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第三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是6357千米(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推断地球是个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3、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①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海面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边缘是圆弧形的; ③登高望远;④天涯海角走不到边;⑤不同地区看北极星在天空的高度不同;⑥人造地球卫星拍摄地球图片

4、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与煮熟的鸡蛋相似),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风内地核(固态)与外地核(液态或熔融状态) 第二节 地球仪和地图

1, 地球仪是拜师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 2,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

(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90°纬线是个点) 3

4,东半球包括:0°~160° E 和0°~20° W ;西半球包括:160° E~180° E 和20° W~180° W 5,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练习一

如右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A:45°W,30°N ,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C:90°N,位于北半球

练习二

C:15°W,20°S 位于东半球南半球, D:110°E,30°S,位于东半球南半球

练习三

如右图,AC=BD,AD>BC

D

C

经纬网规律:

①向上变大是北纬,向下变大是南纬(上大北下大南);

②向左变大是东经,向右变大是西经(左大东右大西)

③经线长度相等,纬线长度向南北两极递减

6、地图: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7、常见的地图:政区图、旅游图和平面示意图

8、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

线段式:数字式: 1:30000或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00厘米(300米)

注:若没有标注单位,则默认为厘米

(2)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A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B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a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2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

②方向:常用的方向有,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常用的8个方向: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

③图例和注记

图例:用图例符号表示各种地理事物

注记:用来说明的文字以及山高、水深的数字等

练习:

①比例尺较大的是:右图②表示范围较大的是:左图③精确度高的是:右图

判断比例尺大小的方法:哪个详细哪个大

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1

2、岩石的应用:建筑材料(大理石、花岗岩),工艺品材料(和田玉、青田石)等;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科

院形成各种矿产资源(铁矿、铜矿)。

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壳变动:岩石的变形、海路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

褶皱:地壳受力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化。形成山脉

断层: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形成谷地

2.火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

(1)火山喷发物: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硫)、液体(熔岩流)、固体(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

(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富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3.地震:(1)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2)地震结构包括:震源(发源地)、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受影响最大)、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中距(地表某处到震中的距离)。

(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4)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5)地震预兆: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

第五节泥石流

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自然原因:

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改变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

3.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4.危害: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5.防御措施:

(1)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

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2)防御措施: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

泥石流;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海底扩张说: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3. 板快构造学说:

(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

1,地形的类型

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并且相对高度超过200米

高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顶面平坦宽广,相对高度较小(和山地的区别)

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较小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1)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

(2)等高线地形图: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3)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3布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