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贤亮小说语言的地域特色

合集下载

论张贤亮的创作气质-最新年文档

论张贤亮的创作气质-最新年文档

论张贤亮的创作气质米兰?昆德拉说过,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就是真理与强权的斗争。

我写作完全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我把那22 年的艰难岁月,在小说里表现出来,为的就是不让那段岁月再重演。

在那十几年里,有我的青春和生命最宝贵部分,它影响我一生,也影响到我的家庭,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我怎么可能忘记这些经历呢?张贤亮曾经说过“经历炼狱的人总带有鬼魂的影子”,可想而知那种被他比喻成炼狱的“高墙生活”在他看来是多么的阴森可怕。

一.苦难的创作情结张贤亮因一首抒情诗《大风歌》而被打成“右派”,在这种饱受炼狱般的煎熬的严酷的生活遭际下,造就了他的独特的精神气质与艺术品质,也给他的创作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都无不带着他这些过往经历的深刻底色,而这种过往经历却又是那么的让人诚惶诚恐,简直如噩梦一般。

张贤亮曾经呼吁评论家要注意研究作家的精神气质。

他说: “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的一小段对他有强烈影响的经历,他神经上受到的某种巨大的震撼,甚至能决定他一生中的心理状态,使他成为某一种特定精神类型的人。

……如果这个人恰恰是个作家,那么不管他选择什么题材,他的表现方式、艺术风格、感情基调、语言色彩则会被这种特定的精神气质所支配”这种被张贤亮一直强调的精神气质实际上就是影响他一生的经历,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他这段劳改、管制、关监的痛苦经历。

张贤亮的创作总让人或多或少的感到一种强烈的政治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仿佛是“归来作家”这一代人与生俱来的,似乎是前世注定的。

张贤亮干脆宣称自己的小说是“政治读物”。

二.痛苦的记忆深处张贤亮的可贵之处在于并非仅仅停留于对“反右”“文革”那段非常历史的批判,而是反思知识分子的自身弱点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如何能战胜环境与自我,实现体魄的雄健与人格的强大。

张贤亮记录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唤起民族沉痛记忆的同时对那个时代的切肤之痛,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的心灵创伤的悲痛是不言而喻的,他在《关于〈青春期〉》一文中还说:人们“不愿再提起过去那个苦难的时期。

从张贤亮小说中的方言透视地域文化特色——以《绿化树》和《男人

从张贤亮小说中的方言透视地域文化特色——以《绿化树》和《男人

摘要:张贤亮作 为西部作 家代表 , 擅长提炼具有 西北特 色的方 言词进入作 品 , 这些方言词 包括方 言名词 、
方 言 动 词 、 方 言 形 容 词 和 方 言 歌 谣 ,本 文将 从 张 贤 亮 小说 中所 运 用 的 方 言 来 透 视 地 域 文 化 特 色 。
关键 词 :方 言 ;张 贤 亮 小说 ;地 域 文化
白银滩 、芦苇把子 、稻茬子 、杂 合饭 、沼泽等 。

张 贤亮笔 下的方 言形容 词 ,生动 地描绘 出人和 物 的形貌 、状 态 ,使 小说 中被描 述 的事物更 加具体
形 象 ,同时 反映 出西北 地区 的生活 习惯 。唏溜个 光
部 分方 言名词 与 当地 的 宗教 信仰 有关 ,宁夏
在是语言 。”瞄 张 贤亮 的小说 具有浓厚 的乡土气息 ,
赋 予浓重 的地方 色彩 ,这些 都归功 于张 贤亮对 西北
作者 简介 :雷丽霞 ( 1 9 8 9 一 ),女 ,湖 南邵 阳人 ,宁夏 大学新 闻传播 学院助教 。 基金项 目:本 文 系 2 0 1 5 — 2 0 1 7年宁夏大 学科 学研 究基金 “ 张贤亮小说 中的方言现 象研 究” ( 项 目编号 :S K1 5 0 2 6 )的部 分
是 回族 自治 区 ,回族 人 民信奉 伊斯 兰教 ,部分 方言 名词 与 回族 文化 有关 。如 :满 拉 ( 伊 斯 兰教清 真寺 经 堂学校学生 ) 、 阿訇 ( 清真寺 主持 宗教事务人 员 ) 、 卡 费勒 ( 阿拉伯 语 ,异教徒 ,宁夏农 村骂人的话 )、
( 形容很光滑 )、精光 ( 什么都没有 )、直筒筒 ( 形 容很直很宽 )、蔫不 叽叽 ( 无精打采 )、硬梆梆 ( 形 容很硬 、 有 实力 ) 、 泼刺泼刺 ( 形容水声 ) 、 蔫巴( 枯 萎的 ) 、梆梆硬 、嘎 巴嘎 巴、 糠 ( 空心 , 松 而不 实 )、 稠( 浓 的 )、 獬 ( 稀 的 )、 沥 沥拉拉 、 燠热 、 瘦 伶伶 、 畏畏葸葸 、 镐头 、 瓷实 ( 结实 、 牢固 ) 、 上算 ( 划算 ) 、 疲疲 沓沓 、瓮声瓮气 、哐哩哐哩等 。

人物通讯讲评

人物通讯讲评

人物通讯讲评
就在那样的环境下,抽烟成了张贤亮唯一的乐趣。也 许只有在手夹着点燃的香烟时,他才能得到一点点的慰藉 吧。可是后来这仅有的一点兴趣也几乎没有了。“我就开 始自己用菜叶做烟丝。白菜叶子、辣椒叶子等等我都试过, 渐渐我发现茄子叶子做的烟丝最好抽。后来我查《百科全 书》才知道烟草其实就属于茄科的。”这种用报纸卷着蔬 菜烟丝的香烟给了他小小的满足,“我这肚子里的学问都 是那时候抽报纸抽进去的。”
人物饿晕了,当时的 人不知道那只是暂时的休克,就把他当作“死人”抬到了 停尸房。半夜,张贤亮慢慢苏醒过来,看见旁边堆着满满 的死尸,内心的恐惧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他集起全身的 力气,挣扎着一步一步爬到门口。他伸出一只那种仓惶而 无助的手,求生的欲望燃烧了整个黑夜。“那晚月光很 好。” 50年后张贤亮调侃的说到。他那轻松、温暖的神 情,反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悲哀,那种悲哀曾占领了一 个饥饿瘦弱而无力的民族和一个贫瘠匮乏而没有逻辑的时 代。 饥饿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它可以在一夜之间摧毁一个人 甚至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和尊严。“人退化成了原始的猴子, 根本顾不上思考什么痛苦。”那个时代带给张贤亮的全部,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人物通讯讲评
张贤亮 :像大风一样生活 本报记者:陈宇 “我是新时代的大风,我要无边的林海为我激起狂 涛,我要将平静的山川掀得地动山摇!”耄耋之年的张贤 亮忆起昔日的那些时光,仍旧是那样的津津乐道,脸眉整 个地舒展开来,尽现童颜。 很难将眼前这个老人与那么多的坎坷遭遇相联系, 对于他来说,苦难只是一种抒情式的文字格式,一种风一 样的潇洒,风一般的淡然,风一样的随遇而安。在他的笔 下,苦难也有了诗一般的魅力,一种从容淡定的优雅。
人物通讯讲评
张驰自如,详略得当,文笔很娴熟。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四)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四)

1、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

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蓬勃发展时间为1977——1980年之间,短篇小说成就最高。

2、反思小说:指的是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

“反思”小说的开始是以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发表为标志。

反思小说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上、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了社会谬误上升到了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3、改革小说:指的是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小说创作。

其滥觞之作是蒋子龙发表于1979年的《乔厂长上任计》,改革小说再次显示了中国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寻根小说:是指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向民族文化、历史积淀发掘为特征,以建树民族的新人格、新精神、新思维及审美体系为宗旨的小说创作潮流。

代表作: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张承志《北方的河》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有运用了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5、先锋小说:1985年前后出现的以个性化的感觉方式和独特的话语风格,致力于小说形式的实验小说创作潮流。

在小说中,作家们对故事和意义进行消解。

以话语欲望的表达颠覆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模式,以叙述官的设置来刺激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些小说文本具有超前性自我。

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余华《现实一种》6、新写实小说: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张贤亮小说文献综述

张贤亮小说文献综述

学界在张贤亮的小说研究上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整个研究梯队包括了老、中、青几代学者。

这里综述一下研究的现状。

80 年代以来,对于张贤亮小说研究可以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进行分类描述:1.社会历史批评该批评方法在张贤亮小说研究中一直处于主流位置,可以说是代有其人。

代表性的批评家有丁玲、曾镇南、谢永旺、季红真、张志忠、郎业成等。

曾镇南高度评价了作家的精神气质和创作态度,并认为张贤亮的小说深沉而广泛地反映时代的生活风貌。

他将之 1984 年前的小说创作分成两个创作阶段加以评论,指出其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特征,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对张贤亮小说中的男、女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细致周详。

季红真指出,在张贤亮的创作中存在两个彼此参照的世界:一个是底层劳动者朴素、健康的情感世界,另一个是知识分子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这两部分人物彼此参照的命运,构成了张贤亮反思历史的两个基本视点”;同时指出作者的文化构成导致他的小说美学风格的欠缺。

她认为《河的子孙》和《肖尔布拉克》是张贤亮作品中最成功的两个中篇。

张志忠认为《河的子孙》塑造出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魏天贵,并对其的性格特征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关联。

评论最后,张志忠觉得小说为了塑造完美的人物,有人为地弥合痕迹,这样“不仅违背了生活的真实,更破坏了作品‘缺陷美’的美学风格的一致性”。

此外,陈文坚、刘贻清、龙化龙、周致中、郎业成的文章值得一读。

1984 年后,伴随《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发表,张贤亮的小说在文坛引起巨大轰动,对《绿化树》的研究一时学者云集,就人物形象、性描写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

胡畔率先指出,“《绿化树》对于知识分子的贬低显然是错误的,而其中有关苦难的种种教益的描写则主要是把握分寸不准确的问题。

这两方面的缺陷都表现出‘左’的影响或痕迹。

”胡畔写道:“《绿化树》没有回避当年的艰苦环境及其给人的精神带来的严重痛苦,同时力图用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种苦难的得失。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浅析张贤亮的《绿化树》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浅析张贤亮的《绿化树》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浅析张贤亮的《绿化树》作者:陈韵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7期摘要:人类与地理相互作用产生了复杂的文化地理现象,文化地理学认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文章主要运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研究方法,将西部地理与文化特征这个宏观的话题放入具体的文本——西部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中进行分析,浅析该文本中所体现的地理与文化相互作用关系。

关键词:西部地理;文化特征;张贤亮;《绿化树》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10-01人类与地理的相互作用关系产生出了复杂的文化地理现象,文化地理学认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旨在西部地理与文化特征的解读,运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研究方法,将西部地理与文化特征这个宏观的话题放入具体的文本——西部作家代表张贤亮的《绿化树》中进行分析,浅析该文本中所体现的地理与文化相互作用关系。

一、自然地理环境为人提供了审美观照对象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特定的地理环境经由物质生产这一中介,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奠定物质基础,为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提供了审美观照对象。

《绿化树》描写了知识分子章永璘被发配到西北地区改造的经历。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到四周高山的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造成了气候干燥少雨,风沙多,是我国最为干旱的地区。

加之土壤贫瘠多盐,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因而造成植物种类贫乏,植被结构简单,植物旱生化、荒漠化。

这就造成了人民居住环境恶劣,生存环境艰苦。

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由于生产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审美视野十分狭窄。

文中章永璘一出场就是被流放到西北地区的一个农场,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片黄色的尘土,干涸了的渠道,看不到尽头的远方。

这些荒凉的景色就是他所能感知的对象。

荒凉的西部地理给作家提供了一种孤寂的审美观照对象,这里的植物,这里的沙石,这里的黄土,这里的所有荒芜景象都成为了作家笔下的西部自然地理环境的代言人,是西北地区艰难困苦生存环境的表征。

张贤亮小说创作的地方特色

张贤亮小说创作的地方特色
助这 些 熟 悉 物
, 、

那 个 地 区 的 人 们 ( 包 括作家 地 方风 光 抒 发 情思
.

也 总 是 自觉 不 白觉 地 借
,
喜爱 约 自然景 物

表露 心态

寄 寓 意绪
从 而 给 作品 涂 上 浓

重 的 地 方 特色
文 学 的 地 方 特 色和 民族 特 点 一 样

,
不 是 什 么 脱 离具 体地 理 环 境
,
倾 斜 的 山 梁 是 略 带傲 气 内 鼻 子
线 条 明 晰 的 锯 齿 形 山峰 是 其 两 片 紧 闭 着 的 清 秀 的 嘴 唇
而那 1 团顶
的 高岩
,
则是其 倔 强的 下 巴 … … 这 里

,
,
写 山貌 同 写 人 物 性 格 才 乳 交 融 地 揉 在 一 起


明里 写 山
,


里 则 是 尽 情地 讴 歌 大 西 北 人 的 刚 强 雄伟 和 壮 美
而 鲜 明 的 地 方 特 色 也 就 自然 地 流 露 于 字 里 行 间

张 贤 亮 在抒 写 大 西 北 地 方风光 时 和绵 远 的意 绪

,
,
还 常 常 在 高远
,
空旷

苍凉 犷 画 面 里
,
,
浸 透着 深 沉 的 情 思
并 且 同他艰 难


曲折 的经历
真挚

坦诚 的 人 格揉 在一 起
,
从 而给 人造成 强烈 的
,
心 灵 感染 和震 动

张贤亮作品的艺术特色浅析

张贤亮作品的艺术特色浅析
的不 同就是张 贤亮是从一个独特 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他 自己独到
时的社会环境下 , 就产生 了这一批所谓 的畸形儿。在那样的一个
时代 中 , 人都变成 了阶级斗争 的工具 , 每个人都有 自己明确 的阶 级身份 , 阶级斗争成为 了时代 的主旋律 , 在残酷 冷血 而又群情激 昂的斗争中 , 一部分人 因为 阶级斗争变成 了“ 非人 ” , 而另一部分
酷专制的 尚方宝剑 , 又是政 治家谋取 私利 的挡箭牌 。因此 、 作 为 单独个体 的人 , 这些被认定 为反 革命 的右派们 , 完完全全地失去 了独立的意志 ,在 当时极左路线 的统治和左倾意识形态的主导 下。 那些 文化人不仅身 体上受 到了严重 的伤害, 在精神上也遭到 了严重 的打击 ,然而要这些知识分子完全放弃掉做人的尊严那 却不可能 。作为一名拥有知识 的文化人 , 要不畏一切艰难险阻 , 不怕一切 万难 , 都要 保持知识 分子应有 的精 神 , 这 不是傲气 , 而 是所谓 的骨气 。有很多 的作 家在 自己的小说或者文学作 品中都 会把知识分子反抗压迫 ,不畏一切艰难 的这一精神 品质作 为他 们高 度赞扬的砝码 。 对于 时代 压迫 的反抗 , 不 管反抗是 否有用 、 结局是否完美 。 总之这种反抗精 神总会一 直存在 。 张贤亮也不例 外, 他 的作品 中, 常常会将 人与环境结合起 来 , 在历史 的环境下 ,
人则 因为所谓 的革命去摧残 同类 . 毫无善 良的 同情心 . 珍惜善待 同类 , 与之相反就像那种 凶猛 的野兽 , 丢失 了人类应有 的尊严 。 那个时期 , “ 人 民” 一词成 为了一切 , 甚至高 于一切 , 似乎一切 的
的分析 。特别是他小说 中的主人公 , 作 为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 ,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5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5

〔大二上〕◆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民歌运动〔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训练剧〔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13〕归来的诗人〔14〕模糊诗〔15〕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写实小说〔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究剧〔25〕京味剧二、论述思考题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争辩、胡风3 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阅历教训问题?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究民族文化的成就?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进展过程?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上的奉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进展的根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民歌运动”?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24评述十七年散文进展的根本状况?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构造艺术特点?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30以《谁是最得意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状况?32分析 1958 年到1962 年间历史剧热潮消灭的的缘由,它的代表作有哪些?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构造的?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39简述时期小说进展各阶段的根本状况?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探究?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50分析陆文婷这一学问分子的典型形象?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受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53评述“寻根文学”消灭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归来者”之声张贤亮文学改编电影的乡土叙事探赜

“归来者”之声张贤亮文学改编电影的乡土叙事探赜

2020第05期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新起点上,江苏作家张贤亮就以《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邢老汉与狗的故事》等一系列立足于西北农村的乡土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其作品表征了一代知识分子对于苦难的反思与记忆、对于人性的拆解和剖析、对于时代与家国的复杂经验,建构起了新时期文学的审美原型。

张贤亮的文学创作和其与电影艺术的积极互动几乎同时展开。

早在1982年,由第三代导演谢晋根据《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就曾经创造了1.3亿观影人次的记录。

唯真实而动人——电影所展现的是在新时期文学与电影中常见的个人经历与心理感受,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等多维度的激烈碰撞不仅培育出了中国现代电影风格,更还催生出了新时期集体心理中的情怀表达和深度反思。

一、“归来者”:叙述干预的话语力量中国叙事文学自古便有诗言志的传统,通过想像性摹仿实现对人生现实的观照是艺术心照不宣的使命。

张贤亮的作品如此,其作品改编电影也同样以独到的艺术手段精准地把握住了现实与艺术的微妙平衡。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学语境中,张贤亮所代表这一批被冠之以“归来者”的创作群体——“……是在50年代或更早开始创作的一批作家。

他们基本上拥有共同的精神资源和创作背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尤其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及五四人道主义启蒙文学传统也哺育了他们,共同造就这一代人所特有的社会理想以及对现实的热切关怀。

”[1]以反映现实人生为出发点,一系列张贤亮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均自觉地对叙述手法进行了干预,尤其是在叙事时间上,故事通常被叙述者以站在今日的时间点回溯过去而展开。

《肖尔布拉克》中的主人公李世英向前来采访的记者讲述自己在新疆的生活与奋斗;《牧马人》中的讲述者许灵均在与远在美国的父亲阔别30年后再度相逢讲述自己在敕勒川20年的生活,其与父亲的数次交谈串联起了他从身为右派的痛苦挣扎到被淳朴民情与自然风景所救赎,以及和从家乡四川逃难而来的李秀芝组成了和睦的家庭,以至于终于被平反获得了平等的身份……这些电影自觉地使用了以一位主人公的外部视角回溯式地讲述故事姿态,这在叙事学中被称为内聚焦叙事,即并不知晓故事发生全过程的叙述者以自己的身份讲述,他不知道所有人物的内心活动,不知道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其受限制的视角决定了观众也不能得到全部的信息。

八十年代以来张贤亮小说研究述评

八十年代以来张贤亮小说研究述评

A g2 0 u .0 6 V0 _ No8 l . 3
第 3卷 第 8期
八十年代 以来张贤亮小说研究述评
马 英
( 中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华 湖 30 9 摘 要 : 贤亮 小说 研 究 大致 可 以 分 为三 个 时期 : 究初 期 ( 9 9年-1 8 张 研 17 9 3年 ) 研 究争 鸣期 ( 9 4年 - 9 8年 ) 研 、 18 18 、
代 以来 的研 究 张贤 亮 小 说 的文 章 , 了 论述 的方 便 , 张 贤 亮 为 把 小 说 研 究 大 致 分 为 三个 时 期 :第 一 个 时期 :研 究 初 期 (9 9 17
年— — 1 8 9 3年 ) 第 二 个 时 期 : 究 争 鸣 期 (9 4年— — 1 8 : 研 18 98 年 )第 三 个 阶 段 : : 多元 化 时 期 ( 9 9年 至 今 ) 18 。笔 者 拟 从 这 三 个 时 期 对 张 贤亮 的研 究 状 况 进 小 说 的研 究 状 况并 推 动 张 贤亮 小 说 的 研 究进 一 步深入。


研 究 初 期 ( 9 9年— — 1 8 17 9 3年 )
此 一 阶 段 的研 究文 章 不 多 ,主 要 围绕 < 种 > < 的 子 龙 、河 孙)‘ 、 肖尔 布 拉 克 ) ‘ 与 肉) 开 。 时 的 研究 文 章 大 多 运 用 、灵 展 这
究 多元 期 (99年 至今 ) 本 文 对 这 三 个 时 期 的 研 究 文 章 进 行 了梳 理 和 评 析 , 时 亦指 出 了 张 贤 亮 小 说 研 究存 在 的 不 18 。 同 足。 以期推 动 张 贤 亮 小说 研 究 进 一 步走 向深 入 。

从方言视域看张贤亮笔下的西北世界

从方言视域看张贤亮笔下的西北世界

从方言视域看张贤亮笔下的西北世界作者:雷丽霞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0期摘要: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本文在张贤亮小说的基础上,从方言的角度看张贤亮笔下的西北世界,探讨张贤亮笔下运用方言所展示的西北乡土风貌,所折射的生产生活民俗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方言;张贤亮;乡土风貌;人物形象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凝结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特定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风俗与民情。

小说中使用方言能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有助于塑造更鲜明的人物形象,传递更浓厚的地域文化。

在张贤亮的笔下,作者就灵活地运用了方言,本文从方言角度看张贤亮笔下的西北世界,探讨张贤亮笔下运用方言所展示的西北乡土风貌,所折射的生产生活民俗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一、方言所展示的西北独特的乡土风貌张贤亮先生的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宁夏平川,这一片地区属于高原地区,海拔高、日照充足、降水量少,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土壤荒漠化、盐碱化严重,形成了大西北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小说里的大量方言现象的运用,给我们展示了西北独特的乡土气息。

例如:(1)偶尔,他们抬起头向远远的担子嘶哑地喊着:“喂,水,水……”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在汩汩的黄色的渠水边,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灵与肉》(2)从黄河岸边到这条人踏车碾的土路,中间是一片平展展的草滩。

滩上长满细密的“爬地虎”——一种顺着地面扯藤的芦苇。

魏天贵避开马车、汽车、拖拉机的交错的车辙,把毛驴车赶到路旁的草滩上。

车轮在柔软的、长得正盛的“爬地虎”上簌簌地滚过,辐条铮铮作响地击打着坚挺的芨芨草。

《河的子孙》(3)现在呢,田里齐刷刷的小麦正在灌浆,在欲亮未亮的晨光中更显得黝黑茁壮。

往年,纵横交错的、宽大的田埂两边,这时节早长出了一丛丛肥大的猪耳菜、颀长的灰条、黄花的蒲公英和紫花的马兰草,斑驳陆离,五彩缤纷,比田里的麦苗还高。

《河的子孙》(4)春天到了,驾着车沿着赛里木湖跑,看着碧蓝碧蓝的湖水,看着刚飞来的大白天鹅,看着长满吉尔吉斯针茅草和马蔺山坡,还有山沟里挺拔的塔松,心里什么忧伤的事也没有了。

张贤亮小说中的西北民俗研究 张丹华著

张贤亮小说中的西北民俗研究 张丹华著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张贤亮小说中的西北民俗研究院(系):人文学院专业:对外汉语班级: 100904学生:张丹华学号: 090905132指导教师:王亚丽2014年 5月9日张贤亮小说中的西北民俗研究摘要张贤亮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富影响力的著名作家。

他的绝大多数小说具有现实主义品格,但又流露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正因为如此,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张贤亮的小说应该是一个现实的课题。

而且,这一方面在很长时间都不被众人注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张贤亮创作的小说故事大多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宁夏平原地区,其中的人物也主要是在这一时期生长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西北人民,亦或是长期受到西北民俗文化熏陶以及当地生活熏染的“外来住户”为主。

张贤亮在小说中描写了曾经发生在西北高原上的人和事,并且,同时表达了对西北民俗的自我认识和理解。

张贤亮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属于西北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从一个侧面使作品获得了别具一格的美学价值。

除了西北的自然地理环境之外,张贤亮的小说还生动地勾画了一幅西北人生产生活劳动的民俗景象,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民俗价值。

另一方面,张贤亮的小说中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活灵活现的西北方言,更突出了西北民俗的别致的韵律。

深入张贤亮的小说,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很多只有在西部才能体味到的鲜明特质。

关键词:张贤亮小说;西北;方言;自然环境The Northwest Folk Custom Research of ZhangXianliang’s novelsAbstractZhang Xianliang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writer with highly influential . Most of his novels have a realistic character, but reveals a deep sense of local flavor. Be cause of this, to study Zhang ’s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culture should be a real issue. Moreover, this aspect will not be noticed in a crowd for a long time, to carry out research in this area has a very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Zhan g ’s fiction story mostly occurred in the Ningxia Plain area in the 1950s to the eightie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have growing and living in the Northwest this land during this period,Or in Northwest folk culture has long been nurtured and edification of local life "foreign residents" based.Mr’Zhang describes the persons and things that happened in the northwest plateau in the novel,and, at the same time express the self understand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orthwest folk.Zhang ’s novels in much o f the unique natural geographical feature, belongs to the northwest plateau,From one side to make works won a unique aesthetic value.In addition to the northwest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Zhang ’s novel is a vivid sketch a picture of the northwest produce living folk scene in life.On the other hand, those vivid characters and vivid Northwest dialect in the novels, more highlights the unique rhythm of the northwest folk.Depth of Zhang Xianliang's novels,we can obviously feel a lot only in the west to savor the distinctive qualities.Key words:The novels of Zhang Xianliang;Northwest;Dialect;Natural Environment目录中文摘要............................................ - 1 - 英文摘要............................................ - 2 - 绪论................................................ - 1 -1.张贤亮及其小说创作简况.................................... - 1 -2.张贤亮小说研究综述........................................ - 1 -一、西北独特的自然环境在张贤亮小说中的展现........... - 2 -二、西北生产生活及其带来的趣味性..................... - 3 -三、西北方言与高原小调............................... - 6 -(一)西北方言在小说中的体现................................ - 6 - (二)张贤亮小说中的高原小调赏析............................ - 7 -四、张贤亮西北民俗小说的成因........................ - 10 -(一)张贤亮的西部情缘..................................... - 10 - (二)“出卖荒凉”:张贤亮的独特文艺思想..................... - 10 -五、张贤亮西北民俗小说的影响及宁夏作家群体的崛起.... - 13 -(一)陈继明、石舒清、金瓯“三棵树”的成长................. - 13 - (二)中国文坛的“宁夏现象”和“文学林”的枝繁叶茂......... - 14 -1.中国文坛的“宁夏现象”................................ - 14 -2.宁夏“文学林”枝繁叶茂................................ - 14 -结语............................................. - 15 - 致谢............................................. - 15 - 参考文献........................................... - 16 -绪论1.张贤亮及其小说创作简况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这样一群作家,他们在新中国刚成立的二三十年里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从五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到被打成”右派”,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重新返回人们的视野,他们经历了生活的许多磨难,同时也在当代中国文坛上形成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

论张贤亮小说的创作特点

论张贤亮小说的创作特点

论张贤亮小说的创作特点王亚红[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张贤亮坎坷的个人际遇谈起,从根本上分析和把握了其小说创作的内在动力和特色创作成因。

再着重研究其小说——《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它们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着手,对作品中“饥饿”、“性”的涉及和“贱民”、“妇女”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作了深层次的挖掘。

同时,张贤亮小说创作过程中意境、诗情的融合与雅言、俗语的运用,也是本文探索的主要内容。

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对张贤亮小说创作特点的认识。

【关键词】:知人论文生命本能贱民畸奇诗情鉴往而知来的反思文学力求在对社会历史根源的发掘中引出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然而在反思浪潮中,张贤亮可称是“独树一帜”。

仅从一篇作品固然很难对一个作家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从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还是可以窥见此作家一定时期主要的取材特点、表现方式、感情基调、语言色彩的。

深究张贤亮小说,尤其是《唯物论者的启示录》九部系列中篇中最先两部——《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同样也是如此。

张贤亮是一位比较成熟的作家,他在其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着自己的个性与追求。

他有着较高的艺术表现才能。

张贤亮前期的作品虽然完整且具有一定深度,但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只不过混同于一般的“反思文学”。

只有在文学的不断发展中,他笔下的现实主义才走向深化,创作个性也才能鲜明地呈露出来。

然而,小说的一切内容与形式,只不过是为了表现作者深层次的思想,即用文学的客观审美意识去影射人类思想上根本性的思索。

张贤亮作品的思想内容客观、真切,技法朴实、圆润,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是什么因素形成了他作品的基调与深度?其作品及其创作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要评论这些,最好首先从他的人生经历谈起,然后才能更好地逐次展开对他创作特色的认识。

一、坎坷的际遇历史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历史中千千万万个体的遭遇却是偶然的。

阿·托尔斯泰富有形象的话语在此可以总结张贤亮苦难一生:“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

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五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五章

第五章新时期文学(1978-2000)一、单项选择题1.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A.舒婷和顾城B.北岛和海子C.绿原和牛汉D.艾青和公刘【解析】:A 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舒婷和顾城。

2.新时期以其巨大的震撼力和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A.《随想录》B.《新声集》C.《巴金近作》D.《创作回忆录》【解析】:A 本题考查巴金的作品。

老作家巴金以八十高龄写成的42万言的《随想录》,审视自己也审视社会,剖析自己也剖析时代,以“不隐瞒、不掩饰、不化妆、把心赤裸裸地掏出来”的巨大的真实力量震撼了文坛。

3.中篇小说《现实一种》的作者是A.余华B.张炜C.张贤亮D.马原【解析】:A 本题考查中篇小说《现实一种》的作者。

余华自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以来,作品的数量不多,但大多有影响并受到好评。

其中,尤以短篇小说《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往事与惩罚》、《鲜血梅花》、《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爱情》和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所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4.下面属于寻根小说的是A.《爸爸爸》B.《春之声》C.《红高梁》D.《苍老的浮云》【解析】:A 《爸爸爸》属于寻根小说。

5.由沙叶新创作的话剧作品是A.《陈毅出山》B.《陈毅市长》C.《绝对信号》D.《车站》【解析】:B 由沙叶新创作的话剧作品是《陈毅市长》.6.《陈毅市长》的结构特征是A.“人像展览”式B.“桔瓣”式C.“多人多事”式D.“冰糖葫芦”式【解析】:D 本题考查(陈毅市长)的结构特征。

《陈教市长》一剧采用“一人多事”和“冰糖葫芦”式结构,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陈毅的性格。

7.《陈奂生上城》的作者是A.高晓声B.陆文夫C.汪曾祺D.林斤澜【解析】:A 《陈奂生上城》的作者是高晓声.8.“伤痕小说”因下列哪位作家写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A.刘心武B.卢新华C.张洁D.王蒙【解析】:B 本题考查短篇小说《伤痕》的作者。

张贤亮作品之艺术特色

张贤亮作品之艺术特色

张贤亮作品之艺术特色
冯苹
【期刊名称】《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9)004
【摘要】现就张贤亮坎坷的个人际遇分析和把握其小说创作的内在动力、特色和创作成因.着重研究其小说--<灵与肉>、<绿化树>、<刑老汉和狗的故事>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进行分析.张贤亮小说善于发掘"伤痕美",善于在悲剧冲突中剖析灵魂,追求作品意境和诗情的融合.
【总页数】4页(P164-166,185)
【作者】冯苹
【作者单位】贵阳十七中,贵州,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7.5
【相关文献】
1.张贤亮作品中的女性情结 [J], 王涘海
2.张贤亮作品俄译研究述略 [J], 白杨;
3.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复活"——比析托尔斯泰作品与张贤亮《绿化树》中的人物形象 [J], 曾育嫔
4.张贤亮作品俄译研究述略 [J], 白杨
5.张贤亮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越南的翻译及命运 [J], 黄东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贤亮小说语言的地域特色
发表时间:2017-12-15T16:54:00.8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2期作者:杨金珠
[导读] 1957年的一场“右倾”运动给空前大量响应党的号召而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确定“右派分子”身份。

杨金珠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730300
摘要:1957年的一场“右倾”运动给空前大量响应党的号召而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确定“右派分子”身份。

而张贤亮就是其中一位因发表《大风歌》被错划成“右派分子”,劳动改造20余年。

关键词:张贤亮小说语言地方特色
张贤亮于1955年由北京移居宁夏,两年后就被打入错判20余年的深渊,但是,张贤亮对塞上江南——宁夏这片土地却有着特殊的感情。

所以说宁夏为张贤亮的第二故乡一点也不为过。

这种感情,在张贤亮的多部作品中都有显露。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不仅能读到大西北雄浑壮阔的风景,更能读到西北人民质朴的生产风俗。

具体的来说,张贤亮小说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方言土语的使用。

张贤亮的小说就是这样,从宁夏活人的口中吸收大量的有生命力、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保持着土色土香的纯真韵味。

它与宁夏苍茫大地的风土人情巧妙的结合,就能真实地在现作者笔下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及思想。

一、银川话韵调句式的独特韵味
在《陇上秋色》中,青年人问何书记的“声宝”牌录音机是自己买的还是别人送的,何书记说:“走你的走吧!不信,你去看发票。

”其中“走你的走吧”动词和代词的重复便是宁夏人说话的一种特色,既是一种特殊的强调作用,又能表现银川人说话的一种随意性。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也有很经典的一句宁夏腔调——“胡扯淡!连他妈命令也不会发”。

“胡扯淡”的意思即为乱说话,这样的语调在宁夏话中还有很多,从中也可以看出西北农村人说话的直爽,干脆与粗莽。

二、叠字的运用
宁夏人说话常有使用叠字的习惯,宁夏话中的叠字却是别有一番韵味,充满了地方特色。

《绿化树》中,营业部主任说:“赶快离开这穷窝窝子”。

这里的“窝窝子”不仅是个地点更是表现出了这个地方的局限性和范围的狭小。

又如,马缨花在谈到做饭技巧时候说:“黄萝卜切成丁丁子,希不美!”也是一种强调事物的状态的口语词汇。

再如《河的子孙》中这一类叠字就相当丰富了。

诸如:学生娃娃子、侧影影子、叶尖尖子、草人人儿,比比皆是。

三、平实朴素的口语
如天贵回忆解放前自己被征兵时,母亲送他到县上,一定要他照张相,“妈说,照个相,人的霉影影子就脱在纸上了,人就能转运……相片前面,是一盆白不磁拉的叫不上名字的花。

人背后挂着黑不溜秋的布单。

”这里“白不磁拉”、“黑不溜秋”都是口语词汇,仅仅通过几个口语词汇便表现出了封建妇女的迷信思想也突出了照相馆的简陋。

在《灵与肉》中,老放牧员安慰因说了“实话”而被当成“右派”的许灵均安心劳动,说道:“话可说回来,还是劳动好,别当干部。

我快70的人了,眼不花、耳不聋、吃炒豆子嘎巴嘎巴的……”他以通俗、形象的语言表明了自己对官场的是非观念,还以自己的身体状况说明了劳动的好处。

这样的语句出于一个历经世道的老者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看透世间的正误,只求身体的安康。

四、生动的比喻
比喻,如那满天星斗,在言语的长空随处可见,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无限的能量,稍加择用,即可化重为轻,化劣为优,点石成金。

而西北宁夏话中的比喻,更是突出了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用生活中及其普通的事物或是农具等,便可生动的比喻一件复杂的事情。

《陇上秋色》中,长安规劝进义不要忘了过去:“你忘哪?那一年,为了两荷包豆子,让‘ 甩手掌柜’捆了你一绳子。

”“甩手掌柜”这一形象的比喻是形容只掌权不干实事的干部。

而“捆了你一绳子”比喻被逮捕处理。

这些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动作性,让人感到活灵活现。

《邢老汉与狗的故事》中,工作组宣布要把所有的狗在三天之内消灭掉,否则就是“窝藏了阶级敌人”,邢老汉十分不解与不舍,他说:“要毙我的狗就先毙我邢老汉!”队长去给邢老汉做工作,并说自己当干部的苦衷:“这些年来,我也学会了挑担子,总得两头都顾到。

哪头顾不到,扁担就得打滑,……你一个人,吃饱了连小板凳都不饿,好歹都能凑合……你就愁着一条狗,我这愁着三百好几的人呢!”“挑担子”,“两头都顾到”形象地说明了极左年代,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和难处。

不仅要按上面指示办事,又要尽可能保护群众的利益。

稍有闪失,扁担“打滑”就会出问题。

他用这种富于口语的比喻而且是农民朋友熟悉的事物来做比喻,说明了自己的难处与处境,又不失劝说的动机及条理性。

在张贤亮的纪实性小说《我的菩提树》中,描写了一位农民干部马队长讲话特点后,张贤亮感叹道:“他一口地方方言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他吐出每一个音都有别致的韵味,好像语言不是通过喉咙而是靠两片嘴唇和上下颚的张合拍出的,显得异常强劲有力。

……每句话都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这个评价是相当富有见地的,表现出了张贤亮长期使用宁夏方言土语的独到见解和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