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杜威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_《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五篇
The secre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innovation, which is more so now than at any time in history.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_《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五篇大学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我认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须认识到他提出“教育无目的”的目的。
其实, 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
他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团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
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
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
读书感悟 我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
读书心得我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一、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打算。
〞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淆。
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
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人都有时机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开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治理。
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开展观。
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到达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
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符合儿童心理开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
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开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
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X。
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制造者。
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篇一: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我最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在读书过程中有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一起分享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
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
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呆了十年(1894~1904)。
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1904年杜威离开芝加哥到哥伦比亚大学当哲学教授。
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他每年在师范学院开一两门课,并继续撰写教育著作。
他对于与师范学院的联系很感兴趣,师范学院附设的幼儿园和霍拉斯?曼学校更引起他的注意。
虽然他主要从事哲学研究,可是他与师范学院的联系和他的思想对师范学院的影响在不断地扩大,以至他的名字和师范学院的名字在许多地方专业教育家的心中是连在一起的。
(一)我的教育信条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人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
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
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又因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有机的结合。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
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
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
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
“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小猫杜威读后感
小猫杜威读后感
《小猫杜威》是一本温馨、感人的图书,讲述了一只可爱的小猫杜威的故事。
通过杜威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真挚友谊。
杜威作为一个
孤儿猫,被一位图书馆管理员收养并一直在图书馆生活。
他不仅成为了图书馆的吉祥物,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朋友。
他陪伴大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刻,也帮助了许多孤
独的人找到自己的快乐。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让我意识到动物对人类的影响力。
杜威无言的陪伴不仅让人们感到温暖,也给了他们希望和勇气。
图书馆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寻找知识和安慰的地方,而杜威的存在让这个地方更加温馨和亲切。
通过杜威的故事,我也明白了负责和关爱动物的重要性。
他的主人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使他成长成一只健康、快乐的猫。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人类,我们应该尊重和保
护动物的权益,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环境。
总的来说,《小猫杜威》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正能量和启示。
它不仅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更是一本关于友谊、爱和关怀的故事。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了人与动物之间
的情感纽带,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人类的责任和使命。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它会带给你温暖和快乐。
对杜威的启发和感悟作文
对杜威的启发和感悟作文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在阅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许多感悟,这些感悟不仅改变了我对教育的看法,也影响了我的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地发展。
我们不能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空的容器,而是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潜力。
杜威还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应该与社会紧密相连。
我们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应该把它看作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适应社会。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知识,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说,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我相信,这些教育理念将会对我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du《杜威教育名篇》
在寒假里,我抽空读了《杜威教育名篇》,在《杜威教育名篇》这本书里,下面三句言简意赅,又回味无穷的话概括了杜威对教育的本质和涵义的诠释。
第一句,教育即生活。
第二句,教育即生长。
第三句,教育即改造。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
”《杜威教育名篇》P4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给当时的美国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在今天我们的国家里,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在朋友聚会时。
谈起现在有些学生,对生活感到很茫然,学习没有目标。
究其原因,大家一致认为第一可能是现在的孩子生活太安逸了。
衣食无忧,没有了学习的动力,第二呢可能就是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一些教师似乎是只为考而教,一些学生似乎是只为考而学。
“现在教育上的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
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
结果是,它们并不能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杜威教育名篇》P5如果教师不是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如果学习不是凭借学生自身的内在的动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教育即生活。
我认为杜威是在强调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地衔接、巧妙地接轨,而不要互相脱节。
高分低能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在口号中喊,如何落到实处才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
不过,我发现,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非全部的生活。
作为教师,有时会感觉到在强大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面前,学校教育力量的微小和不足。
对杜威的启发和感受作文
对杜威的启发和感受作文
《读杜威有感》
在接触杜威的教育思想之前,我对于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中,认为教育就是知识的传授,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当我深入研读杜威的著作后,我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教育不应与生活割裂,而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这使我反思我们过往的教育,是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常常在教室里传授理论,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亲身体验、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当教育与生活脱节,学生可能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知识的真正价值。
他还提出“从做中学”的理念,这让我意识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真正的学习不应仅仅是听和记,更应该是动手去做、去尝试、去探索。
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回想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不是有时候剥夺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
杜威的教育思想让我感受到,教育应当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而是引导者和协助者,帮助学生在探索中成长。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努力将杜威的教育理念融入自己的思考。
无论是对于自身的成长,还是对于未来可能从事的教育相关工作,杜威的思想都如同明灯,指引着我去追求更有意义、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创造力的教育方式。
杜威的教育思想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也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怎样思维》读后感
《我们怎样思维》读后感范文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杜威将反省思维定义为:“现有的事物暗示了别的事物(或真理),从而引导出信念,此信念以事物本身之间的实在关系为依据,即以暗示的事物和被暗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依据。
”反省思维能够激励人们去探索,其旨在得出结论,因此,为了求得结论而必须去找出各种证据验证,在做学问的时候,提出一个课题,发现了事情存在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严密的调查研究,而只是通过各种文献或者其他方式阅读其他人的结论,从而就局限了自己的思维,并不能真正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所以,真正的反省思维,应该具有主动性、持续性、周密性,是自觉的有意的努力。
作者也阐述了学校情境和思维训练的关系。
杜威提到,他人习惯对受教育者来说有很大的作用,人的本性中就有模仿性。
在教育过程中榜样比训导更为强大有力,教师是思维做出反应的促进因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课业的影响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他人习惯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对于受教育者来说,经常面对的教师就是榜样,他们以教师的行为为模板,在无疑是的情况下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这不仅是因为教师在学生面前有较高的权威,学生在此阶段的模仿天赋也是重要原因,教师的职业劳动有强烈的示范性,这种示范作用是一种无声的强有力的教育力量;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由此,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杜威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教师的行为:首先,避免“以己度人”。
凡是学生同教师态度一致的,便受到鼓励,不一致的便会受到轻视或误解,鼓励那些与教师性格相似的偏重智力发展的学生,而排斥那些认为实际才干更为要紧的学生。
这种情况在中国的教育界普遍存在,教师对于那些认同自己观点或是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一致的同学,就会产生好感,认为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而对于那些用自己的'真实看法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来说,往往得不到老师的称赞。
《哲学的改造》[美]杜威著读后感
《哲学的改造》[美]杜威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哲学的改造》[美]杜威著读后感约翰·杜威,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近期,我翻阅了杜威的《哲学的改造》,这部作品让我对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对杜威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杜威提出了“哲学的改造”这一核心观念。
他认为,哲学不应该只是抽象的思考,而应该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紧密相连。
哲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追求真理。
这一观点让我深感赞同。
哲学,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应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杜威在书中提到:“哲学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应该是一种不断进步的探索。
”这句话道出了哲学的本质。
哲学不是僵化的理论,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质疑,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杜威还强调了实践在哲学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将哲学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想起了我国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
哲学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真理,更是为了改变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阅读《哲学的改造》的过程中,我深感杜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用哲学的眼光去看待,用哲学的方法去解决。
杜威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第二篇范文《哲学的改造》[美]杜威著读后感——从教育视角出发在杜威的《哲学的改造》一书中,我读到了一个教育者对于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探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受杜威观点的启发,尤其是他对哲学与教育关系的独到见解。
杜威在书中提到:“哲学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应该是一种不断进步的探索。
”这句话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育,不应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应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他们的探究精神的激发。
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探索、去创新,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思考。
我们怎样思维杜威的读书笔记
我们怎样思维杜威的读书笔记在当今社会,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的质量和内容对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有着极大的影响。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我们怎样思维杜威》的书籍,这本书让我对思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怎样思维杜威》是一本由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所著的书籍,主要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过程。
在书中,杜威提出了一些关于思维的经典理论,如“思维五步法”、“反省思维”等。
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杜威对于思维过程的精准描述和深刻理解。
他指出,思维并不是一种神秘的过程,而是人类在面对问题时的一种自然反应。
同时,他强调了反省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反省,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此外,他还提出了“思维五步法”,即观察、问题、假设、推理、验证这五个步骤,这些步骤对于解决问题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除了对于思维的理论探讨之外,这本书还涉及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
通过这些案例和问题的分析,杜威进一步强调了思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指出了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思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学到了如何运用反省思维和“思维五步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教育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我们怎样思维杜威》这本书让我对思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我更加注重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热爱思考和学习的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
读《教育是实践的艺术》心得
读《教育是实践的艺术》心得《教育是实践的艺术》是一本由约翰·杜威所著的教育心理学书籍,书中探讨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方法等问题。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教育是一门艺术。
在作者看来,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是一种艺术性的实践。
教育需要融合理论和实践,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
教育艺术的核心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能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其次,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是非常重要的。
约翰·杜威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自主学习者,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同时,学生也需要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这种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培养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以及制定开放式的学习任务来实现。
再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
约翰·杜威强调了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他主张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去。
同时,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最后,教育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约翰·杜威认为,教育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与时俱进。
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教育的新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和政府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总之,《教育是实践的艺术》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教育的启示和思考。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教育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与时俱进。
教育过程读后感
教育过程读后感《教育过程》是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著作之一。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杜威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经验主义”的教育理念,即通过经验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应该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和实践。
这一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我对教育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我看来,教育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体验,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
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依靠书本知识。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杜威还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和实用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一观点使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阅读《教育过程》,我对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总之,《教育过程》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著作,它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我会将其中的理念融入到我的教育工作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杜威艺术即经验读书笔记(四篇)
杜威艺术即经验读书笔记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ane____perience)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
”该界定显示出“一个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含义。
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
二是圆满性,即“达到完满”。
完整性和圆满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的内涵。
应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能尊重幼儿对完整经验的需要,比如.给幼儿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幼儿唱完一首歌,帮助幼儿完整地经历一次科学探索活动,等等。
然而,不少幼儿园在追求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所获经验的圆满性。
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地催促幼儿完成其作品;为了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得出答案,教师会缩减探索的时间,给予幼儿过多的直接帮助.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看来,教育活动是完整的,教师引导幼儿获得了完成某一个教育活动任务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却是肤浅的,不具有累积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常常会在关注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以牺牲幼儿经验的圆满性为代价。
那么。
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既完整又圆满呢?一是分解。
分解就是把原先过于庞大的“一个经验”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经验”。
比如。
要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让他们通过几次活动分别来探索水的颜色、味道、流动,物体的沉浮等不同特性。
对一首歌曲的学习,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演唱与表演、音乐游戏与创造等几个层层叠加的活动分步骤地逐渐达成。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每一次都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的“经验”.而每一个小的“经验”的不断累积便构成了既完整又圆满的一个大的“经验”。
这就好比我们成人在读长篇小说和看电视连续剧时的经验历程模式。
二是留白。
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动设计时间歇性地预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学安排的时间。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生活即教育》是一本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著作,该书是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对杜威的这本著作的阅读,我对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生活即教育》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内的教育活动,而是要将教育整合进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探索。
在这本书中,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教育”的理念,即教育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主体,以他们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基础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发展和实践自己的能力。
通过对杜威的观点的研究,我深刻地意识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的目标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教育在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教室中,也发生在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生活场景都是一个教学的机会。
我们要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杜威提倡的教育方式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深入学习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意识到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知识和技能在今天的社会变化非常快,但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提升自身的关键。
只有拥有了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保持个人竞争力。
总之,通过阅读《生活即教育》,我对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教室中,更是一个贯穿整个生活的过程。
读《我的教育信条》笔记
读《我的教育信条》笔记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者,主张以儿童的天性出发,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强调“做从中学”。
他在《我的教育信条》里面分为五条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分别是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教材、教学方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
下面是我对文章一些片段的思考和感悟。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实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
它持续地发展个人的水平,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教育其实从人一出生就开始了,仅仅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
我们一般理解的教育无非是学校教育。
其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人的性格很大水准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孩子的模仿水平很强,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家庭教育的成败影响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写过,“不懂教育方法的父母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人生课堂,从小到大,我们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中,不管是有计划还是无计划,有意还是无意,孩子都在接受父母的教育。
不管是什么形式,在什么时间,都是父母用自身的教育孩子。
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准确的早期教育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
“唯一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水平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一个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
通过别人对他自己各种活动所做的反应,便逐步明白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
”这段话中有两点。
一点是和我们现实相对的说法,儿童是天生有水平的,而教育要做的是尊重儿童的天性,把它释放出来,而不是外在的压力,把一些东西灌输儿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得到死知识,并不是活用变成自己的水平。
这种说法对我们来说真的新颖,杜威说“儿童自己的本能和水平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
教师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心得体会1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心得学习进入第四周,本周学习的书籍是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由于之前学过《普通教育学》,对杜威的著作还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的,可是初读几页还是觉得有好大的难度,在导读教师陈教授的帮助下对《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才有了粗浅的了解。
作者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也是现代西方教育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实用主义思想的创立者。
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奠基人腾大春先生是这样说的:“在教育史中既能提出新颖教育哲学,又能亲见起成功获得实施者,杜威是第一人”。
可见杜威在教育上的成就是多么的伟大。
作者开篇便是自己关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方法和性质、学校与社会这五条教育信条,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这五个教育信条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或者说我们的教育信条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便把这本书继续读下去。
我非常赞同书中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
回想才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没有教学经验,虽然每次上课前都非常认真的备课,上课的时候也非常仔细的的备课内容全部讲解给学生,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教学成绩和效果一直上不去,最后请老教师来听了几次课后,得到的反馈是我过于主导课堂,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参与。
后来上课我让学生的参与度慢慢的提升,甚至占课堂教学的一半以上。
慢慢的,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上来了,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记得多年前,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校开设兴趣活动课,学校组织有特长的老师,按老师的特长开设兴趣活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老师和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发现几个问题,首先是有得老师可能一个学生都没有人报或者只有一两个学生,像书法,棋类;有的老师的课程有三四十个学生报,像舞蹈、球类;还有残疾孩子的兴趣无法长时间的持续,导致很多学生今天喜欢篮球,明天又喜欢绘画,这就导致课程无法正常的开展。
后来经过讨论,有老师提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课程。
《好课程是设计出来的》读后感
《好课程是设计出来的》读后感【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好课程是设计出来的》这本书以及作者的背景2.书中观点:阐述书中关于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方法3.个人感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将书中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4.总结:对本书的评价和建议正文《好课程是设计出来的》是一本关于课程设计的专著,作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杜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课程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提出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强调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以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杜威认为,课程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以实现教学目标。
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课程设计。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有助于课程设计的方向和内容。
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最后,教师需要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将书中的理念应用于课程设计。
例如,在设计语文课程时,我会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教学。
同时,我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调整教学难度,确保课程的适应性。
通过这些调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了显著提高。
总的来说,《好课程是设计出来的》这本书对我国教育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课程设计理念,还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然而,我也认为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以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
总之,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育机智读后感
教育机智读后感《机智的教育》读后感。
《机智的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书籍,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杜威。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机智的教育》中,杜威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主张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他还提出了“问题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杜威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看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而杜威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理念对于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了教育理念,杜威在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他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如提出问题式教学、组织课堂讨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我看来,杜威的教育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他的方法来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读完《机智的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将杜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艺术即经验》读后感
《艺术即经验》读后感
《艺术即经验》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的经典之作,它从独特的视角审视了艺术与经验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杜威对于艺术和经验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杜威认为,经验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经历,更是一种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他将经验看作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了经验中人的情感、意志和知觉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经验形式,能够将人们的感官、情感和认知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杜威看来,艺术最完美的表现形式就是经验本身。
他认为,艺术作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艺术家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经验创作出来的。
这种经验包含了艺术家的情感、思考和技巧,同时也与观众的经验产生共鸣。
通过艺术作品,观众可以获得一种特殊的经验,这种经验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阅读《艺术即经验》让我意识到,艺术与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方式。
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经验和世界,同时也可以拓展我们的感知和思考边界。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艺术的存在,发挥其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
总的来说,《艺术即经验》是一部富有启发性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拓展了我对艺术和经验的认知,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艺术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也更加珍惜每一次独特的审美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杜威的《儿童与课程》
约翰·杜威(John Dewey),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他的教育主张和课程思想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成书背景]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处在一个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但能够适应现代工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却严重匮乏,这对当时美国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而当时美国的教育,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教育思想,基本上都是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如留德学生德加谟、麦克默里兄弟和哈里斯等人回国后大力宣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并于1892年成立了赫尔巴特协会,1895年又成立了美国全国赫尔巴特教育科研学会。
在他们的努力下,赫尔巴特及其德国信徒的大量著作被译成英文,一度成为美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
而这种承袭欧洲、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整齐划一”“儿童们面无表情,静听手持现成教材的教师照本宣科。
”针对这种状况,杜威指出“这种重心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
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和本能的活动。
”“‘学习’已经变成令人厌烦的同义语,一堂课等于一种苦役。
”他还指出,在传统学校里,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控制太多,而对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考虑太少,甚至忽略了儿童这个教育对象:儿童的思维能力和个性发展被沉重的知识负担压得窒息了,包围儿童的是僵死的、机械的和形式主义的东西。
为了“把儿童从书本的记忆中解放出来,把儿童的生活放在首要位置,把学校变为儿童生活的地方。
”杜威开展了他的教育实验,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儿童与课程》(1902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
[内容精要]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课程哪个因素最重要?杜威认为未成熟的、没有发展出来的人——儿童,和在成人的成熟的经验中体现出来的某些社会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而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便是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他认为儿童所关心的事物与其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却把他们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
由于儿童和课程之间的脱节和差别。
于是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派别。
一个学派把注意力集中在课程教材方面,认为课程教材比儿童自己的经验重要得多,因此,重点就放在教材的逻辑性和顺序性上,他们认为,教学的问题“是采用具有逻辑的段落和顺序的教科书的问题,是以类似确切的和渐进的方式在课堂上提供各部分教材的问题。
教材提供目的,同时也决定方法。
儿童只不过是未成熟而有待于成熟的人。
”儿童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或接受。
另一个学派说,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
只有儿童提供了标准。
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它们只是工具。
由此。
他们认为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
这种课程与儿童根本对立的观点体现了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因而是很难得到它们的逻辑结论的,问题是要摆脱那种偏见,必须充分意识到教育过程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
为此,杜威指出:“抛弃把教材当作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当作在儿童的经验之外的东西的见解,不再把儿童的经验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把它当作某些变化的、正在形成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我们认识到。
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
正如两点构成一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
从儿童的现在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
”
杜威还说,“旧教育”的缺点是在未成熟的儿童和成熟的成年人之间作了极不合理的比较,把前者看作是尽快和尽可能要送走的东西;而“新教育”的危险就在于把儿童现在的能力和兴趣本身看作是决定性的重要的东西。
其实。
儿童的学习和成就是不固定的、变动的,它们每日每时都在变化着。
在这两者之间,或者从外面强迫儿童,或者让它完全自流,看不到有第三种的可能,两者都陷于同样的根本性的错误,他们都没有看到发展是一个特定的过程,有着它自己的规律,只有当适当的和正常的条件具备时才能实现。
因此,有必要把经验的逻辑的方面和心理的方面区别开来。
并相互联系起来——前者代表教材本身,后者代表教材和儿童的关系。
对经验加以系统化的结果并不是与生长过程相对立的,逻辑的并不是注定反对心理的。
最广义地说,逻辑的立场,它的本身便是心理的。
因此,“要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的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它必须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
它必须心理化:换言之,变为直接的和个人的经验,在其中有着它的原状和意义。
”
在著作中,杜威从“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的观点出发,在超越“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对立的基础上,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了一个鲜明观点,即学科或科目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儿童生长的心理顺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
不仅如此,杜威还试图在儿童的经验、活动与系统科目的教材之间进行调和。
为此,他提出要研究儿童发展阶段的需要与可能性,给儿童提供有助于其生长的课程,使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课程沟通的历程。
为此,他认为“作为教师,他考虑的是怎样使教材变成经验的一部分;在儿童的可以利用的现在情况里有什么和教材有关;怎样利用这些因素:他自己的教材知识怎样可以帮助解释儿童的需要和行动,并确定儿童应处的环境,以便使他的成长获得适当的指导。
他考虑的不限于教材本身,他是把教材作为在全部的和生长的经验中相关的因素来考虑的。
”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材“心理化”,把抽象出来的逻辑经验恢复到直接的个人的心理体验,并为指导儿童提供必需的环境条件。
使儿童和课程联系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儿童与课程的对立。
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所进行的课程实验就是要解决儿童与课程的对立问题,他所研究的正是使课程既与儿童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又与当代科学发展所提供的知识相联系,最后通过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使这些科目相互联系。
[简要评价]
《儿童与课程》既是杜威关于课程理论的专著,也是美国课程论的奠基之作。
从杜威的《儿童与课程》及以后他的有关课程论思想来看,他旨在寻求课程设计上的逻辑与心理的统一,所以具体到课程形态上,他所考虑的是怎样既使儿童获取系统知识作为经验改造和生长、生活的工具,又不违背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因而主张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结合。
虽然在杜威的主张及其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推崇活动课程的倾向,但从根本上看杜威并不是不要知识,只要活动,而是以儿童为核心,把系统知识和活动兼顾起来的,这正是杜威课程观的合理内核所在。
但正像杜威本人所说的那样,要解决儿童的直接经验与构成科目的各种形式的教材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很难,他“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而且永远不可能解决”,并感叹“要详细地拟订出适合新教育的各种教材、方法和社会关系,是比传统教育担负的任务更为困难的事情”。
虽然杜威最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杜威所提出的这个问题,特别是所提出的学科或科目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儿童生长的心理顺序在本质上应一致的观点,对后来的早期教育课程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与课程问题上,杜威虽然对“旧教育”和“新教育”这两个派别的观点都做了分析,不过他不是折衷主义者,他始终立足于他理解的“经验”这个基本概念之上而倾向于进步主义。
《儿童与课程》的发表距今虽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杜威在这部著作中所论述的儿童与课程的思想,在今天对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依然有着非常大的借鉴作用。
[名言选萃]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
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
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情,事物不是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的。
感情上的生动联系和活动的联结,把儿童亲身的各种经验综合在一起。
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
兴趣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
把一定年龄的儿童所表现的现象作为自明的和独立自足的,就不可避免导致放任和纵容。
发展是一个特定的过程,有着它自己的规律,只有当适当的和正常的条件具备时才能实现。
心理化的教材是有兴趣的——这就是把教材放在整个有意识的生活之中,以便它分享生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