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分类和诊断方法3. 学习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和方剂4. 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和中医辨证能力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中医对腹痛的分类和诊断方法3. 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和方剂4. 腹痛的临床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分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讨论法:分组讨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2. 课件:腹痛的定义、病因、分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3. 案例:典型腹痛病例4. 讨论材料: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南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腹痛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讲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引导学生理解腹痛的概念和常见病因3.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分类和诊断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中医对腹痛的诊断思路4. 讲解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和方剂,引导学生了解中医治疗腹痛的策略5. 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临床诊疗6.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教师巡回指导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腹痛的中医内科学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和中医辨证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和病因的理解程度。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见解,评价其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腹痛案例分析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腹痛相关现代医学知识:介绍现代医学对腹痛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手段,以增强学生的跨学科认识。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2. 掌握腹痛的诊断方法和常见病症的临床表现。
3. 学会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
4.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腹痛病症,并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腹痛的诊断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注意区分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
3. 常见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如胃痛、大肠杆菌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各自具有不同的症状特点。
4. 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采用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等方法。
5. 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
3. 实践操作法:演示腹痛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典型腹痛病症的治疗方案,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腹痛治疗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
2. 辅助材料:腹痛病症的临床案例、治疗方案等。
3. 实践操作器材:针灸针、推拿按摩器材等。
教学时间安排: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0.5课时)2. 腹痛的诊断方法(0.5课时)3. 常见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1课时)4. 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0.5课时)5. 常用治疗方法(1课时)六、教学内容:6. 腹痛的中医治疗策略讲解中医治疗腹痛时,如何根据病因、病机、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包括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调和脾胃等策略。
7. 腹痛的预防与调护介绍腹痛的预防措施和日常生活中的调护方法,如饮食调节、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腹痛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讲述
中医内科学教案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病历一: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
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
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
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
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
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的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部位、兼症、联系(2)腹痛与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1)辨腹痛性质:①辨虚实②辨寒热③辨气滞④辨血瘀⑤辨伤食痛(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2、治疗要点(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如何理解“通”法:《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讲授方法: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1)寒邪内阻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
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紫苏:理气止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 . . . . 中医内科学教案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 .word .《中医内科学张伯薛博瑜主人民卫生出版所授课2授课学腹第四第六课程章所属院、设计授课年授课专一、导本章节课程包括了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等内容;要求学具备腹痛的中医辩证论治的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知识、技能(能力二、学习目、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知识目标熟悉腹痛的概念及相关背景,以及与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的关系了解腹痛的中医病因病机掌握腹痛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辩证论治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腹痛病案,并给出合理的辩证论治方案技能目标通过讲解辩证分型及理法方药,使得学生对腹痛的辩证分型及施治有所掌握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临床病例,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利用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1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临床上腹痛的诊治现状,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病因病机,结合中医的认识以及现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2()易于理解,并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使学生认识到腹痛病的重)(3及与西医常见相关疾病的关系特点,通过学习腹痛的常见病因特点,1要性,腹痛知识宣教的重要性,引导建立学生的医者仁心价值观通过组织病例讨论,即学即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基础知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培养进行拓展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介绍腹痛的中西医治疗的热点及前沿发展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中西医结合治病的认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辩证要点及辩证论治难点腹痛的病因病腹痛的辩证论治三、教学过时间分(一)教学内【课时安排学时,学时。
病证概念、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学时证论治及小结【教学步骤8min一、腹痛的概念、源流、现代医(一、腹痛概、讲解腹痛的定义(从部位、临床特征、病因病机、临床发病情况四个方面讲解、讲解腹痛的范围、源(二《内经》如何认识腹痛的病因病机)提出邪气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提出腹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有关、张仲景在腹痛的辨证论治上有哪些贡献)提出腹痛虚实辨证的提纲“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在辨证治疗及拟方用药方面,开创了治疗腹痛之先河(()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大建中汤等方剂治疗腹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能够分析腹痛的病情,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中医对腹痛的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腹痛进行诊断。
重点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等。
3. 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温中散寒、清热解毒、消食导滞等。
常用中药有柴胡疏肝散、理中丸、大承气汤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和治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腹痛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
2. 案例资料:典型腹痛病例。
3. 教学课件:展示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腹痛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3.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诊断方法。
4.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
5. 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6.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作业布置1. 阅读《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加深对腹痛知识的理解。
2. 分析案例资料,巩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九、课后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十、教学拓展1. 腹痛的现代医学观点:了解现代医学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 腹痛的临床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针对腹痛症状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
肝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胁肋部, 可伴有口苦、咽干等症
状。
脾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腹部中央 或左侧,可伴有便溏、
乏力等症状。
肾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腹部两侧 或腰部,可伴有腰膝酸
软、尿频等症状。
胃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或 剑突下,可伴有恶心、
呕吐等症状。
脏腑辨证施治方法在腹痛中应用
疏肝理气法
临床表现
腹痛可表现为隐痛、胀痛、灼痛 、冷痛、绞痛、刺痛等,可伴有 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 、发热等症状。
腹痛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 体阳虚等,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 或经脉失养。
发病机制
腹痛的发病涉及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以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 倦等因素导致的气机不畅、脉络痹阻 。
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 的腹痛,常用柴胡疏 肝散加减治疗。
健脾和胃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 的腹痛,常用香砂六 君子汤加减治疗。
补肾温阳法
适用于肾气亏虚所致 的腹痛,常用金匮肾 气丸加减治疗。
清热利湿法
适用于湿热壅滞所致 的腹痛,常用龙胆泻 肝汤加减治疗。
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 的腹痛,常用少腹逐 瘀汤加减治疗。
03 常见类型腹痛辨证施治
寒凝气滞型腹痛特点及治法
腹痛特点
腹痛急骤,喜温喜按,得温痛 减,遇寒加剧,肠鸣腹泻,苔
白腻,脉沉紧。
治法
散寒行气,温中止痛。常用方 剂如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中脘、天枢、关元、足 三里等穴位进行温针灸,以温 经散寒,行气止痛。
饮食调养
宜食温热性食物,如姜、葱、 蒜、山楂等,忌食生冷寒凉之
中医内科学-22腹痛课件
精
33
(一)辨腹痛缓急
1.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 发因素,或伴有寒热,或伴有呕吐, 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因 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
2.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 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 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 不足引起。
精
34
(二)辨腹痛性质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
心脾两虚,脏腑失养,故见头晕乏力, 神疲气短,怕冷,舌淡脉细等症
精
24
病机特点
不通则痛
精
25
病理性质
有虚有实
精
26
病理因素
寒凝、湿热、瘀血、积食
精
27
类证鉴别
一、腹痛与胃脘痛
• 胃居上脘,其疼痛部位在胃脘 近心窝处。腹痛在胃脘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
• 胃脘痛多伴嗳气、吐酸、嘈杂 或得食痛减,或食后痛增等特 征。而腹痛常少有这些症状。
精
暴饮暴食,胃纳过盛,
脾运不及,宿食内停,气滞 中焦,则见脘腹胀满,疼痛 拒按;宿食不化,浊气上逆 则见嗳腐吞酸等;食滞中阻, 运化无权则见腹痛欲泻,泻 后痛减。
精
20
三、情志失调,肝失疏泄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 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 滞、横逆攻脾,肝脾不和, 气机失畅,可引起气滞腹痛。
精
28
类证鉴别
二、腹痛与胁痛 胁痛的疼痛部位在一侧或二侧季 肋下,很少有痛及脐腹及小腹者, 故不难与腹痛鉴别。
精
29
类证鉴别
三、腹痛与淋证 淋证之腹痛,多属于小腹,并伴 有排尿窘迫,茎中涩痛等症。
精
30
类证鉴别
四、腹痛与痢疾、霍乱、癥积
腹痛(中医内科学)
(2)病史
可突然腹痛呈急性发作,也可起病缓慢。发病与饮食、情志、受 凉及体质等因素有关。
(3)相关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増高提 示有感染存在。尿常规红细胞増多提示是否有结石、炎症、结核、肿 瘤。便常规及隐血检查提示有无消化道炎症、出血。血、尿淀粉酶升 高多提示急、慢性胰腺炎存在。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过食肥 甘厚腻,或辛辣之品,酿生湿热,蕴蓄胃肠; 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均可损 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
(3)情志失调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则肝失条达,气机 不畅,气机阻滞而痛作。《证治汇补腹痛》 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 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
(2)与内科其他病证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但均以 其本病特征为主,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 的症状。如痢疾之腹痛,以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积聚之腹痛,以 腹中包块为特征。而腹痛病证,当以腹 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而有些心痛证常以 腹痛为初起见症,应特别注意。
腹痛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腹痛的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腹痛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腹痛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腹痛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人
高某,男,23岁,农民。主诉:腹部胀痛8小时。 病史:患者在发病前一天从乡下进城,晚上和几位同学
(2)病位: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 等脏腑,包括了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 任、带等经脉,尤与六腑关系密切。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6腹痛
(三)分证论治
• 临床表现: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则减,口 淡不渴,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大便 尚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紧。 •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 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 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一 概述
• (一)定义 •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 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病名,《素问》曰:岁 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 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其发生与脾、 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相关。 • 2、张仲景:诊法上创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 虚,痛者为实”;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治 疗不同病因所致的腹痛;从辨证治疗及拟方用药方面 ,开创了治疗腹痛之先河。 • 3、《诸病源候论》对腹痛病机论述较详尽,认为腹 痛由于“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 • • • 抑郁恼怒 忧思伤脾 气滞日久 跌仆手术 肝失条达 肝脾不和 气滞血瘀 络脉瘀阻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4、阳气素虚
• • • • 素体脾阳不振 过服寒凉伤阳 肾阳不足 肾失温煦 脾阳衰惫 脏腑失温 腑失养 脏腑虚寒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三 诊断
• ﹙一﹚诊断:
• 1、部位: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包括脐腹、 肋腹、小腹、少腹。 • 2、病程:有长有短,起病有缓有急。 • 3、诱因:饮食、情志、受凉等 • 4、辅助检查:腹部X线、腹部B超等。 • 5、排除外科、妇科腹痛。
• 4、《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类、对不同腹痛进行 鉴别。 • 5、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 调“通则不痛”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 “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痛去矣” • 6、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前人治疗腹痛 的经验,认为腹痛“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 在腑者以肠胃为先”,治法强调以“通”为主,或 “通”、“补”兼施,迄今仍为临床所效法
中医内科学_刘刚_第20章腹痛
2.与它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2.与它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与它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但均有该 有该病特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但均有该病特 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 征,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 痢疾腹痛 伴有里急后重, 腹痛, 赤白脓 如痢疾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 血; 霍乱腹痛—伴有吐泻交作 伴有吐泻交作; 霍乱腹痛 伴有吐泻交作;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疼痛发作或加重诱因 与饮食、情志、 疼痛发作或加重诱因—与饮食、情志、 诱因 受凉、劳累有关。 受凉、劳累有关。 起病或缓或急多伴有饮食、大便失常。 起病或缓或急多伴有饮食、大便失常。 部分腹痛常牵掣 牵掣其 部位作痛, 部分腹痛常牵掣其它部位作痛,其痛或固 定不移,或走窜不定。 定不移,或走窜不定。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证候特征】 【证候特征】
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腹痛部位 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在胃 疼痛部位,可分为脐腹、胁腹、小腹、 疼痛部位,可分为脐腹、胁腹、小腹、 少腹。 少腹。 疼痛性质 表现为隐痛、胀痛、冷痛、 性质—表现为隐痛 疼痛性质 表现为隐痛、胀痛、冷痛、 灼痛、绞痛、刺痛,但外无胀大之形, 灼痛、绞痛、刺痛,但外无胀大之形,触 之腹壁柔软,可有压之痛苦,但无反跳痛, 之腹壁柔软,可有压之痛苦,但无反跳痛, 其痛可呈持续性,亦可时缓时急, 其痛可呈持续性,亦可时缓时急,或常反 复发作。 复发作。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积聚腹痛—腹中包块为特征; 积聚腹痛 腹中包块为特征; 腹中包块为特征 鼓胀腹痛—腹部外形胀大为特点等 腹部外形胀大为特点等。 鼓胀腹痛 腹部外形胀大为特点等。 腹痛病证—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腹痛病证 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有些腹部病证常以腹痛为初起见症,应特 有些腹部病证常以腹痛为初起见症, 别注意。 别注意。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腹 痛
腹痛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腹部分大腹、小腹和少腹。
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为足太阴、足阳明经脉所主;脐以下为小腹,属肾、大小肠、膀胱、胞宫,为足少阴、手阳明、手足太阳经脉及冲、任、带脉所主;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胆,为足厥阴、足少阳经脉所过。
要点一概述《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并提出腹痛由寒热之邪所致。
《仁斋直指方》对不同腹痛提出分类鉴别,为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积等。
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痛则不通”的论点。
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
”并指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腹痛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内科腹痛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凡外科、妇科疾病及内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应参考相关科目及本书有关章节。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腹痛的病因1.外感时邪风、寒、暑、湿、热→内舍于中焦→脾胃失调,气机受阻→不通则痛风寒——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暑热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湿热壅滞,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湿热内生→损伤脾胃,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过食生冷→寒湿内停,损伤脾胃3.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血郁滞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4.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脾阳衰惫,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病肾阳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延不愈(二)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精选文档
3.饮食积滞证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 兼证: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
主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 时止; 兼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 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得凉 痛减者;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嗳 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 按,经常夜间加剧; 伤食: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 甚欲便,便后痛减; 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 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二、治疗原则
1、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确立相应治法。 2、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 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 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3、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3、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 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 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 的症状。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 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 症状,鉴别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3)中医诊断为中脏虚寒性腹痛,具体发病为中阳虚寒,肠道血 虚。
●4)从处方和药物组成看:桂枝5g ,生白芍15g ,全当归10g , 瓜蒌30g ,炙甘草4.5g ,桃仁泥10g ,火麻仁6g ,饴糖60g , 主方为小建中汤的加减方。
●处方: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 2次冲服)。1剂,服药4小时后腹泻5次,到夜间腹痛明显减轻, 体温下降至38℃左右。次日,上方去芒硝,加茵陈、金钱草、香 附、郁金、苍术等,再服1剂后腹痛消失,体温正常,上方加减 再服2剂后愈。
●(2)问题设置 ●1)患者本次发病的诱因。 ●2)西医检查结果并试分析。 ●3)中医辨证依据是什么?和哪些病相鉴别? ●4)给出中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和剂量。
●3)中医辨证依据:查面色红赤,口臭,舌苔黄厚腻,脉沉紧, 腹部胀满拒按,大便5日未解,矢气不通,小便黄赤,诊为阳明 腑实之症。本病应和以下病鉴别:急性胃肠炎,输尿管结石,其 他外科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胆囊炎等。
●4)中医证型为阳明腑实证,治法为通腑泻热,方剂大承气汤加 减。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2 次冲服),1剂。
●5)给出本病的治疗原则和方药组成及剂量。 ●6)小建中汤的临床适应证有哪些? ●7)分析小建中汤的方义。 ●8)随病情变化,写出后期治疗本病的思路。 ●9)结合临床症状写出小建中汤的加减变方。
●(3)引导分析
●1)患者有多年便秘史,大便如羊屎,数日一行,脐周经常隐痛, 食纳少,失眠。发病缓慢。
【中西医互参】
●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不完全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 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输尿管结石 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排除外科及妇科疾病后均可参考本节辨 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腹痛
【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中医内科学
1.生姜10g,大枣6枚,艾叶9g,红糖、白糖各15g,水煎服。适用于 寒邪内阻之腹痛。
2.干姜10g,红枣10枚,饴糖30g,将干姜、红枣共煎,去渣取汁, 再调入饴糖,稍煮片刻即可,每日分2次调服。适用于虚证腹痛。
3.艾叶10g,香附10g,肉桂6g,水煎服。适用于虚寒腹痛。
3.饮食停滞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脘腹胀痛、拒按,暧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 或大便秘结,粪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实。
病机:宿食停滞,壅阻气机。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中医内科学
本方消食导滞,清热祛湿。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荡积;脘腹胀 痛较甚者,加厚朴、枳实理气止痛;食滞较轻而脘腹胀闷者,可用 保和丸消食化滞。
2.病史可有饮食不慎、外感受寒、情志不遂等病史,亦可无任何诱 因而出现腹痛。
3.相关检查腹部B超、肠镜,以及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血 淀粉酶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病证鉴别
1.腹痛与胃痛
中医内科学
因胃肠同处腹中,腹痛时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时亦会伴有腹痛 的表现。胃痛部位在上腹胃脘近心窝处,常伴有脘闷、恶心、暧气、 泛酸等症状;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常伴有腹胀、 矢气、泄泻或便秘等症状。
2.腹痛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中医内科学
内科许多疾病中会出现腹痛的表现,但腹痛只是该病的一个症状, 其临床表现以该病的特征为主,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 腹痛则以腹中疼痛为主要表现。如这些内科疾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 时,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应行相关检查。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一、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二、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3. 学习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和方剂。
4.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腹痛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临床表现2. 中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认识3. 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4. 治疗腹痛的常用方剂5. 腹痛的预防和调护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腹痛的预防和调护措施。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腹痛的教学课件。
3. 案例:准备一些典型的腹痛病例供学生分析。
教案内容请提供,谢谢!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腹痛在日常生活和临床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腹痛的定义和临床表现:介绍腹痛的定义,分析其常见临床表现,如部位、性质、诱因等。
3. 中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认识:讲解中医对腹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包括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等。
4. 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介绍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等,并讲解其原理和操作要点。
5. 治疗腹痛的常用方剂:讲解中医治疗腹痛常用的方剂,如芍药甘草汤、柴胡疏肝散、大承气汤等,并分析其适应症和组方原理。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理解程度。
2. 病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典型腹痛病例,评估其诊断和治疗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腹痛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腹痛教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改进。
2. 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学生对腹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总结教学经验。
九、教学延伸:1. 腹痛相关疾病的学习:介绍腹痛相关疾病,如胃痛、肠易激综合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中医内科学腹痛已完成讲课文档
第八页,共30页。
二、病证鉴别 1、胃痛与腹痛
第九页,共30页。
2.腹痛与其它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第十页,共30页。
3.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第十一页,共30页。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 有感染存在;
2、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 “不痛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3、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 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第七页,共30页。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
现者,即为腹痛。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
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
证施治。
2、凡外科、妇科疾病及内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
应参考相关科目及本书有关章节。
第四页,共30页。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调 4.阳气素虚
第五页,共30页。
情志因素
二、病机
外 感
寒凝
实
热结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第十七页,共30页。
3.饮食积滞证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 兼证: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第十八页,共30页。
2、血、尿淀粉酶检查升高多提示急慢性胰腺炎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教案
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
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
授课年级:授课教师:
病历一:
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
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
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
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
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
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的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部位、兼症、联系
(2)腹痛与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①辨虚实
②辨寒热
③辨气滞
④辨血瘀
⑤辨伤食痛
(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
2、治疗要点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如何理解“通”法:
《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
讲授方法: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
(1)寒邪内阻
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
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紫苏: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
寒气上逆,腹中雷鸣切痛,呕吐者,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内外皆寒,腹中冷痛,身体疼痛者,以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
寒滞肝脉,少腹拘急冷痛者,以暖肝煎暖肝散寒;10min 25min
寒实积聚,腹痛拘急,大便不通者,以大黄附子汤泻积散寒。
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以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2)湿热壅滞
主症:腹部胀痛,痞满拒按。
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
兼次症:胸闷不舒,或口苦,或身热,小便短赤。
舌象:苔黄腻或黄燥。
脉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苦寒泻热,攻下燥屎;
芒硝:咸寒软坚,清燥破结;
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
临床应用:
湿热重,燥结不甚者去芒硝加栀子、黄芩、黄柏。
少阳、阳明合病,两胁胀痛,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
肠痈(小腹右侧疼痛)者,可用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3)饮食停滞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
兼次症: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
舌苔厚腻。
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
轻症可用保和丸。
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
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和胃。
(4)气机郁滞
主症: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
兼次症: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
临床应用:
气滞较重,胁肋胀痛加川楝子、郁金;
痛引少腹睾丸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
腹痛肠鸣,气滞腹泻加痛泻要方;
少腹绞痛,阴囊寒疝加天台乌药散。
(5)瘀血阻滞
主症: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
兼次症:甚则腹有包块,经久不愈;
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
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
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6)中脏虚寒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
兼次症: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面色
无华,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
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临床应用:
腹中大寒痛,呕吐肢冷,加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蜀椒、干姜、人参、饴糖)腹痛下痢,脉微肢冷,脾肾阳虚者加附子理中汤;
大肠虚寒,积冷便秘者,加温脾汤;
中气大虚,少气懒言者,加补中益气汤。
临床应用:
腹部术后腹痛,久治不愈者,加泽兰、红花;
跌仆损伤加丹参、王不留行,或吞服三七粉、云南白药;
下焦蓄血,大便色黑者可用桃核承气汤;
胁下积块,疼痛拒按可用膈下逐瘀汤。
六、预防调摄
寒痛:注意保温;
热痛:忌食肥甘厚腻,醇酒辛辣;
食积:节制饮食;
气滞:心情舒畅;
虚痛:进易消化食物。
七、小结
1、腹痛的概念
2、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实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为基本病机。
病位在腹,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胃、膀胱、大小肠等。
3、腹痛的治疗原则以“通”立法,并应根据寒热之轻重,虚实之多少,气血之浅深而辨证论治。
八、临证要点
1.寒凝血滞用温通温通法能温运脏腑、祛除里寒、促进气血流通、燥湿通络。
临证需与他药配合;理气药(良附丸)、养阴补血药(小建中汤桂枝与白芍)、活血祛瘀药(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同时配干姜肉桂)、补气药(附子理中丸党参白术配附子干姜)、甘缓药(甘草、大枣制约辛燥太过)
2.急腹症用清热通腑法急慢性胰腺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对虚症不可妄用
3.蛔虫引起当驱虫、安蛔、健脾。
九、名医经验
1.王泽民腹痛病因复杂首先要辨识急腹症,其次要结合现代医学诊断,最后辩证论治
2.周鼎谟腹痛应疏肝利胆、通腑泄邪、开结通下勿忘衷中参西5min 5min 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