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22腹痛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

2. 掌握中医内科学腹痛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3. 学习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腹痛是指胃肠道疾病所引起的腹部疼痛症状,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劳倦内伤等。

2.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诊断要点:询问病史、观察症状、腹部触诊、舌脉诊等。

3.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痛症状进行鉴别,如胃痛、胆绞痛、肾绞痛等。

4.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实证宜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腑攻下;虚证宜温中补虚、养血柔肝。

5.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实践操作法:演示和指导腹痛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的理解程度。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腹痛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腹痛治疗方法的实际操作技能。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腹痛相关章节。

2. 病例资料:典型腹痛病例。

3. 教学视频:腹痛治疗的针灸、推拿等操作视频。

4. 教学图片:腹痛相关的腹部穴位图、推拿操作图等。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六章:腹痛的临床表现与分类教学内容:介绍腹痛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部位、性质、程度等,并阐述腹痛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

教学评估:通过案例讨论,评估学生对腹痛临床表现和分类的理解。

2. 第七章:腹痛的中医诊断方法教学内容:详细讲解中医诊断腹痛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实地操作演示。

教学评估:通过模拟诊断练习,评估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2. 掌握腹痛的诊断方法和常见病症的临床表现。

3. 学会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

4.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腹痛病症,并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腹痛的诊断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注意区分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

3. 常见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如胃痛、大肠杆菌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各自具有不同的症状特点。

4. 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采用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等方法。

5. 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

3. 实践操作法:演示腹痛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典型腹痛病症的治疗方案,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腹痛治疗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

2. 辅助材料:腹痛病症的临床案例、治疗方案等。

3. 实践操作器材:针灸针、推拿按摩器材等。

教学时间安排: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0.5课时)2. 腹痛的诊断方法(0.5课时)3. 常见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1课时)4. 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0.5课时)5. 常用治疗方法(1课时)六、教学内容:6. 腹痛的中医治疗策略讲解中医治疗腹痛时,如何根据病因、病机、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包括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调和脾胃等策略。

7. 腹痛的预防与调护介绍腹痛的预防措施和日常生活中的调护方法,如饮食调节、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腹痛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讲述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讲述

中医内科学教案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病历一: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

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

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

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

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

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的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部位、兼症、联系(2)腹痛与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1)辨腹痛性质:①辨虚实②辨寒热③辨气滞④辨血瘀⑤辨伤食痛(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2、治疗要点(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如何理解“通”法:《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讲授方法: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1)寒邪内阻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

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紫苏:理气止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课件

源流
• 4龚延贤《寿世保元》把腹痛归纳为寒 、热、虚、实四类,可谓提纲挈领
• 5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前人 治疗腹痛的经验,认为腹痛“在脏者 ,以肝、脾、肾为主,在腑者以肠胃 为先”,治法强调以“通”为主,或 “通”、“补”兼施,迄今仍为临床 所效法
(三)范围
• 1、本节讨论内科腹痛,外科、妇科不在本节范围 。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腹痛
黄冈市三医院 孙卫军
• 本节内容为2个课时。
• 教学目的 了解腹痛的定义、历史沿革、范围 、预防与护理;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 及类证鉴别;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 分型论治。
• 教学内容 腹痛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及类 证鉴别、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护理等。
• 素体脾阳不振
脾阳衰惫

• 过服寒凉伤阳
脏腑失温


• 肾阳不足
脏腑失养


• 肾失温煦
脏腑虚寒

三 诊断
• ﹙一﹚诊断:
• 1、部位: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包括脐腹、 肋腹、小腹、少腹。
诊断
• 2、病程:有长有短,起病有缓有急。 • 3、诱因:饮食、情志、受凉等 • 4、辅助检查:腹部X线、腹部B超等。 • 5、排除外科、妇科腹痛。
• 尚可加木香、莱菔子、槟榔以助消食理气之力。 • 食滞较轻,脘腹满闷---保和丸消食化滞
五瘀血阻滞
• 1、辨证依据 • (1)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 • (2)甚则腹有包块,经久不愈; • (3)舌质紫暗,脉细涩。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瘀血阻滞
• 2、治法: • 活血化瘀。 • 3、方药: • 少腹逐瘀汤。 • 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 • 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 • 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中医内科学-22腹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22腹痛课件


33
(一)辨腹痛缓急
1.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 发因素,或伴有寒热,或伴有呕吐, 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因 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
2.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 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 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 不足引起。

34
(二)辨腹痛性质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
心脾两虚,脏腑失养,故见头晕乏力, 神疲气短,怕冷,舌淡脉细等症

24
病机特点
不通则痛

25
病理性质
有虚有实

26
病理因素
寒凝、湿热、瘀血、积食

27
类证鉴别
一、腹痛与胃脘痛
• 胃居上脘,其疼痛部位在胃脘 近心窝处。腹痛在胃脘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
• 胃脘痛多伴嗳气、吐酸、嘈杂 或得食痛减,或食后痛增等特 征。而腹痛常少有这些症状。


暴饮暴食,胃纳过盛,
脾运不及,宿食内停,气滞 中焦,则见脘腹胀满,疼痛 拒按;宿食不化,浊气上逆 则见嗳腐吞酸等;食滞中阻, 运化无权则见腹痛欲泻,泻 后痛减。

20
三、情志失调,肝失疏泄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 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 滞、横逆攻脾,肝脾不和, 气机失畅,可引起气滞腹痛。

28
类证鉴别
二、腹痛与胁痛 胁痛的疼痛部位在一侧或二侧季 肋下,很少有痛及脐腹及小腹者, 故不难与腹痛鉴别。

29
类证鉴别
三、腹痛与淋证 淋证之腹痛,多属于小腹,并伴 有排尿窘迫,茎中涩痛等症。

30
类证鉴别
四、腹痛与痢疾、霍乱、癥积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课件

(一)辨腹痛缓急
1.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 发因素,或伴有寒热,或伴有呕吐, 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因 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
2.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 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 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 不足引起。
(二)辨腹痛性质
• 寒痛:痛多拘急、腹鸣切痛,遇冷 痛剧,得热痛减。寒实者坚满急痛 而拒按,虚寒者痛势绵绵而喜温喜 按。
金元时期
刘河间将腹痛分寒热两类
朱丹溪以腹痛的新久虚实 来确定治则,还立有“痛忌 补气” 之说
李东垣提出“通则不痛”和 “痛 随利减”的观点
《寿世保元》将腹痛归纳为寒 热虚实四类
《临证指南医案》倡导以“通” 为主的治疗方法
《医林改错》、《血证论》创 瘀血腹痛新治法
西医学急慢性胰腺炎、胃肠 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 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 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 肠粘连、嵌顿疝早期等以腹 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 本篇辨证论治。
脾运不及,宿食内停,气滞 中焦,则见脘腹胀满,疼痛 拒按;宿食不化,浊气上逆 则见嗳腐吞酸等;食滞中阻, 运化无权则见腹痛欲泻,泻 后痛减。
三、情志失调,肝失疏泄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 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 滞、横逆攻脾,肝脾不和, 气机失畅,可引起气滞腹痛。
四、跌仆创伤,络脉痹阻
跌仆创伤 腹部手术
风寒之邪入侵腹中,中阳受损, 脾胃气机失调,经脉拘急运行受 阻,故腹痛暴作,遇冷痛甚,得 温痛减
若感受暑热之邪,或兼湿邪与积 滞内结于中,腑气不通,而致腹 痛者,因暑热之邪易伤津耗液, 可见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若兼积滞,又可见恶心呕吐,腹 胀纳呆等症
舌红,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推广中医特色疗法在腹痛治疗中的应用
强调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在腹痛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和应用价值,鼓励临 床医生积极学习和运用这些疗法。
加强患者教育与心理关怀
倡导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心理关怀,帮助患者了解腹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 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THANKS
适用于阴血不足、肝脾不和所 致的腹痛。
02
小建中汤
01
芍药甘草汤
适用于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所致 的腹痛。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及选用依据
• 大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证所致的腹痛。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及选用依据
01
02
03
辨证选方
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等 因素,选择相应的中药方 剂。
兼顾兼证
在治疗主证的同时,兼顾 兼证,提高治疗效果。
腹痛相关中医术语解析
胃脘痛
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多由上腹部疾 病引起
胁痛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的疼痛,多与肝胆疾 病相关
腹痛(绕脐痛)
以脐周为中心的腹部疼痛,多由小肠疾 病引起
少腹痛
小腹两侧或一侧的疼痛,多与肝经、大 肠、胞宫等病变有关
02
腹痛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
腹痛常见病因分析
外感时邪
风、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 气机阻滞或损伤脏腑。
注意禁忌
避免使用与患者病情不符 或存在禁忌的中药方剂。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腹痛的目的。常用 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天枢等。
• 推拿按摩:运用手法作用于腹部相关穴位和经络,缓解腹痛症状。 • 饮食调养: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避免刺激性食

腹痛(中医内科学)

腹痛(中医内科学)

(2)病史
可突然腹痛呈急性发作,也可起病缓慢。发病与饮食、情志、受 凉及体质等因素有关。
(3)相关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増高提 示有感染存在。尿常规红细胞増多提示是否有结石、炎症、结核、肿 瘤。便常规及隐血检查提示有无消化道炎症、出血。血、尿淀粉酶升 高多提示急、慢性胰腺炎存在。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过食肥 甘厚腻,或辛辣之品,酿生湿热,蕴蓄胃肠; 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均可损 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
(3)情志失调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则肝失条达,气机 不畅,气机阻滞而痛作。《证治汇补腹痛》 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 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
(2)与内科其他病证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但均以 其本病特征为主,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 的症状。如痢疾之腹痛,以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积聚之腹痛,以 腹中包块为特征。而腹痛病证,当以腹 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而有些心痛证常以 腹痛为初起见症,应特别注意。
腹痛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腹痛的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腹痛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腹痛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腹痛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人
高某,男,23岁,农民。主诉:腹部胀痛8小时。 病史:患者在发病前一天从乡下进城,晚上和几位同学
(2)病位: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 等脏腑,包括了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 任、带等经脉,尤与六腑关系密切。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腹痛》课件

典型案例分析
急性胃炎病例
我们将通过一个急性胃炎的病例 分析,深入了解腹痛的病因和治 疗方法。
肾结石疾病病例
我们将通过一个患有肾结石的病 例,了解中医内科学在腹痛治疗 中的应用。
月经痛病例
我们将通过一个患有严重月经痛 的女性病例,探讨如何应用中医 内科学来缓解腹痛症状。
知识总结与提问解答
• 总结介绍腹痛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回顾并强调中医内科学治疗腹痛的方法与原则。 • 提供时间给听众提问并解答相关问题,以加深对腹痛的理解。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中与腹痛相关的重要内容。我们会 探讨疼痛的定义与分类、腹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常见腹痛的病因与病程、 中医内科学对腹痛的理论解释、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与原则、典型案例分 析以及知识总结与提问解答。
疼痛的定义与分类
疼痛定义
疼痛是身体对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产生的一种有意识的不适感觉。
2
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问题如肾结石、膀胱炎等也可以导致腹痛。病程可能与疾病的病因和诊 断有关。
3
妇科问题
妇科问题如月经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也是常见的腹痛病因。病程可能与经期有 关。
中医内科学对腹痛的理论解释
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腹痛是由于气血运行畅通不畅所致,通过调整经络可以缓解腹痛。
脏腑理论
中医将腹痛归因于脏腑功能失调,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可以治疗腹痛。
疼痛分类
疼痛可以分为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两种类型,具体的分类还包括病因性疼痛、炎症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等。
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确定疼痛的强度、性质、位置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的过程,可帮助医生制定有效 的治疗计划。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中医内科学腹痛(案例教学法)
●2)西医根据病史和发病特点诊断为肠功能紊乱;中医根据腹部 喜暖,舌尖红,脉象细等综合诊断。
●3)中医诊断为中脏虚寒性腹痛,具体发病为中阳虚寒,肠道血 虚。
●4)从处方和药物组成看:桂枝5g ,生白芍15g ,全当归10g , 瓜蒌30g ,炙甘草4.5g ,桃仁泥10g ,火麻仁6g ,饴糖60g , 主方为小建中汤的加减方。
●处方: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 2次冲服)。1剂,服药4小时后腹泻5次,到夜间腹痛明显减轻, 体温下降至38℃左右。次日,上方去芒硝,加茵陈、金钱草、香 附、郁金、苍术等,再服1剂后腹痛消失,体温正常,上方加减 再服2剂后愈。
●(2)问题设置 ●1)患者本次发病的诱因。 ●2)西医检查结果并试分析。 ●3)中医辨证依据是什么?和哪些病相鉴别? ●4)给出中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和剂量。
●3)中医辨证依据:查面色红赤,口臭,舌苔黄厚腻,脉沉紧, 腹部胀满拒按,大便5日未解,矢气不通,小便黄赤,诊为阳明 腑实之症。本病应和以下病鉴别:急性胃肠炎,输尿管结石,其 他外科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胆囊炎等。
●4)中医证型为阳明腑实证,治法为通腑泻热,方剂大承气汤加 减。大黄15g(后下) ,枳实12g ,厚朴12g ,芒硝30g(分2 次冲服),1剂。
●5)给出本病的治疗原则和方药组成及剂量。 ●6)小建中汤的临床适应证有哪些? ●7)分析小建中汤的方义。 ●8)随病情变化,写出后期治疗本病的思路。 ●9)结合临床症状写出小建中汤的加减变方。
●(3)引导分析
●1)患者有多年便秘史,大便如羊屎,数日一行,脐周经常隐痛, 食纳少,失眠。发病缓慢。
【中西医互参】
●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不完全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 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输尿管结石 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排除外科及妇科疾病后均可参考本节辨 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腹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腹痛

【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中医内科学
1.生姜10g,大枣6枚,艾叶9g,红糖、白糖各15g,水煎服。适用于 寒邪内阻之腹痛。
2.干姜10g,红枣10枚,饴糖30g,将干姜、红枣共煎,去渣取汁, 再调入饴糖,稍煮片刻即可,每日分2次调服。适用于虚证腹痛。
3.艾叶10g,香附10g,肉桂6g,水煎服。适用于虚寒腹痛。
3.饮食停滞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脘腹胀痛、拒按,暧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 或大便秘结,粪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实。
病机:宿食停滞,壅阻气机。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中医内科学
本方消食导滞,清热祛湿。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荡积;脘腹胀 痛较甚者,加厚朴、枳实理气止痛;食滞较轻而脘腹胀闷者,可用 保和丸消食化滞。
2.病史可有饮食不慎、外感受寒、情志不遂等病史,亦可无任何诱 因而出现腹痛。
3.相关检查腹部B超、肠镜,以及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血 淀粉酶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病证鉴别
1.腹痛与胃痛
中医内科学
因胃肠同处腹中,腹痛时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时亦会伴有腹痛 的表现。胃痛部位在上腹胃脘近心窝处,常伴有脘闷、恶心、暧气、 泛酸等症状;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常伴有腹胀、 矢气、泄泻或便秘等症状。
2.腹痛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中医内科学
内科许多疾病中会出现腹痛的表现,但腹痛只是该病的一个症状, 其临床表现以该病的特征为主,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 腹痛则以腹中疼痛为主要表现。如这些内科疾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 时,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应行相关检查。

中医内科学之腹痛

中医内科学之腹痛

问诊:了解患者 的饮食、生活习
惯、情绪等
切诊:通过脉象 来判断患者的腹
痛类型和病因
论治原则
1
辨证论治:根据 患者的症状、体 征、舌象、脉象 等综合分析,确 定病因、病机, 制定治疗方案。
2
3
整体观念:注重 脏腑、气血、经 络、阴阳的平衡, 治疗上注重整体 调节,而非局部 治疗。
治病求本:针对 病因、病机进行 治疗,而非单纯 缓解症状。
中 医 内 科 学 之 腹演

痛人
目录
01. 腹痛概述 02. 腹痛的辨证论治 03.
腹痛是指腹部的疼痛,包括胃、肠、肝、 胆、胰等器官的疼痛。
2
腹痛的性质和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类型 而异。
3
腹痛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消化 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肥肉、冷饮等
宜多食富含纤维素 的食物,如蔬菜、
水果等
忌暴饮暴食,宜少 食多餐,保持饮食
规律
谢 谢
4
腹痛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需 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腹痛的分类
01
急性腹痛:突然 发作,持续时间 较短,通常由急
性疾病引起
02
慢性腹痛:持续 时间较长,通常 由慢性疾病引起
03
04
功能性腹痛:无 明显器质性病变, 可能与精神心理
因素有关
器质性腹痛:由 器质性病变引起, 如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等
腹痛的病因
01
内科疾病:如 胃炎、肠炎、 胆囊炎等
02
外科疾病:如 阑尾炎、疝气、 肠梗阻等
03
妇科疾病:如 痛经、子宫肌 瘤、卵巢囊肿 等
04
其他原因:如 饮食不当、精 神紧张、药物 副作用等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腹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腹痛

四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1、辨急缓 • (1)急性腹痛: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
明显,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等引起。 • (2)慢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
,痛热不甚,多因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 足所致。
• 2、辨性质:
• (1)实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痛 势不减,得食则甚。
• 方药:承气汤。

大黄:苦寒泻热,攻下燥屎;

芒硝:咸寒软坚,清燥破结;

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
3、饮食停滞
•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 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 结;苔厚腻,脉滑。
•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华失司,胃肠不和。 •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 3、方药:枳实导滞丸。 • 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 • 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 • 白术、茯苓:健脾和胃。
二 病因病机
• 1外感时邪
• 寒凝气滞 • 伤于暑热 • 寒郁化热 • 湿热壅滞
传腑腹 导气 失不 职通痛
2、饮食不节
• • 暴饮暴食 • • 肥甘厚腻 • • 饮食不洁 • 过食生冷
损伤脾胃 饮食停滞
酿生湿热 寒湿内停
脾气腑 失机气腹 健失不痛 运调通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 抑郁恼怒 • 忧思伤脾 • 气滞日久 • 跌仆手术
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 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三)分证论治
1、寒邪内阻
• 临床表现: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则减,口 淡不渴,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大便
尚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寒之邪入侵腹中,中阳受损, 脾胃气机失调,经脉拘急运行受 阻,故腹痛暴作,遇冷痛甚,得 温痛减
若感受暑热之邪,或兼湿邪与积 滞内结于中,腑气不通,而致腹 痛者,因暑热之邪易伤津耗液, 可见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若兼积滞,又可见恶心呕吐,腹 胀纳呆等症
舌红,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
二、饮食之下, 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 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
也。”
《诸病源候论》认为:“因腑 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 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 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中阳受损,运化失司可见大便溏 薄
阴寒凝滞,阳气不行则可见怕冷, 踡卧,小便清长之象。
瘀血:痛处固定不移,刺痛,拒按, 夜间多腹痛加重,常见肌肤甲错, 面色晦暗,舌质紫等症。
(三) 辨腹痛部位 痛在大腹,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 痛在少腹,多为厥阴肝经之病 痛在小腹,多为肾与膀胱受病 痛在脐腹,喜吐清水,多为虫扰
脾运不及,宿食内停,气滞 中焦,则见脘腹胀满,疼痛 拒按;宿食不化,浊气上逆 则见嗳腐吞酸等;食滞中阻, 运化无权则见腹痛欲泻,泻 后痛减。
三、情志失调,肝失疏泄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 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 滞、横逆攻脾,肝脾不和, 气机失畅,可引起气滞腹痛。
四、跌仆创伤,络脉痹阻
跌仆创伤 腹部手术
脏腑经络受损 气血瘀滞
五、蛔虫侵袭,脐腹受扰
蛔虫内扰肠胃,以致气 机逆乱,胃失和降,故腹痛 时作时止。痛时辗转不安, 痛止如常人,蛔虫扭结成团, 阻于肠道,传化不行则腹痛 剧烈,不矢气,不大便,并 可扪及虫瘕包块。
六、素体阳虚,心脾失养
素体阳虚或腹痛日久,损及脾阳,中阳 衰惫,气血不足,血行迟滞,脏腑经 络,失其温养,腹痛乃作,其痛绵绵, 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劳累加重,休 息稍减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
心脾两虚,脏腑失养,故见头晕乏力, 神疲气短,怕冷,舌淡脉细等症
病机特点
不通则痛
病理性质
有虚有实
病理因素
寒凝、湿热、瘀血、积食
类证鉴别
一、腹痛与胃脘痛
胃居上脘,其疼痛部位在胃脘近 心窝处。腹痛在胃脘以下,耻 骨毛际以上的部位。
胃脘痛多伴嗳气、吐酸、嘈杂或 得食痛减,或食后痛增等特征。 而腹痛常少有这些症状。
癥积之腹痛与腹内包块并见,但有 时也可以腹痛为首发症状,须注意 观察鉴别。
类证鉴别
五、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外科腹痛,一般先腹痛,后发热, 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部位局限, 压痛明显,常伴有肌紧张或反跳 痛
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 胎、产有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腹痛缓急 辨腹痛性质 辨腹痛部位 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恣食辛辣厚味 过食生冷 暴饮暴食
邪滞中焦 腹痛
恣食辛辣厚味,酿生湿热, 湿遏热结,气机阻滞,传导 失司而致脘腹胀满者,可见 疼痛拒按,伴有便秘或便而 不爽,舌黄腻,脉滑实之症。
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 失健运,寒湿留滞,气机阻 滞,通降失常,故腹痛暴作, 常伴恶心呕吐,手足逆冷, 腹中雷鸣之症。
暴饮暴食,胃纳过盛,
热痛:多痛在脐腹,痛处灼热,或 伴有便秘,喜冷饮等症。
(二)辨腹痛性质
虚痛:病程经久,痛势绵绵,痛处 难以定位,喜温喜按,饥时痛作。
实痛:起病急骤,病程短暂,痛势 较剧,痛处拒按,得食痛增,常 伴嗳气、呕逆、便秘。
(二)辨腹痛性质
气滞:疼痛时重时轻,以胀痛为主, 痛无定处,并伴有胸胁不舒、嗳气 等症,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可减。
(一)辨腹痛缓急
1.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 发因素,或伴有寒热,或伴有呕吐, 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因 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
2.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 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 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 不足引起。
(二)辨腹痛性质
寒痛:痛多拘急、腹鸣切痛,遇冷 痛剧,得热痛减。寒实者坚满急痛 而拒按,虚寒者痛势绵绵而喜温喜 按。
金元时期
刘河间将腹痛分寒热两类
朱丹溪以腹痛的新久虚实 来 确定治则,还立有“痛忌补 气” 之说
李东垣提出“通则不痛”和 “痛 随利减”的观点
《寿世保元》将腹痛归纳为寒 热虚实四类
《临证指南医案》倡导以“通” 为主的治疗方法
《医林改错》、《血证论》创 瘀血腹痛新治法
西医学急慢性胰腺炎、胃肠 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 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 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 肠粘连、嵌顿疝早期等以腹 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 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瘀血阻滞 虫体侵袭 素体阳虚
气机阻滞 脏腑失养
腹痛
一、外感时邪,脾胃失调





寒 暑 热
运 化 功 能
邪 滞 于 中

滞 , 血
腹 痛

湿


不 畅
《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 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 注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 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腹痛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 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 现的病证。
腹部又可分为大腹、小腹、 少腹、脐腹。
大腹是指歧骨以下肚脐以上 的部位。小腹是指脐下正中的部 位。少腹为小腹左右两侧。亦有 将小腹与少腹统称为小腹者。脐 腹为肚脐周围的部位。
历史沿革
腹痛一证首载于《内 经》。历代医书中有“绕脐 痛”、“少腹急结”、“少 腹里急”、“心腹痛”等称 谓。
《金匮要略》初步创立腹
痛的辨证体系。根据腹痛的 寒证、实证、虚证创立了附 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小 建中汤等治疗腹痛的有效方 剂。
《诸病源候论》将腹痛分为急 腹痛与少腹痛,并提出以脉 象定病之所在及判断预后, 对久腹痛的转归论述颇详。
《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九种心 痛病名,在治疗心痛及腹痛 的方剂中,包括了温中化瘀、 理气止痛等治法,同时还提 出熨法、剌法和气功疗法。
类证鉴别
二、腹痛与胁痛 胁痛的疼痛部位在一侧或二侧季 肋下,很少有痛及脐腹及小腹者, 故不难与腹痛鉴别。
类证鉴别
三、腹痛与淋证 淋证之腹痛,多属于小腹,并伴 有排尿窘迫,茎中涩痛等症。
类证鉴别
四、腹痛与痢疾、霍乱、癥积
痢疾之腹痛与里急后重、下痢赤白 粘冻同见;
霍乱之腹痛往往卒然发病,上吐下 泻互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