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 老师卷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必修3第11课《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实词“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和虚词“之、其”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地认识作者的观点。
3、掌握“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时:3课时学法:小组自学与教师点拨,个别指导与集体讲授第一课时预习积累 :1、概知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弄清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识记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说”比“论”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1课《师说》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师说》【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⒈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⒉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⒈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后人又 于旁题刻“苍龙岭观韩退之大哭辞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 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做诗云:“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苦一笑传二妙。李柏不 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5.韩愈名字的传说
韩愈的散文以气势磅礴、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 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字书,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 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 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 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 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再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 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 “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 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 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的表露。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 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 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没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
《师说-韩愈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师说-韩愈》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理解《师说》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师说》的基本内容和结构;4.分析《师说》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5.能够运用《师说》中的名句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
二、导学内容: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他是唐代文学革新的主要代表之一,被誉为“文章先生”,与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唐宋八大家。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进学解》、《师说》等。
2.理解《师说》的主题和意义《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师生干系的重要性。
在文章中,韩愈通过对师生干系的赞美和讴歌,表达了对师道的尊重和珍视,强调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知识传承的重要性。
3.掌握《师说》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师说》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描述了韩愈对师道的珍视和推崇;第二节通过列举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师生干系,进一步强调了师生情谊的深厚;第三节则对现实中的师生干系进行了反思和规劝。
4.分析《师说》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师说》语言简练、朴实,行文流畅,富有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对师道的崇敬和怀念。
在修辞手法上,韩愈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力。
5.能够运用《师说》中的名句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通过进修《师说》,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漂亮的句子和表达方式,可以在写作或口头表达中灵活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导学活动:1.分组讨论:分组讨论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每组汇报一位学生进行总结。
2.朗读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师说》,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节奏。
3.名句背诵:让学生选择《师说》中的名句进行背诵,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演练。
4.写作训练:让学生根据《师说》的主题和意义,写一篇关于师生干系的作文,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教室讨论:通过教室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师说》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师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散文,它是白居易的一本笔记,记载了他的教育哲学,传达了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认识。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认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对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追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天生博识,不如教民;月出于东,不如教民;昆山之玉,不如教民。
”这句话传达了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用知识、技能来帮助人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让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自由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观察教育的情况,发现许多人都管教学不管兴趣,管书本不管生活。
这种教育方式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充实,教学内容不够有趣,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育要注重事业和道德教育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教育事业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因为任何文明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
没有良好的道德,就无法有真正的文明,无法有真正的教育。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教育,更要注重道德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良好品德的合格人才。
因此,在教育中注重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的传承,是教育的长远发展之道。
四、教育要注重师生相处之道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相处之道非常重要。
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诉求,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想。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成长,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师说》导学案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第一课时基础知识一、作者、背景和相关文学常识阅读《非常学案》P53“助读平台”,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识记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完成《非常学案》P53基础梳理 第一题 字音辨识自主学习一、 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二)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 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理解“经传”“贻”和句式“不拘于时”)“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3.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阅读课文第一、三段,完成答案)【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导学案(含答案)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师、道、惑、知等重点实词以及之、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背诵全文,落实翻译,积累名句。
课前案挖空练习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中案一、必备知识(一)文化常识1. 韩愈,字,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师说》(导学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第23课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2.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重点难点】1.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韩愈:字__________,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后人称他为“__________”。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一直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__________”,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赞韩愈为“__________”。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郯()子苌()弘老聃()子蟠()(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②()传授学业,解除疑惑。
③()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四、整体感知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的字。
《师说》导学案10(教师版)
《师说》导学案10(教师版)导读: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班级学号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2、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二、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写作背景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
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
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
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4、解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一课时导学案参考答案【预习案】一、1、(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探究案】一、1、学习的人2、用来……的3、谁4、跟从5、那些6、于7、句中停顿的语气词8、以……为师9、学习10、因此,无论二、三、1、(1)句中“师”的意思是老师,词性是名词,这是“师”本身的词性与意思。
(3)句中的“师”意思是学习,词性是动词,这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2)句中的“师”意思是以……为师,词性是动词,这种活用叫名词的意动用法。
四、1、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2、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3、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训练案】1.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2.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3.C(判断句)第二课时导学案参考答案【预习案】一、句读(dòu)或不(fǒu)焉乐(yuè)师谀(yú)二、1、流传2、欲:想要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3、超出4、尚且,还5、不及6、更加7、……的原因8、糊涂【探究案】一、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二、(一)1、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愚人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6、表示推测语气四、1、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2、两组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和自己与孩子的对比【训练案】1.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2.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3.C(例句和C是代词,ABD 皆为语气词)4.B第三课时导学案参考答案【探究案】二、1、之,代词,代童子;习,学习2、有的3、小的方面学习,明白4、复指前面的士大夫,相当于“这”5、互相6、一类的人7、嘲笑8、相近,相似9、不屑一提10、反而,比得上11、其,表反问语气;怪,奇怪五、1、将巫医乐师与士大夫进行对比,批判社会的不良风气。
(完整版)《师说》导学案答案
i精心整理《师说》导学案答案学时一一、2、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目的:吾师道也。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一、(二)知识积累嗟(ji ē)乎!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主谓之间)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结构助词,的)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其下(名作动,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连词,表转折)耻(意动,以......为耻)学于(介词,向)师(句式:介词结构后置)。
是故圣(形作名,圣人)益圣,愚(形作名,愚人)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连词,表顺承)教之;于(介词,对于)其(代词,他)身也,则耻(意动,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式:否定判断句)。
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句式:宾语前置),或(有的)师(名作动,从师学习)焉,或不(fǒu)(通“否”)焉,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而(连词,表转折)大(形作名,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明智)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代词,这,这些)人,不耻(意动,以......为耻)相(互相)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士大夫之(代词,这,这些)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连词,表修饰)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主谓之间)不复,可知矣。
二、dān)。
郯(三)2学时三一、动句)(赠送)之(代李蟠)。
(三)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二、分析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2、3):反面阐述(对比论证)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正面阐述(举例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原则。
《师说》导学案(教师)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
·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探究案
Ⅰ自学质疑——质疑促动思考,思考推动进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抨击“耻 学 于 师 ” 的 人 , 作 者 从 哪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了 对 比 论 证 ? 学习建议:请同学用 2 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
-1-
辽阳市二高中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三、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本文是阐
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的见解,“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③而耻学于师
(
)
-2-
辽阳市二高中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不拘于时
(
)
6、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①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所以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 ④于 不拘于时 其皆出于此乎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⑤师 吾师道也
师说导学案(教师用)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的实虚词和句式。
2、“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预习案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初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高中语文师说1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巩固练习一、双基夯实(14题,每小题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郯(tán)子六艺经传(zhuàn) 贻(yí)赠B.句读(dòu)苌 (chánɡ) 弘老聃(rān)C.阿谀(yù) 授(sòu)之书蟠(fán) 桃D.或不(fǒu)焉谄(chǎn)媚须臾(yú)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或不焉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孔子师.郯子、苌弘C.木直中绳,輮.感觉轮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足为外人道.也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圣人无常师.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原本)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流传)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士大夫之族.(类、辈)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B.师不必贤于.弟子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其皆出于.此乎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作《师说》以贻之.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其.出人也远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项是()(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师说》导学案(教师版)研究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正确读准字音和句子停顿2.理解古代论说文的特点,把握文章脉络,掌握主要内容3.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研究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2.分析句式和实词、虚词的用法研究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2.理解特殊文言现象学法指导】诵读法和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___(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望族___的后代,后人又称他为___。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后才登上仕途,历任官至吏部侍郎。
他的中年时代曾多次被贬,不得志。
___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___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他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
因此___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___、___、___、___、___、___、曾巩、___)。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研究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研究的恶劣风气,于___贞元十八年(802)任___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
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实际上是“说马”“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___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___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研究过程】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jù)乐师(shī)阿谀(___)___(___)___(chāng)___(___)经传(chuán)贻笑大方(yí xiào dà fāng)2.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大意。
2.通过学习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把握这两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课前自主学习一、作者名片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贞元八年(792),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作品主要有杂文《进学解》《杂说》《获麟解》《师说》,序文《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传记文《毛颖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诗歌《答张十一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
二、背景透视魏晋以来,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长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此风愈演愈烈,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文学常识1.说:“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读、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一、整体把握、认真阅读全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或不焉()官盛则近谀()郯子()师襄()苌弘()老聃()李氏子蟠()六艺经传()作《师说》以贻之()二、夯实基础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 受:___________ 惑:活用情况______________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活用情况____________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师:活用情况______________ 句式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___________ 之______ _____ 无句式三、内容探究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四、巩固练习1、文言词积累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吾从而师之之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2、翻译第一段五、拓展延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书》、、、。
有两种含义,一种即六种技艺:礼、乐、、、、(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一种即六经:《诗》、、、、、。
风、雅、颂、、、。
第二课时一、熟读课文第二段,夯实基础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__________ 师2、犹且从师而问焉.焉:__________ 师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下4、而耻.学于师耻:活用情况____________ 而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____________ 圣:活用情况________________ 愚:活用情况_________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__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__ 之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其:_________ 耻:____________ 惑:_____________8、句读.(读音___)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读音____)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_____________ 小学: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 ___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之:___________ 师耻10、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则而1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则:_____________12、君子不齿.齿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其:○1________________○2__ 乃二、内容探究分析第2段: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分析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
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三,课外巩固1、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文。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而耻学于师。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2、翻译文章第二段四、课外延伸。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勿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出自于《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注释:①行云:飘动的云彩。
②讴:唱歌。
③郊衢:郊外大路旁。
④抚节:按着节拍。
)①试翻译这个典故:②思考:说说你阅读本片段所领悟到的从师的态度或教育的艺术。
(点拨:即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第三课时一、夯实基础,掌握文言知识1、圣人无常师..常:_________师:________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________之:_________3、翻译句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
4、六艺..经传.(音:______)皆通.习之六艺:_______ 通:________5、不拘于时文言句式:_________ 学于余文言句式:_________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嘉:_____ 以:_______ 贻二、合作探究第三段和第四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分析第3段:本段的分论点是圣人无常师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分析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三、难点探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以现代观念总结作者从师为学的进步意义,并就课文第三段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
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以能者为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比较容易接受,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
韩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与"授业"。
因此,师与生的关系,就以"道"与"业"来衡量的。
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
教师不应受什么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
他说:"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句话反映了道德知识积累和教学的客观规律: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
这句话冲破了汉代重师法家法的旧框框,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教条,提出了为师的新标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是一种卓越的见解。
这句话还包含有"不耻相师",即"相互为师"的观念,提倡向更多的人学习,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向比自己有长处的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在内)学习。
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比《学记》所提出的"教学相长"又进一步:一方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地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的新思想。
四、课后巩固,翻译文章第三段五、质疑与反思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领悟从师学习的意义。
六、巩固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ú,阿谀,奉承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C )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③今之众人..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B)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4.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