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一、考点解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是针对论述性质的材料而言的。
可以用客观题形式考察,也可以用主观题形式考查,客观题形式通常为新高考试卷中第三题。
解答这一类型试题,需要熟悉论述性文本论述性文本三要素的基本知识,知晓论述性文本的常用结构。
二、知识储备(一)论述性文本“三要素”1.论点①概念: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主张、观点和表示的态度。
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②分类: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③位置:文章标题(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2.论据①概念:是用来证实(明)论点的根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
②分类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论据的种类可分为:a事实论据→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论据包括个别事例、具体事例、概括性事实、统计数字、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亲身经历等等。
b理论论据→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以理服人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等。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ppt
“ 果 ” ,“ 果 ” 说 成 词语。
重点关注“因为”
“因”。
“因此”“由于”
“因而”等词语。
指故意把原文
混淆 时态
中尚未确定或 还未实现的设 想或推测说成
既成事实。
选项中经常会出现
“已经”“曾经”
“过去”“现在”
注意已然与未然、或然与
“目前”“将要”
必然的辩证关系,关注选
“尚未”“之前”
项中出现的关键性的或具
致)”等。
阅读示范
一、阅读指导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思路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 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 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 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 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 (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 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 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三、真题示范
真题文本
阅读提示
(2016·全国Ⅲ卷)文学中有历史。①当今历史学家大 ①这是本段
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 的论点。
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 ②对比论证,
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用以说明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 “五四”前
解。
添(添加)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整体高效阅读讲与练专题
1.论点
①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表述为一句话。它出现 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有的放在结尾,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有的标 题就是全文的论点。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 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就是统率与 被统率的关系,而各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要指示代词的语句。
步骤一:标——关键词句
(1)关键词: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① 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会在文中频繁出现)。 ② 年代时间(多依次出现)、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及范围限定词(如:多
数、少量、部分、几乎、凡、凡是、所有、全、都、仅仅等)。 ③ 重要的修饰、限制性词语(如:基本、根本、十分、非常、总共等)。 ④ 表示已然与未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现在、了、将等)、或然与必
①介绍了 计算方法 古今不同 的地位, 突出其当 下的重要 性。②由 “计算方 法”引出“ 数字人 文” 。
高考复习 论述类文本整体高效阅读讲与练
一、论述类文本
• (一)论述类文本的种类 • (1)政论文 • (2)学术论文 • (3)文艺评论 • (4)时评 • (5)书评
种类一பைடு நூலகம்政论文
① 定义: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 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② 特点:政论文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三段] ①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 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 学性的欠缺。②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 计上出乎意料。③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 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 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 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 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 同、内容上的异同等),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第一段]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 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 势。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段] ①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 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 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②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 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 值一提。③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 “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 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对应文段2】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 “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 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 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 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试题】】(福建卷第3题)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 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 ) 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 因的序列。
【对应文段3】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 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 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 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 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 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 围棋更加受 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 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二、命题特点
(1)选文专业性强、学术味浓,阅读上存在 一定难度 (2)题型设置︰客观选择题 (3)考查重点︰ ①理解重要概念、句子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重中之重) ③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为单项选择题,一般设3道题, 每道题3分,共计9分。
三、 选文特点 ⒈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 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 等。 ⑵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 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 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 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6、肯否混乱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 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 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 为肯定。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书面语有文言与白话之分。
一般而言,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认为,先秦时期的书面语与口语基本一致,汉魏以后二者出现分离现象,即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变化,而书面语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为标准,这就形成了文言。
白话相对于文言而言,与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大约萌芽于汉魏之际。
魏晋以后,尤其到了唐代,文白分野渐趋明显。
古白话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至宋代有了质的飞跃。
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口语向书面语领域的“渗透”加速,同时代的口语大量出现在书面语中;其二,口语进入书面语,涉及的文体进一步扩展,文学作品之外,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儒学及史学著作中也出现了白话。
由此而始,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
大量口语词、方言词进入文学语言,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这些词汇与原有的普通词语渐渐取得并存的地位,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出不同的生命力。
这一特点在宋代的诗、词、文中都有所表现。
人论宋诗,皆曰“以文为诗”,而口语入诗正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词在宋代的繁荣,也使口语进入书面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宋代文学的各种文体,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口语化的特色。
除了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的是,受禅宗语录影响而产生的宋儒语录以及史学著作等非文学作品,也开始大量使用白话,形成对正统文言语体的重大突破。
文言何以成为正统?就在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它是儒家原典本有的语体,继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宋儒语录与史著中出现白话,无疑大大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
白话书面语在宋代多种文体中大量涌现的同时,相关的语言理论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带有“自觉”意识。
书面语脱离口语毕竟不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人为地制造了阅读的障碍。
早在文言势力强大的汉代,王充就针对书面语脱离口语的状况,倡导“文字与言同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言文一致”。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十七期上,有篇王力先生作的《逻辑和语言》文章,在末尾有一段涉及胡子历史及古人对胡子的美学观问题,和我们搞文物全部常识不尽符合。
那段文章主要计三点:一、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身为男子必需留胡子。
二、古乐府《陌上桑》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可见当时每一个担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
三、胡子长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点之一,所以《汉书》称汉高祖“美须髯”。
如今试从文物方面来介绍些有关材料,或许可以说明下述几事:一、古代男子并不确定必需留胡子。
二、美须髯在某些时期多和英武有关,可并不确定算美男子,有较长时期且恰恰相反。
挑担子的绝不是每人都留胡子。
三、晋唐以来中年人或老年人,即或是名臣大官,也并不确定留胡子。
这风气始终接着到晚清。
首先可从商代遗留下的一些文物加以分析。
故宫有几件雕玉人头,湖南新出土一个铜鼎上有几个人头,另外传世还有几件铜刀、铜戈、铜钺上均有人的头形反映,殷商时期关于胡子状况,似乎还无什么确定必需规则。
而且胡子和个人身份地位关系还不大,因为安阳出土一个白石雕刻着花衣戴花帽的贵族,和另外一个手戴桎梏的陶制奴隶,同样下巴都是光光的。
春秋战国形象材料新出土更多了些。
山西侯马发觉两个人形泥范,是有确定身份的男子,还并不见留胡子的痕迹。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一个彩绘漆瑟,上面绘有些乐舞、狩猎场景和贵族人物形象,也不见有胡须模样。
近二十年湖南长沙大量出土战国楚墓彩绘木俑,男性中不论文武装扮,却多数都留有一点儿胡须。
但其中也有好些年纪大但并不留胡子的。
关于古代由商到汉,胡子去留实大有伸缩余地,并不受法律或确定社会习惯限制。
至于汉魏之际时代风气,则有更丰富的石刻、壁画、漆画、泥塑及小铜铸像可供参考。
特别具体地反映出很多劳动人民形象,极少见有留胡子的。
很难说当时每个挑担子的却人人必留胡子!其实魏晋以来有很长一段时期,胡子殊不受重视,以男子而具妇女柔媚姿态竟为一美的标准。
2024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全面解读
第二遍:精读--分析题目
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仔细阅读试题,弄清题目要求, 带着题目返回原文,标画选文。 1、标注敏感点:选项中可能作为设误点出现的词语,表条件、 因果、转折、顺承关系的词语,文本中出现的重要概念等,都 可以作为敏感点标注出来。 2、找准对应点: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语句,筛选信 息类题目要注意选项是否改变原文意思,理解分析类题目的选 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落实设误点:根据内容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内容错误的选项 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需要理解分析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 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 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 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4)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 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关联词
第二段先提出观点,然后以孔子的话作为佐证,接着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阐 述“孝”的重大意义。
①提出观点。 ②引用《孝经》中孔子的话,是为了阐释“孝”是常规、通则与规矩,从而佐证 “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③指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 ④“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肯定了“孝”的普遍意义,也指出了这种伦理规范 的制约性。 [提示] 信息①③有助于第1题B项的判断。信息④有助于第2题D项和第3题C项 的判断。
将题干或选项中的关键语句(圈出来的)带入文章中,由 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在高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此类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文章结构、观点阐述以及辩证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
一、文章结构分析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应该首先关注文章的结构。
常见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论述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一般用于引出文章的话题,论述主体是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论述,结论则是对论述主体进行总结。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引言是否能够准确地引出文章的主题,论述主体是否能够围绕主题有条理地展开,并且是否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观点,结论是否能够简明扼要地总结内容。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中心观点。
二、观点阐述技巧在论述类文章中,作者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论据来支持这些观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也需要学会分辨观点的合理性和支持观点的论据是否充分可信。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特别是在阅读辩论性质的文章时,我们需要注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具有中立性,是否能够多方面地考虑问题。
另外,作者在陈述观点时是否充分解释了背后的原因和因果关系。
对于支持观点的论据,我们需要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是否来自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或专家的研究成果。
只有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观点,文章才更有说服力。
三、辩证思维的运用在阅读、理解论述类文本时,我们应该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辩证思维是思考问题时,能够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的能力。
当我们阅读一篇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尝试将观点、论据以及逻辑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
同时,还可以思考作者是否考虑到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作者使用的论据是否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否排除了反对意见。
通过辩证思维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扩展我们的思维边界。
总结:通过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对论述类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
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
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
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
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
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
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熹陶。
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高三总复习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高三总复习一、什么是“圈点式”阅读法“圈点式”阅读法,是指把阅读材料的重点部分画出来,力求读通、读懂、记住。
从记忆的角度理解就是提取重要信息,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使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入到长时记忆,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正确理解阅读材料。
1.圈点的范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考生常出现的失误是抓不住主要的东西,或语言概括不准确、不全面、不明确。
为了更好地备考,突破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瓶颈,务必做到阅读“3圈”。
(1)圈点重要句子①圈点作者观点句判断句……是…………不是……总结句总之,……看来,……复句假设、转折因果、递进其他表比较引述②圈点统摄全篇或揭示中心、主旨、情感的句子③圈点富有表现力的句子(使用修辞、内涵丰富)④圈点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2)圈点重要词①圈点文中反复强化的词②圈点并明确指代词的含义③圈点文段中陈述对象转换的词(它往往体现行文思路,据此可很快理清文章思路)④圈点限定性词(定语和状语——修饰或限定的程度、范围、角度、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3)圈点并区分论点与论据①常见发问形式原因是什么作用是什么②常见回答内容找文中论据找出或概括论点2.提取圈点内容,整体把握文意圈点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文章的整体,理清文章的思路。
从整体角度减少学习者错误组织材料的可能性,按逻辑关系有次序地组织和呈现信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且答案也很难遗漏。
总之,“圈点式”阅读法,有利于在第一次阅读中提取重要信息,并通过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以便为更好、更准确地答题作铺垫,同时,依照文本的基本特征、考纲进行圈点,基本锁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的范围,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突破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瓶颈。
二、怎样运用“圈点”阅读法例文(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 阅读关注点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1)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
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书法“文化缺失”论的逻辑指向伴随改革开放以来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这当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对当代书法文化内涵缺失有所担忧的论调。
学者们在文章中不同程度地对当代书家传统文化修养的缺失、当代书作文化价值的弱化、当代书法展览中的文化失语症等现象提出了批评。
若具体分析,当代书法“文化缺失”论的指向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作者的文化身份;二是作品的文字内容。
首先,学者对当代书法缺乏文化内涵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书写者文化身份的不认同。
我们知道,传统书法家的构成是以文人为主体的,而时至今日,书法家的构成是比较多元的,既有专业化、职业化的书法工作者,也有在政界、学界、商界从事各类工作的书法创作者,他们与传统文人的知识结构相比较,对古文字的学习与使用,对古文经典的记忆与理解,对古典文学的创作与欣赏,都是令人远逊古人之处。
正因如此,众多学者提出书家要多读书,增加古文与古诗词的学习与创作,这自然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但也应明确,读书多是不可能直接带来书法境界提高的,否则,当代最有成就的书家应该是著作等身的文史哲专家了。
“文化缺失”批评对当代书法的文化价值提出质疑的另一个方向集中于书写的文字内容方面。
当代书法文字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缺失主要体现在展览书法中的文字硬伤与内容抄录现象。
有专家指出,包括“国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获奖提名和获奖作品都难逃作品硬伤和扣分的厄运,在57位获奖提名的作者中有41位因作品有硬伤被扣分。
而在文化考试中找枪手作诗,或作诗平仄押韵不能合律的又不在少数。
文字硬伤包括错别字的出现、繁简体的混乱、多音多义字的误用等方面,无论历史原因如何,在书法展览中出现都是不应被容忍的。
而关于书法抄写古诗词还是自作诗词的难题,同样困扰着当代书坛。
早期的被我们现代人当作书法作品的书迹则基本是用以记录、传播文字内容的实用书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 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 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 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 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 从而
【对应文段1】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 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 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 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 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 螺春”。
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
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 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 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试题】】(广东卷第7题)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 一项是( )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 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 项是( )(广东卷第10题)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 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对应文段2】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 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 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 【试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全国卷Ⅱ6题) )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兰陵四中高三语文组
一、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 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 它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 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 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 章。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特点
(1)选文专业性强、学术味浓,阅读上存在 一定难度 (2)题型设置︰客观选择题 (3)考查重点︰ ①理解重要概念、句子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重中之重) ③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为单项选择题,一般设3道题, 每道题3分,共计9分。
三、 选文特点 ⒈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 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 等。 ⑵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 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 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表时间的词语):迄今为止、到 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将要等。
【对应文段1】胚胎干细胞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 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 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 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 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 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 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湖北卷第10题)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
运动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对应文段2】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 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 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 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 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 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上海卷2题)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 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对应文段2】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 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 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茶马互市” 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 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 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 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 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段)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全国卷l第8题)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 的需求。
1)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
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 的词语)
2)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
现在所见的、将要等表时间的词语)
3)或然必然
(如果、可能、也许、一 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4
)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 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 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 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 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2、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 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 使考生误入歧途。
【对应文段1】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 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 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 登入“国艺”的殿堂。 【试题】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 正确的一项是( )(山东卷第1题)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 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 入 “国艺”的殿堂。
九大干扰点 解析
1、以偏概全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
个别替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
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
多数”“有时” “全都”“全部”等。
【对应文段1】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指中医), 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 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 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 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 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湖南卷第8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 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4、随意夸大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 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 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对应文段1】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 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 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
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⒉文章内容单一,结构相似,思路
明晰。 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围绕一个 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 加以阐释,常用的结构模式是总分 式。开篇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 点,分论点往往置于段首或独立成 段。
四、解题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很 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审、找、 比四步法来进行解题。 1.读——读原文。 快速阅读文章,将阅读过程中 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用笔圈出来。
【试题】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东卷第1题) C.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 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3、时态混乱
一是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 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 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二是未然说 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 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说成既成事实。 三是混淆时间。在事物、 现象产生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把“先期” 表述为“后期”,“先期或后期”表述为 “先期和后期”等.
2.审——审题干。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 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 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 3.找——找原文。 把选择项在原文中所对应的内 容找出来,要找准确、找全面,不 可遗漏。
4.比——比文题。 把文章和试题选项进行比照(尤其关注 细微变化),确认对还是错。 (1)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2)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3)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另外:要有一种全局意识,明确整体和局 部的关系。关键是对文章的整体有把握,考题 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体的概念,虽然问在 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 学会整体阅读理解。
解题步骤
1.粗读文本,整体把握 2.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3.题文对照,确定区间 4.精心辨别,判断正误
放 松 眼 睛
【对应文段2】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 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 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东卷8题)
)(08山
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 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与程度范围相关): 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所有、 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 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6、肯否混乱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 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 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 为肯定。
【对应文段1】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 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 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 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 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 一反传统,十分写实。 【试题】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