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9.23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总结提升9
解放和发展 了生产力,使 经济发展出 现了前所未 有的活跃局 面
[针对训练]2.(2017· 辽宁本溪一中月考)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 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 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 ( ) A.管理体制的转变 C.对外政策的转变 B.所有制性质的转变 D.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 (1)照搬苏联模式 以来工业建设正反 党中央在认识 (2)中共缺乏经济 两方面的经验和教 国情和总结社 原 因 建设的经验 (3)主观上追求 训,特别是吸取了 会主义建设经 “文化大革命”的 验教训的基础
“一大二公”, 急 教训, 并借鉴外国经 上,决定加快 于完成工业化 验, 决定对工业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 进行改革
纵横归纳 学科素能 单元检测提升
单元总结提升
【单元概览】
一、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新解放区的封 土地 建 土 地 制 度 严 改革 重 阻 碍 生 产 力 发展 核心内容 意义
废除封建土地 解放农村生产 所有制, 实行农 力, 促进了农业 民土地私有制 发展
分散的小农经 把土地等生产 农业 济 难 以 满 足 国 资 料 变 为 公 有 进 一 步 解 放 了 合作化 民 经 济 发 展 需 制, 实行集体经 农村生产力 要 营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注意题干中强调 的是“实质”,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都是利用市场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的措施,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B 项是现象,不能反映 本质,故 B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都是发展经济的措施, 不能简单的把其归结为退却,故 D 项错误。
史学素养 计量史学 理论阐释 计量史学又称历史计量分析方法或历史定量分析方法,是指 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种数据关 系,揭示和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 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 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 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 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 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 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的,其特征包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标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 的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 放式经营向集约
体制转变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式经营转变
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六页,共27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 党中央在认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 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 识国情和总
原 因
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面的经验和教训,特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 别是吸取了“文化大 二公”,急于完成工业 革命”的教训,并借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 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十二页,共27页。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 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 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 体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
一、把握歌谣与历史学科的联系 所谓歌谣,指的是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 儿歌等。歌谣可以反映时代的内容和折射社会生活的现象,历史试题中 有时会采用歌谣作为情境材料,歌谣与历史学科中的结合使得历史情境 更加生动活泼,歌谣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无疑会激发考生的兴趣,更好 地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年)
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 年,“文化大革命”时,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和挫折,成功与失
的内乱导致国民经济的困难
误并存
中国现代化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
设道路的探索 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 展深化,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1978 年至今) 革也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 会主义建设道路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
制,实行农民土地所
阻碍生产力发展
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有制
农业合作化 (1953~1957 年)
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1956 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建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
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 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生产力的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到的 “不打烂旧机构”“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 生产。B、C、D 三项均与材料和史实不符。应选 A 项。
【答案】A
2.(2015·蚌埠质检)1957 年陈云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 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 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 易些。”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综合提升
【金版学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综合提升[阶段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到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趋势[精要阐释] 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的指引下,开展“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失误,导致国民经济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经济建设的“左”倾得到一定纠正,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典题借鉴】1.(2016·湖北省襄阳四校联考)下表反映的是1953—1970年间各时期投资结构变化情况(%),对该表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A.1953—1957年的投资结构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影响B.1958—1962年重工业投资增长受“左倾”思想影响C.“八字方针”调整了1963—1965年农轻重的投资比例D.“文革”并没有影响到轻工业领域的投资比例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文革”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二、从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道路的探索[精要阐释]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开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制度改革阶段,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后,内地、沿边开放,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原因 内容 结果
土地 改革
新中国成立 采取保护中农和 后,新解放 小土地出租者, 区还没有进 稳定民族资产阶 行土地改革,级,废除地主阶 封建的土地 级的封建剥削的 所有制严重 土地所有制,实 阻碍了生产 行农民的土地所 力的发展 有制
作用
这种体制在建国 初期,对于恢复 国民经济、发展 工业曾起过积极 作用,且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但 它超越了历史发 展的阶段,其严 重的弊端是使企 业失去了活力
建国 第 初 一 期到 次 1956 年
第 二 次
(1)从单一的公有制经 党中央总结了 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 建国以来工业 主体、多种经济成分 党的 建设正反两方 并存的经济,从计划 十 面的经验和教 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 一届 训,特别是吸 济为主、市场调节为 三 取了“文革” 辅的经济 中全 的教训,并借 (2)核心:发展多种所 会 鉴了外国经验, 有制经济,调整产业 后 决定实行工业 结构,改变企业管理 经济体制改革 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的政策 等
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为 农业生产的 发展开辟了 道路
农业合 作化
①小农经济难 以满足国民经 济发展的需要 ②革命时期的 成功经验证明 依靠合作社的 统一经营可以 形成新的生产 力
本着自愿互利的 原则,积极发展 稳步前进的方针, 通过典型示范, 进一步提 逐步推进,把土 高了农业 地等主要生产资 生产力 料由私有制变为 公有制,实行集 体经营
社会 主义 建设 时期 改革 开放 新时 期
经济类 型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能力提升导学案
易混点一过渡时期的内涵过渡时期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易混点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1.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反映出生产关系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问题,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
2.“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反映了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问题,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易混点三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上。
3.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
4.改革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相继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5.结果不同的原因(1)指导思想不同。
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2)具体做法不同。
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
(3)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
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限。
(4)对改革认识不同。
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
易混点四当今中国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被迫开放1.(2015·沈阳质检)有学者引用黄仁宇的话描述我国某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中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全在于国家如何才能把商人的资本与劳动和生产结合起来,经济要发展,没有劳动者固然不行,没有资本也不行,而没有国家把二者结合起来,引导资本不断投资于劳动,那就更是不行。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
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推动了 农业生产的发 展
二、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时间 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内容
作用
建国 第初 一 期到 次 1956
年
(1)从建立以社会主
(1)中国共 义公有制为主体、各 这种体制在建国
产党缺乏经 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 初期,对于恢复
济建设经验,场经济,向高度集中 国民经济、发展
单元整合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
原因
内容
结果
土地 改革
新中国成立 采取保护中农和 后,新解放 小土地出租者, 区还没有进 稳定民族资产阶 行土地改革,级,废除地主阶 封建的土地 级的封建剥削的 所有制严重 土地所有制,实 阻碍了生产 行农民的土地所 力的发展 有制
人民公 社化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党的一些领导人
认为农业合作化
严重挫伤了生
的规模越大。公 提高公有化程度,产者的积极性,
有化程度越高, 扩大公有化规模 破坏了农村的
就越能促进生产
生产力
力发展
党中央正确总结 了合作化和人民 公社化的经验教 训,做出了实行 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策
在坚持土地公有 制的前提下,把 实行家庭承包经 营为基础、统分 结合的双层经营 体制作为农村的 一项长期经营制 度稳定下来
照搬苏联经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 工业曾起过积极
济模式
体制转变
作用,且取得了
(2)主观上 (2)核心:实行和强 一定的成效,但
追求“一大 化计划经济,废除生 它超越了历史发
【名师一号】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私有制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 变为公有制,实行
化
展的需要Biblioteka 集体经营原因人民 公社 化 家庭 联产 承包 责任 制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 观地认为农业合作 化规模越大、公有 化程度越高,越能 促进生产力发展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 的前提下,决定实 行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
意义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 极性,阻碍了生产 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 扩大公有化规模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 下,实行分户经 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推 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0世纪90年代以 来,由计划经济 体制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由粗放式经 营向集约式经营 转变 党中央在认识国 情和总结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决定 加快经济体制改 革
结果 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 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 济发展出现了
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 展,成就举世瞩目 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 前所未有的活 跃局面
失去了活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 一届三中全会前,从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转变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 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 调 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 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从 整 成分并存的经济体 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 制,向高度集中、统 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 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 经济体制 制转变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 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 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 原 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 经验。③主观上追求 因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 “一大二公”,急于 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 完成工业化 体制进行改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张图学透 社会主义 建设的
起步
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重工业。
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 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 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完成三大改造
面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
(1953—1956年)
局面,党和政府仅用三年时间,工农 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实施“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过程: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高潮。
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 D.新中国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第(5)题
解析:据材料中“1956年”“公私合营股票”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方式是公私合营、赎买等)。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完成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课件
初期 超越 失去 性,导
调动 性,增 得到
增强 步解 应了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或调整
名称
原因
核心内容
土地改革 (1950—1952 年)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 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 开始)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 了生产力的发展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 展的需要 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 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 经济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2016·邯郸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
比较上述两幅地图,提取两项有关古代工商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示例一:信息:工商业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示例二:信息: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明朝向中东部沿海集中。说明:经济重心由内陆 示例三:信息:明朝工商业市镇比唐朝明显增多。说明: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 示例四:信息: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北方,明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唐朝时南北 重心在北方,明朝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示例五:信息:明朝时出现较多海港城市。说明:明朝社会经济发展,航海造船技术提高,海
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 制转变,由粗放 式经营 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革命的既定目标 所决定 ;照搬苏 联模式 ;缺乏 经济建设经验,急于求成等
及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 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 训;借 鉴外国 经验, 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 的 经 验 教训 , 提出 建 立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体 制 ; 借鉴 西 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经 验
考点一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O【课程标准】1>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
2、以后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I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
3、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帷幕。
4、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更是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对外则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O【知识整合】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时间:1949 年一1952 年。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意义:使新中国常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㈠、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
㈡、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
单元过关检测(九)(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长春高三质量监测)土地改革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选A。
根据“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可知,由于土地改革后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政策环境中,所以才出现“新富农”“国营经济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故A项正确。
2.(2016·山西晋中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
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 ( )A.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B.企业管理效能的加强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解析:选C。
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符合“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故C项正确。
3.(2016·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的,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高优设计】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安徽专用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单元九
时空定位 主题探究
单元综合能力提升 -2技巧揭密
单元九
时空定位 主题探究
单元综合能力提升 -3技巧揭密
一、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
调整 状况 第 一 次 原因 核心 内容 结果 新中国成立初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③主观 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 展的高速度 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曾 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 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影 响
性 质
单元九
时空定位 主题探究
单元综合能力提升 -7技巧揭密
探究型选择题——明确主题
探究型选择题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依据科学的价值标 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解决相关问题,具有开放性或探究性的特点。 此类试题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解答该类试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探究情境,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研 究主题。 (2)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选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解答这类 试题多用阶段特征分析法、史实支撑法、理论分析法等。
单元九
时空定位 主题探究
单元综合能力提升 -4技巧揭密
调整 状况 第 二 次 原因 核心 内容 结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 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中共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 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 验,决定进行改革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 政企分开等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了发展,成就举世瞩 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9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课件
把企业推向市场
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 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 结 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 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 果 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展,成就举世瞩目 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 力,使经济发展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活 跃局面
角度二
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
调整
时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人民 公社 化
1958年
当时一些领导人主观 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 严重挫伤了生 模越大,公有化程度 大公有化规模 产者的积极性 越高,就越能实现共 产主义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 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 化的经验教训,做出 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策 极大地调动了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 农民的生产积 前提下,改变经营管 极性,推动了 理方式,实行分户经 农业生产的发 营、自负盈亏 展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九)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栏目导航
2019题型解读
历史素养提升
史学知识补遗
2019题型解读
高考试题
2017·全国 卷Ⅰ,31 2017·北京 卷,18
考查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的 社会主义建设 城市经济体制改 革
命题立意
分析解读
2017·全国 卷Ⅱ,41
角度一 调整 土地 改革 农业 合作 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时间 1950~ 1952年 1953~ 1956年 主要原因 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 阻碍生产力发展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 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 需要 核心内容 结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单元总结一、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1)原因:党的一些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一大二公”。
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结果:超越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
(2)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二、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整合(共32张PPT)
(1) 向社会主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使经济 转 变 , 由 粗 放 出现了 式 经 营 向 集 约 前所未 式经营转变 有的活
(2) 核心:把企 跃局面 业推向市场
横向链接
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相似之处 (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 村生产关系。 2.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 1953 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 联是在 1925 年的联共十四大上。 3.开始改革:中国是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 1956 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开 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80 年代后,城市 中国现代化 建设道路的 探索(1978 年 至今) 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 展开; 对外开放经历了 创办经济特区, 开辟沿 海经济开放区, 开发和 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90 年代,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 起来
(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和 对 外开 放的 发展 深 化,寻找到一条适合中 国 国 情的 社会 主义 建 设道路 (2)经过改革开放, 我国 已 经 总体 上达 到小 康 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 小 康 社会 的新 目标 迈 进
解
析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走弯路”,也就是指事实证明不正确的 道路或方针政策;设问中的“这一时期”指中国共产党第二 个 30 年,就是从 1951 年到 1981 年这段时间。事实证明 A、 B、D 三项都是正确的道路,C 项则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 失,是党走了 S物主义原理认识农村生产关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断变革或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下列各 项措施中既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又有利于解放生产 力、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 )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提升课
单元提升课(九)视角1主干知识——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1956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考题例证1】(2016·河北石家庄调研)“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从“改变千年小农经济……实现了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建立农业合作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项错误。
答案 C视角2历史趋势——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阻碍社会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考题例证2】(2016·河南洛阳模拟)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单元综述:1、本单元内容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
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阶段,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学法指导: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1、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又要正确对待探索中的挫折,吸取其教训;更要理解走中国特色者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意义,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
2、中护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生活比较贴近。
应该尽可能得就近做些社会调查,增强感性认识,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重难突破: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作出评价,并分析这些建设项目地理分布的特点。
(1)成就: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2)评价:这些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全国人民积极支持,各行各业大力支援的结果。
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一五”计划(1)背景: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落后;国民经济恢复;苏联的援助。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开始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大改造(1)过程: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1)内容:一是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3.“左”倾错误泛滥(1)表现:1958年开始实施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4.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5.“文化大革命”浩劫(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1.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12课件
13
6.对“八字方针”的认识
(1)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
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
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
量及劳动生产率。
(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命”的曲折
K12课件
17
【史料探究】
1.“一五”计划
材料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
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
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
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
K12课件
18
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 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材料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
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
是搞“一平二调”。……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
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
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
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这些实际
K12课件
21
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规模化的工业生产
奠定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
计划和三大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的有机
结合。
K12课件
16
3.“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离了经 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 济出现混乱。
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
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
K12课件
24
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 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 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 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K12课件
45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K12课件
25
【解读】作者描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 发展趋向。(1)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 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2)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 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 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主题归纳
“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在主 要工业指标上年均增速大大 超过美、英等国
知识迁移
“一五”计划实施的 背景——中国工业基 础薄弱的史实
K12课件
33
【解析】选A。图表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
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在基础薄弱的情
况下,出现了增长速度较高的情况。“一五”计划期间,
K12课件
38
(2)客观原因:①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对于社 会主义内涵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缺乏理论 和思想上的深刻认识。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对中国孤立、封锁和包围,中苏关系恶化、国际环境的 恶化等影响到国内经济建设。
3.教训: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等。
K12课件
5
【特别提醒】
1.对“过渡时期”的理解
(1)从时间看,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
的完成。
(2)从目标看,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
会的过渡。
(3)从性质看,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K12课件
6
2.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 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度,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平二调”的分
配方式(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
K12课件
23
【名家评史】
【观点】在1956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
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
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K12课件
1
【主干回顾】 一、过渡时期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到_1_9_5_2_年底,工农 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 设创造了条件。
K12课件
2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农__业__国__。 (2)任务:优先发展_重__工__业__,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 _资__本__主__义__工__商__业__进行改造。
K12课件
39
【考题印证】 (2012·全国卷·T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 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 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 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 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K12课件
40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K12课件
41
【解题思路】
主题归纳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特点
知识迁移
“大跃进”、人民公 社化运动、三年经济 困难
K12课件
42
【解析】选D。从题干主旨看出这份文件对当时中国的 判断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A说法错,当时中美关系 并未急剧变化。B的意思与题干中的这句话“但由于中 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是矛盾的,故B错。C 说法和题干对中苏关系的判断是矛盾的,而当时中苏关 系是在走向恶化,故排除C。
西方的英美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进入了经济
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错误。“大跃进”时期,中国
重工业发展出现急躁冒进,而不是“一五”计划期间,
故C错误。
K12课件
34
【考向揭秘】 1.已考角度:新中国工业化的背景、特点;计划经济体 制的形成等。 2.预测角度: (1)从现代化史观等角度考查“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特点、成就及对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影响。
K12课件
35
(2)以表格、图片的形式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以及社会 主义经济成分的变化,以此认识三大改造的成果。 (3)“一五”计划与苏联关系密切,高考试题往往从中 苏经济体制的异同比较入手,要求学生认识苏联对中国 经济建设的影响。
K12课件
36
二、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原 因、教训
K12课件
43
【考向揭秘】 1.已考角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对 经济的调整等。 2.预测角度: (1)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失误、曲折原因及经验教训。
K12课件
44
(2)从微观的角度切入,以通史的形式考查“大跃进” 运动对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的影响。 (3)从宏观的角度切入,以专题的形式考查农村生产关 系的变革过程,认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对农业 发展的影响。
1.失误: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重 视重工业,忽视农业。
K12课件
37
2.原因: (1)主观原因: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认识不 足;急于求成,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违背科学方法, 脱离中国实际。②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违 背民主法制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阶级斗争的作用夸大。
K12课件
28
3.“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 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 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 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K12课件
29
4.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一五”计划只是 强调五年期间为改造和建设准备初步基础。实施的结 果则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了总路线规定的社会主 义改造的任务,超额完成了预定的工业化的建设指标。
1.原因:“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
领域扩展到_经__济__领__域__。
2.表现:
(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到_1_9_7_3_年国民经
济出现复苏。
(2)1975年邓小平提出_全__面__整__顿__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
迅速回升状态。
K12课件
15
【史论要旨】
1.“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的具体表现,使我国初步
K12课件
11
【特别提醒】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 (1)要充分认识国情;(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 产力发展水平;(3)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 的关系;(4)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 急于求成。
K12课件
12
5.合作社与人民公社 (1)合作社是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从事农 业生产的集体经济组织; (2)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政社合一组织。
——《复兴之路》
K12课件
19
探究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早期, 中国在建设工业化过程中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 路”的主要表现。 提示: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 主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 义工业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