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科技伦理观

合集下载

心得体会:从伦理视角看科技生态创新

心得体会:从伦理视角看科技生态创新

从伦理视角看科技生态创新科技生态创新并非词源学上“生态”与“科技”的简单叠加。

科技生态创新是对科技在现有范式下发展和应用的反思,旨在克服科技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科学技术的绿色转变,实现科技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存。

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在科技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偏离了人与自然间应有的伦理关系和价值准则,使得生态问题日渐突显并不断蔓延。

因此,科技生态创新的实质,是使人与自然应有的伦理关系和价值准则重新回归科技活动中,实现科技与伦理的有机结合。

科技生态创新也因此从源头上被打上了伦理烙印,具有与生俱来的伦理意蕴。

科技同伦理分离引发生态危机科学技术作为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对外部世界(自然)的规律性认识及运用规律创造出有利于实践活动开展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人类社会自产生起就开始了探索外部世界(自然)的科技活动之旅。

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展开与外部世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劳动实践。

然而,无论是哪种劳动实践——从最初的狩猎、采集,到后来的驯养、种植等,都需要对劳动实践对象的属性有充分认知,并根据认知结果寻求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工具和方法来展开实践活动。

这种在对劳动实践对象的属性认知基础上寻求和探索相应的劳动工具和方法的行为,构成了科技活动的最初样态。

与此同时,劳动实践对象遵循着特定的生长规律,这要求人类在运用科技开展劳动实践过程中要尊重劳动对象的客观规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如孟子所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根据外部世界(自然)的客观规律适时适度地开展劳动实践的内在要求,最终促成了科技与伦理的有机结合,科技活动遵循自然规律的要求成为早期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伦理准则。

然而,在资本逻辑横行的工业文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让包含科技在内的人的多数活动陷入功利主义之中,科技被绑架在狭隘的利益空间内,科技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准则逐步隐去,出现了科技与伦理相分离的异化景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科技伦理探析柳兰芳

当代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科技伦理探析柳兰芳

Vol.9No.12012年1月第9卷第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an.2012生态文明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科技时代的到来使人类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对科技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随着科技对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科技日益凸显的负效应逐渐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这一战略要求,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从科技伦理视野下重新审视当代生态文明中的伦理范式的转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在实现当代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生态伦理要有机结合,较为明智的方法就是在科技领域引入生态伦理的“软着陆”机制,而在这一机制的构建过程中,科技共同体作为科技研究的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从事科学知识活动的主体,是生产科学知识的集体,由一些学有所长的实际工作者组成。

它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要求以一种崭新的模式对当代生态文明的塑造起重大作用,在这一模式中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伦理和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一、在生态文明视阈下将生态伦理素质贯穿于科技职业素质当中科学技术伦理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的问题,而且事关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规范,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

因此,科技界和全社会必须关注科技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问题,正确地利用科技成果为社会造福,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不当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当代生态文明来讲,一些专家认为,应通过对社会价值目标的重新审定,通过对人与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的正确理解,改变传统上以增加自然资源消耗、增强对自然界的征服掠夺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新伦理关系。

试析生态伦理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

试析生态伦理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蕴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特质。深刻解读这一伦理 特质对于我们研究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时 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新时期生态文明的建设、 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伦理指导。
文明阶段又都会遇到特殊的问题,今天所遭遇的环境危 机就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严竣挑战。环境危机不仅是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而且是人类生存的危机和人 类文明的危机。要解决危机,就要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 视现代社会中的人及其生存,反省当下生存的合理性与 不合理性,并且通过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来应对
江西社会科学
!"#"$ #
!"#$%&" ’()"#* ’)"+$)+’
试析生态伦理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
!华启和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蕴涵着深厚的生态伦理特质。从生态伦理的视 域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解读与分析, 探讨其蕴含的生态伦理取向、 生态伦理意蕴和生态伦理价值, 可以从新的 视角揭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并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提供伦理指导。 ! 关键词 " 科学发展观; 生态伦理意蕴; 生态伦理价值 ! 中图分类号 " #$% & ’( (江西抚州 理学。 -++’’’ ) ! 文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环境 ) 华启和 , 男,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生态 伦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课题“生态文明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体验教育研究 ” 0 项目编号: ’$1#%%/ 2 的阶段性成果。

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科技发展的理性思考

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科技发展的理性思考
投稿 邮箱 :、 s j z z s @1 6 3 . c o m
生态文明视域 下绿色料技 发展 的理住思考

【 摘

中共 河南 省委 党校科 文 部
要 】绿色科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通过确立绿色科技观、提升绿色科技创 新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来推进绿色科技的发展 ,以促进 生态文明的
要 全社 会从 以下几 方面 共 同努 力 。 树 立 绿 色 科 技 观 是 推 进 绿 色 科技 发 展的 首要 前提 发 展 绿 色 科 技 , 首 先 应 当 实 现 科 技 价 值 观 的 转 变 , 在 全 社 会 牢 固 树 立 绿 色 科 技 观 。 传 统 的 科 技 价 值 观 强 调 人 是 自 然 的 主 人 , 科 技 的 功 能 在 于 征 服 自 然 , 它 的 价 值 体 现 在 满 足 人对 自然 的索 取 上 。事 实 上 这 是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以 及 科 技 决 定 论 的 价 值 取 向 在 起 作 用 。 在 传 统 的 科 技 价 值 的 引 导 下 , 我 国 科 技 与 经 济 得 到 了 双 向 的 长 足 发 展 。 但 也 容 易 让 人 们 失 去 理 智 , 为 了 一 己 私 利 滥 用 科 技 。在 人 们 滥 用 科 技 的 过 程 中 ,环 境 成 为 了 最大 的牺 牲 者 ,遭 到 严 重 破 坏 , 自 然 灾 害 频 频 发 生 。 面 对 这 一 系 列 的环 境 问题 ,我 们 开 始反 思 ,最 终 发 现 科 技 除 了需 要 重 视 经济 维度 ,生 态 维 度 也 是 不 可 缺 少 的 。我 们应 牢记 人 类 并 不 是 自然 自主创 新 方 面 的资 金 非 常 匮 乏 。 因此 一 是 的主 宰 ,而 是 自然 的 一部 分 ,人 类 的科 技 要加 大 全 社 会 特 别 是 企 业 的绿 色科 技 的投 价 值 观 并 不 能 仅 仅 以满 足 人 类 本 身 的需 求 入 力度 ;二 是 要 落 实 有 利 于 企业 绿 色 科 技 为 最 终 目标 , 人 类 的 功 利 和 幸 福 不 能 逾 越 自 主 创 新 的 政 策 ; 三 是 要 强 化 产 、 学 、 研 自 然 所 允 许 的 范 围 , 人 类 应 该 树 立 绿 色 的 相 结 合 , 大 力 促 进 创 新 成 果 产 业 化 。 四 是 科 技 价 值 观 念 , 把 科 学研 究和 技 术 应 用 要 要 推行 政 府 绿 色 采 购 。利 用 市场 机 制 对 全 纳 入 到 保 护 自 然 、 建 设 自然 , 推 行 生 态 化 社 会 的 生 产 和 消 费 行 为 进 行 引 导 的 政 府 绿 生 产 ,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轨 道 上 来 。 “绿 色 采 购 , 对 于 推 动 企 业 绿 色 科 技 进 步 具 有 色 ” 科 技 即 生 态 的 、 可 持 续 的 科 技 , 是 以 重 要 意 义 。 2 . 充 分 发 挥 院 校 所 和 科 技 人 才 的 作 用 生 态 自然 观 、可 持 续 发展 为 出发 点 ,主 张 作 为 一 个 发 展 中 的 大 国 , 我 国科 技 自 在 发 展 科 学 技 术 的 同 时 , 实 现 科 技 与 自 然 、 经 济 、 社 会 的 同 步 、 协 调 发 展 ; 在 发 主 创 新 能 力 薄 弱 、 核 心 技 术 缺 乏 己 是 不 争 展 科 学 技 术 时 ,既 要 考虑 当前 利 益 更 要 考 的 事 实 ,面 对 现 实 ,科 研 人 员 首 先 必须 增 虑 未 来 利 益 , 既 要 考 虑 局 部 利 益 更 要 考 虑 强 绿 色 科 技 创 新 的 意 识 , 加 强 绿 色 科 技 的 整 体 利 益 。绿 色 科 技 是 以 协调 人 与 自然 之 自主创 新 ,积 极 开 发 前 沿 绿 色 科 技产 品和 间 的 关 系 为 最 高 准 则 , 这 对 于 保 护 自然 资 技 术 。 要 加 强 产 、 学 、 研 相 结 合 , 鼓 励 科 源 , 建 设 生 态 文 明 必 将 产 生 重 要 影 响 。 因 研 机 构 或 者 高 校 参 与 绿 色 科 技 的 研 发 。 目 此 我 们 应 该 大 力 发 展 “绿 色 ” 科 技 , 而 要 前 , 我 国 学 、 研 、 产 相 脱 节 的 情 况 仍 普 遍 实 现 这 一 点 , 创 造 良 好 的 绿 色 科 技 发 展 氛 存 在 , 每 年 有 大 量 的 科 技 成 果 , 由 于 缺 乏 围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 一 是 要 加 强 绿 色 知 识 的 资 金 和 市 场 而 不 能 转 化 。 就 体 制 而 言 , 除 全 民普 及 力 度 。要 通 过 新 闻媒 体 、论 坛 讲 完 善 我 国 市场 经 济 体 制 ,建 立 明确 的产 权 外 ,政 府 应 尽 可 能 多 地 提 供 信 息 , 在 学 研 座 、 出版 科 普 读 物 、 举 办 展 览会 等 形 式 , 广 泛 宣 传 和 深 入 开 展 群 众 性 生 态 文 明 创 建 产 的 结 合 中 起 桥 梁 作 用 , 建 立 起 立 足 于 市 活 动 ,切 实 提 高 群 众 的 资 源环 境 意 识 ,促 场 规 则 之上 的学 、研 、产 相 结 合 的 机制 , 使 人 们 牢 固 树 立 人 与 自然 协 调 和 谐 的 理 对 科 技 创新 工作 者 的激 励 应 完 善 以市场 机 念 , 树 立 珍 爱 自 然 、 善 待 自然 、 保 护 自 然 制 为 核 心 的 激 励 机 制 。 保 护 和 利 用 在 这 种 的理 念 ,树 立 绿 色 文 明 消 费 的理 念 ,带 动 结 合 中 取得 的效 益 。企 业 要 与 相 关 高校 和 全 体 民 众 自 发 地 投 入 到 环 境 保 护 工 作 中 科 研 机 构 建 立 绿 色 科 技 自 主 创 新 联 系 制 来 。 二 是 我 国 应 当 大 力 构 建 绿 色 科 技 教 育 度 , 定 期 向 他 们 发 布 技 术 创 新 攻 关 项 目 , 工 程 。一 方 面 , 在 中 小 学 、大 学 、成 人 教 收 集他 们 的最 新 创 新 成 果 ,大 力促 进 这 些 育 、 职 业 教 育 中 构 建 正 规 、 系 统 、 可 持 续 创 新 成 果 产 业 化 : 以 委 托 研 发 等 方 式 与 高 的 绿 色 科 技 知 识 与 生 态 责 任 教 育 , 培 育 和 校 、 院 所 开 展 合 作 , 从 事 绿 色 科 技 自主 创

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科技创新思考

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科技创新思考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科技创新思考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王发有摘 要:本文研究我国生态科技创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探讨国内生态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生态科 技创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我国生态科创新问题的主要对策。

本研究意在为我国生态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 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对我国生态科技创新发展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 科技创新 思考 对策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7-02-0264当前,理论界对生态科技创新的定义并不一致。

国外学者青睐于使用“环境创新”,有学者引用“绿色创新”一词,更多定义为“生态科技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

本文采用的是国内主流的定义方法,将其定义为“生态科技创新”。

Reid和Miedzinski把生态科技创新概括为“创造新的和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工艺、系统、服务和程序,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最低限度地使用自然资源,并尽量少排放有毒物质。

”本文将生态科技创新定义为:生态科技创新是指主体有意或无意地通过对产品、流程、营销手段、服务、方法等一系列的科技创新,以达到大幅度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目的。

一、我国生态科技创新的意义保证科技创新向生态化的目标前进,让经济与生态充分融合的模式是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它将带来宏大的发展目标和深远的研究意义。

生态科技创新是推进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是科技创新的新路标,是加速“两型”社会建设的“助推剂”。

生态科技创新能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社会与自然之间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为社会发展提供各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使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向生态化的发展轨道。

生态科技创新能有效使自然、社会和经济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基于生态科技创新探讨的意义及价值研究,生态科技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体系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导向。

当代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科技伦理探析

当代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科技伦理探析

质 当 中
科 学 技 术 伦理 和 科 学 技术 工 作者 的社 会 责 任 ,不 仅 仅是 个 人层 面 的 道德 行 为 和 价 值 观 念 的 问题 。而 且 事 关 整个 社 会
的 道德 取 向 和价 值 规 范 . 事关 整 个 社 会 的 发 展前 途 。 因此 . 科
技 界 和全 社 会 必 须关 注 科 技 伦 理 和科 技 工 作 者 的社 会 责 任 问 题 , 确 地利 用 科 技 成果 为社 会 造 福 , 而 最 大 限 度 地 避 免 由 正 从
遍 承认 自然 界 对 于 人类 的价 值 意 义 ,发 展 和 研制 新 的科 学 技 术 , 善 生 态环 境 合 理 利 用 自然 资 源 , 人 与 自然 协 调地 得 到 改 使
发展 。把 生 态 伦 理 素质 放 入 科 技 工 作 者 职业 伦理 规 范 之 内一 定意 义上 适 应 了新 时 期下 人 们 对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认 识 . 有利 于
将 生 态 伦 理 素 质并 人 须 在 整 个科 学共 同体 范 围 内 建构 明确 的社 会 规 范 与伦 理 考 量体 系 。 般 来 说 , 会 建 构 的 目标 其 一 是为 扩 一 社 展 正确 无 误 的 知 识 ; 二 是 为 生 产 实 践服 务 。显 然 , 者是 后 其 前 者 的前 提 , 而后 者 是 前 者 的 最 终 目的 。 因此 , 社会 建 制 的 主要
21 0 2年 1月
湖 北 经济 学 院 学 报 ( 文 社 会科 学 版 ) 人
o r a o u e U ie i f c n mi ( u n i n o i c n e un l f b i n r t o o o c H ma ie a dS c l i c s H v sy E s ts aSe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关系的伦理学分析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关系的伦理学分析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关系的伦理学分析一、科技发展和生态文明协同共存1、科学技术与现代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意义现代世界的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催生出了全球化的信息社会,进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产生。

国家和地区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保证“经济兴则文明兴,文明兴则社会兴”,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消除贫困,改善区域发展差距,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进入低碳经济的新阶段。

2、科技发展必须遵循生态文明新理念目前,大多数地区的科技发展还是一种低碳、绿色发展的模式。

这就要求我们遵循生态文明的新理念,以及利用科学技术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推动可持续发展。

同时,更积极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把科技发展与节能环保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落实。

二、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伦理学分析1、均衡发展,科技责任观面对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关系,伦理学告诉我们要衡量发展的合理性,均衡发展,使关系和谐,不择手段地追求增长,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有效管理、合理分配,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技术本身也有一定的责任担当,发展中应有负责任的科技责任观,只有在把自然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彰显科学技术的一个责任担当。

2、追求价值取向,贯彻伦理追求面对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重视人的价值取向,以伦理的操守和强化伦理追求来源头改革、实施节能减排等,致力于实现一种和谐的协同共存。

同时,建立覆盖整个社会的伦理追求坚定不移但不拘泥,促进伦理教育,特别是重新阐明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共同推动发展的联系,来贯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科技创新需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探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科技创新的目标应当明确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倡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科技创新过程中,要注重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力争减少排放量、消耗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绿色和低碳发展。

要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生态文明视角下,需要对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还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创新水平。

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绿色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科技创新应当以绿色产业为导向,推动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的发展。

在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与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

第四,要注重科技创新的社会影响。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还需要关注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各方面需求,注重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

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社会伦理研究,确保科技创新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要求,并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第五,要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问题,科技创新需要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共同挑战时,各国应加强科技创新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各国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论文范文: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伦理观思考

论文范文: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伦理观思考

论文范文: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伦理观思考第一章绪论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一)选题的依据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的基础,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贯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

生态文明概念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从社会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出的一个新的文明概念。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它在突破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局限的基础上,从生态发展的原点出发,去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仅仅依靠政策、法律等手段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对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在生态文明视野中构建一种生态伦理观来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生态利益之间的平衡。

而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能源危机问题的日益凸显,对生态伦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而在生态文明视野中,需要建构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生态伦理观来为其提供伦理支撑。

西方伦理学家在工业文明时期对生态伦理的研究有许多可借鉴之处,而其研究缺陷也促使我们有必要在生态文明视野中建构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

我国学者对生态文明以及生态伦理的研究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也为本文在生态文明视野中建构整体生态伦理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理论意义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不断探索,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加强生态建设都作出过许多深刻的阐述。

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从社会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

生态文明是我国消除资源环境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议题。

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探讨科技创新如何驱动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相关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利用新材料技术开发高效能源储存设备,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智能交通技术优化城市交通流动,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利用生物技术研发新型农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污染。

通过科技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传统的发展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而科技创新则可以通过创造新兴产业和发展绿色经济,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替代传统能源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提升地方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科技创新需要与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

生态文明以平衡发展为导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科技创新也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生态环境规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多样性。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控,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还应加强生态伦理和社会责任教育,提高科技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鉴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建立创新环境和政策,优化科研评价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生态领域进行研究。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支持生态环境相关科技创新项目。

建设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开展绿色技术研发。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加强与国际环保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加强科技普及和科普工作,提高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和支持。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愈发突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探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科技创新能够提供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推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科技创新也能够减少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等负面影响,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

科技创新已成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意义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指通过科技创新来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具有以下意义:1.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可以提供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产品,实现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增强经济竞争力。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3. 优化产业结构。

科技创新可以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低碳化和绿色化转变,实现绿色发展。

4.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科技创新可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1. 加强基础研究。

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和吸引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推动科学前沿领域的突破,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2. 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科研人员进行自由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3. 强化创新合作。

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益。

4. 优化政策环境。

制定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为创新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研发资金等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身到科技创新中。

5. 培育创新文化。

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公众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营造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

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科技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科技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科技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科技道德教育在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新内容,一是要强调科技活动的责任。

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不能损害社会的稳定,不能损害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二是要强调科技活动的公平。

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不能出现歧视、贪污、滥用权力等行为,不能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的秩序。

三是要强调科技活动的可持续性。

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不能损害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强调科技活动的创新性。

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发展、进步的原则,不能停滞不前,不能满足于现状。

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

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

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

同时,科技创新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促进,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的发展观。

它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倡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科技创新是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科技创新,人类能够开发出高效的环境治理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例如,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使得可再生能源成为替代传统能源的重要选择,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另外,智能科技在环境监测、预警和管理方面的应用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三、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1. 推动环境监测和数据管理的创新。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和管理,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 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

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

3.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发。

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治理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净化和循环利用。

4. 推动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技术创新。

利用生物技术、生态工程等手段,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四、生态文明对科技创新的要求1.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生态文明要求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强调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科技创新应当围绕环境问题开展,解决环境污染治理、资源利用等重大环境挑战,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显然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生态文明视角下来看,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引发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科技创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例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突出。

而科技创新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环境监测能力,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研发高效节能的环保设备等,都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持。

科技创新也能够为生态修复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例如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通过绿色植物的种植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等。

科技创新在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对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的紧缺和浪费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而科技创新可以提供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并且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

又如,发展绿色制造技术,通过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工业生产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推动,因此科技创新对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对于提升生产效率和推动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科技创新恰好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可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工业的发展。

再如,发展数字经济,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服务,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一种理念和实践。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它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科技创新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科技创新要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科技创新要注重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约束问题,开发和应用环保技术和绿色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要引领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科技创新要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科技创新要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体系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

科技创新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构建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科技创新要注重国际科技合作和共享发展成果。

生态问题是全球性问题,科技创新需要国际合作和共享成果。

科技创新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际优秀科技资源,加强科技信息交流和技术转移,共同应对全球生态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环保技术和绿色技术的支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环保和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相关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和实施,支持企业开展环境友好型产品和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积极性。

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政府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结合的政策支持,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和平台,鼓励科技企业与传统产业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以保护生态环境、引领绿色发展、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共享发展成果为特点的战略。

生态文明视域下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明视域下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当代价值

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之后,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主体的科技伦理意识来统领,理工科院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一、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紧迫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能力不断拓展,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风险和生态危机。

探寻风险和危机的根源,乃是人们追求科学真的同时忽视伦理的善所致。

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1.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效性的迫切需要在大科学与高技术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双刃剑的效应凸现,当人类享受着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祉的时候,也不得不承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灾难———生态环境问题。

规避科学技术的负效应,破解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科技伦理教育。

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科技活动的主体,他们科技伦理意识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是善的使者还是恶的帮凶。

而承担着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1]目前还存在着弊端———科技伦理教育薄弱。

在道德观教育方面侧重普识层面的伦理道德教育,只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忽略了人与自然伦理道德。

科技伦理教育基本处在盲区。

面对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的社会的变迁,其中包括思想观念的变迁和思维模式的变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突破原有的教育范式,增强科技伦理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具时效性,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摆脱人类面临的困境。

2.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是发展绿色经济的迫切需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时代,各国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都在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上下功夫。

从环境保护的视角看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论文

从环境保护的视角看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论文

从环境保护的视角看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论文摘要:关于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当现代文明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圭臬,那么,科技进步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

本文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科学的伦理审视,从而得出结论;科技与伦理道德虽属于不同的文化领域,但科技的发展与伦理道德的进步在总体上又是相互影响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伦理道德带来了新的理论方向,伦理道德的完善也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可持续发展论文正文:从环境保护的视角看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一、科学技术的伦理审视一科学技术罪恶论此种观点认为,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非但不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正比,相反会使人们的道德越来越堕落。

这种思想最早的代表为老庄学派。

“只有无知无识的婴儿才保持着高尚的道德品质”老聃如是说。

在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家中,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道德越来越趋于沦丧的地步。

卢梭认为:科学艺术和文明的发展,是社会一切恶习产生的根源和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严重的道德败坏的诱因。

“科学和文艺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愈来愈坏了”,“一切甚至道德本身,都诞生于人类的骄傲。

因此科学与艺术的诞生乃是出于我们的罪恶。

”这些思想,把科学技术看成人类道德堕落的原因,以致最终走上主张人类应当回复到无文化、无科学、无法律的自然社会的道路。

虽然这种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片面强调科学技术而不重视道德品质的批判,但也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日益堕落的控诉。

二科学技术自善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会使人们的道德水平自然而然的提高是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

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等人认为,道德和幸福的客观基础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所谓道德是使自己和别人都有幸福生活的行为。

他们一致认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利益和需要,这也是人类道德努力的准确尺度。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学技术观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学技术观

生态文明是指人及其社会通过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在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所取 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 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 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 权利义务的分配;生态文明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人类对人与 自然关系的秩序需求。生态文明不仅说明人类应该用更为 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而且在文化价值观、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 关系的崭新视角。
科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们主观能动性,面对科学技术这 柄“双刃剑”,我们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一方面,依 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解决资源危机,改善生态环 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生态文明建 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合理 地选择科学技术,规范和制衡科学技术的发展。努力实现 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科学技 术的规范作用良性互动。
生态文明的标志
• 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相 协调
生态文明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合 理配置资源,对资源的开发要投入补偿资金,实现良性生 态循环;社会物质生产的传统方式向着生态化的新形式发 展。一切现有的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作为 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的支柱的绿色科学技术、 环境协调技术将迅猛发展并占领所有的生产领域,为社会 生产力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场所。为社会经济的扩展开辟更 大的天地。生态文明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 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从人类中 心主义转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建立生态 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以及生态经济新秩序。

生态视域下的科技价值观

生态视域下的科技价值观

生态视域下的科技价值观基础教育部王海军摘要:科技乐观论和科技悲观论分别从各自的视角对科学技术的价值给予了解读,在此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的负效应根源——人类行为的失当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进而从生态文明和科技进步的关系中重新确立了科技价值观:科技进步应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而生态文明的实施要借助科技进步。

关键词:生态危机科技价值观生态文明作者简介:王海军(1975.10—),男,汉族,籍贯:内蒙古赤峰市,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任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部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1]马克思并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无可否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功能的实现,其负面效应不断产生和扩大,诸如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能源危机、人口膨胀等等生态危机。

针对于此,怎样正确认识和把握科技价值观就摆在人们面前。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科技价值观面对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双重作用,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本质进行了深刻反思。

而对科技价值的的判断以及这种判断的标准,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科技乐观论科技乐观论将科学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认为只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就可以寻求到解决诸如生态危机等问题的办法,视科学技术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科技乐观论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以及无与伦比的成功而产生的。

其倡导者培根坦言“知识就是力量”等等。

他们坚信单纯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它的社会功能的扩大,科技乐观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

一些人对人类的未来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认为依靠科技进步,经济可以无限制的增长,消费水平可以毫无节制的提高,生态危机等问题能迎刃而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科技伦理观苏轲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摘要:科技伦理观的确立与发展是地地道道的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

在深入反思工业文明的深刻教训基础上,文章具体探讨了如何确立适应生态文明发展的科技伦理观的可能性、价值基础和遵循原则。

实际上,实现科技伦理观的“生态转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既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又具有发展的方向性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域下;科技伦理观;基本原则中图分类号:B82-057;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15-0009-021 导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必须要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这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

2 生态文明科技伦理观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2.1 积极防范原则面对着当代科技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和伦理危机,事先防范尤其重要。

正如约纳斯所指出的,“预先防范无疑比盲目乐观更为明智”,“对不幸的预测应该比对福祉的预测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积极防范原则是指,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时,在认真研究相关科技可能的伦理影响的前提下,自觉地关注其可能造成的伦理后果,对具体项目的研究与应用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并试图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避免产生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原则。

这种伦理上的积极防范原则,着眼于防范可能发生的对社会和生态的损害,力争使科技风险问题最小化,一方面,它有助于克服所谓预警原则的消极性和被动性;另一方面,它突出强调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使得科学技术在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所涉及的伦理道德的不确定性和冲突时,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

2.2 适应性原则正如世界科学家联盟所给出的郑重警告,“人类活动对环境和重要资源造成了严重而且通常是不可恢复性的损害。

”人类目前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整个生态系统,不仅是极其脆弱的,而且其变化是不可逆转的。

在这个意义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抛弃所谓的“田园牧歌”般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只能立足于现实,直面危机和挑战。

因此,遵循科技伦理上的适应原则,既是严酷的现实对文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面向未来发展应该主动做出的明智选择。

所谓科技伦理上的适应性原则是指,面对生态环境的约束条件,特别是面对新科技带来的伦理挑战,要积极主动调整现有的价值观念,以适应生态文明需要的原则。

也就是说,当新科技成果出现以后,既不是一味坚持现有的价值观念,禁止和限制新科技的研究和应用;也不是只考虑其对人类是否有益,而是以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为基础,在对其进行审慎分析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化消极批判为积极的价值评估,以建立新型的生态伦理观。

根据生态文明的要求,新科技如果有益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即使短期内与社会伦理相冲突,人们也应该尽量去适应,去主动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2.3 共同责任原则科技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在其伦理规范中体现着对人类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既指涉现在,也指涉未来。

它要求人类本着对自身及后代负责的态度,共同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同时,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共同承担起修复的责任,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来给予治理和补救。

因而,在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方面,发达国家不但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发展中国家,而且还应该勇于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3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科技伦理观3.1 科技伦理观“生态转向”的价值基础首先,科技伦理观要实现“生态转向”,必须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所引发的人与自然的虚假对立。

在工业文明条件下,由于受启蒙运动观念的影响,科技伦理观的前提和基础是一致的,即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其基础和前提。

这是因为,人类中心主义维护人的尊严,维护人类社会的正常伦理秩序,适应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的利益和价值高于一切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潮流。

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单纯从人的利益和权利出发,不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势必会最终威胁人的长远发展。

其次,科技伦理观要实现“生态转向”,必须要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

作为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平等通常是指人在道德上的平等权。

“这一平等原则所维护的不是所有个体事实上的平等,而是要求平等权利意义上的所有人道德上的平等,是一种平等对待的假定。

”而生态文明的平等观念不仅仅指人的平等,还包括平等对待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假定。

按照生态学观点,世界是一个人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密切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以平等观念取代人类中心主义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必然结果。

达尔文进化论表明,地球上的任何生命都是在漫长而严酷的生存竞争中适应与选择的产物,其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是应该尊重的。

最后,科技伦理观要实现“生态转向”,必须要以彻底开放的态度来不断确立其新的价值基础。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既是物质层面上的危机,也是认识层面上的危机,还是文化层面上的危机。

在这个意义上,符合生态文明发展需要的未来科技伦理观既不是把所谓的“自然内在价值”奉为神明那么简单,也不是像传统伦理观那样通过制造标准或原则来解决问题,而是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通过创造新概念、新方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动态平衡中,来创造性地解决价值冲突,最终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困境。

3.2 实现科技伦理观的“生态转向”措施首先,实现科技伦理观的“生态转向”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确立对科技发展的生态评估机制。

由于受“科学价值中立”传统观念的影响,不仅在诸多当代科学问题的价值判断方面存在争议,而且也使许多高技术问题因此逃避了价值评估的全面分析。

虽然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科技伦理观不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这些进展依然是以“人类”价值为中心,而不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

其次,实现科技伦理观的“生态转向”的一个主要方式是确立开放的社会监督机制。

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随着科技与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科技伦理观也不断发生重大变革。

早期的科技伦理观作为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更多的是在科技共同体内部发挥相对“自律”(下转第 11 页)表3 2010~2014 年中国乙丙橡胶供需情况(吨)表4 2010~2014 年乙丙橡胶各种类进口量(吨)6 我国乙丙橡胶行业面临的挑战及今后发展对策 6.1 深入调研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要从原料、技术、市场、研发、售后服务等多角度充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避免盲目新建或者扩建生产装置。

6.2 开发专用新牌号我国乙丙橡胶产品在产牌号只有10多个(国外产品牌号有近百个),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

在保证乙丙橡胶传统牌号的同时,要有目的地开发新品种、新牌号。

如用于塑料改性、高档海绵密封条、电线电缆等领域的高门尼黏度、高充油、高分子量、长链支化及双峰结构的EPDM ,以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进一步减少国外进口的依赖。

6.3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对现有技术的消化与创新,尤其是催化剂方面,除钒系催化剂外,还应该开展高效钛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工业应用方面研究和开发工作,以提升我国乙丙橡胶的整体技术水平。

7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乙丙橡胶生产能力增大与产品质量的提高,乙丙橡胶自给率将大幅提高,价格也将有所下降,净进口量将大幅减小。

从消费结构看,三元乙丙橡胶在轿车橡胶制品仍是消费首要领域,乙丙橡胶消费份额还将进一步增加。

二元乙丙橡胶在油品添加剂领域消费量将快速增长,所占份额有所提高。

随着我国乙丙橡胶牌号增多、质量提高,电线电缆领域乙丙橡胶消费量也将有所增大。

参考文献[1]陈琼枫,王海彦,郭文莉,李树新,闫新华.国内外乙丙橡胶现状分析[J].当代化工,2014,06:954-957+960.[2]李玉芳,伍小明.国内外乙丙橡胶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0,07:54-58.[3]崔小明.国内外乙丙橡胶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6,12:31-35.[4]杨雨富,赵英翠,王硕,李晶,范玉丽.国内外乙丙橡胶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化工新型材料,2013,10:1-4.(上接第 9 页)的作用。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越来越大、越来越普遍。

实现科技伦理观的“生态转向”的一个基本目标是确立全球性的文明协同发展机制。

促进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超越于工业文明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果说工业文明可以看作是能局部实现的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建设一定是整体性的、全球性的。

这不仅是因为整个人类都共同分享同一个生态圈———地球,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诸如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系统的脆弱性、恐怖主义、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污染、重大技术风险等全球性问题之所以频现,全球发展失衡及其所造成的知识鸿沟和技术壁垒,是其重要根源。

因此,只有实现全球性的协同发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方面,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而实现科技伦理观的“生态转向”就是其有力保障。

一方面,只有实现科技伦理观的“生态转向”,才可能实现对现代科技的全球共享和对全球性问题的共治,才可能真正确立全球性的文明协同发展机制;另一方面,虽然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模式在目前依然是“纸上谈兵”,但为了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保障人们在涉及整个生态圈面临的威胁时做出恰当的选择,确立全球性的文明协同发展机制应当成为文明未来发展的基本选项。

例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面对在全球范围内如何保护个人的隐私,包括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以及个人信息可及的权利,确保公共安全等问题,各国的专家学者和民众通过互联网提出了“一致同意原则、自主原则、无害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尊重知识产权、尊重隐私、公平参与”等多种信息伦理的原则。

4 结论总之,确立和遵循生态文明科技伦理观,既非一味批判现代性的老生常谈,也不是要构建所谓的“生态乌托邦”,而是要立足于现代文明的现实,使文明的发展真正与自然性、生态性的基本理念相适应。

参考文献[1]于丽.生态文明视域下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3:61-63.[2]杨传喜,张俊飚.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农业科技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0,11:129-132.[3]王惠君.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14: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