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腹痛精要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十版)

中医内科学(十版)

中医内科学(十版)

中医内科学(第十版)》第一单元:肺系疾病

本单元介绍了肺系疾病的病名、二级诊断、辩证治则、关系代表方等内容。

荆防达表汤和葱豉桔梗汤是治疗风寒感冒的方剂,前者是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后者是疏风清热、解表止咳。

针对实证感冒,可以使用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的方剂,或者益气解表、调和营卫的方剂治疗气虚感冒。针对阴虚感冒和阳虚感冒,可以分别使用滋阴解表和助阳解表的方剂。

风寒袭肺和外感咳嗽都可以使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方剂。而风燥伤肺咳嗽则需要使用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的方剂。

荆防败毒散、银翘散、加减葳蕤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三拗汤、合止嗽散、桑菊饮、桑杏汤、二XXX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清金化痰汤、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沙参麦冬汤、射

干麻黄汤、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定喘汤、玉屏风散、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华盖散、麻黄汤、麻杏石甘汤、桑白皮汤、五磨饮子、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生脉散等方剂都可以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咳嗽和喘证。

针对痰湿蕴肺和内伤咳嗽,可以使用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的方剂。针对痰热郁肺和肝火犯肺,可以分别使用清热化痰、束肺止咳和清肺泻肝、化痰止咳的方剂。而针对XXX和发作期的热哮,需要使用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的方剂。

针对肺虚证、脾虚证和肾虚证,可以分别使用宣肺散寒、化痰平喘、补肺益气、健脾益气、益气养阴、滋阴解表、助阳解表、补肺纳气、扶阳固脱、镇摄肾气等方剂。

针对肺痈和肺痨,可以使用补肾纳气、扶阳固脱、镇摄肾气、疏散风热、清肺化痰、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排脓解毒等方剂。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内

1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2时行感冒:感冒病情较重,并且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流行,不分男女老少,得病后症状多相类似。3体虚感冒: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太薄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感冒。

4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

5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的咳嗽,表现为常反复发作,多属邪实正虚。

6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导致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7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8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9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10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11痰饮:是以三焦水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12心悸:是指气血阴阳方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课件
4.跌仆手术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均可损伤腹 部脉络,或导致出血,形成瘀血,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腹痛 。
5.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或过服寒凉之品,损伤脾阳,渐 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而致腹痛;甚至久病 肾阳不足,脏腑虚寒,失于温煦而致腹痛。
13
(二)病机
腹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肝、大小肠,并与足少阳、足三阴、手 足阳明、冲、任、带脉等担差‰基杰病飙势笺祝有黼脉缮辩隘;幂通黜 痛趱!戆养,不荣则痛。腹痛的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病理因素主 要有寒凝懒。愈积。氧滞、血瘀。寒邪客久,郁而化热,可致郁热内结 ;气滞作痛日久,由气及血,血行不畅,可成瘀血内阻;至于寒热并见 ,虚实夹杂,气滞血瘀者,亦属常见。外感寒热,内伤饮食、情志,以 及跌仆等原因,皆可导致脏腑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而出 现实痛;气血不足,阳气虚弱,则脏腑经脉失于温养,气血运行无力而 成虚痛。
4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11
(一)病因
1.外感时邪外感六淫,如风、寒、暑、热、湿等邪气,侵入腹中,均 可引起腹痛。如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素问-举 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如伤于暑热或湿热,或寒邪不解,郁 而化热,致湿热壅滞,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发生腹痛。

中医内科学速记歌诀

中医内科学速记歌诀
第九ຫໍສະໝຸດ Baidu便秘
第一节胁痛 第二节黄疸
第三节积聚 第四节鼓胀
1
第五节头痛
2
第六节眩晕
3
第七节中风
4
第八节瘿病
5
第九节疟疾
第二节淋证
第一节水肿
第三节癃闭
第四节阳痿
第五节遗精
第一节郁证 第二节血证
第三节痰饮 第四节消渴
1
第五节自汗、 盗汗
2
第六节内伤发 热
3
第七节虚劳
4
第八节肥胖
5
第九节癌病
第二节痉证
目录分析
01
第一节感冒
02
第二节咳嗽
03
第三节哮病
04
第四节喘证
06
第六节肺痨
05
第五节肺痈
第七节肺胀
第八节肺痿
1
第一节心悸
2
第二节胸痹
3
第三节不寐
4
第四节癫狂
5
第五节痫病
第六节痴呆
第七节厥证
第一节胃痛 第二节痞满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噎膈
1
第五节呃逆
2
第六节腹痛
3
第七节泄泻
4
第八节痢疾
5
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
中医内科病思路流程:证候,病因,病机关键点最重要,代表了药根堆成的思路,定位定性,分型和治则, 见病名则如此入手。

中医内科学试题第14套【含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第14套【含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1、腹痛拘急,痛势急暴,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当治以

A.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B.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C.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E.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答案】A

2、患者李某,男,63岁。近1个月来心前区沉闷而痛,时作时止,每次发作2-3

分钟,休息后缓解,伴困倦乏力,纳呆,便溏,恶心,口黏,苔白腻,脉滑。证型为

A.瘀血痹阻型

B.痰浊闭阻型

C.心阳亏损型

D.气滞心胸型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3、李某,女性,46岁。从15岁开始即有尿血间断发作,曾在某医脘诊治,诊慢

性肾炎,经治疗效不明显。伴有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该病例中医治法为

A.健脾摄血

B.补肾益气,固摄止血

C.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D.滋阴补肾,固摄止血

E.清热利湿,固肾止血

【答案】B

4、以下属于肥胖病因病机的是

A.年老体弱

B.饮食不节

C.劳逸失调

D.先天禀赋

E.情志所伤

【答案】A B C D E

5、积证在历代医籍中亦称为

A.癥积

B.痃癖

C.癖块

D.伏梁

E.肥气

【答案】A B C D E

6、痹病的内在致病因素是

A.正气不足

B.感受风寒湿邪

C.情志不畅

D.饮食不节

E.瘀血阻滞

【答案】A

7、刘某,女,38岁。近1周头摇不止,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宜选用

A.导痰汤

B.半夏白术天麻汤

C.羚角钩藤汤

D.涤痰汤

E.二陈汤

【答案】A C

8、下列哪些是惊悸的发病特点

A.多为阵发性

B.实证居多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 方便背诵版

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 方便背诵版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玉屏风散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脏腑失调,内邪上干于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内伤咳嗽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

1. 发作期

1)冷哮-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

2)热哮-定喘汤

3)寒包热哮-小青龙加石膏汤

4)风痰哮-三子养亲汤

5)2. 缓解期

6)1)肺睥气虚-六君子汤

7)3)肺肾两虚-金匮肾气丸

四、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实喘祛邪利气,虚喘培补摄纳

1.实喘

1)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表,化痰消肿;桑菊饮合消痈丸。3、脓成痈溃期;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抗痈消痈丸合清开灵注射液。

八、肺燥:1、肺燥干咳证;润燥化痰,平喘止咳;沙参麦冬汤、杏膏糖浆。2、肺燥痰喘证;润肺化痰,平喘止咳;麦门冬汤、葳蕤丸。3、燥痰不化证;润肺化痰,清热平喘;二妙散加减。

九、肺癌:1、肺癌初起证;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三黄连合秦艽鳖甲散。2、肺癌晚期证;益气养阴,化痰止咳;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合安宫牛黄丸。

十、哮喘:哮喘是指反复发作的气喘症状,中医认为哮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气阻塞所致,治疗时需根据病因辨证施治。常用方剂有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平喘固本汤等。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哮喘诱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寒冷刺激等。

毒素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需要及时处理。不同阶段的毒素处理方法也不同。在毒素初期,需要解毒化瘀,可以使用千金苇茎汤或金解毒散加减。在溃脓期,需要排脓解毒,可以使用

加味桔梗汤加减。在恢复期,需要清养补肺,可以使用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治疗。如果是心虚胆怯,可以使用平补镇心丹加减;如果是心血不足,可以使用归脾汤;如果是心阳不振,可以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如果是水饮凌心,可以使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如果是阴虚火旺,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加减;如果是瘀阻心脉证,可以使用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胸痹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不同的治疗。如果是心血瘀阻证,可以使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如果是气滞心脉证,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如果是痰浊闭阻证,可以使用括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如果是寒凝心脉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如果是气阴两虚,可以使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如果是心肾阴虚证,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丹合加减复脉汤;如果是心肾阳虚证,可以使用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精华笔记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精华笔记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精华笔记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由于感受到XXX而引起。

病情轻的情况称为伤风、冒风或冒寒,而病情重的情况则称为重伤风。当某种疾病在一段时间内广泛流行且症状相似时,被称为时行感冒。其临床表现包括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和脉浮等。

治疗感冒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药物。例如,对于风寒证,可以使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对于风热证,则可以使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对于暑湿证,可以使用新加香薷饮。对于气虚感冒,可以使用参苏饮。对于阴虚感冒,可以使用加减葳蕤汤。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涎而言,是肺系主要证候之一。其病因可能是外感六淫或内邪干扰肺部。咳嗽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药物。例如,对于风寒袭肺,可以使用三拗汤或止咳散来宣肺止咳。对于风热犯肺,

可以使用桑菊饮来清热宣肺。对于痰湿蕴肺,可以使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对于肝火犯肺,可以使用泻白散合黛蛤散来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对于肺阴亏耗,可以使用沙参麦冬汤来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发作时呼吸急促困难,严重时不能平卧。哮病的病因可能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等。治疗哮病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和证型选择不同的药物。例如,在发作期,对于寒包热哮,可以使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来祛风涤痰清化痰热。对于虚哮证,可以使用平喘固本汤来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在缓解期,可以使用六君子汤来治疗肺脾气虚证,或使用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来治疗肺肾两虚证。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一、腹痛

病因病机小结:

1、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

2、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3、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胃痛、腹痛鉴别

关系及相似点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

胃痛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

腹痛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腹痛时恶心、嗳气等症较少见,多见泄泻或便秘。

腹痛与其它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

腹痛病证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内科常先发热后腹痛,(先热后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

外科多后发热,(先痛后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

妇科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

1、辨腹痛性质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得凉痛减者。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

伤食: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

病因病机主症发病病程

寒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腹痛暴作得热痛减急骤短

热邪热雍滞腑气不通腹痛急迫痛处灼热较急短

虚气血不足脏腑失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较缓长

实腑气不通传导失职腹胀腹痛拒按有形较急短

气气机不畅腑气不通腹痛胀满痛处不定较急短

中医内科学精要

中医内科学精要

中医内科学精要

第一章:肺系疾病:

一、感冒:

外感: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疏风清热——银翘散。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内伤: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调和营卫——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巧记歌诀:寒荆热银暑新加,气参阴蕤寒热解。

考试技巧:A2 型题,一般主诉都在最前,根据主诉判断疾病,然后根据典型舌脉判断证型。

二、咳嗽:

外感: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

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肺阴亏耗证——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巧记歌诀: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考试技巧:做 A2 型题时,若题中先说咳嗽,则诊断为咳嗽,若先说外感表证,则诊断为感冒。

风燥伤肺证与肺阴亏耗证,均有干咳少痰,二者的鉴别点在于脉

象;且前者有表证,后者为内伤肺阴亏虚引起。

注意不同证型痰的特点,A1、A2、A3/4、B1 型题均可出考题。

三、哮病:

发作期:

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课件

传腑

导气
失不
职通

2、饮食不节
• 腑
• 暴饮暴食



• 肥甘厚腻



• 饮食不洁
• 过食生冷 通通
损伤脾胃 饮食停滞 酿生湿热 寒湿内停
脾气 失机
健失 运调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 抑郁恼怒 • 忧思伤脾 • 气滞日久 • 跌仆手术
肝失条达 肝脾不和 气滞血瘀 络脉瘀阻






4、阳气素虚
• 少阳阳明合病:两胁胀痛,大便秘结--大柴胡汤;
• 肠痈:小腹右侧疼痛---大黄牡丹皮汤。
• 选用厚朴三物汤、枳实导滞丸等。
三气机郁滞
• 1、辨证依据 • (1)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 • (2)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则舒,遇
忧思恼怒则剧; • (3)苔薄白,脉弦。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 【用法】水煎服。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Baidu Nhomakorabea病去药止 。
•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 【主治】膈下瘀阻气滞,形成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 坠;肾泻久泻。现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血卟啉病、糖 尿病、宫外孕、不孕症等属血瘀气滞者。
• 各家论述 《医林改错注释》: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 血活血,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祛而不伤阴血;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桃仁、红花、灵脂破血逐瘀,以 消积块;配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尤其川

中医内科学试题

中医内科学试题

名词解释。

1.尿浊是以小便浑浊,白如泔浆,排尿并无疼痛为主证。多由饮食肥甘,脾失健运,

酿生痰湿,或病后湿热余邪未清,蕴结下

焦,清浊不分而成。

2.阴水是水肿的一种,多因久病,饮食劳倦致脾肾亏虚,气化不利而成。发病缓慢,

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

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热称为内伤发热。

13.腰软是指以腰部软弱为主证的病证,多伴有发育迟缓,头项软弱,手足瘫痿,

甚则鸡胸龟背等证。

14.行痹是由于感受风邪偏胜,出现的肢体

关节酸痛,游走不定的病证。15.水饮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简答题。

10.消渴的基本治则是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在此基础上可配合清热生津,益气养阴,

及润肺、养胃、健脾、滋肾等治则。病久

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者则应阴阳俱补。夹

瘀血者应活血化瘀,并发症出现时视具体

情况选用补肺健脾,滋养肝肾,益气养血,

通络祛风,清热解毒,化瘀除湿等法。11.郁病的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其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气郁日久,

则可引起血瘀、火郁、痰结、食滞、湿停

等,多数实证,日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

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

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宜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宜

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宜利气

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

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

论述题。

16.主证: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且于晨间咳痰尤甚,因

痰而嗽痰出则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

中医内科学试题(精选10含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精选10含答案)

E.后遗症 【答案】D 7、经久不愈,固定不移的瘀血头痛,方选 A.麻黄汤 B.桂枝汤 C.荆防败毒散 D.通窍活血汤 E.川苜茶调散 【答案】D 8、无梦而遗,滑泄不禁,精液清稀而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治疗方 剂宜首选 A.天王补心丹 B.知柏地黄丸 C.妙香散 D.金锁固精丸
E.悲伤 【答案】D 29、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牙关紧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 ,脉沉滑缓,可诊为 A.厥证 B.痉证 C.中风 D.口僻 E.痿证 【答案】C 30、癫证与狂证总的治疗原则 A调整阴阳 B.调理气血 C.调理肝气 D.平肝降气
E.以上都不对 【答案】A 31、火邪致病常不会表现出的症状是 A.面赤 B.斑疹 C.烦躁 D.澹妄 E.倦怠 【答案】E 32、癫证,常有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时太息,言语无序,喜怒无常,舌红苔腻而白,脉弦滑。证 属 A.气虚痰结 B.心脾两虚 C.痰热瘀结 D.痰火扰神
E.《血证论》 【答案】B 41、阳虚秘的代表方为 A.四神丸 B.理中丸 C.济川煎 D.暖肝煎 E.金匮肾气丸 【答案】C 42、患者高热烦躁,神昏澹语,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宜选用 A.白虎汤 B.羚角钩藤汤 C.竹叶石膏汤 D.增液承气汤
E.清营汤 【答案】AD 43、肺痿虚热证的治疗主方是 A.沙参麦冬汤 B.百合固金汤 C.麦门冬汤 D.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E.月华丸 【答案】D 44、患者自觉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脱胁胀闷,纳呆食少,常随情志变化而加重,舌质淡红,苔薄 ,脉弦。治宜首选 A平胃散 B.柴胡疏肝散 C.六磨汤 D.逍遥散

中医内科学资料整理(1)

中医内科学资料整理(1)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味

2、风热;辛凉解表,清肺透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发作期: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清龙汤。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病症表

一、感冒-解表达邪

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宣肺散邪

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内

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宿降,肺气上

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

2.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胁痛(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胁痛(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胁痛(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中医内科学

考点精要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概述

1.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点击看大图)

2.鉴别诊断

胁痛与悬饮鉴别诊断(点击看大图)

3.预后转归:

①湿热瘀阻肝胆,胆汁外溢,可并见黄疸;

②肝郁气滞或瘀血内停,可转化为积聚;

③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病久及肾,致气血水停于腹中,可转化为鼓胀。

病因病机

胁痛为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引起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或瘀血停着、痹阻胁络,或湿热蕴结、肝失疏泄,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而为病。

1.病因:

①情志不遂(暴怒伤肝,抑郁忧思,则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

②跌仆损伤(胁络受伤,瘀血阻塞);

③饮食失宜(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进而致肝胆失于疏泄);

④外邪内侵(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

⑤劳欲久病(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2.病位:肝胆,与脾、胃、肾有关。

3.基本病机:肝络失和(“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

2.辨证要点

辨虚实(点击看大图)

辨气血(点击看大图)

必备经典

1.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灵枢·经脉》

2.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素问·刺禁论》

3.木气大实生火,火盛则肝急,瘀血、恶血停留于肝,归于胁下而痛。

——朱丹溪《脉因证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4.跌仆手术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均可损伤腹 部脉络,或导致出血,形成瘀血,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腹痛 。
5.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或过服寒凉之品,损伤脾阳,渐 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而致腹痛;甚至久病 肾阳不足,脏腑虚寒,失于温煦而致腹痛。
第六节 腹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腹痛的概念: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
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本节主要讨论内科腹痛,外科、妇科所致的腹痛不包 括在内。另外,痢疾、霍乱、积聚、鼓胀、虫证等内 科疾病出现的腹痛症状,应参考有关章节。
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卷之十七》将腹痛分寒热、死血、食 积、痰饮、虫积等类,并对不源自文库腹痛提出鉴别,“气血、痰水
、食积、风冷诸症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虫病则乍作乍止
,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之可验”。金元时期,李东垣强调 对不同部位的腹痛,当用不同的治法,《东垣试效方·心胃及腹 中诸痛论》指出“腹痛有部分,脏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 ”,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剂。<<古今医鉴·诸痛》提出治疗腹 痛:“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 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清代唐容川《血证论·腹痛》日 :“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亦有气痛者,以失 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 药治之。”王清任提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 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 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 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 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腹痛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禀赋不 足,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致不通 则痛或不荣则痛。
(一)病因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内停;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 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寒湿内停等, 均可损伤脾胃,阻遏脾阳,气机失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另外 ,饥饱不调,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亦可致腹 痛。
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滞而痛; 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腑气失于通 降而发腹痛;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气血郁于腹中,脉络不 通,而致腹痛。
1.外感时邪外感六淫,如风、寒、暑、热、湿等邪气,侵入腹中,均 可引起腹痛。如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素问-举 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如伤于暑热或湿热,或寒邪不解,郁 而化热,致湿热壅滞,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发生腹痛。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脾胃系病症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噎膈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九节 便秘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 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 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 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 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腹痛源流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云:“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并提出腹痛 由邪气客于胃肠引起,《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胃肠 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 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 矣”。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 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 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对 热壅气滞、阳虚寒盛、寒邪上冲的腹痛分别用厚朴三物汤、 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治疗,开创了腹痛论治的先河。隋代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始将腹痛作为独立病证, 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脏腑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 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