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学(4学时)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疾病概论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
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
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
2019-4 《循环系统》教学大纲(基础修改)
《循环系统》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卓越班]使用)锦州医科大学·教务处二○一九年四月《循环系统》教学大纲(基础部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卓越班)总学时:108 理论学时:62 实践学时: 38 PBL: 8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循环系统》是一门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班开设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该课程依照“发生—结构—功能—常见疾病—治疗”的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将循环系统涉及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剔除了重复内容,力求使学生对循环系统进行微观到宏观、局部到整体、基础到临床的全面把握,增强学习知识的连贯性,提高对循环系统的整体认识,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阐明循环系统的基本理论,依据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临床专业本科“五年制”课程基本要求》,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循环系统》教学大纲,作为组织本课程教学活动以及对授课和学习水平进行监测、检查和评价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所列课程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一定都在课堂讲授,可通过多种方式教给学生(包括自学、参考书),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循环系统的重点内容。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前续的医学基础课程有人体基本形态与结构、生命的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生命的分子基础、免疫系统、病理学基础、药理学基础、病原生物学、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与本课程并行的医学基础课程有医学影像学、呼吸系统等。
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形态学与机能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并注意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分工、衔接和配合,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处理好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既要避免讲授内容的重复,又要保证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 正确认识循环系统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和结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即用整体唯物、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对立又统一的思想观点去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系统
防御保护
促进修复
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免疫物质具 有防御保护功能,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和维持机体的免疫力。
当机体受到损伤时,循环系统能够将血液 中的营养物质和修复因子输送到损伤部位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02
心脏生理
心脏结构与功能
心脏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呈倒置 圆锥形,大小约与本人拳头相等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 系统
• 循环系统概述 • 心脏生理 • 血管生理 • 血液生理 • 循环调节机制 • 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其生理改变
目录
01
循环系统概述
定义与功能
定义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功能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 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细胞的正常 代谢。
当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增大时,血流量增多;反之,血流量减少
。
血流量与血管管径的四次方成正比
02
当血管管径增大时,血流量显著增多;反之,血流量显著减少
。
血流量与血液的粘滞度成反比
03
当血液的粘滞度增高时,血流量减少;反之,血流量增多。
微循环与淋巴循环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
微循环的组成
组成及结构
心脏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能力。心脏内部被 分隔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管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 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妇产科学》(第9版)教学大纲(适用临床医学专业)
《妇产科学》(第九版)教学大纲Obstertrics and Gynaec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73(理论总学时40/实践总学时33)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3.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章节内容学时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自学第十七章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自学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自学第十八章外阴及阴道炎症0.3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2第十九章子宫颈炎症0.2第四章妊娠生理 1.5第二十章盆腔炎性疾病及生殖器结核1第五章妊娠诊断0.5第二十一章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2第六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自学第二十二章女性生殖器发育异常自学第七章遗传咨询、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与胎儿手术自学第二十三章盆底功能障碍性及生殖器官损伤疾病0.5第八章妊娠并发症第二十四章外阴肿瘤自学自然流产1第二十五章子宫颈肿瘤2异位妊娠1第二十六章子宫肿瘤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第二十七章卵巢肿瘤、输卵管肿瘤及原发性腹膜癌2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0.5第二十八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2早产0.5第二十九章生殖内分泌疾病第九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异常子宫出血 1.5心脏病1闭经1糖尿病1多囊卵巢综合征1病毒性肝炎0.5绝经综合征0.5性传播疾病1第三十章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1急性阑尾炎自学第三十一章计划生育自学第十章胎儿异常:胎儿窘迫、多胎妊娠 1.5第三十二章性及女性性功能障碍自学第十一章胎儿附属物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2.5第三十三章妇女保健自学第十二章正常分娩2第三十四章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自学第十三章异常分娩2第三十五章妇产科内镜自学第十四章分娩期并发症2第十五章产褥期与产褥期疾病-产褥感染0.5第十六章妇科病史及检查自学教学进度安排序号内容所属章节学时1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第三章2 2妊娠生理、妊娠诊断第四、五章2 3自然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第八、十一章2 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第八章2 5心脏病、糖尿病第九章2 6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第八、九章2 7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第十一章2 8正常分娩第十二章2 9异常分娩第十三章2 10胎儿窘迫、多胎妊娠、产褥感染第十、十五章2 11分娩期并发症: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子宫破裂第十四章2 12异位妊娠、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第八、三十章213生殖器炎症、盆腔器官脱垂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三章214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第二十一章215子宫颈肿瘤第二十五章216子宫肿瘤第二十六章217卵巢肿瘤、输卵管肿瘤及原发性腹膜癌第二十七章218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第二十八章219异常子宫出血、绝经综合征第二十九章220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第二十九章2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生育调控的一门临床学科。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科学,主要关注疾病对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影响。
以下是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1. 循环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心脏病理生理学和血管病理生理学。
心脏病理生理学研究心脏疾病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如心肌梗塞、心肌病等。
血管病理生理学研究血管病变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2. 呼吸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呼吸系统疾病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
主要关注气流限制、肺泡损伤和通气血流不匹配等问题。
3. 消化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消化系统疾病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如消化道出血、溃疡病等。
关注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紊乱。
4. 泌尿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泌尿系统疾病对尿液产生和排泄功能的影响,如肾炎、尿路结石等。
关注肾小球滤过、尿液浓缩和酸碱平衡等生理过程的异常。
5. 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对神经元和神经递质功能的影响,如中风、帕金森病等。
关注神经细胞死亡、突触传递异常和神经电活动紊乱等问题。
6. 免疫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免疫系统疾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如自身免疫病、感染等。
关注免疫细胞的活化、抗原识别和免疫反应的紊乱。
7. 内分泌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内分泌系统疾病对激素分泌和调节功能的影响,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关注激素合成、分泌和靶器官反应的异常。
以上是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疾病的产生机制和发展规律,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十二章DIC(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十二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A 型题2.DIC 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0.199,0.34,03 临床)A.血液凝固性增高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B.血液凝固性降低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答案] C[题解] 在DIC 发病中,早期凝血过程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阶段,形成大量微血栓。
随着凝血过程的激活,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故在DIC 晚期时血液又转为低凝状态,临床发生多器官明显出血。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D.纤溶亢进B.凝血酶原的激活E.凝血功能异常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答案] E[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和消耗,凝血酶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亢进。
4.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A.败血症D.胰腺癌B.宫内死胎E.器官移植C.大面积烧伤[答案] A[题解]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病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
其中感染性疾病居首位,约占所有原发病的 1/3。
5.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触发是由于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组织因子与下列哪一凝血因子结合而开始的?A.凝血因子ⅩD.凝血因子ⅧB.凝血因子ⅨE.凝血因子ⅦC.凝血因子Ⅺ[答案] E[题解]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组织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而开始的。
7.激活的凝血因子Ⅶa与组织因子(TF)复合物可激活A.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ⅩD.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ⅫB.凝血因子Ⅹ和凝血因子ⅨE.凝血因子Ⅸ和凝血因子ⅪC.凝血因子Ⅲ和凝血因子Ⅷ[答案] B[题解] Ⅶa-TF 复合物既可激活Ⅹ因子(传统通路),也可激活Ⅸ因子(选择通路),从而启动凝血反应。
8.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是通过活化A.凝血酶原D.Ⅻ因子B.维蛋白原E.组织因子C.钙离子[答案] D[题解] 多种病因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使内皮胶原暴露,因其表面带有负电荷因,此血流中的带正基团的因子Ⅻ与其结合,转变为有活性的因子Ⅻa,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生理学课件循环系统
生理学课件循环系统生理学课件:循环系统一、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循环系统是生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本文将对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调节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二、循环系统的组成1.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泵血。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2.血管: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返回心脏,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负责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
3.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态部分,含有水、蛋白质、电解质等成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
三、循环系统的功能1.氧气输送:循环系统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满足其生理需求。
2.营养物质输送:循环系统将营养物质从消化系统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为其提供能量和原料。
3.代谢废物清除:循环系统将代谢废物从组织和器官带回肝脏和肾脏,进行解毒和排泄。
4.内环境稳定:循环系统参与维持体温、pH值、电解质浓度等生理参数的稳定。
5.免疫防御: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四、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和血管进行调节,以适应机体生理需求的变化。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主要通过激素调节心脏、血管和肾脏的功能。
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等激素参与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3.自身调节:心脏和血管具有自身调节功能,如心脏的自律性、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等。
五、循环系统的临床意义1.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的主要类型,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
国家开放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章节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章节自测参考答案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健康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
1.体格健全2.不生病3.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4.社会适应力的完全良好状态5.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2.疾病是指()。
A.机体有不适感B.细胞受损的表现C.机体对内外环境协调功能异常D.劳动力下降和丧失E.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3.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条件B.疾病的原因C.疾病的危险因素D.疾病的诱因E.疾病的外因4.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的是()。
A.病毒B.细菌C.四氯化碳D.立克次体E.疟原虫5.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于()。
A.病因的数量与强度B.存在的诱因C.机体的抵抗力D.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E.机体自稳调节的能力6.死亡的概念是指()。
A.呼吸、心跳停止,各种反射消失B.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终止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停止D.脑干以上处于深度抑制状态E.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性损伤7.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
A.植物人状态B.濒死状态C.脑死亡D.生物学死亡E.临床死亡8.脑死亡的判定标准不包括()。
A.心跳停止B.自主呼吸停止C.颅神经反射消失D.不可逆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E.瞳孔散大或固定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一、单项选择题1.支气管黏膜上皮由原来的纤毛柱状上皮转化为鳞状上皮是指()。
A.增生B.再生C.化生D.萎缩E.肥大2.从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另一种成熟的细胞类型的过程称为()。
A.增生B.化生C.间变D.不典型增生E.肿瘤性增生4.萎缩是指()。
A.器官、组织的体积变小B.组织细胞变小C.组织的细胞减少D.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变小E.间质纤维细胞增多1.最易导致脑萎缩的因素是()。
A.颅内压升高B.脑膜刺激征C.脑脓肿D.脑动脉粥样硬化E.颈内动脉栓塞5.患者,男,68岁,患高血压病20年,临床叩诊心界大,心肌最可能出现的病变是()。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损伤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损伤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
本章为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13)、简述题(5)、填空题(7)。
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损伤第一节原因及条件第二节发生机制第三节功能代谢变化第四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重点难点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缺血-再灌注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多、钙超载及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的机制;自由基生成增多、钙超载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熟悉:炎症反应过度激活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脑功能代谢的变化。
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13)1、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当血流重新恢复后,组织的损伤程度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综合症。
2、缺血预适应:是指组织器官经反复短暂缺血后,会明显增强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抵抗力的现象。
3、氧反常:是指预先用低氧溶液灌注组织器官或在缺氧条件下培养细胞一定时间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组织及细胞的损伤不仅未能恢复,反而更趋严重,称为氧反常。
4、钙反常:是指以无钙溶液灌流离体大鼠心脏2分钟后再以正常含钙溶液灌注时,心肌电信号异常、心脏功能、代谢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钙反常。
5、pH反常:是指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加重细胞损伤,称为pH反常。
6、活性氧:是指由氧组成的化学性质较基态氧活泼的含氧代谢物质,包括氧自由基和非自由基的物质。
7、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的总称。
2024年生理学4循环系统
生理学4循环系统一、引言循环系统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并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理学4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系统的运行机制。
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心脏由四个心腔组成,分别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受到心脏传导系统的控制,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等。
三、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管是循环系统的输送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静脉则将血液从全身各个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是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交换的场所。
四、血液循环的过程血液循环分为两个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指心脏将氧合血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收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将其输送回心脏。
肺循环是指心脏将二氧化碳-rich的血液泵送到肺部,经过气体交换后,将氧合血输送回心脏。
五、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心脏传导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来实现,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体液调节则主要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来实现,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抗利尿激素和心钠素等。
六、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和血管疾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也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七、生理学4循环系统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并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对于我们预防和治疗循环系统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脏的结构1.四个心腔:心脏由四个心腔组成,分别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
病理生理学题库第十二章DIC(最新整理)
第十二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A型题2.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0.199,0.34,03临床)A.血液凝固性增高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B.血液凝固性降低 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 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答案] C[题解] 在DIC发病中,早期凝血过程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阶段,形成大量微血栓。
随着凝血过程的激活,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故在DIC晚期时血液又转为低凝状态,临床发生多器官明显出血。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 D.纤溶亢进B.凝血酶原的激活 E.凝血功能异常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答案] E[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和消耗,凝血酶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亢进。
4.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A.败血症 D.胰腺癌B.宫内死胎 E.器官移植C.大面积烧伤[答案] A[题解]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病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
其中感染性疾病居首位,约占所有原发病的1/3。
5.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触发是由于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组织因子与下列哪一凝血因子结合而开始的?A.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ⅧB.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ⅦC.凝血因子Ⅺ[答案] E[题解]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组织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而开始的。
7.激活的凝血因子Ⅶa与组织因子(TF)复合物可激活A.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ⅫB.凝血因子Ⅹ和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Ⅸ和凝血因子ⅪC.凝血因子Ⅲ和凝血因子Ⅷ[答案] B[题解] Ⅶa-TF复合物既可激活Ⅹ因子(传统通路),也可激活Ⅸ因子(选择通路),从而启动凝血反应。
8.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是通过活化A.凝血酶原 D.Ⅻ因子B.维蛋白原 E.组织因子C.钙离子[答案] D[题解] 多种病因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使内皮胶原暴露,因其表面带有负电荷,因此血流中的带正基团的因子Ⅻ与其结合,转变为有活性的因子Ⅻa,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一、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4学分: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验课25学时。
四、课程模块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考试课程。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病理生理学是从机能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六、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各章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学习基本病理过程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有关知识上来。
从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的本科医学生。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教学任务;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和一般规律;3.了解新的死亡(脑死亡)概念。
【主要内容】一、绪论: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学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及主要学习和研究方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疾病概论:1.疾病概念。
2.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一般规律和转归。
3.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和意义。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2、熟悉钾代谢障碍的分类、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病理学》课程教案大纲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病理学是中央电大医科类专科护理学专业、药学专业一门必修课。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它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疾病过程中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的科学,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新的病理学课程教案大纲,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案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新的课程结构的形式重新组合,将疾病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形态学改变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观念,注重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基本病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本课程课内学时108,6学分。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本课程的教案,强调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通过学习,使学员初步具备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改变、疾病的转归与结局等方面认识、分析疾病的能力,为学习后续各科临床课和提高工作质量打下扎实的疾病学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前修课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等,后续课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基本教案要求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必须注重病变的观察和分析,注重复制疾病的动物模型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总结。
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的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观察疾病、分析疾病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实验是病理学教案中必须实施的环节。
对于教案内容,本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考虑到护理学专业与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考核的侧重点有区别,具体要求在本课程的考核说明体现。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案软件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课程编号:10410036学时与学分:3 学分/54 学时(其中实验学时:12 学时)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合用专业(方向):药学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属于西医学基础课程。
课程重要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其重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普通规律,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和原理,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根据。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涉及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及录像等),学习过程中要理论亲密联系实际。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第一章绪论 1 学时目的规定【掌握】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
【理解】理解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办法。
教学内容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过程概念。
2.病理生理学的重要研究办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二章疾病概论 2 学时目的规定【掌握】掌握健康、疾病的概念,掌握脑死亡概念。
【熟悉】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和发病学,熟悉疾病因素、条件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
【理解】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通规律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判断原则和脑死亡的意义。
教学内容1.健康与疾病:健康的概念;疾病的概念。
2.病因学(1)疾病发生的因素:概念、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少或过多,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疾病发生的条件:概念、因素与条件的关系。
3.发病学(1)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通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
(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习题——第十二章休克(含答案)
第十二章休克【学习要求】掌握休克的概念。
掌握休克Ⅰ期微循环的改变、机制及代偿意义。
掌握休克Ⅱ期微循环的改变、机制及后果。
掌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概念。
掌握休克时肺、肾和心功能的变化。
熟悉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熟悉休克Ⅲ期微循环的改变。
熟悉休克时细胞损伤的变化及代谢障碍。
熟悉血管活性胺类(儿茶酚胺和组胺)、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在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熟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发生机制;熟悉MODS的发病机制。
熟悉休克时脑、肝功能的变化。
了解休克Ⅰ期、Ⅱ期和Ⅲ期的临床表现。
了解血管升压素、心房利钠肽、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激肽和内源性阿片肽在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SIRS在休克发生中的作用。
了解MODS的发病经过及临床类型。
了解休克时胃肠、免疫、凝血和溶血系统的功能变化。
了解治疗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
【复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休克是A.以血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B.以急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C.心输出量降低引起的循环衰竭D.外周血管紧张性降低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E.机体应激反应能力降低引起的病理过程2.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典型表现不包括A.中心静脉压降低B.心输出量降低C.动脉血压降低D.肺动脉楔压增高E.总外周阻力增高3.下列哪项不属于高排低阻型休克的特点A.总外周阻力降低B.心输出量增高C.脉压增大D.皮肤温度增高E.动-静脉吻合支关闭4.下列哪项不是休克Ⅰ期微循环的变化A.微动脉、后微动脉收缩B.动-静脉吻合支收缩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D.真毛细血管关闭E.少灌少流,灌少于流5.休克Ⅰ期“自身输血”主要是指A.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B.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C.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D.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E.缺血缺氧使红细胞生成增多6.休克Ⅰ期“自身输液”主要是指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B.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增多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D.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7.下列哪项因素与休克Ⅱ期血管扩张无关A.酸中毒B.组胺C.5-羟色胺D.腺苷E.激肽8.下列哪型休克易发生DICA.感染性休克B.心源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失血性休克E.神经源性休克9.休克时细胞最早受损的部位是A.微粒体B.线粒体C.溶酶体D.高尔基体E.细胞膜10.休克时细胞最早发生的代谢变化是A.脂肪和蛋白分解增加B.糖原合成增加C.Na+-K+-ATP酶活性降低D.从优先利用脂肪酸供能转向优先利用葡萄糖供能E.血中酮体增多11.下列哪种体液因子未参与休克的发生A.内皮素B.血管紧张素ⅡC.心房利钠肽D.激肽E.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2.下列哪种体液因子不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A.儿茶酚胺B.5-羟色胺C.内皮素D.心房利钠肽E.血管紧张素Ⅱ13.下列哪项不属于SIRS的表现A.心率>90次/minB.呼吸>20次/minC.PaCO2<40mmHgD.白细胞计数>12×109/LE.白细胞计数<4.0×109/L14.SIRS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不包括A.细胞大量凋亡B.全身高代谢状态C.全身耗氧量增高D.心输出量增加E.多种炎症介质释放15.MODS最常见的病因是A.营养不良B.严重创伤和感染C.输液过多D.吸氧浓度过高E.机体免疫力低下16.下列哪型休克MODS的发生率最高A.感染性休克B.心源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失血性休克E.神经源性休克17.MODS时肺部的主要病理变化不包括A.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B.肺泡上皮细胞增生C.肺水肿形成D.肺泡萎缩E.透明膜形成18.MODS时急性肾功能障碍不易出现A.少尿或无尿B.尿钠减少C.高钾血症D.代谢性酸中毒E.氮质血症19.重度低血容量性休克最易受损的器官是A.心B.脑C.肾D.肺E.肝20.休克初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A.肾灌流不足B.持续性肾缺血C.肾毒素作用D.急性肾小管坏死E.输尿管阻塞21.非心源性休克引起心功能障碍的因素不包括A.冠脉灌注量减少B.心肌细胞凋亡C.高钾血症D.心肌抑制因子E.内毒素22.MODS时不存在下列哪项胃肠功能变化A.胃黏膜损伤B.肠缺血C.肠梗阻D.应激性溃疡E.肠腔内毒素入血23.下列哪项是监测休克输液量的最佳指标A.动脉血压B.心率C.心输出量D.肺动脉楔入压E.尿量24.选择扩血管药治疗休克应首先A.纠正酸中毒B.改善心脏功能C.应用皮质激素D.充分扩容E.给予细胞保护剂25.应首选缩血管药治疗的休克类型是A.心源性休克B.感染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失血性休克E.创伤性休克B型题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动-静脉吻合支关闭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回流增多微循环有微血栓形成直捷通路关闭休克Ⅰ期微循环的主要变化是休克Ⅱ期微循环的主要变化是休克Ⅲ期微循环的主要变化是增加微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善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减慢心率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利钠、利尿血管紧张素Ⅱ可激肽可内源性阿片肽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心房钠尿肽可X型题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典型表现为动脉血压降低中心静脉压降低心输出量降低总外周阻力降低引起血管源性休克的原因包括过敏感染烧伤高位脊髓损伤休克Ⅱ期导致血管扩张的物质为腺苷组胺激肽酸性代谢产物休克Ⅲ期诱发DIC的原因是凝血因子缺失血流速度减慢组织因子释放异性输血休克时细胞损伤的表现为溶酶体肿胀线粒体合成ATP减少细胞水肿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SIRS的诊断标准包括体温>38℃心率<60次/min呼吸>20次/min白细胞计数<4.0×109/LMODS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肠道细菌移位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高代谢状态缺血-再灌注损伤MODS时肺部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肺毛细血管发生DIC肺水肿肺泡萎缩透明膜形成二、名词解释shockhypovolumic shockvasogenic shockcardiogenic shock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三、填空题1.休克是以机体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尤其是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的病理过程。
第十二章 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学(4学时)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心脏内激动发生异常或 激动传导障碍所引起的心脏活动节律异常。
发生机理:激动形成异常
激动传导异常 对机体的影响: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心律不齐
二、血液分流 血液分流(blood shunting)指心脏左、右两侧或较 大的动、静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时可发生血液分流。
发生机理: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室间隔缺损
第二节 代偿适应反应
(一)心脏代偿
CO= stroke volume ×heart rate
3. 心肌改建与心室重构 (myocardial remodeling and ventricular remodeling)
定义:指在持续负荷过重及神经、体液过度激活状态下, 心肌组织在结构、功能、数量及基因表达等方面所发生 的适应性变化。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当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及组织间液 增多和静脉系统(体循环和 / 或肺循环)的淤血,并出 现水肿,临床上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肌衰竭:是指心肌自身舒缩能力严重降低所引起(如 心肌炎、心肌梗塞)所致的心力衰竭。
机械应力
缺血缺氧 细胞膜去极化 营养不良
G蛋白偶联 受体激动剂
代谢因素
溶血卵磷脂
信号
受体
通路
效应
心肌重构发生的信号转导机制
心肌重构发生的信号转导机制
信号 受体 儿茶酚胺 血管紧张素Ⅱ 内皮素 G蛋白耦连受体 G蛋白 通路 Src, JAK 压力负荷,牵张刺激 机械受体(整合素) PLC PIP2 生长因子 受体TPK PI3K, Grb2
意义:增加心室充盈,CO↑ ,维持血压 长期作用:心脏前后负荷↑,耗氧↑
循环系统病理学导论
心肌收缩力减弱
导致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常见于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
心脏舒张功能受限
使得心室充盈受限,影响心脏的前负荷,常见于心包疾病、心肌肥 厚等。
心脏传导系统异常
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如心脏传导阻滞等。
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改变
血管壁弹性减弱
使得血管对血压的缓冲作用降低,易导致高血压,常见于动脉硬 化。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将更加个性化、精准化,例如基因诊断、靶向治疗等。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将在循环系统疾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大数据分析疾病规律等。
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
未来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将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例如心血管内科、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 联合诊治,以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
血管内皮损伤
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引发血管炎症和血栓形成,如血管炎、动 脉粥样硬化等。
血管平滑肌异常增殖
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血液流动,如血管肌瘤、动脉狭 窄等。
血液成分异常对循环系统影响
01
02
03
红细胞增多
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血 流阻力增大,易导致血栓 形成和栓塞,如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
炎症因子
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等,反映心血管系统炎症反应 情况,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
凝血与纤溶系统相关指标
如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用于评估血栓前状态及抗凝 治疗效果。
基因诊断在循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01
单基因遗传病筛查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筛查与循环系 统相关的单基因遗传病,实现早 期诊断和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s Ras
Raf MEK
DG
PKC
效应
转录因子磷酸化激活 C-myc, C-fos基因激活
ERK
心肌重建(remodeling )
第二节 代偿适应反应
(一)心脏代偿 心室重构的表现
CO= stroke volume ×heart rate
向心性肥大:压力负荷↑,心肌并联性增生,心腔无扩张 离心性肥大:容量负荷↑,心肌串联性增生,心腔扩张肥厚 长期负荷加重,心肌核酸、蛋白质合成↑ 间质成分增多:胶原增生,心肌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 (瘢痕形成) 心肌重构的意义: 1、形成慢,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持久代偿 2、过度肥大(不平衡生长),收缩力↓ (心肌相对缺血、缺氧,ATP↓,儿茶酚胺↓)
当代偿无法维持CO,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 衰竭将不可避免。
四、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各种
心脏疾病的最后归宿;心脏病学的最后战场。
理解心力衰竭发生机制的的基础— 认识心肌舒缩功能正常的条件: 1. 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结构和功能正常
2. Ca2+运转正常 (收缩和舒张各个环节)
循环系统的病因学
一、循环系统疾,瓣膜,心包,大血管, 先天性畸形
扩张性心肌病: 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障碍 肥厚性心肌病: 心室腔减小,心律失常
二、循环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真菌等
物理因素:严寒、高温、空气污染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当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及组织间液 增多和静脉系统(体循环和 / 或肺循环)的淤血,并出 现水肿,临床上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肌衰竭:是指心肌自身舒缩能力严重降低所引起(如 心肌炎、心肌梗塞)所致的心力衰竭。
molecular remodeling myocardial hypertrophy myocardial remodeling ventricular remodeling
分子改建 (分子) 心肌肥大 (细胞) 心肌改建 (组织) 心室重构 (器官)
容易混淆和混用的描述 心脏重构(Myocardial Remodeling:):心肌细胞肥
意义:增加心室充盈,CO↑ ,维持血压 长期作用:心脏前后负荷↑,耗氧↑
(二)心脏外的代偿
2. 血管收缩,血液重分布
动脉收缩: 维持血压 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 过度收缩 — 后负荷过重;CO↓。
组织缺血缺氧
静脉收缩: 促进回流 过度收缩 — 前负荷过重;CO↓。 血管扩张药物治疗: 如用硝普钠等调整前、后负荷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心脏内激动发生异常或 激动传导障碍所引起的心脏活动节律异常。
发生机理:激动形成异常
激动传导异常 对机体的影响: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心律不齐
二、血液分流 血液分流(blood shunting)指心脏左、右两侧或较 大的动、静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时可发生血液分流。
发生机理: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室间隔缺损
机械应力
缺血缺氧 细胞膜去极化 营养不良
G蛋白偶联 受体激动剂
代谢因素
溶血卵磷脂
信号
受体
通路
效应
心肌重构发生的信号转导机制
心肌重构发生的信号转导机制
信号 受体 儿茶酚胺 血管紧张素Ⅱ 内皮素 G蛋白耦连受体 G蛋白 通路 Src, JAK 压力负荷,牵张刺激 机械受体(整合素) PLC PIP2 生长因子 受体TPK PI3K, Grb2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分类和分期
1.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梗塞,炎症 (一)病因 2. 心脏负荷过度 :血压,血量 3. 心脏收缩/舒张不同步
冠心病
高血压
扩张性心肌病
(二)诱因—加重心脏做功负担的原因(使心肌 耗氧量增加或供氧、供血减少)
1. 感染
2. 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3. 妊娠和分娩 4.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5. 劳累,激动(各种应激…) 水钠潴留 第五章的内容 高钾血症
本章重点 心力衰竭
第三节 心力衰竭
Preload(前负荷,容量负荷) is the enddiastolic filling pressure of the ventricle just before contraction.
Afterload(后负荷,压力负荷)is the force against which the ventricle contracts.
酸中毒
(三)分型和分期 程度
快慢
1. 分型的原则 CO高低 部位 机制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发生前心输出量增 高,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虽 有下降,但仍正常或高于正 常。
2. 分期—程度
甲状腺功能亢进 严重贫血 妊娠 脚气病(Vit B1缺乏) 动静脉瘘
三、出现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代偿目的维持心输出量
正常心脏
正常心肌
重构心肌
心肌肥大 (向心性,高血压)
心脏扩张(离心性肥大)
(二)心脏外的代偿
CO= stroke volume ×heart rate
1. 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 机理 1).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 近曲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加(滤过分数…) 3). 醛固酮和ADH促进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
Cardiac Insufficiency
致病因素
The heart is
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
unable to maintain
CO sufficient for
心输出量(CO)下降
the metabolic
requirements of
不能满足机体需要
tissues.
几个概念的鉴别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已进入失代偿期,并伴有不 同程度临床症状的心功能不全。与心功能不全本质是相 同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区别。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包括了心功能从完全代偿到失代偿的整个 过程。
Cardiac Insufficiency
需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 2. 为什么心脏病人可以没有症状生活很多年?
3. 心力衰竭时心肌发生了什么变化?
4. 心力衰竭症状的基础是什么?
5. 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一、概述—几个概念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心脏的心输出量 可随机体代谢率的升高而增加。 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在各种致 病因素作用下,心脏泵血功能受损,但机体通过动用 心力储备而不出现临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或心功能 障碍(cardiac dysfunction)或心功能不全代偿期。
第十二章 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南方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病理生理教研室 郭晓华 lanblue2013@
循环系统
中心话题
Cardiac Output (CO)
主要内容 1. 循环系统疾病的病因学
2.
3. 4.
循环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
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发生常见原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1缺乏,贫血 , 充血性心力衰竭 发生机理机理:心脏β受体的反应敏感性增强 对机体的影响:血管、心脏
四、冠脉循环功能不全
冠脉循环功能不全主要由冠状动脉病理变化所引起,
如血管通道狭窄,甚至阻塞。 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心肌缺血缺氧 心脏功能障碍
五、其它 血压异常 心律失常 血液分流 高动力循环状态 冠脉循环功能不全 微循环功能障碍 血液流变性障碍 血管张力调节障碍 呼吸衰竭 休克 心力衰竭 猝死
3. ATP供应和利用正常
心肌收缩的6个环节(化学信号物理动作)
compartment of calcium in the cell
PMCA :Plasma membrane Ca2+ ATPase SERCA: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Ca2+-ATPase
钙离子的耦联作用: 收缩时肌浆网内钙释放,细胞膜上外钙内 流;舒张时肌浆网摄取,钙离子外流。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在有足够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肌舒缩功能 降低或充盈受限,导致以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 体需要并伴有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循环功能障碍。
1. 氧气和养料供应的需要 2. 把静脉回流血液充份搏出的需要 3. 安静和劳动状态时的需要
生活方式:少动、多食、吸烟、饮酒 精神心理因素:激动、压力、抑郁等 遗传因素 年龄与性别因素
三、常见心血管病的病因学
瓣膜病 心肌病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平均血压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X X 外周阻力 平均血压 = 心输出量
血管容量 肾小球滤过率 钠排泌 细胞外液量 肾神经活性 心肌收缩力 肾上腺素类活性
第二节 代偿适应反应
(一)心脏代偿
CO= stroke volume ×heart rate
2. 心脏扩张 (紧张源性扩张),收缩力增强
机理:容量负荷增大, Starling定律作用: 在一定限度内心肌初长度越长,收缩力越强 肌节长度:1.7-2.1m, 收缩力↑ >2.2 m, 收缩力↓ 交感神经兴奋,收缩力增强 意义:1). 急性代偿,无能量储备增加,不能持久 2). 过度扩张后,收缩力↓(肌源性扩张) a 肌节>2.2μm,粗、细肌丝功能重叠↓ b 耗氧量↑,心肌耗氧量三要素: 心率、心脏张力、心肌收缩性
CO= stroke volume × heart rate
(一)心脏代偿 1.心率加快
CO= stroke volume ×heart 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