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断章》的修辞之美
卞之琳《断章》赏析
文学欣赏校选课考察卷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
《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卞之琳《断章》艺术特色
卞之琳《断章》艺术特色卞之琳是中国当代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断章》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断章》的艺术特色,以及卞之琳作为一位作家和艺术家的独特见解。
《断章》是卞之琳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示了生命的断裂和迷离。
这部小说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交织在一起,通过拼贴的形式创造出独特的叙事效果。
小说的结构不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展开,而是通过跳跃式的叙事来呈现故事的碎片化。
这种断裂感的叙事手法给读者带来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从而更好地体验到人物内心的纷乱和迷惑。
在《断章》中,卞之琳展现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各种人物形象来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类存在的种种困境和挣扎。
他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独特而又复杂。
他们面临着爱情、家庭、人际关系等各种问题,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通过描写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状况,卞之琳呈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深入思考和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断章》的语言也是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之一。
卞之琳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以及生动的语言描写,使小说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给予文字以某种特定的意义和感觉。
他的文字流畅而有张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准确的表达,展现了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他用精妙的词语将读者带入到他创造的独特世界中,使人愿意沉浸其中,深入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除了语言上的特色,卞之琳《断章》还以其艺术结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说中故事的断裂和重叠,以及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使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非传统的叙事方式。
他巧妙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以此传达着对人生流转和回归的思考。
通过小说结构的创新,卞之琳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卞之琳《断章》的艺术特色不仅体现在创作手法上,也体现在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上。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形象,探索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 ”””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卞之琳《断章》诗赏析据卞之琳本人说,这短短的四行原是在一首长诗中的,但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整首长 诗中仅仅只有这四行才是他满意的,于是抽出来——《断章》这一标题即由此而来。
《断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四行诗语言明白易懂,也没有使用明喻和隐喻, 但读者却在其中获得极其丰富,复杂的感受。
诗在总体上是由相对的对立形成的结构,每一 行都仿佛摄下一个动态的画面,画面交错着,与其他几行有着微妙的关系,既相对又对立, 激发读者到其中去思考。
正象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所说的那样,这首“诗的功力能把对 等原则从选择轴上弹射到组合轴上。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 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 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 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 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 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 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 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 “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 “站在桥上看风景” 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 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 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 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 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 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 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断章》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原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的经典诗作,短短四行,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在品读中不断有新的感悟。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致。
这里的“风景”可以是自然的风光,也可以是人生中的种种景象。
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则瞬间将视角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切换,让我们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观察他人,却未曾想到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人观察的对象。
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却忽略了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在被他人所审视。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是美好的象征,它照亮了你的窗户,为你的夜晚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精妙,它赋予了明月一种主动的行为,仿佛明月是有意识地来美化你的生活。
然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句再次将视角转换,并且将这种相互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更具虚幻和浪漫的层面。
你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别人梦中的一道美丽的景致,也许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希望或者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它结构整齐,语言简洁。
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上的对称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这种简洁的形式并没有削弱诗歌的内涵,反而使其更加凝练,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
再深入探讨这首诗的主题,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相互关系,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深刻洞察。
它让我们思考个体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欣赏自己眼中的美景时,也许正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别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可能在他人的世界里产生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断章》也反映了一种相对性的哲理。
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断章》诗赏析
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断章》诗赏析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断章》诗赏析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卞之琳的诗《断章》,大家耳熟能详,一千个人可能对这首诗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其中一种。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断章》卞之琳 全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全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邃而迷人的哲理与诗意。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站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风景。
这个人或许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之中,忘却了周围的一切。
然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视角瞬间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转换带来了一种奇妙的效果,让人意识到我们在观察世界的同时,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被观察的对象。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的光辉洒在你的窗前,为你的窗子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巧妙,明月并非刻意为之,却在无意间美化了你的空间。
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将这种相互关系进一步深化。
你在现实中的存在,不经意间进入了别人的梦境,成为了他们梦中美好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诗歌的结构上看,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整齐而富有韵律。
前两行和后两行在内容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这种结构使得诗歌在简洁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让人反复品味。
在主题方面,《断章》探讨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它揭示了世界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性。
每个人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我们的行为和存在对于他人可能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美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风景之美、明月之美、人的美,都在不同的情境和视角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这首诗还具有一种空灵的意境。
它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背景的交代,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填充其中的细节,让诗歌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
此外,《断章》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意味深长。
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用了最朴素的词汇,却传达出了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卞之琳《断章》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及赏析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
《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读卞之琳的诗《断章》有感
《断章》·卞之琳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第一次看这首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坦率地说当时一点都没看懂,现在回想起来真有点不好意思。
就像这首诗的标题一样,这首诗会让人在思维上产生断层的感觉。
诗中的“你”和“看风景的人”不期而遇。
“你”看风景却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第一节两句诗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从文字上看联系极为紧密,却为我们展现了两幅相对的画面。
两幅画面,两个空间。
让人感觉空间上的跳跃很大,一个在桥上,一个在楼上。
两幅画面又互相重叠,构成另一幅更加富有想像的立体的画面,创造出一种十分空灵的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不仅空间上的跳跃很大,时间上的跳跃更大。
第一节的画面显然是白天的,第二节里出现的“明月”、“梦”却是夜晚的概念。
从第一节到第二节,诗歌的画面一下地从白天过渡到了夜晚。
其实这首诗说简单也非常简单。
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第三句,我们不要停留在这一句诗句展现的画面上,而应该把它看成一个优美的比喻。
按照这个思路,为了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姑且对此诗作如下修改——你在桥上看风景我在楼上看你像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一样你装饰了我的梦看风景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所以诗中的两个人物都在看风景,但不同的是“你”成了“我”眼中的风景。
从这个角度上看,诗中的“你”肯定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寻找了半天,心中的白雪公主却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下子成为风景中的风景,而且不久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在这首诗中“你”成了一个被动者,符合“我”的审美观,给“我”留下了美而深刻的印象,让“我”难以忘怀。
从而产生一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感觉。
到了晚上,“你”美丽的倩影还久久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继而出现在“我”的梦里。
对于这一切“你”却一无所知,对“我”而言,“你”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你”给“我”的美是一瞬间的,无法占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具有装饰意味。
读卞之琳《断章》赏析有感
读卞之琳《断章》赏析有感卞之琳的《断章》想必好多人都听过,整理的“读卞之琳《断章》赏析有感”,欢迎阅读。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只有四行的小诗可以算作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题目叫《断章》。
这原本是他一首长诗里的四句,因不甚满意,便删去了其他诗句,只保留了这四句,我认为删得确实妙。
这首诗清新质朴、寓含哲理,睿思藏于字句之间,是典型的朦胧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眼前是否闪过一个镜头:你站在桥头凝望着远处秀美的风景,而同样在楼上看风景的人也将你纳入这窗外的景色之中,陶醉在风景中的你不知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
作者正是用这样一个具体的意象,道出了抽象的哲理。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类似的位置,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关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就像那看风景的人会成为风景,谁知道那位楼上看风景的人会不会成为另一个看风景人的风景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两句用了两个“装饰”,点出了“你”为止的变化。
当你望着窗边皎洁的明月含着甜甜的笑进入梦乡时,你不会知道,也许一个陌生人在梦中梦到了你,你装饰了他的梦。
这节可以看作与上一节不相承接,各自成章,但它们表达了同样的道理,通过位置的变换对比和两幅充满诗意的图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直很喜欢《断章》,含蓄的字句中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正因为如此,它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会像一些华丽而空洞的诗篇被历史遗弃。
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倚在窗前看风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看风景的女孩突然抬头,目光似乎与我对视,这一刻心中滑过一丝感动。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据说作品是一首长诗断章,朦胧的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短短几行明白易懂,而读者却在其中获得极其丰富复杂的感受。
卞之琳《断章》赏析
文学欣赏校选课考察卷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地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地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地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地深切地期盼.读他地诗,读他地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地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地手拨响了白话诗地语言与格律地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地音韵.《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地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地讨论和争议地诗作.《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年月.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地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地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地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地喜爱.诗是这样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地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地窗子你装饰了别人地梦精简地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地意境,不同地心绪,带给读者不同地心境,所以不同地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地韵味,有着不同地感受.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地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地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地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地感情,写一刹那地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地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地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地装饰.”又说:“我地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地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地这样或那样地相对关系.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地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地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地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地梦,由这层去理解地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地唯物辩证法地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地,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地.短短字地一首小诗,朦胧中带有深意,表现出一种哲理化地情感体验,蕴含一种朦胧复杂、不易道明地况味,诗人地高超地表现技巧不得不令人佩服.可是当很多学者包括诗人自己都把《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地哲理诗,从哲学角度诠释此诗地时候,我却被诗中美丽地画面,朦胧地意境给吸引着,感觉诗作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地话中有着触动人心地落寞感情,给我带来了无尽地遐想……诗中用几个我们常见地,甚至是古典诗歌中咏得烂熟地事物:人物、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梦……可是这些经过作者精心地选择、调度安排,营造了两个优美地意境,同时带着深深地感伤,使得诗作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地魅力,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地艺术魅力.诗地上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地人在楼上看你”,虽然写地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地描绘上,而把画面地重心落在了看风景地桥上人和楼上人地身上,以写实地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地桥上人对风景地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地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地戏剧性场景:“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地石或绿油油地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地林中清脆地鸟鸣.一切都那样地自然,那样地明净、悠扬而和谐,面对着这些,“你”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而此时,那个也是为“看风景”而来地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地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地“你”.为什么楼上人看地是桥上地“你”?是什么吸引着楼上地他?这耐思耐品地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地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地戏剧性场面来.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地风景,那忘情于景地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地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地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地、往往是以无可奈何地遗憾惋惜和不尽地怅惘回忆而告终地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地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地美妙回答.“明月装饰了你地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地知遇之恩地热情回报吗?我们可以想象,皓月当空,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地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地月夜风光图啊!窗外地一切一切都溶在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地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地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自然之景以其特有地方式回报了桥上人地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地方式来回报楼上人地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地梦”这一想象天外地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地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地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地渲泄.这个被“装饰”了地梦对于它地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地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地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地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地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地梦又把那没有表白地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地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地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地热烈地、远远超过希望值地丰盛回报!当我们撇开诗中地深刻哲理,沉浸在诗地浓郁隽永地情思和把玩不尽地戏味中,作为言情诗来品读是不是别有一番韵味呢?但是不管我们从哪个角度来品读,《断章》永远都是那样地精致而睿智,它总是显示着隽永地、无止境地审美内涵,让我们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地复杂情绪地同时,暗暗告诉着我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地哲理性思考,使我们获得某种人生地欣慰!在中国现代诗歌地星空上,《断章》是娇小而灿烂地一颗星!。
卞之琳《断章》赏析
文学欣赏校选课考察卷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与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读她的诗,读她的文章,仿佛感到就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
《断章》就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就是引起极大的讨论与争议的诗作。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就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诗就是这样的: 您站在桥上瞧风景瞧风景的人在楼上瞧您明月装饰了您的窗子您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就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就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就是在暗示人生不过就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她说:“这就是抒情诗……就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您)可以瞧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您)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就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瞧来,诗人的主要意图就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瞧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您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卞之琳《断章》之美
卞之琳《断章》之美作者:李祖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7期《断章》是卞之琳先生1935年创作的一首小诗。
取名为“断章”,是因为该诗为诗人从许多诗歌中断取佳句而成。
这首诗精致而典雅,简约而丰赡,亲切而含蓄,显示出了一种别具风韵的美。
一、朦胧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泗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初识《断章》,会让人想起这首“最得风人深致”的“诗中之诗”,一种隐隐约约、乍有却无的朦胧从遥远的时空飘落。
作为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典型,《断章》融汇传统诗歌的“含蓄”与西方象征诗派的暗示,形成了蕴藉丰富、淡远亲切的含蓄与朦胧之美。
读它,总会有一种明确又不明确,似懂又非懂的感受。
的确,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这是一首哀怨诗。
表现“人生的悲哀”,依据之一是“装饰”的悲哀,因为所有人最后都不免成为别人的装饰,是一个“为他人活着”的傀儡。
另一依据是诗人所处的时代。
三十年代的诗人,大多处于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国恨家愁,让诗人们看不到前途的希望,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当时由于方向不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面对历史事件,时代风云,我总不知要表达或如何表达自己的悲喜反应。
这时期写诗,总像是身在幽谷,虽然是心在峰巅”,所以,据此推测,诗人是在感叹人生作为“依附”、“陪衬”的悲哀。
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是“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抵达的距离”。
“你”是生命时空的一个过客,一个瞬间,无意被“看风景”的人凝视,可“你”却专注于你的“风景”,“明月”是你一生的装饰,于是“楼上人”只能拥有一个“曾经美丽的梦”。
如此延伸开来,“楼上人”之外还有“看风景的你”,“你”之外还有“楼上人”,这样,一场美与爱美、爱与非爱的童话与哲理演绎开来,告诉人们:人,终生只能守望一个“遥远的梦”,守住一个“无法抵达的距离”。
也有人说这是“在论事物的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矛盾统一特性。
还有人说,这“只是一幅恬静的图画,是诗人瞬间的感受。
断章的哲理及其表达方式
《断章》的哲理及其表达方式
卞之琳的《断章》一诗,语言简明,表达独特,哲理深刻。
全诗没有一个生字,没有一句难句,堪称语言简明。
全诗仅刻画了两组意象:当你站在桥上欣赏周围的美丽风景时,别人或许正在楼上把你当作风景的一角细细欣赏;当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时,你或许也正在做着别人的装饰品以装饰他们美好的梦境。
诗人并没有直接的抒情与表达,而是通过以上两组意象的对比与关联,客观意象的陈列与表达,来表达出某种观点。
同时在写作时,作者还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每句文末的最后几字,作为下句的开头几字,使全文连贯,逻辑关系明确,将前后上下的两组不同的意象融于一幅画中,使全文在表达上显得独特,在理解上浅显易懂。
通过两组意象的描写、对比,顶真手法的灵活运用,诗人表达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同时揭露隐涩而又深刻的哲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显然,诗人通过简明的语言,运用独特的表达,将深刻的哲理一一道来,怎能不令读者细细品味,反复揣摩。
《断章》的修辞手法
《断章》的修辞手法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
其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并置:通过并置不同的意象和场景,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丰富的视觉效果。
如诗中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将两个相互独立的场景并置在一起,表达了人生无处不在的观望与被观望的关系。
2.回环往复:诗中运用了回环往复的结构,如"你装饰了别人的窗子,别人装饰了你的梦",通过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使诗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3.意象叠加:通过意象的叠加,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
如诗中的"月光洒在树上,你仿佛看见了树叶的缝隙",将月光和树叶的缝隙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4.比喻: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将人生比喻成一幅风景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生的观望与被观望的关系。
5.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景物,抒发诗人的情感。
如诗中的"月光洒在树上,你仿佛看见了树叶的缝隙",借月光与树叶的缝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6.留白:诗中留下了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品味。
如诗中的"你装饰了别人的窗子,别人装饰了你的梦",通过对梦境的留
白,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综上所述,《断章》的修辞手法包括并置、回环往复、意象叠加、比喻、借景抒情和留白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浅谈卞之琳《断章》的隐喻之美
浅谈卞之琳《断章》的隐喻之美现代诗学中的隐喻概念源于英美新批评学派,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也是新批评诗歌分析中的又一重要概念。
布鲁克斯曾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运用隐喻。
”一般来讲比喻中的明喻是喻体对喻旨的直接说明,而隐喻则要求喻体与喻旨“远距离”、“异质”。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话的诗句,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
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隐喻之美。
一、内容主旨上的隐喻之美对于《断章》的主旨隐喻曾引起歧义的理解。
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
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
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看来,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从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
它的深层内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
诚然如作者说明的那样,表达形而上层面上“隐喻”的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隐喻之美的画面。
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
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
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
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
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隐喻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
卞之琳《断章》赏析
文学欣赏校选课考察卷之迟辟智美创作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隐藏的深切的期盼.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佳人,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口语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年夜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管下来,自成一篇,不意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他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分歧的意境,分歧的心绪,带给读者分歧的心境,所以分歧的人读《断章》,品读出分歧的韵味,有着分歧的感受.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面前却埋着说不尽的哀思”,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外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哀思.卞之琳自己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霎时的意境.我那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装点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他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由此段辩论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暗示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他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事理,世间主客体原本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短短35字的一首小诗,朦胧中带有深意,暗示出一种哲理化的情感体验,蕴含一种朦胧复杂、不容易道明的况味,诗人的高超的暗示技巧不能不令人佩服.可是当很多学者包括诗人自己都把《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从哲学角度诠释此诗的时候,我却被诗中美丽的画面,朦胧的意境给吸引着,感觉诗作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有着震动听心的落寞感情,给我带来了无尽的遐想……诗中用几个我们罕见的,甚至是古典诗歌中咏得烂熟的事物:人物、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梦……可是这些经过作者精心的选择、调度安插,营造了两个优美的意境,同时带着深深的感伤,使得诗作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在读者中发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诗的上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翰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扬而和谐,面对着这些,“你”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而此时,那个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为什么楼上人看的是桥上的“你”?是什么吸引着楼上的他?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登时春心泛动、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局面来.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迷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具一格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泛动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天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我们可以想象,皓月当空,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何等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一片浓艳、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天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他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获得了惬意的渲泄.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奇妙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外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何等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酿成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恋爱的直露表达,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达的恋爱暗示很何等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天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几多风情,又是何等激人遐思无尽吗?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获得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越希望值的丰盛回报!当我们撇开诗中的深刻哲理,沉溺在诗的浓郁隽永的情思和把玩不尽的戏味中,作为言情诗来品读是不是别有一番韵味呢?可是不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品读,《断章》永远都是那样的精致而睿智,它总是显示着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让我们领略到哀思、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的同时,暗暗告诉着我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使我们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在中国现代诗歌的星空上,《断章》是娇小而残酷的一颗星!。
有倾城之美,无斧凿之痕——卞之琳《断章》女性美描写赏析
有倾城之美,无斧凿之痕——卞之琳《断章》女性美描写赏析刘文胜【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年(卷),期】2006(000)021【摘要】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是我国“五四”以后的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步入诗坛。
他的一些抒情短篇“含蓄、亲切,犹如一座无穷的诗意宝藏”。
《断章》是卞之琳的名篇,作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述,这是他一首较长的诗篇中的两节,因为觉得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所以就单独挑了出来。
那知这一挑,在中国新诗史上,就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首诗“俯而读”,似乎字字句句可以读懂;“仰而思”,又似乎有未尽之意。
这是因为小诗可以调动读者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来审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教师教学用书》为我们理解此诗,介绍了常见的三种观点:“有人认为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关键’二字,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
有人认为作者从虚处着笔,实写一个美人。
而作者认为,着重在‘相对’上,表现了一种哲学观念”。
下面试就表现女性美的角度对它略作分析。
描写女性美的诗篇,在我国文学史上俯拾即是,从《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到曹植笔下的南国佳丽;从《楚辞》中的“含睇宜笑”的山鬼,到杜甫长安水滨的美人,可以说,古代诗歌,已经写尽了女性的顾盼神飞、风情万种,因此要想再通过对女性精雕细刻的描绘,写出女性的...【总页数】2页(P9-10)【作者】刘文胜【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相关文献】1.卞之琳《断章》的修辞之美 [J], 刘思华2.意象的变化美与主题的多样性——浅析卞之琳《断章》 [J], 潘丽娜;谢灵3.一首美丽的象征诗——卞之琳《断章》赏析 [J], 徐华4.迂徐回旋中的和谐——卞之琳《断章》赏析 [J], 刘淑青5.与雪个同肝胆--“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展览小记 [J], 陈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 o.3,2018G ener a.N o.1622018年第3期(总第162期)J our nal of Q i qi har J uni or T eacher s ’C ol l ege修辞是指在特定语言环境下,选取恰当的语言形式应合题旨情境地来创作,以满足读者期待视野中的审美感受。
它不同于其他普通语言的表达,因其自身本来就有的审美特性而增加了表达效果,从而被大家广泛接受。
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修辞艺术手法的运用不胜枚举,卞之琳的《断章》作为21世纪中国新诗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它的成功不只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更是得益于作者在里面使用众多特色修辞手法的点缀,才能将诗歌浓缩成精华,让这首短小精悍的小诗大放异彩。
“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是修辞现象的两大分野,最早是由陈望道先生从现代日本修辞学中引进,并在其著作《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来的。
前者重在积极方面,即众多修辞格运用的具体表现,如何能在文中应合题旨情境的基础上建构出生动形象的文本,表现上是具体的、形象的;后者重在炼字造句、语法逻辑的安排,怎样使意思明白精确地表达出来,讲的是如何适应题旨情境来创作,表现上是抽象的、概念的。
在如今的修辞学地位上,则大多着重于对狭义修辞学的研究,也就是各种修辞格的积极运用,对“消极修辞”研究相对较少。
现本文特以卞之琳《断章》一诗的修辞特色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首诗中修辞运用所产生出的审美效果。
一、积极修辞———修辞格的具体表现黑格尔说:“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②“消极修辞”的语言虽然主张追求平实朴素,但并不排斥它在切合题旨情景时使用一些华丽的语言形式,提升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因此,这就需要“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相互配合来将诗歌的修辞美最大化。
“积极修辞”是为了收获形象生动的审美感受而调动一切积极手段来提高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它是超越常规的,但又是以“消极修辞”为基础的,它的语言比起平实、朴素的“消极修辞”就要显得华丽、形象许多。
这种“积极修辞”主要是作者在诗中运用回环、顶真、反复等修辞格,造成节奏上和形式上的优美和谐之感,才让整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下面对这些修辞格的积极运用进行分析。
(一)回环收稿日期:2018-02-16作者简介:刘思华(1996———),女,贵州省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及语言学理论研究。
卞之琳《断章》的修辞之美刘思华(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阳550001)摘要:“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一首好诗必然是文质并重,能以其华丽的“外衣”显现出内在的意蕴。
《断章》一诗之所以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不仅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还得益于诗人给小诗披上了“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华丽外衣,才将《断章》的修辞美表现得精湛独特,使此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审美价值;积极修辞;消极修辞;三美;隐喻中图分类号:I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18)03-0052-03T he R het ori c B eaut y of B i an Z hi l i n's D uanZ hangLI U Si -hua(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Si m pl i ci t y t hatexceeds l i t er ar y gr ace equal s coar s enes s ,and l i t er ar y gr ace t hatover r i des s i m pl i ci t y m eans af f ect at i on.A com -bi nat i on ofs i m pl i ci t y and l i t er ar y gr ace m akes a gent l em an."①A good poem i s bound t o be bot h l i t er ar y and heavi er ,capabl e ofs howi ng i t s i nt r i ns i c m eani ng i n i t s gor geous coat .The r eas on f or t he endur i ng ar t i s t i c char m oft he poem "D uanZhang"i s notonl y becaus e ofi t s pr of ound i deol ogi cal backgr ound,but al s o benef i t s f r om t he poet 's put t i ng on t he m agni f i cent coat of "posi t i ve r het or i c"and "negat i ve r het or i c"t o m ake t he r het or i c beaut y of D uanZhang exqui s i t e and uni que,whi ch m akes t he poem have ver y hi gh aest het i c val ue.Key words :aes t het i c val ue ;negat i ve r het or i c ;posi t i ve r het or i c ;San M ei ;m et aphor52--回环是相同的字或词组在两个句子或几个句子里语序上的回环复现。
③诗中第一行末尾的“看风景”一词用作第二行的开头,第二行末尾的“你”又叠用上句的开头。
这种“宽式回环”手法④的运用,在表达上,利用这些字、词如此回环往复,不仅给人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而且表现出了不同事物间有机联系的辩证关系。
在接受上,读者在审美接受过程中会因其诵读诗的律动而引起身心上的舞动,产生一种快感,提升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中语意内容的印象。
例如在回环修辞格中,通过语序的回环将不同事物有机联系起来的表达效果,与诗中世间万物相辅相成的内涵完美结合,从而揭示出诗中“相对”的哲理性,大大提升其文本的审美价值。
(二)顶真顶真是第一句的结尾和第二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词组或句子,以产生和谐的韵律。
诗中第一行结尾的“看风景”成为第二行的开头,前后两句形式整齐,紧密相连,先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得情醉其中,后说不知不觉你已与此景融为一体,一起成为了别人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顶真中典型的“联珠”⑤模式。
它不同于回环产生的修辞效果复至沓来,循环往复,像织布机的梭子一样来回穿梭。
顶真模式的感觉是连贯流畅,一环扣一环地说下去,语气倾泻而下,好似流水一般不回头。
所以同一句中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自然又有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顶真手法在表达上,前后两句上递下接,结构紧密,读起来朗朗上口,带给人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在接受上则起强调作用,强调“看与被看”主客体相对的深层意蕴,加深了读者对此修辞文本内涵的理解。
(三)反复反复是有意让一个词语在句子里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
⑥诗中“你”“看风景”“装饰”等词“隔离的反复”⑦出现。
在表达上,一是凸显出世间万物的相关性;二也表现出作者这个画外人内心世界情感的抒发,那种想爱却爱不到,以致相思入梦后发现梦醒一场的虚空,借由满足了他心理失衡后内心能量的释放和情感上得到纾解的需要。
在接受上,这三个词在上下句的两次反复,使接受者在同一物的反复刺激下引人入胜,产生想去探究诗文究竟的审美情趣,进而获得破除困惑的文本解读快慰,让有这样一类情感的读者与作者达成感情上的共鸣。
(四)比拟比拟是利用喻体的相似性,将物之情状移注于人或将人之情状移注于物的修辞文本。
明月本是挂在天上的无情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又怎么可能因你的相思来为你的心灵之窗映射一道光亮。
作者用“装饰”一词将明月赋予人之生命情态移情于物,借由“拟人”修辞文本的建构将物我打通。
比拟辞格在“装饰”一词上的积极运用便让整首诗一下变得鲜活起来,使月亮在传统文化积淀中与思念家园,凄凉、离别等情感联系的稳固形象跃然纸上,让明月变为一种生命物,并能用其自身的意象情怀渲染出相思分别之苦。
在这里作者故意违背常规之感,利用诗中上下文语境和形象生动的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便于让读者产生联想,以此达到物人同一的情感状态。
二、卞诗中“三美”的消极修辞效果卞之琳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带有一种含蓄朦胧的音乐美。
在语言运用上不仅积极使用各修辞格,还咬文嚼字,使诗歌在语言的外衣下透露出若隐若现的思想内涵,让人悟出一种哲理的诗意美。
所以卞之琳《断章》这首诗不仅是回环、顶真、比拟等“积极修辞”产生出的显性美感,在诗中,诗人还严格按照“消极修辞”在语言内部结构上的组织性,揭示出了各成分间的语法关系,有严密的逻辑构思,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断章》一诗的修辞之美。
“消极修辞”在诗中产生的修辞效果主要体现在语言美、建筑美、音乐美三个方面。
现具体分析如下:(一)语言美语言美主要表现为锻字炼句,如作者选取“看”和“装饰”这两个再熟悉不过的动词,读起来简单易懂,“看风景”“装饰窗子”“装饰梦”这种述宾结构的组合规则也完全符合语法规范。
但值得注意的是“看”和“装饰”这两个动词虽然未变,与它们发生关系的主语和宾语却发生了移位,“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转换,巧妙地隐喻出人生如戏和对“相对”哲学观的深刻思考,读诗中之景仿佛眼前之物,活灵活现,如临其境。
此外,“你”这个人称代词的使用,诗人也是十分讲究的,短短的四行诗,“你”字却在每一行都有出现,它作为全诗的主体词,将诗中所有零散的意象串联在一起,与它发生关系,让这些司空见惯之物提升了“陌生化”之感。
一方面抵制了读者赏析作品时的审美疲劳,从而消解了一成不变的机械生活;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读者对这首诗艺术感受的难度进而延长这种感受,韵味无穷,耐人回味。
(二)建筑美结构上整首诗错落有序,句式整齐,每一行均为八到十个字。
例如诗中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均为八个字,中间两句同为九个字。
首末字数一样,中间匀称,呈梯形状,显示出首尾紧扣相连、中间对称均匀的建筑形式美,在视觉上带给人很好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美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积极修辞经常崇重所谓音乐的、绘画的要素。
”⑧闻一多先生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主要的。