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 老师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过程与方法:

自读、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一、整体把握、认真阅读全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或不焉()官盛则近谀()郯子()师襄()苌弘()老聃()李氏子蟠()

六艺经传()作《师说》以贻之()

二、夯实基础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__ 受:___________ 惑:活用情况______________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活用情况____________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师:活用情况______________ 句式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___________ 之______ _____ 无句式

三、内容探究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作者认为老师的作用是

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四、巩固练习

1、文言词积累

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吾从而师之

之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

2、翻译第一段

五、拓展延伸】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

《书》、、、。

有两种含义,一种即六种技艺:礼、乐、、、、(礼仪、音

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一种即六经:《诗》、、、、、。

风、雅、颂、、、。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第二段,夯实基础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__________ 师

2、犹且从师而问焉.焉:__________ 师

3、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下

4、而耻.学于师耻:活用情况____________ 而

5、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

是故:____________ 圣:活用情况________________ 愚:活用情况_________

6、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所以:__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__ 之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其:_________ 耻:____________ 惑:_____________

8、句读.(读音___)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读音____)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_____________ 小学: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 ___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之:___________ 师耻

10、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则而

1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则:_____________

12、君子不齿.齿

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其:○1________________○2__ 乃

二、内容探究

分析第2段: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分析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课外巩固

1、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文。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而耻学于师。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2、翻译文章第二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