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往古衰朽之续开近代风气之先_论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
曾国藩——湖湘文化最具理想的化身
曾国藩——湖湘文化最具理想的化身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9年第9期陈君慧李子迟/文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午饭后至署内西花园散步,突发疾病,仅三刻后就与世长辞,走完了他61岁的人生旅程。
清廷获悉曾国藩死讯,举朝震惊,辍朝三天以示哀悼。
又追赠太傅,谥号“文正”,入祀昭忠、贤良二祠,并于湖南湘乡、江苏南京建立专祠,予以少有的殊荣。
波澜壮阔的一生有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钻研,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
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
他写的《讨粤匪檄》一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作者: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学习研究小组来源:《新湘评论》2024年第08期从瑰奇浪漫的不朽诗篇楚辞、道脉千年的正统之学理学,到洞庭湖畔天下名楼岳阳楼、岳麓山脚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再到近现代那一抹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浸染的鲜红底色,湖湘文化的底蕴之深厚让人惊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时代使命中,是一种独特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参照,需要湖南儿女担当起守正创新的光荣使命。
湖湘文化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湘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之一。
马王堆、玉蟾岩、高庙、城头山、炭河里、里耶、长沙窑、老司城等重大考古发现,都是湖南先民在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创造过程中留下的不凡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苗蛮土著文化在此交相融合,长沙具有了“屈贾之乡”的美誉。
衣冠南渡后中原地区更多先进文化传入湖湘大地,直至唐宋以降,李白、杜甫、元结、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元稹、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文人相继汇聚,形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繁荣胜景。
随着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跻身全国四大书院之列,湖南成为全国文教中心,宋明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等人活跃于此,为湖湘文化注入理学因子,形成影响深远的湖湘学派。
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湖湘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赢得“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的盛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大批湖南人走出家乡,用奋斗和鲜血书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丽史诗,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湖湘文化一路沿着中华文明之路发挥着独特魅力,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元,为我国文明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助力于中华文化的主体建构。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参与中华文化建构的历史。
湖湘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独特贡献,均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紧密相关。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
”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
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
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
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
“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从曾国藩办湘军看湖湘文化
-35-从曾国藩办湘军看湖湘文化温伟(南县电视台新闻部湖南南县413300)[摘要]清咸丰三年,曾国藩创办湘军对抗太平军。
后来,曾国藩指挥这支军队攻陷太平天国的天京。
从此,湘军集团的许多重要人物开始走向全国的政界与军界。
从而为湖湘人才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鼎盛时期。
湘运之兴,从湘军起。
曾国藩以其勤勉、忠贞、忍性重、不怕输、霸得蛮的性格深深地打上了湖南骡子的烙印。
他办湘军的过程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内容。
[关键词]历史曾国藩湘军湖湘文化[中图分类号]K249.305[文献标识码]A 晚清咸丰年间,湘乡县人曾国藩以在籍侍郎身份在湖南创办湘军对抗太平军。
后来,曾国藩指挥这支军队攻陷天京,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了。
从此,湘军集团的许多重要人物开始走向全国的政界与军界。
从而湖湘人才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鼎盛时期。
曾国藩办湘军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湖湘文化的重要内容。
曾家讲求耕读,通过科举入仕。
曾国藩,原名子城,后改名国藩,号涤生。
1811年十月,曾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的一个书香门第。
其祖父曾玉屏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亩土地的小地主,其父亲曾麟书,43岁时才考取秀才,兼开私塾。
曾玉屏要求家人:男子耕读,女必纺织。
耕读之家须以读书求取功名,以耕织维持生计。
曾国藩自幼聪颖好学,很快中了秀才、举人。
1838年,曾中进士,点翰林。
后曾受到皇帝与权臣垂青,仕途顺畅。
1847年,曾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这可是朝廷的二品大员了。
1852年,曾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赴任途中因丁母忧回乡守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东南数省,皇帝起用了十几个在籍的官僚负责相关省份的团练事务。
曾国藩被钦命为帮办湖南团练大臣。
曾以在籍礼部侍郎身份夺情出山,赴省城长沙视事,专办湖南团练与剿匪事宜,可专折奏事。
正因为曾家讲求耕读,曾国藩又会读书,通过科举入仕做到了朝廷二品大员,所以这时曾才有资格做湖南省的帮办团练大臣。
曾国藩讲求尽忠报国,被授东征兵权。
论曾国藩对青年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影响
论曾国藩对青年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影响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谥文正,是在近代中国政界、学界享有赫赫声名的人物。
曾国藩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他主张“汉宋兼容”,博取众长,提倡学以致用,讲求实事求是,突破了“夷下之辩”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加上他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对湖湘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事实表明,正在令青年毛泽东折服的是曾国藩对湘学传统的宏扬和发展,曾有学者提出:“涤生为晚清中兴元勋,然其为人推敬,则不尽于勋绩,而尤在其学业与文章。
”标签:毛泽东;曾国藩;影响一、立志为本曾国藩早年求学于岳麓书院,接受了较系统的经学教育和湘学传统的熏陶。
到翰林院任职后,他开始师从理学家唐鉴、倭仁等人,由此,他便一心崇奉程朱理学。
曾国藩特别重视人生理想,讲求精神境界和自我完善以及道德修养的手段,如磨砺意志、勤俭自持、力戒虚骄等,他常以“转移风俗和陶铸一世之人”自命。
他鉴于“人苟能自立志,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1]和人须以“立志为本”[2]的心态,提出:“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3]他强调从“自修处求强”[4],道德修业等方面善始善终。
他所提倡的修养,绝不是故作高深、哗众取宠,而是非常平实易行,易于见效,易为湖湘士子和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实行。
例如,曾国藩的修身,首倡的是诚,即他认为为人和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实行。
例如,曾国藩的修身,首倡的是诚,即他认为为人应当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诸于世。
其次是敬,即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再次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是谨,指不说大话,假话,实话。
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即提倡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曾国藩还认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坚持记日记,以便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这一习惯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
他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曾国藩作文5篇
曾国藩作文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活动总结、策划方案、汇报材料、个人总结、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activity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ing materials, personal summaries, insight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曾国藩作文5篇在写作文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观察和感知周围的事物,从而积累更多的素材和灵感,通过写作文可以记录我们的成长和变化,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曾国藩作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湘军统帅曾国藩与湖湘文化宗师王夫之有啥关系?
湘军统帅曾国藩与湖湘文化宗师王夫之有啥关系?>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称王船山,湖南衡阳人。
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古典传统文化学术的集大成者,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
早年曾求学长沙岳麓书院,后参加抗清斗争,晚年居南岳衡山脚下石船山,著书立说。
一生著述甚丰,以《读通鉴论》、《宋论》等为代表作。
主张经世致用,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如毛泽东、曾国藩、蔡和森、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等皆深受其思想熏陶。
曾国藩与王夫之之间有什么渊源和关系?其实他们的渊源很深厚,而关系还很神妙。
首先他们都是湖南人,都是湖湘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且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曾国藩的思想和行为深受王夫之影响。
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在消灭太平天国、打下天京(南京)后,在两江总督任上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他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
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以外,曾国藩还与王夫之都是正宗衡阳老乡,且曾国藩与衡阳渊源甚深:他原本就是祖籍衡阳,后迁居湘乡(今双峰)荷叶塘,且家乡荷叶塘靠近衡阳,他的妻子欧阳氏还是衡阳人,他少年时代亦在衡阳石鼓书院念过书,后来又在衡阳操练湘军及水师。
曾国藩与王夫之还有两层校友关系:曾国藩少年时代曾在衡阳石鼓书院念过书,而王夫之曾在这里教过书;后来曾国藩又在长沙岳麓书院念过书,而王夫之也曾在这里念过书。
曾国藩故居对联欣赏
曾国藩故居对联欣赏曾国藩故居位于湖南衡阳市祁东县大坪镇,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
这座故居是曾国藩晚年居住的地方,也是他思考国家大事、著述治国理政的重要场所。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一些以曾国藩故居为题的对联欣赏。
1. 千年古木枝繁叶茂,百年故居气象非凡。
这副对联一方面描述了曾国藩故居保存了千年古树,另一方面则表达了曾国藩故居的历史悠久、气势非凡。
2. 低树掩映,古屋幽深,山水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这副对联通过描绘曾国藩故居的自然环境,展示了其幽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曾国藩对于山水的独特感悟。
3. 文思泉涌,书香四溢,曾国藩故居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这副对联凸显了曾国藩故居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曾国藩对于学问的重视和推崇。
4. 神州独尊之地,治国安邦之基,曾国藩故居是一座国家的象征。
这副对联表达了曾国藩故居在国家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曾国藩对于国家的忠诚和贡献。
5. 堂宇依山傍水,庭院荫木成荫,曾国藩故居是一处宜人的居住环境。
这副对联通过描绘曾国藩故居的建筑和自然环境,展示了其宜人的居住环境,体现了曾国藩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6. 书香门第,家风淳朴,曾国藩故居是一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
这副对联强调了曾国藩故居所承载的家族文化和家风,体现了曾国藩家族的淳朴和高尚品质。
7. 石砌墙垣,青瓦斗宇,曾国藩故居是一座古朴而美丽的建筑群。
这副对联通过描绘曾国藩故居的建筑风格,强调了其古朴而美丽的特点,展现了曾国藩对于建筑艺术的独特见解。
8. 历史长河中的瑰宝,文化传承中的明珠,曾国藩故居是一座珍贵的遗产。
这副对联突出了曾国藩故居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强调了其作为遗产的珍贵性。
9. 花园中草木葱茏,庭院内鸟语花香,曾国藩故居是一处宜人的休闲胜地。
这副对联通过描绘曾国藩故居的花园和庭院景观,展示了其宜人的休闲环境,体现了曾国藩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10. 古道沧桑,风雨洗礼,曾国藩故居是一座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
曾氏家风及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曾国藩和他的“遗产”曾国藩(1811-1872),晚清重臣,湖湘文化标志性人物,蒋介石、毛泽东都深受其影响。
他们都堪称曾国藩的忠实崇拜者:一本《曾文正公全集》,是蒋介石的案头必备书;毛泽东则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还说:“曾左吾之先民,黄蔡邦之模范。
”缅怀先贤如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之深情,溢于言表。
两大对立阵营的首脑,都这么推崇的人,当然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历史的公正就在于决不允许任何人“浪得虚名”,因为它是一面镜子,来不得半点浮华与矫饰。
拨开历史的迷雾与尘埃,我们发现曾国藩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现代文化的创造者,有学者认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人、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高手、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种种论述,虽有溢美之嫌,却也从中透出了曾国藩这个人物的深远影响。
1、草根之路曾国藩初名子城,字百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湘乡县荷叶塘乡(今双峰县)人。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湘军的创始人和统帅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勇毅侯。
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富裕。
曾祖父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善于经营;父亲曾麟书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了二位前辈的精心教育。
曾国藩六岁时入塾读书,八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
至道光十二年(1832)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28岁时殿试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台阶地踏上仕途之路。
2、“湘乡派”的创始人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他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丽的意境,能一震桐城派枯谈之弊,为后世所称。
唐浩明-湖湘文化与曾国藩
湖湘文化与曾国藩唐浩明主讲尊敬的文正公故乡的各位父老乡亲们,大家早上好!我很高兴有机会再次来到曾国藩的故乡,来到双峰讲曾国藩,这既是我的荣幸,又让我感到惶恐不安。
20多年来,我对这位先圣进行探索和思考,到这里来汇报我的思考,是我责无旁贷的义务。
我来到这里感到高兴,在这里,领略到当年,也不过是100多年前曾经诞生了这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
这对我有心灵的陶冶和升华的作用,我非常愿意到这里来。
每次来双峰,都有双重意义,在精神上有很多滋润,又迫使我加强学习,深化思考。
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这个词的定义,包括中国的、外国的,据说有一两百种之多,我个人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即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合。
狭义地说,文化则专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产品。
何谓湖湘?湖即洞庭湖,湘即湘江。
湖与湘合起来则泛指湖南这片土地。
最早用湖湘这两个字来代表湖南一带的人,过去学术界公认为五代十国时期担任潭州军府事的武陵人周行逢(此人后来做过湖南节度使)。
周行逢对人说:“吾俺有湖湘,兵强俗阜,四邻其惧我乎?”近来有学者考证,早在初唐时期,诗人王勃便在他所写的《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中说:“见复苍梧北望,湖湘盈舜后之歌;绿荇四浮,江汉积文妃之颂。
”无论是周行逢嘴中的湖湘,王勃笔下的湖湘,还是唐宋以后史册文献中大量出现的湖湘,所指的地域都大致相当于今天湖南省所辖的区域。
这么说来,湖湘文化便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湖湘大地上的人群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因为精神产品对人类的影响更为深入持久,且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故而,人们在谈论湖湘文化的时候会更多地关注其精神层面,或者说,更注重湖湘文化精神。
那么,湖湘文化精神是怎么打造的,它有哪些突出的特色呢?我个人认为,探讨这个课题,不能离开两个关键词:一为楚风,一为湘学。
楚风即楚地之风俗、习尚,这是湖湘文化诞生的广大厚实的基础。
楚地风俗是由地与人所形成的。
湖湘文化(地域文化)作业
的是毛泽东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清朝廷卖国投降的种种罪行。
陈天华的征兆。
唐才常。
清朝[第5题](单选题)史前时期湖南主要是三苗、南蛮人活动的区域,因此盛行作为部族文化的A.苗蛮文化B.巫文化C.孝道文化D.儒家文化[第6题](单选题)在横亘千里的南岭山脉,在郴州境内有一座山不高却颇有名气的苏仙岭。
苏仙岭的知名是因为A.苏耽B.苏东坡C.苏武D.苏秦[第7题](单选题)西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三郡,以下不属于湖南境内的是A.潭州郡B.武陵郡C.零陵郡D.桂阳郡[第8题](单选题)流寓而定居湖南成为“湖南人”的(),开创了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以理学为学术特征、内圣外王并重并致力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湖湘学统,成为“湖湘学派”的奠基者。
A.陶澍B.朱熹C.周敦颐D.胡安国、胡宏父子E.张栻F.王阳明的湖南人是谭嗣同是哪一个朝代的年号之一?唐朝总是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相联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展。
”方法,与深厚的国学根底相熔铸,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术文化和经世致用传统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创立并发表了很多富于远见卓识的重要思想,以此指导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C.周敦颐与胡安国、胡宏父子以孔孟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养料和思辨方法,与本土文化和新的时代因素相融合,深入探索宇宙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和知行观等范畴,阐发心性义理,创立了理学。
D.湖湘文化以深刻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创见为灵魂、为指引。
[第13题](多选题)能够体现“ 湖湘文化是一种求变趋新的文化”的事例有A.章士钊在一篇文章中说:“湖南人有特性,特性者为何?曰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心之所能安。
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
”B.近现代多次社会变革,湘人往往首举大旗、首开风气、砥柱中流、引领潮流,就是这种求变趋新湖湘文化的典型体现。
C.魏源说:“小变则小革,大变则大革;小革则小治,大革则大治。
曾国藩书法与湖湘文化精神
的湖湘 人 ,长 期与 自然 抗争 ,遗 留着坚 忍顽 强的 血
坚持不懈 , 终究取得了骄人成就 , 一部一千五百万字 性 , 锤炼 出 百折 不挠的 斗志 。湖 南又开 发较 晚 , 民 居 的《 曾国藩全集》 以其振 世文章为清王朝注入了活 多为移 民 ,加 上 与 当地 苗瑶 侗土 家等少 数 民族 联 姻 , 力和生命。曾国藩也因此入选钱仲联选定的“ 明清八 融 合 , 尽管湖 南 交通不 便 , 经济也 不 发达 。一直到 唐
大家 ” 。曾 国藩还是 清 朝咸 同年 间与何 绍基 、 世臣 代 , 包 湖南 仍被 认 为是边远之地 。但 自宋代 以来却形 成 等有着 同样 重要地位 的书 法家 。 国藩书法成 就主 了独特 而有 魅 力的文化 传统 。湖 湘文 化作 为一种 独 ①曾 要体现在 楷书 和行 书上 , 他一 生写 的 日记 、 书信 及奏 具 特 色的区域 文 化 , 远流 长 , 孕 育于 炎舜时期 的 源 它
然条件 、 社会环境和文化积淀的不同 , 它又有不同于 藩个人的天赋不是最突出的 , 同为湖南人的左宗棠 、 其他地域文化的特征 。 湖南东西南三面环山 , 北面隔 胡林翼等都是天分极高的人中龙凤 。曾国藩既非天
洞庭 湖和 长江与 湖北相望 。湖南 多山 , 山区的 民众 性 纵 英才 , 也无祖 父 的权势 荫庇 , 他之 所 以由一 普通 的 情 多倔强 、 勤劳 、 实 、 朴 剽悍 。生活在这 种僻陋环 境 中 农家 子弟 成长 为一位 出将 人相 的 “ 中兴 第一 名臣 ” 和
稿上千万字 , 也都是用的楷书或行书 , 他保存至今的 苗蛮文化 , 萌芽于荆楚时期的骚辞文化 , 形成于两宋 日记与家书量达两百余万字 , 字字不假思索, 信手拈 时期的湖湘学派,成熟于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思想
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多选题部分)
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多选题部分)1.关于湖湘学术,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湖湘学术思想是湖湘文化的灵魂,是湖湘文化对中华文化贡献最为突出的部分。
B、. 中原文化中对于宇宙天道的探索热情、崇巫习俗、勇武爱国、独立创新与兼收并蓄等特征,对湖湘学术思想的形成与特质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视为湖湘学术思想的文化基因。
C、.楚文化中求索天道宇宙的传统对湖湘学术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从老子、庄子、屈原开始,中经周敦颐、胡宏、张栻、王夫之,到近现代的湖湘思想家一直保持着探讨宇宙大本大原的传统与热情。
D、.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湖南学人以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精神,究天地本源,思人生真谛,探历史规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性、传承有序的学术思想、学者群体和知识传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E、. 严格意义上的、体系性的湖湘学术思想是从明代才开始形成的。
古老的湘楚文化,是湖湘学术思想孕育的温床。
答案:A、C、D、2.关于贬谪文人与湖湘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湖南在历史上被称为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地瘠民贫,清以前曾长期作为被逐官员的流放之地。
B、被贬而流寓湖南的官员,大多是人文学者。
他们来到湖湘大地,一方面深受湘楚地域文化的影响,用一种特殊的心情抒写探索宇宙天道与忠君爱国的篇章,成就了他们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C、被贬而流寓湖南的官员带来了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为主要内容的中原文化,成为湖湘文化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源。
D、历史上贬官和流寓湖湘学者中最著名的是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
答案:B、C、D、3.关于屈原与湖湘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在屈原为后世留下的大量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如《天问》、《招魂》、《离骚》、《九歌》等都是在流放湖南时所作。
而且这些作品大多是屈原的代表作。
B、屈原的《离骚》既可视为一首想象奇特、气势恢弘的诗歌,又可视为一篇探讨宇宙天道问题的哲学奇文。
这篇奇文一连串问了172个问题,从追问宇宙的起源到诘问传统的天命观,反映了屈原试图将人从天命神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一种尝试。
传承湖湘文化,引领家风建设
清风书香·论廉_周秋光 刘雨媛湖湘文化是指源于楚文化,在今湖南地域范围内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区域文化。
湖湘文化是湖南人重要的精神资源,其中的家风文化,不仅对历史上湘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推动当前家风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
湖湘文化中的家风文化家风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内容,不同历史时期,湖湘文化都有其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家庭教育方式,构筑了各具特色的家风文化。
南宋时期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安国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他教导儿子:“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已以端庄,清慎见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又谨三尺,考求立法之意而操纵之:斯可为政,不在人后矣,汝勉之哉。
”他期待儿子应做到治心修身,做人做事要忠厚诚信,清正廉洁。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其子胡寅、胡宏都在理学上成就卓越。
晚清咸同时期的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的家教家风都别具一格。
曾国藩将西学融入湖湘文化,向朝廷举荐了大批湖湘人才,扩大了湖湘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曾国藩于家庭教育中一直注重勤俭节约、廉洁奉公, 强调勤奋作风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其思想主张因时局有所改变,主张中体西用。
他主动接触西方的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洋务运动,给儿子聘请英国家庭教师学习英文,开阔视野,次子曾纪泽成为著名的外交家,三子曾纪鸿成为数学家。
而且,曾氏子孙后代纷纷出国留学,学成之后仍以拳拳之心报效祖国。
同样,左宗棠也十分重视家风传承,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告诫道,“唯崇俭乃可广惠也”“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
郭嵩焘的祖父郭铨世曾定下家训:“世家先立本,道德与文章。
”郭嵩焘一直铭记于心,他为人乐善好施,守志明礼;为官则清正廉洁,即使担任苏松粮道这类有大利可图的官职,也能坚守本心,不收贿赂。
郭嵩焘使西回国后,痛感中西差距,以强烈的爱国热忱开展洋务运动。
他晚年居家,崇尚节俭,曾有言:“官不要日日想大,家不要日日想富,做人则须日日想好……今家中有了饭吃、有了衣穿,即是莫大之福,何必更求丰盈。
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贡献
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贡献作者:唐浩明曾国藩是湖湘文化所培育的典型代表,同时,他又以自己巨大的人格魅力和事功成就,为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他的这种贡献,在湖湘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张扬和提升湖湘文化的固有品质以倔强不羁为生存方式的湖湘民风,以务本求实为价值体现的湖湘学风,千百年来,互为影响,融合化生,为湖湘文化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并酿造其强烈的地方特色。
这种特色突出表现在无须依傍的独自意识、经世致用的功业追求、使气轻生的热血性格、犟拗霸蛮的任事态度四个方面。
三湘四水所哺育的民众,无一不受其熏陶,区别只在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而已。
这正是湘军能诞生在湖南,能建功于天下的基础所在。
曾氏所领导的这支部队,前前后后有过三十万人次的进出,历时十多年,转战十余省,在湖南堪称全民动员,全境参与。
其影响面之广,自有湖湘以来,没有任何一次活动可与之相比。
于是,湖湘文化中的固有品质,在这样一场波及全民全境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张扬。
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对此有过生动的叙述:“水师喷起长江波,陆军踏过阴山雪。
东西南北十余省,何方不睹湘军帜。
一自前人血战归,后人不叹无家别。
城中一下招兵令,乡间共道从军乐。
万幕连屯数日齐,一村传唤千夫诺。
农夫释耒只操戈,独子辞亲去流血。
父死无尸儿更往,弟魂未返兄逾烈。
”“只今海内水陆军,无营无队无湘人。
独从中国四民外,结此军人社会群。
”走从军之路,靠热血搏斗来改善生存环境,自曾氏之后,成为许多湖南人的人生首选,以致近代中国军界形成“无湘不成军”的现象。
同时,由于曾氏本人的文化修养以及他所推行的书生带兵的用人制度,长期以来只为士人所信奉和追求的价值观,通过军事管理的效应,得到一次最好的普及。
胡林翼请老儒在军中讲授《四书》《五经》,王錱的营地入夜则刁斗声与诵书声相混合。
类似这样的军营读书事例,常见于近世湘人笔记中。
毛泽东说过“军队是所大学校”,此话极有道理。
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3.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
•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 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 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 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 “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 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 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 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 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 世交友之道。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第一人,于晚清内忧外患 民心涣散之际,力挽狂澜,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揭开了洋务运 动的序幕并将其发展,拯救了大清王朝。此等旷世功勋的建立, 与他灵活多变的为人处世之道,广交贤友的能力是分不开的。在 各朝各代名臣里,论权谋之术,为人处世之道,不朽功勋,千百 年唯有张居正与之齐名。
曾国藩对湖湘军事的影响
• 太平天国兴起时的中国,正处在刚刚与西方列强“接 触”的时期,许多西方的武器已经开始流入中国,中 国的战争处于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阶段。由于清制军 队的废弛,清朝必须依靠临时招募的勇营来抵御外辱 和清剿太平军。但是勇营的临时性质和组成(从农民 中临时征募),使得其素质和战斗力都是很低下的。 而且兵力也远少于太平军(天京之役湘军人数达到高 峰也才12万人左右,而太平军动辄可以纠集五六十万 的兵力)。如何使这些毫无组织的农民和书生迅速的 组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与勇悍的太平军作战是曾公 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曾国藩对湖湘政治的影响
•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干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 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 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 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 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 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 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 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 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 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 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 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 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 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 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 这种思想,深刻的影响着几代湖南人,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以及 朱镕基都对此深有研究,摸索出治国之道。他们必将长久的影响 中国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
《地域文化》网考答案汇总(三)解析
《地域文化》网考答案汇总(三)[第1题](单选题)激昂陈词“宇宙造成人体,原是要使人顶天立地,做出一番事业来……堂堂七尺之躯,不是与人当奴隶,当牛马的”的湖南人是∙ A.谭嗣同∙ B.魏源∙ C.王夫之∙ D.林则徐[第2题](单选题)提出“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的湖湘伟人是∙ A.毛泽东∙ B.魏源∙ C.曾国藩∙ D.刘少奇[第3题](判断题)距今约6500年前,湖南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溪文化阶段。
大溪文化遗址在湖南最集中的地区是澧水中下游和洞庭湖西北边缘地带。
∙ A.正确∙ B.错误[第4题](判断题)“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的“濂溪”是指朱熹。
∙ A.正确∙ B.错误[第5题](判断题)与先秦儒学和汉唐儒学相比,湖湘学者们不仅是从社会政治或者生活实践的角度大量地讨论儒家伦理问题,而且是把这一切置于“性与天道”的宇宙论、世界观的哲学角度来考虑,使先秦以来的儒学发展成一种更为精深、具有系统性的学说,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 A.正确∙ B.错误[第6题](判断题)湖南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南部为武陵——雪峰山脉,西部为五岭(统称为“南岭”)山脉,东部为幕阜——罗霄山脉,山蛉相连,地势高峻,中部多为丘陵和盆地,起伏和缓,只有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
∙ A.正确∙ B.错误[第7题](判断题)东晋时湖南分属荆州、湘州和江州。
∙ A.正确∙ B.错误[第8题](判断题)宋代广德二年(764),中央在衡州设立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这就是“湖南”之名的由来。
∙ A.正确∙ B.错误[第9题](判断题) 楚人不仅与湖南的原住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同时也创造了新兴的封建制度文化和充满着神奇色彩的精神文化。
∙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第11题](判断题)从屈原的《怀沙》到毛泽东的《中国应当向何处去》,从王夫之深奥的“太极”探索到周敦颐博大精深的古典哲学体系,都充满了求真的勇气与睿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地位的儒学,在中国近代虽然走到 了它的尽头, 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但封建的人生哲学观 在曾国藩身上仍然得到了尽情的发挥。传统文化中的“ 仁义礼 信”、 忍辱退让、 与世无争、 明哲保身、 立志成名、 “ 齐家治国平天 下”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无不散见于他的著作、 言论和行动中, 无不渗透于当时社会的各个精神领域,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不 可低估的影响。在他的手下之所以能够聚集众多人才, 他的军队 之所以服膺其指挥并至死为他效劳, 他的亲朋戚友、 子弟师长之 所以对他信任和颂扬,都由于他的人生哲学适合于这一部分人 的心理和口味。 曾国藩入京宦十余年, 洞悉清朝军制弊端。他以文人统军, 扑灭太平天国起义, 被清朝尊为 “ 中兴名臣”。其建军和治军思 想主要有: 兵员自募、 权归主将; 军饷自筹、 官职私授; 以礼治军, 诚字为本; 勤恕廉明, 修己治人。四宗归一, 军为私家军, 将为私 家将,近代军阀制度由兹形成,他本人也成为中国近代军阀的 始作俑者。 他自幼习儒, 为晚清理学大家, 因而本能地知道: “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 “ 舍礼无所谓政事”, 因而立下了 “ 以 礼自治, 以礼治人”的信条, 并以此作为他治军的核心思想。 他认 为 “ 带勇之法, 用恩莫如仁, 用 威 莫 如 礼 ”, 于无形无声之中做 到: 不加恩而令弁勇知恩, 不立威而令弁勇知威。他重视思想训 导, 对下属 “ 上劝忠勤以报国, 下戒骚扰以保民, 别后则寄书告 诫, 颇 有 师 弟 督 课 之 象 ”, 每次出征, 他都要告示部下 “ 勤王忠 君”。打出捍卫 “ 纲常名教”的旗号, 自然要高人一筹, “ 各将士 谅其苦衷, 颇有家人父子之情。”!
以礼治军显示了湘军的性质和本质, 但 “ 道之浩 浩 , 何处下 手”呢?他把 “ 诚”落实到忠于封建君主和捍卫纲常名教这一总 的政治目的上, 因而符合以礼治军的原则。他自己的一生, 也严 格按照 “ 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奋斗不息。在出山之 始, 他信誓旦旦地称: “ 国藩奉命以来, 日夜悚惕, 自度才能浅薄, 不足谋 事 , 惟有 ‘ 不 要 钱 ’、 ‘ 不 怕 死 ’六 个 字 时 时 自 矢 , 以质鬼
不可; 四科的地位不是平行的, 以 “ 义理之学最大”。他为四科学 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尤以经济之学花费了他较多的工夫, 也得 到了很大的收获, 并开洋务运动的先河。 经世派都注重考察实际, 曾国藩认为 “ 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 凡十四宗: 曰官制、 曰财用、 曰盐政、 曰漕务、 曰钱法、 曰冠礼、 曰婚 礼、 曰丧礼、 曰祭礼、 曰兵礼、 曰兵法、 曰刑律、 曰地舆、 曰河渠”", 这中间大都是与实际从政密切相关的学问。在担任京官的十二 年间,他对这些事务下过相当多的工夫去考究,对后来经邦治 国、 用兵打仗大有收益。在曾国藩身上, 体现了湖湘文化兼蓄并 包、 博采百家、 经世致用、 革新图治的特点, 他也就因此而成为了 近代湖湘学派的著名代表。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中
在创 办 湘 军 、 带兵打仗之后, 由于实际的需要, 曾国藩的经 世、 务实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不让儿子学八股, 认为 “ 八股 文、 试帖诗皆非今日之急务, 尽可不看不作, 至要至要。……纪鸿 他还在日记中写道: 儿亦不必读八股文, 徒费时日, 实无益也” 。 “ 实者, 不说大话, 不务虚名, 不行驾空之事, 不谈过高之理, 如此
人”。 “ 修己”的内容即 “ 勤恕廉明”, “ 勤以治事, 恕以待人, 廉
$ 以服众, 明以应务。” 所谓 “ 勤”, 就是使身心无一刻怠情。 “ 治
军之道, 勤字为先”, 平时点名看操、 修墙查街, 战时勘察地形、 查 问粮草, 都要亲自核实。闲暇时则读书练字, 少使脑子休息。这 样, 才能使军队做 到 营 伍 不 紊 、 训练不废、 惰气不生、 士气不衰。 所谓 “ 恕”, 就是 “ 仁”。他提出 “ 治军如治家”的方针, 把恕道看 作维系湘军团结的重要方法。要求在下者尊上, 如子弟之事其父 兄; 在上者用恩威, 如父兄之管束子弟; 各统领营官之间以 “ 平恕 之心”相待, “ 处处严于责己而薄于责人”。 所谓 “ 廉”, 就是不与 将士争利。他在制度上规定, 以各种名目让将官获得厚利, 名曰 “ 养廉”, 尽可能使将官与弁兵的矛盾降到最低点。所谓 “ 明”, 就是办事能力。 “ 明”有两种: 一种是 “ 高明”, 即远见卓识; 一种 是 “ 精明”, 即窥事精细。但人的才智天分有高低, 他认为勤、 恕、 廉三字皆 可 勉 强 做 得 到 , 惟明字甚不易学, 只有从 “ 勤 ”字 上 多 下功夫, 凡事精细考究, 多看多做, 多问多想, 才能获得 “ 明”。 他把 “ 勤恕廉明”作为对湘军进行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作 为 “ 一种树人之道”, 反复地灌输。对其作用, 他归纳为两点: 其 一, “ 勤”与 “ 明”可增强湘军的作战能力。强调 “ 勤”, 要求将卒 忍受跋涉之累、 饥寒之苦; 强调 “ 明”, 使湘军磨炼出一些有才干 的将领。其二, “ 恕”与 “ 廉”可协调湘军的内部关系, 分别从精 神、 物质方面减少将士之间的利害冲突, 做到 “ 几如家人 骨 肉 之 联为一体”, 不能轻易将其打散。 从上可知。曾国藩以理学为核心, 以湖湘文化为载体, 并对 传统文化兼收并蓄, 重视经世致用, 使得他获得了卓越的政治才 干和丰富的军事经验。正是有了这种文化内涵, 他就能够在太平
" 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 !
出自一个 历 来 夜 郎 自 大 、 以 “ 天 朝 大 国 ”自 居 的 清 朝 重 臣 之 口 , 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由承认落后到以实际行动来图强, 使中国迈 出了学习西方、 追赶西方的第一步。正是有了这一大胆而艰难的 起步, 以及向西方学习经济、 科技、 军事的 “ 启 蒙 ”, 才有了后来 的 康 有 为 、 梁 启 超 发 起 的 旨 在 学 习 西 方 政 治 制 度 的“ 戊 戌 变 法”, 也才有了孙中山以革命手段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 致力实现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伟大社会变革。 洋务运动通过将官办军事工业转为官办民用企业,使企业 获取了巨大利润, 同时也直接刺激了一些有眼光的官僚、 地主投 资办厂的热情。他们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 招集民间资本, 发展 资本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成份的增长, 生产力这个最革命的 因素活跃起来了, 并最终提出了改革旧有的生产关系, 建立与新 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封建制度 已逃脱不了最终灭亡的结局。可以这样说,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 巨大社会变革的开端, 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曾国 藩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 在保持中国文化体系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有选择地 部分引进西 方 文 化 , 以中国文化为主, 以西方文化为辅, 用西方 文化之长, 补中国文化之短, 是曾国藩对待中西文化的基本态 度。 留恋传统文化, 他是真诚的; 接收西方文化, 他是被迫的。 在 中西文化的冲突中, 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在他身上, 革新 与守旧同时存在。他又毕竟属于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最后一代 出色人物, 其一生的得失成败, 都与之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 说, 他就是传统文化的化身, 从他身上既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强 劲生命力, 又暴露了它的致命弱点。因此, 多年来对曾国藩的不 同评价和争论, 除政治因素外, 也同能否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 分不开。
!"
的具有特色的民风、 民俗、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 科学文化等的总 和。在近代中国, 湖南这个地处内地的落后省份, 每次政治变革 都走在前列。究其原因, 可以从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那里 找到某种继承 关 系 。 从 王 夫 之 到 陶 澍 、 贺长龄, 到曾国藩、 胡林 翼、 左宗棠, 到谭嗣同、 唐才常, 到黄兴、 蔡锷、 宋教仁, 再到杨昌 济、 毛泽东、 蔡 和 森 …… 其 中 , 曾国藩是近代湖湘文化传承链上 的重要一环。曾国藩不但培养了一个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湘军 集团, 而且大量刊刻和传播了王夫之的 “ 船山之学 ”。 《 船山遗 书》的刊刻工作, 始于攻克安庆之后不久, 刻成于攻陷南京 的 第 曾国藩还对所刻的 二年冬。除了由曾氏兄弟 ! 包括曾国荃 " 出资, 一面指挥 #$% 卷书校阅了 &&’ 卷。这正是在他戎马倥偬的时期, 打仗, 一面读王夫之的 《 读通鉴论》、 《 宋论》等书。当 《 船山遗 书》刊刻出来后, 曾氏兄弟又立即分赠亲友, 其中多为湘军 将 领 和幕僚。从此, 船山之学开始成为风行全国的显学, 使湖湘文化 更加发扬光大。 二、 “ 经世致用”, 捍卫纲常名教
$%%& 年第 ’ 期 ( 复总第 &( 期)
船 山 学 刊
)*+,-.*,- /0+1-,2
345’6$%%& 7+8 305&(
承往古衰朽之续 开近代风气之先
—论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 —— 曾长秋
摘 要:曾国藩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 钻研义理之学、 镇压太平天国和开创洋务运
动。而这三件事, 都与对传统文化, 尤其是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分不开。特别是他所做的后 两件事, 都是学以战争面前, 肩负起封建统治者所赋予的卫道重任。
任, 力倡 “ 中体西用”, 主张既要守住孔孟之道, 又要学会西方的 科学技术, 将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地对付列强。虽然他口口
三、 “ 中体西用”, 引进西方文化
声声强调要 “ 中学为体”, 但实际上已承认有着数千年灿烂文化 的中华民族, 在世界进步的洪流中已落后了一大截。这种承认,
一、 “ 兼收并蓄”, 钻研义理之学
湘学派的其他学者那样,对传统学问兼收并蓄。他对此体会很 深, 说: “ 为学之术有四, 曰义理, 曰考据, 曰词章, 曰经济”, 缺一
曾国藩从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对传统文化不分学术 门派, 皆兼蓄并包。在问学唐鉴之前, 他已倾心于桐城派大师姚 鼐, 对诗词作文下过一番苦功; 同时受到古文经学派刘传莹的影 除其中 "# 年主 响, 对考据学也有深厚造诣。 在他一生的 !" 年中, 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围剿捻军以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读 经治学。他为学甚勤, 不仅在京宦期间严于律己, 刻苦钻研, 即于 其后的行军、 作战、 政务繁忙之中, 亦未尝废学。在文学上, 他提 出了汉宋相容、 骈散并兼、 道文皆俱的主张, 由此登上 “ 桐城一湘 乡派”盟主的宝座, 为咸丰、 同治两朝文人所景仰。 曾国藩思想的核心是理学, 理学的精神在于, 极端地强调内 心的修养, 以达到封建纲常秩序所要求的人格。理学过分强调个 人修养而倾向于空谈, 但并非所有理学家都是如此。南宋湖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