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未来中国:在巴西建新中国、变中国人为白种人
康有为 梁启超
康有为“大海潮音,作狮子吼” 改 变梁启超一生
• 1891年,康有为回到 • 同年在广州就读的梁 广东,开办万木草堂 启超,纵使在大多数 学馆,聚徒讲学端邪学,但在 先后写了《新学伪经 思想激进的青年中则 考》和《孔子改制考》 不为。康的思想当头 两部著作。 棒喝。即使康功名不 如梁,但梁也甘愿拜 康有为,梁启超曾经都是科举考试的 入康门。接受西学。 “奴才”,而后他们都又退出儒学教
•
•
•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 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 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 来“拯救世界”。 1901~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 发动“史学革命”。
对两人君主立宪思想的分析
根深蒂固的儒学教育 坚持君主立宪的思想 • 康有为的蜕变有其深刻的 • 梁启超接受了广博的知识, 思想根源。他是骑着封建 并长期探讨中国的求存之 路。 文化的门槛去接受西方资 产阶级先进文化的。这就 • 梁启超始终坚持君主立宪, 同他的表面形象一样,嘴 却清楚明白中国当时并没 里讲的是声光化电,后脑 有具备这样的条件。 勺上却拖着一条长长的辫 • 幸好他没有陷进他老师康 子,具有鲜明的两重品格。 有为的保皇思想中。 即使他是大同思想理想主 义者,却是践行的庸者。
康 康有为 梁启超 梁 剪不断理还乱 的 的 师生情缘 评 析
服设二班第二小组
师者—康有为
• 个人小简介—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 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 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 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 《新学伪经考》等。 • 历史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饱经沧桑,成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国家。中国,已经不再是马可波罗所形容的天朝 上国。洋务运动并没有改变落后的中国,顽固派,洋务派 的争端持续中国日渐衰退,社会制度的弊端依然是其根本 的失败原因。社会矛盾尖锐,百姓依然贫穷。 • 个别事件—早年(19岁)师从朱次琦,致学宋明理学并渐 弃理学—22岁离开,并到西樵山白云洞研究经世致用之学, 并于同年游香港期间,对西方文明大开眼界。—1882年, 25岁的康有为进京赶考,途经租界上海,更让他看到了西 方治理的另一番繁华,那一年决定他“尽弃中学,大讲西 学”!转变从这里开始!
[详细讲解]假如我是康有为
假如我是康有为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按中国传统干支纪年,这一年是戊戌年。
它是以康有为为领袖,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支持的政治运动;又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造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主要从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自身上来找原因。
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并自动系统地接受了封建传统教育。
康有为等人在维新运动中,凭一腔救国救民的热血,一支动人肺腑的妙笔,大造声势,全国哄然,展现了他们作为爱国者、思想家、宣传家的卓越才华,然而,他们毕竟疏于政治,对他们来讲,怎样正确估计形势,如何对待那些封建老朽、旧党官僚,则大不在行。
未能积极地争取到慈禧对变法的支持戊戌变法虽然得到了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但光绪帝是个不折不扣的傀儡,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
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遭捕杀或逃亡国外。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事实上,慈禧太后在一开始是赞成在她许可的范围之内实施戊戌变法的,有记载可以证明:1.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2.慈禧太后自己主导的新政证明了这一点,“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
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
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
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
”3.王照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写道:“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若奉之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慈禧本人也说,只要“不遗祖制”,其余均可由光绪“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4.《周馥年谱》写道:“康有为屡上救时之策,大臣多保奏,上信任之。
康有为名言名句
康有为名言名句康有为(1858-1927)是清末民初的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改革家。
他以理学家身份治国思想体系得到了大量跟随者。
康有为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了许多名言名句,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
1. 以人为本,发扬人的尊严和个性,是一切社会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句名言表达了康有为对人性尊严的重视。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应当以人为本,关注个人的尊严和个性发展。
只有在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基础上,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2. 仁爱之心,乃君子之明理。
这句名言意在强调仁爱是君子道德的核心。
康有为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明理的境界。
3. 以德修身,以德治国,以德行天下。
这句名言强调了康有为对道德的重视。
他认为,个人和国家都应该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来实现和谐和进步。
只有在德治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变得更有道德,更有秩序。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名言强调了学习之重要。
康有为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写作时灵感如神。
5. 为政莫近乎贪,贪者心不廉。
这句名言强调了政治清廉的重要性。
康有为认为,一个政治家不能贪图私利,不能滥用职权,不能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
只有心怀廉洁,才能为政治的纯洁做出贡献。
6. 人民的安居乐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
这句名言强调了人民的福祉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康有为认为,国家的发展应当以人民的幸福为中心,关注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只有当人民获得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繁荣。
7.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这句名言强调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康有为认为,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成长。
对康有为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比读书更高贵。
8. 有人才的国家才是强大的国家。
这句名言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康有为认为,只有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获得长期的强大。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专题复习 课件
了 理 应 解 解 用
√ √
考点内容
考点19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a) 考点20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 响(b)
√ 的影响(c)
考点30 说明洋务运动的概况并探讨它们
考点30 说明戊戌变法的概况并探讨它们 √ 的影响(c)
考点37 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和意义(b) 考点24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措施及 作用(b)
▲
目的:富国强兵,利于争霸
结果: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 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主要的 衡量标准是要看改革的目的是否实现。
改革异同比较
目的
富国强兵 实现争霸 北魏孝文 革除旧俗,学 帝改革 习先进汉文化 商鞅变法
内容(特点) 方式 统 治 者 主 动 实 行 的 自 上 而 下 的 和 平 方 式
洋务运动
中文名: 李鸿章
国 籍:中国
生卒:1823年-1901年 职 业:政治家、改革家 评
倾一生的心血举办洋务, 价: 在理想与现实的两难中, 无法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 败的悲剧后果。
戊戌变法
中文名: 康有为 国 籍:中国
生卒:1858年-1927年
职 业:改革家
站在时代前列,一腔热 评 价: 血为改革,难圆图强保 种梦,留下千古遗憾。
改革异同比较
目的
商鞅变法汉族先进 文化 学习西方的先 进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 治制度
统 治 者 主 动 实 行 的 自 上 而 下 的 和 平 方 式
性质
革 北魏孝文 革除旧俗,学 弊 习先进汉文化 立 帝改革 学习西方,自强 新 洋务运动
改革分类
时期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 帝改革 领导阶级
第九讲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18
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1906年9月1日,在五大臣回国后不到一个月,清廷即 颁布了“预备仿行立宪”的谕旨。后又设宪政编查馆,作 为筹备宪政的机关。清末新政进入了“预备立宪”的改革 阶段。 “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但目前规 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 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 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以备立宪之基础”。 ——《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清末筹 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3页。
7
(一)“预约变法”上谕、督办政务处和《江楚会奏变法三 折》
清廷在庚子之变后实行新政主要原因: • 第一,八国联军血洗京师,朝廷亡命西安,庚子事变后的时局已经不 再是一般的“危局”、“变局”,而是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一去的 一种“残局”。这种局势深刻地刺激了朝野内外,包括慈禧太后,使 他们认识到,必须改弦更张,整顿政治,才有可能继续维护清朝的统 治。 • 第二,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冲击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统治集团内部顽固守旧势力江河日下,改革势力日益崛起。有人 说,戊戌政变杀年青、南方人多,八国联军杀老年人、北方人多。这 种南方与北方,年青人与老年人的背后,实际上是改革人物与顽固人 物的对立。在列强点名“惩凶”以后,顽固守旧势力从此江河日下。 这就为新政的推行减轻了阻力。与此同时,一些倡导洋务,倾向改革 的地方督抚如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在东南互保中已经显示了 足以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在顽固守旧势力被铲掉一大批后,他们 的实力和地位进一步提高,从而成为新政的决策者和推行者。
《拉萨条约》(1904年)和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英 国在西藏取得大量特权,但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鄱阳湖危机:德国派炮舰驶入长江,要求租借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 ,后由于英法美等国的介入而被迫放弃要求。
2019-2020年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 新文化运动岳麓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六十
2019-2020年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新文化运动岳麓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六十第1题【单选题】新文化运动是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该运动之所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主要是因为(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B、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C、《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礼教【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高举十月革命大旗的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蔡元培D、胡适【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选项中,搭配不正确的是( )A、李鸿章——洋务运动B、康有为——戊戌变法C、孙中山——辛亥革命D、梁启超——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4题【问答题】材料: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的讲话》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 ,“改良主义”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哪些事件?(2)列举“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的自救活动(至少三项)?(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的历史功绩和不足分别是什么?(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由谁承担?【答案】:【解析】:第5题【材料分析题】探寻复兴之路,铸造新的辉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陈旭麓先生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议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的老婆,康有为娶中日美3国6美女
康有为的老婆,康有为娶中日美3国6美女康有为的老婆,康有为娶中日美3国6美女近代史上,康有为是致力于变法维新的改良派,公车上书、戊戌变法都离不开他的主导。
而生活中的康有为,处处留情,妻妾成群。
尤其是晚年,他娶的几房太太都不满20岁,是名符其实的“小”老婆。
491907娘,从哥白尼的日心说讲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文艺复兴讲到法国启蒙运动,从孔子改考制讲到戊戌维新。
这些宏论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何旃理情窦初开的春心。
以后数日,康有为神思恍惚,不知不觉去华侨那儿了解何旃理的底细。
那时,康有为已有2位夫人,但他的心依然似年轻人一般,被爱情燃烧得如痴如醉。
不久,康有为离开非士那,周游美国各地,他心中不时浮现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倩影。
心想:自己要在各国华侨中组织保皇会,宣传君主立宪,办实业,多么需要一名懂外文、知书达理的红颜知己啊。
于是,康有为投石问路,写信给何旃理,此举正中已坠入情网的何旃理下怀。
他们通过书信交往,共结同心,短短的日子里居然写了上百封情书。
最终,何旃理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康有为。
婚后,何旃理为康有为做翻译,使康有为如虎添翼。
1911年6月7日,康有为应梁启超之邀,从新加坡移居日本,师生同住日本双涛园,可是他们191455鹤子与康有为相处久了,发现这位长者很慈祥,从他那儿她知道了中日交往的绵长历史,以及鉴真东渡、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
不久,康有为对日本文字发生兴趣,并向鹤子请教发音。
望着康有为摇头晃脑习日语的那副童心不泯的样子,鹤子感到开心有趣。
跨越年龄、种族的界限,两颗心也越来越近了。
1913年,康母劳连枝去世。
归国奔丧之前,康有为让鹤子陪同,参拜附近的净土真宗现光寺。
在这座飞檐翘角的大庙上空,覆盖着楠树、松柏、银杏的枝叶,绿油油、黑森森一片。
寺内的钟声伴着海涛声传来,使人产生空灵之感。
康有为由此想到中国净土宗的发源地——庐山的东林寺,不禁喟然长叹:“唉,1889年我上匡庐,参拜东林寺时是何等意气风发,当年情景犹历历在目啊!”“大臣,这儿不是也有寺庙吗,您老为何叹息呀?”鹤子不知康有为将回国,便宽慰他。
《复兴之路》——第一集:千年局变
序言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
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
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
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了大幕。
第一集:千年局变(福建马尾港)这是位于中国东南的一个小镇。
2006年,小镇上的一个造船企业,迎来了自己140岁的生日,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十分普通的一家企业。
而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
船厂的创办者——大清国闽浙总督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
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
一百多年前,大清国在海上遭到了怎样的侵害?一个造船厂,如何能迎接这个挑战?马尾造船厂开始修建的26年前,危机从海上而来。
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
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
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
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历史。
那么,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
康有为简介
• 康有为强调的民族独立、民主平等观念,与当代国际关系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
相契合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现代改革的影响
•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中国近代史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现代改革具有重要的
借鉴意义
• 康有为的变法实践为现代改革者提供了勇气和信心,激发了人们投身于改革事业的
热情
03
康有为的文化贡献与影响
度等
• 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
• 康有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诗词家和学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02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实践
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和政治理念
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康有为的政治理念
• 废科举,兴学校,培养新式人才
• 倡导民主、平等、自由的价值观
⌛️
康有为的政治生涯和主要成就
康有为的政治生涯
•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结识了翁同龢等人
• 1895年,甲午战争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维新
• 1898年,康有为发动戊戌变法,担任总理衙门大臣等职务
康有为的主要成就
•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提出了许多具有改革意义的主张,如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政治制
被誉为“诗界哥伦布”
热爱,如《黄山歌》、《已酉除夕》等
康有为的学术研究与文化遗产
康有为的学术研究
康有为的文化遗产
• 康有为对儒家经典、佛学、哲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 康有为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康体”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康有为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作品,为中国近代文学史
• 康有为的著作如《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
《复兴之路》素材
第一集:千年局变序言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
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
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
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了大幕。
英国的军事势力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的,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化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而中国呢,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然而,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
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以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等为重要内容的《南京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堕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
自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林则徐自伊犁归来,从历史记载来看,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无奈中沉默下来。
康有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走近政治名家报告会“戊戌君子”——康有为团队:公共管理学院南海团队团队成员:肖蓉王玉冯文王艺璇二〇一三年十二月目录一、人物简介 (1)二、生平简介 (1)三、戊戌变法 (1)(一)改革背景 (1)(二)改革内容 (2)(三)戊戌变法的结果及成因 (2)(四)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四、改革思想于现代化启示 (3)五、对康有为本人的评价 (4)(一)积极方面 (4)(二)消极方面 (5)六、康有为语录 (5)(一)教育方面 (5)(二)科技方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经济方面 (6)(四)政治体制 (6)(五)民主博爱 (6)(六)个人方面 (6)结语 (6)一、人物简介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性别男,身高约合现今1.7米,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
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等。
二、生平简介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南归时途经上海,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1875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康有为英国游记的历史价值
康有为英国游记的历史价值作者:赖某深来源:《世界文化》2021年第11期上文述及,康有为曾打算将对欧洲的游历著为《欧洲十一国游记》,但后来只有第一编《意大利游记》和第六编《法兰西游记》成书。
除这两部游记外,康有为还写了不少游记刊登在报章杂志,而有的游记则仅有手稿,岳麓书社将这些材料汇集起来,编成《英国游记》《西班牙等国游记》《德意志等国游记》,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出版。
《英国游记》收入《英国游记》《补英国游记》《英国监布烈住大学华文总教习斋路士会见记》《苏格兰噫巴颠大学参观记》《英国女子小学参观记》《苏格兰京噫颠堡大学参观记》《英国恶士弗、监布烈住两校参观记》《恶士弗大学图记》《欧美学校图记英恶士弗大学校图记》《恶士弗大学堂全景》,附录《游域多利、温哥华两埠》《游加拿大记》等文章。
作于1904年至1909年,据上海博物馆藏手稿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藏抄件等整理出版。
平常人的游记都是记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见闻和感受,康有为所写游记则是“其考察着重于各国政治风俗,及其历史变迁得失,其次则文物古迹,凡关于掌故者,无不考核研究,摩挲殆遍。
”康有为的英国游记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从以下介绍可见一斑。
在1909年写的《补英国游记》中,康有为劈头就说:“吾于英游,十年之间凡四矣。
”为何一再到访英国,是因为“英者为宪法之先河,而欧土新创文明之大国也,其政俗所影响于大地者甚大,是岂可以已乎?”《英国游记》着力探讨英国富强原因:英之强也,宜哉!四面环海,易于保守,而不至日受大陆各国之兵,一也;居人环海而居,日狎波涛,因以试其海师,而即以海军制胜大地,二也;望海波之滔滔,生思想之悠邈,妙于风景,令人性活泼,三也;其与波罗的海诸国皆近在咫尺,得以竞争进取,四也。
吾于此望海,感于英之所以强焉。
《英国游记》探讨了“何独英为最能自治、最得民权、最先创宪法、最先创物质汽机”的原因。
从人种、拿破仑封锁大陆方面看,英国并不具有优势。
康有为名句
康有为名句哎,说起来康有为啊,那可是咱们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一句句名言警句,简直跟金子似的,闪闪发光,让人琢磨不透又回味无穷。
今儿个,咱就不拿那些个高大上的词儿来装门面了,咱们用大白话,聊聊他的名句,看能不能让你心里头也泛起那么点涟漪。
康有为说过:“变法以图存,变法以救亡。
”这话听着简单,可里头的分量,重得跟山似的。
你想啊,那时候咱们国家正经历啥?外头列强虎视眈眈,里头又是民不聊生。
康有为老爷子一看这架势,心里头那个急啊,就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他琢磨着,得变,得改,不然咱们这泱泱大国,可就要被人啃得连骨头都不剩了。
这变法,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咱们能在这片土地上好好活下去,为了咱们的后代子孙还能有个家。
再来说说这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哎呀,这简直就是英雄气概的代名词嘛!康有为老爷子那时候,为了变法,那可是豁出去了,啥都不怕。
他知道,这条路不好走,前面是刀山火海,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了上去。
为啥?因为他心里头有股子劲儿,有股子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甘愿牺牲一切的劲儿。
这种精神,比啥都宝贵,比啥都让人敬佩。
还有这句:“今之变法,国必富而强,不变法,勿宁死。
”这话听起来有点狠,可实际上呢,是康有为老爷子对咱们国家深沉的爱啊。
他看透了时局,知道只有变法,咱们国家才有出路,才有希望。
他不怕死,他怕的是咱们国家就这么一直沉沦下去,永远翻不了身。
所以,他拼了命地呼吁变法,哪怕是要他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也在所不惜。
说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康有为老爷子就是个不知疲倦的斗士,其实不然。
他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比如这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话虽然不是康有为原创,但他却用它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他知道,人总有一死,但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那才是真的活过。
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照亮咱们国家前进的道路,去激励后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康有为的这些名句啊,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咱们国家前行的道路。
康有为的“国族”构建说探究
康有为的“国族”构建说探究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的国族构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和思考。
康有为认为,国族构建是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国族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共同体。
在《新学伪经考》一书中,康有为提出了“国族”这一概念,并给予了这个词新的含义。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国族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地理、人种和历史。
地理是指国家的地理边界和疆土范围;人种是指国家的人口构成和民族分布;历史是指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
这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国族的基本框架。
康有为以中国为例,探讨了中国国族的构建问题。
他认为,中国应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要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并将其他民族纳入中国国族的范畴。
他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主张“五族共和”的理念,即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和回族应该是中国的五大民族,各民族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在国族构建中,康有为特别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要建立在对历史的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他主张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理解,力求找到中国国族建设的源头和根基。
他关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既要继承和借鉴古代文化的精髓,又要吸收和融入现代文化的创新。
除了对中国国族建设的思考,康有为还关注了国际范围内的国族问题。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族特征和国族构建的方式。
他深入研究了西方国家的国族建设经验,尤其是法国和美国的国家建设模式,提出了“国族与国家”的区别和联系。
他指出,一个国家可以有多个国族,而且国族的界限可以是模糊和交叉的。
他主张国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包容,共同建设一个多元和谐的社会。
康有为的“国族”构建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中国国族建设和国族认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提出的“五族共和”理念成为中国近代国族建设的指导方针之一,并在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国民教育中得到了体现。
“不可不读中国书,不可不游外国地”
“不可不读中国书,不可不游外国地”作者:赖某深来源:《世界文化》2021年第10期“中国近一百三十年以来(1858—),最先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如果不以世俗性的成功失败为取舍的话,康有为是其中第一人。
而且,他以满腔热血,宏伟理想,以及过人胆识,发动了一场‘举国更始以改观,外人色动而悚听’的维新变法运动。
”这是日本学者坂出祥伸《康有为传》卷首语写的一段话,点明了康有为一生突出的历史功绩,即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第一人及参与领导戊戌变法。
坂出祥伸《康有为传》写于20世纪80年代,故有“中国近一百三十年以来”之说。
为什么说康有为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第一人”?早在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一文中即已指出康有为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原话是:“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非常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的。
见斯诺的《西行漫记》。
)虽然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之前没有踏足西方,但是他大量购买和阅读了介绍西方和西学的书籍,其了解西方之多,见闻之广,见解之深刻,实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要说洪秀全,就是严复和孙中山,亦差之甚远,只要看看他的《七上皇帝书》,便一目了然。
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亡国外,亲履西方,深入考察西方社会政治文化,并且进行深入的中西文明、文化比较研究,其独到见解,依然值得我们今天珍视。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晚清思想家、政治家。
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
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其一生最主要的政治活动,是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思想、帮助光绪帝进行戊戌变法等。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直至1913年11月才得以归国。
在这16年中,他曾游历法、英、德、美、加、意、日等国,也到访过印度等曾经有过文明辉煌但近代以来逐步走向衰败的殖民地国家。
梁启超康有为在公车上书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变法运动 缺乏群众基础,所以很难成功
谭嗣同想做第一个中国因变法而牺 牲的人,希望唤醒人们的觉醒。
说明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推翻腐朽 的清王朝才能摆脱列强的侵略,使国家富强
戊戌 变法 的背 景: 民族 危机 空前 严重
戊戌变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发展
创办报刊 组织学会 与顽固派
发生 辩论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小结: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 光绪。1889年亲政。
三次上书 光绪帝
倡导变法
光绪帝接见 康有为
光绪表示不做“亡国之君”, 变法开始
二.戊戌变法(1898.6-----9) 又称“百日维 新”
1.《明定国是》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 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 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 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 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 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 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 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 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
少年富则国富,
梁少 少启年 年强 独超则 立,广国 则东强国新,独会立人, , 听少康年自有由为则讲国俄自国由和,日 本少如年进何步通则过国变进法步使,国 家少富年胜强于,欧觉洲得则很国新胜鲜。 于于是欧洲他,诚恳地拜康有 为少做年雄老于师地球则国雄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康有为思想评价[摘要]“”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
作为康有为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其思想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但又是超越时代的文化晶体”[1],其中不乏合理成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本文试图对康有为的理想进行研究,发掘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康有为;思想;和谐社会;时代价值人类最伟大的梦想, 莫过于建立一个繁荣、、文明、和谐的社会。
中国近代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在《书》中精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 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他无法找到实现人类的现实通途。
研究康有为《书》与其思想, 分析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缺陷, 对构建和谐世界和实现全人类幸福, 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的积极意义康有为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康有为政治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传入的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作用。
第一,康有为思想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的一个新的标志,它对剥削制度的尖锐批判能够起到主义的启蒙作用。
思想根据社会必然向前发展的历史进化理论,提出了一个高度物质文明、政治、个人平等自由、人人劳动和财产共有的“”世界。
它表达了中国先进人士和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科学文明的希望,对封建专制的反抗,对人权的要求,具有极大的主义启蒙意义。
这种空想的社会主义反剥削、反压迫的思想,实际上正是对当前封建剥削、封建压迫的强烈抗议。
空想是反封建的呼声。
第二,康有为思想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够起到社会主义的启蒙作用。
有些主不仅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致,甚至有所发展。
比如康有为提出“去[1]董重转,王秀云《康有为思想略论》。
九界”,达到极乐世界,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还没有提出过;康有为提出废除私有制,消灭一切剥削,圣西门、傅立叶没有提出,欧文提出过,但远不如康有为提出的具体和彻底。
在批判资本主义方面,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资本的根本对立以与私有制后面的阶级利益冲突和斗争方面,康有为远不如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资本主义制度描绘成完美的东西,而是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应把它改造成财产公有的真正平等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的未来中国:在巴西建新中国、变中国人为白种人1895年冬,康有为回乡为母祝寿,他从葡籍澳门赌商何穗田(廷光)与其新会谭姓门人处得知了巴西使节曾经来华招募华工、并滞留香港数月,直至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方才离开。
在此期间,澳门街头非法招工以及三艘轮船搭载华工出洋的事件相继发生,两广总督李瀚章、北洋大臣李鸿章以及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均怀疑,此乃寓居香港的巴西使节辣达略在未经清廷允许之下私自招募华工,这导致总理衙门在1894年1月照会各国公使查禁了此类活动。
这样一来,“巴西招工未曾开议”就已“胎死腹中”。
不久之后,中日甲午战起,招募华工一事便彻底搁浅。
可是,辣达略一行四人并不甘心,于是反复游说何穗田和康有为的这位谭姓门人,希图事情有所转圜,康有为在18年后回忆道:“巴西者,葡人种而操葡语者,故巴西四使与何穗田、谭生习而日讲与中国通商之法,知吾之讲巴西也,谋之于我,乃结百万殖民公司,已得数十万,议租四船往巴西,海船运二千人,三月一期,每期可八千人,岁运三万六千人入巴西,而种蔗、咖啡、烟蓝焉。
若得利则岁增其船,移民日增,不可计数。
巴西四使,许以特利,惟我之取地,加厚待焉。
何穗田乃欲请于外部,为通商计,而苦无识外部者,力请吾行。
是时巴西人民,已增数百万矣。
吾以新中国之大业,不能辞也,乃特诣北京,介吾友于晦若礼部式枚,而请于合肥李相鸿章,时主外部事也。
合肥许我尽力成巴西通商事,且语我曰:巴西通商事成也,必须君为领事而后可。
”(康有为:《忘耻》,《不忍杂志》第四册(1913年5月))巴西主动招募华工之事,在康有为看来,为实现其早年移民巴西计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在《我史》(《康有为自编年谱》)光绪十五年(1889)条下,他曾经说:“既审中国之亡,救之不得,坐视不忍,在发浮海忧居夷之叹,欲行教于美,又欲经营殖民地于巴西,以为新中国,即皆限于力,又有老母未能远游,遂还粤,将以教授著书以终焉。
”由此可知,从1889年起,康有为就产生了移民巴西、再造新中国的计划,甲午战争之后适值巴西招募华工之事欲图付诸实施而终未成功。
1905年10月,在游毕墨西哥之后,康有为拟赴巴西,惜因墨国国小无船才最终作罢,直到1913年民国成立之后,他还借海外惟有“邈绝而违隔之巴西”承认北京袁世凯政府之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吾国人若能早留意于巴西,则吾创一新中国于巴西久矣。
”康有为移民巴西的筹划,起因于不满《中葡条约》对澳门处置方式。
1887年12月,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诱导之下,总理衙门与葡萄牙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和好通商条约》保留了“永久占据和管理”(澳门)的字样,该约的汉文本中上述条文被改写为“永居管理”。
1888年11月13日,也就是中葡条约换文半年之后,康有为在京曾经为此面责过到访的总理衙门大臣曾纪泽。
在康有为看来,地不分夷夏,它是生民养民之所,“失地”意味着国族的衰败,是事关华夏人种之存亡的重大问题。
作为粤人,康有为一向对澳门一地的得失非常在意,直到1907年在游历葡萄牙途中,还对当年中葡交涉之事耿耿于怀。
康有为1888年是康有为步入政坛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的夏天,他入京参加顺天府乡试而不售,即开始遍交京城官贵,筹划向刚刚亲政的光绪皇帝上书变法。
在《上清帝第一书》中,康氏忧心于中法战争后中国陷入的全面领土危机:“琉球灭,安南失,缅甸亡,羽翼尽翦,将及腹心。
”“英启藏卫,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于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另一方面,“美逐我华工,英属澳大利亚从之,将来南洋诸岛纷纷效尤,我国出洋者千数百万……若不保护,还无所业,必为贼盗。
” 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将辽东、台湾及澎湖列岛交付(cede)日本,《中葡条约》尚在形式上保留了清朝对澳门的主权,而此次却是台湾全部主权(full sovereignty)的交付。
国土割让,生齿既繁,民生日艰,加上就要从美国和澳洲返回的无数华工,西方列强发动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使中国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当中。
如何破解这个人口难题?5月,在《上清帝第二书》(“公车上书”)中,针对失地、散民和亡国的危局,康有为提出“移民垦荒”之策,至于向何处移民,此时的康有为尚无清晰的答案:“今我民穷困,游散最多,为美人佣奴,尚犹不许,且以驱逐,澳洲南洋各岛效之。
数百倍之民失业来归,何以安置?”于是,10月在去往上海的旅途当中,康有为便产生了移民巴西的想法:“中国人满久矣,美及澳洲皆禁吾民往。
又乱离破至,遍考大地,可以殖吾民者,惟巴西经纬度与吾近,地域数千里,亚马逊河贯之,肥饶衍沃,人民仅八百万,吾若迁民往,可以为新中国。
……时经割台后,一切不变,压制更甚。
必虑必亡,故欲开巴西以存吾种。
”《公车上书》,作者:孔维克康有为眼中的移民之地,已不限于传统的西北边陲、东北、蒙古和新疆这些固有的国土,他还欲将大西洋彼岸的南美洲国家巴西也变为“新中国之国土”。
按照康氏本人的说法,他于此时“乃购巴西之书而读之,求游巴西之人而问之”。
康有为的西方地理学知识最初来自1873年对《瀛寰志略》和《海国图志》的阅读,1879年,他开始阅读江南制造局刊行的《西国近事汇编》(1873年创刊),以及参加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的中国代表李圭撰写的《环游地球新录》(1877)。
自光绪八年(1882)起,在研读佛典的同时,康有为开始广泛涉猎西学,浏览《万国公报》、江南制造局刊行的《格致汇编》,以及西方传教士翻译的科学与史地著作。
1895年8月在上海创建“强学会”,开办《强学报》,并在张之洞、英美公使以及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及其领导下的“广学会”支持下,广泛搜罗“西书及图器”。
无论《瀛寰志略》和《海国图志》(包括被辑入二书的《新释地理备考》),还是《环游地球新录》以及传教士们翻译和编纂的大量地理学、生理学、医学、生物学著述,其中所包含的西方18世纪以来的人种分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知识,给康有为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这些西方人种学知识凝结在《大同书》中,特别是其中的“丙部去级界平民族”和“丁部去种界同人类”。
如今,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材料,重建康有为的人种学知识谱系。
在1894年秋避居桂林时所作《桂学答问》中,康氏将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所著《全体新论》作为西学入门书籍推荐给他的门人。
该书不仅在“骨学”部分编入了布鲁门巴赫的“五人种头颅图”,在“脑部”部分编入了由荷兰医生康伯(Peter Camper,1722-1789)首创而被后世体质人类学家所普遍采用的“量脑法”,而且还在“造化论”一节对五人种的体质人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另外,自1874年起,康氏还通过赴日经商的友人,以及“东京日日新闻社”驻北京记者、汉学家古城贞吉(1866-1949)广泛搜购日文书籍,至1897年6月撰成《日本书目志》,次年由上海大同印书局刊行。
在该书“人类学”条目之下,作者道:“造化怀衽之论本生生之如,《人种篇》考转变之由,盖异书也。
”虽然康有为本人不通日文,主要靠其女康同薇的帮助,但由上述按语可知,康氏的确读过此书,而且印象颇深。
《人种篇》作为一个条目,出自日本文部省出版的《百科全书·人种篇》,这部《百科全书》实际上是英文《钱伯斯通俗百科全书》的日译本,《人种篇》所对应的条目是“人类的自然史——人种学”,其撰者应当是两位出版者之一——罗伯特·钱伯斯(Robert Chambers,1802-1871),他是一位地理学家和进化论者。
《人种篇》首先列出了人种基本分类法——布鲁门巴赫的人种五分法,然后又根据英国人拉瑟姆(Robert Gordon Latham,1812-1888)的著作,将人种划分为三:(1)蒙古人种(Mogolidae);(2)非洲人种(Atlantidae);(3)欧洲人种(Iapetidae)。
拉瑟姆精通多门殖民地语言,他从比较语文学的角度将布氏五分法修改为三分法,原来独立的美洲人种和马来人种均被划入中国人所属的蒙古人种。
居住在格陵兰岛至俄属美洲北岸的爱斯基摩人,也同样分布在亚洲的白令海峡一侧,这表明美洲人自亚洲迁徙而来,拉瑟姆认为,“从面相上说爱斯基摩人属于蒙古人种,鼻子扁平,颧骨突出,眼睛倾斜,皮肤呈黄棕而非红铜色。
另一方面,典型的美洲印地安人就面相而言又不属于蒙古人种,头发黑直,鼻子尖锐,额头突出,皮肤红铜而非黄棕色。
”从语文学角度而言,爱斯基摩语不同于任何一门亚欧语言,而属于美洲语言。
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爱斯基摩人在面相上属于蒙古人种,而语言上又属于美洲人。
如何破解这个明显的悖论?拉瑟姆提出了种族迁徙过渡的解释:“当一个种群侵入另一种群时,过渡形态就会发生转换。
”因此,爱斯基摩人越过白令海峡由亚洲向美洲迁徙,逐渐过渡为典型的美洲印地安人。
1885年,文宁(E.P.Vining)提出“扶桑国”为墨西哥,《大同书》独以为“美洲土人皆鲜卑移种,自甘查甲至亚拉士加避寒,遵海而南,得墨西哥而居”,实自1906年1月康氏游历墨西哥接触当地人始。
康有为在参观了黑西哥的宫室建筑之后,从屋主黄宽卓、黄日初延骋的一位墨西哥教师的口中得知“其种出于吾族”,证据是其“壶瓜名曰瓜壶,粟名曰米粟,用法相同”,结合亲身所见当地印地安人的宫室、器皿、田地、居室等等,康氏确知墨西哥人来自中国。
在康有为谋求向巴西移民未果之际,意大利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德国人和俄罗斯人相继涌入巴西,大大改变了这个新兴国家的人口和肤色构成,这在巴西的历史上被称为人口“漂白”的进程,自帝国晚期的1870年代,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巴西一直在实行有利于欧洲“文明人种”迁入的移民政策。
1872年,白人仅占巴西总人口的38.1%,黑人、混血和印地安人则占62.9%;到了1950年时,两者的比例被倒转了过来:白人占总人口的62.5%,其它三个族群人数的总和仅占巴西总人口的37.5%,而从1810年至1893年83年之间,来到巴西的华工总人数也不足3000人。
那么,康氏眼中的“吾种旧地”——墨西哥——的情形又如何呢?自1821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之后,1862-1867年间,墨西哥又陷入了由拿破仑三世挑起,英国、西班牙和美国随后加入的多国干涉墨西哥的战争当中,用康氏的话来说,就是“红黄白种久相杂,美法班争已有年”。
然而,伴随着西方殖民战争而来的是墨西哥社会被称之为“归化白人”的进程,在这一进程当中,白人被塑造成拥有高尚的理性和管理技能、具备可敬可爱的德性和高度文明的、更适合作为国民的品质。
面对在南北美洲两个国家发生的以“漂白”为目标的社会文明进程,康有为的“美洲人与华夏同种”的历史人种学建构,一方面是对1882年排华法案激起的欧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抗,另一方面,是利用西方殖民侵略所使用的国际法利器,即所谓对“无主土地”(terra nullius)的先占原则,它为康氏本人殖民美洲的活动制造了合法性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