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师说》导学案(学生).docx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积累并掌握文言知识。
一、作家、作品介绍,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欧阳修3、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恢复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
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经过二百多年,终于恢复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4、“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
5、六艺含义有二: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二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三、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落实加点字词,判断句式。
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必有师。
师者,所以惑也。
(句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句式:)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从师而问焉.();..()也远矣,犹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韩愈韩愈(768—824),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
死后谥“文”,故又称“”,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韩愈的文学理论和主张提倡“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3.了解“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4.解题①师:②说:③师说,5.写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预习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句读.( ) 或不.焉( ) 位卑.( ) 近谀.( )也欤.(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蟠.( ) 六艺经传.( ) (二)初读感悟熟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
环节三:文本研究【思考1】解读第一段1.解释下列词语①学者:②所以:③受:④其为惑.:⑤其闻.道也:⑥固:⑦吾从而师.之:⑧吾师.道也:⑨夫庸.:⑩无.贵无贱: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思考2】解读第二段1.解释下列词语①师道:②其出.人也远矣:③犹且:④问焉.:⑤众人:⑥而耻.学于师:⑦圣益.圣:⑧所以:⑨其.皆出于此乎:⑩于.其身.也:⑪则.耻师焉:⑫惑.矣:⑬句读:⑭或.师焉:代⑮或不.焉:⑯小学:⑰遗:⑱士大夫之族.:⑲不齿:⑳乃.反不能及:2.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表格。
必修一《师说》导学案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三课时学习内容:《师说》文言字词句知识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之、以、其、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学习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理解课文出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2、【能力目标】:①继续培养增强文言语感,提高理解文言字词活用多义和句式的能力。
学习重点:1、【知识目标】:①②学习难点:1、【知识目标】:③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
学习过程:【资料链接】【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
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
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
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
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
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
可见影响之大。
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
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师说》 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学习任务:1.根据课下注释读课文,读准句读,读出情感。
2.积累重点文言现象,翻译重点句子。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 点燃学生树立尊师重教思想的热情,古为今用,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过程:学习活动1:阅读下面的文段,编写一段文字,印在韩愈的名片上,不超过100字。
文段1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文段2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文段3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这样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文段4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
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
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
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
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是中国古代汉传佛教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师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助于人生的修养。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师说》作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该书,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师说》的内容介绍《师说》是南朝梁代僧人大鸿明所著的一部佛教经典。
书中共三十一章,主要讲解了佛教中的“师”与“弟子”关系,以及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要领。
本书内容详实、思想深刻,为后世佛教徒所传颂,成为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导学案内容及实施步骤2.1 整体分析本部分分三个阶段,需要分别完成涵盖了对《师说》的全面了解。
第一个阶段是概括,根据学生所学真题材料,概括出《师说》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第二个阶段是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习《师说》的每一章节,并理解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个阶段是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各章节的承接关系,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其中的思想。
2.2 学习方法在学习《师说》时,我们采用如下学习方法:(1)念经式阅读,每天读几章,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边看边思考,可以做阅读笔记。
(3)讨论式学习,可以交流学习心得。
(4)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思考轮廓。
2.3 实施步骤(1)首先,学生需要对《师说》的作者、出版时间、传播范围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其次,学生应该分章节整体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信息图表。
(3)然后,学生可以在读完每章节之后,记录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阐释其讲解的佛学概念和思想。
(4)最后,学生需要整体回顾《师说》,对每一章节进行概括,并探讨其思想核心,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4 教学效果通过学习《师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更好地理解其思想。
同时,他们还将获得以下能力:(1)独立思考的能力。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学科班级小组学号姓名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说”的文体知识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知识导引】(一)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十卷等。
代表作有论说文《原道》、《师说》、《谏佛骨表》、《进学解》,赠序《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叙述文《<张中丞传>后叙》,墓志铭《柳子厚墓志铭》,祭文《祭十二郎文》以及传奇小说《毛颖传》。
(二)文学主张: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三)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四)文体介绍:“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课前预习】(一)注音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蟠()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二)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义项(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则耻师焉(动词拜师)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⑥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2)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他)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⑥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往)(3)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他们)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些)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4)于: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②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③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表被动,被)(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向)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从)(介词,表比较,比)(5)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三)找出通假字并作出解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提高文言语句翻译能力;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论证方法。
3、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使用说明】1、独立完成本学案,注意对自己存在问题和疑惑的记录和总结。
2、各组组长督促落实,争取全部达标。
3、课时预设:3课时【导学过程】一、预习阶段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补充: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补充导入:《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2、预习自测:自读全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阿谀()郯子()苌弘( )老聃 ( ) 经传 ( ) 李蟠( ) 或不焉()贻 (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给有标注的字、词、句解释和翻译: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说导学案(学生版)
《师说》导学案(师)预习案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初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古之()学者..( )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句式: ],终不解矣。
生乎.( )吾前[句式: ],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句式: ],吾从.而.( )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式: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 )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式: ]。
《师说》导学教案设计
师说导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师说》的文本背景和作者传达的思想主题;•掌握《师说》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师说》的文本结构和语言运用;•理解并总结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
难点•理解并分析作者对教育和教师角色的思考;•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教师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教学准备•《师说》原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用引言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你认为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2.解释《师说》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对文本有所了解。
步骤二:阅读理解和分析1.学生自主阅读《师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分组讨论,总结文章的重要观点和观点依据。
步骤三:文本解析和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师说》的文本结构,包括引言、论述和结论。
2.解释文中用到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步骤四:讨论与分享1.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你同意《师说》中的观点吗?教师对你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步骤五:写作练习和展示1.要求学生以《师说》为主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2.学生互相交换短文,展示并讨论对方的写作。
步骤六:课堂小结和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做简要总结,重点归纳学生的收获和思考。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教师,珍惜教育机会。
五、课后作业•继续思考教育和教师角色的问题,并写一篇500字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师说导学教案设计师说导学教案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师说》的导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和内容。
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写作时间较短,导致有些学生的作文表达不够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写作的时间分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表达。
第十一课《师说》导学案(学生).doc
《师说》导学案设计人:李琴审核人:刘建国【目标导学】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掌握《师说》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实词以及,,于” “之” “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关特殊句式等。
2、能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辨析主要观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3、品味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字典等自学整理,总结归纳、疏通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名句,学习论证方法、增强自己的文言素养,并能背诵全文。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尊师重教,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思想和意识,学会根据生活实际看待作者的观点。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课文中文言知识的梳理以及文章的论证方法。
难点:韩愈“从师之道”的内涵。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自学”整理】【预习质疑】【学生自学步骤】:一:自主学习1、回忆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等课文,理解课文“师说”的含义;查阅关于韩愈的相关资料。
2、初读课文二遍,划出课文中自己不认识或者有疑问的字的读音,勾画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借助《名师一号》给这些字注音,理解词语意思,并把生疏的字、词语意思归纳整理。
3、再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翻译文章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把课文内容表达出来。
二:自我质疑我在自学本课中遇到的问题:【知识导学】一、关于“说”的文体:“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 一类文章。
“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说》导学案(学生)(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11 课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背诵全文。
【重点】1.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难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教具】多媒体【教时】 3 课时预习案学法导航1、依据辅读,掌握作家、作品及标题含义。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梳理文意。
3、完成“自学检测”所有题目,限时 25 分钟,独立完成,检验预习成果。
4、将预习中疑惑记录到“预习存疑”中,以备小组探究时解决。
Ⅰ文本辅读一、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三、题目解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师说 导学案(学生稿)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师、道、传”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乎、于、所以、也、则”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3、体会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借鉴论证艺术。
课前自习学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或师焉,或不.焉④官盛则近谀.⑤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⑥李氏子蟠.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⑧作《师说》以贻.之2、归纳整理师在文中出现26次,请结合工具书归纳整理它的意义。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襄()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道在文中出现11次,请结合工具书归纳整理它的意义。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3、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4、质疑问难请在此处写下你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相关链接】●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关于作者韩愈(?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的散文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师说导学案
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
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 ,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
学过的《捕蛇者说》 、《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翻译: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没有牙齿,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
他们可真奇怪呀?
16.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请指出正确的一项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
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C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
A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4.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 .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翻译: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
(完整版)学生师说导学案答案.docx
《师说》导学案【学目】知目:1、了解愈及其相关知。
2、累文中“ 、无、、道、、于”等文言虚的意思。
3、掌握通假字、古今异、活用等文言象能力目:本文运用正反比和破立合的方法情感目:1、理解本文所述的教的作用、从的重要性,端正学的度。
2、学会向人教,学会与人合作探究,培养尊重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解它在具体境中的意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形容的意用法,能解具体境中意的含。
3、区分文中的古今异,理解它的古今。
【教学点】学正反比和破立合的方法【教学方法】 1、法 2、点法 3、激疑法【教学】 3【学程】自主学一、知接:1、关于“ ”“ ”,古代、明一的文章的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 ”无大异,所以后来称理辨析之文文。
《文章辨体序》指出:“ 者,也,解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 ”属于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也可以叙,一般述自己某种事物的解。
“ ”与“ ”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都属“ ”一文章。
“ ”,古述和解,因而文体都可以按“解⋯⋯的道理”来理解。
《》意思是解关于“从”的道理。
中学段出的种体裁的文章有有《》、《》、《捕蛇者》、《少年中国》、《黄生借》等。
2、作者介愈( 768—— 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人。
祖籍昌黎,因昌黎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 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吏部”。
死后“文”,也称“ 文公”。
他幼年,刻苦自学, 25 中士, 29 以后任宣武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中曾几度被,他的整个中年代是不得志的。
愈是唐代古文运的倡者。
他反六朝以来浮的文,竭力主“文以道”,提出了“惟言之去” 、“辞必己出”的口号,当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
愈不是唐代古文运的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多人所的秀散文。
他的散文,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言朴,格健,气雄壮,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后世尊他唐宋八大家(愈、柳宗元、欧阳修、洵、、、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导学案学生版
《师说》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及句式。
【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2、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教学难点】1、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1.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2.解题二、教学步骤1、朗诵点拨(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断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从/而师之(3)检测以下读音从师( ) 从容(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句读()读书()或师焉或不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官盛则近谀()须臾( )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 )冉( ) 李氏子蟠( ) 作师说以贻( )之(4)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三、当堂训练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C.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D.余嘉其能行古道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今之众人..(许多人)B.所以..为圣(…的原因)..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原因)圣人之所以C.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无.贵无贱(无论,不分)D.余嘉其能行古道..师之(接着,然后)..(古人从师的风尚)吾从而3.选出加点字与“吾从而师之”中的“师”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A.小学而大.遗B.而耻.学于师C.孔子师.郯子之徒D.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说明不正确的一项()A.吾从而师之(省略句)B.不拘于时(被动句)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四、课后作业完成《优化方案》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板块。
《师说》导学案》word版
《师说》导学案年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学习目标】1、通过探讨了解从师学习的道理。
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引言论证等论证方法。
3、掌握积累“师、耻”等实词和“于、而”等虚词。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背诵。
【教学过程】一、相关资料链接[文学常识]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1)韩愈:字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___”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是_______、________领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文以明道”是其基本主张。
提倡古朴的文风,反对奢靡的文风,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师古的同时又强调创新,反因袭,贵独创;强调作家的思想修养,主张文章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不平则鸣”。
这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写作背景]《师说》作于公元802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
这一年韩愈43岁,正是他锐意求进,致力于“古文运动”的时候。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学习重点: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一、课前自学(一)助读资料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中,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二)字音识记:近谀老聃贻笑谄媚句读郯子师襄苌弘六艺经传或不焉二、疏通文意朗读课文,对照课文下的注释,疏通课文大意,重点掌握以下字词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古义: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义: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小学校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今之众人古义今义:大家,很多人3.词类活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小学而大遗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吾师道也君子不齿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惑而不从师则群聚而笑之位卑而足羞4.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吾师道也(2)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足为外人道也(3)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吾其还也(4)于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不拘于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不必贤于弟子5.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为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而耻学于师④生乎吾前⑤不拘于时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三、探究交流探究一:理清文章思路1.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试从文中找出观点性的句子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圣人无常师2.这三句中哪一句是中心论点?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探究二:本文的论证方法1.第二段与上一段有怎样的联系?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分论点的?明确: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课堂导练: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官盛则近谀(奉承)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④小学而大遗(学习)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⑥郯子之徒(学徒)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④⑤3.选出下列各句中“师”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则耻师焉⑤或师焉,或不焉⑥不耻相师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④⑤/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4.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中“耻”字用法不同的一项()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A.吾从而师之B.天下云集响应C.且庸人尚羞之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作《师说》以贻之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彼童子之师⑦郯子之徒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⑨句读之不知⑩惑之不解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阳市二高中语文组高一必修三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号:使用时间:年月日编制人:第三单元第 11 课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背诵全文。
【重点】 1 .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难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教具】多媒体【教时】 3 课时预习案学法导航1、依据辅读,掌握作家、作品及标题含义。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梳理文意。
3 、完成“自学检测”所有题目,限时25 分钟,独立完成,检验预习成果。
4、将预习中疑惑记录到“预习存疑”中,以备小组探究时解决。
Ⅰ文本辅读一、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班:小:姓名:内价:教价:三、目解“ ” 是一种文的文体。
像《捕蛇者》、《》都属“ ” 一文体。
“ ”,古述和解,因而些文体,都可按“解⋯⋯的道理”来理解。
本文是述愈关于从学的解,“ ”,意思是从学的道理。
Ⅱ自学检测学建:扎的基知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了更好地探究文章,同学落好下列内容。
1、真文,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襄(.六(.2、找出通假字)或不焉(.)弘(.))官盛近()郯子(..)老聃()李氏子蟠(..作《》以之().))所以道受解惑也 ______________或焉,或不焉 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无无:古:今:吾从而之:古:今:今之众人:古:今:小学而大:古:今:古之学者必有:古:今:所以道受解惑也:古:今:4、活用象:①吾道也..②吾从而之.③耻学于.④小学而大..⑤圣益圣,愚益愚..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 者,所以道受解惑也()道之所存,之所存也②句之不知,惑之不解()③而耻学于()师不必贤于弟子④不拘于时()6、一词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②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所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不必贤于弟子而耻学于师④于不拘于时其皆出于此乎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⑤师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⑥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相似也择师而教之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⑦之句读之不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7、翻译下列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Ⅲ信息链接韩愈的传世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探究案Ⅰ自学质疑——质疑促动思考,思考推动进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学习建议:请同学用2 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集思方能广益!探究点 11、分析第 1 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 3)择师的目的是“”,( 4)择师的标准是“”,( 5)运用的论证方法是:2、分析第 2 段: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试分析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
a.纵比:古之圣人:今之众人:作者的议论:b.自比:爱其子:于其身:作者的议论:c.横比:百工之人:土大夫:作者的观点:3、分析第 3 段:本段的分论点是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4、分析第 4 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探究点 2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探究点 3积累论据加深理解1、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试举出一些有关从师学习或者如何选择老师、对待老师的例子。
(点拨:古今中外的人物都可以)Ⅲ 课外拓展——多读多记多思,下笔定会有神!送孟东野序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野,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言哥 )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四时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
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伊尹鸣殷,周公鸣周。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弗信矣以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
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斯鸣之。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
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
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明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
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
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
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野,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翻译:大概所有事物不得其平就要鸣,草木没有声音,风吹触动它而鸣。
水没有声音,风吹荡它而鸣。
水波涌起,是被外力激起的;水流急速,是由于受到阻塞;水的沸腾,是由于用火煮它。
钟磬本来没有声音,敲击它而鸣。
人的发表言论也是这样,有不得已的感受而后言论,他的歌唱是有思绪的,他的痛哭是有所怀抱的。
所有从口中发出的声音,大概都是由于有不平的吧!音乐,是把郁结于内心的向外倾泄,选择那些善鸣的器物而利用它们来鸣。
钟、磬、琴瑟、箫、笙、埙、鼓、木等八类乐器,是器物中善鸣的。
天的四时也是这样,选择那些善鸣的而利用他们来鸣。
所以利用鸟在春天鸣,利用雷在夏天鸣,利用昆虫在秋天鸣,利用风在冬天鸣。
春夏秋冬推移变化,它们必定有不得其平的地方呀!对于人也是这样的。
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又是它的精华了,尤其要选择那些善鸣者而假用他们来鸣。
在唐尧、虞舜时代,咎陶、大禹,他们是善鸣的,就用他们鸣。
夔不能用文辞来鸣,而能自用《韶》来鸣。
夏王太康败德,他的五个弟弟用歌来鸣之。
伊尹为殷商鸣,周公为周朝鸣。
所有记录在《诗》、《书》等六艺中的文章,都是鸣得很好的。
周朝衰微,孔子这些人为此而鸣,他们的言论影响巨大而深远。
解释经义的书上说“上天要让孔夫子成为制作法度晓谕人民的人” ,这难道能不信吗?在这之后,庄子用他那广大而不着边际的文辞来鸣。
楚国是大国,它灭亡了,有屈原来鸣。
臧孙辰、孟轲、荀况,是用儒家之道来鸣的。
杨朱、墨翟、管仲、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一班人,都是用他们的学说来鸣。
秦朝的兴盛,有李斯鸣之。
汉朝的时候,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最善于鸣的。
之后魏、晋时,鸣的人都赶不上古代,然而也未曾断绝。
就是其中那些善于鸣的,他们的声音寡味而浮浅,他们的节奏频繁而急促,他们的文辞无节制而悲伤,他们的思想松弛而放荡,他们运用言辞杂乱而没有条理。
这是上天厌憎他们的品行而不予关注吗?为什么不鸣他们所善鸣的呢?唐朝有了天下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用他们的特长来鸣。
生在他们后面的孟郊,字东野,开始以他的诗来鸣。
他的诗中有的(水平)高于魏晋,努力不懈赶上了古人;孟郊诗歌以外作品也接近汉的水平。
跟随我一起游学的,李翱、张籍就更杰出了。
这三个人的鸣的确很好,但还不知道天要调谐他们的声音而使他们鸣国家的兴盛呢,还是要使他们身受穷困饥饿,心思愁苦而自鸣他们个人的不幸呢?这三个人的命运,决定于天意。
他们位高又有什么可喜,他们位低又有什么可悲?东野任职到江南,好像心有郁闷而未释,所以我用命运决定于天意的话来宽慰他。
Ⅳ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传授.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很多人..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B.古之学者必有师....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D.吾从而师之....3.对下列各句中“也”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⑧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A.①⑦/②⑤/③⑥⑧/④B.①/②⑤⑥/③④⑧/⑦C.①⑥⑦/②⑧/③/④⑤D.①⑦/②⑤⑧/③⑥/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5.对下列各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B.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C.或师焉,或不焉――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7、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可怪也欤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吾未见其明也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8、名句填空a、古之学者必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