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富弼故事
富公名讳弼,字彦
执政更加不高兴,故意推荐富公出使契 丹,想寻找事由使他得罪。欧阳修上书 挽留富公,没有得到答复。富公刚接受 使命,听到自己一个女儿去世的消息, 第二次接受使命,听到儿子出生的消息, 都不管不顾就出发了。收到家信,不打 开就烧掉了,说:“只是扰乱我的心意 罢了。”
庆历三年,晏殊担任宰相,范仲淹担任 参知政事,杜衍担任枢密使,韩琦和富 公辅佐他,欧阳修担任谏官,都是天下 敬仰的人物。鲁人石介写了《庆历圣德 诗》,逐一歌颂群臣,说:“范仲淹和 富弼,一个可比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夔, 一个可比舜时掌管教育的大臣契。”天 下人认为这样的赞颂不过分。
富公改任知制诰,负责督察京城的刑事 案件。 当时有凭伪造的簿录成为僧人 的事,事情败露,原来是(中书省)办事 的官吏所为。开封府审查其余的人却不 追究官吏。富公禀告执政,请求将犯案 的官吏交付监狱。执政指着自己的座位 说:“你即将担任这个职务,不要再追 求眼前的名声了。”富公神情严肃,不 接受他的建议,说:“一定要抓到犯案 的官吏才罢休。”
富公名讳弼,字彦国,幼时刻苦学习,有 宏大的气度。范仲淹见到后很赏识他,说 “这是可以辅佐君王的人才。”富公怀揣 自己的文章给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 他。天圣八年,富公凭茂材科目优等的成 绩考取进士。 适逢郭后被废黜,范仲淹为此事争辩,被 贬担任睦州知州。富公进言:“朝廷做一 件事结果犯下两种过错,即使不能使皇后 恢复身份,也应让范仲淹官复原职,用来 招纳忠言。”
赵元昊反叛,富公上书陈述八件事, 并且进言:“元昊派遣使者要求割 占土地,索取钱财布帛,但言辞很 傲慢,这必定是元昊的亲信谋臣自 己请求担任使者前来的。应当出其 不意,斩杀使者示众。”舆论认为 富公有宰相气度。富公被提拔掌管 谏院。
元昊侵犯鄜延,宦官黄德和领兵先逃跑,刘平 战死。但黄德和上奏诬陷刘平投降敌人,朝廷 下令派士兵包围看守刘平的家。富公说:“刘 平领兵前去增援,因为奸臣不援救,所以战败 最后大骂敌人绝食而死,应该抚恤他的家人。 黄德和是宦官,依仗势力诬陷他人,希望用这 种办法来免除自己的罪过,应该彻查他的案 件。”枢密院上奏,认为正当朝廷用兵之时, 不能追查这个案件。富公说:“大臣亲近下属 欺骗君主,案件一定要彻底恭节俭喜好礼节,和人谈话,即 使是年纪小地位低微的人也竭尽恭敬。 然而他凭轻车简从深入不可预料的敌国 朝廷,责问敌国君臣,挫败他们的言辞, 折服他们的内心,没有一句话稍微屈服, 这就是所谓的大勇啊!他写文章,雄辩 而不华丽,质朴而不粗俗。平生举荐的 人很多,特别知名的有十多位,当世的 人认为他能了解人。
富弼才德双馨的一代名相
52|体丙沦城|人文中原•先贤在发掘整理“打铁花”的过程中,80岁高龄的“打铁花”老艺人李万发回忆,清朝咸丰年以后,数十年都没打过“铁花”,只有人知道怎样打,但没有人组织,这一民间绝技濒临灭绝。
清朝光绪初年,他的父亲李顺昌在县城东关开了一间名叫"万顺炉坊”的铁匠铺。
李顺昌与邻居王家酒馆的掌柜王洛成,在了解确山老艺人"打铁花”的绝技之后,重新组建了确山县的"铁花会”。
二人被推选为正、副会首,并在当时老艺人的帮助下,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打铁花”。
自此,遇到社会安定、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当地就打一次“铁花”,沿袭成俗。
每次“打铁花”前会贴出告示,亲朋好友、商贾摊贩相互传递消息,南至信阳、北到潔河、东达淮阳、西通南阳都有人来观看,有时汝南、正阳、遂平、泌阳、明港等地的"龙灯会”“社火班”也会赶来献艺助兴。
确山四乡的民间玩艺班会也都不邀自来,在确山县城和“打铁花”场地四周表演,形成了自发的比赛活动。
清末民初,李顺昌还多次应邀到禹州、西平、汝南等地献艺,为当地组织“打铁花",在周围各县很有影响。
李顺昌、王洛成二人去世后,由李万发接任"铁花会”的会长。
但从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因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确山县总共只打了两次"铁花”,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几乎绝迹。
1956年和1962年,在确山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万发组织了两次"打铁花”,盛况空前,振奋人心,给确山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之后,由于政治运动频繁,“打铁花”又中断了26年之久。
1988年,为挖掘整理传统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确山县文化馆找到了李万发老先生,并于当年和1990年举办了两次“打铁花”烟火晚会,使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重见天日。
经过改进的确山“铁花”,由原来木杆搭制花棚改为钢管搭制,高度由原来的一层3米多增至两层6米多。
过去,花棚上只绑鞭炮、起火,如今,增添了各种烟花和带响的起火,“打铁花”的同时点放礼花弹,天上地下相映生辉,场面更宏伟、更壮观、更瑰丽。
此人极有才华,二次官拜宰相,晚年做一事再次被贬
此人极有才华,二次官拜宰相,晚年做一事再次被贬富弼(1004-1083),字彦国,北宋著名政治家,其一生经历与主张基本上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大概以庆历新政为(1043)时间节点。
庆历新政之前,富弼是一个改革家富弼出生于洛阳,传说其母怀孕时梦见旌旗鹤大雁落在庭院中,并且能说人话,说是上天赦免,不久之后便生下了富弼。
这当然是后世的附会之说,不能当真。
富弼早期仕途比较顺利,而且当时名相晏殊还招纳其为女婿。
在范仲淹的建议下,富弼应试制科考试,这是宋朝不定期举行的特殊人才招聘考试,后来大名鼎鼎的苏轼便参加过,而且取得了整个宋朝最好的成绩。
当然,富弼虽然成绩不如后辈苏轼,也能够举茂才异等进入仕途。
由于富弼与范仲淹交好,且其经常作为宋朝使臣出使契丹和接见契丹使臣,因此对宋辽之间的实力差距深有感触,对宋朝的社会矛盾也深有了解。
庆历三年(1043),富弼被拜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人一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随着范仲淹和欧阳修的被贬出朝,改革走向低潮。
富弼也被罢宰辅职位出京担任地方长官。
这段时间,富弼是赞成和支持变法,但是经过了一次失败和几年地方仕宦生涯后,富弼的政治主张逐渐趋于保守。
二度拜相后反对王安石变法仁宗末期,富弼再度入京,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
富弼执政后,反而失去了从前的锐气,政治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为。
后其几度沉浮,自集贤相到昭文相到首相又到丁忧罢相、复相。
神宗继位,富弼有一次经过洛阳,向他求策,心怀富国强兵愿望的宋神宗,听到富弼所说的“愿二十年口不言兵”默然不语,可见此时的富弼已经完全趋于保守,并不主张变法。
熙宁二年(1069),富弼拜相,但此时神宗以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因此富弼不旋踵出任地方长官,并且抵制新法。
由于晚年富弼趋于保守,坚决反对新政,神宗封其为郑国公,让他退休回洛阳养老。
此后他就基本上脱离了北宋的政治中心。
北宋名相富弼的故事,名人故事
北宋名相富弼的故事,名人故事
洛阳才子的故事
富弼成名后,被誉为“洛阳才子”。
当时范仲淹已经颇有名气,认识富弼后,对富弼大为赞赏,说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宰相晏殊。
晏殊是奇才,不到20岁就考中进士,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
范仲淹则说:“你不知道啊,土匪势强,远在山林,难以围剿,地方政府兵力不足,贸然围剿,只能是劳师伤财,让老百姓白白受苦罢了。
他们按兵不动,以图缓
剿,这大概是保护百姓的权宜之计啊。
”
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看法,脸红脖子粗地与自己的恩师争执起来。
有人劝富弼:“你也太过分了,难道忘了范先生对你的大恩大德了吗?”原来,富弼考中进士后,正值皇帝下诏求贤,要亲自考察天下士人。
范仲淹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派人把富弼
叫来,给他备了书房和书籍,让他集中精力写出对政事的看法,富弼因此得以被皇
帝赏识。
可是,富弼回答:“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
先生举荐我,并不是因为我的观点始终和他一致,而是因为我遇到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怎能因为要报
答他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呢?”
“这些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关于言语谨慎的故事
关于言语谨慎的故事
北宋大臣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年少时就很有才学。
有人向状元出身的范仲淹推荐富弼,范仲淹非常欣赏他,说他有“王佐之才”。
范仲淹把富弼的文章给当朝的枢密使(负者军国要政)晏殊看,晏殊也爱他的才学,决定把女儿嫁给他。
后来富弼并未经过进士考试就被推荐给仁宗皇帝,做了河阳判官,继又升为开封府推官。
不久,契丹屯兵边境,要北宋割地求和。
朝廷派富弼与契丹交涉,他力拒割地,终于保全了疆土。
嘉庆年间,富弼任宰相,与当朝的翰林学士欧阳修、御史中丞包拯、侍讲故翼之齐名,士大夫称之为“四真”:真宰相、真翰林学士、真中丞、真先生。
后来,王安石在朝力主变法,意见多与富弼不合。
富弼自知争不过王安石,常称病求退。
宋神宗同意富弼辞退宰相之职,问他谁可接替?富弼推荐文彦博,神宗默然不语:一会儿,神宗提出:“王安石怎样?”富弼默然不语。
于是神宗知道他们两人不和。
后来王安石推行新法,富弼有不同见解,更遭排挤,便请求回乡养老。
神宗同意,加封他为韩国公。
富弼乡居期间,仍常常上疏给皇帝,有关朝政利害得失,知无不言。
神宗虽不尽采纳,但始终很敬重他。
富弼平时好善嫉恶,但不随便表示喜怒,办事秉公,不谋私利。
他曾对人说,一个人应当“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意思是:说话要
谨慎,办事要严格遏止自己的私欲,后人就把他说的这两句话当成语来运用了。
历史趣谈:北宋名相富弼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名相富弼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名相富弼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名相富弼导语:富弼(1004年2月13日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
庆历二年(1042年)出使辽国,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拒绝割地要求;次年任枢密副使,富弼(1004年2月13日—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
庆历二年(1042年)出使辽国,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拒绝割地要求;次年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条上所拟河北守御十二策。
庆历五年(1045年)被排挤,出知郓州、青州(今山东益都)。
时河北大水,难民四处流亡。
富弼动员救灾,以地为食,募数万饥民为兵。
至和二年(1055年)与文彦博同为宰相,后因母丧罢相。
宋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又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
熙宁元年(1068年)入朝,宋神宗赵顼问他如何处理边事,富弼说:“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富弼多次出使辽国,对西夏情形也十分关注,他认识到辽国“委实强盛”,西夏“日渐壮大”,与古代夷狄大不相同,已是中原文明的劲敌。
富弼利用自己对宋、辽、西夏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熙宁二年,再度复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又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亳县)。
拒不执行新政青苗法,声称“新法,臣所不知”。
后退居洛阳,仍继续请求废止“新法”。
元丰六年(1083年)去世,享年八十,临终前上书神宗割地于西夏,已达到修兵息民。
谥号“文忠”。
历史如何评价北宋名相富弼总评富弼少年笃于学,提笔能文,胸有大度。
弼为政清廉,好善嫉恶,生活常识分享。
白衣卿相的典故
白衣卿相的典故篇一:白衣卿相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指的是王安石时期的宰相富弼。
他是北宋朝廷中一个备受争议和敬佩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在中国历史上,富弼被誉为“白衣卿相”,这个称号源自于他在朝廷任宰相期间一直穿着白色官袍的习惯。
相传,富弼的这个习惯起源于他少年时代的情感经历。
当时,他与一个身穿白衣的女子相爱,但由于阶级差异和政治原因,两人无法成婚。
为了纪念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富弼决定终身穿着白色来怀念这段不朽的感情。
因此,他在朝廷上一直以白衣示人,从而得到了“白衣卿相”的称号。
富弼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和改革措施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推行新法,以解决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很多有争议的改革方案,如青苗法、免役法等,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和反对,导致了朝廷内外的政治纷争。
尽管富弼作为白衣卿相备受争议,但他的政绩和才能无可否认。
他倡导的新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此外,他还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倡导重视经籍研究和教育普及,使得北宋的文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本人也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诗文和书法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赞美和传颂。
总的来说,白衣卿相富弼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备受争议和敬佩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改革思想和政绩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以白衣示人的行为也成为了一个传世佳话。
虽然他的改革在当时引起了一系列的政治纷争,但他的贡献和才能无法被忽视。
白衣卿相的典故至今仍在中国文化中被广为传诵,成为人们对于富弼这位历史人物的留念和赞美。
篇二:白衣卿相的典故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个用来形容官员清廉高洁、忠诚奉公的成语。
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后汉书·卷六十五》中的一则故事。
据传,东汉末年,朝廷内部腐败盛行,官员贪污受贿、懒散奢侈是常态。
然而,在当时,有一位姓白名衣的官员,他担任丞相(卿相)的职位,以其廉洁公正的作风而闻名。
富弼(2)原文
富弼(2)原文宰相,自唐朝以来可说是礼遇最高:百官来拜见的,无论老少都要行礼,宰相直立,稍微伸手扶一下来客;送客不用下台阶;客人坐得稍久了,侍吏就从旁边大声说宰相尊重,客人就恭敬不安地起身离去。
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话和颜悦色,送客人到门口,看到他上马才回来。
自此众官员渐渐学习富弼,(礼待下属)从富弼开始啊。
熙宁元年,调任汝州判官。
诏令入朝觐见,允许坐轿到殿门。
神宗御内东门小殿,让其儿子从宫门进入,而且命令他们不要跪拜,坐下谈话,从容地向富弼询问治国之道。
富弼知道神宗果敢有所作为,上奏说:人主的喜好和厌恶,不能让人窥测到;能窥测,那么奸人就得以逢迎。
应当像天监视人一样,善恶都自取,然后进行惩罚奖赏,这样功劳和罪恶都各得其实情。
又询问边疆之事,富弼说:陛下即位不久,应当广布恩德施行恩惠,希望二十年不提用兵之事。
神宗沉默不语。
到日影西移才告退。
神宗打算将他以集禧观使留在京师,他极力推辞,到郡县赴任。
熙宁二年二月,诏授职司空兼侍中,赏赐上等府第,全部辞谢,任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自从辞去官职回到西都十多年了,常深居不出门;晚年请求拜见的宾客也多起来,他都以病为理由,辞谢不见。
亲近的人问他什么缘故,富弼说:大凡对待他人,无论富贵贫贱贤达愚钝,都应一样的以礼相待。
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等对待的做法。
如果每个人来了都接见,我年老体衰又有病不能承受。
士大夫们也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怨言。
曾经想到老子祠去,乘坐小轿路过天津桥,适逢府中把集市迁到桥边,市上的人为富弼出行高兴,伴随着观看,直到安门,市面为之冷清了,富弼如此深得民心。
等到富弼去世,士大夫不论远近,认识不认识,见面了就相互转告,见不到面的就以信(互告),相互吊唁,常常落泪,富弼受士大夫爱戴也是如此。
哎呀!如果不是尽忠职守侍奉君主,尽仁尽义关爱民众,他的怜悯至诚充满内心而表现在外,能像这样吗?。
北宋宰相富弼一日走在大街上
北宋宰相富弼一日走在大街上一名秀才骂他是乌龟。
富弼没有任何反驳,众人都觉得富弼胆小怕事。
几年后辽国进犯,无一人敢去谈判。
胆小的富弼独自前往,凭三寸不烂之舌退兵。
富弼又名富彦国,年轻时便极其聪慧,提笔便能文,才华出众。
范仲淹对他极其看重,称他为“王佐之才”。
而他入朝为官也深得朝廷器重,职位越做越大,名声显赫。
人一旦出名,自然就有人借此生事。
富弼有惜才爱民的美称,却有一秀才想借此扬名。
他趁富弼外出时当街拦住他,并当着众人的面挑衅道。
“听说你博学多识,我想请教一个问题。
”富弼已感受到来者不善,但他也不想得罪对方。
没有下令仆从驱赶,反而爽快地答应。
秀才便问,“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么样?”富弼一愣,然后回答道,“我不知道。
”秀才哈哈大笑,“都说你满腹经纶,原来也不过如此。
”说完大笑而去,周围的人原本以为富弼会有什么高明的见解。
没想到这样回答,也非常失望。
富弼毫不介意,继续赶路。
仆从埋怨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可以回答,你为什么装作不知道?”富弼说道,此人是轻狂之士,如果拿理由和他辩解。
必定会言辞激烈,气氛紧张。
即便将其辩得哑口无言,他也是口服心不服。
更何况他心胸狭窄,必定会记仇。
我何必为此争论而得罪他呢?仆人似懂非懂,认为富弼有些胆小怕事,富弼也不做解释。
几日后秀才又在街上拦住富弼,富弼主动和其打招呼。
秀才却不理,扭头就走。
走出一段后,又回头大声说道,“富彦国真是一乌龟。
”富弼面不改色,继续往前走。
旁边有人提醒道,“他在骂你。
”富弼却说,可能是骂别人吧。
那人惊异道,“他指名道姓的骂你,怎么是骂别人呢?”富弼却轻描淡写地说道,“恐怕是同名同姓吧。
”旁人失望之极,觉得富弼真的是胆小怕事。
但就是这么一位胆小怕事的人,却是一朝宰相,深得宋仁宗的信任和器重。
公元1042年,宋辽关系又趋紧张。
辽国屯兵北境,要求遣使谈判,划地与辽。
当时朝廷中大臣都觉得敌情叵测,不敢担任使者之职。
面对主忧臣辱,“胆小怕事”的富弼挺身而出,出使辽国。
富弼的传记及翻译成就 - 富弼的生平和翻译成就
富弼的传记及翻译成就 - 富弼的生平和翻译成就富弼(1013年-1095年),字子厚,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以其杰出的才华和卓越的成就而闻名于世。
生平富弼出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1013年),出身于一个儒学世家。
年轻时,他受到优秀的教育,深入研究儒家经典文化,并展示出非凡的才华。
因此,他很早就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富弼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成就。
他被任命为宰相,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致力于改革内政,提倡政治清廉,注重教育发展,力图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
翻译成就除了在政治领域的杰出表现外,富弼还以其翻译成就而著名。
他精通多种语言,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和蒙古语等,使他能够进行广泛的翻译工作。
他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和宗教经典,为中文读者带来了大量宝贵的知识和文化。
他的翻译成就不仅在数量上令人惊叹,而且在质量上也非常高。
他注重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和风格,努力使翻译的作品与原作一样精彩。
通过他的努力,许多重要的外文作品被传播到中国,为文化交流和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富弼的传记及翻译成就是他辉煌生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他的政治智慧和出色的翻译能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启示。
参考资料- 李建忠. (2013). 中国历史名人伟人辞典. 信阳:信阳学院出版社.- 李连德. (2007). 中国古代杰出文化名人辞典.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王明清. (2008). 中国历史名人简明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北宋的宰相富弼与王安石的斗争
北宋的宰相富弼与王安石的斗争北宋时期,富弼与王安石是当时两位最杰出的政治家,他们的观点和政策在北宋政坛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斗争。
本文将介绍富弼和王安石的背景、政策观点及其斗争经过,以及对北宋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一、富弼和王安石的背景与政策观点1. 富弼的背景与政策观点富弼(1037-1095年),字文彦,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出身世家,曾任宰相,以清廉著称。
富弼主张维持传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政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富弼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稳定,而稳定的基础在于保持社会各个阶层的和谐与平衡。
他主张尊重传统的礼法制度,认为官宦人家应尽到榜样作用,而非追求变革。
他主张维护农民的利益,反对过度征收田赋,以保障社会稳定。
2. 王安石的背景与政策观点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在位于宰相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认为,当时的北宋政府无法应对经济的困境和社会的混乱,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他主张通过改革税制、军制、教育制度和货币政策等方面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他的“青苗法”和“免役法”等措施旨在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生产力。
二、富弼与王安石的斗争经过1. 富弼与王安石的观点冲突富弼和王安石的政策观点存在着根本的冲突。
富弼坚持保持传统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认为变革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性。
而王安石则主张大胆改革,认为只有通过变革才能解决国家的问题。
2. 富弼与王安石的政策争论富弼和王安石的政策斗争在北宋政坛上激烈展开。
富弼以宰相身份对王安石的改革政策进行尖锐批评,声称这些政策会破坏社会秩序。
而王安石则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政策,并通过一系列的篇章向国君辩护。
3. 最终的结果与影响尽管富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安石的改革,但王安石的一些政策还是得以推行,对北宋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措施,如青苗法和免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负担,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富弼的不争
北宋名相富弼年轻时就提笔
曾被范冲淹称为王佐之才,并大无意间招来了一些人的妒忌。
一次,富弼被一个秀才挡在衅的口吻对他说:“听说你博学多请教你。
”富弼笑笑说:“愿闻其详秀才问道:“如果有人骂你,你假装不解:“不知。
”秀才哈哈大笑经纶,我看也不过如此!”说完大笑原本都认为富弼会有什么高明的此作答,都纷纷附和。
富弼毫不在意,继续赶路,他“这么简单的问题,
老爷为何要装“此人是轻狂之人,
如拿理由与他烈,不论谁把谁驳得哑口无言,都何况此人既然能做出如此行径,人,事后定会记仇。
我与他又无甚争呢?”
几天后,富弼又和那秀才相遇呼,秀才却对他视而不见,回头大背影骂道:“真是一只乌龟!”富弼前行。
有好事者赶上来告诉他说回说:“应该是在骂别人吧!”那人道姓地骂!”富弼继续装糊涂:“大和他又无冤无仇,也许有人和我同秀才听后,羞惭不已。
很多时候,对那些没必要争完全可以装傻充愣。
如果只图争个你长我短,那么,到头终将“聪(据《思维与智慧》)※
富点被渴死饿死和被野回一条性命。
出,不管去哪里,驴,还不忘驮上一根大木
三大件”。
,临行前照例把“三大压弯了。
的是南方不是北方大但驴子梗着脖子,坚持座小山包时,驴子遇到驴子下意识地想跑,可子想解下木棒御敌,不,
可远在大漠的骆驼怎,驴子就命丧野狼之口。
于小心,死板教条,不会坏事。
(据《思维与﹃未雨绸缪﹄的驴子
文/厉
剑童
F a m in g Y u C hua n gx in
悦读驿站图/东方IC。
长寿名相富弼:助宋走出战争泥潭
长寿名相富弼:助宋走出战争泥潭富弼《儿子帖》。
富弼(1004—1083)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天圣八年(1030)以茂才异等科及第﹐历知县﹑签书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节度判官厅公事﹑通判绛州(今山西新绛)﹑郓州(今山东东平)﹐召为开封府推官﹑知谏院。
夏景宗李元昊寇鄜延﹐大将刘平战死﹐黄德和诬其降敌。
富弼参与审理此案﹐昭雪刘平之冤。
庆历二年(1042)为知制诰。
辽重兵压境﹐遣使求关南地﹐富弼奉命出使辽朝﹐拒绝割地要求﹐以增加岁币而还。
三年﹐任枢密副使﹐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及安边十三策﹐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除积弊为本。
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
不久被排挤﹐出知郓州﹑青州(今山东益都)。
时河北大水﹐流民南至京东。
富弼动员所辖地方出粟救灾﹔山林河泊之利﹐任流民取以为生﹔募数万饥民为兵。
至和二年(1055)﹐与文彦博同时被任为宰相。
嘉祐六年(1061)﹐以母丧罢相。
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
熙宁元年(1068)入觐﹐宋神宗赵顼问边事﹐以“愿二十年口不言兵”为对。
二年﹐以左仆射、门下侍郎拜同平章事﹐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称疾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亳州)。
青苗法出﹐他拒不执行。
后退居洛阳﹐仍继续请求废止新法。
元丰六年(1083)病死,年八十。
有奏议、安边策、文集等,今存《富郑公集》一卷。
《宋史》卷三一三有传。
富弼《温柑帖》,行书,纸本,纵26.5cm ,横49.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弼修建坟院,得额已久,先人神刻,理当崇立。
今天下文章,惟君谟与永叙主之,又生平最相知者,永叔方执政,不欲于请,独有意于君谟久矣但为编次文字未就,故且迁延。
昨因示谕,辄敢预闻下执,即非发于偶然,惟故人伦察,少安下情也。
皇恐皇恐,院榜候得请,别上闻,次圆觉偈,亦如教刊模也。
哀感何胜,弼又上温柑绝新好,尽荐于几筵,悲感悲感。
弼又启。
博主链接(一)北宋宰相富弼轶闻在北宋的宰相中,富弼和文彦博是老寿星:文彦博活到92岁,富弼活到80岁。
富弼散置灾民文言文
富弼散置灾民文言文
富弼,字彦国,北宋洛阳人。
他出身于河南府的一个大家族,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
当时,富弼家有一座庄园,位于河南府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
这个庄园占地很大,里面有大片的田地和房屋,还有不少的仆人和佃户。
一年春天,富弼家的庄园遭遇了一场大火,整个庄园几乎被烧成了灰烬。
富弼的家人和仆人都逃了出来,但是那些佃户们却无处可去。
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生计,只能四处流浪。
富弼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着急。
他知道这些佃户们都是靠着种地为生的,如果没有了土地,他们就无法生存下去。
于是,他决定散置灾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富弼先是派人四处寻找那些失去家园的佃户们,然后将他们召集到一起。
他告诉他们,自己愿意提供土地和种子,让他们重新开始种植庄稼。
同时,他还提供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如粮食、衣物等,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这些佃户们听了富弼的话,都非常感激。
他们纷纷向富弼表示感谢,并表示一定会好好耕种土地,不辜负他的期望。
从此以后,这些佃户们在富弼的帮助下,重新建立了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富弼也因此成为了当地的一位慈善家和好人。
百川论道富弼
百川论道富弼富弼,男,汉族,公元1004年⽣,寿命80岁。
属相龙,星座为⽔瓶座,河南洛阳⼈。
范仲淹见到他,惊奇地说了⼀句话,晏殊就把⼥⼉嫁给了他。
《宋史·列传七⼗⼆》记载“少笃学,有⼤度,范仲淹见⽽奇之,⽈:‘王佐才也。
’以其⽂⽰王曾、晏殊,殊妻以⼥。
”富弼⼩时候刻苦学习,有崇⾼理想和⾮凡器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很惊奇,说:“帝王的辅佐之才。
”并将富弼所写的⽂章,拿给北宋名相、诗⼈王曾,还有诗⼈晏殊看,晏殊将⼥⼉嫁给富弼。
“富弼,字彦国,河南⼈。
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弼。
”富弼的出⽣也很神奇。
他的母亲韩⽒当年⾝怀有孕,有⼀次,突然梦见天空旌旗招展,鹤雁齐翔,纷纷降落在他家的庭院之中,并且说是上天赦免,不久⽣下富弼。
宋仁宗恢复科举制度,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仕途。
”推举富弼才华出众,⾼⼈⼀头。
被授任作县处级的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后不久,范仲淹由于争论废除皇后之事⽽遭贬,富弼上书说:“这是⼀举⽽⼆失,即使不能恢复皇后之位,也应该将职位归还给范仲淹。
”没被采纳。
任县处级的绛州通判,升任直集贤院。
西夏开国皇帝赵元昊叛乱,富弼上疏陈述⼋件事,请求斩杀赵元昊派来的使者,奉召任地市级的开封府推官、知谏院。
康定元年(1040),正⽉初⼀发⽣了⽇⾷,富弼请求撤销宴会,在别馆中赐元昊使者酒饭。
执政认为不⾏,富弼说:“万⼀契丹这样做,是朝廷的羞辱。
”后来听说契丹果然撤除了宴会,宋仁宗深感后悔。
富弼因此议论⽇⾷,极⼒声明应付天象变化,还不如使下情畅通,于是解除了禁令。
庆历⼆年(1042年),富弼为地市级的知制诰,纠察在京师的刑事案件。
正好契丹在边境驻扎军队,派来宋朝索要关南⼟地。
朝廷选择聘答的⼈员,都认为契丹情形不能预测,不敢前⾏,吕夷简推荐富弼。
欧阳修引⽤颜真卿让李希烈出使之事,请将富弼留在京师。
富弼⼊朝叩头说:“⼈主忧虑⾂下耻辱,⾂下不敢爱惜⽣命贪⽣怕死。
”宋仁宗为此深受感动,先让富弼接待陪伴契丹使者。
%5B宝典%5D宋朝富弼传
[宝典]宋朝富弼传宋朝富弼传司职谏院,再盟契丹富弼(1004—1083),字彦国,洛阳(今属河南)人。
年轻时勤奋好学,雍容大度。
范仲淹十分赏识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荐给王曾、晏殊,晏殊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他。
天圣八年(1030),富弼以茂材异等科及第,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今河南孟县)判官。
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范仲淹因直谏仁宗废皇后之事被贬出朝,富弼这时正服毕父丧,回到汴京,便上书皇帝,以为“废嫡后,逐谏臣”,一举两失,不是太平盛世应当做的事。
又说范仲淹“忠直不挠”,“闻过遂谏”?,是履责尽职,决不应当黜弃。
后通判绛州(今山西新绛),迁直集贤院。
宝元二年(1039)四月,元昊派人使宋,要求宋朝承认夏国,册封帝号。
仁宗与朝中大臣久议未决,直到六月,才决定削去宋封元昊官爵,备兵征讨西夏。
十二月,富弼上《论西夏八事奏》,说西夏来使部从仪物隆盛,言辞傲慢,必是元昊心腹大臣,请求朝廷立斩西夏使者,以示朝廷抗御决心。
诏为开封府推官、知谏院。
富弼担任谏官,忠于职守,大胆抨击时政,屡次极言进谏。
当时朝廷禁止大臣越职言事,富弼借发生日食一事,恳请朝廷广开言路,认为“应天变莫若通下情”,于是解除了这项禁令。
康定元年(1040)宋夏三川口之战,由于内侍监军黄德和临阵脱逃,致使宋军大败,大将刘平被俘,不食而死。
黄德和为逃避罪责,诬告刘平投降,富弼力辩刘平冤屈,请朝廷立案审查。
仁宗命文彦博主持审理,终于给刘平昭雪。
后来仁宗任命夏守赟为陕西都总管,又任命内都知王守忠为钤辖以行牵制,富弼立即疏谏,以三川口之战,监军掣肘,将权不专以致遭败教训,力请罢免王守忠。
为了加强对西夏防务,富弼还建议扩大宰相事权,兼领枢密职,并厚赏西夏来降者,这些建议都被仁宗采纳。
庆历二年(1042),富弼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当时契丹有人用“伪牒”(假僧尼度牒)假扮僧侣,刺探情报,后被发觉,此案牵扯到政事堂官员,开封府缉拿其他要犯,但政事堂官员因有人庇护仍逍遥法外。
将相故事-富弼是谁?富弼和范仲淹是什么关系?
将相故事-富弼是谁?富弼和范仲淹是什么关系?人物档案姓名:富弼别名:彦国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河南省洛阳市出生日期:1004年逝世日期:1083年职业:同平章事封爵:郑国公主要成就:出使辽朝,拒绝割地要求推行庆历新政代表作品:《富郑公集》富弼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
因为出使辽国,强硬面对辽国威胁,仍然拒绝割地要求,最终以增加岁币结束。
出使辽国结束之后。
富弼受到仁宗重用,与范仲淹等人一起推行庆历新政,增强国家实力。
至和二年,与文彦博同为宰相,后因母亲去世而罢相。
宋英宗继位后,为枢密使,晋封郑国公。
宋神宗时期,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上奏劝谏神宗。
后来因为与王安石不和,选择离职,远离朝政。
即使离开朝廷,仍然心忧天下,关注时事。
元丰六年去世,享年八十岁,临终前上书神宗割地于西夏,已达到修兵息民。
范仲淹和富弼都是宋仁宗一朝仪仗的重臣,两人之间的关系有些矛盾。
说纯粹也复杂,范仲淹和富弼亦师亦友,同时也是争友。
两人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形容大概就在于“君子之交”了吧!范仲淹比富弼在朝廷上的资历老的多,在泰州地区任职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年仅二十多岁的富弼。
除此见面,读富弼的文章,范仲淹就毫不掩饰的表示了对富弼的欣赏。
后来范仲淹更是不遗余力的举荐富弼,对当时是御史中丞的晏殊说:“此人天下之奇才也,愿举于朝而用之。
”富弼后来进入仕途之后,也多得范仲淹提携。
虽然关系密切,但是并不代表两人在政治上沆瀣一气,拉帮结派。
实际上两人都是心忧天下的能臣好官,所以对于当时的政治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两人私交是好,但是在公事上却并不带入私情。
所以很多时候,两人都会因为政见不同,而发生争吵。
甚至有一次,富弼和范仲淹吵的面红耳赤,周围的人都觉得过分了,生怕他们关系从此僵硬。
甚至有人过来规劝,希望富弼退后一步,去向范仲淹道歉。
富弼对此却丝毫不在意,他说:“我同范先生乃君子之交,先生看重我,是因为我有独立见解,并非让我诸事随声附和,我怎能因私恩而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呢?”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两人之间争吵是争吵,但是等到私底下,关系仍然十分亲密,并未因此而变得生分起来。
北宋明相富弼简介富弼是怎么死的?
北宋明相富弼简介富弼是怎么死的?景德元年,洛阳一户人家的女主人,有一天晚上突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她梦见从天上有旌旗和大雁降落在自己的庭院中,那大雁甚至开口说话,说自己得上天赦免,即将降生为人。
不久之后,这位女主人真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本文的男主角——富弼。
而做梦的那位,就是他的母亲韩氏。
富弼是北宋时期名相,生有异象,自幼聪慧过人,常人难及。
富弼小的时候就喜好读书学习,气量大度,颇有君子作风。
年轻的时候,文章被范仲淹见到,对其大加赞赏,认为他是辅佐帝王治国良才。
宋仁宗时期恢复制科,富弼以茂才一等进入仕途,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后来范仲淹因为议论废除皇后一事而被贬谪,富弼上书求情也被降职贬谪,任绛州通判,升任直集贤院。
明道二年李元昊称帝反叛,富弼任开封府推官、知谏院。
后来李元昊进犯延,攻占金明,钤辖卢守钺不救助,内侍黄德和带兵逃走。
唯一可堪一用的大将刘平战死,黄德和和卢守钺反而诬陷刘平叛敌投降。
事后富弼主审此事,查明真相,判黄德和腰斩。
后来夏守任陕西都部署,又以入内都知王守忠为钤辖。
此事遭到富弼强烈反对,因为进言有理,而被授予盐铁判官、史馆修撰之职,不久奉命出使辽国。
在出使前先有辽国使者入朝觐见,但是端坐车架中不下车觐见中使。
当时许多大臣不知道辽国具体情形,不仅不敢出使辽国,同时也不敢责问辽国使臣。
唯有富弼当众发怒,大声责问辽国使者,维护宋朝国威。
后来更是与辽使推心置腹,获得不少有用情报,为两国谈判增加不少筹码。
富弼后来出使辽国的时候,辽兴宗狮子大开口,想要所求土地。
辽兴宗以辽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威胁,表示若是不答应此事,可能会兴兵伐宋。
到时候有什么后果,就只有宋朝自己承担了。
富弼却并没有被辽兴宗一番言语吓到,而是据理力争。
他以澶渊之盟为例,说当时若不是宋朝并没有与辽国纠葛的打算,大开皇恩放了他们一马。
那么那个时候,真正受到损害的又是谁呢?而且如今若是发动战争,那么不止宋朝有危害,辽国同样要付出大的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名相富弼故事北宋名相富弼年轻时,有人告诉他:“某某骂你。
”富弼说:“恐怕是骂别人吧!”这人又说:“叫着你的名字骂的,怎么是骂别人呢?”富弼说:“恐怕是骂与我同名字的人吧。
”那位骂他的人听说此事后,惭愧不已。
这个故事表明,富弼懂得宽以待人的道理!富弼为啥说范仲淹是圣人呢?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
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
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
戮之,非法意也。
”仁宗乃释之。
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
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
”弼不谓然。
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一、富弼与范仲淹的交谊范仲淹墓志铭为什么要请富弼撰写?须从两人的亲密关系说起。
世人但知范仲淹与韩琦关系密切,因而并称韩范。
其实,富弼与仲淹则有着更为长久的深情厚谊。
富弼(1004—1083),字彦国,河南洛阳人,比仲淹小15岁,终生呼仲淹为“范六丈”,以父辈尊之。
据范纯仁介绍:当年富弼“应举京师,文正公方居文馆,见公而奇之,与语终日。
曰:‘真王佐才也!’自此深爱重之。
亲怀其文以见丞相王沂公(王曾)、御史中丞晏元献公(晏殊)洎诸近侍。
曰:‘此人天下之奇才也!愿举于朝而用之。
’晏公世号知人,遂以女妻之。
时仁宗再复制科,先文正公谓公曰:‘子之才非常流,宜应是诏。
’天圣八年,公遂以茂材异等中第。
”(《范忠宣集》卷十七《富弼行状》)不知何因,纯仁将富弼与仲淹的交谊只从应举说起。
他们的交谊其实比这还要早。
据富弼为其父富言所撰《墓志铭》(见《琬琰集删存》卷二)称:其父富言曾监泰州榷酤,其时仲淹正监泰州西溪盐仓。
所以富弼后来在《祭范文正公文》(《范文正公集》附录《褒贤集.祭文》)中曾追溯道:“某昔初冠,识公海陵,顾我誉我,渭必有成。
我稔公德,亦己服膺。
自是相知,莫我公比。
一气殊息,同心异体。
始末闻道,公实告之;未知学文,公实教之。
肇复制举,我惮大科,公实激之;既举而仕,政则未喻,公实饬之。
”这里所称“某昔初冠,识公海陵”,如此感念仲淹恩德,说明那时的仲淹对于初冠的富弼显然是爱誉有加的。
富弼实为北宋历史卜一位热血报国、舍身忘家的忠义之士。
进入仕途以后,他与仲淹情好日笃。
仲淹因谏废郭皇后而遭贬,远在河阳签判任上的富弼就曾上书沦救,批评朝廷“一举而二失”。
进入中央政府以后,两人更是齐心协力,共谋国是。
特别是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实行变法革新,富弼成为最坚定、最激进的支持者之一。
因此,政敌反对新政,业就把最猛烈的火力、最恶毒的阴谋指向了他们。
富弼两次出使辽因,立有大功,但庆历三年再次使辽,回京复命之吋,竞被拒于京城大门之外,不容分说,便被打发出知郓州。
原因就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制造谣言。
诬蔑富弼企图废掉仁宗皇帝,且已起草好“废立诏书”,而富弼这次出使,就被诬有勾结北国以求外援的嫌疑。
仲淹也被散布了此类谣言。
幸亏仁宗赵祯还算明白,并不相信。
但是,这等谣言足以让革新派人士心惊肉跳,不敢自安于朝。
于是仲淹借“边境有警”的机会,离开朝廷,先是宣抚河东,继而宣抚陕西,接着打报告请求辞去参政之职,就地担起西北戍边之责。
随着富、范相继离开,反对派在朝中更是大耍阴谋诡计,开始了一场大清洗。
他们先是抓住一些鸡毛蒜皮小题大作,兴起一场“奏邸之狱”,将拥护新政的苏舜钦等一大批青年才俊“一网打尽”;接着无中生有、捏造罪名,甚至毫无道理地就把欧阳修、韩琦、杜衍等一批支持新政的中坚重臣一一逐出京城。
从此,庆历新政宣告失败,革新派人士全被排挤到外地。
仲淹自邻州解除边任之后,先后调知邓州、杭州、青州,最后由青州赴任颍州的途中病逝于徐州。
富弼则由郓州先后改知青州、郑州,当仲淹去世之时,他已被调任蔡州。
富弼“好善嫉恶,出丁‘天资”(《宋史》卷三一三本传)。
满怀报国之志而不得伸展,却遭受如此打击,心中之愤懑可想而知。
他在《祭范文正公文》中泣血倾诉:“公在内史,我陪密幄,得同四辅之仪;公抚陕西,我抚河北,义分三面之寄。
公既罢去,我亦随逝。
从古罪人,以干魑魅。
公我明时,咸得善地。
自此蛊孽,毁訾如沸。
必置其死,以快其志。
公云圣贤,鲜不如是。
出处以道,俯仰无愧。
……相勖以忠,相劝以义,报主之心,死而后已。
公今死矣,忠义已矣!万不伸一,赍恨多矣。
世无哲人,吾道穷矣。
我虽苟活,与死均矣。
师友僚类,殆三十午。
一日弃我,悲何可存?我守蔡印,公薨彭门。
我去无所,公来已魂,我恸几绝,公闻不闻?走使持奠,作文叙冤。
”无沦怎么哭诉发泄,祭文毕竟篇幅有限。
为了进一步发抒自己的满腔悲愤之情,他再次“作文叙冤”,完成了这一历史名篇《范文正公墓志铭》(见《琬琰集删存》卷二,以下简称《志文》)。
二、《志文》对范仲淹的评述范仲淹固为千古圣贤,有宋一人。
在“帅友僚类,殆三十年”的富弼心目中,更是仰之弥高、爱之弥深。
正是带着这种深沉大爱和悲愤不平之气,使得《志文》在赞美范公道德功业的同时,难免出现一些有失客观之处。
笔者不揣冒昧,就此作些探析。
(一)《宋史》本传(卷三一四)称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对于仲淹这种见义勇为、敢作敢为的行事风格,《志文》有着很好的体现。
但是,对于某些具体事件“敢作敢为”的结局和效果,却未必如富弼所说的那么完满。
兹举两例:一是谏阻冬至上寿事。
仁宗皇帝率百官为章献太后冬至上寿,行之有年,已成惯例。
仲淹受王曾、晏殊之荐初入朝廷,就大义凛然地指出此举不当,当时确属石破天惊、震动朝野的一件大事。
但是,上寿仪式还是照常举行了,仲淹并没有谏阻得住。
为此,他不仅写了一篇著名的《上资政晏侍郎书》进行抗辩,还自请贬放到河中府。
如果当时朝廷采纳了他的谏议,他就应该受到肯定、赞赏乃全表彰、褒奖才是,就不至于有受到晏殊训斥、自清贬放的事发生了。
而《志文》称“疏奏,遂罢上寿仪”,显然与事实不符。
二是劾奏阎文应事。
郭皇后之废,主要是宋仁宗受阎文应撺掇:郭皂后之死因,阎文应有很大嫌疑。
除此之外,阎文应“专恣不恪”,横行不法,很川能还于下不少其它坏事。
仲淹捃拾其罪行,,上奏参劾,使之受到应得处罚,完全可能.但据《宋史.宦者传三.阎义应传》(卷四六八)载:郭后“暴崩”之后,“时谏官劾其罪,……以文应领嘉州防御使,为秦州钤辖,改郓州,……后徙相州钤辖,卒,赠邻州观察使。
”以仁宗的仁慈宽厚,《宋史》的这一记载应当可信。
而《志文》却称:“公闻知而不食,将入辨,谓若不胜,必不与之俱生,即以家事属长子,明日尽条其罪恶闻于上。
上始知,遽命窜文应岭南,寻死于道。
”这里所记,看来似言过其实。
(二)《志文》掩饰了仲淹的第一次遭贬。
今天人们都知道仲淹仕途坎坷,进入朝廷以后,先后三次遭贬。
其实,早在他担任兴化县令,主持修筑捍海堰时,因海涛冲垮正在修筑中的工程,造成淹死民工一百余人的重大事故,很可能已经经历过一次贬官。
仲淹《胡令仪神道碑》(《范集》卷十二)中曾载其事,从中可见端倪:张纶《神道碑》(《范集》卷十二)、《泰州张侯祠堂颂》(《范集》卷八)、滕子京《墓志铭》(《范集》卷十五)中也都有所涉及。
只是仲淹把海堰筑成、民获其利的功劳全部归之于胡、张,而对于自己功欤过欤,则只字未提。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十)则将此事主要记作范仲淹的功绩.但是,富弼在《志文》中对这件事是怎么处理的呢?他对这工项惠及万民的重大工程没有提到,只是作为仲淹的一段早期经历而轻轻带过:“制置使举监泰州西溪盐廪,以劳进大理丞。
又举知兴化县、建州关隶,以吴国(其母谢氏)老疾辞,监楚州粮料院,丁忧去官。
”人们对此难免发出疑问:由于仲淹在西溪监廪任上考察民间疾苦,始建筑堰之议,得到朝廷采纳,并由张纶举荐任兴化县令,专主其事。
工程正在进行,怎能“又举”他去充任“建州关隶”? 一名远在建州(今福建建瓯市)的小小“关隶”,难道还需要从一名正在主持重大工程的县令之位上“又举”吗? 《志文》这一说法,显然不大合乎情理。
按照常情常理,仲淹这次调官,很可能是因为工程中出了如此重大伤亡事故,主持其事的仲淹难辞其咎,因而曾被问责。
(三)特别是对于仲淹身世中的难言之隐,《志文》本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古训,精心回护,有意识地使用了曲笔。
具体说来,就是仲淹生母谢氏在范家的身份地位问题。
据笔者考证,谢氏既非仲淹生父范墉的元配夫人,也非继配之正室,而是范墉之侧室。
这也就是况,千古伟人范仲淹本为庶出,而非嫡生。
这在今天看来当然不算什么,但在那时人们的心目中,却算不上出身高贵的荣耀之事。
因此,富弼在《志文》中就将此事曲意掩饰:一是将仲淹由范墉之第五子改作第三子。
这就使得人们不至于从仲淹兄弟数人的年龄差距上推算出仲淹本人的庶出身份。
二是将范墉随钱仿归宋的时间下推十年。
这就使得谢氏“以北归之初,无亲戚故旧,贫而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显得更有理由。
如此等等,还有更多。
仲淹身世中的这一关节问题,就被富弼如此这般地掩饰了千年,弄得扑朔迷离,以至于影响到后人对于仲淹思想形成的深入研究。
因笔者对此已有专文考证,这里不再赘述。
三、《志文》对吕夷简的评述作为一种应用文体的墓志铭,从产生之曰起,其基本功能主要在于记述墓主人的生平业绩。
由于多出于其亲朋好友门生故史之手,对于墓主人的溢美过誉之同在所难免。
自从北宋党争形成之后,风气所及,自然影响到墓志铭的撰作。
使之在担负揄扬墓主的任务之外,往往又被用作党争的工具。
富弼的这篇《志文》,就堪称这方面的代表,来人邵博在其《邵氏闻见后录》(卷第二十一)中曾详载其事:范文正公尹天府,坐论吕申公,降饶州:欧阳公为馆职,以书责谏官不言,贬夷陵;未几,申公亦罢。
后欧阳公作文正《神道碑》云:“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人欢然相约,共力国事。
天下之人皆以此多之。
”文正之子尧夫以为不然,从欧阳公力辩。
不可,则自削去“欢然”、“共力”等语。
欧阳公殊不乐,为苏明允云:“范公碑为其子弟擅于石本改动文字。
令人恨之。
”文正《墓志》则富公之文也.先是,富公自欧阳公平章其书,略曰:“大都作文字,其间有干着说善恶,可以为劝戒者,必当明白其词,善恶焕然,使为恶者稍知戒,为善者稍知劝。
是亦文章之用也。
岂当学圣人之作《春秋》,隐奥微婉,使后人传之、注之,尚未能通,疏之、又疏之,尚未能尽,以至为说、为解、为训释,为论议,经千馀年,而学者至今终不能贯彻晓了。
弼谓如《春秋》者,惟圣人可为,降圣人而下,皆不可为。
为之亦不复取信于后矣.学者能约《春秋》大义,立法立例,善则褒之,恶则贬之。
苟有不得已,须当避者、稍微其词可也。
不宜使后人千馀年而不知其意也。
若善不能劝,恶不能戒,则是文字将何用哉?!既书之,而恶者自不戒,善者自不劝,则人之罪也,于文字何过哉?弼常病今之人作文字无所发明,但依违模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