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读后感
读《容斋随笔》有感
读《容斋随笔》有感江苏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陈建云寒假闲暇时,翻看了据说是毛泽东珍藏之一,也是他最喜欢读的《容斋随笔》,宋朝洪迈著,砖头一样厚,大概有数千篇随笔,虽说我只看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感觉读来并不乏味。
洪迈的笔触本就不是很深,每篇仅二三百字,感觉就像是作者的随意涂鸦,当然,这涂鸦不含贬义。
作者在读书过程中只要有点感觉,就立刻写出来,感觉又像是做记号,与现今的读后感完全不同。
但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正儿八经的读后感令人倒胃口。
天马行空,想写就写,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也可以拉到一起去,这才够好!例如《唐重牡丹》一篇,洪先生在读了欧阳修的《牡丹释名》一文后,对其文中提到沈彪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等唐代咏花高手均未在诗中歌咏过牡丹,从而认为唐朝人不重视牡丹的观点不以为然。
经他亲自查证,白乐天集中有《白牡丹》一篇,共十四韵,又有《秦中吟》十篇,其中《买花》一章中有“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他的《讽谕乐府》中有《牡丹芳》一篇,极力称道牡丹花的妖艳,甚至有“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这样的诗句。
又有《惜牡丹》诗说:“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元稹也有《入永寿寺看牡丹》诗八韵,《和乐天秋题牡丹丛》三韵,《酬胡三咏牡丹》一绝。
许浑诗中说:“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
”徐凝说:“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又说:“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考查验证,有力地证明了元稹、白居易不是没有牡丹诗,唐朝人也不是不看重牡丹。
写得实在是好!洪先生做学问的态度也十分值得称道。
作者在读了《论语》后,明确表示最喜欢《公西华侍坐》一章,并引用了孔子和两个得意弟子间的一段对话:颜渊和子路陪侍在孔子身旁,孔子对他俩道:“随便谈谈各人的志愿好吗?愿意怎样地生活?愿意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道:“我愿意能真心慷慨地对待朋友,自己的车马和好衣裳都拿来和朋友一起用,用坏了穿旧了也不在乎。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分享给你容斋随笔简介特点及阅读后感悟价值及分享的理由一、简介《容斋随笔》为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
《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
据作者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著者洪迈(1123年-1202年),南宋著名文学家,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
洪皓第三子。
官至翰林院学士、端明殿学士,资政大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谥"文敏"。
一门三丞相四学士洪皓,在南宋代礼部尚书时,出使金国,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
誉为“南宋苏武”。
长子洪适,榜眼官至右丞相,太师、魏国公。
次子洪遵,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同知枢密院事,少师、信国公,赠太师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皆为正一品,说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三子洪迈曾任翰林大学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著述极为繁复《宋史》本传记载:“迈兄弟皆以文章取盛名,跻显贵,迈尤以博洽受知于孝宗,谓其文备众体。
”指他学问可以兼综经史,出入百家,而文章也可以娴熟的运用各种文体,造语精妙。
迈学识博洽,熟悉典故,一生著述极为繁富。
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作。
深得宋孝宗宠爱比幸玉津园纵观春事适霁色可喜待制洪迈有诗[宋] 宋孝宗春郊柔绿遍桑麻,小驻芳园览物华。
应信吾心非暇逸,顿回晴意绝咨嗟。
每思富庶将同乐,敢务游畋漫自夸。
不似华清当日事,五家车骑烂如花。
二、《容斋随笔》特点及阅读感悟容斋随笔语言风格文贵于达、繁简有当文道并重、文质相胜文以载道、以道为主陈言务去、推陈出新例子1.认为文章的功能便是传播圣贤之道,立身修性,而不是雕虫小事,说:“‘文章小伎,于道未为尊。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部散文集,书中内容丰富,包括了他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
读完这部书,让人感触颇深,深刻领会到了袁枚的深邃思想和卓越文学才华。
首先,袁枚在书中对自然的描写令人赞叹不已。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
的美好,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用一颗敏锐的心灵去观察大自然,描绘了春花秋月、山水风景,以及动植物的生灵。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让人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也让人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袁枚对人生的思考也是书中的重要内容。
他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人生,
对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境界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人生中的得失和荣辱都要以平常心看待。
他的思想深邃,给人以启迪,让人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袁枚的随笔也涉及了社会问题,对社会风气、人情世故等方面进行了深
入的剖析。
他以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对社会的黑暗面有着犀利的揭露,也对社会的美好之处有着赞美。
他的文字既有力量,又富有温情,让人对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容斋随笔》是一部思想深刻、文学价值很高的书。
袁枚的文笔优美,思想深邃,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观察都很独到,给人以启发和感悟。
读完这部书,让人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观察。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华,值得深入品味和研究。
袁枚的《容斋随笔》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他
的一些随笔作品。
读完这部书,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随笔作
品有了深刻的感悟。
首先,袁枚的文笔非常优美,他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使得他
的文字生动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在《容斋随笔》中,他对于一些
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进行了描述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
爱和对细节的关注。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读来让人心情愉悦,仿佛
置身于一幅幽静的山水画中。
其次,袁枚的随笔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他通过对自然的
观察和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他在《容斋随笔》中写道:“夫山水者,天地气之所交,阴阳精之所会,是故其气势
如此壮丽。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理解和感悟,使我对
自然景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袁枚的随笔作品还涉及到了一些人文历史的内容,他通
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和评价,展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在《容斋随笔》中写道:“古人有言:‘不知者不愚,而知者必愚。
’”这句话让我深思,引发了我对知识和智慧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容斋随笔》,我对袁枚的文学才华和思想境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随笔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还让我对生活、自然、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袁枚的文字如同一幅幽静的山水画,让人沉浸其中,领略其中的深意和情感。
我相信,《容斋随笔》将会成为我永远的读书伴侣,带给我无尽的启发和感悟。
[《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篇一:[容斋随笔]《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古文《容斋随笔》翻译节选篇一徐陵①《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
”黄鲁直②《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
”全用徐语点化之,末句尤精工。
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
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
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
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
”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①徐陵: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
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
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
他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
②黄鲁直:即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徐陵在他的《鸳鸯赋》中说:“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
”黄庭坚《题画睡鸭》说:“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
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
”两首诗全用徐陵的词句加以点化,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工整。
又有《黔南十绝》,都是用白乐天的词句为典故,其中有七篇几乎完全一样,其余三篇稍有改动。
白乐天的《寄行简》诗,共八韵,后四韵说:“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
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黄庭坚把它做成两首诗,其一说:“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说:“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随笔集。
袁枚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阅读《容斋随笔》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袁枚在《容斋随笔》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当珍惜和传承。
同时,他也提出了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之与时俱进。
这种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要敢于创新,不断开拓新的文化领域,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袁枚在《容斋随笔》中对人生、道德、人情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道德、真理和美好,而非功名利禄。
他反对功利主义的观念,主张真善美的人生追求。
这种思想对当代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物质利益往往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忽视了道德、真理、美好等更为重要的价值。
袁枚的思想提醒我们,应当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另外,袁枚在《容斋随笔》中对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他对官场腐败、社会风气败坏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他主张清官政治,反对贪污腐化,呼吁社会风气的正气。
这种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对当今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腐败、贪污等问题依然存在,社会风气也存在着不正之风。
袁枚的思想提醒我们,应当注重政治道德的建设,加强社会风气的正气,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容斋随笔》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人生、道德、政治、社会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它对当今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思考。
通过阅读《容斋随笔》,我对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受到了启发和鼓舞。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容斋随笔读后感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
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容斋随笔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容斋随笔读后感1最近,我集中时间阅读了毛泽东珍藏之一,长征时也带在身边,更是他最反复阅读、反复圈点的`《容斋随笔》。
这部书由宋朝洪迈所着,共5笔74卷1220则,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诗词、天文、历算、星相等。
《容斋随笔》基本上每篇仅二三百字,笔触不深,就算古文基础不好,也可大致看懂。
看完这部书,虽然有些星象、诗词、典章不甚理解,但总体感觉读起来轻松活泼,并不乏味。
读的入神时,好像和作者一起,天马行空,周游古今,对任何事件、任何人物、任何物品,有所感觉,就有所记录,那么自然,那么平和。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化素质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我觉得,洪迈在《容斋随笔》上下了很大功夫,他把所见所得所思都记录了下来,而且行文简洁精悍,语言通畅明快,免去了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使我们能够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
这部书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之一,非常值得一读!容斋随笔读后感2今日读了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因马之人”一文,所感所想与洪祖先之悟有所出入。
文中曰:“金日石单被俘虏后,没入皇宫,被送到黄门养马。
有一天,汉武帝察看官马,看到金日石单容貌不凡,养的马又非常骠壮,当天就授予他马监之职,后金日石单还受遗照辅佐朝政。
汉朝的上官桀做未央宫厩令时,汉武帝曾身体得病不舒服,待病好后到马厩查看却发现马匹瘦弱,怪罪上官桀说‘厩令上官桀认为我不能再看到官马了吗?’上官桀泣不成声地说,‘我听说圣体欠安,日夜忧愁,牵肠挂肚,心思确实没有用在官马身上。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晚年极其珍爱的一本书,也是他临终前读的最后一本书。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
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着毛泽东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读中国古书,从经史子集到俾官小说,几乎是无所不读,亦可以用“古籍新解,古为今用”来概括。
毛泽东从古籍中,批判地吸取和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毛泽东读古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和解释中国古书的内容(古籍新解);二是吸取古书的精华,有的还赋予新的含义为现实服务(古为今用)。
《容斋随笔》就是毛泽东生平爱读一部书,而且毛泽东逝世前所要的最后一部书,也是《容斋随笔》。
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应该说和《容斋随笔》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理智信息的交流。
在《容斋随笔》中,正好是这三篇文章,与毛泽东的“十年心事”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这三篇文章的题目,文字整齐、简捷、警策,形式巧合得出奇,意向针对性极强而又笔法委婉,内容纯属诚挚忠告而且正对他的心思。
他也许想到:《万事不可过》——阶级斗争真的搞得太过头了?《世事不可料》——接班人问题之解决为何如此困难?《盛衰不可常》——文化大革命是句号还是问号?三篇,恰是一篇验在极“左”之痛,容斋早有精到之论列;一篇点中困扰领袖的接班人问题,容斋早有忠告;一篇应在文革“史无前例”之盛,能否被历史肯定的心病?正如他悼念罗荣桓所说:“国有疑难可问谁?”毛泽东可以在这些笔记中读到知心体己的肺腑之言,或许可以虽然无奈却也心甘情愿地摸抚“十年心事”的困扰,可以获得哪怕丁点些微的心理顺服与平衡!《容斋随笔》,在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就这样成为最后刻意要见要看、要借助它进行思考、要与之交流的精神上的一个“老朋友”。
《容斋随笔》十分重视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别创与独到见解,对学术上的浅妄、倒退、烦琐、讹误现象,非常反感,书中一针见血的批评,在在皆有。
对此,毛泽东无疑会有好感。
例如:《容斋随笔》在《解释经旨》中说“解释经旨,贵于简明”,“彼训‘曰若稽古’三万言,真可覆酱瓿也。
《容斋随笔》读后感典籍之海笔墨之道
《容斋随笔》读后感典籍之海笔墨之道读《容斋随笔》,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中的内容涉及到了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是一部具有深度的随笔作品。
我对书中描绘的海、笔、墨之道这一主题有一些新的认识,下面将分享我的读后感。
首先,作者对于海、笔、墨的描述非常深刻。
在他的笔下,海不只是一个自然界的存在,更是一个哲学所能探讨的主题。
海容纳着一切物质,也包括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灵魂。
海代表着广阔的胸怀,是一个充满着可能的存在。
而笔和墨,则被视作艺术创作中的工具。
作者认为,通过笔和墨的运用,可以表达出某些东西的精髓,也可以表达出某种意境和情感。
因此,他在探讨海、笔、墨之道时,是从多个角度去考虑这些存在,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
其次,我还从书中得到了一些思考方向。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对海、笔、墨之道的理解。
在我的认识中,海更加注重的是它的物质性,比如它的波涛、低吟等等;而笔和墨则是我接触的时候,更多的关注的是它们作为艺术工具的使用。
然而,在作者的眼里,他把这些工具带到了哲学的高度上,把海、笔、墨之道转化为一种丰富的思想内涵。
这种思考方式,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角度,让我不仅仅只对这些存在进行肤浅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思考它们所包含的更深刻的意义。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启发是——作者的深度思考和构造出来的多层次的意境。
他在描述海、笔、墨之道时,常常通过极具哲学性的语言和思维模式去诠释这些存在的意义,并在这过程中带领着读者一起去思考它们的内涵。
这一过程非常有趣,而且不断地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想,这也是这本书之所以能够产生那么强大的感召力的原因。
它不仅仅是描述了某些存在的意义,更是通过作者深度的思考,把这些存在联系到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之中。
总之,《容斋随笔》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仅是一部有趣的读物,更是一件涉及到中华文明多个方面的宝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受到了海、笔、墨之道这些存在的启发,也从作者深度的思考中得到了一些新的思路。
读容斋随笔心得体会
读容斋随笔心得体会在读完《容斋随笔》这本书后,我对于其中的内容产生了深深的体会和心得。
这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容斋的生活点滴、心灵感悟和对世界的思考。
通过笔者独特的观察力和深入思考,书中的随笔不仅展现了人间百态,也表达了对人生、艺术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读完《容斋随笔》,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思考与启发。
首先,书中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关注。
容斋通过和人们的交流和观察,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观赏,不断从日常细节中汲取灵感。
他对于一朵花、一只鸟、一杯茶的描述充满了敏感和细腻,看似平凡的事物在他笔下变得鲜活而有趣。
这让我从中领悟到,即使是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有无尽的美好可寻。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其次,书中的随笔展现了作者对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容斋在书中不仅关注生活中的美,也对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充满了热情。
他对于音乐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像飞扬的火焰,它一点点蔓延,燃烧,逼近燃烧,最后成为音符,琴键之外闪射的寒光。
”这样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作者内心对于艺术的喜爱和对于美的追求。
通过对艺术的观察和体验,容斋让我明白了艺术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书中的随笔还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通过对人生的观察和对人们命运的思考,容斋呈现了一种对于人生的深邃思考和哲学思维。
他对于人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通过读这些随笔,我对于人生的不同面向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
此外,书中的随笔还有许多关于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容斋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剖析,揭示了社会的弊端与问题。
对于这些观察和思考,容斋并没有停留在批判上,而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提出了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
他呼吁人们要正视现实,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同时也要努力改善社会。
通过这种积极的思考方式,我深受启发,也更加意识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读书札记】读《容斋随笔》有感
【读书札记】读《容斋随笔》有感【读书札记】读《容斋随笔》有感《容斋随笔》作者洪迈,南宋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喜爱读书,由于丰富的阅读量,使其形成的读书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历时约40余年,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阅读此书,使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宋代及以前的历史。
该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对一些历史典籍进行了重新评价,许多观点较新颖。
通过阅读,感觉《容斋随笔》如同一本百科全书。
在知识性方面,有一则“糖霜谱”,称:“糖霜之名,唐以前无所见,自古食蔗者始为蔗浆,”“其后为蔗饧”,“后又为石密”,什么是石密?作者列举《南中八郡志》:“笮甘蔗汁,曝成饴,谓之石蜜。
”列举《本草纲目》“‘炼糖和乳为石蜜’是也”。
“后又为蔗酒”,蔗酒怎么做的呢?书中写道:“唐赤土国用甘蔗作酒,杂以紫瓜根是也。
”对于“沙糖”的来历,系“唐太宗遣使至摩揭陀国,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沉如其剂”,但其“色味愈于西域远甚”。
对于“霜”,作者记述“蔗有四色”,其中“杜蔗紫嫩,味极厚,专用作霜”,从品相看,“凡霜,一翁中品色亦自不同,堆叠如假山者为上,团枝次之,瓮次之,小颗块次之,沙脚为下”,从色泽区分,“紫为上,深琥珀次之,浅黄又次之,浅白为下。
”在趣味性方面,如在《三笔》卷十,“钟鼎铭识”章节,书中写到“商、周文章,见于《诗》、《书》,三《盘》五《诰》,虽诘曲聱牙,尚可精求其义,它皆坦然明白,如与人言。
”并列举,“自武王《丹书》诸铭外,其见于经传者,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还有正考父鼎銘等等,读来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书中还记载了“河伯娶妇”的故事,作者通过其他史料相互应证认为,“妻河”在春秋、战国时期,“盖其遗风”,也就是说,这种看似荒唐的事情,在生活中确实发生过。
为此,我们更倾佩魏文候时期邺令西门豹革旧布新的魄力。
在思想性方面,印象比较深的,在《五笔》卷二,记述了宋代出土的一通“唐曹因墓碑”,为信州上饶一妻子为逝去的丈夫所作,碑文记载了曹因的生平,称其“三举不第”,“居家以礼仪自守”,后“及卒于长安之道”,熟悉他的乡邻耆旧“无不太息”,而曹因妻子则不这样看,“惟予独不然”,她宽慰其母亲说:“家有南亩,足以养其亲,室有遗文,足以训其子,肖形天地间,范围阴阳内,死生聚散,特世态耳,何忧喜之有哉!”该女自述:“予姓周氏,公之妻室也。
读《容斋随笔--地险》有感
读《容斋随笔--地险》有感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所写的读书笔记,随读随写,有感而发。
《地险》一篇讲的是古往今来,多少国家通过地理优势形成天然制敌屏障。
换作今日来讲,便是地缘政治、地缘经济。
在《地险》中作者以曹操、袁绍、吕布等为例说出了占地势之险,而成就天下之大作为。
一代人杰枭雄皆以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建功立业的原因,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曹操又有何德?
这便是所有古书中皆提天时地利人和,而未提建功立业之人所拥有的超群智慧。
这也是当下社会父母焦虑学习资源不平等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即使是天时地利人和,也离不开孩子自身的智慧。
而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讲,既无天时、地利,又无贵人拉一把,唯有靠自己的不断勤勉获取智慧。
获取智慧无外乎两个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批判性思维,不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修订理论再指导实践,如此往复,螺旋形上升。
具体来讲,便是读万卷书,获得智慧超群;行万里路,获得见识非凡。
今天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少年强则国家强!无论我们自己年纪多大,愿我们灵魂永如少年,不断探索,持续精进,即使无天时、地利、人和,也有日积月累不断增长的智慧。
.The End.。
老人抄写容斋随笔
老人抄写容斋随笔
摘要:
一、老人对书法的热爱
二、老人抄写《容斋随笔》的原因
三、老人抄写《容斋随笔》的过程及收获
四、家人对老人抄写《容斋随笔》的支持和感慨
正文:
老人抄写《容斋随笔》
在我国,书法一直被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许多老年人更是将对书法的热爱融入了日常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位老人与《容斋随笔》的故事。
这位老人一直致力于书法的研究和创作,尤其是对行书和楷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书法上,乐此不疲。
而《容斋随笔》则是他所钟爱的一部作品,他认为这部作品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因此,他决定抄写这部作品,以表达自己对这部著作的敬意。
在抄写的过程中,老人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热情。
他每天都会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抄写,从不间断。
为了使抄写的作品更加完美,他还会反复对照原文,纠正自己的错误。
在这个过程中,老人的书法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家人对老人抄写《容斋随笔》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他们认为,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老人的生活更加充实,还能够使他的心情保持愉快。
每当家人看到
老人完成了一部分抄写,都会为他的努力和毅力而感到由衷的敬佩。
在老人完成抄写后,家人也为他感到由衷的感慨。
他们觉得,老人通过抄写《容斋随笔》,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书法技艺,还从中学到了许多人生哲理。
这部作品也成为了老人晚年生活的一个美好回忆。
总之,这位老人通过抄写《容斋随笔》,表达了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同时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
读《容斋随笔》之《士之处世》
读《容斋随笔》之《士之处世》朱永嘉徐连达《容斋随笔》卷十四士之处世,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方其据几正坐,噫呜诃箠,群优拱而听命,戏罢则亦已矣。
见纷华盛丽,当如老人之抚节物,以上元、清明言之,方少年壮盛,昼夜出游,若恐不暇,灯收花暮,辄怅然移日不能忘;老人则不然,未尝置欣戚于胸中也。
睹金珠珍玩,当如小儿之弄戏剧,方杂然前陈,疑若可悦,即委之以去,了无恋想。
遭横逆机穽,当如醉人之受骂辱,耳无所闻,目无所见,酒醒之后,所以为我者自若也,何所加损哉?语译士大夫的立身处世,看待富贵利禄,应当如演员们在台上扮演官员那样,当他身据几案,正襟危坐,耀武扬威地呵责他人,那些群众演员立在两旁拱手听命,戏一结束,一切就都结束了。
看到那些豪华艳丽的场面,应当如老人观看节日的景物一般。
如上元、清明那些节日,正当少年气盛的人,昼夜忙于出游,唯恐时光不够,看不周全,一旦灯收了,花落了,仍然惆怅不能忘怀。
而老人则不同,决不会把节日间的欢乐和悲戚放在心中。
看到那些金银珠宝,应当如小孩玩游戏一般,当那些东西摆在面前时,似乎也很快活,一旦丢开这些东西,一点也不会留恋难忘。
如果遇到天灾横祸,受人陷害,应当如醉酒的人那样,即使遭人辱骂,也好似耳无所闻、目无所见。
酒醒之后,我还是我原来的样子,根本损不了我的一丝一毫。
研析《士之处世》这一条讲的是士大夫在出处去就上,如何看待自己的个人得失,这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层次。
一个层次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做人要顶天立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何以为人的角度讲,这是应该具备的气度。
另一个层次是从个人的得失讲,那就应如文中所言,视富贵利禄如过眼之烟云,不能太执着,遭横逆机穽,受人陷害时,决不能耿耿于怀,要有博大的胸怀,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才能转危为安。
罪有应得,那就是自作自受,同样要以平常心待之。
孔子讲过“君子无所争”。
(《论语·八佾》)指的是个人的富贵利禄要无所争,也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容斋随笔》:宋人笔记中的翘楚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奇文欣赏《容斋随笔》:宋人笔记中的翘楚◎熊建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严光,是个高洁的隐士。
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地方官时,因为敬佩严光的为人,修建了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了一篇文章,最后说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一位叫李泰伯的人看。
李泰伯说:“这文章肯定会成为名作,我想冒昧地改一个字。
”范仲淹不安地搓手请教。
李泰伯道:“‘云山’‘江水’这些话,在意义上非常大,用‘德’字承接不住,换作‘风’字如何?”这么一改,就变成了“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一听就佩服得很。
这个“一字之师”的故事,出自《容斋随笔》。
这是一部以考证辨析古书为主而兼记事、议论的笔记,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74卷,后人用《容斋随笔》作为总称。
笔记这种写作体裁,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多讲些神鬼故事,到了唐代加入了很多现实生活的成分,荒诞色彩大减。
到了宋代,笔记的考证味道占据了主流。
《容斋随笔》就是代表之一。
像“一字之师”这种小故事、微考证,难以推演成大块文章,写成笔记最合适。
古人读书有所收获、有所发现,就记下来。
日积月累,规模也不小。
因为都是平时思考的吉光片羽,加上并非经史著作、高头讲章,作者往往下笔轻松,读起来自然清丽可人。
值得一提的是,笔记文章一般都篇幅短小,七八百字一篇,适合当下的碎片化阅读。
《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公元1123年—1202年)从小就博览群书,过目不忘。
在中央做过官,赴地方上过任,外交也干过,国史也修过,是位经历丰富、学识广博、思维活跃的读书人。
他在《容斋随笔》自序中说:“我老了,也懒了,读书不多,想到什么就记下来,无所谓先后顺序,所以叫《随笔》。
”怎么个随笔法儿呢?比如洪迈在读书时发现,一个知名的好做法往往并非首创,而是有所本。
以大家都熟悉的“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为例,其实商鞅也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吴起在魏国的西河为官时,想取信于民,在南门外立起一根木柱,发布命令说:“如果有人能推倒木柱,就让他当大官。
夜读《容斋随笔》有感
夜读《容斋随笔》有感夜读《容斋随笔》有感南宋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中有一篇《韩愈为文之旨》,其文今之意为:唐代韩愈曾说:写文章时,应当师法上古的名著名篇,诸如《虞书》、《夏书》、《尚书.盘庚》、《尚书.浩》、《春秋》、《易》、《诗经》、《左传》、《庄子》、《离骚》,以及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章。
在内容上要充实,在表现上要流畅。
柳宗元则认为,写文章时,应当首先依据《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易经》这个根本。
其次,要参照《谷梁传》的写法,可使文章思路开阔,振奋气势。
参照《孟子》、《荀子》,可使文章流畅、说理精当。
参照《庄子》、《老子》,可使文章酣畅泼墨,妙笔生花。
参照《国语》,可使文章情趣横生,耐人寻味。
参照《离骚》,可使文章意境悠远,发人深省。
参照《史记》可使文章语言优美,简洁精炼。
这是韩愈、柳宗元两人所谈的创作要旨,应当引起学人的重视。
本人不是学者专家,但也喜欢写写称之为文章的东西偶有发表,在写作与阅读方面稍有心得和感悟。
在此略说一二喽。
余以为,当今文坛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并不乏好文章好作品,实在是古人韩愈、柳宗元等始料不及的,假如他们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今人的文坛畅游一番,也定会痴迷忘返的,然,在下还是有话要说的,今之人写文章经常犯一个通病,就是喜欢字面上的唯美,字句上的漂亮,尤其是散文作品,被阅读海量的散文大多属于此类,特别是年轻人和初入文坛的作者们,极力推崇的就是一些读起来美美的、想起来几乎毫无意义的文章。
其实,写文章的目的除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之外,最为重要的倒是对读者负责任,古人尚且主张写文章应当有个效法的榜样,争取文章要内容充实,表现流畅,思路开阔,振奋气势,说理精当,那么,经历了千年的`风霜洗礼,厚厚文化的积淀,今之人更应当妙笔生花了。
在下以为,文章优美的目的,就是要使文章情趣横生,耐人寻味,使读者开卷有益。
不可为了吸引读者而单纯地语言优美,而读后思之索然无味,毫无裨益。
读书心得
读《容斋随笔》心得
“人生五计”是宋朝洪迈先生特意记在《容斋随笔》中,原文:朱新仲舍人常云:“人生天地间,寿夭不齐,姑以七十为率:十岁为童儿,父母膝下,视寒暖燥湿之节,调乳哺衣食之宜,以须成立,其名曰生计;二十为丈夫,骨强志健,问津名利之场,秣马厉兵,以取我胜,如骥子伏枥,意在千里,其名曰身计;三十至四十,日夜注思,择利而行,位欲高,财欲厚,门欲大,子息欲盛,其名曰家计;五十之年,心怠力疲,俯仰世间,智术用尽,西山之日渐逼,过隙之驹不留,当随缘任运,息念休心,善刀而藏,如蚕作茧,其名曰老计;六十以往,甲子一周,夕阳衔山,倏尔就木,内观一心,要使丝毫无谦,其名曰死计。
”细读之,细思量。
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的体会。
吾将过家计之年,细想前三计,往事历历在目。
生计时期,全家共五口人,每天靠父母在生产队里争工分过活。
秋季到了,每家每户只能分到地瓜、玉米,数量有限。
冬季每天只能吃到掺了白菜叶的玉米糊糊和煮的半生不熟的地瓜。
还好能够填饱肚子。
最难熬的是春季,地瓜已经吃的差不多,剩下的也已经烂了,根本不能吃。
只喝玉米糊糊,一泡尿就没了。
杨树忙子,榆钱树得花叶,荠菜……成了世间美味。
寒冬腊月,身穿旧棉絮制成的棉衣不长时间,棉花就滚在了一起,形似棉袋,其他地方变成二层的单衣,赤脚穿棉鞋。
一群小叫花子在寒风中疯玩,鼻涕横流,棉袄袖子油亮油亮的。
人也怪,没有吃,没有穿的年代,感冒、生病的极少。
偶尔有,熬点姜汤灌
下去,盖住被子一捂,出一身臭汗,人就精神了。
我们就像路边的野草,又像旱地里的庄稼。
在放羊似的村小学里念完小学。
总的印象吾生计是在饥饿、寒冷中度过的。
阿国老师 兰怀国 容斋随笔
阿国老师兰怀国容斋随笔篇一:阿国老师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兰怀国的代表性作品,讲述了一位普通教师如何通过自身经历和见闻,反思和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人性、人生和价值观的探究。
小说以兰怀国的个人经历为主线,通过描写他的老师阿国和他的师生情谊,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这本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探究。
它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像兰怀国老师一样,那些坚守自己信仰和价值观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探究现代社会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审视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
除了小说,兰怀国老师还写了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散文和随笔,这些作品不仅保持了他小说中的文学风格和叙事手法,更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探索和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读者欢迎,也受到了国外读者的关注和赞誉。
兰怀国老师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文化人,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更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用文学和文化的方式去传递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二:阿国老师是我的朋友,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
他住在台湾,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和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描写了他在台湾的生活和他的内心感受。
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和哲理,深受读者喜爱。
兰怀国是阿国老师的一个学生,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
他住在美国,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和编辑。
他的作品以小说为主,描写了他在美国的生活和他的内心感受。
他的小说风格细腻感人,富有情感和哲理,深受读者喜爱。
容斋随笔是阿国老师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他的文学代表作品之一。
这是一部以散文形式写成的集子,收录了阿国老师对人生、社会和文学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阿国老师 兰怀国 容斋随笔
阿国老师兰怀国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清代文学家阿国老师兰怀国的作品集,收录了他在容斋(位于北京西城区北海公园附近)写的随笔散文。
这本书以兰怀国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主要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的主题,如人生哲理、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
兰怀国的随笔以写景、抒怀、议事为主要方式,文风自然清新,语言简练。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对人世间种种事物的见解和思考。
《容斋随笔》对读者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展示历史风貌和文化背景的窗口。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清代时期的社会风貌、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此外,兰怀国的文笔优美、思想深邃,使《容斋随笔》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被誉为清代散文的巅峰之作,不仅在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总之,阿国老师兰怀国的《容斋随笔》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的作品集,它记录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对世界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清代社会风貌和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取到深厚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阿国老师 兰怀国 容斋随笔
阿国老师兰怀国容斋随笔篇一:阿国老师兰怀国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考方式而闻名。
容斋随笔是他创作的一系列散文集,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阿国老师的思想观点独特而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中抽丝剥茧,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
他的随笔作品常常以质问和反思的姿态,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容斋随笔中,阿国老师通过对个体和社会的观察,探讨了许多重要的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性的善恶、教育的意义等。
他以独特的方式思考这些问题,引发了读者们的共鸣和思考。
阿国老师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他善于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度的思想,其文字流畅而生动,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他的随笔中常常融入了生活的智慧和人情味,使读者能够从中找到共鸣。
阿国老师的思想和作品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他的观点常常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总之,阿国老师兰怀国的容斋随笔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
他以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
他的作品引发了读者们的共鸣和思考,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篇二:阿国老师兰怀国是一位备受学生喜爱的教育家。
他以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被誉为教育界的泰斗,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兰怀国老师在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常常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点。
他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多做实验和实践,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兰老师把课堂上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除了教学之外,兰怀国老师还善于开展各种拓展活动。
他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一)
《容斋随笔》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
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越超越众多的同类着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读这部书,就像是在书林中穿行,在文海中畅游,在史坛上俯瞰,在政界中视察。
我当时得到这部书读了以后,心胸和眼界大开,透彻地了解了正确的道理,如同来到了皇宫中的名堂,而胸中的楼阁四通八达!可惜的是,这部书流传的还不是很广,不能使人人都有、家家珍藏,从而可以传播四方,丰富充实博学高雅的君子。
凡是有志于研究事物、追求真知的人,借助这部书也可以穷尽天下的道理了!
我们尚且无法知道反复阅读此书的毛泽东从中领会到多少哲理,受到什么借鉴,但可以肯定他从中吸取了不少精华。
一部百读不厌的书,无疑会影响一个伟人的思想和行动的。
无论是丰富见识、提高素质、还是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毛泽东,读一读这部书都是很有帮助和益处的。
容斋随笔读后感(二)
最近,我集中时间阅读了毛泽东珍藏之一,长征时也带在身边,更是他最反复阅读、反复圈点的《容斋随笔》。
这部书由宋朝洪迈所着,共5笔74卷1220则,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
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诗词、天文、历算、星相等。
《容斋随笔》基本上每篇仅二三百字,笔触不深,就算古文基础不好,也可大致看懂。
看完这部书,虽然有些星象、诗词、典章不甚理解,但总体感觉读起来轻松活泼,并不乏味。
读的入神时,好像和作者一起,天马行空,周游古今,对任何事件、任何人物、任何物品,有所感觉,就有所记录,那么自然,那么平和。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化素质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我觉得,洪迈在《容斋随笔》上下了很大功夫,他把所见所得所思都记录了下来,而且行文简洁精悍,语言通畅明快,免去了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使我们能够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
这部书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之一,非常值得一读!
容斋随笔读后感(三)
今日读了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因马之人”一文,所感所想与洪祖先之悟有所出入。
文中曰:“金日石单被俘虏后,没入皇宫,被送到黄门养马。
有一天,汉武帝察看官马,看到金日石单容貌不凡,养的马又非常骠壮,当天就授予他马监之职,后金日石单还受遗照辅佐朝政。
汉朝的上官桀做未央宫厩令时,汉武帝曾身体得病不舒服,待病好后到马厩查看却发现马匹瘦弱,怪罪上官桀说‘厩令上官桀认为我不能再看到官马了吗?’上官桀泣不成声地说,‘我听说圣体欠安,日夜忧愁,牵肠挂肚,心思确实没有用在官马身上。
’后来,汉武帝认为上官桀一片忠心,从此把他作为近臣,以至于接受遗照辅佐少主。
”
洪迈就这两件事而得出结论:金日石单和上官桀都是因为马而被皇上了解,汉武帝选拔人才,可称得上圣明而不遗漏了。
对于洪迈的上述观点,我颇有疑义。
上官桀的泣不成声之语“我听说圣体欠安,日夜忧愁,牵肠挂肚,心思确实没有用在官马身上。
”是发自内心,还是临危之圆滑应变?汉武帝如果仅凭此就断定上官桀一片忠心是否也太主观了点,难道就不怕上官桀是另一个和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