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讲义

合集下载

药理学精讲讲义.doc

药理学精讲讲义.doc

药理学精讲讲义绪言一、药理学性质和任务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连接药学和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

任务:阐明药物有何作用、作用如何产生、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分类: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对象为动物)、临床药理学(研究对象为人)二、药理学发展发展起步较早,尤其指传统医学。

三、学习方法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用机制2、掌握代表性药物,熟悉同类药物,并能比较异同。

3、临床常用新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药物跨膜转运(一)被动转运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易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无竞争性抑制1.简单扩散药物在体液中解离,以离子型和分子型同时存在。

药物常以未解离的分子型通过细胞膜,离子不易通过细胞膜。

药物解离度取决于取决于pKa和介质pH。

弱酸性药物易在胃中吸收;弱碱性药物易在小肠内吸收;完全离子化药物吸收不完全2.滤过:分子粒径小于膜孔,不带电荷(二)载体介导的转运1.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运。

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5-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2.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的吸收特点: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

3.膜泡运输:内吞、外排二、药物的吸收定义:药物经血管外给药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运过程。

生物利用度――――影响吸收的因素:药物性质、给药途径剂型、机体状况(一)胃肠道给药1.口服: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安全方便,经济。

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

缺点:吸收缓慢,影响因素多。

影响因素较多:溶解度、pH、首关消除。

首过消除:药物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或肝脏被灭活,进入体循环量减少。

不宜口服:①刺激性大或首过消除;②病人昏迷不能吞咽;③不易吸收或易破坏;④必须注射才能达到疗效。

药理学(药学导论)PPT课件

药理学(药学导论)PPT课件
程的调节。
药理学实验数据分析
01
02
03
04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实 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估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药效学分析
分析药物对生物体生理功能的 影响,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作用
机制。
药代动力学分析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
浓度的动态变化。
毒理学分析
药物政策与管理
药理学为药物政策制定和药品 监管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药品
质量和安全。
02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
药物通过与靶点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这种结合通常是高度特异 性的。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类型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包括激动剂、拮抗剂和调节剂。
药物亲和性与效应的关系
药物的亲和性与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亲和性越高,效应越 强。
药动学相互作用
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中发生的相互作用,影 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 作用时间。
化学相互作用
指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 生的化学反应,导致药 物结构变化或产生新的 化合物,从而影响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合理用药原则
个体化给药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 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种类繁多,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生素;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β-内 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糖肽类等。

药理学实验课讲义(24学时)-1

药理学实验课讲义(24学时)-1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目的】1.掌握硫酸镁的药理作用。

2.掌握小鼠灌胃给药及腹腔注射的方法。

3.观察硫酸镁不同给药途径产生的药理作用是否一样。

【原理】硫酸镁是一个典型的不同给药途径产生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其口服在胃肠道形成高渗透压,使肠腔外水份向肠腔渗透,最终导致肠容积增大,对肠壁刺激增加,导致肠蠕动加快,出现泻下作用。

静脉注射硫酸镁主要作用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扩血管降低血压、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产生肌松作用等。

【材料】1. 动物小白鼠6只2. 药品 15%硫酸镁3.器材小鼠灌胃器、注射器、针头、小天平【方法】1. 小白鼠标号、称重、分组。

2.Ⅰ组 i.p. 15%MgSO4溶液 0.2ml/10gⅡ组 i.g. 15%MgSO4溶液 0.2ml/10g3.以存活或死亡观察小鼠灌胃及腹腔注射等量硫酸镁所致药物效应不同。

【思考题】1.给药途径不同,为什么会影响药物作用?2.比拟各种给药途径的优缺点?实验二:有机磷农药中毒与挽救【目的】观察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症及阿托品、解磷定二药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挽救效果,初步分析其挽救原理。

【实验原理】有机磷农药能与胆碱酯酶结实结合,使之失去水解Ach的活性,造成突触间隙Ach大量堆积而产生一系列中毒病症〔M样、N样病症等〕。

阿托品是M受体阻断药、氯磷啶是胆碱脂酶复活药,可不同程度的挽救其中毒病症。

如阿托品解除M样病症,但对肌震颤无效;解磷定可使胆碱酯酶复活,对肌震颤有效。

【材料】1.动物:家兔2.药品:10%敌百虫溶液、0.1%硫酸阿托品溶液、2.5%解磷定溶液3.器材:兔箱、注射器、5#针头、台式磅秤、瞳孔尺【方法】1.取家兔1只,称重后分别观察以下各项指标:全身状况、活动情况、呼吸〔次数、有无呼吸困难、呼吸道有无分泌等〕,瞳孔大小、唾液分泌、大小便、肌力及有无肌震颤等,记录在表。

2.耳缘静脉注射10%敌百虫溶液1ml/kg,密切观察上述的各项指标。

药理学实验讲义

药理学实验讲义

药理学实验讲义药理学实验指导实验一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常用动物捉拿、给药【目的】 1、学习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2、掌握药理学实验常用动物捉拿、给药方法。

【器材】 1ml、5ml、20ml注射器,大、小鼠灌胃针头,250ml烧杯、鼠笼(或铁丝笼),电子称。

【药品】 0.9%生理盐水。

【动物】小白鼠1只、大鼠1只、家兔1只。

【内容】一、实验动物的捉拿方法1、蛙和蟾蜍左手握持蛙或蟾蜍,食指和中指夹住左前肢,拇指压住右前肢;右手将双下肢拉直,左手无名指及小指将其压住而固定。

此法用于淋巴囊注射。

毁脑和毁脊髓则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持蛙或蟾蜍的头部,拇指和无名指小指握持双下肢,右手持刺针进行操作。

2、小白鼠可采取双手法和单手法两种形式。

双手法:右手提起鼠尾,放在鼠笼盖或其他粗糙面上,向后方轻拉,小白鼠则将前肢固定于粗糙面上。

此时迅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白鼠颈背部皮肤,并以小指与手掌尺侧夹持其尾根部,固定于手中。

单手法:小白鼠置于笼盖上,先用左手食指与拇指抓住鼠尾,手掌尺侧及小指夹住尾根部,然后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颈部皮肤。

3、大白鼠大白鼠容易激怒咬人,捉持时左手应戴防护手套或用厚布盖住大鼠,先用右手抓住鼠尾,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头部,其余手指与手掌握住背部和腹部。

不要用力过大,切勿捏其颈部,以免窒息致死。

4、家兔用左手抓住颈背部皮肤(抓的面积越大,其吃重点越分散)。

将兔提起,以左手托住其臀部,使兔呈坐位。

二、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与方法1、小白鼠给药途径与方法灌胃(ig):左手固定小鼠,右手持灌胃器,灌胃针头自口角进入口腔,紧贴上腭插入食道。

如遇阻力,将灌胃针头抽回重插,以防损伤。

常用灌胃量为0.1~0.2ml/10g。

皮下注射(ih):可用腹部、背部、腹股沟的皮下,此处皮肤比较松弛,也可由助手协助。

注药量一般为0.1~0.2ml/10g。

肌肉注射(im):一人抓住小鼠头部皮肤和尾巴,另一人持连4号针头的注射器,将针头刺入后腿外侧肌肉。

药理学课件(全)

药理学课件(全)
YOUR LOGO
20XX.XX.XX
药理学课件大纲
,
汇报人:
目 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药 理 学 概 述 03 药 物 代 谢 动 力 学 04 药 物 效 应 动 力 学 05 药 物 相 互 作 用 06 临 床 药 理 学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药理学概述
药理学的定义和目的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 (K):表示药物 从制剂中释放进入 吸收过程的速率
消除速率常数 (Ke):表示药 物在体内消除的速 率
表观分布容积 (Vd):表示药 物在体内分布的容 量
半衰期(T1/2): 表示药物在体内消 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04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药物的作用机制:指药物如何与 机体相互作用并发挥药效包括药 物与靶点的结合方式、对酶的抑 制或激活等。
响。
文献综述:对 相关文献进行 综述总结药物 相互作用的研 究进展和评价
方法。
06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的定义和目的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应用药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 用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临床药理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 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Fra bibliotek药物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不良反 应
03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
药物通过胃肠 道吸收进入血

药理学讲义

药理学讲义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兴奋:原功能活动加强一、药物的基本作用抑制:原功能活动减弱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二、药物作用的类型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选择作用是选择用药的基础;作用是相对,随剂量增加作用范围扩大。

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是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的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药物反应,固有的、可以预知;难以避免。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固有的、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副作用随用药目的改变而改变(防治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变)如阿托品。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敏感性髙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致癌、致畸、致突变是药物的“三致作用”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反应与剂量无关,与原作用无关,不可预知;难以避免。

易致过敏的药物和过敏体质者,用药前要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并按规定作药物过敏试验,凡有过敏史和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

皮试前、皮试阴性的注射前准备好抢救药物。

6、继发反应:二重感染7、特异性反应:与遗传有关心理依赖(习惯性):连续用药突然停药,病人仅表现为主观上的不适而没有其他生理功能的8、药物依赖性:紊乱,但有强烈的继续用药的欲望,称精神依赖性:生理依赖(成瘾性):用药时病人产生欣快感,停药后病人不仅表现为主观上的不适,还会产生严重生理功能紊乱的戒断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再次用药症状消失。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1、理化反应甘露醇提高小管液的浓度2、影响酶的活性奥美拉唑抑制胃粘膜H﹢分泌3、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胰岛素参与糖的代谢4、影响生物物质的转运利尿剂抑制再吸收5、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道硝苯地平阻滞钙通道6、影响核酸的代谢抗癌药物7、影响免疫功能糖皮质激素抑制排斥反应8、非特异性作用消毒剂9、药物与受体的结合(1)受体:能与特异性配体结合的物质(蛋白质)(2)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药理学第一章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药理学第一章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药物的量效关系是药理学研究 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临床用 药具有重要意义。
在量效关系曲线中,药物的效 应强度可以用纵坐标表示,药 物的剂量可以用横坐标表示。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如何与 机体相互作用并发挥药理作用的 过程,是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的
核心内容。
药物的作用机制涉及药物与机体 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受体的相互作 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细胞功能变
01
02
03
04
半衰期
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 间。
表观分布容积
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后, 按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应占有
的体液总容积。
清除率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 量占给药量的比例。
生物利用度
药物经不同途径进入体内后被 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占总给药
量的百分比。
0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方面的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
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 之间的不良反应和相互干扰,提高用 药安全性。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性
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的人 群,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制定 相应的用药方案。
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
建立和完善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规 范评价流程和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
药物风险管理
药物评价与重要作用。通过对药物的 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 评价,可以为药品监管部门提 供科学依据,确保药品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促进医药科学发展
药理学的发展对于促进医药科 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 断深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 效果,可以推动医药科学的进 步,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 出贡献。
物作用。
性别
不同性别的人体生理特征存在 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 同。

《药理学》讲义

《药理学》讲义

第二节 脱水药
脱水药物的特点: 1、不参与体内药理代谢 2、不表现出明显药理作用 3、无明显毒副作用 4、易排泄清除,不易重吸收 甘露醇

第二十三章 抗高血压药

原发性:约90% 继发性
WHO高血压分类
高血压 SBP≥ 140mmHg DBP≥ 90mmHg 轻度(1级) : SBP:140~159mmHg DBP:90~99mmHg 中度(2级): SBP:160~179mmHg DBP:100~109mmH 重度(3级): SBP≥180mmHg DBP≥110mmH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SBP≥ 140mmHg DBP﹤ 90mmHg

癌症患者止痛的阶梯疗法


1、轻度疼痛: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 2、中度疼痛:可待因、曲马多、罗痛定 3、剧烈疼痛:吗啡、哌替啶、芬太尼
第十八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 湿作用的药物 1、解热作用 2、镇痛作用 3、抗炎抗风湿作用
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

降压目标

治疗宜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内; 年轻人控制在120—130/80mmHg以 下 ; 老年人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纯收缩期高血压,SBP应降至140mmHg 以下
第二十四章 抗心律失常药
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 ㈠正常的心肌电生理 ㈠心肌细胞膜电位 ①静息电位 ②动作电位 ㈡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①兴奋性 ②自律性 ③传导性
血管扩张药


肼屈嗪 直接舒张小动脉平滑肌, 外周阻 力,反射性兴奋交感N, 心排出量。 不量反应多,主要用于高血压危象。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药理学讲义02 Drug Action

药理学讲义02 Drug Action

1. RECEPTORS 受体
Receptors are protein molecules in or on cells that interact with endogenous messenger molecules –hormones, neurotransmitters,… – to coordinate the activities of cells in the body
activates protein kinase A
activates protein kinase G
release of Ca++
activates protein kinase C
production of eicosanoids
Catecholamines
(nor)adrenaline = endogenous (nor)epinephrine
= drug
(去甲)肾上腺素
7
Acetylcholine (ACh)
乙酰胆碱
5-Hydroxytryptamine
= 5-HT = Serotonine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ainly uses amino-acids (胺基酸) as neurotransmitters, but non-amino-acid transmissions are the targets of many drugs, in both the central and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s
Chapter 1 Targets of Drug Action 靶点
1
Targets of Drug Action

药理学总论 药效学 药理学课件

药理学总论 药效学 药理学课件

= 激动药
= 拮抗药
受体的调节
向下 调节
向上 调节
受体数目增加 敏感性增强
受体数目减少 敏感性降低
谢谢大家
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B药ED曲线
A药ED曲线
A药LD曲线
B药LD曲线
ED50
LD50 剂量 哪种药物更安全?为什么?
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
1
2
3
4
5

















影 响 酶 的 活 性
作 用 离 子 通 道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病人,又称蚕豆病。
急性 血管 内溶 血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量效关系曲线
量反应量效曲线
药理效应的强度可用 数据表示。
效 应
(%)
质反应量效曲线
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 阴性或阳性表示。
对称S 对数剂量
效能:指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 效价强度:指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药物的剂量。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作用与药理效应
靶点
机体原有 功能改变
兴奋
功能 增强
效应
功能 减弱
抑制
药物作用的治疗效果
治 疗 作 用
不 良 反 应
指在治疗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全麻术前)
(腹气胀、尿潴留)
抑制腺体分泌
(痉 挛)
口干
松弛平滑肌
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对机体产生的伤害性反应。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知识讲解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知识讲解

药理学教案知识讲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

2. 使学生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3. 培养学生对药物的合理应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药物的作用机制3.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4. 药物的剂量与疗效的关系5.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药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的剂量与疗效的关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2. 教学难点: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详细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药理学的基本知识。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药物合理应用的经验和看法。

五、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

2. 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案例资料。

3. 讨论题:如何判断药物的合理应用和如何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4. 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受体学说、酶学说等。

3. 讲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结合图表进行讲解。

4. 讲解药物的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药物的个体差异。

5.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6.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药物合理应用的经验和看法。

7. 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9. 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10. 收集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学生的疑问,加强课后辅导,确保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内容:1. 常见药物分类及其作用特点2. 心血管系统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3. 抗感染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4.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5. 消化系统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药物分类及其作用特点,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一章绪论药理学概念: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药理学分类: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个作用:治疗、预防、诊断。

药物3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考什么?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仅是药物在体内位置的迁移——药物转运;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药物转化,其产物称为代谢产物。

代谢和排泄是药物在体内不断消失的过程——药物消除。

1.药物吸收及影响的因素(1)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给药外,其它途径均存在吸收过程。

血管外给药途径——消化道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和皮肤黏膜给药。

1)消化道吸收:①口腔吸收——迅速,起效快,无首过消除。

如:硝酸甘油舌下含片——心绞痛急性发作。

②胃吸收。

③小肠吸收——主要部位。

④直肠吸收:非清醒状态,或呕吐,尤其儿童不宜口服时可考虑直肠给药。

【补充】为什么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面积大(小肠长5~7米,面积有120平方);小肠血流丰富;pH(4.8-8.2)适当,既适合酸性、又适合碱性药物的吸收。

2)注射部位的吸收:① 肌内注射:吸收速率取决于注射部位的血流量。

② 皮下注射:吸收缓慢,较为恒定,可维持稳定的药效。

仅适用于对组织没有刺激的药物。

③ 其他注射给药:包括动脉注射和鞘内注射(将药物注射到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如进行脊髓麻醉)。

3)肺部吸收:挥发性或气体性药物通过肺上皮细胞或气管黏膜吸收。

4)经皮吸收:局部给药,吸收的速率和程度取决于用药的面积、药物的脂溶性及皮肤受损情况。

(2)影响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2)药物的剂型3)首过(关)消除4)吸收环境1>药物的理化性质:弱酸性药物在胃中易吸收,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吸收。

规律: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解释】酸性药在酸性环境中易吸收,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易吸收;而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易排泄,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排泄。

2>药物的剂型:如:同为注射剂,水溶液吸收迅速,而混悬剂、油剂和植入片吸收慢,作用持久。

3>首过(关)消除——重要考点!某些口服药物在通过胃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被代谢失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降低的现象。

具有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吗啡、维拉帕米、氯丙嗪、丙米嗪。

首过消除意义【重要!】:口服制剂具有明显的首过消除——首过消除特别明显的药物不宜采取口服给药。

注射给药、舌下给药、吸入给药等可避免。

直肠给药不能完全消除首过消除。

4)吸收环境涉及胃肠内容物、胃肠液酸碱度、胃肠蠕动和排空、血流量。

食物延缓——利福平、异烟肼、四环素的吸收;脂肪性食物增加——灰黄霉素的吸收。

2.药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概念:药物进入血液后,随血液运至机体各组织的过程。

规律:①首先分布于脑、心、肝、肾等血流量相对较大的器官组织,然后再分布到肌肉、皮肤或脂肪等血流量相对较小的组织。

②选择性:碘——甲状腺组织,链霉素——细胞外液,灰黄霉素——脂肪、皮肤和毛发。

(2)影响因素①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选择性差,当理化性质相近的药物联合用药时,将出现与【蛋白结合竞争】现象。

即使两药都在正常治疗量,也可使其中的一种药物游离浓度升高。

如:服用双香豆素后,再服用保泰松,可使血中双香豆素游离浓度成倍增加,抗凝作用增强——渗血,甚至出血不止。

② 机体特殊屏障1)血脑屏障是保护大脑的生理屏障。

只有分子量较小、脂溶性较高的药物才有可能进入脑组织。

2)胎盘屏障概念:由胎盘将母体血液与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

特点:通透性与一般生物膜无明显的差别,几乎所有药物均可通过,无屏障作用----形同虚设!意义:凡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孕妇应禁用或慎用。

3)血眼屏障:是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房水,血液与玻璃体屏障的总称。

脂溶性药物及分子量小于100的水溶性药物易于通过。

一般全身给药,在眼内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往往采用局部滴眼和眼周给药。

3.药物的代谢(生物转化)——药物进入机体后,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主要器官——肝脏(为什么?——肝脏药酶种类最多,含量丰富;往往将肝药酶看成药酶的代称)其次:肾脏、肠、肺和脑。

(1)代谢过程(氧化、还原、水解、结合)药物代谢过程分为2个时相:I相:包括氧化、还原、水解,使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等。

Ⅱ相:为结合反应,将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葡萄糖醛酸等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的结合物排出体外。

(2)代谢酶系——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

酶诱导剂酶抑制剂① 酶诱导剂:能使酶活性增强的药物。

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卡马西平、地塞米松和灰黄霉素——诱导P450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药物效应减弱。

【口诀】“灰黄土地诱惑大,两本就能取一利。

”或者“二妥二平加一松”② 酶抑制剂:能使酶活性减弱的药物。

如:酮康唑、氯霉素、吩噻嗪类、别嘌醇、西咪替丁、异烟肼——抑制P450酶的活性,降低其他药物的代谢——药物效应增强。

【口诀】酮氯吩别多可惜,异烟难免受抑制。

注意:药酶诱导剂——药物效应减弱!药酶抑制剂——药物效应增强!4.药物排泄途径及影响因素(1)排泄途径1)主要:肾脏;2)次要:胆道、肠道、唾液腺、乳腺、汗腺、肺、皮肤。

1)肾脏排泄——主要。

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或酸化尿液则使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加速排泄——药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

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2)胆汁排泄:有的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分泌到胆汁中,到小肠中被水解,其游离药物可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重新进人体循环——肝肠循环——重要!意义:肝肠循环使药物排泄减慢,维持时间延长。

存在肝肠循环的药物——洋地黄毒苷、吗啡、地西泮、炔雌醇——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延长。

3)肠道排泄——也是主要排泄途径。

药物经肠道排泄后,应用不被吸收或不被消化的物质,通过其在肠道中吸附药物,加速药物排出体外,在临床上,是一项有效的解毒措施。

例如:口服活性炭——加速地高辛排泄。

4)其他途径——唾液、乳汁(吗啡、丙硫氧嘧啶)、泪液、汗液。

【实战演习】【最佳选择题】有关药物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A.药物吸收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排泄增多C.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吸收增多D.舌下或直肠给药吸收少,起效慢E.非脂溶性的药物皮肤给药不易吸收【正确答案】D弱碱性药物可以()A.酸化尿液可加速其排泄B.在胃中易于吸收C.酸化尿液时易被重吸收D.在酸性环境中易跨膜转运E.碱化尿液可加速其排泄【正确答案】A【配伍选择题】A.简单扩散B.主动转运C.首过消除D.肝肠循环E.易化扩散1.药物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可经小肠被重吸收【正确答案】D2.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在进入体循环之前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正确答案】C【多项选择题】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A.药物理化性质B.体液PH值C.血脑屏障D.胎盘屏障E.血浆蛋白结合率【正确答案】ABCDE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给药后,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浓度-时间曲线(c-t曲线)。

血药浓度有峰值——峰浓度;到峰值的时间——峰时间(tmax)。

由c-t曲线和横坐标围成的面积——曲线下面积,即AUC——是血药浓度(c)随时间(t)变化的积分值,反映一段时间内,吸收到血中的相对累积量。

峰浓度——药物最高浓度;谷浓度——药物最低浓度。

2.半衰期(t1/2)——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的程度\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

药物停药后经5个t1/2基本消除,为什么?3.稳态血药浓度(坪值)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随给药次数增加,血药浓度递增速率逐渐减慢。

当给药量等于消除量时(5个t1/2),血药浓度呈锯齿状波动,直到稳态浓度——坪值。

药物t1/2与其在体内蓄积量和排泄量的关系若病情需要须较快达到坪值时,可采用首剂加倍,即可在1个半衰期达到坪值。

4.生物利用度——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评价药物制剂吸收程度。

同种药物不同制剂与静脉给药的比较。

【相对生物利用度】一种受试制剂与已知的参比制剂的吸收程度的比较。

5.表观分布容积(V d)——了解。

体内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分布所需要体液的总容积。

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

公式:V d=A/C(A=体内总药量,C=血浆药物浓度)。

【实战演习】最佳选择题有关药物吸收的错误描述是A.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药物从胃肠道吸收主要是被动转运C.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吸收增多D.舌下或直肠给药吸收少,起效慢E.非脂溶性的药物皮肤给药不易吸收【正确答案】D某药物半衰期是5小时,单次给药后,在体内消除97%需要多长时间?A.10小时B.25小时C.48小时D.100小时E.240小时【正确答案】B某药t1/2为24h,按半衰期给药达到坪值的时间是A.1日B.3日C.5日D.7日E.10日【正确答案】C弱碱性药物A.酸化尿液可加速其排泄B.在胃中易于吸收C.酸化尿液时易被重吸收D.在酸性环境中易跨膜转运E.碱化尿液可加速其排泄【正确答案】A配伍选择题:A.简单扩散B.主动转运C.首过消除D.肝肠循环E.易化扩散1.药物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可经小肠被重吸收【正确答案】D2.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在进入体循环之前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正确答案】C多项选择题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A.药物理化性质B.体液PH值C.血脑屏障D.胎盘屏障E.血浆蛋白结合率【正确答案】ABC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