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老张父子修“村史”
为什么要强调“记得住乡愁”
为什么要强调“记得住乡愁”作者:张孝德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02期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用了极富诗意的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特别是“记得住乡愁”这句话,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论。
为何“乡愁”二字,能够在当今城市化浪潮中砸出如此大的响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
当我们把“乡愁”置于中国五千年前的文明史来考察,当我们把今天中国的城镇化植入历史、文化、国情的时空来研究,则会发现,记得住乡愁的背后,是需要对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再解读,是对走中国特色有根城镇化之路坐标的再定位。
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系眷恋故乡和怀乡思归的乡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
然而,中国人应该是世界上乡愁情结最浓的国家,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乡村社会发展历史最悠久、成熟度最高的国家。
以乡村为载体、以乡村为根系的中国五千年乡村社会演化,形成的乡情、乡思、乡恋已经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和中华文明的基因里。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面对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乡村渐行渐远、并大规模地消失,给我们带来的乡愁,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痛楚的乡愁。
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落消失,平均每天有将近25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古村落。
在这样一个大历史背景下,对于快速消亡的乡村带来的乡愁和乡痛,中央提出了要让中国的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笔者认为,中央以如此打动人心、触动情感的语言描述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其所要表达的是要让我们在记得住的乡愁中,记住历史;是要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必须是与中国五千年文明脉络相同、相续的城镇化。
从这个视角看,要记得住乡愁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唤醒民族的理性和自信,重新认识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
今天,当以城市化、工业化是世界发展潮流的视角来看中国城镇化发展大势时,我们还必须导入另一个视角,这就是以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演化视角,来找到属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定位时代坐标。
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保留乡村的肌理,可怎么样的农村才像农村?答案就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乡村振兴在新形势下的新意义和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目前我国乡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就业能力、就业水平和就业收入,都与城市存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乡村振兴是绿色发展的要求。
乡村是绿色发展的主战场,通过乡村振兴,可以发展新型生态农业、乡村文旅康养等绿色经济;乡村振兴是实现粮食安全、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的要求。
我国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尚待提高是乡村振兴亟需攻克的重点难点。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要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点。
一是促进城乡资源高度融合。
城市与乡村资源按照市场化原则紧密结合,发展乡村文旅、乡村康养、乡村养老、特色产品、绿色产品等新产业、新业态;二是加快农村资源市场化改革。
尤其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突出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角地位;三是重点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以教育和医疗为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相应功能。
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中,乡村要分类发展,乡村振兴不是所有村庄都要投资兴业。
重点发展类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根据其功能定位,激活产业,优化环境;近郊类村庄,承接城市功能的转移,要落实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特色保护类村庄,要将保护遗产与发展旅游相结合;拆迁撤并类村庄,以转移搬迁为主,保留必要的公共服务,不再大规模投资。
其次,城乡要融合发展,从政策和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两方面发力,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一方面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城市资源向乡村流动;另一方面加快乡村资源市场化进程,使其在权利保护、抵押融资、流动变现等方面与城市要素同权同价,同时用市场的办法吸引城市资源下乡,使乡村振兴获得动力。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
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依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依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
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的意思。
______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的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
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A.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不可能发生的。
B.我很肯定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C.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D.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肯定不可能发生的。
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B.过去的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C.开展“护苗行动",创建书香校园,让师生浸润书香的环境里以书为伴,尽享天伦之乐。
D.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效率低下的忙碌中。
3.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难忘根基,阅读徽州,以笔传情,解我乡愁这里的山,群峰林立,雄奇险峻,连绵不绝;这里的水,波光粼粼,温柔缱绻,源远流长;这里的人,宗族村系,一脉相承,精英辈出。
黄龙慧开禅师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怕是只有在我的家乡——徽州才能找到最丰富的注解。
沉浸在徽州的古韵之中,未曾想过有一天会离开。
但,这着实是发生了。
从高中迈出这片青瓦之乡后,我便很少回家。
这个家不仅仅是我家那片白墙青瓦,还有这连绵几百里的青山绿水。
这青山绿水,一直是我嘴里念叨着的情人。
随着小路走出这青山绿水,每一步都印着我的乡愁。
“景随人变化,人在画中行”,有人说,徽州是一幅画;“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有人说,徽州是一场梦;而我说,山水冠天下,半因文墨香,徽州也是一本书。
我居黄山脚下,曲径青青傍小溪,只是闲来推窗一望那蜿蜒高耸的黄山,就像轻翻开徽州一页,徽州之浮光倩影,跃然于脑海,流动于指尖。
山水交融,烟雨迷蒙,如诗如画,半真半梦徽州的景,最是离不开新安山水。
有人曾这样问徐霞客:“你曾经云游四海,究竟何处最奇?”徐霞客答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自那时起,“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便从民间流传开来。
然而黄山确实不负盛名,春有山鸟飞歌,清溪凉泉;夏有苍松云海,山花竞放;秋有红枫黄菊,天高云淡;冬有冰雕玉砌,素裹银妆。
小时候,父亲告诉我:“轩辕黄帝在这座山上采药炼丹,所以取名叫黄山。
”从此,在我的理解里,黄山的一草一木一人都生长在皇帝文化的熏染之中。
多年之后,每当我听到《童年》里唱起“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都会想起父亲带着我在山上度过的那段无忧无虑的孩提时光,可是,丹灶石床依旧在,云深何处问神仙?山巧,水更妙。
新安江水来自高山之巅,白云深处。
唐诗“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已是精妙简练地再现了新安江的独特风貌,俯瞰新安江水,像镶嵌在皖南大地上的一条闪闪发亮的银练,千回万转之间,昔日船工纤夫们动人心魄的吆喝和民谣仿佛依稀在山谷传响。
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文化生活部分)
全国新课标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历年主观题1.(2011·全国卷3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
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
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10分)(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4分)2.(2012·全国卷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
《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
”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爱你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体,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文综(政治部分)答案解析(正式版)(解析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课标卷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某公司准备在甲乙两种复印机中选购一台,甲复印机的购置成本为22000元,乙为18000元;甲的专用耗材每年消耗量不及乙的50%。
该公司最终购买了甲复印机。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选择的理由是A.甲乙是替代品,甲的耗材消耗量低于乙B.甲与其耗材是互补品,甲的耗材成本低于乙的购置成本C.甲与乙的耗材是互补品,甲的购置成本低于乙的耗材成本D.甲乙是替代品,甲多耗材的购置成本低于甲节约的耗材成本【答案】D考点: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13.2021年11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实行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定价。
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旨在①破产垄断,促进市场竞争②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③降低商品价格,增加商品销售量④以市场化价格为信号,引导社会资本投资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加快推进价格改革实质是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促进企业的发展,引导社会投资方向,①④符合题意;②中的扩大生产规模、③中的降低商品价格都不是价格改革的目的,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14.据统计,到2021年底,我国互联网金融规模突破10万亿元,其用户数量达7.6亿。
互联网金融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接连出现互联网金融企业违规经营、对用户信息保护不力等问题。
为防范这些问题发生,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①改进互联网安全技术②完善金融监管政策法规体系③限制高风险的金融产品④引导和规范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答案】A考点:科学的宏观调控15.2021年3月6日,美元指数收盘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4164点;3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前一交易日又贬值30个基点。
2014年----2019年高考政治全国1卷第40题哲学主观题专练含答案
2014年----2019年高考政治全国1卷第40题专练2019年1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
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
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2)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10分)(2)意识是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增强文化自信、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材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
2018年1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
我国农村改革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每小题3分,共27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百舸(gě)炽(zhì)热纤(xiān)细掂量雷厉风行B.笨拙(zhuō)籼(xiān)米造诣(yì)精湛和言悦色C.挑剔(tī)毛坯(pēi)霓裳(cháng)帐篷出类拔萃D.田埂(gěng)间(jiàn) 歇悲怆(chuàng)碾轧一惊一乍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孤注一掷地坚持研究。
B. 在今天这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C.每天,售货员张秉贵从早晨穿上工作服进入柜台,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位顾客,每分钟都是箭在弦上。
D.钟扬的“暖”是一目了然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会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发展规划。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张秉贵为革命站柜台的先进事迹广为,多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
②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下去……③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各国水稻研究工作者心目中的④“真没治!”“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地嘟囔着。
A. 传诵延续胜地不知所措B. 传颂接续圣地无所适从C. 传颂延续圣地不知所措D.传诵接续胜地无所适从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 (共8页)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行动……”B.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监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才能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保护好才能利用好。
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应保尽保,才能更好彰显城市特色风貌。
从要素层面看,要保护的不只是有形的单体建筑、街巷街区等,还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浙江的桑蚕丝织技艺、江苏的昆曲和古琴艺术、海南的黎族织锦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涵养当地人文底蕴的文化要素,也是激活城市生命力的重要资源。
从时间层面看,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也要保护好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
只有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才能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风貌,避免“千城一面”。
活化利用,才能激发内生活力。
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历史街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老住户生活较为不便。
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方面可以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在保持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补足设施短板,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育新功能、新业态,提升城市活力。
在山东青岛中山路、广东广州永庆坊等地,博物馆、咖啡店等业态的引入,让老街区成为新网红、老街坊赶上新潮流。
这启示我们,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也需要坚持以用促保。
(摘编自《人民日报》《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材料二:青砖黛瓦、石阶深巷、小桥流水……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一栋栋老房子如繁星散落,风景别致。
中国第一部村史背后的故事:父亲的愿望,消逝的村庄
中 国 第一 部村史背 后 的 故
儿子 问 : “ 爸爸 , 这 么脏 的水 能喝吗?”
今年 3 7岁 的张 哲 峰 出 生于 江 苏 省 无锡 市 扬 名 街 道 清 一社 区张 木
小 桥村 ( 现 改名 为 东塘 村 ) 。 他在这里出生, 在 这 里长 大 , 结 婚 后依 然 回到
夜起床喝水 , 看见书房 的灯还亮着 , 父亲正一个指 头一个
指 头地 在 键 盘上 敲 击着 。 灯 光下 , 父 亲 的神 情那 样 虔诚 , 似
乎 正在 完 成 一项 伟 大 的工 作 。
2 0 0 6年初 , 《 张木 小 桥 印象 》 开 始 动 笔 。而 此 时 , 张 木 小 桥村 的拆 迁工 作 仍在 继 续 。
S
阿妈 在 远 处 喊着 : “ 小 阿仔 , 别耍 了 , 快 回 来 带 弟弟 。 ” 可 谁
也 不愿 回 去。那 时 , 河 里 的鱼 很 多 , 有 的鱼 现在 的孩子 都 没 辈子 豆 腐 的 老 艺 人 , 村 里 人 称 他 戚 师傅 , 张 叙 金 为 了 记 录
下 做 豆 腐 的 过程 , 凌 晨 5点 多就 赶 到 戚 师傅 家 , 一 边 看 一
远近的忧思 , 消失 的还能 回来 吗?
在 写村 史 的过 程 中 , 很 多地 理 上 的 资料 , 张 叙 金 并 不 精通 , 只 能求 助 儿子 在 网上 帮 忙查 询 。 这 样 一 来很 不 方便 , 张 哲 峰 给 父亲 当老 师 , 手把 手 地 教他 上 网。张 哲 峰 经 常 半
特别关 注
强《
如今 , “ 乡村 中国 ” 正 在 以史 无 前例 的速度 朝 着 “ 城 市 中 国” 进发。 没
2018年421联考《申论》真题(云南)及答案
2018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一、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8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满分为100分。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栏。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当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并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放在桌上。
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一、给定材料材料1M市D区是省内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的试点地区。
在村民们心中,科技特派员就是要给田间地头开药方,把先进的科技种到地里头,长出金苗苗。
不久前,D区记者小菲就本区科技特派员的情况,对区科技局局长李明进行了一次采访。
在采访中,李局长感叹道:“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
”“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大部分是行业领域的专家、大学生,有的讲授得偏重于纯理论,对农民来说,太过于抽象,不接地气,不实用。
这在实际操作中是得不到农民欢迎的。
再者说,术业有专攻,本是种蔬菜的农民,要是派一个专攻苗木培养的工作人员给他,又能有多少用呢?”李局长认为,“农民需要和专业领域对口的,有真才实学的,能听懂田坎语言的科技特派员对接,而非流于形式的‘拉郎配’。
”D区目前共有440多个行政村,但科技特派员总共才82名。
这令李局长忧心。
“在这支队伍里,60来岁的根本不算老,最大的已经70多岁了。
想想这些老人们还能在田坎上、果林里跑几年?而一个大学生想要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起码要跟着老特派员学习两年。
但是,有多少大学生愿意跟着天天进村下地?我们这些年过花甲的特派员又有多少精力来带这些‘徒弟’呢?”D区的村民老蒋也对小菲说道,“去年我养土鸡,上面给我安排了科技特派员。
2018申论范文赏析之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最近,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
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
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
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
”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
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
致敬乡愁,打造中国第一部村史
致敬乡愁,打造中国第一部村史作者:春天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4年第11期文\春天这么脏的水能喝吗?张叙金对张木小桥村寄予了浓厚的感情。
在他小时候,张木小桥村是被两条河包围着的,河水清澈,每天早上,河两边围聚了很多洗衣、淘米的妇女,大家唠着家常,开启一天的生活。
到了夏天,小河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扔,立马跳到河里洗澡游泳。
男孩子调皮,光着屁股就下水,常能听见谁家阿妈在远处喊着:“小阿仔,别耍了,快回来带弟弟。
”可谁也不愿回去。
那时,河里的鱼很多,有的鱼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撇下一网,晚饭便有了着落。
等儿子张哲峰出生时,因为受了污染,河里漂满了浮萍和绿藻,再也不复当年的清澈,别说喝,闻起来都很臭。
等张哲峰的儿子出生后,水没了,只剩下干涸的河床。
每每听父亲说起这条河的事,张哲峰都会感到惋惜,他经常对年幼的儿子说:“你爷爷以前经常在这河里游泳,爷爷是喝这里的水长大的。
”儿子抬着小脑袋,不解地问爸爸:“河在哪里?水在哪里?”张哲峰无言以答。
晚上,爷俩坐在院子里聊天,张哲峰把儿子的话当成笑话说给父亲听。
张叙金听后,轻叹了一口气:“别说这些小辈,就是我们这些老一辈,又有多少人还能记得以前村子里的事。
村子被拆了,建了小区,虽然越来越干净,可记忆中的那些场景也消失了,有时候,我真想做点什么,留个纪念,不然等我们老辈走了,谁还知道张木小桥以前的模样。
”张哲峰一听当即表示赞同:“现在因为拆迁,每天不知道有多少古朴的村落在消失,等孩子们长大了,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都不知道祖辈们是如何生活的。
”张叙金退休之前是江苏锡钢集团公司的党委书记,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想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张木小桥村写部村史,以这种方式把村子原先的印迹留存下来。
为了减轻父亲的劳累,张哲峰帮着找来很多资料。
虽然张叙金也种过地,对农村的生活习惯也很熟悉,但要真正展现张木小桥村的真实面貌并非易事。
张叙金开始在村子里走街串巷访问年纪大的老人,希望能从他们口中知道一些关于这个村子的不同记忆。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长春哪里有这标语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长春哪里有这标语
乡村生活方式以接近自然、远离喧嚣为特点,是承载城市人心中“诗与远方”的理想目的地,因此正在成为不少人向往的理想生活方式。
走进长春市九台区xx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一条弯曲平坦的油柏路“穿梭”在田间,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美景跃然眼前。
长春市九台区的xx村,位于环境优美的饮马河西岸,是典型的朝鲜族聚居村。
来这里,能体验稻作文化,欣赏稻田美景,感受稻田里的乡村旅游。
“山连江城清水停,稻花香遍百里营。
粗碗白饭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宁。
”康熙皇帝东巡吉林,途经五官屯,在当地品尝了九台贡米后,这样盛赞道,自此,九台贡米名扬天下。
如今来到xx村,站在xx村稻米文化农业公园的观稻台上,面积达268公顷的稻田尽收眼底。
稻田里的稻田鱼、稻田蟹、稻田鸭和谐共生,被风吹起的层层稻浪让人心旷神怡。
xx村稻文化农业公园是九台区将在xx村及周边打造以稻米全产业链为主题的大型农业公园,规划总体面积8.5平方公里,是一个融汇了稻米产业、稻米文化、科研示范、民俗文化、旅游观光、餐饮服务、农业园艺等多功能聚集的“吉林稻府”农业公园项目。
目前涵盖了xx村村史馆和稻文化展厅,修筑了木栈道、玻璃栈道,规划了稻苗字和稻苗图画等稻田景观,到这里,看郁郁葱葱的苍翠青山、碧波荡漾的层层稻浪......感受独特的稻米文化。
2023年《记住乡愁》观后感
2023年《记住乡愁》观后感2023年《记住乡愁》观后感1“这部纪录片能真正地唤起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也可以凝聚亿万中国人对优秀文化的体悟。
”一脉青山、一方绿水,一片瓦屋、一个故事,在本季节目中,无论是以“家国两相依”为主题的琅琊镇;还是以“急公好义”为主题的嵩口镇;或是以“众志成城”为主题的涞滩镇;抑或是以“青山绿水百福来”为主题的百福司镇等等,都在注重挖掘古镇历史变化的同时,更注重人地关系的讨论,每一个古镇专题都探索了特定自然空间里所发展出的人文精神,并引入文学地理之典故加以佐证和润色,底蕴不可谓不深厚。
让后人以情为线串起了乡愁,留住了乡情。
镜头下,居民晾晒衣服、商贩的吆喝声、楼道里跳绳的小妹妹,生活气息浓厚。
其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之下,这种慢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沉淀弥足珍贵。
无论是顾世雄,还是徐小云,他们都是从《枫泾镇》走出,他们对风骨气节的恪守、人间正道的向往,离不开古镇历史底蕴的熏陶与浸润;追寻古代、近代和当代古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昭君镇》解读着“能扛事有担待”的背篓精神;《松溉镇》中,这座巴蜀小镇上演的一桩桩、一件件反哺家乡、桑梓情深的故事让观众记忆犹新。
以如此淳朴真诚的内容传承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触动着观众心中柔软的那个“乡愁”。
用实实在在的故事讲述古朴民风民情,讲述中国普通百姓平淡生活中藏着的深刻哲理,讲述悠远流长的民间传统,也讲述纵使世间、时代变化,但唯有不变的是基础的待人、处事原则。
用深邃的思想解读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崇敬的心情讴歌古镇代代相传的精神品质,“乡愁文化”也由此得到了延伸。
2023年《记住乡愁》观后感2按公司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观看百集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四季第一集《芙蓉镇》。
以中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的故乡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聚集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深入阐述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讲述历史文化古镇《芙蓉镇》的历史变迁,以及“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
现代文阅读答案“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现代文阅读答案“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3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现代文阅读答案“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现代文阅读答案“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冯骥才:我们的家园要记得住乡愁
冯骥才:我们的家园要记得住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被写进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可最近10年,我国却有90万个村落消失,让许多中国人的乡愁无处寄托。
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期间,尤其需要珍惜前一个历史阶段留下的精神财富、文化财富。
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审批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先生,请他谈谈如何保护古村落,如何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而不让浓浓的思乡情被现代化潮流席卷一空。
出生于天津的冯骥才,是当代著名作家、画家、艺术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他不遗余力地抢救与保护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使“非遗”广为人知。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记者:为什么要保护传统古村落?冯骥才:大家知道,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而我们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就是古村落。
古村落是我们5000年农耕文明时代的一个精神家园,是我们根性文化的一个源头,是中华文明世代相传的一个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传承地。
我们传统文化真正的根扎在农村,如果村落文化瓦解、消失的话,我们的根性都会消失了。
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根性文化具体又指什么?冯骥才:中华民族的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精英文化,比如孔孟文化;另一部分是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民间文化,它是中华文化最广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代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都在我们的文化里面。
古代我们没有真正的城市,所以这个根在农村。
在这些古村落里,直接体现出中华姓氏的血缘文化、聚族文化、伦理观念、祖宗崇拜、典章制度、风水建筑、地域特色等。
农村里的人大部分是没有文化的,但他们把精英对儒释道的表述,变成了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口头文学、民俗等方式表现出来。
记者:您曾带着专家组对全国的村落进行了考察,目前的状况是个什么样子?冯骥才:问题很多。
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村落,20XX年是270万个,而现在只有200万个左右。
【名师讲题】“记得住乡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
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
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
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
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
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
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
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
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
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
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
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
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
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得住乡愁,老张父子修“村史”
作者:巴根草
来源:《新天地》2014年第11期
“每个城市都是由一个个社区、一个个人组成,而老张的愿望,也是城市的愿望,是社区的愿望,是每个人的愿望……”某视频网站上一部微电影《老张的愿望》,引起不少人的关注,电影中无锡老村旧景让不少老人湿了眼眶。
这部电影的拍摄者是家住无锡南长区扬名街道东塘村的居民张哲锋,电影中的主人公则是他67岁的父亲张叙金。
短短8分多钟的电影,是张哲锋送给父亲的礼物。
父亲老张在老村改建过程中创作了“村史”《张木小桥印象》,而儿子用8分钟的微电影记录这一经历,向父亲致敬。
告诉孩子,小桥流水人家不是童话
旧时的无锡石板小巷、粉墙黛瓦,虽不似北方古镇般严肃齐整,却自有它的迷人之处。
枕河而居、炊烟袅袅、青草芬芳、声声犬吠,张木小桥村(现改名为东塘村)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村落。
动漫设计师张哲峰生于斯长于斯,婚后依然和父母同住在此。
自2000年开始,张木小桥村拆迁改建,老房子逐渐消失,老榕树被砍倒。
看着轰隆隆的挖土机把记忆中的那些物什一件件铲除,张哲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一天,他带着儿子在河边散步,感慨地说:“爷爷以前经常在这河里游泳,是喝这里的水长大的。
” 儿子不解地问爸爸:“这么臭的水能喝吗?喝了肯定会肚子疼。
” 张哲峰无言以答,因为他也没见过父亲口中波光粼粼的河水,他小时候河里就漂满了绿藻和垃圾,再也没有妇女围着驳岸淘米,儿童光着屁股下水,也没有鱼虾水产之丰,红荷白莲之景。
晚上,爷儿俩坐在院子里聊天,张哲峰把儿子的话当成笑话说给父亲听。
张叙金听后,轻叹了一口气:“别说这些小辈,就是我们这些老一辈,又有多少人还记得以前村子里的事。
有时候,我真想留个纪念,不然等老辈们走了,谁还知道张木小桥旧日模样。
”张哲峰赞同:“因为拆迁,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老村在消失,等孩子们长大了,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都不知道祖辈们是如何生活的。
”
张叙金退休之前是一家钢厂的党委书记,笔杆子过硬,他决定发挥长处,为故乡写“村史”,把村子印迹留存下来。
他开始在村子里走街串巷访问那些年纪大的老人,采访他们关于村子不同的记忆。
儿子觉得光用文字不够,闲暇时候跟着父亲一起“采访”,父亲文字记录,儿子用镜头记录,父子俩一起为完成村史而努力。
一起拜年,人情温情不变
张叙金和张哲锋父子关系很好,张家四世同堂。
父亲对张哲锋并没有普通父亲一般的严厉,非常开明,从不干涉孩子的选择,对儿子喜欢的事情也总是给予支持。
为了写村史,张哲峰给父亲当老师,手把手地教他上网查询。
那段时间张哲峰经常半夜起床看见书房还亮着灯。
灯光下,父亲神情虔诚地整理着录音,敲着键盘。
一天,张哲峰刚出门就折返回来,拿起相机往外冲。
父亲忙追问出了什么事。
张哲峰着急地说:“石磨要被移走了。
”一听,张叙金也赶到现场。
儿子口里的“石磨”其实是块平整的大石头,没有电磨前,村民磨面都用它。
这块大石头对张哲峰来说,有着太多美好的记忆。
每年春天,母亲把泡好的糯米放在大石头上研磨成粉,和新鲜的野菜搅匀后,做出软糯绵嫩、丝丝甜甜的野菜粑粑。
野菜粑粑里植物的芳香沁人心脾,仰鼻深吸,胃口被刺激得吊起老高老高,张哲峰每次吃都高兴得如同过节一样。
如今因为修路,大石头被砸碎运走了,张哲峰含着泪拍下很多照片,他越发理解父亲的怀旧之情,随着拆迁,那记忆深处最单纯的喜悦似乎离他越来越远了。
2008年春节,父亲撰写的村史《张木小桥印象》进入收尾工作。
最后一篇,张哲峰建议父亲就写“年味”。
张叙金回忆道:“浓浓的年味从腊月就开始蔓延,各家腌制好的咸货挂在门口晾晒。
小孩最高兴,拜年时会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食,手里抓着、嘴里吃着、衣服口袋里还装着,如果装不下了,立马送回家里,再跑出来。
”
写着写着,张叙金摘下眼镜叹息:“现在过年就跟平时一样,家人在一起吃个饭,小孩也不稀罕过年。
”张哲峰并不想父亲情绪低落:“不如我陪你一起拜年,有些东西咱们改变不了,但拜年完全可以继续保留。
”
大年初一,张哲峰陪着父亲给老邻居家拜年。
邻居都非常热情地把他们迎进去,拿糖拿烟。
张哲峰陪着父亲转悠了好几个小时。
接着陆续有一些小辈来他们家串门子。
整个村子似乎再次活了起来。
细雨烹茶,微电影留住旧时光
2008年8月,《张木小桥印象》正式出版,父亲终于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张哲峰打从心眼里为父亲高兴。
张叙金成了村里的名人,村民们都喜欢和他聊天,希望他能把更多的东西记录下来。
张哲峰送给父亲一部照相机,这部照相机成了张叙金的宝贝,他天天把它捧在手里拍来拍去。
看着父亲整天忙进忙出,张哲峰觉得心里有种热乎乎的东西在涌动,很想为父亲做点事。
思来想去,张哲峰想为父亲拍部微电影,记录父亲写村史的前前后后。
2014年电影正式开拍,村民们知道后,组织了一场露天晚会,舞狮子、玩花灯,亮出绝活,他们希望张哲峰能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一日天下大雨,张哲峰和父亲坐在家里喝茶聊天。
张叙金说:“小时候每次下雨,我喜欢采片荷叶,拿在手上接雨水。
你奶奶说,用荷叶接的雨水泡茶特别香。
”这个场景一下子击中了张哲峰的心,他觉得意境很美。
张哲峰对父亲说:“爸,你要是不介意,能不能配合我拍个几镜头。
”张叙金一口答应下来。
下雨天,父子俩愣是在雨中站了一个多小时。
经过5个月的制作,《老张的愿望》终于完成。
微电影中记录了老村景象,还有张叙金坐在书桌前埋头写作,在社区当义工时的情景。
6月15日父亲节这天,张哲峰把这部微电影《老张的愿望》放到了网上。
张哲峰在旁白中说:“老张说,张木小桥以前很美,虽然现在更美,可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65年,23725天,569400个小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是一条河流的从有到无,是一个村庄到社区的变迁,还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