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腹痛精要

合集下载

内科概要 腹痛

内科概要 腹痛

腹痛
胃脘以下,恥骨以上範圍發生疼痛。

腹內臟腑及通過腹部的經脈很多,因此本並臨床極為常見。

病因主要為外邪、飲食、情志或陽虛臟寒等因素,使腹部臟腑經脈受病,導致氣機鬱滯,絡脈痺阻,或絡脈失於溫養,氣血運行無力,遂成各種類型的腹痛。

辨證須注意辨緩急,明痛性,察脈象,分部位以辨清寒、熱、虛、實以及在氣、在血六各方面。

六者之中又以虛實為綱。

治療總以「通」立法。

但通之含義甚廣,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氣滯者行之、血瘀者化之,皆謂之通。

腹痛辨證論治表
重點思考:
1.張景岳對腹痛有哪些重要論述?
2.腹痛發病的原因雖多,最常見的因素是什麼?如何理解腹痛的
病機?
3.試述腹痛的辨證要點及類證鑒別。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细目一:概述一、腹痛的概念及源流1.腹痛的概念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的源流《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认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

《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

清代王清任指出对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

二、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三、腹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血管病变、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血紫质病、泌尿系结石、内疝、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疾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腹痛发生的常见内因与外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

外因:外感时邪。

二、腹痛病机寒热虚实的内涵腹痛寒热虚实病机:寒邪凝滞,阳气不运;湿热内结,气机阻滞;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肝气横逆,气滞血瘀为实。

中阳不足,气血亏虚,内失温养,不荣则痛为虚。

三、腹痛的基本病机及其转化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

病理演变: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腹痛拒按之阳明腑实证;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中医内科学肠胃系疾病之腹痛

中医内科学肠胃系疾病之腹痛

1)寒邪内阻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高良姜香附子各9g干姜、紫苏、乌药、陈皮
2)湿热壅滞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2厚朴24枳实12芒硝6
3)饮食积滞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大黄、枳实、神曲、黄芪、黄连、泽泻、白术、茯苓
4)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柴胡陈皮各6g 香附川芎枳壳芍药各5g 炙甘草3g
5)瘀血内停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活血化瘀,和络止通-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川牛膝蒲黄五灵脂元胡索
6)中虚脏寒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芍药酒炒18桂枝9炙甘草6生姜9大枣4枚饴糖30。

中医内科学-22腹痛

中医内科学-22腹痛
精品课件
❖ 新病多实,痛忌补气 ❖ 久病多虚,宜温宜补 ❖ 寒实腹痛,慎用攻下 ❖ 实热腹痛,佐用气药 ❖ 暴痛在气,通利气机 ❖ 久痛在血,活血通络
精品课件
三、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一)寒实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遇寒痛甚,得温痛

减形寒肢冷,大便秘结或溏薄,苔白, 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附子理中丸。
痛剧,得热痛减。寒实者坚满急痛 而拒按,虚寒者痛势绵绵而喜温喜 按。 • 热痛:多痛在脐腹,痛处灼热,或 伴有便秘,喜冷饮等症。
精品课件
(二)辨腹痛性质 • 虚痛:病程经久,痛势绵绵,痛
处难以定位,喜温喜按,饥时痛 作。 • 实痛:起病急骤,病程短暂,痛 势较剧,痛处拒按,得食痛增, 常伴嗳气、呕逆、便秘。
腹痛
精品课件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 主要表现的病证。
精品课件
腹部又可分为大腹、 小腹、少腹、脐腹。
大腹是指歧骨以下肚 脐以上的部位。小腹是指脐下正 中的部位。少腹为小腹左右两侧。 亦有将小腹与少腹统称为小腹者。 脐腹为肚脐周围的部位。
精品课件
历史沿革
腹痛一证首载于 《内经》。历代医书中有 “绕脐痛”、“少腹急结”、 “少腹里急”、“心腹痛” 等称谓。
西医学急慢性胰腺炎、胃肠 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 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 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 肠粘连、嵌顿疝早期等以腹 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 本篇辨证论治。
精品课件
病因病机
感受外 邪
饮食不 节
情志失 调
瘀血阻 滞
虫体侵 袭
素体阳
气机阻滞 脏腑失养
腹痛
精品课件
一、外感时邪,脾胃失调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腹 痛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腹 痛

腹痛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腹部分大腹、小腹和少腹。

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为足太阴、足阳明经脉所主;脐以下为小腹,属肾、大小肠、膀胱、胞宫,为足少阴、手阳明、手足太阳经脉及冲、任、带脉所主;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胆,为足厥阴、足少阳经脉所过。

要点一概述《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并提出腹痛由寒热之邪所致。

《仁斋直指方》对不同腹痛提出分类鉴别,为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积等。

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痛则不通”的论点。

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

”并指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腹痛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内科腹痛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凡外科、妇科疾病及内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应参考相关科目及本书有关章节。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腹痛的病因1.外感时邪风、寒、暑、湿、热→内舍于中焦→脾胃失调,气机受阻→不通则痛风寒——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暑热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湿热壅滞,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湿热内生→损伤脾胃,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过食生冷→寒湿内停,损伤脾胃3.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血郁滞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4.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脾阳衰惫,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病肾阳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延不愈(二)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腹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腹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腹痛_中医世家第三节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

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腹痛为临床常见的病证,各地皆有,四季皆可发生。

《内经》已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并提出腹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等脏腑有关。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论述颇详,并提出了虚证和实证的辨证要点,如谓:“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前条还明确指出了攻下后“黄苔”消退与否是验证肠胃积滞是否清除的标志。

同时还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方剂,如治疗“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附子粳米汤,治疗“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的大建中汤等。

·《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首次将腹痛作为单独证候进行论述,并有急慢腹痛之论。

《医学发明·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篇,明确提出了“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上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治疗大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内科腹痛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学的许多疾病当中,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当这些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

中医内科学-腹痛-精选文档

中医内科学-腹痛-精选文档

3.饮食积滞证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 兼证: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
主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 时止; 兼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 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得凉 痛减者;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嗳 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 按,经常夜间加剧; 伤食: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 甚欲便,便后痛减; 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 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二、治疗原则
1、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确立相应治法。 2、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 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 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3、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3、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 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 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 的症状。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 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 症状,鉴别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2)西医根据病史和发病特点诊断为肠功能紊乱;中医根据腹部 喜暖,舌尖红,脉象细等综合诊断。
●3)中医诊断为中脏虚寒性腹痛,具体发病为中阳虚寒,肠道血 虚。
●4)从处方和药物组成看:桂枝5g ,生白芍15g ,全当归10g , 瓜蒌30g ,炙甘草4.5g ,桃仁泥10g ,火麻仁6g ,饴糖60g , 主方为小建中汤的加减方。
●处方: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 2次冲服)。1剂,服药4小时后腹泻5次,到夜间腹痛明显减轻, 体温下降至38℃左右。次日,上方去芒硝,加茵陈、金钱草、香 附、郁金、苍术等,再服1剂后腹痛消失,体温正常,上方加减 再服2剂后愈。
●(2)问题设置 ●1)患者本次发病的诱因。 ●2)西医检查结果并试分析。 ●3)中医辨证依据是什么?和哪些病相鉴别? ●4)给出中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和剂量。
●3)中医辨证依据:查面色红赤,口臭,舌苔黄厚腻,脉沉紧, 腹部胀满拒按,大便5日未解,矢气不通,小便黄赤,诊为阳明 腑实之症。本病应和以下病鉴别:急性胃肠炎,输尿管结石,其 他外科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胆囊炎等。
●4)中医证型为阳明腑实证,治法为通腑泻热,方剂大承气汤加 减。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2 次冲服),1剂。
●5)给出本病的治疗原则和方药组成及剂量。 ●6)小建中汤的临床适应证有哪些? ●7)分析小建中汤的方义。 ●8)随病情变化,写出后期治疗本病的思路。 ●9)结合临床症状写出小建中汤的加减变方。
●(3)引导分析
●1)患者有多年便秘史,大便如羊屎,数日一行,脐周经常隐痛, 食纳少,失眠。发病缓慢。
【中西医互参】
●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不完全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 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输尿管结石 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排除外科及妇科疾病后均可参考本节辨 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 实、在气在血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 失养、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腹痛病位在腹,诊断时应注意与胃痛,尤 其是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等相鉴别。病变涉及脾、大小肠、肝胆、肾、 膀胱等多脏腑,并涉及多经脉,在辨证时应综合考虑。腹痛的治疗以“ 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 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认为“通”即是单纯攻下。
脾胃系 病 症 中医内科学
腹痛
Part01
概述
Part02
Part03
Contents
Part04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诊断与病证诊断
第 1章
概述
概述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 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 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 、“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 均属本病范畴。
治疗原则: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 通之,瘀者散之。
注 意 点
11
辨证论治
寒邪内阻证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
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桂、干姜。
辨证论治
中脏虚寒证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
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内科学腹痛精要

中医内科学腹痛精要
第十七页,共36页。
3.外科、妇科腹痛内科腹痛亦可有发热症状,但一般 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腹部柔软, 痛无定处;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 定处,压痛明显,伴有肌紧张和反跳痛。另外,女性患 者应与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 、胎、产有关,如痛经、流产、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 、卵巢囊肿蒂扭转等,应及时进行(jìnxíng)妇科检查及 B超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若急性腹痛,治疗不及时或不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变;若湿热蕴结肠胃,蛔
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致腑气不通;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第十五页,共36页。
【诊断(zhěnduàn)与鉴别诊断(zhěnduàn)】
(一)诊断 1.主要表现为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bùwèi)的疼痛。急性腹痛,疼痛较剧;慢性腹痛一般不甚剧烈。内科腹痛腹部按之柔软
第二十页,共36页。
(三)分证论治 1.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fùtònɡ)拘急,急迫剧烈,得温痛减,遇
寒痛甚,恶寒身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大便尚调。舌苔白腻,脉沉紧。 病机析要:寒邪入侵,阳气不运,脉络痹阻,故腹痛 (fùtònɡ)暴急,得温则寒散而痛减,遇冷则寒凝而痛甚 ;中阳未伤,运化正常,大便自可;小便清长、口淡不 渴是里无热象。
中医(zhōngyī) 内科学
第一页,共36页。
第四章 脾胃(píwèi)系病症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ǒu tù) 第四节 噎膈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九节 便秘
第二页,共36页。
学习目的(mùdì):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之腹痛

中医内科学之腹痛

问诊:了解患者 的饮食、生活习
惯、情绪等
切诊:通过脉象 来判断患者的腹
痛类型和病因
论治原则
1
辨证论治:根据 患者的症状、体 征、舌象、脉象 等综合分析,确 定病因、病机, 制定治疗方案。
2
3
整体观念:注重 脏腑、气血、经 络、阴阳的平衡, 治疗上注重整体 调节,而非局部 治疗。
治病求本:针对 病因、病机进行 治疗,而非单纯 缓解症状。
中 医 内 科 学 之 腹演

痛人
目录
01. 腹痛概述 02. 腹痛的辨证论治 03.
腹痛是指腹部的疼痛,包括胃、肠、肝、 胆、胰等器官的疼痛。
2
腹痛的性质和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类型 而异。
3
腹痛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消化 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肥肉、冷饮等
宜多食富含纤维素 的食物,如蔬菜、
水果等
忌暴饮暴食,宜少 食多餐,保持饮食
规律
谢 谢
4
腹痛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需 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腹痛的分类
01
急性腹痛:突然 发作,持续时间 较短,通常由急
性疾病引起
02
慢性腹痛:持续 时间较长,通常 由慢性疾病引起
03
04
功能性腹痛:无 明显器质性病变, 可能与精神心理
因素有关
器质性腹痛:由 器质性病变引起, 如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等
腹痛的病因
01
内科疾病:如 胃炎、肠炎、 胆囊炎等
02
外科疾病:如 阑尾炎、疝气、 肠梗阻等
03
妇科疾病:如 痛经、子宫肌 瘤、卵巢囊肿 等
04
其他原因:如 饮食不当、精 神紧张、药物 副作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 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 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 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 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腹痛源流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云:“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并提出腹痛 由邪气客于胃肠引起,《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胃肠 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 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 矣”。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 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 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对 热壅气滞、阳虚寒盛、寒邪上冲的腹痛分别用厚朴三物汤、 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治疗,开创了腹痛论治的先河。隋代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始将腹痛作为独立病证, 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脏腑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 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 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 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 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禀赋不 足,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致不通 则痛或不荣则痛。
(一)病因
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卷之十七》将腹痛分寒热、死血、食 积、痰饮、虫积等类,并对不同腹痛提出鉴别,“气血、痰水
、食积、风冷诸症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虫病则乍作乍止
,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之可验”。金元时期,李东垣强调 对不同部位的腹痛,当用不同的治法,《东垣试效方·心胃及腹 中诸痛论》指出“腹痛有部分,脏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 ”,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剂。<<古今医鉴·诸痛》提出治疗腹 痛:“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 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清代唐容川《血证论·腹痛》日 :“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亦有气痛者,以失 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 药治之。”王清任提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 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
1.外感时邪外感六淫,如风、寒、暑、热、湿等邪气,侵入腹中,均 可引起腹痛。如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素问-举 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如伤于暑热或湿热,或寒邪不解,郁 而化热,致湿热壅滞,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发生腹痛。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内停;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 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寒湿内停等, 均可损伤脾胃,阻遏脾阳,气机失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另外 ,饥饱不调,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亦可致腹 痛。
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滞而痛; 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腑气失于通 降而发腹痛;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气血郁于腹中,脉络不 通,而致腹痛。
4.跌仆手术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均可损伤腹 部脉络,或导致出血,形成瘀血,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腹痛 。
5.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或过服寒凉之品,损伤脾阳,渐 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而致腹痛;甚至久病 肾阳不足,脏腑虚寒,失于温煦而致腹痛。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第六节 腹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腹痛的概念: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
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本节主要讨论内科腹痛,外科、妇科所致的腹痛不包 括在内。另外,痢疾、霍乱、积聚、鼓胀、虫证等内 科疾病出现的腹痛症状,应参考有关章节。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脾胃系病症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噎膈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九节 便秘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