情朗读。
]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
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
(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
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
并解决教学重点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
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
“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
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
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
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六)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
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
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
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
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七、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
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
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