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资料—腹痛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

2. 掌握中医内科学腹痛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3. 学习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腹痛是指胃肠道疾病所引起的腹部疼痛症状,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劳倦内伤等。

2.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诊断要点:询问病史、观察症状、腹部触诊、舌脉诊等。

3.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痛症状进行鉴别,如胃痛、胆绞痛、肾绞痛等。

4.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实证宜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腑攻下;虚证宜温中补虚、养血柔肝。

5.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实践操作法:演示和指导腹痛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的理解程度。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腹痛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腹痛治疗方法的实际操作技能。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腹痛相关章节。

2. 病例资料:典型腹痛病例。

3. 教学视频:腹痛治疗的针灸、推拿等操作视频。

4. 教学图片:腹痛相关的腹部穴位图、推拿操作图等。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六章:腹痛的临床表现与分类教学内容:介绍腹痛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部位、性质、程度等,并阐述腹痛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

教学评估:通过案例讨论,评估学生对腹痛临床表现和分类的理解。

2. 第七章:腹痛的中医诊断方法教学内容:详细讲解中医诊断腹痛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实地操作演示。

教学评估:通过模拟诊断练习,评估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细目一:概述一、腹痛的概念及源流1.腹痛的概念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的源流《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认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

《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

清代王清任指出对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

二、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三、腹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血管病变、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血紫质病、泌尿系结石、内疝、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疾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腹痛发生的常见内因与外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

外因:外感时邪。

二、腹痛病机寒热虚实的内涵腹痛寒热虚实病机:寒邪凝滞,阳气不运;湿热内结,气机阻滞;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肝气横逆,气滞血瘀为实。

中阳不足,气血亏虚,内失温养,不荣则痛为虚。

三、腹痛的基本病机及其转化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

病理演变: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腹痛拒按之阳明腑实证;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

肝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胁肋部, 可伴有口苦、咽干等症
状。
脾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腹部中央 或左侧,可伴有便溏、
乏力等症状。
肾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腹部两侧 或腰部,可伴有腰膝酸
软、尿频等症状。
胃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或 剑突下,可伴有恶心、
呕吐等症状。
脏腑辨证施治方法在腹痛中应用
疏肝理气法
临床表现
腹痛可表现为隐痛、胀痛、灼痛 、冷痛、绞痛、刺痛等,可伴有 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 、发热等症状。
腹痛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 体阳虚等,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 或经脉失养。
发病机制
腹痛的发病涉及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以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 倦等因素导致的气机不畅、脉络痹阻 。
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 的腹痛,常用柴胡疏 肝散加减治疗。
健脾和胃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 的腹痛,常用香砂六 君子汤加减治疗。
补肾温阳法
适用于肾气亏虚所致 的腹痛,常用金匮肾 气丸加减治疗。
清热利湿法
适用于湿热壅滞所致 的腹痛,常用龙胆泻 肝汤加减治疗。
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 的腹痛,常用少腹逐 瘀汤加减治疗。
03 常见类型腹痛辨证施治
寒凝气滞型腹痛特点及治法
腹痛特点
腹痛急骤,喜温喜按,得温痛 减,遇寒加剧,肠鸣腹泻,苔
白腻,脉沉紧。
治法
散寒行气,温中止痛。常用方 剂如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中脘、天枢、关元、足 三里等穴位进行温针灸,以温 经散寒,行气止痛。
饮食调养
宜食温热性食物,如姜、葱、 蒜、山楂等,忌食生冷寒凉之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推广中医特色疗法在腹痛治疗中的应用
强调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在腹痛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和应用价值,鼓励临 床医生积极学习和运用这些疗法。
加强患者教育与心理关怀
倡导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心理关怀,帮助患者了解腹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 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THANKS
适用于阴血不足、肝脾不和所 致的腹痛。
02
小建中汤
01
芍药甘草汤
适用于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所致 的腹痛。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及选用依据
• 大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证所致的腹痛。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及选用依据
01
02
03
辨证选方
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等 因素,选择相应的中药方 剂。
兼顾兼证
在治疗主证的同时,兼顾 兼证,提高治疗效果。
腹痛相关中医术语解析
胃脘痛
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多由上腹部疾 病引起
胁痛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的疼痛,多与肝胆疾 病相关
腹痛(绕脐痛)
以脐周为中心的腹部疼痛,多由小肠疾 病引起
少腹痛
小腹两侧或一侧的疼痛,多与肝经、大 肠、胞宫等病变有关
02
腹痛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
腹痛常见病因分析
外感时邪
风、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 气机阻滞或损伤脏腑。
注意禁忌
避免使用与患者病情不符 或存在禁忌的中药方剂。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腹痛的目的。常用 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天枢等。
• 推拿按摩:运用手法作用于腹部相关穴位和经络,缓解腹痛症状。 • 饮食调养: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避免刺激性食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6腹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6腹痛

(三)分证论治
• 临床表现: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则减,口 淡不渴,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大便 尚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紧。 •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 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 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一 概述
• (一)定义 •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 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病名,《素问》曰:岁 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 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其发生与脾、 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相关。 • 2、张仲景:诊法上创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 虚,痛者为实”;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治 疗不同病因所致的腹痛;从辨证治疗及拟方用药方面 ,开创了治疗腹痛之先河。 • 3、《诸病源候论》对腹痛病机论述较详尽,认为腹 痛由于“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 • • • 抑郁恼怒 忧思伤脾 气滞日久 跌仆手术 肝失条达 肝脾不和 气滞血瘀 络脉瘀阻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4、阳气素虚
• • • • 素体脾阳不振 过服寒凉伤阳 肾阳不足 肾失温煦 脾阳衰惫 脏腑失温 腑失养 脏腑虚寒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三 诊断
• ﹙一﹚诊断:
• 1、部位: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包括脐腹、 肋腹、小腹、少腹。 • 2、病程:有长有短,起病有缓有急。 • 3、诱因:饮食、情志、受凉等 • 4、辅助检查:腹部X线、腹部B超等。 • 5、排除外科、妇科腹痛。
• 4、《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类、对不同腹痛进行 鉴别。 • 5、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 调“通则不痛”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 “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痛去矣” • 6、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前人治疗腹痛 的经验,认为腹痛“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 在腑者以肠胃为先”,治法强调以“通”为主,或 “通”、“补”兼施,迄今仍为临床所效法

中医内科学-22腹痛

中医内科学-22腹痛
方中当归、枸杞温养肝肾,肉桂、茴香温经散寒,沉香、乌药温经行气,茯苓甘淡通阳,加花椒散寒行气,温通肝脉。
谢谢
202X
汇报人姓名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治法:泄热通腑。
03
01
02
04
食积腹痛
1
主症特点:腹痛胀满,嗳腐吞酸,厌食泛呕,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2
治法:消食导滞。
3
方药: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
4
01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瘀血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较剧,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腹 痛
202X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演讲人姓名
定义
01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02
腹部又可分为大腹、小腹、少腹、脐腹。
01
大腹是指歧骨以下肚脐以上的部位。小腹是指脐下正中的部位。少腹为小腹左右两侧。亦有将小腹与少腹统称为小腹者。脐腹为肚脐周围的部位。
辨腹痛性质 寒痛:痛多拘急、腹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痛减。寒实者坚满急痛而拒按,虚寒者痛势绵绵而喜温喜按。 热痛:多痛在脐腹,痛处灼热,或伴有便秘,喜冷饮等症。
01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
02
心脾两虚,脏腑失养,故见头晕乏力,神疲气短,怕冷,舌淡脉细等症
03
六、素体阳虚,心脾失养
不通则痛
病机特点
有虚有实
病理性质
01
02
病理因素
寒凝、湿热、瘀血、积食
腹痛与胃脘痛
类证鉴别
类证鉴别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典型案例分析
急性胃炎病例
我们将通过一个急性胃炎的病例 分析,深入了解腹痛的病因和治 疗方法。
肾结石疾病病例
我们将通过一个患有肾结石的病 例,了解中医内科学在腹痛治疗 中的应用。
月经痛病例
我们将通过一个患有严重月经痛 的女性病例,探讨如何应用中医 内科学来缓解腹痛症状。
知识总结与提问解答
• 总结介绍腹痛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回顾并强调中医内科学治疗腹痛的方法与原则。 • 提供时间给听众提问并解答相关问题,以加深对腹痛的理解。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中与腹痛相关的重要内容。我们会 探讨疼痛的定义与分类、腹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常见腹痛的病因与病程、 中医内科学对腹痛的理论解释、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与原则、典型案例分 析以及知识总结与提问解答。
疼痛的定义与分类
疼痛定义
疼痛是身体对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产生的一种有意识的不适感觉。
2
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问题如肾结石、膀胱炎等也可以导致腹痛。病程可能与疾病的病因和诊 断有关。
3
妇科问题
妇科问题如月经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也是常见的腹痛病因。病程可能与经期有 关。
中医内科学对腹痛的理论解释
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腹痛是由于气血运行畅通不畅所致,通过调整经络可以缓解腹痛。
脏腑理论
中医将腹痛归因于脏腑功能失调,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可以治疗腹痛。
疼痛分类
疼痛可以分为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两种类型,具体的分类还包括病因性疼痛、炎症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等。
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确定疼痛的强度、性质、位置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的过程,可帮助医生制定有效 的治疗计划。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腹痛

第十三单元至第十六单元合并讲解第十三单元腹痛1.腹痛的概念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病因病机1.腹痛的常见内因与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可导致本病。

此外,跌仆损伤,络脉瘀阻,及腹部术后也可致腹痛。

2.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及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

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断和类证鉴别1.腹痛的诊断要点(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临床可据此进一步辨病。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

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寒凝肝脉痛在少腹,常牵引睾丸疼痛;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以鉴别何脏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2.腹痛与胃痛的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辨证论治1.腹痛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腹痛之证首辨腹痛之缓急,次辨腹痛性质,再辨腹痛部位。

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发因素,或伴有发热,或伴有呕吐,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引起。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腹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腹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腹痛_中医世家第三节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

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腹痛为临床常见的病证,各地皆有,四季皆可发生。

《内经》已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并提出腹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等脏腑有关。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论述颇详,并提出了虚证和实证的辨证要点,如谓:“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前条还明确指出了攻下后“黄苔”消退与否是验证肠胃积滞是否清除的标志。

同时还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方剂,如治疗“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附子粳米汤,治疗“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的大建中汤等。

·《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首次将腹痛作为单独证候进行论述,并有急慢腹痛之论。

《医学发明·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篇,明确提出了“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上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治疗大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内科腹痛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学的许多疾病当中,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当这些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

中医内科学-腹痛-精选文档

中医内科学-腹痛-精选文档

3.饮食积滞证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 兼证: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
主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 时止; 兼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 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得凉 痛减者;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嗳 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 按,经常夜间加剧; 伤食: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 甚欲便,便后痛减; 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 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二、治疗原则
1、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确立相应治法。 2、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 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 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3、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3、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 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 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 的症状。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 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 症状,鉴别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2)西医根据病史和发病特点诊断为肠功能紊乱;中医根据腹部 喜暖,舌尖红,脉象细等综合诊断。
●3)中医诊断为中脏虚寒性腹痛,具体发病为中阳虚寒,肠道血 虚。
●4)从处方和药物组成看:桂枝5g ,生白芍15g ,全当归10g , 瓜蒌30g ,炙甘草4.5g ,桃仁泥10g ,火麻仁6g ,饴糖60g , 主方为小建中汤的加减方。
●处方: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 2次冲服)。1剂,服药4小时后腹泻5次,到夜间腹痛明显减轻, 体温下降至38℃左右。次日,上方去芒硝,加茵陈、金钱草、香 附、郁金、苍术等,再服1剂后腹痛消失,体温正常,上方加减 再服2剂后愈。
●(2)问题设置 ●1)患者本次发病的诱因。 ●2)西医检查结果并试分析。 ●3)中医辨证依据是什么?和哪些病相鉴别? ●4)给出中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和剂量。
●3)中医辨证依据:查面色红赤,口臭,舌苔黄厚腻,脉沉紧, 腹部胀满拒按,大便5日未解,矢气不通,小便黄赤,诊为阳明 腑实之症。本病应和以下病鉴别:急性胃肠炎,输尿管结石,其 他外科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胆囊炎等。
●4)中医证型为阳明腑实证,治法为通腑泻热,方剂大承气汤加 减。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2 次冲服),1剂。
●5)给出本病的治疗原则和方药组成及剂量。 ●6)小建中汤的临床适应证有哪些? ●7)分析小建中汤的方义。 ●8)随病情变化,写出后期治疗本病的思路。 ●9)结合临床症状写出小建中汤的加减变方。
●(3)引导分析
●1)患者有多年便秘史,大便如羊屎,数日一行,脐周经常隐痛, 食纳少,失眠。发病缓慢。
【中西医互参】
●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不完全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 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输尿管结石 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排除外科及妇科疾病后均可参考本节辨 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 实、在气在血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 失养、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腹痛病位在腹,诊断时应注意与胃痛,尤 其是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等相鉴别。病变涉及脾、大小肠、肝胆、肾、 膀胱等多脏腑,并涉及多经脉,在辨证时应综合考虑。腹痛的治疗以“ 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 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认为“通”即是单纯攻下。
脾胃系 病 症 中医内科学
腹痛
Part01
概述
Part02
Part03
Contents
Part04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诊断与病证诊断
第 1章
概述
概述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 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 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 、“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 均属本病范畴。
治疗原则: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 通之,瘀者散之。
注 意 点
11
辨证论治
寒邪内阻证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
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桂、干姜。
辨证论治
中脏虚寒证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
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内科学之腹痛

中医内科学之腹痛

问诊:了解患者 的饮食、生活习
惯、情绪等
切诊:通过脉象 来判断患者的腹
痛类型和病因
论治原则
1
辨证论治:根据 患者的症状、体 征、舌象、脉象 等综合分析,确 定病因、病机, 制定治疗方案。
2
3
整体观念:注重 脏腑、气血、经 络、阴阳的平衡, 治疗上注重整体 调节,而非局部 治疗。
治病求本:针对 病因、病机进行 治疗,而非单纯 缓解症状。
中 医 内 科 学 之 腹演

痛人
目录
01. 腹痛概述 02. 腹痛的辨证论治 03.
腹痛是指腹部的疼痛,包括胃、肠、肝、 胆、胰等器官的疼痛。
2
腹痛的性质和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类型 而异。
3
腹痛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消化 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肥肉、冷饮等
宜多食富含纤维素 的食物,如蔬菜、
水果等
忌暴饮暴食,宜少 食多餐,保持饮食
规律
谢 谢
4
腹痛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需 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腹痛的分类
01
急性腹痛:突然 发作,持续时间 较短,通常由急
性疾病引起
02
慢性腹痛:持续 时间较长,通常 由慢性疾病引起
03
04
功能性腹痛:无 明显器质性病变, 可能与精神心理
因素有关
器质性腹痛:由 器质性病变引起, 如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等
腹痛的病因
01
内科疾病:如 胃炎、肠炎、 胆囊炎等
02
外科疾病:如 阑尾炎、疝气、 肠梗阻等
03
妇科疾病:如 痛经、子宫肌 瘤、卵巢囊肿 等
04
其他原因:如 饮食不当、精 神紧张、药物 副作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腹痛
细目一:概述
一、腹痛的概念及源流
1.腹痛的概念
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的源流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认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

《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

清代王清任指出对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

二、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三、腹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血管病变、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血紫质病、泌尿系结石、内疝、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疾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腹痛发生的常见内因与外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

外因:外感时邪。

二、腹痛病机寒热虚实的内涵
腹痛寒热虚实病机:寒邪凝滞,阳气不运;湿热内结,气机阻滞;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肝气横逆,气滞血瘀为实。

中阳不足,气血亏虚,内失温养,不荣则痛为虚。

三、腹痛的基本病机及其转化
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

病理演变: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腹痛拒按之阳明腑实证;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腹痛的诊断要点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其疼痛性质各
异,但一般不甚剧烈,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拒按。

2.有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疝气之少腹痛可引及睾丸;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病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腹痛发作或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

二、腹痛与胃痛的鉴别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腹痛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及辨腹痛部位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虚痛病程较久,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腹痛在少腹多属肝经病证;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脐以下少腹疼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二、腹痛的治疗原则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治法。

实者,急则治其标,宜“通”,即调血以和气,调气以和血,可为通;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下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均属“通”的范畴。

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三、寒邪内阻、湿热壅滞、饮食积滞、肝郁气滞、瘀血内停、中虚脏寒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1.寒邪内阻证
主症: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

2.湿热壅滞证
主症: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3.饮食积滞证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代表方:枳实导滞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神曲、黄芩、黄连、泽泻、白术、茯苓。

4.肝郁气滞证
主症: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芍药、甘草、川芎。

5.瘀血内停证
主症: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牛膝、川芎、赤芍、当归、生地、甘草、柴胡、枳壳、桔梗。

6.中虚脏寒证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

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代表方:小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生姜、饴糖、大枣、芍药、炙甘草。

四、寒邪内阻腹痛治疗的加减变化
寒邪内阻证,如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宜通脉四逆汤以温通肾阳;如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为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宜暖肝煎以温肝散寒;如腹中冷痛,手足逆冷,且身体疼痛,为内外皆寒,宜乌头桂枝汤以散内外之寒;如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属寒气上逆者,用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